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理念”与“人才”相得益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点子”“才子”交相辉映(论文文献综述)

柴春椿[1](2021)在《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舜帝传说在历时长久的时空演变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重叙事结构传承展演在当下。在空间上,传说发生地的转移与舜帝传说圈的形成反映出古史时代多元的部族关系和文化认同,影响着地方转场中民间传说空间叙事的建构;在时间上,舜帝传说的流变历经了从儒学化整合定型到故事化民间叙事转向的过程,影响着民间以传说为基础对地方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质的诠释体系的形成。同时,在舜帝传说的时空演变过程中,以始祖信仰、圣王信仰和孝德信仰为主体的舜帝信仰体系逐渐生成。本研究以舜帝传说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广泛搜集典籍文献、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民俗与民间文学活态资料、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物、方志碑刻、图像等资料,运用多重证据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专题对舜帝传说与信仰进行系统研究,在探讨传说的深层文化意蕴和伦理内涵的同时,建立比较完整的舜帝传说及信仰体系,揭示传说流变与信仰建构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舜帝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解读舜帝传说中蕴含的神话质素与原型,划分舜帝传说的主要类型。神话与传说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对现实层的群体反应,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群体对历史本身的认知与理解。舜帝处于从神治时期向人治时期转化的最终阶段,历经了从神话形象到历史传说人物的演变,其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天帝的身份等级及以鸟图腾为原型的重瞳神形之中,同时二妃神话原型也使舜帝传说拥有了神话的特质。舜帝传说经诸子的历史化改造后,神话成份愈益微弱,传说类型趋于定型,并于秦汉间得到整合,其主要传说类型大致可分为:生平事迹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君臣政治传说、音乐传说和后裔传说等。舜帝传说的类型划分,为下文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框架。第三章:探讨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舜帝始祖信仰的生成发展。传说作为部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质素。舜帝传说类型和地域的阶段演绎,揭示了舜帝部族的迁徙轨迹;舜帝传说图腾信仰体系的演变整合,反映了部族的亲属族源与文明的渗透交融;部族间民俗文化在物质生产、制度建设、心意信仰等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展现了多元部族的深度融合及中原文明的文化认同,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国家雏形的演进。古史传说中的舜帝作为部族首领和华夏民族的始祖,成了氏族祖先崇拜的对象与民族始祖信仰的焦点,在当下展现为以姓氏宗亲为核心的宗祖信仰。第四章:分析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与舜帝圣王信仰的发展演变。舜帝是儒家圣王谱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传说体系的形成过程,即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尧舜禅让的传说情节与尧天舜日的政治理想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典型符号;内圣外王的舜帝孝子传说蕴含了儒家德政一体的统治观念;舜帝礼乐传说使其参与到了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过程之中。舜帝作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典范,自然成为儒者和封建统治阶层构建的圣王信仰体系的关键个体,并以官方为宣扬道德伦理的圣王祭祀和民间具有功利性的圣王信仰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第五章:论述舜帝传说的多重叙事结构与舜帝孝德信仰的形成传承。传说作为一种叙事体式,在历时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具有超越文本的多种表现媒介。舜帝传说通过汉魏画像等图像叙事和古典文学叙事等历时性传承媒介,通过地方转场中以口头、文本、景观等民间叙事方式呈现的共时性叙事媒介,通过融合生活场景、体现信仰传承的仪式表演叙事等时空交融的行为叙事媒介,从表层的传说叙事活动逐渐深入到了民众的深层信仰空间,推动了以孝道为核心的舜帝民间信仰的生成发展和当代展演。从上述对舜帝传说的发展流变和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舜帝传说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舜帝传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是舜帝信仰体系形成的基础,同时信仰的客观需求为传说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内在动力。

