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改良下腹横切口在剖宫产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其梅[1](2021)在《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试验样本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100例产妇,将采取传统剖宫产手术分娩的5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将采取改良式剖宫产术的5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就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0.0%),两组对比P <0.05。结论前置胎盘产妇应用改良式剖宫产术分娩,利于预防各类并发症,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

陈来梅,彭娇凤[2](2019)在《不同缝合方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缝合方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双层连续缝合方式,观察组实施三层连续缝合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恶露时间、住院时间、憩室形成率、憩室容积及憩室肌层厚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恶露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憩室形成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憩室容积为(0.35±0.13)ml,低于对照组的(0.51±0.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憩室肌层厚度为(7.65±1.87)mm,高于对照组的(5.47±2.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分娩产妇,实施三层连续缝合方式缝合子宫切口的效果优于双层连续缝合方式,憩室形成率显着更低,且憩室容积更小,憩室肌层厚度更高。

罗琳[3](2018)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和传统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影响的相关因素,为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病例100例(两次手术均于我院进行),首次手术为新式剖宫产病例为研究组(50例),首次手术为传统剖宫产病例为对照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例相关指标,分析新式剖宫产和传统剖宫产对再次手术的影响,比较其优缺点,指导孕妇选择剖宫产术式。结果:研究组再次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腹壁粘连率为50%(25/50),盆、腹腔粘连率为38%(19/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3/50)和14%(7/50),统计学分析研究组粘连程度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胎儿娩出困难率为16%(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剖宫产术有影响,传统剖宫产再次手术时手术时间短,可较快并容易娩出胎儿,而且腹壁及盆、腹腔粘连发生的概率低,对于有再次妊娠需求者建议传统剖宫产作为首选术式。

杨晓华[4](2013)在《下腹横切口半腹膜外剖宫产9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下腹横切口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主要操作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有剖宫产手术指征并排除有特殊病情的孕妇,告知手术方式取得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半腹膜外组(观察组)92例采用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式,腹膜内组(对照组)108例采用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两组的年龄、孕周、手术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两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实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相同。结果:两组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无差异。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略有延长,但总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病率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排气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缩短,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平均5.84d,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7.51d,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均无膀胱、肠管等脏器损伤。新生儿出生1min Apgar评分两组无差异。结论:半腹膜外剖宫产术具有腹膜外剖宫产的不干扰腹腔脏器、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病率低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手术时间短,手术方法简单、胎儿娩出迅速、膀胱损伤风险小、能探查附件的优点,且符合微创手术的原则。手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汪朝霞[5](2012)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笔者通过对2010年9月到2011年11月间收治的50例接受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产妇的临床手术效果作进一步的探讨,提高医护人员对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认识。方法笔者通过对2010年9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50例接受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产妇病例,术前随机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其中20例就产妇的实际情况了采取了下腹横切口的方式实施了该手术,30例采取了常规的下腹纵切口的方式实施了该手术,以确保手术的实际成效达到预期目的。结果 50例病例均生产成功,胎儿经手术后均有明显良好生命体征,产妇腹部切口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均逐一愈合,且没有发生切口感染等现象。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成功率较高,有手术切口愈合速度快,愈合良好且美观等特性,可以有效避免切口感染等问题,是现今生产手术界里最为方便有效的手术之一,医护人员在能够合理应用该手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效率。

李惠敏,张靖霄[6](2012)在《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瘢痕隐蔽、美观等优点,在21世纪初曾风靡一时。该手术方式开腹时裁开筋膜层、全层撕开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切口缝合步骤仅3层,子宫肌层、筋膜层、皮下脂肪皮肤层;不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为此术后粘连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我院

