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1](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沈阳[2](2016)在《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文中认为编修志书是中国所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气象志作为地方志中的一种专业志,反映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面貌,表现天气气候的基本特征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气象志编纂的缘起和现状,首先回顾了我国历代有关气象信息的着述概况;其次探讨了气象志编纂的背景,包括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以及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最后梳理了我国现有气象志的编纂成果和续修现状。第二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原则和方法。编纂原则继承了气象史志研究学者王鹏飞关于气象志编纂的四大原则和五个具体原则的观点,分别是时代先进性原则、志实原则、存史原则、统属原则、体例原则和地域性原则;编纂方法主要着眼于断限取舍、详主略次、叙而不论和气象志数字化等四点。第三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程序。从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与应用、气象志的编纂主体和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本部分对一些业内有口皆碑的专业志书的编纂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第四部分深入研究气象志的体例结构。气象志的编修主要是政府组织、官方负责,具体是由各地气象局、气象站和地方志编修办公室合作撰就,因此具有官修志书的规范化特点,大体上继承了传统志书的章节体和横排志书的体例。与此同时,不少省市编修的气象史志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变“横分”为“竖排”、“以时”分类转为“以事”分类,以及章节体和条目体的结合、附录的大量运用上。本部分还对气象志编纂体例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在气象史志中增加学科分支,突出气象人物在气象学史中的地位、突出气象交流、强化气象业务的表现、考证气象史志史料来源并且丰富编纂方法等等。最后指出气象志编纂的影响和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气象志编纂的价值包括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对其他学科、行业的价值,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主要是从总结现有气象志的问题、对今后气象志得编纂提出指导、推动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三点展开。
徐溪[3](2015)在《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文中提出中国素有崇尚闲适人生的传统,中国文人有着向往悠闲的浪漫情怀。古代文人无论入世与归隐,始终将“品味闲适”视作至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清代新疆汉族文人在品闲的雅趣中感悟出人生境界,这种休闲思想与内地文人同质,但又具有地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探究清代新疆精英阶层的休闲方式、休闲智慧与休闲境界,对建设当代新疆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分析休闲文化产生的基础、梳理休闲文化的群体、考证休闲生活的方式、归纳休闲境界等方面逐一展开: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概况为新疆休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塞外西域虽多戈壁荒漠,仍不乏风景优美、资源富足的萋萋绿洲。这些绿洲水甘土沃,气候宜人,人烟稠密,牧场广阔,为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形成营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清代新疆民族构成及人口的数量,奠定了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格局。清代新疆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背景为休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基础。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巩固了新疆的安定,为居民休闲生活奠定了政治基础。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农牧业、手工业的繁荣,城镇化的进程,为休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赏闲、求闲、惜闲的休闲思潮,折射出清人尤其是汉族文人的休闲心态。清代新疆汉族文人是新疆休闲文化的主要群体。清代新疆的文人大致分派遣官吏、流放遣员、随军幕僚、本土文人。这些文人的诗文记录了清代新疆社会的休闲文化。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充实了休闲生活,丰富了休闲文化的内涵。一般认为物质层面的休闲琐碎平庸,是诗意消散的蠹患,精神层面的休闲才是诗意的源泉,然而,清代新疆文人却在衣食住行的细碎中找到生活的情趣和诗意,以生花妙笔描绘出燕居闲适的韵味。清代新疆文人的悠闲,无论是诗书吟咏,琴棋书画,还是鉴花赏月,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追求,即使庆贺佳节或是花鸟虫鱼的赏玩也极富有生活情趣。文人对休闲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寻。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文人对“闲”的消解最终都将回归到内心的淡泊宁静与生命的融汇和谐。清代新疆文人在休闲的境域趣舍之间,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最终以“合和生一”的休闲观体悟到休闲的意义与境界。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合和生一”浓缩了文人对休闲的体认、心态和践行。虽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远不及京城、江浙地带休闲文化的精致与艺术,但这在新疆已具开拓引领之功,更带动了清代新疆汉文化的繁荣。探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文化对于矫正当代休闲生活的异化,促进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延续汉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引领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
