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莒县446例乙肝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莒县446例乙型肝炎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2](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认为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3](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 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 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 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 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 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 3个月1次常规监测, 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 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 肝癌年发生率低, 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4](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岳娜[5](2020)在《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因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导致44,000人死亡。我国戊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于2012年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一大疾病。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部分地区人群、猪和环境中的HE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戊型肝炎的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从而为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HEV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了解人群与猪的HEV感染情况。(2)对江苏省某监测点采集上报的猪胆汁、人血清及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血清抗-HEV Ig G、抗-HEV Ig M、HEV RNA,同时利用荧光定量与测序分析,从基因层面分析HEV在生态环境、猪及猪制品和患者间的同源性。(3)利用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从社会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戊肝疫苗接种进行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y ratio,ICUR)来确定优势策略,用敏感性分析来确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1)中国大陆一般人群血清抗-HEV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阳性率为27.30%(95%CI:22.40%-32.20%),职业人群为47.40%(95%CI:40.10%-54.80%),猪群为66.40%(95 CI:61.70%-71.10%),人群抗-HEV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血清阳性率为1.80%(95%CI:0.70%-2.90%)。年龄大于40岁者血清感染率较高,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高,在职业人群中,猪肉零售商血清感染率最高。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相关系数为0.88。(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胆汁HEV RNA阳性率为2.90%,猪职业接触人群血清感染率为36.50%。40岁以上人群血清感染率高于40岁以下,且养殖工血清感染率最高为74.12%。疑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确诊戊型肝炎患者中,d4h基因型占比为68.57%。戊型肝炎感染者中,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率为22.22%。(3)在中年慢性乙型肝炎人群中,相对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的ICER依次为5.35万元/病例、3.00万元/病例,ICUR依次为27,362.52/QALY、15,300.10/QALY。老年患者中相比于不接种,全部接种、筛选后接种ICER为4.43万元/病例、2.08万元/病例,ICUR为22380.11元/QALY、10413.61元/QALY。研究结论:(1)猪职业接触人群的HEV感染情况高于一般人群,且地域、年龄和不同工种是影响血清感染率的重要因素。职业人群血清感染率与成年猪(>3个月)血清感染率存在相关性。(2)江苏省某监测点猪和人感染HEV具有同源性,年龄与工种影响血清感染率。(3)从社会角度出发,筛选后疫苗接种是戊肝散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优势策略。

鲍建浩[6](2019)在《我国乙肝流行趋势及ARIMA模型在不同人群月发病数预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性分析我国2009~2017年报告的乙肝病例的基本情况来研究我国乙肝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根据发病人群年龄和性别的不同,依次分组建立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乙肝月发病数,为我国乙肝疫情的防控以及卫生部门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整理2009~2017年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报告的我国乙肝病例基本信息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我国乙肝总体发病趋势,以及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三间分布特点;本研究使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图。根据我国2009~2017年乙肝月发病数,利用SPSS 25软件按照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龄(八个年龄区间)分组建立ARIMA模型,采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来评价模型的拟合优度,并利用拟合的最佳模型对各分组2018~2019年的乙肝月发病数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7年间,我国累计共报告9197721例乙肝病例,因病死亡病例为4792例。研究期间,我国乙肝年发病数时间分布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值为934215例,后又逐年上升,2017年发病人数再度突破100万,达到1001952例。乙肝发病数地区分布十分不均衡,研究期间,广东省发病数累计1400212例,位居首位,河南省次之,共1069597例,而从发病率来看,西北地区是我国乙肝发病的重灾区,其中青海省发病率全国最高,排名第二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34例/10万、191例/10万;我国乙肝男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女性发病数,男女性别比呈现波动走势,即先下降后上升;我国乙肝病例超过60%集中于20岁至49岁年龄区间内,农民发病人数超过总发病人群的半数以上,从事家务及待业或者商业服务职业的人群发病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他人群发病数均呈现下降或者保持平稳趋势。根据2009~2017年我国乙肝发病人群年龄、性别的不同,依次分组建立的最优ARIMA模型均满足预期要求,各组模型拟合残差均满足白噪声检验,所建各组模型均能用于我国各组人群乙肝发病数的短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同一年龄段男女月发病趋势走向基本一致,30岁以下人群在2018~2019年发病数呈现继续下降趋势,30~39岁以及50岁以上人群发病数则有上涨的势头,而40~49岁人群发病数保持平稳。2009~2017年间,我国乙肝报告总发病数中男女性别比为1.718:1,发病人群中超过63%集中于20~49岁年龄段;发病人群超过半数职业是农民,占总发病人群比重高达52.5%;儿童发病数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其中幼托儿童降幅最为明显。ARIMA模型能有效预测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乙肝发病数,各组预测模型均满足建模要求,因此,ARIMA模型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以应用于我国各年龄段人群乙肝发病预测。所建ARIMA模型能为我国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情提供科学理论支持,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应当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针对性的制定宣传教育和防控策略,从而更好地控制乙肝疫情在我国的蔓延。

