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飞,刘根焰,张晓慧,许雨乔,倪芳,文怡[1](2021)在《质谱快速鉴定联合直接药敏试验在肠杆菌目细菌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质谱快速鉴定联合直接药敏试验在肠杆菌目细菌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镜检为革兰阴性杆菌的血培养阳性培养物,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根据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发布的阳性血培养液直接快速药敏(RAST)指南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快速药敏试验和4 h、6 h和8 h药敏结果判读。将鉴定结果与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结果比较。结果 126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经常规鉴定后共有肠杆菌目细菌104株,质谱快速鉴定检出率为96.2%(100/104)。共有90株肠杆菌目细菌进行血培养RAST,包括肺炎克雷伯菌50株和大肠埃希菌40株。肠杆菌目细菌在4 h、6 h、8 h时判读的药敏结果与常规药敏试验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76.0%(453/596)、92.4%(551/596)、94.0%(560/596);6 h判读药敏符合率优于4 h(χ2=15.566,P<0.001),与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5,P=0.482);肺炎克雷伯菌在4 h、6 h和8 h判读的药敏符合率均高于大肠埃希菌(87.4%vs 48.8%;95.7%vs 87.8%;94.6%vs 93.1%),且在4 h和6 h判读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χ2=12.947,P<0.001);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在4 h、6 h、8 h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8,P=0.768),药敏结果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385)。结论肠杆菌目细菌血培养阳性标本质谱快速鉴定准确性高,6 h可作为肠杆菌目细菌RAST药敏判读的最佳时间点,4 h即可判断是否存在CRE感染并推测其整体抗菌谱。
谢淑华,王淑梅,刘少龙[2](2021)在《12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120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腹水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昌市第九医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120例病历资料,分析腹水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中主要病原菌的构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20例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并SBP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1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9株(占68.1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1株(占26.72%,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6株(占5.17%);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伴SBP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确保其疗效,也有助于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后期治疗。
李庆,吴雪,贺靖冬,袁宁,高强,侯敏[3](2021)在《2015—2019年天津市胸科医院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菌株变迁及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菌株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其合理治疗及控制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天津市胸科医院全血标本分离出的菌株,分析各类多重耐药菌株变迁趋势、耐药性,以及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全血标本共分离菌株1 207株,检出多重耐药菌134株,检出率11.10%。多重耐药菌株总体数量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菌(CRAB)变化趋势均不大。产ESBLs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等耐药严重,CRAB对除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粘菌素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OR=2.202,P=0.005)、低蛋白血症(OR=9.502,P=0.006)、机械通气(OR=0.051,P=0.002)、行外科手术(OR=8.056,P=0.012)、入住ICU(OR=5.200,P=0.035)是观察组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严格遵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同时,密切关注菌株流行情况,重视感染的早期防控,积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
刘倩盼[4](2020)在《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药敏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细菌谱,药物敏感性、耐药性及影响因素,为革兰阴性菌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发生的PDAP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68例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信息、临床表现、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细菌谱及药敏结果、转归。分析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基本资料,细菌谱变化趋势,对临床常用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根据腹透引出液(PDE)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观察组)和革兰阳性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转归情况,同时回归性分析比较发生不同类型致病菌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268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共发生455次腹膜炎,其中再发4例患者,共8例次,复发1例患者,共2例次。163例患者发生1次,57例患者发生2次,发生3次及以上腹膜炎的患者48例。(2)109例患者发生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共148例次,男性53例(48.62%),女性56例(51.38%);平均年龄(60.98±14.11)岁,平均透析龄(29.62±25.26)月。2009年-2018年革兰阴性菌致PDAP发病率(单位:次/病人月)分别为 0、251.64、255.76、390.78、205.46、179.00、171.55、266.37、267.87、328.30。研究期间各年度革兰阴性菌致PDAP占当年发生PDAP比例分别为0%、19.44%、25.00%、14.04%、21.69%、32.88%、31.03%、26.47%、24.66%、26.15%。革兰阴性菌致PDAP中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8.51%)、肺炎克雷伯杆菌(19.59%)、阴沟肠杆菌(10.14%)。对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8.57%、97.84%、97.12%、90.91%、86.86%;2014-2018年和2009-2013年相比,革兰阴性菌致PDAP对头孢噻肟敏感性下降,耐药性升高(P<0.05),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及敏感性无明显变化。革兰阴性菌致PDAP转归:好转134例,拔管8例,死亡6例,好转率为90.54%。(3)本研究中41例患者共发生57例次大肠埃希菌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其中ESBL阳性菌株3例,在大肠埃希菌致PDAP中占比5.26%。男性19例(46.34%),女性22 例(53.66%);平均年龄(59.75±15.40)岁,平均透析龄(28.33±21.71)月。