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霖[1](2021)在《基于时间交织数据采集的系统误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于电子工艺、外部环境的限制,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的性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时间交织并行采样技术,利用多片ADC组合的方法对同一采样信号进行交织采样,这种系统被称为时间交织并行采样系统(Time-interleaved ADC,TIADC),使采样率成倍提高。与此同时使用AXIe高速采集,使采样率更高效。但对于TIADC系统内的单片ADC,由于其制造工艺的复杂、外部环境的干扰、以及长时间使用温度漂移造成转换精度的下降,都会使得系统内每个子通道存在对信号处理性能上的失配,这些失配引起的误差大大降低了TIADC的采样率。因此,对TIADC系统的误差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寻求降低误差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误差校正分为误差估计及误差校正两个过程,本文对交织采样系统中偏置误差、增益误差、时间误差估计校正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其中的算法进行优化。并自行设计程控界面,把AD9226和AXIe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到程控界面上,在MATLAB软件平台上进行误差校正,得到结果显示原有误差得到明显改善。接下来对本文展开的工作进行具体的介绍:1、首先研究并分析了TIADC的整体采样与信号重建的过程,然后对系统的采样时钟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采样系统中主要的参数性能,信噪比(SNR)、信噪失真比(SNDR)、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有效位数(ENOB),介绍了系统中存在的三种误差:偏置误差、增益误差、时间误差,同时对三种误差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AXIe硬件平台进行了分析总结。2、运用正弦拟合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三种误差进行估计分析,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对比。通过使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法)算法、数理统计算法、子空间投影算法进行误差校正,并对数理统计算法,子空间投影算法进行优化改进。3、通过综合之前所研究并改进的算法。将FFT,数理统计法,子空间投影算法在MATLAB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对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动态参数测试分析,SNR从57.49d B平均提升至58.36d B,ENOB从9.31bit平均提升至9.41bit,测试结果表明几种算法具有很强的优化效果。
吕文强[2](2021)在《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飞行器上采编器采集、存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海量的数据需在采编器与地面测试设备之间传输,研制性能更强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地面测试设备对飞行器测试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 SRIO的存储器地面测试台,具有4对SRIO数据收发接口,每路接口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5Gbps,能够同时实现对四套采编器的测试。为提高了存储器地面测试台的兼容性以及可拓展性,在使用标准的4U、19寸的CPCI机箱的基础上,将整体设计按功能不同划分为电源卡、数字量卡、主控卡三种CPCI板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地面测试设备与SRIO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整体功能需求的分析,确定了测试台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对各块CPCI板卡的具体功能进行划分。其次,对各板卡的核心硬件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之后,本文对存储器地面测试台设计中的关键逻辑设计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在FPGA SRIO IP核的基础上实现了单块FPGA芯片同时驱动4对SRIO收发接口的数据传输功能。针对实时采样数据传输速率较高,板上FLASH芯片接收速率较低的问题,采用DDR2 SDRAM作为数据缓存器,将接收的数据先写入DDR2 SDRAM芯片进行缓存,然后在发送周期的空闲时间将数据读出并匹配FLASH的接收速率。为了简化对DDR2 SDRAM的操作,使用了FPGA的DDR2 IP核,实现了在250MHz时钟下对DDR2 SDRAM的读写操作。在设计完成后,本文先对测试台的主要逻辑功能进行了软件仿真,最后搭建系统测试平台对整体功能进行测试,经多次试验与测试,所设计的各块板卡工作正常,数据链路传输正常,系统稳定可靠,完成了测试台的设计目标。
赵宽[3](2021)在《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数据记录仪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中对关键飞行数据的采集与存储,随着测试总线及数据采集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可实现高速大容量数据存储的数据记录仪已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但受限于数据记录仪的使用环境,数据记录仪的体积需要小型化。因此,如何在小型数据记录仪中实现高速数据存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当前数据记录仪广泛采用异步模式进行读写操作,无法发挥Flash的最高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同步Flash的高速数据记录仪,外部传输的数据为高速AD采集数据和LVDS数据,选用具有小体积、低功耗、读写速度快、抗震性能高等优点的4片存储容量为32GB的NAND Flash作为存储芯片。使用基于ONFI3.0的DDR接口模式,提高了单片Flash的存储速度,在结合并行访问的优势增加数据传输带宽的同时,使用了片内片外复合流水线技术,提高了Flash阵列的数据吞吐率。同时设计了新的无效块映射机制,解决了由于并行访问导致的存储空间的损失和同一位置的无效块的映射问题。采用USB3.0作为数据回传接口,实现上位机与记录仪之的间高速数据回读。本文对高速数据记录仪系统的硬件电路和逻辑进行了设计,并重点对同步Flash阵列的高速存储进行了论述,通过对硬件内部逻辑的验证和系统各功能的测试保证了高速记录仪的AD采集功能、Flash同步模式下阵列高速读写功能和USB3.0高速传输速度功能均可实现,最终测得实际同步Flash高速阵列写入速度约为280MB/s,USB3.0高速传输速度约为180MB/s。