王文彬[2](2020)在《“文”尽其妙,绽放舞台 ——习志淦戏曲剧作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高速发展,一批新时期的戏曲剧作家在摸索中脱颖而出习志淦便是中国新时期戏曲文学史上的优秀剧作家。创作了《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美人涅盘记》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中国新时期戏曲添砖加瓦。纵观新时期剧作家的研究,目前对习志淦的研究还处在拓荒期,虽然他的作品经常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但对他的研究缺乏系统、客观的分析。本文按照习志淦创作生平介绍——创作模式分析——戏曲文本研究——舞台艺术呈现的行文思路,通过史实资料分析、戏曲剧本解读等多种方法,分五章对习志淦戏曲创作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对习志淦作品进行整体性梳理和理论成果探索。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对于习志淦戏曲创作研究不足,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习志淦剧本创作模式,分析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得失。在习志淦戏曲创作过程中,最为显着的特点就是“编导演”的集体创作,在“鄂派”京剧的滋养下,以余笑予、朱世慧、习志淦为主的“三剑客”创作模式发扬了戏曲“一棵菜”精神。拓宽了新时期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尤其弥补了“丑行”的先天不足,丰富了戏曲舞台人物形象的可塑性。同时,在习志淦的戏曲作品中,虚实相生的叙事风格,韵味天成的唱词设计,“理趣”、“情趣”、“谐趣”动人的艺术特色,使得习志淦在新时期戏曲创作道路上大获成功。本文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思考习志淦戏曲创作对当代的影响和意义,通过研究力求给正在创作的戏曲编剧一点经验和参考。

武胜[3](2020)在《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功能》文中研究指明京剧锣鼓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艺术家、演奏家的借鉴汲取、演练磨合、去粗取精,现已形成一个有独特艺术门类,有完备运行程式,有严格使用规范的戏曲音乐体系。围绕记谱方法的利弊问题和结构组织的分类问题,引发了笔者对于京剧锣鼓记谱和研究领域现状的思考和探求。本文采用锣鼓字谱+线谱单行表示节奏以及相关的符号,形成记录锣鼓合奏音色、音响效果的完整缩谱形式。对于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音乐本体)和表现功能(实际运用)展开有效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写作目的,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要通过谱例分析,力求准确说明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其次,是要通过谱例研究,争取详细解读京剧锣鼓的表现功能及其布局规律;再者,是要通过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分析和表现功能研究,希望能为戏曲音乐理论的积累和建设抛砖引玉,积极推动其高度专业化、科学系统化发展。本文的写作方法,分为六个步骤:第一,以传统京剧的锣鼓结构单位,常用的结构形式,梳理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在梳理过程中,借鉴中西音乐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综括京剧锣鼓的实际运用,把基本结构归纳为两个层级:单体结构和联套结构,并加之定义。第二,在京剧锣鼓总述中,先以乐器的常规配置和扩展配置作为归纳性介绍,再以乐器组合的锣鼓命名和运用规律进行总结性说明。第三,在单体结构分析中,按其结构特点,分为三种形式:固定式;重复式;干牌子。每种形式均由若干起始部分、主体部分、收尾部分、连接部分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并加之定义。第四,在联套结构分析和表现功能分析的谱例中加入舞台表演的描述,以综合谱的形式记录舞台表演和锣鼓字谱,用以对应和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五,通过举例《穆柯寨》杨宗保“起霸”一场和《林冲夜奔》林冲“走边”一场,解读联套结构是由若干单体结构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联合成套。第六,通过列举京剧《乌龙院》“坐楼杀惜”一折A.B.C.D.四段节选的谱例研究,具体阐述京剧锣鼓通过结构、节奏、力度、速度以及乐器组合形式(音色)的变化,配合表演动作,刻画人物形象;加强语气念白,烘托情节内容的表现功能及其布局规律。

