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大容量点播服务器的架构及原型实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龚宇,李帅,李勇,苏厉,金德鹏,曾烈光[1](2012)在《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创新实验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网络实验平台通过直接物理设施或层叠网构建,但这类构建方案无法同时保障较高的物理资源利用率和实验网络链路质量。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平台和虚拟化技术的网络创新实验平台设计方案,并给出其原型系统TUNIE的实现。应用结果表明,TUNIE在设计实现上能兼顾功能支持的灵活性与使用的便捷性,而且提供高性能的网络链路和具有良好网络隔离的多用户并发运行环境。

马骁[2](2008)在《基于专家系统的网络攻击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资源是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之一,而互联网信息因其更易获得和易传播的特点,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占有与抢夺也日趋激烈。为了在网络攻防战场上不落下风,各国都在发展网络入侵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的网络入侵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除了在安全防范与检测方面应该做出进一步探索与努力之外,也应该大力发展信息的主动获取技术,而目前的网络攻击技术存在实现功能单一、攻击方式单一、定向攻击成功率不高、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适应力和应变力差以及使用掌握难度较大等局限性,需要一套综合的、智能化的系统弥补这个欠缺。针对现有网络攻击技术存在的各种局限性,本文设计了一个网络攻击系统,该系统可以综合多种攻击方法和工具,提高定向攻击的成功率。同时,该系统可以通过自学习,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能进行攻击方案智能化决策支持,降低对使用者的要求。该系统综合运用了CBR技术和攻击树技术,并对木马攻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使用CBR技术设计专家系统,实现对目标对象分级和系统自学习,以社会工程学信息作为特征属性进行案例库检索,匹配相似案例进行攻击方案的决策。使用攻击树技术,在一套系统内综合了多种攻击方法,将每一种攻击方法作为攻击树的一棵子树,以不同攻击方法可能成功的概率作为权重,通过对树进行遍历找到权值最大的子树,确定攻击方案,构建攻击模型与攻击模式;同时,不用改变攻击模型,通过修改攻击模式就可以对攻击方法进行扩展和维护,不仅保证了系统的成功率与效率,而且提高了系统的重用性和可扩展性。在研究现有木马程序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方法来实现木马的植入与隐藏,利用远程线程插入技术、DLL陷阱技术以及动态流量控制和第三方服务器反弹端口木马的方式来实现木马的本地隐藏和通信隐藏。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设计了一个综合的、智能化的系统,综合了多种攻击手段与方法提高攻击成功率,实现智能化攻击决策与自学习能力,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运用CBR和攻击树技术设计攻击系统,以社会工程学等渠道获取的目标个人信息作为输入,并以此为依据对目标对象进行分级及案例检索,生成攻击树,查找攻击树最优路径实现系统的智能决策。该系统已经通过了实际测试,并且在某单位网络攻防实践中实际使用一年,效果明显。