邹涛[4](2014)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研究(190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依托一定的文本、尤其教材,对儿童进行爱乡爱国教育是各代政府非常关心的根本大事,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清末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出现的乡土志就肩负着培养儿童忠君爱国思想的重任。乡土志虽为乡土教育教材,但其包含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地理信息使之不再局限于教材的定位,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其内容丰富、价值很高,不容忽视。从历史地理文献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志的产生背景、地理分布、编撰情况,分析其价值和局限,是历史地理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南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故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且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对清末至民国时期(1905—1949)西南地区乡土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颇有现实意义。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的梳理、统计,主要依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地方志综录》等工具书和实地考察资料,对其探研除注意运用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等古代文献和地方志外,还重视了对有关教育资料和档案资料及政府文件的运用。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教育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及历史比较法的应用,同时注重田野考察,以深化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的地理分布、编撰情况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以学术史回顾为基础,探讨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乡土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地理分布状况,深入剖析其包括编撰群体、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编撰内容及其特点等在内的编撰情况,全方位探究乡土志与旧方志的关系,多角度揭示其价值、教育功能及其局限,以建构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研究的立体结构。当时本区的乡土志是在列强入侵与民众觉醒,适应当时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深受海外乡土教育理念影响,并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形势下产生的,总计撰写109种,几乎遍布西南地区五分之三以上的区域,其中,四川省乡土志的地理分布最为广泛,几乎涵盖该省绝大部分区域;云南省乡土志的分布也相对较广,而贵州省乡土志的分布只涉及其非常狭窄的部分区域,故当时本区乡土志总体分布极不平衡,且呈现出片状、带状和散点分布相结合的特点。当时本区形成以当地知县、知州、县长等政府官员为主导、本地教育界人士和文人学者为主体、并辅以外地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生的乡土志编撰群体。其中,县级地方行政官员发挥了领导和组织的重大作用,用行政权力保障了当时本区乡土志的编撰;教育界人士和文人学者是当时本区乡土志编撰的中坚力量;而外地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生的加入则为本区乡土志编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调查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近代西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等,无不深刻影响着本区乡土志的编写。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乡土志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富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点。从编撰体例看,当时本区的乡土志仍然以中国传统方志的体例为主,富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章节体、课目体等体例则所占比例较少;从写作特点看,当时本区大部分乡土志立足于儿童乡土教育的教材性质,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坚持由近及远原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为激发儿童的兴趣,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编撰方式,这是我国教材编写方式近代化的表现。清末颁布的《乡土志例目》规定乡土志由历史、地理、格致三大版块组成,具体内容含历史、物产、商务等15项,民国时期乡土志撰写的内容又有新扩展,主要增加了交通、邮政、电讯等项,而抗战时期又增加了自治组织、军事防卫等项,乡土志所记各地信息日益丰富而全面。其中,乡土自然地理是当时本区乡土志中记载最为丰富的内容;乡土政治地理则是当时本区各地乡土志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的部分;乡土经济地理更是当时本区乡土志记述的重点;乡土文化地理内容丰富而全面。当时本区的乡土志具有如下鲜明时代特色:1.御辱雪耻、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观念鲜明;2.放眼世界、对外开放的进步思想突出;3.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管理经验的近代化内容丰富;4.注重实地调查、讲求实学的务实之风浓郁;5.凝聚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御敌抗战的战时危机感强烈。乡土志还具有涉及少数民族内容的乡土志比例高,述及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广,包含的少数民族内容丰富,不同历史时期乡土志少数民族内容的撰写有变化等浓郁民族特色。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乡土志与旧方志虽同为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但因其历史积淀和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殊异,而导致其编撰群体、编撰指导思想、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及内容等方面均各有不同;然因乡土志既脱胎于旧方志,而又有若干创新,故使二者“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这不仅更好地彰显了乡土志与旧方志各自的特色,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乡土志的认识。乡土志作为历史地理文献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价值不可低估,可补充方志之所遗,匡正方志之所误,丰富西南历史地理文献类别,为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自然和人文地理提供重要资料等。同时乡土志对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科教学规范化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等均有积极意义。然由于多种原因,当时本区乡土志也具有局限性,如史实或不确、内容较单薄、撰写尚嫌粗糙等,故当时本区乡土志编撰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当时本区乡土历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本区乡土志的撰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刘应禄[5](2013)在《祁韵士《西陲要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西北地理私家研究发轫于嘉庆道光年间,祁韵士堪誉西北史地学研究的第一人,其在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经世致用的治学旨趣及脚踏实地的学风,对以后西北边疆史地学者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祁韵士一生仕途坎坷,着述颇丰,在其众多的西北史地学着作中,《西陲要略》堪称为一部得力之作。《西陲要略》,又名《新疆要略》、是书凡四卷,三万五千言,全书条分件系,考订精详,比较客观真实的记载了新疆疆域形势,山脉河流,卡伦军台、驿站城堡、军事建制、屯田牧养、以及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源流和民族习俗。内容涵盖地理形势、军事、经济、民族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状况,可称为一部新疆疆域政区地理志书。全书行文精炼,资料详实,史料价值颇高,不仅为当时清政府辖统新疆之决议决策提供参考,更为边疆学者研究清中叶新疆地理经济文化提供必不可或缺史料。祁韵士作为西北史地学的奠基者,主张凡地理之书要“贵乎简要”,并强调要“信今而证古”,这是他编纂此书的原则与方法,同时也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西陲要略》作为其第一部有关西北边疆的私家着作,流传广泛,是当时人们了解、认识新疆的主要文献资料。