张敏[4](2020)在《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新感觉派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真正正面面对并书写了“都市”,他们依据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城市漫游者视野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风景线进行了感性描绘。景观的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工程,物质和心理都参与其中,但它在具备现代主义品质之时,物质和心理就各自发展成独立的景观。“物质”是在漫游者的张望和震惊之中具备了独立的审美品质,“心理”则随着精神漫游的履迹聚焦于本我人性的畸形、病态和记忆、梦境的清晰画面。总的来说本论文是从作为现代主义的文化体验切入,探究新感觉派作家以城市漫游者视角将漫步于上海都市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感知、情绪情感、价值取向、审美个性等方面的新异变化落脚在对物质景观、情感意象、心理时空和审美图景等层次的细致描摹之上进而传达出的第一波中国现代主义城市诗学内涵。“‘物质’对本雅明来说,意味着感官体验的信息的总体”[2],李欧梵重绘上海心理地图的努力也是从漫游者的感觉体验出发的。所以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基于本雅明在感觉碎片中窥见整体的方法和李欧梵建构心理地图的方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中都市物质全景的感觉化建构过程。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物质景观的书写抛却了传统客观写实的方法,将自我的街道漫游体验融入到了文本书写之中,描画的是漫游者在与都市空间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从体验新鲜感觉到感知异质文明,直至空间认知地图完整生成的心理转换过程,最终用漫游者城市认知地图的铺展来呈现都市物质空间的全景概观。这实际是一个双向地指涉过程:现代都市重塑了人们的感知,人们对异质空间的新鲜感知也重塑了都市,描画出了崭新的都市图景。所以本章的第一节是对小说中物质空间的感觉主体和空间范畴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城市漫游者的登场和街道空间的崛起进行简单分析;第二节是分析作为感觉主体的漫游者在新鲜的街道空间之中生成的官能性感知结构和欲望化认知经验;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分析漫游者在欲望化认知经验的指引下生成的物质空间的认知地图。用凯文·林奇提出的建构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分析漫游者的认知图示,最终分析得出漫游者对区隔租界内与外的边界元素的深刻认知,对通行道路元素的忽视、对南京路区域元素和三大百货公司的标记物元素以及城市和街道互动生成的阴角节点元素的欲望化认知使街道经验的内涵成为一张充满物质性、开放性的另类都市文化地图。本论文的第二章从新感觉派对都市心灵图景的立体化描绘层面进行分析。“漫游一方面是他的姿态,一方面也是抗议”[1],身体的漫游与精神的漫游存在错位和反差。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都市心灵的病态现象被隐喻成了一种遍布荒芜的“孤城”景象,漫游者作为最先觉醒的人群,也最先展开了对“孤城”的防御与突围。波德莱尔认为大城市孩子的经验首先表现在“梦的起伏的波纹和意识的突然跳跃”[2]上。在新感觉派小说中,梦境画面的织就和记忆时空的回溯成了行之有效的防御和突围方式。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探究的是在新感觉派小说中“孤城”景语所隐喻的病态人性内涵和孤寂心理内容;第二节主要以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作为探究对象,阐释了漫游者在找寻城市的过程中,找寻自我的精神旅程;第三节则关注漫游者的记忆时空图景,围绕穆时英和施蛰存的回忆系列小说展开,通过探究“旧宅”这一意象化空间中陈设布景和情感画面的意义承载来窥析小说中的漫游者以及作为漫游者的作家潜意识底层的精神碎片。第三章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中审美空间的混杂布景。身体与心灵的漫游铺展了现代物质和心理图景,而物质与心理结构性生成的是“审美”这一诗性结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多元文化呈现出并置与博弈的状态,所以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审美图景是把握作家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切入点。第三章第一节阐释的是都市物质空间的典型景观布展。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之中,漫游者浮光掠影之一瞥定格住的是瞬间性的身体欲望景观与全息的商业景观,漫游者的沉沦姿态彰显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兀进上海取得的世俗胜利;第二节从被刻意放大的异域情调入手,分析了漫游者对异域风情追逐与营造的热情,他们的目的似乎是要在“安全的文本距离内体验文学创作的‘神游’性满足感”[3];第三节则以漫游者的城乡空间转移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脆弱的乡土情结以及他们逐渐勃兴的“城镇意识”,并得出了他们在理想化的城镇空间中构建乌托邦的结论。

王新禧,董绍华[5](2019)在《食鼎记·食势造英雄(四)》文中认为上期回顾:端午斗宴正式在马士英府邸拉开序幕,盐、米二帮在老大言无尘、米八斗的带领下使出浑身解数,争奇斗艳。米帮在第一回合先下一城,正进行到第二回合,双方斗得正酣,胖老者托着大缸突然登场。第二十九回天河逍遥游米八斗、史琉璃及言胜雪见到胖老者,都轻呼一声。与宴众人也都嘻嘻偷笑,均想世间竟有胖成这样的人。胖老者将鱼