尹小芳[4](2020)在《基于JESD204B的高速跳频实现》文中认为跳频技术以其优秀的抗干扰和抗截获能力,成为现代通信中重要的一种通信方式,传统的跳频实现都是基于LVDS电平接口完成转换器与可编程逻辑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但是随着用户对数据类型和数据量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实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CML电平逐渐取代传统的LVDS电平应用于高速转换器的接口中,对高速接口的研究也从高速并行转换到高速串行上。基于CML电平的高速串行JESD204B接口,因其吉比特的传输速率和较少的引脚数量、简单的PCB布局、相对更小的封装体积等特性,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JESD204B接口工作在高速数据速率下时,任何的延迟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该协议定义了确定性延迟的概念。本文利用JESD204B协议的确定性延迟,通过可编程逻辑的控制接口,控制高速转换器内部频率合成器,完成高速的频率跳变,实现精确的跳频。对比传统跳频实现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研究JESD204B三层协议,重点研究确定性延迟的理论,分析系统延迟产生的原因和JESD204B协议中对确定性延迟的定义;根据高速转换器内部集成的功能模块,研究高速转换器的基本理论。2、完成整个系统的电路设计: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对比目前市面上供应的芯片完成选型;根据系统芯片的内部电路特性,设计其模拟输入输出接口;根据JESD204B协议对时钟的特殊需求,设计时钟通道;根据系统各模块的功耗和对上电时序的要求,设计系统电源等。3、完成高速转换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之间的高速串行接口设计:基于FPGA内部的高速收发器GTH和JESD204B IP核,完成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设计;基于高速转换器内部数据映射关系,设计数据传输层逻辑的数据映射与解映射。4、基于时钟芯片的调节能力和时钟走线延迟,分析确定性延迟的可实现性;完成高速跳频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时钟芯片和高速转换芯片内部时钟延迟,完成高速跳频的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
芶泽宇[5](2020)在《40GSPS数字示波器采样数据存储及传输模块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信号也日趋复杂。为了满足对复杂信号的采集和分析需求,研究高采样率的数据采集系统成为必然。目前,时间交替采样技术(TIADC)是提高采样率最为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致力于高速数据采集模块关键技术的研究,基于TIADC技术的多ADC并行采集阵列完成了40GSPS示波器的整机设计,其主要指标要求为:最高实时采样率40GSPS,模拟带宽4GHz,垂直分辨率10bit和有效位数5.6bit。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TIADC采集系统的框架设计。通过对采样技术和TIADC技术的研究,设计了40GSPS数据采集模块的总体框架。并对系统关键模块进行详细分析,给出了各模块的设计方案。2、研究并行采样系统中的同步复位问题以及同步复位信号的设计原则,完成了多片ADC采样数据的同步存储。针对本项目的40GSPS系统,提出了单ADC数据接收同步方案及校正算法、多ADC采样同步方案及校正算法以及基于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存储单元读写信号延迟的数据存储同步自动校正算法。最终实现了40GSPS系统中多路采集数据的同步稳定存储。3、设计基于GTX(Gigabit Transceiver)串行收发器的板间传输模块,实现了速率为5Gbps的ADC采样数据的发送。基于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核实现了硬件控制命令传输模块。通过对采集模块的调试和整机性能的测试,本项目设计的40GSPS示波器最大实时采样率40GSPS,模拟带宽4GHz,垂直分辨率10bit,有效位数5.8位,满足研制要求。
王康[6](2019)在《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设计》文中指出投影仪被广泛的应用于商务办公、课堂教学和电影院放映等场所,然而传统的DLP、LCOS和LCD投影仪等都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功能单一、体积大和功耗大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微米级LED(μLED)阵列,开展了基于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的研究,为新型智能投影仪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投影显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投影仪的功能需求,选择了投影仪系统的基本结构,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单片式结构的μLED光源的智能投影仪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设计:为了减小投影仪的体积,改进了单片式DLP结构,选择μLED阵列做为光源,采用GRIN透镜组作为中继透镜对光束进一步进行准直、会聚;为了让图像能在较短的距离内投射出较大画面,设计了一个半视场为40°,系统长度为42mm,焦距为7mm的短焦投影物镜,通过对光学系统仿真表明所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其次,根据功能要求设计了其硬件系统,其中包括主控模块、视频无线传输模块、接口模块和电源管理等电路,并在此硬件平台的技术,剪裁与移植了Linux操作系统,实现了视频的无线传输与智能人机控制;最后,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且能够实现视频的无线传输和人机交互功能。
