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伟[1](2021)在《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收集本院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本地区ANVUGIB的临床特点。2.收集入院后明确诊断为ANVUGIB并经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完善统计学分析,识别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加深临床医生对本地区ANVUGIB认识的同时,提高诊治水平,对再出血高危患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及时的救治,并最终提高再出血高风险人群的生存率。方法:1.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检索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完善一般信息、病因诱因和疾病转归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分析。2.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诊断为ANVUGIB且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的137名患者进行纳入。对住院期间经内镜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收集,制定调查表,详细登记符合入排标准的每一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并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18例)和未出血组(119例)。3.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调查资料表,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21.0统计软件被用来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rsonχ2检验或连续校正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后继续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NVUGIB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先设立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一)临床特点1.性别年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其中男性561人(75.91%),女性178人(24.09%),男女比例3.15:1,平均年龄51.28±17.72岁,平均住院天数9.30±5.93天。其中<40岁(青年)组193例,40岁-60岁(中年)组307例,≥60岁(老年)组239例。2.入院主诉:47.50%的患者以黑便为第一主诉入院,27.20%的以呕血为第一主诉,24.22%的患者入院时同时存在呕血和黑便,多数ANVUGIB患者以明确消化道出血主诉入院。3.循环及HB含量:13.26%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压,24.76%的患者存在心动过速,10.15%的患者休克指数>1.0,0.95%的患者休克指数>1.5,多数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75.78%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贫血,中度以上贫血者占比50.48%,2.03%的患者存在极重度贫血(HB<30g/L)。入院时HB<70g/L的患者占比27.33%,33.02%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进行了限制性输血治疗。4.发病诱因:53.18%的病人在出血前并未发现存在明确出血诱因,在出血前服用阿司匹林、NSAIDs药物、糖皮质激素、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药物的患者占据21.92%,饮酒后出血的患者占据16.10%,进食生冷食物2.84%、服用华法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2.30%、劳累2.17%、情绪激动1.49%。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出血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出血(P<0.05)。5.病因:在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后发现,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73.34%),在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占29.89%,十二指肠溃疡占54.80%,复合型溃疡占13.65%。消化道恶性肿瘤为第二常见原因(10.83%),急性胃粘膜病变排名第三(9.74%)。此外,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住院ANVUGIB占据了1.49%的比例,包括ESD/EMR术后出血、EST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所有ANVUGIB的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入院后使用了促凝血类药物。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急性胃粘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更常见与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显着更高(P<0.05)。6.结局转归:在73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141例患者经过了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率19.08%。137例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当即成功止血,内镜下立即止血率为97.16%。有18人在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发出血,72小时再出血率为13.14%。对比内镜治疗止血后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未在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二)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比较72h内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在性别、入院主诉、首测心率、首测血压、首次查HB水平、PLT水平、PT/APTT延长与否、血白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10);将单因素分析p<0.10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显示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四个方面,实验组(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未出血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是影响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地区ANVUGIB发病诱因前3位依次为药物、饮酒和进食生冷食物,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ANVUGIB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2.本地区ANVUGIB病因前3位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少见的原因有Dieulafoy病、Mallory 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常见于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组的发生率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显着更高。3.ANVUGIB经内镜止血治疗后立即止血率为97.16%,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出血率为13.14%,提示经上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警惕再出血。4.初次止血治疗后72h内再出血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住院期间出现内镜止血成功后早期再出血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给予更频繁和密切的关注,必要时进行内镜复查。5.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是接受内窥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医师因予以更密切和频繁的关注,以早期发现再出血,提高患者预后。