田雨露[6](2017)在《林云铭《古文析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云铭(1628-1696),字西仲,一字道昭,号损斋,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清代着名评点家,评点着作有《古文析义》、《楚辞灯》、《庄子因》、《韩文起》。《古文析义》是清代古文评点着作中较为着名的一种,在中国古文评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以《古文析义》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南宋以来的古文评点史中,探讨其选、评等方面的特征与价值。全文共四章十节,第一章为《古文析义》编纂研究,共三节,分别考察《古文析义》的编纂经过、编纂过程中所参考的其它古文评点着作、编纂意图以及主要版本。第二章研究《古文析义》作为古文选本的特色与价值,第一节从选文的时代分布、选文重点与特殊选文现象等三个方面概述本书选目特征;第二节由选目出发探讨选文标准,指出其选文重载道、重议论叙事文、重新重奇等特征。第三章以《古文析义》中林云铭评语为研究对象,探讨林氏评语中所使用的批评方法。第一节论情境批评,情境批评是传统知人论世方法的一种变型,评点者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体验作者写作当下的处境、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进而重现写作现场的情境。同时评点者又将此方法运用到评价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通过复现人物所处情境来评价人物及作品。第二节讨论评点者在评论作品时所使用的比较方法,指出比较之法在论人、论事及论文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了本书广泛采用比较之法的原因。第四章为影响研究,主要考察《古文析义》对清至民国时期的其它古文评点着作的影响,第一节综述清代古文评点家对《古文析义》的评价,以及其它古文评点着作对《古文析义》接受的四种方式。第二、三节为个案研究,分别以余诚《古文释义》、章禹功《古文析观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为例探讨《古文析义》对其它古文评点着作影响的两种方式。

张兰芳[7](2015)在《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各门类艺术领域涌现出的无数名家杰作之所以为人敬仰,缘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人类艺术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新创造。追求独创性风格,历来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风格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也是众多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热门论题。目前,关于古代艺术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门类艺术的具体研究或断代研究上,而将古代各门类艺术视作一个整体,从宏观层面对其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至今付诸阙如。基于此,本文从宏观层面对古代各门类艺术所具有的共性风格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对影响古代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作了系统性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风格的形成与事物发生的原因之间具有共通性,可从地点、时间、人物三个维度予以思考。风格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创作主体通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呈现出的稳定而独特的整体风貌与艺术特色,由此提出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创作主体是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艺术风格是三者融会贯通、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从类型学意义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作了研究。本文在对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发展脉络梳理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之间具有类型化的趋向,划分的依据与角度不同,所得风格类型也不同。由此提出从“形”、“意”、“文”、“法”、“气”五个方面来建立古代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简约与繁丰、含蓄与明快、素朴与华丽、谨严与疏放、阴柔与阳刚,以实现多重审美角度下对古代艺术风格的全面观照。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对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和品评特征作了研究。风格一般特征是各门类艺术都具有的共性特征,任何层面的艺术风格都必然具备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变异性以及归属性特征;对风格品评特征的概括,基于古人对风格品评的重视,常采用“以物譬喻”、“分级品第”的方式品评作家、作品风格,由此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风格品评的意象化、品第化特征,代表了古人认识与理解风格特征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对风格发展的规律、路径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作了研究。本文认为古代艺术风格不断承传发展,符合辩证法发展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就是“通变”;由于不同时代创作主体始终秉持“师古”、“师造化”、“师心”的发展路径,推动艺术风格在保持历史继承性的同时不断发展嬗变。古代艺术风格影响后世艺术创作是必然的,且历时越久,风格面目越多,为后世所提供的资源储备与典型范式也就愈加丰厚,受顾颉刚“层累说”思想启发,本文提出古代艺术风格以“层累”态势影响后世艺术创作,且主要通过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展开,体现为内容的衍生、演变与形式的延续、拓展。

杜卫东,周新京[8](2014)在《江河水(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神秘赌石人夜幕初降,西南边陲小城瑞丽宛如一位曼妙仙女。街灯渔火,是她衣裙上闪光的饰物;风动鸟鸣,是她即兴吟唱的美妙歌声。穿城而过的瑞丽江和陇川江,便是她身上银光闪烁的披锦,在水雾氤氲中显得飘逸而灵动。这里自清代,便是着名的宝石集散地。白天,云遮雾罩,翠绿醉人;到了晚上,在人来客往中又透出几分张扬和神秘。突然,一个中年汉子捂着眼从一家宝石店窜出,嘴里喊着,他娘的,太平世界,朗朗乾坤,怎么说打人就打人呀!话音未落,青衫平头、膀阔腰圆的两个伙计追出来,一左一右挟持住他。那汉子使劲挣脱,无