成坤鹏[7](2019)在《单芯片SoC的设计以及在VDB系统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系统越来越复杂,软硬件协同设计越来越困难,FPGA加ARM这种低成本SoC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单片机和DSP自身带有CPU和指令集,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微型系统,但是FPGA以前经常用来做粘合逻辑,对于大型项目,一般需要外接DSP作为主处理器负责流程控制和调度,而FPGA作为协处理器负责大规模并行计算,因此可以认为以前的FPGA是没有大脑的,随着Altera和Xilinx推出的FPGA带有Nios和Microblaze软核,这样的情况得到了缓解。ZYNQ是Xilinx推出的FPGA加ARM解决方案,片内总线采用的AXI总线协议(AMBA3.0),相对比常用的AHB总线协议(AMBA2.0),带宽和性能都有大幅度的提高。ZYNQ平台的推出,更使基于FPGA的片上系统(SoC)成为可能。本文首先介绍了Zynq-7000系列芯片,对开发环境Vivado以及软件环境SDK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介绍了SoC技术的研究状况及背景,最后通过接口控制文件定义的LAAS系统引出其甚高频广播的空间信号(VDB),将信号的仿真工作在SoC系统上完成并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首先通过纯硬件设计对系统进行熟悉,包括按键检测的设计以及调优工作,驱动片外芯片,ILA调试工具的介绍以及自定义IP打包。接着在系统中完成软硬件协同工作内容,包括Windows下对工程的优化,中断的介绍以及使用中断来优化工程,HDMI接口的输出,系统从SD卡或者Flash启动,以及Linux下开发环境的搭建,系统从SD卡或者Flash启动,USB的驱动以及微型系统的搭建。最后,根据VDB信号的格式对其进行仿真,首先在MATLAB上进行仿真作为标准,将仿真过程分为RS编码,加串扰,星座映射,成型滤波,上变频五个部分。然后在Vivado环境下进行仿真,将仿真好的代码编译成bit文件在开发板上运行,使用ILA调试工具分别抓取五个部分的输出信号。最后将五个部分的输出信号分别和MATLAB的输出信号进行对比验证分析,得出硬件仿真工作的正确性,达到VDB信号在SoC片上系统中产生的目的。
和彬彬[8](2019)在《一种FPGA芯片中DSP运算单元的验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加速、科学计算等应用场景的飞速发展,使得业界对于数据实时处理能力的需求日趋增加。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以低成本、可编程及并行运算等突出优势,在新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主要依赖于FPGA芯片中嵌入式的可编程DSP运算单元实现了大量的数据运算。DSP作为FPGA芯片中的高性能运算单元,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更紧凑的版图面积、更低的功耗,业界常采用传统的全定制方式对其进行设计。而全定制设计中的功能验证在验证效率、激励完备性、评估验证进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全定制DSP模块功能验证已经成为了制约FPGA芯片能否如期上市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对于全定制的功能验证,业界并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本课题基于实习公司的FPGA芯片项目,为了应对传统全定制设计时功能验证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以提升仿真验证效率和验证质量、准确评估验证进度为目标,提出了一套针对全定制DSP运算单元完整的功能验证方案。本文首先通过深入研究FPGA芯片中的全定制DSP模块的架构和验证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全定制DSP功能验证方案和与验证方案配套的用来定量评估验证方案优劣的评价指标。接着本文对全定制DSP模块进行了行为级建模,并提出了针对全定制电路的行为级模型和SPICE网表之间的等价性检查方案,基于该方案对DSP运算单元进行了行为级的等价性检查,从而为后续的DSP运算单元的验证提供了基础支持。然后基于本文提出的全定制功能验证方案,结合当前主流的半定制功能验证策略和UVM验证方法学,完成了DSP运算单元的验证组件的开发和平台的搭建,并编写测试用例为DSP运算单元的功能点构建了验证场景。最终对功能覆盖率和设计缺陷数量增长曲线进行分析来衡量验证的完备性,确保最终功能覆盖率达到100%且设计缺陷数量增长曲线趋于收敛。该DSP运算单元已经被多次集成在实习公司的FPGA芯片中,截止目前,其中一款已经成功流片,在流片后测试中未发现明显的功能缺陷。经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验证方案下各个指标的数据结果,最终可以得出:与传统全定制功能验证方案相比,采用本文的全定制功能验证方案可以将激励产生时间缩短66%,验证效率提升33.3%,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功能覆盖率和设计缺陷收敛曲线来对验证进度进行量化评估。该全定制功能验证方案对于目前业界解决全定制设计中功能验证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淑仙[9](2008)在《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显示则是提供人们视觉素材的主要手段。人类将现代电子学和光学材料的发展成果运用于显示系统,可追溯到1896年阴极射线管CRT的发明,短短110多年,电子显示技术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小尺度到大屏幕,从箱体到平板的重要发展阶段。使显示图像细节的分辨率不断提高,显示临场感不断增强,显示图像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日趋科学化、审美化。