许惠[3](2008)在《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下一代网NGN是一个及其松散的概念,泛指一个不同于目前一代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融合网络。从网络特性看,下一代网络应该是:一个通过高速公共传输链路和器等节点,利用IP承载话音、数据和视像等所有比特流的多业务网;一个能为各种业务提供有保证的服务质量的网络;一个在与网络传送层及接入层分开的服务平台上提供服务与应用的网络;一个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能充分发挥容量潜力的网络;一个具有后向兼容性,能充分挖掘现有网络设施潜力和保护以有投资,允许平滑演进的网络。根据协议的特点提出了集中控制会议系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完成了系统原型实现,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功能,从而验证了本论文所提出的会议系统模型的可行性。详细论述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同时也阐明:构建一个可管理的、可实际运营的会议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曹芳[4](2006)在《SIP协议及其在IP conference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IP网络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逐渐出现了基于IP网络构建会议系统的应用方案,即所谓的IP Conference。目前主流的会议系统大部分是基于H.320标准的开发的,仍以电路交换技术为主,较为新兴的会议系统能够支持H.323标准,提供基于IP网络的会议系统应用。无论是基于H.320标准或是H.323标准,目前的会议系统大都是基于硬件板卡开发的,从而依赖于特定的硬件产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并且系统成本也较高。 SIP是Session Initial Protocol的简称,是由IETF制定的基于工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它与ITU-T制定的H.323协议并列成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多媒体通信协议,并且由于SIP协议多方面的优越性使其逐渐呈现出替代H.323的趋势。 作为构建会议系统应用的一种选择,SIP协议具有简单、灵活的特点,易于构建基于IP网络的纯软件会议系统,从而可以克服对特定硬件板卡的依赖性,能够快速、低成本的提供会议系统服务。另外,SIP协议是一种较新的多媒体连接控制协议,它与媒体会话类型无关,适用于语音、视频、文本、数据等多媒体会话的连接控制,SIP协议在NGN及3G网络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基于SIP协议的会议系统也是颇具应用价值的。 本文根据SIP协议的特点,研究了基于SIP协议构建网络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该体系结构是基于功能平台的集中控制会议系统模型,符合网络分层的思想,体现了纯软件网络会议系统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林茂森[5](2006)在《基于SIP的IP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面向普通大众用户的多媒体会议应用,需要新技术与新网络的诞生。IETF提出的会话初始协议SIP,基于Internet发展而来,具有天生的灵活开放性和良好扩展性。另一方面,借鉴当前火爆的Internet网络与应用,业界提出了构建下一代电信网络(NGN)的思想;其主旨是通过分层开放的网络体系架构,基于有QoS保障的宽带IP网,为终端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业务。SIP与NGN网络具有的良好契合性,使其成为NGN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会话控制协议。这也使得基于SIP的多媒体会议系统能够轻松满足NGN网络上的多媒体会话需求,同时解决会议系统的大规模扩展问题,并可为与会者带来更加便利的会议控制及交互功能。 论文对当前IETF的SIP会议混合模型和框架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适合运营管理的会议系统将采用紧耦合会议模式中的集中混合模型,并详细讨论了该模型的架构设计及其原型实现该模型通过SIP会议控制服务器来实现会议的呼叫控制,通过媒体服务器实现会议成员媒体流的混合分发,通过会议管理服务器实现会议的管理。论文工作表明基于SIP协议可以构建一个满足中小型会议要求的可管理、可运营的会议系统。

杨松岸,杨华,杨宇航[6](2004)在《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文中认为为了支持大量VOD用户,提出了一种用于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单系统控制多数据泵(SSCWMDP)体系结构,能在Internet环境中大规模地提供视频点播服务.为了验证该体系结构的有效性,实现了基于该体系结构的视频点播服务器的原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SCWMDP体系结构,该原型能够同时支持大量的客户.