曾点[9](2013)在《龚贤个案研究 ——兼论其画作中的黑白光影问题》文中指出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具有独特地美学价值在于其承载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画家通过对外界自然景观的描摹和刻画来表达己心中对于世界真理的体察和领悟。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龚贤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因袭古人传统和师法自然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调和,发展出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绘画面貌和美学思想,值得后人深刻研究。笔者在肯定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展开自己对于龚贤风格的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关注三个方面:一即将风格学的分析回归到画作本身,以作品分析的研究方式作为主体,重视画面中笔、墨、布局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细致探究龚贤绘画的风格面貌;二则是在论述风格形成过程时注重多种原因的考察:这是针对于以往研究中较少谈起的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以及画家的半职业身份而言,运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尽可能综合而全面的看待影响龚贤绘画之选择的内外成因;三即是强调龚贤在营造丘壑和山水图像时通过黑白效果的处理回应了自己“奇与安”的美学原则,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饱受争议的成熟时期绘画面貌。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这三方面的重视,旨在重新梳理龚贤的生平、绘画艺术并就其画作中黑白光影的效果进行自己的阐释,以期冀能够对前人学术研究进行一点补充,并对龚贤的绘画艺术进行一个更加多元的阐释。

秦岭[10](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提出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二、“点子”“才子”交相辉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子”“才子”交相辉映(论文提纲范文)