周朝阳[2](2020)在《内镜联合大剂量PPI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又称Treitz韧带)以上消化道因为非静脉曲张性疾病而导致的出血,包括胆管或胰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病所致出血,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常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2]。其出血病灶主要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最为常见,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少见的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胃黏膜脱垂或套叠、理化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等。而比如像肝肾功能障碍、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亦可引起本病[3]。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呕血伴(或)黑便,如出血量大且肠蠕动过快,亦可表现为血便,一般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在早期阶段,常表现出头晕、乏力等症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如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常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在临床中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大多采用内镜止血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进行治疗,且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目的评估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83例,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分为3组,分别为常规剂量PPI治疗+内镜止血组(n=60),大剂量PPI治疗组(n=58),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治疗组(n=65)。收集各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等,对各组患者止血时间、Forrest分级、再出血率、平均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此外,根据是否再次出血,将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治疗组的65例患者分为2组:有效止血组(n=42)和再次出血组(n=23),利用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及分析。结果接受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止血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而总治疗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指数>1、Rockall评分>5和Blatchford评分>6是接受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首次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PPI治疗是急性非静脉性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付冲[3](2018)在《64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疗时机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64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疗时机分析目的:回顾性研究近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检测ANUGIB患者急诊内镜术后的临床结局并探讨急诊内镜检查在临床的作用和益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符合ANUGIB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内镜检查明确病因的共64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设计完善的ANUGIB病例资料登记表并逐一记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1.<6h内镜组发现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溃疡(3天后胃镜取病检,证实为良性胃溃疡),2例Dieulafoy病,7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例由于胃内积血、食物残渣未发现病灶(一周后再次胃镜检查仍未明确),另外12例为EST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其中EST术后出血患者有10例,ESD术后出血患者有2例,其中一例病理提示为间质瘤,另一例病理提示为早癌);6-24内镜组发现5例胃溃疡(1例多发,1例恶性),3例Dieulafoy病,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为EST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其中EST术后出血患者有7例,ESD术后出血患者有4例,其中3例病理提示为间质瘤,另一例病理提示为平滑肌瘤)。13例未发现病灶(24 h后复查仍未发现病灶)。<6h组病因明确率96.4%,6-24h组病因明确率61.1%,两组病因明确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Rockall评分小于5的ANUGIB患者,行<6h内镜组的患者和行择期6-24h内镜组的患者相比,<6h和6-24h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50±1.97d和6.00±3.74d,P=0.588;平均输血量分别为761.36±466.22ml和786.84±486.72ml,P=0.865;再出血率分别为8.30%L和10.50%,P=0.0643.对于Rockall评分大于或者等于5的ANUGIB患者,行<6h胃镜组的患者和行择期6-24h胃镜的患者相比,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输血量和再出血率方面均较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h和6-24h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89±2.93d和12.86±6.20d,P=0.006;平均输血量分别为883.33±395.28ml和1310.71±425.70,t=-2.414ml,P=0.025;再出血率分别为11.10%L和18%,P=0.025.结论:1.6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可以提高ANUGIB患者的病因检出率。2.对于急性非静脉曲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Rockall评分大于或等于5的患者)在6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可以明显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再出血率及输血量.3.对于急性非静脉曲上消化道出血低危患者(Rockall评分小于5的患者)在6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不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再出血率及输血量。第二部分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疗时机分析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急诊内镜对患者的临床获益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为Pub Med、CNKI、VIP、CBM、万方数据。开始和结束时间是从建库日期至2017年12月。对相关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并且在互联网上用谷歌学术搜索以及百度学术搜索对关键词进行检索。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文献质量和分级,由两位评价者独立提取和录入数据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Rev 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般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再出血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5,95%CI:0.501.80,z=9.43,P=0.984),一般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外科手术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1,95%CI:0.803.64,z=1.12,P=0.084),一般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203.05,z=0.59,P=0.724),一般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CI:-0.390.04,z=2.15,P=0.069)。一般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输血量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CI:-0.390.04,z=2.15,P=0.069)2.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危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再出血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4,95%CI:1.094.61,z=2.89,P=0.023),高危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外科手术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2,95%CI:1.5112.31,z=4.52,P=0.00),高危人群中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00148.0,z=0.85,P=0.691),高危人群中经急诊内镜治疗后的患者的住院天数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6,95%CI:-0.950.43,z=4.23,P=0.523)。结论:1.对于急性非静脉曲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GBS评分大于或者等于12的患者)在12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再出血率及输血量。2.未对急性非静脉曲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评分分组的人群中,<6时行急诊内镜检查并不能增加患者的临床获益,可能选入的研究混入的低危人群较多。