王红[6](2013)在《《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西域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提要》、《四库总目》,是清朝乾隆年间,由纪昀等着名学者主持纂修的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目录书。《总目》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学术源流及承传关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同时代及后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之多,而且其中不乏高质量之作。遗憾的是,有关于《总目》中西域文献方面的研究,除了如余嘉锡、胡玉缙等学者对其中几种书零散的条辨纠误外,至今并没有综合性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切入点,重点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其中所收录的西域文献提要做粗浅的研究。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序言部分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第一章简要论述《四库总目》概况,重点介绍《总目》着录西域文献概况;第二章首先介绍各部文献的作者情况,然后重点从编纂体例和着录原则方面探讨这些西域文献的着录情况,并做版本考述。第三章主要是从目录学、版本学、史料学的角度分析各部西域文献的价值。
白苏侠[7](2011)在《《钦定新疆识略》研究》文中认为《新疆识略》,全名《钦定新疆识略》,是继《皇舆西域图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新疆地方通志,也是当时最为详实,水平最高的一部新疆地方志书。是书凡十二卷,内容涵盖了新疆的疆域、山川、城郭、治兵、边防、屯田、水利、矿产等方面,不仅对人们了解和认识新疆,对清政府进行统治和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成为后人研究新疆尤其是清中叶新疆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必不可少的史料。但现在学术界对这部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它的评述大多侧重于史料价值,并没有注意到这部书在其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缺乏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钦定新疆识略》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历史学与文献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以文献、文献整理及文献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其范围包括:探索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收藏情况、流传过程、编纂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所取得的经验和对文献的评价。本文就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以及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史料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其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钦定新疆识略》的编纂者、写作背景、编纂过程、内容以及成书过程、史料价值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力争对《钦定新疆识略》的研究做到全面、系统、准确,为边疆史地学者研究乾嘉时期新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提供翔实的史料依据。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史料学的研究方法,参照当代哲贤的研究成果,对《钦定新疆识略》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因《钦定新疆识略》成书的曲折性与特殊性,可用对比及逻辑推理的方法与《西陲总统事略》及同时期的相关着述进行比较,突出其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性,编纂内容上的求实性。本文共分五部分:弁言部分对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研究现状作详细地阐述;第一章就成书背景、内容予以概述。《钦定新疆识略》是在乾嘉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一种社会气息的大背景下修撰的,受到时代氛围影响较深,笔者就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及徐松个人文化修养一一缕析,试图揭示《新疆识略》在内外因糅合而生及其产生的不凡影响;第二章编撰与成书即在榎一雄、侯德仁、朱玉麒等先哲时贤论述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整理与补充;第三章版本考述,为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笔者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现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室珍藏赐名前《伊犁总统事略》抄本,又奔赴北京、兰州等地图书馆广泛收集资料,发电子邮件至美国国会图书馆求证版本问题,对散佚的稿本、现存抄本、流通刻本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第四章价值与缺憾,《新疆识略》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且在西北史地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历史地位与价值应予以肯定,虽略有缺憾,然瑕不掩瑜。
曹志红[8](2010)在《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选题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食物链顶端的亚洲(主要是中国境内)特有种一一虎的记录,对中国不同地理单元的虎种群历史变迁过程进行复原,恢复其过去的生活史、时空分布变化、数量变化及人虎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展开,探讨土地开发、日常社会生活需要、虎贸易利益驱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人虎冲突、政府打虎活动对虎历史变迁的影响,揭示人虎关系演变的历程。本文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新疆、陕南、福建、江西、湖南、东北六个区域的虎资源变迁及人虎关系演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虎产品利用史、虎产品贸易史进行勾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打虎活动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也是第1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主旨和全文结构,勾勒研究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本研究主旨在于在古动物到现代动物演变之间,补充学术界较为缺乏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容,通过对典型动物虎的研究,将动物的环境指示意义、动物与人的关系研究推进到历史时期。