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婴儿轻度颅脑外伤后基底节缺血性损伤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琪[1](2020)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影像学特点,探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CMBs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工作及影像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自2018.11.01至2019.11.01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有CMBs因素并行头颅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经临床病史及影像表现确诊CMBs患者96例,共有1254个CMBs病灶,所有患者均为藏族。患者影像资料经作者本人、1名副主任医师及1名主任医师协商一致。分析CMBs在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上的信号特征,根据发病位置将CMBs分为:皮层-皮层下区(A区)、丘脑-基底节区(B区)及幕下区(C区),对CMBs的好发部位、个数及病灶大小进行记录,探讨CMBs严重程度与常见并发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有序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采用Goodman-Kruskal Gamma方法(简称Gamma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审查编号是ME-TBHP-19-17。结果:(1)CMBs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小于1cm的均匀信号或同心圆状混杂信号。(2)目前搜集病例共246例,其中CMBs患者96例,所收集的CMBs患者常伴发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部分患者合并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246例中有高血压患者71例,其中36例有CMBs;246例中有腔隙性脑梗死66例,其中28例有CMBs;246例中有CMS 37例,其中19例有CMBs;96例CMBs患者共有CMBs病灶1254个。(3)对常规MRI和SWI序列检出CMBs阳性率进行了比较,发现SWI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各序列对CMBs的检出率分别为T1WI(T1 weighted imaging,T1加权成像):13.2%、T2WI(T2weighted imaging,T2加权成像):16.7%、T2 Flair(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液体衰减反转恢复):19.5%、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扩散加权成像):33.3%、SWI:100%。(4)对CMBs的好发部位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CMBs的分布情况:丘脑-基底节区共73例599个病灶,皮层-皮层下区共64例502个病灶,幕下区共37例153个病灶。(5)对CMBs不同信号病灶大小进行了统计,共有1020个均匀信号病灶、234个混杂信号病灶,混杂信号较常出现于病灶较大者。(6)对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患者CMBs病灶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36例高血压患者共有626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228个,大脑深部311个,幕下区87个;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有276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110个,大脑深部129个,幕下区37个;19例CMS患者共有165个CMBs病灶,其中皮层-皮层下区97个,大脑深部54个,幕下区14个。(7)对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各级间CMBs检出率进行比较,高血压组χ2值:11.506,P值:0.010;腔隙性脑梗死组χ2值:8.340,P值:0.042;CMS组χ2值:8.574,P值:0.032。(8)对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进行分析,高血压组Gamma系数:0.355,P值:0.002<0.01;腔隙性脑梗死组Gamma系数:0.144,P值:0.228;CMS Gamma系数:0.276,P值:0.064。结论:(1)进一步证实了SWI序列对CMBs诊断的优势。(2)CMBs好发于丘脑-基底节区及皮层-皮层下区,较少发生于幕下区。(3)CMBs病灶均匀信号数量明显大于混杂信号,混杂信号较常出现于病灶较大者。(4)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病灶都好发于大脑深部区,较少出现在幕下区,CMS患者CMBs病灶好发于皮层-皮层下区。(5)对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高血压分级与CMBs分级间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与CMBs分级间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张世强[2](2015)在《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李鹏强,邱会斌,周艳宏[3](2014)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标准:恢复良好51例(86.4%),中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基底节区血供特点、小儿自身特点、微循环障碍是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主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1)头外伤较轻,多无意识障碍;(2)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以运动型功能障碍为主;(3)头颅CT和(或)MRI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为解痉、小剂量脱水、早期高压氧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对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及早明确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陈建华[4](2006)在《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发病特点、损伤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诊疗、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儿,均行头颅CT扫描,药物、功能锻炼、针灸,其中25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42例患儿:梗塞灶直径范围≤14mm;梗塞灶37例位于基底节区,5例位于脑叶;2月2岁婴幼儿30例(71.4%),2岁14岁小儿12例(28.6%)。全组病例均治愈,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多发婴幼儿,基底节区常见,预后良好。小儿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脑的微循环障碍与受伤时的作用力所至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管痉挛是该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李洪哲,金银顺,李大成[5](2001)在《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文中认为目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方法 本文报告 18例 2岁以下幼儿在明确的轻型头外伤后 ,发生一侧肢体偏瘫 ,CT显示基底节区一个低密度梗死病灶。结果 所有患儿经保守治疗 ,均在 1个月内完全恢复。结论 认为在头外伤过程中的剪力作用下 ,牵拉或扭曲发自大脑中动脉的前穿支动脉 ,引起血管痉挛 ,导致局部血流减少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王宁敏,常林[6](1995)在《脑梗塞及其法医学鉴定》文中指出脑梗塞及其法医学鉴定王宁敏,常林(综述)徐庆中(审校)脑梗塞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其与外伤的关系尚无系统论述。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文献就其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便在法医临床学中正确分析医院诊断,作出符合法医学特点的鉴定。一、脑梗塞概述脑梗塞多见于脑血管病...