(1)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古史时代及神话的整体研究传统
        1.2.2 考据学视角传说考证的研究困境
        1.2.3 民俗学视野传说类型的研究趋势
        1.2.4 新时代解读舜文化的研究热潮
        1.2.5 以区域为范畴的民间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神话与传说:先秦舜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 舜帝传说的神话原型解析
        2.1.1 帝舜:帝之称谓的神话性质
        2.1.2 舜妻:二妃传说的神话原型
        2.1.3 重瞳:舜帝神形中的原型崇拜
    2.2 舜帝传说主题的整合定型
        2.2.1 生平事迹传说
        2.2.2 尧舜禹禅让传说
        2.2.3 君臣政治传说
        2.2.4 音乐传说
        2.2.5 后裔传说
第三章 舜族三迁: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始祖信仰
    3.1 舜帝传说的部族格局
        3.1.1 舜帝传说的考古学背景
        3.1.2 舜帝指涉部族的多样性
        3.1.3 舜臣所属部族的多元化
    3.2 舜帝传说的部族关系与文化意蕴
        3.2.1 图腾崇拜与舜帝部族的寻根溯源
        3.2.2 民俗互渗与多元部族的文明交汇
        3.2.3 传说演绎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
    3.3 舜帝部族融合与民族国家的发展
        3.3.1 华夏民族的肇始时期
        3.3.2 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成
        3.3.3 舜帝传说的始祖信仰
第四章 尧天舜日:舜帝传说的儒学化与圣王信仰
    4.1 禅让传说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勾勒
        4.1.1 禅让传说的雅俗共择
        4.1.2 儒家理想政治的畅想
        4.1.3 尧天舜日意象的符号化
    4.2 孝子传说与儒家德政一体的形成
        4.2.1 受权模式的随德转移
        4.2.2 以孝为始的仁政体系
        4.2.3 内圣外王的德政一体
    4.3 礼乐传说与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
        4.3.1 克己复礼的礼制教化
        4.3.2 始于远古的乐教传统
        4.3.3 舜帝传说的圣王信仰
第五章 传说与故事:舜帝传说的叙事结构与孝德信仰
    5.1 时空流转的图象叙事
        5.1.1 汉代舜帝形象图:叙事主体的时空再现
        5.1.2 北魏情节叙事图:语图互仿的结构象征
        5.1.3 宋金孝子意象图:深层结构的意识表现
    5.2 历时传承的文学叙事
        5.2.1 时空、审美与义理:诗歌叙事
        5.2.2 传说的故事演绎与传承:通俗文学
    5.3 地方转场的民间叙事
        5.3.1 口承文本叙事:信仰的地方诠释
        5.3.2 空间景观叙事:信仰的物质载体
        5.3.3 仪式表演叙事:信仰的行为传承
    5.4 舜帝传说的孝德信仰
        5.4.1 信仰整体中的个体表达:“二十四孝”传说的时代传承
        5.4.2 当代孝德信仰的文化展演: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舜帝民间传说地方文本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文”尽其妙,绽放舞台 ——习志淦戏曲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本与舞台契合交融
    第一节 习志淦的创作经历简介
    第二节 习志淦的创作模式介绍
    第三节 习志淦剧作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二章 习志淦的戏曲创作背景
    第一节 习志淦与“鄂派”京剧
    第二节 习志淦戏曲创作“三剑客”
第三章 习志淦的戏曲文本研究
    第一节 习志淦的戏曲主题探幽
    第二节 “语求肖似、韵味天成”的唱词设计
    第三节 虚实相生的叙事风格
第四章 习志淦的戏曲舞台呈现分析
    第一节 因“人”制“戏”的舞台人物形象
    第二节 因“事”制“戏”的舞台程式创新
    第三节 因“情”制“戏”的舞台风格
第五章 习志淦的戏曲创作艺术特色
    第一节 “理趣”动人
    第二节 “情趣”动人
    第三节 “谐趣”动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京剧锣鼓总述
    第一节 乐器配置
        一、常规配置
        二、扩展配置
    第二节 乐器组合
        一、乐器组合形式及锣鼓命名
        二、乐器组合形式的运用规律
第二章 单体结构分析
    第一节 固定式
        一、“一击”类锣鼓
        二、“二击”类锣鼓
        三、“三击”类锣鼓
        四、“四击”类锣鼓
        五、“五击”类锣鼓
        六、“哭头”类锣鼓
        七、“夺头”类锣鼓
        八、“凤点头”类锣鼓
    第二节 重复式
        一、“冲头”类锣鼓
        二、“叫头”类锣鼓
        三、“流水”类锣鼓
        四、“长锤”类锣鼓
        五、“闪锤”类锣鼓
        六、“急急风”类锣鼓
        七、“乱锤”类锣鼓
        八、“扫头”类锣鼓
    第三节 干牌子
        一、“水底鱼”
        二、“扑灯蛾”
        三、“金钱花”
        四、“马夫赞”
    第四节 本章结语
第三章 联套结构分析
    第一节 “起霸”
    第二节 “走边”
    第三节 本章结语
第四章 表现功能分析
    第一节 配合表演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一、京剧《乌龙院》“坐楼杀惜”一折节选A
        二、京剧《乌龙院》“坐楼杀惜”一折节选B
    第二节 加强语气念白烘托情节内容
        一、京剧《乌龙院》“坐楼杀惜”一折节选C
        二、京剧《乌龙院》“坐楼杀惜”一折节选D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海浮世绘——物质景观的感觉化书写
    第一节 城市漫游者与街道空间
    第二节 新鲜世界里的新鲜“感觉”
    第三节 都市物质空间的认知图绘
第二章 幻梦启示录——心理时空的立体化描摹
    第一节 “孤城”隐喻与都市病相的恶化
    第二节 “雨巷”情境与都市梦境的起伏
    第三节 “旧宅”意象与记忆时空的回溯
第三章 混杂之美学——审美图景的混杂性呈现
    第一节 资本主义物质景观的陶醉与沉沦
    第二节 异域情调的想象与营造
    第三节 “城镇意识”的勃兴与乌托邦世界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食鼎记·食势造英雄(四)(论文提纲范文)

上期回顾:
第二十九回天河逍遥游
第三十回深宵惊变
第三十一回玉汝于成
第三十二回甜咸之争
第三十三回食魔外道
第三十四回福鹿奇冤
第三十五回宫冷心热
下期预告:

(6)林云铭《古文析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古文析义》编纂研究
    第一节 林云铭与《古文析义》编纂过程
    第二节 《古文析义》编纂的参考书籍
    第三节 《古文析义》编纂意图
    第四节 版本述略
第二章 《古文析义》选目研究
    第一节 选目概况
    第二节 选文标准与实践
第三章 《古文析义》评语研究
    第一节 论情境批评
    第二节 论比较之法
第四章 《古文析义》影响研究
    第一节 《古文析义》对其它古文评点着作的影响
    第二节 借鉴而自出新意:以余诚《古文释义》为例
    第三节 改编本:以章禹功《古文析观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为例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7)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风格”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土地各以其类生——自然地理的印记
        二、声以俗移——人文地理的影响
        三、江山之助与艺术风格
    第二节 时代环境
        一、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二、经济兴衰与艺术风格
        三、主流思想与艺术风格
        四、统治者干预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 创作主体
        一、从类型化风格到个性化风格
        二、主体个性与艺术风格
        三、“文如其人”的再思考
第二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类型
    第一节 占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演进
        一、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萌芽先秦、两汉
        二、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形成——魏晋六朝
        三、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衍展:唐至明
        四、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总结:清
    第二节 五对基本风格类型
        一、简约与繁丰
        二、含蓄与明快
        三、素朴与华丽
        四、谨严与疏放
        五、阴柔与阳刚
第三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
        一、独特性
        二、多样性
        三、稳定性
        四、变异性
        五、归属性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品评特征
        一、风格品评的意象化
        二、风格品评的品第化
第四章 古代艺术风格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规律
        一、“通变”的哲学基础
        二、“通变”的理论阐释
        三、“通变”规律的本质:“通”与“变”的辨证统一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路径
        一、师古:尚“古”的文化传统
        二、师造化:求“真”的现实基础
        三、师心:创“新”的开拓精神
    第三节 古代艺术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一、“层累说”的启示
        二、影响的两种方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9)龚贤个案研究 ——兼论其画作中的黑白光影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龚贤绘画面貌形成背景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 社会概况
        (二) 明末三大儒与经世致用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 工商业的发展和明末尚奇的世风
    第二节 画坛背景
        (一) 画坛概况
        (二)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影响
        (三) 江南其他地区的纷杂画派
    第三节 特殊背景
        (一) 天主教在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传播活动
        1) 传教方针的确立
        2) 传教活动和结果
        (二) 西方图像的输入
        1) 油画
        2) 铜版画
        3) 其他艺术品
        (三) 中国人对西方图像的回应
        1) 民众和知识分子对西方图像的回应概况
        2) 江南地区的画家和美术界对于西画的反映
第二章 龚贤的选择
    第一节 龚贤的生平交游和身份易变
        (一) 少年时期
        (二) 求学时期
        (三) 复社时期
        (四) 十年动荡时期之国破
        (五) 十年动荡时期之课徒
        (六) 扬州时期
        (七) 南京时期
        (八) 总结:身份易变
    第二节 龚贤的绘画和分期
        (一) 早期:绘画的门外汉
        (二) 十年动荡:学习前人技法的“生手阶段”
        (三) 过渡时期:承上启下的两幅立轴
        (四) 以笔墨代丘壑:积墨法的发展和建立
        (五) 风格建立:以鲜明的黑白对比和恭谨的法度为特点
        (六) 风格成熟:以润泽深厚、愈老愈活的笔墨程式为特点
        (七) 总结:自然和理性的折中
第三章 龚贤绘画面貌的特殊性:对西法和传统的借鉴与吸收
    第一节 黑白所具有的美学内涵
        (一) 中国山水画中的黑白与道家美学价值
        (二) 西方绘画中的光和色彩与基督教美学价值
        (三) 龚贤的“黑白”观是通过观察自然得出的视觉经验
    第二节 龚贤绘画中对于黑白光影的表现
        (一) 树
        (二) 石和山麓
        (三) 画面整体
    第三节 特殊面貌的形成原因
        (一) 龚贤独特的思想构成:“我为我法”
        (二) 技法上的吸收
        1) 传统的影响
        2) 借鉴新时代特色
        3) 小节
结语
图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点子”“才子”交相辉映(论文参考文献)

  • [1]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D]. 柴春椿. 山西大学, 2021
  • [2]“文”尽其妙,绽放舞台 ——习志淦戏曲剧作研究[D]. 王文彬.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3]京剧锣鼓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功能[D]. 武胜. 中央音乐学院, 2020(08)
  • [4]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D]. 张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食鼎记·食势造英雄(四)[J]. 王新禧,董绍华.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9(05)
  • [6]林云铭《古文析义》研究[D]. 田雨露.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7]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 张兰芳. 东南大学, 2015(08)
  • [8]江河水(上)[J]. 杜卫东,周新京. 中国作家, 2014(13)
  • [9]龚贤个案研究 ——兼论其画作中的黑白光影问题[D]. 曾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
  • [10]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龚贤论文

上一篇:一种确定岩石岩爆倾向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下一篇: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井冈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