丰富和完善历史地理、动物地理、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区域虎历史变迁专题研究,包括第2-7章。第2章对新疆虎的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新疆虎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和研究难度,有关新疆虎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造成了动物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相对空白的研究状态。本章充分利用岩画、地志、文集和探险考察游记等资料,对历史上的新疆虎进行调查确认与研究:新疆地区至少在距今1-1.5万年前即有虎分布,以后持续不断;其地理分布涉及天山南北,沿水源(河湖)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绿洲及山前冲积扇地带;其具体生境以芦苇、胡桐树木(胡杨林)等植被为主,具有足供捕食的食物。至清光绪前期新疆虎依然多见,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1899-1916)开始锐减。人类活动叠加的自然环境演化是影响新疆虎变迁的主要因素。生物链偶然因素的参与(肉食性蚂蚁威胁虎的繁殖)也起到了可能的影响作用。第3章以陕南为专题,着重探讨特定时空条件下典型动物资源变迁中的人文因素影响。明清时期是陕南地区移民、开发的高潮时期,历史记录显示,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全面展开和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虎资源出现明显的变迁,人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以乾嘉时期为时间断限,虎的栖息领域出现阶段性萎缩,第一阶段涉及南郑、城固、沔县三地,第二阶段则开始大范围萎缩。人虎冲突逐渐加剧,除一般性人虎冲突事件外,激烈的虎患和打虎活动频繁发生,成为人虎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导致有计划、有组织、高奖励、高力度的政府性防虎、驱虎、打虎活动开始展开,最终导致虎数量剧减,分布范围显着萎缩,栖息地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森林资源保存较为完好的高海拔山地后退。第4-6章对华南的三个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复原了虎的时空分布变迁和数量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虎患现象,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其发生的时空特征、烈度等级、原因和应对措施。得出结论:在进入人类文明阶段后,华南地区老虎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都呈逐渐缩小之势,总的来说人类干扰和捕杀是主要因素。在华南地区,虎的栖息地除了森林山地之外,平原地区也曾有虎分布,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了虎生存所需的植被、水和食物三要素,比现在优越。虎患是华南地区的典型和突出现象,虎患烈度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应对措施也因而出现了官方捕虎、民间打虎、军队猎杀、官民结合猎捕等形式。明清时期是南方地区历史上人虎冲突最剧烈,人类对华南虎影响最显着的一个时期,是华南虎生存出现危机的一个阶段。第7章对东北地区的虎变迁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讨论了东北地区虎的分布变迁大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东北地区历史上的猎虎活动和虎产品利用情况,探讨东北虎得以延续至今的原因,即该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特点和人类开发进程分散性、断续性的特点,为虎的生存赢得了一线生机。近代东北开禁后,东北虎的生存受到人类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三部分是虎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8-9章的内容。第8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的勾勒,讨论了虎的药用、食用历史,勾勒出了虎产品贸易的发展过程。第9章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打虎活动的讨论,指出打虎活动从史前到1970年代一直存在,明清时期是第一个打虎高潮时期,将虎的分布从平原和低山区推向中山和高山区,但并未对种群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真正起到灭绝性影响的是建国后50-70年代的除害兽运动。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第10章内容。本文的突破性结论体现在几个方面,即填补新疆虎和虎产品利用和贸易史研究空白、丰富和补充动物学对于虎的栖息地选择、生活习性的认识、提出中国打虎活动的概念。最后,本研究阐明了历史环境变迁中人文因素的极端重要性,为特有动物种群变迁研究、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王兴亮[9](2007)在《爱国之道,始自一乡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乡土志书为基本素材,考察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体例、内容风格及其历史演变;探讨其“爱乡”、“爱国”话语的具体表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化对不同的爱国表达籍以产生的历史情景的理解。随着近代西方新式教育理念的形成,对儿童开展乡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适应晚清政府教育改革之需要,这种理念经由日本传入中国。晚清政府教化民众“尊君、爱国”的期望,是促使其提倡乡土教育的直接原因,并形成了相关的教育法令,出台了编纂乡土课本的指导体例——《乡土志例目》。由于政府的号召,以及出于不同的编纂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乡土教育反响强烈。乡土志书的编纂以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为主,其次为学堂教员与留日学生,还有来自社会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的成员,另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众多编者编出了具有不同体例、内容特色的乡土志书,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别。清政府就乡土志书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乡土志书曾因民族歧视内容引发了教科书案。乡土志书编者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乡土志书所具有的风格。通过对乡土教育先驱侯鸿鉴、国学大师刘师培、上海本地士绅李右之,以及“关学儒宗”张元际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地方社会关注的重心,就社会出路提出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的具体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乡土志书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思想来源各不相同。提倡由“爱乡”之情而形成“爱国”观念,是乡土志书的编纂宗旨,但对于不同编者而言,其所爱之“国”则可能大异其趣。或者说,编者们用了相同的概念或话语,却表达出不同的期许。比如“尊君”与“排清”,就现出在不同的乡土志书中。这些不同的乡土志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民国成立后,乡土爱国教育得到延续发展。乡土志书的编者主体、体例、内容特色方面均有所改变;乡土教育的对象由童蒙走向成人,乡土志书则由学堂走向社会。本文附录了《乡土志书目提要》。它是以《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为基础,参照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整理出的一份书目。包括了目前存书,以及曾经成书的乡土志书,并附上了相关提要,以便阅者参考。