200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最大的电视机尺寸达108英寸,最高的物理分辨率达2560*1440,最薄的电子纸显示器不足1英寸。目前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三维尺度的立体显示。这种显示机制更加逼近客观真实,它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身视觉感官功能的更深刻剖析和理解,也依赖于对更新的图像处理技术的探索、运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DMD构造自由立体显示系统的新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基于单片DMD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DLP投影显示系统进行了基于光学器件物理特性和信号处理方法的独立设计;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双目视差原理和单片DMD结构的自由(裸视的)立体显示系统;3、在视差图像的光路控制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利于视差图像融合的帧分离方法及其装置”,不但可实现图像的2D/3D显示,而且可调节立体图像的景深。4、在光学驱动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反射驱动设计。降低了光功率和显示分辨率的损失,较之常规的液晶光栅驱动方法,效率成倍提高。5、对3D数字视频图像在DLP系统上实现的理论和变换算法进行了研究。经系统仿真、测试,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基于单片DMD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达到了初步的演示效果。论文最后分析了系统存在的缺陷,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马超[10](2007)在《高光效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屏幕显示是当今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投影显示技术作为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大屏幕显示技术,以其屏幕大、输出亮度高、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已逐步成为现代显示技术的主流,在各个领域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实现技术和价格方面来看,近期内投影显示是实用性较强的大屏幕显示技术。论文主要分析了四种投影显示技术:CRT投影显示、LCD投影显示、LCOS投影显示和DLP投影显示,其中以LCD投影显示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首先分析了各类投影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并重点介绍了LCD投影显示技术。目前的LCD投影机以三片式为主,通过比较传统式单片LCD投影机和三片式LCD投影机的性能参数,发现单片式LCD投影显示系统在造价成本、可维护性和整机的装配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投影亮度、分辨率以及光源利用率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光源利用率与投影亮度的单片彩色LCD投影显示的设计方案。该投影方案以液晶显示器件的特点为基础,结合三片式LCD投影显示的设计结构,在投影液晶板上避免使用彩色滤光膜,从而显着地提高光源利用率和投影亮度。该方案包括了电路控制系统和光学系统两个部分。在电路控制部分中,使用QUARTUS II 6.0开发工具来完成软件设计、仿真,以DVI接口作为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接口,以FPGA作为处理视频信号的控制器,通过合理地调用FPGA片内存储单元完成了将接收到的彩色图像分离为红、绿、蓝三幅单色图像的功能。光学系统包括了分色部分和合色部分,分色部分参考了三片式LCD投影显示的光路模式,以红、绿、蓝三单色光作为投影液晶板的背光源;而在合色光学部分则提出了三种方案,分别是通过梯形棱镜合色、分色片合色和全反射合色,并使用ZEMAX模拟光路,完成光线的追迹计算与优化。通过对电路系统和光学系统的综合考虑,该投影方案具有可行性,并可有效解决单片式LCD投影显示光源寿命短、亮度低等缺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TIADC系统分析及AXIe结构介绍 |
| §2.1 ADC与测试数据处理 |
| §2.2 TIADC系统研究 |
| §2.2.1 TIADC系统原理 |
| §2.2.2 TIADC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
| §2.2.3 TIADC误差来源 |
| §2.3 TIADC系统误差分析 |
| §2.3.1 TIADC误差 |
| §2.3.2 偏置误差 |
| §2.3.3 增益误差 |
| §2.3.4 时间误差 |
| §2.3.5 TIADC系统研究方案 |
| §2.4 AXIe硬件平台介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TIADC误差估计 |
| §3.1 基于正弦拟合的误差估计 |
| §3.2 基于数理统计的误差估计 |
| §3.2.1 偏置误差 |
| §3.2.2 增益误差 |
| §3.2.3 时间误差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TIADC误差校正与估计算法及AXIe驱动技术 |
| §4.1 基于FFT的时间误差校正算法介绍 |
| §4.1.1 基于FFT的时间误差校正算法原理 |
| §4.1.2 时间误差自适应校准方法 |
| §4.1.3 采样时钟相位调节方法 |
| §4.1.4 采样时钟相位校准过程 |
| §4.2 基于数理统计的偏置误差估计及校准法 |
| §4.2.1 对偏置误差的估计 |
| §4.2.2 偏置误差的校准算法 |
| §4.2.3 偏置误差校正算法的改进 |
| §4.3 基于子空间投影的增益误差的估计及校正算法 |
| §4.3.1 基于子空间投影的估计算法原理 |
| §4.3.2 基于子空间投影法增益误差估计步骤 |
| §4.3.3 FFT频谱分析校正算法 |
| §4.3.4 增益误差校正算法改进 |
| §4.4 上位机界面设计 |
