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会阴部皮肤鳞状细胞癌合并佩吉特病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钗娥[1](2015)在《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术治疗是外阴癌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外阴广泛切除联合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可取得很好的肿瘤治疗效果,但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就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相当高,主要包括有伤口感染、坏死、裂开,伤口长期愈合不良及淋巴渗漏、淋巴囊肿、淋巴水肿等。为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在不降低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很多学者对外阴根治性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仍未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可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病态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的手术治疗中,国内外的妇瘤专家将腹腔镜应用于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对其手术技巧、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主要分成两部分:1、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初步临床研究。临床数据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目的 对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VEIL)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评价该术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14年9月发表的中文或英文的关于VEIL治疗外阴癌的临床资料,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如遇分歧,通过讨论或咨询第三位研究者解决。结果为经过筛选最终有9篇文献包含138人、249侧VEIL纳入研究。在249侧VEIL中仅0.4%(1/249)VEIL因术中损伤股静脉而中转开放性手术。平均VEIL手术时间为62-110min,平均VEIL估计出血量为5.5-20ml,平均淋巴结切除个数为7.3-16个。据报道的平均术后住院日为7-13.6天,淋巴结转移率为19.7%(27/138),在3-41个月的短期随访时间内的局部复发率为4.3%(3/70)。13.0%(18/138)的患者出现了一个或多个术后并发症,10.13%(14/138)的患者和6.0%(15/249)的VEIL出现了 VEIL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3.6%(9/249)淋巴囊肿形成,0.8%(2/249)淋巴渗漏,0.4%(1/249)淋巴水肿,1.2%(3/249)腹股沟伤口感染,无腹股沟伤口坏死、裂开出现。结论VEIL治疗外阴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相比,VEIL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目前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甚至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治疗效果。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video endoscopic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VEIL)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和可行性等。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40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进行VEIL,对照组(20例)进行传统开放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open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OIL),两组患者均同时行广泛外阴切除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体重指数、病理分期、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外阴切除时间、外阴整形重建时间、外阴手术出血量、术中总出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IL组总手术时间、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时间较OIL组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IL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出血量较OIL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个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VEIL组术后住院日、拔管时间较OIL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IL组术后腹股沟皮肤相关并发症包括腹股沟皮肤坏死、伤口裂开、皮肤感染等发生率较OI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IL组术后淋巴相关并发症包括淋巴渗液、淋巴水肿等发生率较OI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随访半年-5年,两组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IL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日,但并不增加术后复发风险,是安全可行的,VEIL-H较VEIL-L优势突出、更微创。