冯继强[10](2007)在《《伊犁总统事略》研究》文中指出祁韵士开创了我国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新领域,使其身后的西北史地研究在道咸年间成为“显学”,成为晚清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徐松、张穆、魏源等人在治学门径与方向上,均受到他的教益和启发。时人对其在西北史地学上的贡献均有很高的评价,如道咸时期的胡思敬、晚清时期的张之洞、梁启超等人。近代学者冯承钧、吴燕绍、高观如、吴廷燮诸位先生以及朱玉麒和侯德仁等诸位老师也对祁氏及其着述均有相关研究。但对其生平、学术思想以及西北史地着述尤其是有关《伊犁总统事略》的专题研究也多是一些浅尝辄止的提要和引用,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祁韵士的一系列西北史地着述中,《伊犁总统事略》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成书于嘉庆年间,正值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乾隆朝盛世修书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延续阶段,成书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此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在此书的直接影响下,经过徐松的增补形成了道光年间的又一部西北史地力作——《钦定新疆识略》。本文将《伊犁总统事略》置放在乾嘉道三朝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祁韵士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和《伊犁总统事略》的成书经过、体例特点等等,力图通过这些分析再现祁韵士西北史地第一人的形象,对《伊犁总统事略》在有清一代的西北史地着述中地位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祁韵士生平概述。以祁韵士自订《鹤皋年谱》为蓝本,通过勾稽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三个方面对其一生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第二章学术思想探悉。与其成长、求学的经历相结合,力图对其学术思想的成长和转变过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勾画。第三章《伊犁总统事略》版本考述。在新疆师范大学朱玉麒老师的考证之后,通过广泛的收集资料和赴外地查证,笔者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在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研究所宋平生老师、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赵前老师以及朱玉麒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审慎的考证,对其稿本、抄本和刻本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第四章《伊犁总统事略》概述。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通过把《伊犁总统事略》与其前后成书的其它西北史地着述进行纵横的比较,在体例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进行了详细的文献学研究。第五章祁韵士西北史地着述叙录辨正。以书目提要的方式对知见的祁韵士西北史地着述七种进行了梳理,并对后人着录中的有关错误进行了一一考订。正文之后还附有祁韵士自订《鹤皋年谱》,笔者对其进行了点校。最后还附有参考文献和叙述本文写作经过的后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源起 |
|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 三 学术史简评 |
|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
|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
|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
|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
|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
|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
|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
|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
|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
|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
| 小结 |
|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
|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
|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
|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
|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
|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
|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
|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
|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
|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
|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
|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
| 小结 |
|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
|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
|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
|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
|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
|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
|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
|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
|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
|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
|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
|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
|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