邱晓敏[4](2017)在《探讨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联合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联合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1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组(肾上腺素组,n=40)、内镜下钛夹夹闭组(钛夹组,n=40)和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联合钛夹治疗组(联合组,n=40。对患者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的即时止血、72h内再出血、7d后再出血情况、急诊手术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联合组患者的即时止血率显着高于钛夹组和肾上腺素组,72h内再出血率、7d后再出血率均显着低于钛夹组和肾上腺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素组的即时止血率低于钛夹组,72h内再出血率及7d后再出血率高于钛夹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急诊手术率方面,联合组急诊手术1例,比例是2.5%,也显着低于钛夹组与肾上腺素组的5%、12.5%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肾上腺素注射联合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即时止血率,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急诊手术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柏莹莹[5](2017)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01月01日—2016年03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下确诊的42例Dieulafoy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发出血率和转手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20例均仅行1次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止血成功,首次止血成功率100%,无术后再发出血,住院日10-14天,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对照组22例行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的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0.9%,再出血发生率18.2%,有2例经第二次行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后出血停止。但有2例再次行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后仍有再发出血,最终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住院日10-22天,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止血成功率与转手术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再发出血的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具有较高的首次止血成功率,较低的再发出血率和转手术率,是Dieulafoy病止血治疗的理想治疗方案。
许和[6](2017)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断和治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544例急性上消化出血(AUGIB)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我院近5年AUGIB的病因,对内镜在AUGIB中的检查时间及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再出血率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54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分别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病例的一般特征、急诊内镜的临床应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间的有效率及再出血率等。结果: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出血:377例入选,男性308例,女性69例,男︰女为4.5:1。有239例(63.4%)病人接受了急诊内镜检查,其中206例(86.2%)查明病因;138例(36.6%)病人接受了择期内镜检查,99例(71.7%)查明病因;有9例病人病因不明。前5位的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6例(59.94%)、胃溃疡98例(25.99%)、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12例(3.18%)、吻合口溃疡10例(2.65%)、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9例(2.39%)。对50名ForrestⅠa-Ⅱb的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药物喷洒治疗22例,药物注射治疗10例,钛夹治疗5例,联合治疗13例;其中6例患者发生再出血,1例死亡。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出血:120例入选,男性102例(85%),女性18例(15%),男︰女为5.7:1。主要病因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94例(78.3%),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22例(18.3%)。对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分别进行Child-Pug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内镜检查时间分为:<24h组、24-48h组和>48h组,三组病因检出率依次为46.2%、1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77例接受内镜治疗,内镜下表现为GOV者最多,占61.0%,。其次EV,33.8%,IGV所占比例最少,5.2%。内镜治疗方式以硬化剂(EIS)治疗者最多,共49例(63.6%),42例用于食管(86%);组织胶治疗15例(19.5%),14例用于胃(93%);套扎治疗(EVL)6例(7.8%),均用于食管;7例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者均接受了联合治疗。内镜治疗后有5例(6.5%)发生再出血:套扎术后1例,经硬化治疗后止血;硬化治疗后2例,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止血,1例建议转外科,患者家属拒绝并自动出院;组织胶治疗后2例,1例转外科,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止血。5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病例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内科保守后止血,1例转外科;2例死亡;1例放置三腔二囊管,治疗无效,自动出院。结论:1.消化性溃疡是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病因。2.急诊内镜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因检出率高于择期内镜。3.早期内镜检查可提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出血的病因检查率;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目前仍以EIS治疗为主。
程志才,班秀丽[7](2015)在《急诊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19例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经内镜下皮圈套扎(EBL)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治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19例,采用EBL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结果:19例Dieulafoy病变出血的患者全部套扎成功,对套扎后形成的假瘤体内注射组织胶,均获成功,止血率100.00%。住院710 d,无一例再出血,转外科手术率0。随访18个月,无一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长期止血率100%。结论:EBL联合组织胶注射是一种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的全新、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肖宏[8](2013)在《Dieulafoy病26例临床诊疗观察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与分析我院近6年来确诊的26例Dieulafoy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探讨影响该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6例Dieulafoy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讨论年龄、性别、饮酒、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幽门螺杆菌(Hp)和出血严重程度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找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男女发病比例4.2:1,发病年龄为56.5±12.9岁,其中60岁以上患者有50.0%,Blatchford评分为11.3±2.2分,69.2%的患者达到Forrest Ia或Ib级,发病前有明确饮酒史者有50%,有非甾体药物服用史者30.8%,幽门螺杆菌阳性者19.2%。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龄)、饮酒、非甾体抗炎药、Forrest分级是治疗后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饮酒和Forrest分级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Dieulafoy病为老年男患多发,出血量大,好发部位为胃底、胃体,偶发于其他部位;性别因素不认为是Dieulafoy病治疗后再发出血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因素(高龄)是Dieulafoy病治疗后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但对死亡率没有确切影响;饮酒史是Dieulafoy病治疗后再发出血和死亡的危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的服用是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内镜下Forrest分级是再发出血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再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无明显影响,但对某些部位(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的影响尚不确切,需要进一步研究。