| §4.5 AXIe仪器驱动技术 |
| §4.5.1 IVI-COM驱动 |
| §4.5.2IVI-COM驱动内部结构研究 |
| §4.5.3 PCIe总线驱动接口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TIADC误差校正算法验证 |
| §5.1 TIADC误差校正算法matlab建模验证 |
| §5.1.1 基于FFT的时间误差校正算法仿真 |
| §5.1.2 基于数理统计的偏置误差校正算法仿真 |
| §5.1.3 基于子空间投影的增益误差校正算法仿真 |
| §5.2 TIADC误差校正算法AD9226 数据验证及界面测试 |
| §5.3 TIADC误差校正算法AXIe数据验证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 2 方案设计 |
| 2.1 设计指标 |
| 2.2 方案设计 |
| 2.3 本章小结 |
| 3 硬件电路设计 |
| 3.1 电源卡设计 |
| 3.1.1 供电电路 |
| 3.1.2 信号调理电路 |
| 3.2 主控卡设计 |
| 3.2.1 供电模块电路 |
| 3.2.2 SRIO时钟电路 |
| 3.2.3 光电转换模块电路 |
| 3.2.4 DDR2 模块电路 |
| 3.3 数字量卡设计 |
| 3.3.1 LVDS接口电路设计 |
| 3.3.2 接口隔离方案 |
| 3.3.3 异步422 接口电路 |
| 3.3.4 同步422 接口电路 |
| 3.4 本章小结 |
| 4 关键逻辑设计 |
| 4.1 SRIO接口逻辑设计 |
| 4.1.1 Rapid IO协议简介 |
| 4.1.2 包格式 |
| 4.1.3 IO逻辑操作 |
| 4.1.4 Rapid IO IP核 |
| 4.1.5 SRIO接口逻辑设计 |
| 4.1.6 SRIO IP核的读写 |
| 4.2 DDR2 接口逻辑设计 |
| 4.2.1 DDR2 SDRAM的存储寻址原理 |
| 4.2.2 DDR2 IP核 |
| 4.2.3 DDR2 IP核的读写 |
| 4.2.4 DDR2 SDRAM逻辑设计 |
| 4.2.5 逻辑分析与计算 |
| 4.3 本章小结 |
| 5 测试与验证 |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 5.2 供电电流监测 |
| 5.3 SRIO接口逻辑验证 |
| 5.4 DDR2 SDRAM接口测试 |
| 5.5 系统测试验证 |
| 5.6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存储方式的发展现状 |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6 论文主要结构 |
| 2 高速数据记录仪方案设计 |
| 2.1 记录仪功能及性能指标 |
| 2.1.1 记录仪主要功能 |
| 2.1.2 记录仪设计指标要求 |
| 2.2 高速数据记录仪总体方案设计 |
| 2.2.1 主控制器的选择 |
| 2.2.2 传输接口的选择 |
| 2.3 记录仪系统总体设计 |
| 2.4 本章小结 |
| 3 高速数据记录仪电路设计 |
| 3.1 AD模块设计 |
| 3.1.1 AD9267 特性分析 |
| 3.1.2 AD9627 采集电路设计 |
| 3.2 LVDS数据接收接口设计 |
| 3.2.1 LVDS传输原理 |
| 3.2.2 LVDS接收电路设计 |
| 3.3 USB3.0 传输接口设计 |
| 3.4 同步NAND Flash高速存储阵列设计 |
| 3.4.1 同步NAND Flash存储结构 |
| 3.4.2 同步Flash片内片外复合流水线设计 |
| 3.4.3 同步Flash DDR接口设计 |
| 3.4.4 同步Flash并行阵列结构设计 |
| 3.5 本章小结 |
| 4 高速数据记录仪时序逻辑设计 |
| 4.1 AD9627 采集逻辑设计 |
| 4.2 USB接口逻辑设计 |
| 4.3 同步Flash时序逻辑设计 |
| 4.3.1 同步Flash读写操作实现 |
| 4.3.2 Flash并行阵列无效块检测 |
| 4.3.3 Flash ECC校验 |
| 4.4 本章小结 |
| 5 高速数据记录仪系统测试 |
| 5.1 AD采集功能测试 |
| 5.2 USB3.0 传输系统测试 |
| 5.2.1 USB3.0 数据传输功能验证 |
| 5.2.2 USB3.0 数据传输系统速度测试 |
| 5.3 同步Flash存储阵列验证 |
| 5.3.1 上电初始化 |
| 5.3.2 同步读模式 |
| 5.3.3 同步擦除 |
| 5.3.4 同步页编程 |
| 5.3.5 Flash阵列流水线测试 |
| 5.3.6 Flash阵列速度测试 |
| 5.4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高速跳频系统研究现状 |
| 1.2.2 JESD204B接口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基本理论研究 |
| 2.1 JESD204B接口介绍 |
| 2.1.1 物理层 |
| 2.1.2 数据链路层 |
| 2.1.3 数据传输层 |
| 2.2 确定性延迟理论研究 |
| 2.2.1 链路中的延迟 |
| 2.2.2 确定性延迟 |
| 2.3 高速转换器理论 |
| 2.3.1 带通采样定理 |
| 2.3.2 数字滤波原理 |
| 2.3.3 数字上下变频理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电路设计 |
| 3.1 核心芯片选型 |
| 3.1.1 转换芯片选型 |
| 3.1.2 FPGA芯片选型 |
| 3.1.3 ZYNQ芯片选型 |
| 3.2 ADC模拟前端设计 |
| 3.2.1 巴伦的选型 |
| 3.2.2 前端匹配网络设计 |
| 3.3 DAC模拟信号输出接口设计 |
| 3.4 时钟通道设计 |
| 3.4.1 时钟需求分析 |
| 3.4.2 时钟通道设计 |
| 3.5 电源设计 |
| 3.5.1 电源需求分析 |
| 3.5.2 电源系统设计 |
| 3.5.3 上电时序分析及设计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JESD204B接口及高速跳频设计 |
| 4.1 ADC与 FPGA数据接口设计 |
| 4.1.1 ADC参数设计 |
| 4.1.2 JESD204B接收模块设计 |
| 4.2 DAC与 FPGA数据接口设计 |
| 4.2.1 DAC参数设计 |
| 4.2.2 JESD204B发送模块设计 |
| 4.3 高速跳频设计与测试 |
| 4.3.1 确定性延迟设计 |
| 4.3.2 高速跳频测试方案设计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 5.2 下一步工作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40GSPS系统方案与总体框架 |
| 2.1 TIADC采样原理 |
| 2.2 高速串行数据通信原理概述 |