|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
|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
| 四 色彩的突破 |
|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
| 小结 |
|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
|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
|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
|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
|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
| 一 传承人 |
| 二 传承方式 |
| 三 新图样设计 |
|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
|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
|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
| 三 效益与成果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 1、选题依据 |
| 2、研究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国外研究现状 |
| 2、国内研究现状 |
|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1、研究范围 |
| 2、研究内容 |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 1、研究方法 |
| 2、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气象志编纂的缘起与现状 |
| 第一节 我国古代气象文献着述 |
| 一、古代气象档案 |
| 二、古代气象史料 |
| 第二节 民国以来的气象史志 |
| 一、论文 |
| 二、专着 |
| 第三节 气象志编纂的背景 |
| 一、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 |
| 二、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 |
| 三、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 |
| 第四节 气象志的编纂现状 |
| 一、气象志的编纂成果 |
| 二、气象志的续修现状 |
| 第二章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与方法 |
| 第一节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 |
| 一、时代先进性原则 |
| 二、志实原则 |
| 三、统属原则 |
| 四、体例原则 |
| 五、存史原则 |
| 六、地域性原则 |
| 第二节 气象志的编纂方法 |
| 一、断限取舍 |
| 二、详主略次 |
| 三、叙而不论 |
| 四、方志数字化 |
| 第三章 气象志的编纂程序 |
| 第一节 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 |
| 一、地方编志政策 |
| 二、地方志工作方法 |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应用 |
| 一、资料的收集 |
| 二、资料的应用 |
| 第三节 气象志的编纂主体 |
| 一、气象史学家 |
| 二、气象局修志人员 |
| 三、地方志编纂组织 |
| 第四节 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 |
| 一、别字校勘与注释 |
| 二、目录与内容的偏差 |
| 三、气象志的底稿格式与删节原则 |
| 第四章 气象志体例结构研究 |
| 第一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程式化 |
| 一、横排竖写,以时为纬 |
| 二、章节体的运用 |
| 第二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创新 |
| 一、纵分体例,以时为经 |
| 二、条目体与章节体结合 |
| 三、附录的运用 |
| 第三节 气象志体例的更易(以《上海气象志》为例) |
| 一、《上海气象志》初稿大纲设计 |
| 二、《上海修志向导》 |
| 四、更易体例的信函、手记 |
| 第四节 气象志现有体例的问题和建议 |
| 一、气象志应体现气象事业史 |
| 二、应增加学科分支 |
| 三、应突出气象灾害 |
| 四、应考证史料来源 |
| 五、应增加气象人物立传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范畴厘定 |
| (一) 研究意趣 |
| (二) 时空界定 |
| (三) “休闲”的词源学考释 |
|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
| (一) 资料来源 |
| (二) 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四、本文论旨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构成 |
| 第一节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概况 |
| 一、地理特征 |
| 二、气候物产 |
| 第二节 清代新疆民族的构成 |
| 一、伊斯兰诸族 |
| 二、非伊斯兰诸族 |
| 第三节 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来源 |
| 一、屯戍移民 |
| 二、故土记忆考 |
| 第二章 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社会背景 |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 一、军府制与州县制并存 |
| 二、军政管辖下的民政系统 |
| 三、建省后普遍实施郡县制 |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 一、天山北路的城镇 |
| 二、天山南路的城镇 |
| 第三节 思想背景 |
| 一、尚闲:“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
| 二、求闲:“闲处风光尽醉吟,一麾出守岂予心” |
| 三、惜闲:“但使心境闲,殊觉天趣永” |
| 第三章 清代新疆的汉族文人群体 |
| 第一节 派遣官员:“偷得浮生半日闲” |
| 第二节 流放遣员:“不堪闲坐细思量” |
| 第三节 随军幕僚:“戏马闲看过蓏村” |
| 第四节 本土文人:“题诗本是闲中趣” |
|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上) |
| 第一节 燕居服饰 |
| 一、袍褂衫裤:“袍褂街穿梭,衫裙曾几何” |
| 二、帛贵裘廉:“可爱黄绵冬日暖,寒侵黍谷觉春归” |
| 三、芨芨草帽:“编作帽丝裁作箸,龙须也共上帘栊” |
| 第二节 宴饮美馔 |
| 一、宴请欢聚:“秋风莫漫思张翰,且喜烹鲜佐客觞” |
| 二、佳肴珍馐:“山珍人馔只寻常,处处深林是猎场” |
| 三、美酒香茗:“羊肝下酒沙壶暖,牛乳烹茶木钵温” |
| 第三节 闲适居所 |
| 一、筑室雕窗:“云母窗棂片片明,往来人在镜中行” |
| 二、构园造景:“万斛黄沙都不染,雪山孤洁是吾邻” |
| 第四节 得闲游赏 |
| 一、登山临水:“红山之下何所有?烟树村庄围绣亩” |
| 二、凭栏远眺:“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 |
| 三、连辔游园:“秀野亭西绿树窝,杖藜携酒晚春多” |
| 第五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下) |
| 第一节 文学性休闲 |
| 一、迪化文人:“一闲成就万篇诗” |
| 二、伊犁文人:“闲里生忙为着书” |
| 第二节 文艺性休闲 |
| 一、琴棋书画,玩物适情 |
| 二、品曲艺:“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哥” |
| 三、听说书:“地炉松火消长夜,且唤诙谐柳敬亭” |
| 四、观杂技:“寻撞度索巧无双,传自花门远部降” |
| 第三节 节庆性休闲 |
| 一、年节:“酒果新年对客陈,鹅黄寒具荐烧春” |
| 二、元宵节:“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抟为灯” |
| 三、其他节日:“万里独携东海月,昆仑山下做中秋” |
| 第四节 观赏性休闲 |
| 一、豢养动物 |
