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口服甲硝唑致血尿2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论文文献综述)

唐砚彩[1](2020)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后患者Nugent评分、阴道微生态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指数、中医单项症状消失率、安全性等指标,以评价红核妇洁洗液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8.092019.06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BV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设计、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按临床试验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外阴+阴道冲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外阴+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试验组(红核妇洁洗液),用药前,用水清洗阴部后擦干,取10ml(10ml/袋)药液于稀释瓶中,加温开水至100ml,摇匀,用稀释后的药液冲洗外阴和阴道,每日2次,连用7天;对照组(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每日1次,于睡前清洗外阴后,放置1枚(0.5g)于阴道后穹隆处,连用7天。停药3天、28天后门诊复诊,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阴道微生态等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治疗BV后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两组停药后3天Nugent评分<7患者百分比。试验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6.67%,对照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2.50%。非劣效值下限小于界值(-0.2939<-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疗效指标:2.1 Nugent评分变化值: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20±2.71,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38±2.4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05)。停药后28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4.53±2.90,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56±2.9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2.2形态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89)、优势菌(P=0.51)、真菌感染(P=1.00)、滴虫感染(P=1.00)、乳杆菌分级(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67)、优势菌(P=0.36)、菌丝(P=0.16)、滴虫感染(P=0.86)、乳杆菌分级(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芽孢(P=0.04)、孢子(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功能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68)、H2O2浓度(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25)、H2O2浓度(P=0.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4.47±2.50,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3.94±2.5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结论: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总有效率高,明显改善Nugent评分;2.红核妇洁洗液通过影响阴道菌群形态学及功能学,有效改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主要局部症状,恢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3.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出现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黄家果[2](2019)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步追踪分析引起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的细菌来源及特征,阐明在前列腺穿刺前清除肠道内细菌的关键处理环节,为预防经直肠前列腺穿刺并发感染提供更加精准的防范策略。方法:收集本院拟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的病例85例,从整个穿刺过程的各控菌环节(包括穿刺前预防性口服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片3天、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清肠、PVP-I溶液保留灌肠)出发,采集各处理环节前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的触拭样本,及穿刺针上的触拭样本,统计分析各环节检出细菌的种类、数量、药敏结果,及穿刺后发生感染情况,并追踪分析引起穿刺后感染的病原菌和此前各环节中检得细菌的关系。结果:⑴在口服抗生素前后、口服导泻剂后、PVP-I溶液保留灌肠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触拭样本中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00%、90.6%、69.4%、14.1%、0,呈显着下降趋势(均P<0.05);⑵各环节中检得的所有细菌菌株中,占比最高的前4种细菌是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粪肠球菌,其所测得株数分别占检得总株数的45.9%、10.8%、9.9%、7.7%;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后所检得的G-杆菌ESBLs阳性率显着高于用药前(P<0.05),检得的G+、G-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也显着高于用药前(均P<0.05);⑷穿刺后发生尿路感染6例(7.0%),脓毒血症2例(2.4%)。6例尿路感染患者3例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阳性,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余尿培养阴性;2例脓毒血症患者1例血尿培养均提示大肠埃希菌阳性,另1例血培养提示屎肠球菌阳性,尿培养阴性。感染患者所得的G-菌均为ESBLs阳性菌,且和屎肠球菌均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⑸对穿刺后感染患者病原菌进行溯源,血、尿培养结果为ESBLs阳性的G-杆菌的患者,均可在其自身穿刺前各环节的直肠触拭标本中至少有2次检出同类细菌,且药敏试验结果及产ESBL情况相同;1例脓毒血症血培养为屎肠球菌阳性的患者,未在其自身穿刺前各环节标本中检出屎肠球菌。结论:⑴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前经口服抗生素、口服导泻剂、PVP-I溶液保留灌肠等环节序贯处理后直肠内拟穿刺部位的细菌数量逐步下降,尤以PVP-I溶液保留灌肠后下降更显着;⑵预防性口服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片3天可有效抑制肠道内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的菌群,但在清除肠道内敏感菌群的同时,提高了ESBLs(+)菌群的比例,而且也提高了ESBLs(-)菌群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⑶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它还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屎肠球菌等。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来源于直肠内,但也有来源于其它途径的可能。