二、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专家系统的网络攻击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所做的工作
        1.3.1 本文研究内容与成果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篇章架构
2 网络攻击技术分析
    2.1 网络攻击技术研究现状
        2.1.1 网络攻击概念
        2.1.2 网络攻击技术
        2.1.3 网络攻击发展趋势
    2.2 存在问题分析
    2.3 相关理论与技术简介
        2.3.1 CBR 技术
        2.3.2 攻击树技术
        2.3.3 木马攻击技术
3 GANAS 攻击系统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
        3.1.1 本文技术路线
        3.1.2 总体结构
        3.1.3 GANAS 工作流程
        3.1.4 GANAS 功能及特点
        3.1.5 设计系统的几点考虑
    3.2 GANAS 中的CBR 系统设计
        3.2.1 GANAS 的CBR 系统框架
        3.2.2 案例的表示
        3.2.3 网络攻击案例检索与推理
        3.2.4 案例的修改和学习
    3.3 GANAS 中的攻击树技术应用
        3.3.1 GANAS 的攻击树
        3.3.2 攻击模型和攻击模式
        3.3.3 攻击树的遍历
        3.3.4 使用攻击树的优缺点
    3.4 木马攻击技术在GANAS 中的应用
        3.4.1 木马植入技术在GANAS 中的应用
        3.4.2 木马加载技术在GANAS 中的应用
        3.4.3 木马隐藏技术在GANAS 中的应用
4 GANAS 攻击系统的实现
    4.1 GANAS 总体结构设计
        4.1.1 GANAS 总体结构
        4.1.2 GANAS 界面设计
    4.2 信息输入界面
    4.3 木马的实现
        4.3.1 木马程序结构
        4.3.2 单线程处理流程
        4.3.3 功能模块
    4.4 后台数据库
    4.5 GANAS 实际测试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5.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会议模型研究
    2.1 会议系统简介和技术
    2.2 协议标准
        2.2.1 协议功能
        2.2.2 协议实体
        2.2.3 协议消息
        2.2.4 协议基本呼叫流程
        2.2.5 协议特性
    2.3 会议模型研究
        2.3.1 会议混合模型
        2.3.2 会议框架模型
        2.3.3 会议物理实现模型
第3章 会议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会议系统设计
        3.2.1 系统功能
        3.2.2 系统架构
        3.2.3 会议功能平台设计
        3.2.4 会议应用服务器设计
第4章 会议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会议系统实现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系统目标功能
        4.2.3 功能接口实现
        4.2.4 信令控制服务器实现
        4.2.5 多媒体处理服务器实现
    4.3 系统部署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会议系统的实现方式
    5.2 会议系统的开放性
    5.3 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
    5.4 会议系统的适用场合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4)SIP协议及其在IP conference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会议系统标准体制
    1.3 会议系统功能结构
    1.4 会议系统管理
    1.5 会议系统发展趋势
第二章 SIP协议及其应用介绍
    2.1 引言
    2.2 SIP协议
        2.2.1 概述
        2.2.2 SIP功能
        2.2.3 协议结构
        2.2.4 SIP功能实体
        2.2.5 SIP基本应用
        2.2.6 SIP在3G中的应用
    2.3 H.323系列协议
    2.4 SIP与H.323的比较
第三章 基于 SIP的 IP电话技术
    3.1 基于 SIP的 IP电话网络拓朴结构
    3.2 呼叫处理
        3.2.1 处理流程
        3.2.2 VOIP的基本传输过程
    3.3 信令技术
    3.4 编码技术及压缩技术
        3.4.1 PCM技术介绍
        3.4.2 IP语音编码与压缩技术
    3.5 实时传输技术
    3.6 服务质量(QoS)保证技术
    3.7 网络传输技术
    3.8 IP电话需要解决的问题
        3.8.1 网络地址
        3.8.2 服务质量
        3.8.3 供电问题
        3.8.4 网络融合
        3.8.5 软交换
第四章 SIP电话会议设计
    4.1 引言
    4.2 SIP会议系统模型分析
        4.2.1 服务器集中控制模型
        4.2.2 网状互连模型
        4.2.3 终端混音模型
    4.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1 系统功能描述
        4.3.2 系统架构设计
第五章 SIP会议系统具体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系统功能
    5.4 功能接口实现
    5.5 系统部署
第六章 SIP会议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6.1 实现方式
    6.2 系统开放性
    6.3 服务质量
    6.4 适用场合
附录一 系统详细说明
附录二 SIP研究组织及链接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SIP的IP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搞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媒体会议技术和系统简介
    1.3 SIP及SIP多媒体会议系统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SIP及SIP会议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SIP协议标准
        2.2.1 SIP协议功能
        2.2.2 SIP协议实体
        2.2.3 SIP协议消息
        2.2.4 SIP协议基本呼叫流程
        2.2.5 SIP协议特性
    2.3 SIP会议模型研究
        2.3.1 SIP会议混合模型
        2.3.2 SIP会议框架模型
        2.2.3 SIP会议物理实现模型
第三章 SIP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系统设计
        3.2.1 系统功能
        3.2.2 系统架构
        3.2.3 会议功能平台设计
        3.2.4 会议应用服务器设计
    3.3 系统实现
        3.3.1 系统开发环境
        3.3.2 系统目标功能
        3.3.3 功能接口实现
        3.3.4 信令控制服务器实现
        3.3.5 媒体处理服务器实现
    3.4 系统部署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实现方式
    4.2 系统开放性
    4.3 服务质量
    4.4 适应场合
结束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创新实验平台[J]. 龚宇,李帅,李勇,苏厉,金德鹏,曾烈光. 计算机工程, 2012(24)
  • [2]基于专家系统的网络攻击系统研究与实现[D]. 马骁.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3]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会议系统设计与实现[D]. 许惠. 吉林大学, 2008(07)
  • [4]SIP协议及其在IP conference中的应用研究及实现[D]. 曹芳.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5]基于SIP的IP多媒体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林茂森.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6]一种高容量视频点播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及其原型实现[J]. 杨松岸,杨华,杨宇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4(12)


sip论文 网络攻击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技术协议论文 网络结构论文

上一篇:英国国际民事诉讼法三问题——以布鲁塞尔公约为主线
下一篇:对当前西部地区县级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