| (一) 飞禽:“野人知我闲,遗我一鹤子” |
| (二) 走兽:“只怪深更齐吠影,不容好梦到南柯” |
| (三) 虫鱼:“秦人不解金笼戏,一任篱根彻晓吟” |
| 二、莳花赏卉 |
| (一) 莳花:“携得百花洲畔法,种来罂粟大如盘” |
| (二) 赏卉:“缠头百岁眼未见,但惊水面浮红霞” |
| 第六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之境域趣舍 |
| 第一节 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 |
| 一、官场之缚与方外之想 |
| 二、隐逸之性与栖隐之举 |
| 第二节 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 |
| 一、漫游山水之胜 |
| 二、营造园林之秀 |
| 第三节 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 |
| 一、交游之乐,仁礼相成,雅集之趣 |
| 二、兼容之美,民族相生,融合之境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的科研成果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Chinese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乡土志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
| 三、研究对象、方法与资料运用 |
| 四、讨论的主要问题和目标 |
| 五、论文基本框架 |
| 第一章 乡土志的产生背景及其地理分布 |
| 第一节 乡土志产生的背景 |
| 一、时代背景 |
| 二、文化背景 |
| 第二节 乡土志的地理分布 |
| 一、清末乡土志的地理分布(1905年6月~1911年9月) |
| 二、民国时期乡土志的地理分布(1911年11月~1949年9月)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乡土志的编撰 |
| 第一节 编撰群体 |
| 一、政府官员 |
| 二、文人学者 |
| 三、教育界人士 |
| 四、外地知识分子及留学生 |
| 第二节 编撰的体例和写作特点 |
| 一、编撰体例 |
| 二、写作特点 |
| 第三节 乡土志的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
| 一、内容 |
| 二、主要特色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乡土志与旧方志之比较 |
| 第一节 乡土志与旧方志基本情况比较 |
| 一、编修历史、成书量、种类及分布 |
| 二、编撰群体 |
| 第二节 乡土志与旧方志的编撰情况比较 |
| 一、编撰指导思想 |
| 二、编撰体例及写作特点 |
| 三、编撰内容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乡土志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及其局限 |
| 第一节 乡土志的价值 |
| 一、补充旧方志之所遗 |
| 二、匡正旧方志之所误 |
| 三、丰富西南历史地理文献类别 |
| 四、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自然和人文地理的重要资料 |
| 第二节 乡土志的教育功能 |
| 一、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
| 二、促进学科教学规范化 |
| 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
| 第三节 乡土志的局限 |
| 一、史实或不确 |
| 二、内容较单薄 |
| 三、撰写嫌粗糙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一、乡土志的形成及分布态势与当时本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密切相关 |
| 二、乡土志的内容丰富了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地理认知 |
| 三、乡土志对当代乡土教材的编撰产生了重要影响 |
| 四、乡土志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毋庸忽视 |
| 主要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目录(1905年6月-1949年9月) |
| 二、部分乡土志照片 |
| 后记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祁韵士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活动 |
| 一、 祁韵士生平简介 |
| 二、 祁韵士的仕途生涯 |
| 三、 祁韵士的学术交友活动及着述 |
| 第二章 成书背景及版本考订 |
| 一、 成书背景 |
| (一) 政治背景 |
| (二) 学术思想的发展 |
| (三) 祁韵士自身的史学修养 |
| 二、 成书及版本概况 |
| (一) 成书过程 |
| (二) 版本概况 |
| (三) 版本流传形式分析 |
| 第三章 内容概述与辩证 |
| 一、 西域自然地理 |
| 二、 军事建制 |
| 三、 民族风俗 |
| 第四章 《西陲要略》的史料来源 |
| 一、 官修方志 |
| 二、 私修方志 |
| 三、 事宜类 |
| 四、 行役记类 |
| 五、 历代史书 |
| 第五章 《西陲要略》评析 |
| 一、 《西陲要略》学术特点 |
| (一) 史料客观真实 |
| (二) 编纂方法与体例特征 |
| (三) 学术思想特点 |
| 二、 历史地位及独特史料价值 |
| (一) 历史地位及影响 |
| (二) 独特的史料价值 |
| (三) 不足之处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研究意义 |
| (一) 理论意义 |
| (二) 现实意义 |
| 三、 研究现状 |
| (一) 研究综述 |
| (二) 本人对研究综述的评价 |
| 第一章 《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西域文献概况 |
| 一、 《四库全书总目》概况 |
| (一) 成书背景 |
| (二) 纂修过程 |
| (三) 版本情况 |
| (四) 学术价值 |
| 二、 着录西域文献概况 |
| (一) 选取标准 |
| (二) 文献明细 |
| (三) 纂修背景 |
| (四) 西域文献的来源 |
| (五) 四库馆臣对西域文献的处理 |
| 第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西域文献浅析 |
| 一、 作者简介 |
| 二、 编纂体例 |
| 三、 着录原则 |
| 四、 版本考述 |
| 第三章 《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西域文献之价值 |
| 一、 目录学价值 |
| 二、 版本学价值 |
| 三、 史料学价值 |
| 结语 |
| 附: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弁言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1. 理论意义 |
| 2. 现实意义 |
| 三、研究现状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 2. 国内研究综述 |
| 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 第一章《钦定新疆识略》概述 |
| 一、成书背景 |
| 1. 社会背景 |
| 2. 文化背景 |
| 3. 松筠鼎持 |
| 二、主要内容 |
| 1. 征战纪事 |
| 2. 疆域方舆 |
| 3. 军政布设 |
| 4. 边疆外裔 |
| 第二章 编纂与成书 |
| 一、编纂特点 |
| 二、编撰成书考 |
| 第三章 版本考述 |
| 一、赐名前的《伊犁总统事略》 |
| 1. 稿本 |
| 2. 抄本 |
| 二、赐名后的《钦定新疆识略》 |
| 1. 抄本 |
| 2. 刻本 |
| 3. 铅印本 |
| 4. 石印本 |
| 5. 影印本 |
| 第四章 价值地位与缺憾 |
| 一、史料价值 |
| 1. 史料集中 |
| 2. 史料客观 |
| 3. 研究乾嘉时期新疆历史必征史料 |
| 二、历史地位 |
| 1. 开“新疆”专有命名先河 |
| 2.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的地位 |
| 三、缺憾与不足 |
| 1. 撰修意图 |
| 2. 勘察方法局限 |
| 3. 内容玷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关于选题的解说 |
| 第二节 研究简史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 第四节 工作方法和资料讨论 |