2009年-2018年大肠埃希菌致PDAP发病率(单位:次/病人月)分别为0、880.74、937.79、0、924.57、429.60、308.79、799.11、535.74、697.64。研究期间各年度大肠埃希菌腹膜炎占当年革兰阴性菌腹膜炎比例分别为0%、28.57%、27.27%、0%、22.22%、41.67%、55.56%、33.33%、50.00%、47.06%。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敏感性分别为100%、100%、100%、92.84%、89.26%。大肠埃希菌致PDAP转归:好转51例,拔管4例,死亡2例,好转率为89.47%。(4)根据腹透引出液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经比较革兰阴性菌组患者的年龄显着高于革兰阳性菌组患者(P<0.05)。两组间患者性别差异不显着(P>0.05),革兰阴性菌组患者透龄小于革兰阳性菌组,但差别也不显着(P>0.05)。革兰阴性菌组表现为发热(P<0.001)、腹痛(P=0.001)、腹透引出液浑浊(P=0.001)比例高于革兰阳性菌组。革兰阴性菌组与革兰阳性菌组患者的血常规、营养相关指标、电解质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低于革兰阳性菌组患者(P<0.05),但革兰阴性菌组第一天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达正常范围的天数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革兰阳性菌组患者(P<0.05)。患者腹膜炎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还是革兰阳性菌作为因变量,两种类型腹膜炎的差异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水平、CRP、第一天腹透引出液细胞计数、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与腹膜透析腹膜炎致病菌类型有关。结论:(1)本中心革兰阴性菌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显着,各年度革兰阴性菌致PDAP占当年总PDAP比例呈升高趋势,治疗可选用敏感性高的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2)革兰阴性菌致PDAP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各年度大肠埃希菌致PDAP占阴性菌致PDAP比例呈升高趋势,治疗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大肠埃希菌致PDAP治疗效果相对好。(3)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与革兰阳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相比,第一天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范围所需时间不同。血肌酐、CRP水平与腹膜透析腹膜炎致病菌类型有关。在未得到药敏结果前,初始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腹透引出液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CRP水平选择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4)本中心革兰阴性菌组发热、腹痛、腹透引出液浑浊比例较阳性菌组高,革兰阴性菌组临床反应重,两组间预后无明显差异。
宫海燕[5](2016)在《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明确产ESBLs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初步形成耐药大肠杆菌临床用药筛选的参考方案。在耐药大肠杆菌防控的基础上,探索藿香、牛至提取物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防治作用,切实的将临床耐药问题与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筛选相结合,旨在阻断或缓解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传播,为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微生物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部分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②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PCR技术等探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特征;③通过GC-MS联用技术、中药化学等试验,分析测定藿香、牛至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含量;④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差异,优选品质资源;⑤利用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检测藿香、牛至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ESBLs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筛选抑菌活性成分;⑥利用PCR技术和96微孔板法,从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上,研究藿香、牛至的抑菌活性单品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ESBLs基因的作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①新疆乌鲁木齐市产ESBLs大肠杆菌的标本分布以尿、痰、血、阑尾内容物标本为主,在普外科、呼吸科、神经外科、泌尿科、肾病科的感染率较高。②耐药谱统计分析:目前,产ESBLs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尚未产生耐药。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该基因型比较保守,突变位点少和突变几率较低。④GC-MS技术鉴定出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有21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9.78%,主要化学成分是胡薄荷酮(34.10%)、草蒿脑(29.54%)、p-Menthan-3-one(1R,4R)-(+)(16.70%)、柠檬油精(8.18%)。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含氧单萜类占55.29%,单萜类占8.69%,倍半萜类占3.56%。提取测定藿香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8.52 mg/g。⑤鉴定六个不同产地牛至的挥发油提取物共11-46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8.5%-99.9%,共同的主要成分:香茅醇(72.7%-85.3%)、香茅醇乙酸酯(8.8%-12.2%)、百里香酚(1.5%-42.9%)、石竹烯(0.4%-17.7%)。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均含有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单萜烯类、含氧倍单萜类成分,主要是含氧单萜类成分。⑥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和田昆仑山、巴基斯坦、和田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小,从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桉树脑和丁香油酚甲醚;第二主成分大根香叶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第三主成分是百里香酚,累计贡献率达99.57%。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和加权综合得分,河南商丘、安徽和伊犁这三个产地的牛至具有较好的品质。⑦藿香、牛至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菌作用,对产ESBLs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藿香中总黄酮的抑菌效果较差。⑧从藿香、牛至挥发油中筛选出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百里香酚,作为单品活性成分,除百里香酚外,对产ESBLs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⑨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影响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细菌生长。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较广,耐药率在逐年递增,其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从中药藿香和牛至挥发油中筛选的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否改变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调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并为高效低毒的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吴嫱[6](2013)在《VITEK-32506卡检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VITEK-32 GNS-506药敏卡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可靠性。方法用VITEK-32 GNS-506药敏卡、NCCLS推荐的筛选法、表型确证法同时对28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检测,以表型确证法和筛选法作为对照比较结果。结果 288株大肠埃希菌中,仪器法检测出ESBLs146株,表型确证法检测140株,筛选法检测132株,阳性率分别为50.7%、48.6%、45.8%。仪器法高于筛选法和表型确证法。结论 VITEK-32 GNS-506药敏卡检测ESBLs细菌耐药性具有快速、简便、准确性高等优点,可推荐为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