| 2.3 40 GSPS系统总体方案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40GSPS系统采集数据同步存储的实现 |
| 3.1 时钟网络资源分配 |
| 3.2 40 GSPS高速采集系统同步关键技术研究 |
| 3.2.1 并行采集系统中的同步问题基础研究 |
| 3.2.2 单ADC同步复位方案研究 |
| 3.2.3 多ADC采集同步方案研究 |
| 3.2.4 多FPGA数据的同步存储方案研究 |
| 3.3 高速数据采集复位同步自校正的研究与实现 |
| 3.3.1 测试模式下单片ADC自校正方法研究与实现 |
| 3.3.2 ADC采样同步的自校正方法设计与实现 |
| 3.4 多FPGA数据同步存储自动校正的研究与实现 |
| 3.4.1 多FPGA阵列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 3.4.2 多FPGA数据存储中的同步问题 |
| 3.4.3 多FPGA采样数据同步存储的自动校正方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串行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 4.1 基于GTX收发器的数据传输实现 |
| 4.1.1 GTX收发器简述 |
| 4.1.2 GTX收发器时钟设计 |
| 4.1.3 GT BANK收发器外围电源设计 |
| 4.1.4 GTX收发器的复位设计 |
| 4.1.5 基于GTX收发器的模块框架设计 |
| 4.2 基于PCIE核传输控制命令的硬件设计 |
| 4.2.1 PCIE协议层次结构 |
| 4.2.2 PCIE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
| 4.2.3 基于寄存级的控制命令传输实现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 5.1 硬件电路测试与分析 |
| 5.1.1 采样时钟测试与分析 |
| 5.1.2 驱动电路测试与分析 |
| 5.1.3 硬件电路调试与解决方法 |
| 5.2 同步测试与分析 |
| 5.2.1 ADC复位同步测试 |
| 5.2.2 BFUR复位同步测试 |
| 5.2.3 数据存储同步测试 |
| 5.3 串行通信测试 |
| 5.3.1 基于GTX板间传输验证 |
| 5.3.2 基于PCIE核控制命令传输验证 |
| 5.4 系统性能测试 |
| 5.4.1 系统最高实时采样率测试 |
| 5.4.2 系统有效位数和信噪比的测试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投影技术发展状况 |
| 1.2.1 投影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 1.2.2 投影技术的发展趋势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 第2章 总体方案和关键器件选型 |
| 2.1 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方案选择 |
| 2.1.1 功能分析 |
| 2.1.2 系统的方案选择 |
| 2.2 系统总体方案和组成 |
| 2.3 各子系统设计方案 |
| 2.3.1 投影显示模块设计方案 |
| 2.3.2 主控模块设计及其器件选型 |
| 2.3.3 无线传输与智能控制模块方案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 μLED光源的投影仪光学系统设计 |
| 3.1 投影系统的整体光路设计 |
| 3.2 DMD选型 |
| 3.3 μLED光源 |
| 3.3.1 μLED阵列光源简介 |
| 3.3.2 投影仪光源设计 |
| 3.4 梯度折射率透镜 |
| 3.5 基于 μLED阵列光源的投影物镜设计 |
| 3.5.1 投影物镜设计理论分析 |
| 3.5.2 参数计算 |
| 3.5.3 优化设计及像差评定 |
| 3.5.4 公差分析 |
| 3.6 仿真与结果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 4.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 4.1.1 主控芯片时钟电路设计 |
| 4.1.2 存储器电路设计 |
| 4.2 无线传输模块与智能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 4.2.1 视频无线传输模块选择 |
| 4.2.2 LCD触屏电路设计 |
| 4.3 外围设备接口电路设计 |
| 4.3.1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
| 4.3.2 USB接口设计 |
| 4.3.3 LCD转VGA接口 |
| 4.4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无线传输与智能控制实现 |
| 5.1 Linux系统移植 |
| 5.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 5.1.2 移植引导程序Boot Loader |
| 5.1.3 Linux内核移植 |
| 5.1.4 根文件系统移植 |
| 5.2 视频无线传输实现 |
| 5.2.1 基于FFmpeg的视频录制及其编解码 |
| 5.2.2 基于SDL的视频播放器设计 |
| 5.2.3 PC和ARM端的通信 |
| 5.3 触屏交互界面设计 |
| 5.3.1 触屏控制原理 |
| 5.3.2 交互界面设计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系统测试 |
| 6.1 硬件测试 |
| 6.2 无线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 |
| 6.2.1 网络连接测试 |
| 6.2.2 系统内存使用情况测试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主控模块硬件原理图A |
| 附录B 主控模块硬件 |
| 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及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对照表 |
| 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Zynq-7000 系列芯片简介 |
| 1.2 Vivado和SDK介绍 |
|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4 论文的内容和安排 |
| 第二章 硬件平台测试与IP设计 |
| 2.1 硬件平台检测分析 |
| 2.2 硬件检测设计调试和IP打包 |
| 2.2.1 按键检测与调优 |
| 2.2.2 驱动片外芯片与ILA调试 |