朱月香,朱月明[7](1996)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告颅脑外伤后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46例,其中92.5%患者年龄小于1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及意识障碍等,91.8%的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区。该病预后良好,无明确的复发倾向。文中同时还结合本组病例对本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分析。

邹永杰[8](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9](2020)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赵彦[10](2018)在《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近年来持续植物状态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家庭负担、社会负担、医疗资源消耗。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其中,神经电生理调控在近些年获得了飞速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高颈髓电刺激(c SCS)、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等治疗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成果。在我国,近几年来功能神经外科,尤其是神经电生理调控领域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c SCS治疗PVS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指征、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等方面均欠缺相关标准及依据,疗效参差不齐。目的:追踪观察并分析c SCS治疗PVS的疗效,明确其有效性。设置病例对照,研究新方法与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上的差别。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特征与意识好转的相关性,明确其用于术前疗效预估、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作为高颈髓电刺激术治疗植物人术前评估手段的可行性,希望找到一条相对可靠的评估手术预期效果的指标,以便更合理地选择手术病例。方法:治疗组病例选择我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开展首例高颈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至今的全部12例患者。对照组病例以1:1的比例配对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综合促醒治疗(排除c SCS治疗)的PVS病人12例。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以2011版南京标准临床观察评分标准+神经电生理检查(EEG、SEP、BAEP)评分标准制定临床疗效评分量表,每位患者根据临床疗效评分量表至少每月检查登记一次,评分由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双人核对评价。c SCS治疗组患者术前2周内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MRI平扫+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各1次,记录中脑、丘脑脑血流量(CBF),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记录中脑网状结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6区域平均值表示。依据评分量表评分,持续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情况,确定有效率。同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评分的差异及变化趋势,研究c SCS治疗PVS的促醒效果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是否存在优势。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各项客观检查结果,对照临床评分量表评分结果,研究EEG、SEP、BAEP、脑血流改变及中脑网状结构FA值与c SCS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以上指标用于c SCS疗效术前预期及术后评价的价值。结果:两组术前/入组前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42,显着性水平P=0.531>0.05;两组治疗后最高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2.468,显着性水平P=0.130>0.05;两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t=3.629,显着性水平P=0.070>0.05,但具有临界意义。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组的12例植物状态患者中有效7例,有效率58.33%,脱离植物状态5例,41.67%;对照组患者有效4例,有效率率34.78%,脱离植物状态1例,8.70%。两组疗效差别明显。经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却发现两组疗效差异并没有显着统计学意义(:1.478;P值:0.237;α<0.05)。cSCS治疗3个月后BEAP的V波潜伏期和I-V波间期不同程度改善,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并且手术前后BEAP波形态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709,P值:0.022<0.05;N20波形均存在不同程度好转,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N20波形也存在较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632,P值:0.050=0.05;EEG的α波明显增加,评分提高与有效性呈正相关性,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发现手术前后EEG的α波并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563,P值:0.090>0.05;c SCS治疗后中脑CBF明显提高,25%左右,其中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39%,未脱离植物状态病人平均提高21%。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手术前后脑CBF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t值:0.579,P值:0.079>0.05。有效组与无效组对比,术前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存在差别,有效组FA值较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对比术前、术后FA值,无显着差别。结论:1、SCS治疗植物状态确有临床疗效。与继续综合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有一定优势。2、c SCS对经综合治疗手段促醒半年以上,仍未能脱离植物状态的患者仍有效。3、c SCS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脑血流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善,与临床观察的患者意识状态评分提高趋势相符,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监测指标。4、c SC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均无显着差别,不能作为疗效评定的指标。而治疗前有效组患者中脑网状结构FA值高于无效组,可以作为c SCS治疗有效性的术前预判指标之一。

二、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扫描前准备
    2.3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4 图像后处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图像分析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常规MRI和 SWI序列检出CMBs阳性率比较
    3.3 CMBs的好发部位及分布情况
    3.4 CMBs不同信号病灶大小比较
    3.5 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患者CMBs病灶分布情况
    3.6 CMBs分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CMS分级间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CMBs的影像特征
    4.2 SWI对 CMBs的检出优势
    4.3 CMBs好发部位
    4.4 CMBs分级与常见并发病分级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2.2 成人外伤后脑梗死
    2.3 老年人外伤性脑梗死
    2.4 术后脑梗死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资料
    3.2 治疗方法
    3.3 统计学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数据
    4.2 临床表现
    4.3 影像学表现
    4.4 统计分析
    4.5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发病率比较
    5.2 发病机制
    5.3 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CT资料
2 治疗
3 结果
4 讨论
    4.1 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临床特点
    4.2 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形成的机理
    4.3 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诊治

(5)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与体征
    1.3 辅助检查
    1.4 转归
2 讨论

(8)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四、脑梗死分型
    五、治疗方法
    六、评估标准
结果
讨论
    一、发病机制
    二、临床特点
    三、诊断与治疗

(10)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植物状态患者接受高颈髓电刺激术(cSCS)治疗的有效性前瞻性研究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cSCS手术方法
        2.3 两组植物状态病人针对不同治疗策略的治疗前后采用下表2评分系统进行量化评估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观察汇总如下表所示
        3.2 统计学描述及检测分析
    4 讨论
第二部分 脑血流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表现与意识好转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脑干功能
        3.2 体感诱发电位
        3.3 脑电图
        3.4 中脑脑血流
    4 讨论
第三部分 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点与术后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英文缩略词
致谢

四、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微出血的应用价值[D]. 陈雨琪. 西藏大学, 2020(02)
  • [2]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张世强. 吉林大学, 2015(08)
  • [3]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59例临床分析[J]. 李鹏强,邱会斌,周艳宏.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3)
  • [4]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塞42例临床分析[J]. 陈建华. 医学信息, 2006(07)
  • [5]婴幼儿轻型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J]. 李洪哲,金银顺,李大成. 黑龙江医学, 2001(01)
  • [6]脑梗塞及其法医学鉴定[J]. 王宁敏,常林. 法律与医学杂志, 1995(02)
  • [7]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J]. 朱月香,朱月明. 新医学, 1996(09)
  • [8]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4)
  • [10]颈髓电刺激治疗植物状态疗效评价[D]. 赵彦. 青岛大学, 2018(07)


脑出血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脑出血原因论文 脑梗死论文 预后论文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论文_尹敏
下一篇:致密颗粒流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