蔡祎品[2](2013)在《外阴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探讨新FIGO分期(2009)用于中国人群的合理性。方法:收集整理1990年11月至201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并接受外阴病灶局部广泛切除或外阴根治性切除及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外阴鳞癌病例,记录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病理切片进行重新复习,记录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浸润的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大小及有无包膜外转移等,并通过随访进行生存分析。进一步按照2009年新的FIGO分期系统重新分期,找出与老FIGO分期(1994)的不同之处,探讨新分期的合理性。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 RFS)及疾病特定生存率(Cause-specific survival, CSS)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各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171例外阴鳞癌病例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0岁(31~91岁)。按照FIGO(2009)分期, Ⅰ期患者为86例, Ⅱ期为13例, Ⅲ期为65例, Ⅳ为7例。按照FIGO (1994)分期, Ⅰ期患者为40例, Ⅱ期为46例, Ⅲ期为61例, Ⅳ为24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共71例(41.5%),手术后切缘阳性者9例(5.3%)。病理有脉管浸润者8例(4.7%)。中位随访时间为56月(4-264月),49例(28.7%)死于VSCC,35例(20.5%)死于其他疾病或未知的疾病,80例(46.8%)复发。总的5年、10年生存率(OS)分别为64.2%和49.9%;5年、10年疾病特定生存率(CSS)分别为70.9%和68.8%。总的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54.8%和49.7%。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与FIGO(1994)分期系统相比,按照FIGO2009)分期系统分期后,有76例(44.4%)分期下降,II期和Ⅳ期病例数显着减少,5年OS分别为76.1%、84.6%、51.0%和0(P<0.001)。而按照FIGO(1994)系统分期后,Ⅰ、Ⅱ、Ⅲ、Ⅳ期患者5年OS分别为77.9%、74.7%、63.4%、23.3%(P<0.001)。因此新分期系统并未改善原有系统中4个分期的生存率分布,但新分期明显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的III期患者预后明显差于无淋巴结转移的I期和II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OS、CSS、RFS分别为46.7%、50.7%、33.9%,未转移患者5年OS、CSS、RFS分别为76.8%、85.6%、70.4%,P值均小于0.001。进一步OS、CSS、RFS和转移淋巴结的个数密切相关:在有1个(23例)、2个(23例)、3个(13例)、≥4个(12例)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中,5年OS分别为72.9%、45.7%、38.5%和0,5年CSS分别为82.1%、48.2%、38.5%和0,5年RFS分别为55.3%、31.6%、23.1%和0,四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0.001、<0.001和0.004)。比较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49例(69.0%)与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22例(31.0%)的预后,5年OS分别为56.3%和25.5%,5年CSS分别为62.1%和25.5%,5年RFS分别为41.5%和17.0%,均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01和0.013)。但当淋巴结数目纳入分析后,同为ⅢB期单侧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OS分别为39.4%和25.0%,5年CSS分别为42.4%和25.0%,5年RFS分别为22.5%和17.8%,预后无显着差异(OS、CSS、 RFS P值分别为0.555、0.261和0.802)。65例淋巴结转移但不伴包膜外扩散的患者5年OS、CSS和RFS分别为66.0%、73.0%和56.9%,而6例有包膜外扩散的患者生存期均未达5年,两组间OS、CSS和RFS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01)。本组病例,按照FIGO(1994)分期系统分期后,IB期和II期患者的5年OS分别为77.0%和74.7%,CSS分别为86.8%和83.0%, RFS分别为81.7%和71.5%,差异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848、0.883和0.817),提示FIGO(2009)将原有I期和II期分期合并存在合理性。按照FIGO (1994)分期III期的患者分为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两组,5年OS分别为84.6%和57.4%,两组间有差异(P=0.019),但两组间5年CSS分别为84.6%和63.4%,5年RFS分别为46.2%和42.4%(P值分别为0.14和0.66)。按照FIGO(2009)分期,ⅢA期患者5年OS、CSS和RFS分别为77.1%、84.8%和62.1%,ⅢB期患者5年OS、CSS和RFS分别为33.0%、34.6%和20.2%,ⅢC期患者中无生存率超5年患者,预后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1)。结论: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按照新FIGO分期(2009)系统重新分期后,I期病例显着增多,而II和Ⅳ期病例显着减少,各期并没有达到合理的生存率分布,但其纳入的临床及病理各方面因素较老FIGO分期(1994)则更加合理,尤其是考虑了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和形态(大小及包膜外扩散)对预后的影响。目的:描述外阴原发性乳房外Paget’s病(;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of the vulvar, EMPDV)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9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乳房外外阴Paget’s病43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复习其病理切片,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43例EMPDV的平均年龄为68.6岁(52-85岁)。上皮内EMPDV、浸润性EMPDV及合并附件腺癌的EMPDV分别有33例(76.7%)、7例(16.3%)及3例(7.0%)。35例(81.4%)患者在初次治疗时接受了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其中16例(47.0%)手术切缘阳性。8例(18.6%)患者因年老、或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或病灶广泛接受了根治性放疗,中位放射剂量60Gy。6例患者因手术后切缘阳性或淋巴结转移接受术后辅助放疗。在中位随访期54月中(6-169月),12例(34.3%)患者复发,其中9例(75%)患者接受了再次手术治疗,另3例(25.0%)接受放射治疗。上皮内EMPDV、浸润性EMPDV及合并附件腺癌的EMPDV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4.5个月、70.8个月及21.3个月(Log rank,P=0.032)。结论:上皮内型占EMPDV的大多数,并且预后较好。外阴病灶手术切除是三型EMPDV的标准治疗方式。根治性放疗可作为那些合并有无法手术疾病的病例及病灶难以手术切除的病例的选择治疗方式。术后放疗则作为切缘阳性者及淋巴结转移者的辅助治疗。患者复发较常见,有必要进行再次手术。