| 2.2.3 自定义IP打包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So C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 |
| 3.1 Zynq系统设计与中断介绍 |
| 3.2 So C软硬件协同设计 |
| 3.2.1 按键检测的协同设计 |
| 3.2.2 使用中断优化按键检测 |
| 3.2.3 HDMI接口输出 |
| 3.2.4 系统从SD卡或Flash启动 |
| 3.3 Linux系统下开发设计 |
| 3.3.1 开发环境搭建 |
| 3.3.2 从Flash或SD卡启动与主机通信 |
| 3.3.3 驱动USB外设 |
| 3.3.4 带有GUI输出的Linux系统开发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片上系统对VDB空间信号的仿真实现 |
| 4.1 LAAS系统接口介绍 |
| 4.2 VDB信号仿真实现与验证 |
| 4.2.1 甚高频数据广播(VDB)与MATLAB仿真 |
| 4.2.2 硬件仿真设计 |
| 4.2.3 仿真结果验证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研究总结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对照表 |
| 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FPGA中 DSP实现技术 |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FPGA芯片中DSP运算单元的构架和验证策略 |
| 2.1 FPGA芯片中DSP模块构架 |
| 2.1.1 DSP模块的架构 |
| 2.1.2 DSP模块验证技术 |
| 2.2 DSP模块验证策略对比分析 |
| 2.2.1 全定制设计方法研究 |
| 2.2.2 验证的完备性研究 |
| 2.2.3 验证方法的研究 |
| 2.2.4 验证可重用性考虑 |
| 2.2.5 验证工作评估标准 |
| 2.2.6 DSP模块验证策略 |
| 2.3 验证方案评价指标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FPGA芯片中DSP运算单元的行为级建模 |
| 3.1 MOS晶体管建模 |
| 3.2 D锁存器建模 |
| 3.3 D触发器建模 |
| 3.3.1 基本D触发器建模 |
| 3.3.2 异步复位D触发器建模 |
| 3.3.3 异步置位和复位的D触发器建模 |
| 3.4 SRAM单元建模 |
| 3.5 行为级模型的等价性验证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FPGA芯片中DSP运算单元验证平台设计 |
| 4.1 FPGA芯片中DSP运算模块验证功能点 |
| 4.2 FPGA芯片中DSP运算模块验证环境的搭建 |
| 4.2.1 DSP_driver驱动模块的设计 |
| 4.2.2 DSP_monitor监控模块的设计 |
| 4.2.3 DSP_agent代理模块的设计 |
| 4.2.4 DSP_rfmd参考模型的设计 |
| 4.2.5 DSP_scoreboard检查机制的设计 |
| 4.2.6 功能覆盖组的设计 |
| 4.2.7 DSP_env环境的设计 |
| 4.3 验证平台中测试用例的启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FPGA芯片中DSP运算单元的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 5.1 测试用例仿真结果分析 |
| 5.1.1 动态18 位循环桶形移位器功能仿真 |
| 5.1.2 18 比特补码乘法器功能仿真 |
| 5.1.3 18 比特乘法累加功能仿真 |
| 5.1.4 预置数计数器功能仿真 |
| 5.2 功能覆盖率和设计缺陷曲线分析 |
| 5.3 验证效率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创新性分析 |
| 6.3 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论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插图索引 |
| 表格索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数字化显示技术发展史 |
| 1.2.1 LCD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
| 1.2.2 PDP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
| 1.2.3 DLP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
| 1.3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 |
| 1.3.1 立体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
| 1.3.2 立体显示技术的分类 |
| 1.3.3 基于立体显示技术实现的立体显示器 |
| 1.4 基于DMD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 1.5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前景概述 |
| 1.5.1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 |
| 1.5.2 立体显示技术的展望 |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7.论文的组织结构 |
| 1.8 论文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投影显示系统原理 |
| 2.1 投影显示系统的原理 |
| 2.1.1 CRT三枪投影技术 |
| 2.1.2 LCD投影技术 |
| 2.1.3 DLP投影技术 |
| 2.2 色度学表达与处理 |
| 2.2.1 色彩学原理 |
| 2.2.2 颜色的数学表示 |
| 2.2.3 色度相加原理 |
| 2.2.4 色度转换 |
| 2.2.5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
| 2.2.6 色差公式 |
| 2.2.7 视频色彩 |
| 2.2.8 电视系统中色彩的分解、传递和重现 |
| 2.3 傅里叶光学分析方法 |
| 2.3.1 点光源的广义傅立叶变换 |
| 2.3.2 透镜的傅立叶变换特性 |
| 2.3.3 成像系统的傅立叶分析 |
| 2.4 系统核心光学器件及特性分析 |
| 2.4.1 影响DLP投影显示的几个重要光学参量 |
| 2.4.2 系统光学的元件效率 |
| 2.4.3 光学滤波器 |