邓梨平[9](2011)在《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变的诊治中的价值和优劣性。方法以我院2003年至2010年收治的55例Dieulafoy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10例,年龄54.2±10.4岁。全部病例于治疗前进行评价。无胃镜诊治的禁忌症者,先行胃镜检查;胃镜确诊者采用胃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止血法。有胃镜诊治禁忌症者或胃镜不能确诊者行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者直接行血管栓塞术。对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者行血管栓塞术,对1次血管栓塞术后再发出血者亦再行血管栓塞术。对两种检查及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诊断结果通过胃镜检查或/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Dieulafoy病55例,其中92.7%(51/55)行胃镜检查,胃镜诊断符合率90.2%(46/51)。76.4%(42/55)行血管造影,造影诊断符合率83.3%(35/42)。经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果2.1胃镜下治疗(46例):胃镜诊断符合Dieulafoy病46例均行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止血失败率为82.6%(38/46),其中死亡2例,转外科手术3例,其余33例行血管造影栓塞治疗。胃镜下治疗术后第1天出血13.0%(6/46),第2天出血32.6%(15/46),第3天以后出血37.0%(17/46)。胃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暂时止血率高,再发出血率亦高,再出血高峰在第2-3天。2.2血管栓塞术(42例):本组血管栓塞治疗42例,其中胃镜下治疗后再发出血33例,胃镜诊治禁忌症者4例,胃镜检查阴性者5例。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止血失败率为5.0%(2/42),其中死亡1例,转外科手术1例。2.3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胃镜下治疗成功止血率为17.4%(8/46),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95.0%(40/42),经卡方检验,两种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血管造影和胃镜对Dieulafoy病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2.血管栓塞术对Dieulafoy病的止血疗效优于胃镜下注射止血。
孙鹏[10](2011)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与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首次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手术率,探讨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方法2009年01月-2011年01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Dieulafoy病出血患者70例,随机将符合标准的Dieulafoy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5例)和对照组(B组,35例)。治疗组用乙氧硬化醇注射,对照组采用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比较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与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首次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手术率结果分别观察治疗后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随访半年。治疗组30例行1次乙氧硬化醇注射止血成功,5例行第2次乙氧硬化醇注射止血成功,术后未再出血,平均住院时间为8d。乙氧硬化醇注射首次止血成功率为87%,再出血发生率17%无一例行外科手术,平均住院时间为8d。随访半年32例生存,其中2例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胃壁再出血死亡。没有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经随访半年,未发现因注射硬化剂后引起的组织损伤,半年内仅1例患者因Dieulafoy病而再发生出血。对照组11例行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止血成功,8例行第2次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止血成功,1例患者2次内镜止血后2-5d再发出血,16例行转外科手术后治愈出院。肾上腺素注射首次止血成功率为31%,再出血发生率42%,平均住院时间为15d。经随访半年,有22例患者再发出血死亡,13例在世。结论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缩略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739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ANVUGIB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诊疗现状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64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疗时机分析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 4.随访 |
| 5.数据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时机 meta 分析研究资料和方法 |
| 1.1 检索策略 |
| 1.2 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1.3 资料提取 |
| 1.4 质量评估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及前景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分组方法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
| 1.5 试验伦理学流程 |
| 1.6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背景 |
| 3.2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
| 3.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
| 3.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评分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分组方法 |
| 1.3 器械材料 |
| 1.4 术前准备 |
| 1.5 内镜下止血治疗操作方法 |
| 1.6 术后治疗 |
| 1.7 观察指标 |
| 1.8 并发症 |
| 1.9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内镜下发病部位及出血情况 |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发生率及转手术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Dieulafoy病变的临床诊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第二部分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
| 1.资料与方法 |
| 2.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Dieulafoy病临床诊疗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仪器设备与材料 |
| 3. 方法 |
| 结果 |
| 1. 诊断结果 |
| 2. 治疗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1 Dieulafoy 病变胃镜诊治图像(图 1 .) |
| 2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一:图 2 .-图 3.) |
| 3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二:图 4.-图 7.) |
| 4 Dieulafoy 病变介入诊治图像(病例三:图 8.-图 10.)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分组方法 |
| 1.3 仪器和方法 |
| 1.4 结果判断 |
| 1.5 观察指标 |
| 1.6 预后及随访 |
| 1.7 并发症 |
| 1.8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章 结果 |
| 2.1 胃镜检查 |
| 2.2 乙氧硬化醇组与肾上腺素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 |
| 2.3 乙氧硬化醇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价值 |
| 第三章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