| 第五节 本文结构及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 第二章 历史上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的调查确认、历史变迁及其人文影响因素 |
| 第一节 新疆虎研究述评 |
| 第二节 新疆是否有虎? |
| 第三节 新疆虎的历史变迁 |
| 第四节 影响新疆虎变迁的因素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 |
| 第一节 移民开发地域的渐次扩展与虎生活领域的逐渐缩小 |
| 第二节 人虎冲突的加剧和打虎活动的展开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历史时期福建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
| 第一节 史前时期虎遗存分布及其折射出的虎生境 |
| 第二节 历史时期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
| 第三节 元代以前福建地区开发进程与人虎关系的演变 |
| 第四节 明清时期:虎患的全方位考察与开发高潮的到来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
| 第一节 历史时期江西虎的地理分布 |
| 第二节 历史时期江西的人虎冲突——虎患与打虎 |
| 第三节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的人虎接触、虎利用与虎文化 |
| 第四节 虎与明清时期江西生态环境变迁探析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虎与人虎关系 |
| 第一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地理分布大势 |
| 第二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虎的时代变迁大势 |
| 第三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虎患与打虎 |
| 第四节 历史时期湖南地区的人虎关系——接触、利用与文化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东北地区虎的历史变迁及人虎关系 |
| 第一节 东北虎的历史分布变迁 |
| 第二节 东北虎之劫—东北的近代移民与开发 |
| 第三节 从山林之君到医药之宝—人类对东北虎的认识和利用 |
| 第四节 东北虎种群延续原因之探讨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中国历史上虎资源的利用和贸易史 |
| 第一节 药用 |
| 第二节 食用 |
| 第三节 历史上的虎产品贸易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中国历史上的打虎活动 |
| 第一节 明代以前:打虎与英雄 |
| 第二节 明清时期:以官府捕虎为主 |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分散打虎 |
| 第四节 建国以来:除害兽运动与盗猎活动 |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 第十章 结论 |
| 第一节 全文结论 |
| 第二节 价值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中国境内出土的虎化石及虎骨 |
| 附录2 新疆虎大事记 |
| 附录3 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
| 附录4 关于《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补充通知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言 |
| 一、对"乡土志"概念的界定 |
| 二、大陆学者乡土志书研究史的回顾 |
| 三、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
| 四、乡土志书的整理情况 |
|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 第一章 乡土志书产生的动因:晚清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
| 一、欧洲近代初级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的形成和传播 |
| 二、日本初等教育中乡土教育理念对中国的影响 |
| 三、留日学生的"乡土"意识 |
| 四、《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对乡土教育的规定 |
| 五、黄绍箕与《乡土志例目》 |
| 第二章 社会之反响与乡土志书之编纂 |
| 一、乡土志书的编纂群体及书籍审查 |
| 1、编纂主体:地方官员及文人士绅群体 |
| 2、留学生、学堂教员等知识群体的编纂活动 |
| 3、参与编纂的社会团体:"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 |
| 4、其他形式的乡土教育活动 |
| 5、清政府对乡土志书的审查与"乡土教科书事件" |
| 二、乡土志书的体例、语言风格及内容特点 |
| 1、"志乘"与"教科":乡土志书的体例风貌 |
| 2、"文言"、"韵语"与"口语":乡土志书的语言风格 |
| 3、乡土志书体例、语言及内容特点的地理分布 |
| 4、"尊君"、"爱国"与"构造社会":乡土志书所体现的教育目的 |
| 5、"乡土志"其名之发轫及若干乡土志书编纂时间之考订 |
| 第三章 乡土志书及其作者的个案研究 |
| 一、中国乡土教育的先驱:侯鸿鉴及其《锡金乡土史地》 |
| 1、侯鸿鉴的教育事业 |
| 2、"排清兴汉"与"风气转移":锡金乡土历史与地理 |
| 3、"革命不革心":无锡光复中的侯鸿鉴 |
| 二、"国粹派学者"对乡土志的理论探讨:刘师培的《乡土志目》 |
| 1、《乡土志目》的主体内容 |
| 2、"今之方志,拟于古代之国史"的乡土志观念 |
| 3、刘师培《乡土志目》之评价 |
| 三、社会变革下的词语转换:李右之和上海乡土志 |
| 1、李右之生平及所编上海乡土志书 |
| 2、两种乡土志书之比较 |
| 四、"新学"与"反经":末代"关学儒宗"张元际及其《兴平乡土志》 |
| 1、张元际的教育生涯 |
| 2、张元际与"关学"的渊源 |
| 3、张元际的"农本观"及其"自强"之道 |
| 第四章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志书的思想资源及其表达 |
| 一、"国家"、"家族"与"乡土" |
| 二、"讲求实业"与"制造四民" |
| 三、"以商战亡人之国":对商务的呼吁 |
| 四、"排清"与"保种" |
| 五、"群"与社会:"以乡土之易,收合群之效" |
| 六、"学战"与"改良":乡土志书所期望的"富强"之道 |
| 七、"国粹"与"新学"的两难选择 |
| 第五章 民国成立后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 |
| 一、乡土教育的制度化 |
| 二、编者、体例的特色及演变 |
| 三、乡土教材的内容特色 |
| 四、乡土教学的学术探讨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乡土志书目提要 |
| 北京 |
| 天津 |
| 河北 |
| 山西 |
| 内蒙古 |
| 辽宁 |
| 吉林 |
| 黑龙江 |
| 上海 |
| 江苏 |
| 浙江 |
| 安徽 |
| 福建 |
| 江西 |
| 山东 |
| 河南 |
| 湖北 |
| 湖南 |
| 广东 |
| 海南 |
| 广西 |
| 四川 |
| 贵州 |
| 云南 |
| 陕西 |
| 甘肃 |
| 青海 |
| 新疆 |
| 后记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第一章 祁韵士生平概述 |
| 第一节、早年求学阶段 |
| 第二节、入仕阶段 |
| 第三节、获罪遣戍及回籍后阶段 |
| 第二章、祁韵士学术思想探析 |
| 第三章、《伊犁总统事略》版本考述 |
| 第一节、《伊犁总统事略》最早的刻本 |
| 第二节、改名后的《伊犁总统事略》 |
| 第三节、《伊犁总统事略》抄本 |
| 第四章、《伊犁总统事略》概述 |
| 第一节、成书背景 |
| 第二节、体例特点 |
| 第三节、主要内容 |
| 第四节、史源探析 |
| 第五节、学术价值 |
| 第五章 祁韵士西北史地着述叙录辨正 |
| 一、《皇朝藩部要略》 |
| 二、《伊犁总统事略》 |
| 三《西陲要略》 |
| 四《西域释地》 |
| 五《万里行程记》 |
| 六《(?)池行稿》 |
| 七《西陲竹枝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鹤皋年谱》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