| 2.4.4 积分器 |
| 2.4.5 极性器件 |
| 2.4.6 投射透镜 |
| 2.4.7 屏幕 |
| 2.4.8 UHP灯 |
| 2.4.9 色轮 |
| 2.4.10 导光棒 |
| 2.4.11 全反射棱镜 |
| 2.4.12 光阑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立体视觉原理 |
| 3.1 人眼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 |
| 3.1.1 双眼视野 |
| 3.1.2 双眼视差 |
| 3.1.3 单眼作用 |
| 3.1.4 运动视差 |
| 3.2 人眼立体视觉机制 |
| 3.3 立体视觉的深度线索 |
| 3.4 稳定立体感空间知觉功能 |
| 3.5 双目立体视觉几何模型 |
| 3.6 利用视差信息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 |
| 3.6.1 视差照明方法 |
| 3.6.2 视差障栅方法 |
| 3.6.3 微透镜投射方法 |
| 3.6.4 数字微镜面投射方法 |
| 3.7 利用纵深信息的立体显示器——DFD方式 |
| 3.8 利用波面信息的立体显示器——全息方式 |
| 3.9 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的原理 |
| 3.10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以DMD为核心器件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实现的研究 |
| 4.1 系统综述 |
| 4.1.1 系统构成 |
| 4.1.2 系统工作过程 |
| 4.2 立体图像源的原理及实现 |
| 4.2.1 计算机上实现人造立体视觉的原理 |
| 4.2.2 立体视差图像对的生成 |
| 4.2.3 立体视差图像对的生成算法 |
| 4.2.4 基于VC++的左右眼视差图像对的传送 |
| 4.3 立体图像预处理器及左右眼同步信号发生器 |
| 4.3.1 立体图像预处理器的组成 |
| 4.3.2 预处理工作过程 |
| 4.4 立体显示DMD驱动电路的设计 |
| 4.4.1 DMD显示系统的特点 |
| 4.4.2 DMD驱动电路的速度需求分析 |
| 4.4.3 RAMBUS DRAM(RDRAM)应用系统的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
| 4.4.4 阻抗控制仿真与实现 |
| 4.4.5 DMD驱动电路的EMI兼容设计 |
| 4.4.6 参数的配制 |
| 4.5 基于DMD的裸眼立体显示光路设计 |
| 4.5.1 光路系统 |
| 4.5.2 光路系统部分重要部件分析 |
| 4.5.3 系统彩色和色温分析 |
| 4.6 视差发生器及其工作驱动特性 |
| 4.6.1 视差发生器工作原理 |
| 4.6.2 视差发生器的驱动 |
| 4.6.3 视域的计算 |
| 4.7 专用3D显示屏幕设计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DMD的3D数字视频技术的研究 |
| 5.1 数字视频技术综述 |
| 5.2 基于单片DMD的DLP显示系统视频处理过程 |
| 5.2.1 DMD显示系统的特点 |
| 5.2.2 高清晰度DLP背投影电视系统中的视频处理过程 |
| 5.3 视频前端的系统结构框架构建 |
| 5.4 视频前端的系统设计 |
| 5.5 几种数字视频处理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
| 5.5.1 旋转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
| 5.5.2 图像比例变换(scaling)放大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效果及缺陷分析 |
| 6.1 DMD显示系统的固有图像缺陷分析 |
| 6.1.1 轮廓噪音(contouring) |
| 6.1.2 轮廓噪音(contouring)对立体显示效果的影响 |
| 6.1.3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系统中消除轮廓噪音(contouring)的方法 |
| 6.2 基于视差的立体显示系统图像缺陷分析 |
| 6.2.1 闪烁(flicker) |
| 6.2.2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系统中消除闪烁的方法 |
| 6.3 单片DMD系统的彩虹效应(Rainbow Artifact) |
| 6.4 PWM噪音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 7.1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总结 |
| 7.2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展望 |
| 附录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课题来源 |
| 1.3 作者的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投影显示原理和性能分析 |
| 2.1 投影显示原理 |
| 2.2 性能分析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光效单片彩色LCD 投影机的实现方案 |
| 3.1 高光效单片彩色LCD 投影机的系统设计方案 |
| 3.2 电路控制系统 |
| 3.3 光学系统 |
| 3.4 三片式和本课题单片式LCD 投影显示性能比较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光学系统设计 |
| 4.1 合色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 |
| 4.2 棱镜合色 |
| 4.3 分色片合色 |
| 4.4 全反射合色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电路系统硬件设计 |
| 5.1 图像信号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 5.2 DVI 接收和发送芯片 |
| 5.3 分色显示算法和片内存储器设计 |
| 5.4 电源电路和配置电路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电路系统软件设计与调试 |
| 6.1 系统软件设计 |
| 6.2 系统调试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现有工作总结 |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