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柱[1](2016)在《“情动力”(affect)视域下中国展览馆中录像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如何在美术馆中欣赏一件录像艺术作品?藉此问题,本论文在“情动力”(affect)的视域下,探究中国展览馆中录像艺术的表现与观看/感知机制。总体来说,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何谓“情动力”(affect)?——作为研究工具的理论范式转向。当代艺术领域,新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与之对应的,理论研究与分析范式也必须发生必要之转圜。“情动力”概念源自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原指“事物层面的身体反应”,与人的一般情感相对立。德勒兹进一步指出情动力不表示个人的感受,它脱离任何表达的主体,是一种前个体的强烈程度,并与来自身体的经验阶段的过程相关。情动力是身体中通过与另一个“身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修改或变化:提高或降低身体的活性力量。近年来批判理论的“情动力转向”,将情动力作为理解经验领域(包括身体的经验)的一种方法,旨在超越再现(基于修辞学与符号学)这一范式,尤其是“情动力”在身体角度的概念化——身体进行感应(affect)和被感应(affected)的能力,或指身体之行动能力的增强或减弱。二、何谓“录像艺术”?——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与再阐释。从1988年张培力创作的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开始至今,这一新兴艺术业已有了近30载的发展历史。本文认为,中国录像艺术是一种以“电视、录像、视频”为核心媒介载体的多种影像处理、装置环境和视觉形态综合使用的艺术。对录像艺术这一概念的界定与重新阐释,兼及作为装置/屏幕的物之维度与作为影像的内容-表达维度,一体两面、互为褶皱,生成为一种新艺术样式之概念。三、如何在“情动力”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录像艺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共振”(résonance)。根本说来,情动力与录像艺术之间并非简单的理论与对象的对位,而是一种“往返”关系:从具体作品的分类分析到抽绎出来作为本体论的“情动力”,同时又通过本体论的“情动力”来重新切入具体作品。在二者间的螺旋廻荡中,他们彼此构成一种不可替代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具体从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方面,在影像内容-表达层面,分析“情动力”美学视域下的“影像本体”。影像在德勒兹的整个艺术分析中具有最高位阶,它不同于其它所有艺术样式,同时它与”情动力”之间的关系也最为复杂。结合录像艺术自身在影像表达上的特点,这一部分又分为五个面向:1.表演作为情动力的“表现-事件”,身体的“力”在本体论层面上等同于表演、动作或事件;2.纯粹抽象影像中的非人称观看,通过生成-不可感知,捕捉抽象影像;3.动画录像艺术中的情动力表现,截取了三位代表性的动画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加以分析;4.声音与情动力之关系:声音首先获得一种独立性,在情动力视野下声音的连续体变为一个“无器官的身体”;5.情动力的“加幂”:多屏幕间影像的情动力强度叠加。第二方面,通过屏幕与装置维度,分析作为“物”之层面的艺术作品与”情动力”之关系,并得以重新审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观看/感知机制的深刻转变。在这一维度之中,又可分为四部分:1.多屏影像中的装置时间——将时间作为一种富于变化的材质来使用,在此之下观看者变成了“游牧”的观众;2.与屏幕相关的录像装置艺术,意在着重凸显媒介自身的物质性;3.交互界面的屏幕观看,一种交互性主体;4.数码计算机屏幕,观众通过远程监控/遥控,存在于“后笛卡尔”的赛博时空中。“情动力”视域下的中国录像艺术的新形象——作为美学部署(dispositif)的“装置-影像”,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它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过于形式化、内在意义的缺失、艺术创作远离生活等。中国录像艺术需要从现实出发,并在传统艺术思维中汲取营养。只有遵循当下审美潮流、审美亮点,录像艺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最终,本文认为:“情动力”视域下的中国录像艺术就是“以身为目”——通过身体的“感-动”(percept-affect),生成-难以感知,进而揭橥“不可见之物”。“以身为目”,就是放弃视觉中心主义,让身体变成一个感觉的“无器官身体”。传统的艺术认知总是以一种主客二分的角度来思考美学问题,我们的感官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只是用来接收外界信息、表象外部世界的通道而已。我们要超越表象/再现,摒弃主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让艺术释放出其差异性元素,而这一切,都与“情动力”相关,”思维-意象”(pensée-image)便从这里重新起航。
周婧景[2](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提出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胡军[3](2000)在《透过’99东京音响展看新世纪的音频器材》文中提出 由日本 音响 协会 主办的一年一度的AUDIO EXPO’99东京音响展于1999年11月18日至21日在东京BIGSIDE举行。日本各大影音公司在本次大展上竞相推出最新力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音响器材仍然是今年受到广泛关注的音频DVD和超级音频CD(SACD)这两种新世纪的超高音质音频格式的最新产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 第六节 章节架构 |
| 第一章 何谓“情动力”——感觉的逻辑与情动力的转向 |
| 第一节 感觉的聚块与情动力的系谱 |
| 一、感觉的聚块(bloc de sensations):感动(percept)与情动力(affect) |
| 二、生成-非人与美学组合 |
| 三、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与情动力的谱系学 |
| 第二节 感觉的逻辑 |
| 一、“思维-意象”:何谓“感觉”的“逻辑” |
| 二、“身体-意象”:培根绘画中“感觉的逻辑”与“身体” |
| 第三节 影像的情动力与情状-影像 |
| 一、情状-影像:“容貌-特写”中的质性与力量 |
| 二、情状-影像:任意空间(any-space-whatever) |
| 第四节 情动力的转向 |
| 第二章 中国展览馆中录像艺术概念的厘定及其演变 |
| 第一节 概念梳理与界定 |
| 一、概念迁徙 |
| 二、概念再界定:中国录像艺术 |
| 第二节 从录像到影像装置: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脉络 |
| 一、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阶段 |
| 二、面向未来的影像:将至的(à venir)中国录像艺术 |
| 第三章 中国录像艺术中情动的(affective)影像表达 |
| 第一节 运动的姿势:表演作为情动力的“表现-事件” |
| 一、从再现到表演:日常情动力 |
| 二、“没有脸的微笑”:“容貌化”的纯粹情动力表达 |
| 三、“停滞的表演”与缓慢的影像:身体-影像 |
| 第二节 纯粹抽象影像中的“非人”风景 |
| 一、“无人房间”:数码影像中的非人称观看 |
| 二、非数码合成影像中的诗意抽象 |
| 第三节 动画录像艺术中的情动力表现 |
| 一、孙逊 版画-动画影像:生成-划痕 |
| 二、邱黯雄:水墨动画影像 |
| 三、吴俊勇:晦涩动画影像 |
| 第四节 声音与情动力:语音-声音作为“无器官身体”的断裂、凹陷与缺失 |
| 一、声音作为独立的连续体以及与影像的断裂 |
| 二、声音作为无器官身体 |
| 第五节 情动力的“加幂”:多屏间影像情动力的强度叠加 |
| 第四章 中国录像艺术中屏幕装置的“情动力”显现 |
| 第一节 多屏影像:装置时间与游牧的观看者 |
| 一、复调时间:时间并置 |
| 二、晶体-影像到时间的褶子:现实与潜在的不可辨识性和“时间主体” |
| 第二节 屏幕相关的录像装置艺术 |
| 一、大型建筑式录像装置 |
| 二、雕塑式录像装置:“零度装置”与“物体挪用” |
| 第三节 交互界面的屏幕观看 |
| 一、双重观看:“播放的影像与被播放的影像”的交互感应 |
| 二、交互界面的“具身化”(embodiment):影像捕捉 |
| 第四节 数码计算机屏幕 |
| 第五章 对中国录像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
| 第一节 中国录像艺术存在的价值 |
| 一、装置-影像:作为一种新的美学部署 |
| 二、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感知方式 |
| 三、迭奏与实存的“情动力”:语用学的潜在意义 |
| 第二节 中国录像艺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
| 一、过于形式化:为新而新与为装置而装置 |
| 二、艺术自身内在意义的缺失 |
| 三、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远离生活 |
| 第三节 对中国录像艺术未来的展望 |
| 一、装置-影像:感觉的共振与意义的生成 |
| 二、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汲取营养 |
| 三、以身为目,操干戚以舞 |
| 参考文献(仅列出文中引用部分)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 致谢 |