冯伟[7](2012)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和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区别,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缺点,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某地医院,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010年01月-06月采用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150名产妇作为对照组,2011年01月-06月采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150名产妇作为试验组,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量、筋膜下血肿、产褥病、切口脂肪液化和新生儿Apgar评分这九项指标。结果:①一般人口学特征:试验组平均年龄24.96岁,孕次3.58次,产次2.81次,其中剖宫产次1.23次,孕周39.28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4.55岁,孕次3.33次,产次2.57次,其中剖宫产次1.19次,孕周39.12周。两组间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及孕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剖宫产第一指征:两组剖宫产第一指征中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最多,其次是瘢痕子宫,出现最少的是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和妊娠合并心脏病。各个剖宫产第一指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总手术时间(平均18.14分)和胎儿娩出时间(平均2.6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时间分别为40.07分和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49和47.167,p<0.05)。④试验组术后切口疼痛时间(平均10.92小时)和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0.13小时)均比对照组(分别为23.31小时和27.88小时)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6和33.236,p<0.05)。⑤试验组开腹前出血量(平均浸湿1.49块小纱布块)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浸湿4.04块小纱布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16,p<0.05)。⑥试验组产妇术后未出现筋膜下血肿,对照组产妇术后筋膜下血肿发生率为4.0%(6/150),试验组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为4.7%(7/150),远低于对照组13.3%(20/150),筋膜下血肿和产褥病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2和6.878,p<0.05);两组间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0.0%和2.0%(0,3/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7,p>0.05)。⑦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8.97分,对照组平均7.90分,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8,p<0.05)。结论: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相比,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产妇平均年龄、孕次、产次和剖宫产次数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在总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开腹前出血量、筋膜下血肿和产褥病都有所降低,同时,新生儿的Apgar评分有所提高,说明该术式在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普及的价值。

杨淑清[8](2010)在《改良式剖宫产术10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的手术效果、操作技巧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有关情况。方法:分析同期剖宫产产妇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剖宫产手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结果:改良式剖宫产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镇痛药使用例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减少,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值得推广应用。

张慧,张小兰[9](2009)在《二次剖宫产16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前,由于麻醉、剖宫产手术技术的提高、输血的进展、抗菌素的应用,又受到围生医学、优生学、计划生育学等方面的影响,剖官产的病死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均大大降低,剖宫产术已代替了困难的阴道助产手术,因此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再次剖宫产率亦随之升高。改良式剖宫产术(下腹横切口)临床亦已推广应用,二次剖官产时接触下腹横切口较多,本文通过对167例二次剖宫产病历资料分析,探讨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式的利弊。

张静,韩玉环[10](2007)在《再次行改良式剖宫产术对母儿影响的观察研究》文中认为

二、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手术指标相比
    2.2 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3 讨论

(2)不同缝合方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恶露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憩室形成率、憩室容积及憩室肌层厚度的比较
3 讨论

(3)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手术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下腹横切口半腹膜外剖宫产9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观察项目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临床资料比较
    2.2 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
3 讨论
    3.1
    3.2

(5)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纵切口手术
        1.2.2 于膀胱腹膜返折上方2
        1.2.3 子宫不必取出腹腔外。
        1.2.4 拉下大网膜。
2 结果
3 统计学方法
4 讨论

(6)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组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的具体步骤
    2.2 对照组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步骤
    2.3 指标测定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剖宫产第一指征
    3.3 两组的术中和术后时间
    3.4 术中损伤
    3.5 新生儿Apgar评分
4 讨论
    4.1 剖宫产第一指征
    4.2 两组的术中和术后时间
    4.3 术中损伤
    4.4 新生儿Apgar评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二次剖宫产1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及结果
        1.2.1分析指标
        1.2.2分组方法
        1.2.3结果
2讨论

四、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效果[J]. 郑其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06)
  • [2]不同缝合方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陈来梅,彭娇凤. 中国当代医药, 2019(25)
  • [3]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D]. 罗琳.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4]下腹横切口半腹膜外剖宫产92例临床分析[J]. 杨晓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24)
  • [5]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临床分析[J]. 汪朝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0)
  • [6]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中不同手术方式与术后粘连程度临床观察[J]. 李惠敏,张靖霄.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08)
  • [7]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应用于某地孕妇的临床效果[D]. 冯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3)
  • [8]改良式剖宫产术100例临床分析[J]. 杨淑清. 内蒙古中医药, 2010(10)
  • [9]二次剖宫产167例临床分析[J]. 张慧,张小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1)
  • [10]再次行改良式剖宫产术对母儿影响的观察研究[J]. 张静,韩玉环. 医学综述, 2007(08)


产妇论文 剖腹产论文 憩室论文 腹膜论文 手术论文

上一篇:试论如何有效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论文_吴凯
下一篇: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