柳丽阳,汤倩倩,程广英,张志艳,王丽娜,付艳[3](2013)在《外阴paget病1例》文中指出患者女,55岁,因外阴瘙痒2年,发现外阴派杰氏病1个月余入我院。该患绝经8年,G2P2,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外阴瘙痒,反复搔抓后形成皮疹,曾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外阴炎、外阴湿疹等,应用多种药物外阴涂抹上药及局部冲洗治疗,未见明显效果。1年前于瘙痒处中央位置发现直径约0.3cm大小肿物、质中、无触痛,自以为瘙痒搔抓后反应,未在意,

程明荣,蔡元坤[4](2006)在《国内36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5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1.8∶1,中位年龄66岁;症状有肛周瘙痒(75.0%),湿疹样改变(36.1%),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0.6%),便血(27.8%),肛周赘生物(25.0%),红肿(16.7%),大便习惯改变(13.9%),腹股沟肿块(13.9%)和灰白苔样物(11.1%)。误诊率高达50.0%,常被误诊为湿疹(72.2%)、痔疮(22.2%)、慢性炎症(11.1%)和B row n病(5.6%)。总手术率为69.4%,局部广泛切除占30.6%,M iles术占38.9%。结论本病在国内以中年男性居多,肛周Paget病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活检;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远处转移者可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手段。

姜疆,刘毅,钟晓玲[5](2002)在《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文中研究指明

金泓,蔡小嫦,赵永铿,林页新[6](1988)在《女阴Paget病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Paget 病又名湿疹样癌,是一种由表皮 Paget 细胞和其下方的乳房导管癌所形成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女性乳房,也可发生于乳房外的其它富有大汗腺的区域,如外阴、阴唇、阴茎、阴囊、会阴部和腋窝。乳房 Paget 病与乳房外的 Paget 病的发病机理是一致的,而且皮疹表现也颇为相似,本文报告1例女阴 Paget 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二、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
第一章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1 外阴癌概况
    2 外阴癌的手术治疗
    3 外阴癌的放射治疗
    4 外阴癌的抗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背景
    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2)外阴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外阴鳞状细胞癌预后分析及新FIGO分期(2009)的合理性探讨
    摘要
    Abstract
    1.1 前言
    1.2 病例与方法
    1.3 结果
        1.3.1 概况
        1.3.2 临床及病理因素预后分析
        1.3.3 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分析
        1.3.4 FIGO分期(2009)和FIGO分期(1994)的比较
        1.3.5 新老FIGO分期差异探讨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阴原发性乳房外Paget's病临床病理及其预后分析
    摘要
    ABSTRACT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治疗结果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内36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本院病例资料
2 国内36例PPD回顾分析
    2.1 文献检索
    2.2 病例分析
        2.2.1 一般情况
        2.2.2 临床表现
        2.2.3 诊断
        2.2.4 手术方式
        2.2.5 随访
3 讨 论

四、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患者中的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D]. 刘钗娥.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 [2]外阴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蔡祎品. 复旦大学, 2013(03)
  • [3]外阴paget病1例[J]. 柳丽阳,汤倩倩,程广英,张志艳,王丽娜,付艳. 实用医学杂志, 2013(02)
  • [4]国内36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J]. 程明荣,蔡元坤. 实用肿瘤杂志, 2006(05)
  • [5]会阴部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并派杰氏病1例[J]. 姜疆,刘毅,钟晓玲.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2(06)
  • [6]女阴Paget病一例报告[J]. 金泓,蔡小嫦,赵永铿,林页新. 暨南理医学报(医学专版), 1988(04)


腹股沟淋巴结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肿瘤分期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淋巴结活检论文

上一篇:焊机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下一篇:试论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甘长宏论文_甘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