吴峥嵘[7](2013)在《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多重耐药菌及泛耐药菌株显着增多,致使感染死亡率上升,治疗费用增加,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成为世界性临床医学重大难题。大肠埃希菌为临床常见致病菌,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06年-2011年数据显示分离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居于首位,且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研究对抗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宝库,许多研究报道一些中药特别是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内外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部分中药还具有降低细菌耐药性的潜能,但是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尚未深入,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解毒代表制剂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作用机理,为中药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文献综述分两部分介绍了中医药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细菌体内药物蓄积水平及其对细菌细胞膜结构的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清热解毒中药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影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抗耐药菌中药打下基础。方法:1、实验菌株来源于临床,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药敏测定为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2、用影印法测定双黄连粉针剂对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率,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分析双黄连作用前后质粒消除情况;3、以超声破碎法获取β-内酰胺酶提取液,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定量,以头孢硝噻吩为底物测定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前后该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4、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双黄连粉针剂作用后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体内聚集水平的改变;5、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结果:1、双黄连粉针剂在高(12.5mg/ml,1/2MIC)、中(6.25mg/ml,1/4MIC)、低(3.125mg/ml,1/8MIC)不同浓度时对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消除率分别为:20.1%、5.4%、0.3%,在高浓度时,双黄连对R质粒的消除作用与传统消除剂0.3%SDS相当(P>0.05);对双黄连作用前后质粒图谱的检测发现经双黄连作用后的消除子其质粒图谱丢失了一条质粒带。2、未经药物处理细菌及分别经舒巴坦、高(12.5mg/ml,1/2MI C)、中(6.25mg/ml,1/4MIC)、低(3.125mg/ml,1/8MIC)浓度双黄连作用后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分别为9.52±0.71、3.55±0.30、3.81±0.36、7.54±0.49、9.08±0.61U/mg,其结果显示经高、中浓度双黄连培养的细菌与肉汤菌相比,β-内酰胺酶活性降低(P<0.05),即双黄连在高、中浓度时具有抑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作用。在高浓度时双黄连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作用与舒巴坦没有明显差异(P>0.05)。3、亚抑菌浓度(12.5mg/m1)双黄连分别预处理4、6、8h后,大肠埃希菌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其中6h-8h时较为明显;浓度为1/2MIC(12.5mg/ml)、1/4MIC(6.25mg/ml)、1/8MIC(3.125mg/ml)的双黄连预处理6h后,大肠埃希菌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且不同浓度双黄连预处理细菌后柔红霉素蓄积程度改变具有差异(P<0.05)。4、透射电镜观察,双黄连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出现分裂相减少,胞膜出现缺损,胞质流失等改变。结论:1、双黄连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在高浓度时作用比较明显。2、双黄连粉针剂在高、中浓度时在体外可以抑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且在高浓度时其效果与舒巴坦相当。3、双黄连粉针剂可以增加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菌体内聚集水平,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4、双黄连粉针剂能够破坏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
蒋鸿超,苏敏,黄海林,奎莉越,温柏平[8](2013)在《1386例小儿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小儿中段尿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期对儿童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控制提供有力理论支持。方法对2010~2011年1 386例小儿中段尿培养的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对病原菌进行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使用WHONET 5.4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10~2011年尿培养标本1 386例共分离到病原菌138株,阳性率为9.96%。其中革兰阴性菌96株,占69.57%,居前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34株,占24.64%,居前2位的是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真菌8株,占5.8%。2年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88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56株,比例高达63.64%。结论小儿中段尿培养的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泌尿系统感染治疗形势由于细菌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日趋严峻,日常了解并监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对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姚庆,杨琼容,蒋博[9](2012)在《国产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常见细菌鉴定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国产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HX-21对临床常见细菌的鉴定能力。方法对临床上50例常见菌株分别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国产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按操作规程进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微生物鉴定仪对常见菌种鉴定符合率为96.00%,菌属符合率为99.99%,测定结果的误差临床均可以接受。结论国产HX-21细菌鉴定药敏仪能够基本上满足中小型医院临床常见菌的鉴定。