| 附录:中国录像艺术大事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
| (一) 研究动机 |
| (二) 研究意义 |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 (一) 研究对象 |
| (二) 研究范围 |
|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
|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
|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研究框架 |
| 注释 |
|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
|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
|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
|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
|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
|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
|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
|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
|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
|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
| 三、其他 |
| 注释 |
|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
|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
|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
|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
|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
|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
|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
|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
| 注释 |
|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
|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
|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
|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
|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
| 注释 |
|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
|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
|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
|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
|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
|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
|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
|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
|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
|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
|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
|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
|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
|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
|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
| 注释 |
|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
|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
|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
|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
|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
|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
| 第三节 小结 |
| 注释 |
|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
|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
|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
|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
|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
| 二、小结 |
| 第三节 小结 |
| 注释 |
|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
|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
|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
|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
|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
|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
|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
|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
|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
| 第三节 小结 |
| 一、0——3岁教育指南 |
| 二、3——6、7岁教育指南 |
|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
|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
| 注释 |
|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 一、思路与成果 |
| 二、理论之凝练 |
|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
|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
|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
|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
|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
|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
|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
| 一、研究展望 |
| 二、前瞻未来 |
| 注释 |
|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
|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
|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
|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
|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
|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
|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
|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
|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
|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
|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
|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