蔡丽秋,杨丽雄[3](2018)在《住院患者华法林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抗凝作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对住院患者行抗凝治疗时联用其他药物对抗凝作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某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服用华法林的住院患者病历信息,以华法林的药品说明书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为参考依据,总结出可能与华法林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药品,分析可能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重点监测平均每日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增加>0.50的患者及INR>3.00的患者。结果使用华法林患者48例。合并用药情况:应用可能增强华法林作用的药物15种(如左氧氟沙星、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可能减弱华法林作用的药物4种(如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等);未与19种药品合并用药的有7例;存在1种合并用药的有10例,存在2种合并用药的有8例,存在3种合并用药的有11例,存在4种及以上合并用药的有12例。43例患者进行了INR监测,INR平均监测次数为(3.2±1.4)次,其中10例患者平均每日INR增加>0.50,导致出血的患者有6例,涉及药物共8种。结论华法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抗凝药品,可能增强华法林作用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可能减弱华法林作用的药物有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等,应加强INR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郑春燕[4](2018)在《产复康颗粒促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产复康颗粒对减少人工流产术后阴道流血、腹痛、子宫内膜修复以及宫腔异常、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月经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价产复康颗粒对人流术后子宫复旧的影响,探索中医药防治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妇科门诊及日间手术室行无痛人流术,符合要求且自愿加入受试观察的对象共120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三组。中药组予产复康颗粒每次1包,3次/天,连服21天;西药组予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每次1粒,1次/天,连服21天;空白对照组除抗生素外,不给予其他药物;三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每次0.25g,3次/天,连服5天,奥硝唑片每次500mg,2次/天,连服5天(若头孢过敏者,予改阿奇霉素片,每次0.25g,1次/天,连服5天)。记录患者术后阴道流血量、流血时间、腹痛持续时间、腹痛程度、生殖道感染症状、首次月经复潮情况,同时记录术后3周复查的血分析、子宫附件彩超、尿HCG结果及受试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术后一般情况的比较:阴道流血持续时间、阴道流血量、术后腹痛程度VAS评分方面,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痛持续时间的比较,三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服药后复查结果的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尿HCG结果方面,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方面,三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药组有2例宫腔残留,1例宫腔积液;西药组有1例宫腔残留,2例宫腔积液,1例发热,1例宫腔粘连;空白对照组有3例生殖道感染,4例宫腔残留,4例宫腔积液,3例发热,1例宫腔粘连。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首次月经复潮情况的比较:复潮时间,中药组为32.6±4.78天,西药组为27.4±3.43天,空白对照组为36.16±4.55天,三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潮经期及月经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组有1例腹泻;西药组有3例异常流血,2例乳房胀,2例恶心;空白对照组有2例腹泻。结论:产复康颗粒可以减少人流术后阴道流血,缓解术后腹痛程度,促进术后子宫内膜修复,并可降低人流不全、生殖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尿HCG结果转阴,促进人流术后子宫的复旧。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安敏美[5](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琼,陈崇泽[6](2014)在《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甲硝唑提供参考。方法以"甲硝唑"并含"出血性膀胱炎"为主要检索词,对1990年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的6篇文献中报道的10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为女性,5例男性,平均(37.70±5.10)岁,出血性膀胱炎在使用甲硝唑1-3d后发生,甲硝唑的剂量为1日0.61.4g,停药3d1周后出血性膀胱炎明显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提高甲硝唑所致出血性膀胱炎的认识,对防止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陈崇泽[7](2014)在《甲硝唑致10例出血性膀胱炎的回顾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甲硝唑"并含"出血性膀胱炎"为主要检索词,对1990年—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收集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的10例病例报道,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 5例患者为女性,5例男性,平均年龄(37.70±5.10)岁,在使用甲硝唑23 d后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甲硝唑的剂量为0.61.4 g/d,停药37 d后出血性膀胱炎明显好转,没有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对发生的反应及时处理是防控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有效措施。

苏曰华,郭少华,李成建[8](2012)在《甲硝唑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甲硝唑为硝基咪唑类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摘要如下。1过敏反应女,60岁。

邹书婵,沈晓勇[9](2008)在《儿童使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硝唑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8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相对集中于胃肠道、神经系统及变态反应、泌尿道等。结论儿童应尽量少用或不用甲硝唑,并应注意在使用时防治其不良反应。