吴彪,符娟,符健,蔡笃运,黄春新,林锋,贾杰[10](2012)在《2006-2010年我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06-2010年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1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迁情况。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鉴定并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结果2006-2010年从临床送检的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两种细菌对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特别是3代头孢菌素产生相当程度的耐药性,仅对美洛培南敏感性较好。结论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医院感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菌株来源 |
| 1.2 仪器与试剂 |
| 1.3 方法 |
| 1.3.1 血培养阳性标本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 |
| 1.3.1.1 Vitek MS快速鉴定 |
| 1.3.1.2 阳性血培养液RAST |
| 1.3.2 血培养阳性标本常规鉴定及药敏试验 |
| 1.3.3 药敏结果比较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Vitek MS快速鉴定与常规鉴定结果比较分析 |
| 2.2 阳性血培养液RAST药敏结果分析 |
| 2.2.1 RAST可量取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分析 |
| 2.2.2 RAST药敏结果判读 |
| 2.2.3 血流感染CRE时RAST药敏结果分析及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终末期肝病患者伴SBP感染病原菌构成情况 |
| 2.2 肝病伴SBP患者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耐药特点 |
| 2.3 肝病伴SBP患者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耐药特点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细菌培养、分离及药敏试验 |
| 1.3 定义 |
| 1.4 资料收集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菌株检出情况 |
| 2.2 菌株耐药性 |
| 2.3 医院感染菌株 |
| 2.4 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和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革兰阴性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各年度革兰阴性菌致PDAP发病率 |
| 1.3 革兰阴性菌致PDAP细菌谱 |
| 1.4 革兰阴性菌致PDAP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 |
| 2. 大肠埃希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
| 2.1 一般资料 |
| 2.2 各年度大肠埃希菌致PDAP发病率 |
| 2.3 大肠埃希菌致PDAP敏感性及耐药性 |
| 2.4 大肠埃希菌致PDAP转归 |
| 3. 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致PDAP对比分析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临床表现 |
| 3.3 实验室指标 |
| 3.4 致病菌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
| 3.5 预后分析 |
| 讨论 |
| 研究不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诊疗进展及预防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Abbreviations)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测定、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二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第三部分: 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研究 |
| 一 藿香、牛至的成分提取及鉴定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二 藿香、牛至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三 藿香、牛至活性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内容与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技术路线图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导师评阅表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菌株分离与鉴定 |
| 1.2.2仪器检测 |
| 1.2.3 ESBLs表型确证法 |
| 1.2.4 筛选法 |
| 2 结果 |
| 2.1 288株大肠埃希菌中仪器法检测 |
| 2.2 |
| 2.3 ESBLs检出率 |
| 2.4 体外抗菌作用比较 |
| 3 讨论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中医药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 1 中医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 |
| 2 中药在抗感染中的祛邪作用 |
| 3 中药在抗感染过程中的扶正作用 |
| 4 中医药抗感染治疗的优势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 1 细菌耐药现状 |
| 2 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遗传学机制 |
| 3 大肠埃希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 4 多重耐药菌 |
| 5 控制细菌耐药策略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细菌的分离鉴定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实验二:双黄连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R质粒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实验三:双黄连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实验四:双黄连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菌体内药物蓄积水平及胞膜结构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小结 |
| 全文讨论 |
| 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 2 双黄连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影响机制 |
| 3 中药抗感染作用的展望 |
| 4 小结 |
| 创新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菌株来源 |
| 1.2 中段尿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病原菌的分布 |
| 2.2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 |
| 2.3 常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 |
| 3 讨 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来源 |
| 1.2 质控菌株 |
| 1.3 仪器与试剂 |
| 1.4 方法 |
| 1.4.1 细菌鉴别 |
| 1.4.2 菌液制备和接种菌液 |
| 1.4.3 结果判读 |
| 1.4.4 操作方法 |
| 2 结 果 |
| 2.1 质控菌株 |
| 2.2 HX-21与Vitek-32对50株细菌的鉴定结果 |
| 3 讨 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来源 |
| 1.2 药物敏感试验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 |
| 2.2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酶率 |
| 2.3 大肠埃希菌2006-2010年的耐药性变迁 |
| 2.4 肺炎克雷伯菌2006-2010年的耐药性变迁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