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丽[1](2017)在《脑疝的术后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脑疝病人的护理经验,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选择80例脑疝围手术期患者术后密切监测并有效控制颅内压,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恢复良好56例(70%);中度致残16例(20%);重度致残4例(5%);死亡4例(5%)。结论对脑疝病人应争分夺秒进行救治,并在术后进行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才能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魏琳[2](2015)在《优化救护流程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优化救护流程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院前接诊56例脑出血病人应用优化救护流程进行救护,对快速出诊、现场救护、安全转运、绿色通道衔接等各个环节优化救护流程。[结果]院前救治有效率94.6%,在院内有效治疗率为92.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中应用优化救护流程可以节约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薛冰,赵圣琴[3](2015)在《颅脑外伤合并硬脑膜外血肿患者急诊手术的护理》文中指出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病变,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如不及时诊断处理,可因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1]。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大多属于急性型,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多伴骨折。硬脑膜外血肿主要出血源多为脑膜中
陈敏,李小峰[4](2015)在《脑疝病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再造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脑疝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9例脑疝病人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方法,观察组采用脑疝病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病人实施抢救,比较两组病人的抢救结局。[结果]两组病人预后比较,观察组病人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疝病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构建及应用,保证了医疗安全,提高了护士专业技术水平,降低了病人死亡率。
张翠翠[5](2014)在《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降低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率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脑出血急性期及恢复期护理资料,多系统综合监护,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对继发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严密观察病情、治疗和护理,除54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急性危险期。
雷天淑[6](2013)在《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急救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并总结颅脑损伤并发脑疝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好转33例,不同程度致残15例,植物人状态4例,死亡4例,总体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及制订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降低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院外生活质量。
郑秀娥,陈小梅,谭爱娇[7](2011)在《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方法]101例急性脑出血病人中,实施院前急救为观察组(56例),未经院前急救为对照组(45例),院前急救采取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维持基础生命体征、安全转运和途中监护等措施。[结果]观察组入院时发生的呼吸道梗阻、脑疝、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对短时间内挽救脑出血病人的生命,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林丽勤[8](2011)在《颅脑损伤的“120”绿色急救通道的护理与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救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单纯头部外伤者44例,头部外伤合并其他损伤者12例;转院治疗10例,治愈或住院进一步治疗46例。结论:加强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杨爱云[9](2013)在《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总结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强调应加强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头痛及躁动的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对开颅术后引流管及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
武宏坤[10](2013)在《重度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急诊科收治的174例重度颅脑损伤病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参与院前急救的118例与同期自行就诊的56例。结果:参与院前急救的118例与同期自行就诊的56例病人,在入院时的病情及预后方面相比较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直接影响其预后和病人的生存率,加强院前急救,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公民院前急救知识是减少颅脑损伤病员的发生和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情况 |
| 1.3 结果 |
| 2 术后护理措施 |
| 2.1 基础护理 |
| 2.2 ICP监测 |
| 2.2.1 患者的颅内压小于20mm Hg, 可给予保守处理, 不使用脱水剂, 可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来使ICP得以降低;当患者ICP持续性升高, 大于20mm Hg, 采取增加脱水剂的使用量, 开放脑室外引流的措施后, ICP短暂下降后又回升, 则通常为脑水肿加重或颅内迟发血肿。 |
| 2.2.2 在监测ICP的过程中, 需要排除影响ICP的各项干扰因素: |
| 2.3 骨窗张力观察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2 讨论 |
| 2.1 院内培训并制定脑出血专项救治流程 |
| 2.2 快速出诊和正确的电话指导 |
| 2.3 现场救护 |
|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
| 2.3.2 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 |
| 2.4 安全转运 |
| 2.4.1 正确搬运病人 |
| 2.4.2 途中的救护 |
| 2.5 绿色通道的有效建立 |
| 3 小结 |
| 1临床资料 |
| 1.1一般资料 |
| 1.2急救和手术方法 |
| 1.2.1急诊处理 |
| 1.2.2手术方法 |
| 2结果 |
| 3护理 |
| 3.1手术前护理 |
| 3.2手术中护理 |
| 3.3手术后护理 |
| 4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脑疝病人的抢救流程 |
| 1.2.1. 1 对照组抢救流程 |
| 1.2.1. 2 观察组抢救流程 |
| 1.2.2 抢救结局 |
| 1.2.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见表1) |
| 3 讨论 |
| 3.1 实施脑疝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保证了医疗安全 |
| 3.2 实施脑疝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降低了病人死亡率 |
| 3.3 实施脑疝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
| 4 小结 |
| 1.临床资料 |
| 2.病情观察 |
| 3.护理 |
| 4.肺部感染 |
| 5.泌尿系感染 |
| 6.便秘 |
| 7.褥疮 |
| 8.高热 |
| 9.口腔炎症 |
| 10.消化道出血 |
| 11.功能锻炼 |
| 12.出院指导 |
| 13 护理体会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临床观察 |
| 1.2.2 急救护理 |
| 1.2.3 引流护理 |
| 1.2.4 心理护理 |
| 2 结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院前急救措施 |
| 1.2.1.1 电话指导 |
| 1.2.1.2 急救措施 |
| 1.2.1.3 观察病情 |
| 1.2.1.4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
| 1.2.1.5 做好院内外的衔接工作 |
|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结果 |
| 2 急救护理 |
| 2.1 院前急救 |
| 2.2 院内抢救措施 |
| 3 体会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观察与护理 |
| 3.1 病情观察 |
| 3.1.1 意识状态及瞳孔观察 |
| 3.1.2 生命体征观察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
| 3.1.3 头痛的观察 |
| 3.1.4 肢体活动的观察 |
| 3.1.5 躁动的观察 |
| 3.2 护理 |
| 3.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
| 3.2.2 开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
| 3.2.3 高热、躁动的护理 |
| 3.2.4 基础护理 |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有效院前急救 |
| 1.2.1.1 快速反应: |
| 1.2.1.2 保持呼吸通畅: |
| 1.2.1.3 伤口处理: |
| 1.2.1.4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
| 1.2.2 安全迅速转运 |
| 1.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 1.2.2.2 保持体位和各种管道通畅: |
| 1.2.2.3 保持与院内急诊科的联系: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