张呈[10](2007)在《甲硝唑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二、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阴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1.1 正常阴道微生态
        1.2 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1.2.1 雌激素水平的生理性变化
        1.2.2 免疫调节机制
        1.2.3 性行为及避孕方式
        1.2.4 药物及物理治疗
        1.2.5 种族及其他差异
    2 阴道炎症研究概述
        2.1 阴道微生态与需氧菌性阴道炎
        2.2 阴道微生态与细菌性阴道病
        2.3 阴道微生态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2.4 阴道微生态与滴虫性阴道炎
        2.5 阴道微生态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2.6 阴道微生态与萎缩性阴道炎
    3 微生态疗法治疗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4 中医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认识
        4.1 中医病名
        4.2 病因病机
        4.3 临床治疗
        4.3.1 中药外治法
        4.3.2 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
        4.3.3 针灸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或退出试验的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受试者替换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用法用量
        2.2 疗效评价指标
        2.2.1 主要疗效指标
        2.2.2 次要疗效指标
        2.3 安全性评价
        2.3.1 不良事件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4.1 统计分析集的定义
        2.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和完成情况
        3.2 患者一般情况
        3.2.1 年龄情况
        3.2.2 妊娠、生产及流产情况
        3.2.3 病程情况
        3.2.4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3.1 主要疗效指标
        3.3.2 次要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评价
        3.4.1 一般生命体征
        3.4.2 实验室检查
        3.4.3 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外洗法的中医认识
        4.1.1 中药外洗的理论依据
        4.1.2 中药外洗的作用机制
        4.1.3 中药阴道外洗的临床应用
        4.2 红核妇洁洗液的作用机理
        4.2.1 组方与制备
        4.2.2 抗炎作用
        4.2.3 抑菌作用
        4.3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4.3.1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形态学的影响
        4.3.2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功能学的影响
    5 结论
    6 主要工作与创新
        6.1 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7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三: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穿刺前准备
    1.3 穿刺方法
    1.4 标本采集
    1.5 结果观察
        1.5.1 一般资料
        1.5.2 临床表现
        1.5.3 常规化验
        1.5.4 细菌培养
    1.6 尿路感染、菌血症及尿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技术路线
2.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穿刺病理学结果
    2.3 并发症情况
    2.4 细菌学结果
        2.4.1 各环节检出细菌数量
        2.4.2 各环节检出细菌的种类分布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前后检出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2.4.3.1 革兰阴性菌
        2.4.3.2 革兰阳性菌
    2.5 穿刺后感染病例分析
        2.5.1 致病菌种类及药敏分析
        2.5.2 2例发生脓毒血症患者病例分析
        2.5.3 致病菌溯源
3.讨论
    3.1 各处理环节在清除肠道细菌中的作用
        3.1.1 穿刺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1.2 穿刺前口服导泻剂
        3.1.3 穿刺前聚维碘酮(PVP-I)溶液保留灌肠
    3.2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肠道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3.3 术后感染致病菌的溯源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住院患者华法林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抗凝作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合并用药情况
    2.3 INR监测情况
    2.4 联合用药前后INR变化分析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
        3.1.1 甲硝唑
        3.1.2 氟康唑
        3.1.3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3.2 作用于心、脑血管的药物
        3.2.1 阿托伐他汀钙
        3.2.2 阿司匹林
        3.2.3 胺碘酮
    3.3 口服降血糖药

(4)产复康颗粒促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人流术常见近期并发症的认识
        1.1.1 人流术后阴道流血
        1.1.2 子宫穿孔
    1.2 人流术后远期并发症
        1.2.1 宫颈、宫腔粘连
        1.2.2 人流术后月经不调
        1.2.3 子宫内膜异位症
        1.2.4 慢性盆腔炎
        1.2.5 继发不孕
        1.2.6 对再次妊娠的影响
    1.3 现代医学对人流术后的常用防治措施
        1.3.1 抗生素的使用
        1.3.2 口服避孕药
        1.3.3 术后缩宫素的使用
        1.3.4 米索前列醇
        1.3.5 人流术后关爱
    1.4 中医对人流术后的认识及治疗
        1.4.1 中药汤剂治疗
        1.4.2 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治疗
        1.4.3 中成药治疗
        1.4.4 针灸、耳穴治疗及封包外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研究方法
        1.1.6 观察指标
        1.1.7 统计方法
        1.1.8 统计分析及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1 气虚血瘀是人流术后的主要病机
    1.2 子宫复旧的认识
    1.3 抗生素的使用
    1.4 优思明的使用
    1.5 产复康颗粒的药物组成与临床运用
    1.6 产复康颗粒临床疗效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原患疾病
    2.3 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
    2.4 药品联合使用和用药剂量情况
    2.5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转归时间
3 讨论
    3.1 年龄与性别
    3.2 用药情况
    3.3 发生时间与转归
    3.4 相关建议

(7)甲硝唑致10例出血性膀胱炎的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药物过敏史
    2.3 原患疾病
    2.4 出血性膀胱炎的表现
    2.5 给药途径与剂量
    2.6 药品联合使用和用药剂量情况
    2.7 发生出血性膀胱炎的时间及转归
3 讨论
    3.1 年龄与性别
    3.2 用药情况
        3.2.1 与治疗原因无关
        3.2.2 未超剂量使用
        3.2.3联合用药
    3.3 致出血性膀胱炎的机制
    3.4 处理措施
    3.5 安全用药建议

(8)甲硝唑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反应
2 严重呕吐
3 窦房结功能障碍
4 血 尿
5 频繁呃逆
6 谵 妄
7 耳鸣、听力下降

(10)甲硝唑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性休克
2 锥体外系反应
3 精神兴奋
4 关节疼痛
5 视力障碍
6 黄疸
7 血尿
8 紫癜
9 唇炎
10 固定性药疹
11 荨麻疹

四、口服甲硝唑引起血尿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唐砚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侵入细菌的分步追踪及特征分析[D]. 黄家果.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3]住院患者华法林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抗凝作用的影响研究[J]. 蔡丽秋,杨丽雄. 中国全科医学, 2018(33)
  • [4]产复康颗粒促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观察[D]. 郑春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6]甲硝唑致出血性膀胱炎文献分析[J]. 李琼,陈崇泽. 海峡药学, 2014(12)
  • [7]甲硝唑致10例出血性膀胱炎的回顾分析[J]. 陈崇泽. 药物评价研究, 2014(05)
  • [8]甲硝唑不良反应[J]. 苏曰华,郭少华,李成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01)
  • [9]儿童使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J]. 邹书婵,沈晓勇. 基层医学论坛, 2008(01)
  • [10]甲硝唑不良反应[J]. 张呈.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09)


甲硝唑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介绍彩条布防浪新方法
下一篇: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