袁志凤[7](2019)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筛查日照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计算隐匿性乙肝(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阳性率,初步分析OBI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探讨OBI可能的发生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OBI感染发生中的作用,评估输血传播OBI的残余风险,为更好的制定政策,改进血液筛查策略,为临床提供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提供思路。方法(1)血液常规检测:收集我站2014年至2018年的无偿献血者样本117395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 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含量,统计血清中HBsAg、HCV Ab、HIV Ag/Ab、TP的阳性率,分析本地区献血人群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流行状况。(2)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对血液样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本实验室应用上海浩源和广州中山达安两个厂家的核酸检测系统,对常规筛查合格的92110例样本进行NAT8人份混检,统计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阳性率。探讨OBI在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3)对HBsAg合格HBV DNA不合格的样本进行“两对半”检测: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本实验室共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样本31例,对这部分样本进行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分析样本中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核心抗体与OBI的相关性。(4)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病毒载量水平。(5)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30例、HBV组30例、OBI组30例样本的血清中TGF-β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BI的相关性。结果(1)117395例样本中,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样本共2183例,总不合格率为1.86%,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709.00,P<0.05)。其中HBsAg不合格样本249例,不合格率为0.21%,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61.95,P<0.05)。(2)对性别、年龄以及各地区之间做了统计分析,其中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0.2%、23.3%、24.9%、11.6%,其中18-25岁之间的不合格率最高为40.2%;各区县之间比较结果分别为:38.2%、14.5%、26.1%、21.3%,以莒县地区不合格率最高为38.2%。(3)92110例样本中检出HBV DNA有反应性样本31例,阳性率为0.034%;HCV RNA未检出有反应性样本;检出HIV RNA有反应性样本1例,阳性率为0.001%。(4)HBV DNA样本病毒载量很低,结果<20IU/ml的样本占70%以上。(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与HBV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检出率为0.034%。(2)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能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特别对于OBI的检出有重要意义,能降低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互为补充不能替代。(3)新的血液筛查模式电化学发光法加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具有可行性。(4)血清中免疫因子TGF-β1在OBI的持续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岩[8](2018)在《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铁负荷状况是指铁在机体内储备水平和满足机体生理功能及代谢需要的程度,铁缺乏和铁过载都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铁过载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尚未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较少。随着人们饮酒量和红肉摄入量(或使用铁补充剂)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成年人体内铁营养状况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评估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暴露、铁过量及其联合暴露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Aplysin)补充改善大鼠肝损伤和肠道微生态的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人群合理摄入富铁食物(或补充铁剂)和适量饮酒,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人群横断面调查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及分组。人群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两家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参加健康体检的35-76岁6858名成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信息资料。将血清铁蛋白(SF)水平按最低铁负荷组(Q1),中低铁负荷组(Q2)、中高铁负荷组(Q3)和最高铁负荷组(Q4)四分位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不同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判断机体的铁营养状况的血清铁蛋白水平(SF)标准:SF<15μg/L为铁缺乏;男性SF 15-200μg/L和女性SF15-150μg/L为铁营养状况良好;男性SF>200μg/L和女性SF>150μg/L为铁过载。在开展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肝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将3133名男性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组(≤200μg/L)和铁过载组(>200μg/L),结合饮酒情况分为非饮酒和饮酒组,将研究对象分为非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56),铁过载和非饮酒组(n=178),非铁过载和饮酒组(n=1033)及铁过载和饮酒组(n=166),收集人口学,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生化检测信息;运用相加模型分析铁过载和饮酒交互作用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海兔素补充干预的动物实验研究。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模型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组,每组各15只。其中,酒精模型组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 mL·(kg-1·d-1)灌胃6周;海兔素+酒精组给予150mg·(kg-1·d-1)海兔素灌胃,酒精灌胃方式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和酒精模型组均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8周。末次灌胃后,用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粪便,禁食12小时,3%戊巴比妥钠3 mL/kg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肝脏和小肠标本。采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等。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水平;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海兔素补充干预对实验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分析和了解小肠病理学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模型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选择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酒精+铁过量组、海兔素对照组、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含铁量50 mg/kg的基础饲料,酒精和铁过量组饲喂含铁量1000 mg/kg饲料,同时给予56%(v/v)乙醇8 mL·(kg-1·d-1)灌胃2周后,12mL·(kg-1·d-1)灌胃10周;海兔素对照组和海兔素+酒精+铁过量组给予150 mg·(kg-1·d-1)海兔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酒精+铁过量组给予5 mL·(kg-1·bw-1·d-1)大豆油灌胃,实验持续1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水平和肝组织铁(LIC)含量;分析大鼠十二指肠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1(FPN1)表达水平。观察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小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内毒素,DAO、D-LA、FABP2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柔嫩梭菌和脆弱拟杆菌的含量。结果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成年人群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调整了混杂因素后),高铁蛋白组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是低铁蛋白组的2.96倍(95%CI:1.74-5.02)(P<0.05);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分别是1.88倍(95%CI:1.20-2.96)和4.18倍(95%CI:1.74-10.05)(P<0.05)。铁过量组肝功能异常率(12.5%)显着高于铁缺乏组(1.0%)和铁正常组(3.1%)(P<0.05)。进一步分析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影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成年男性铁过载和饮酒人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5.12倍(95%CI:3.06-8.57)(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铁过载和饮酒同时存在的效应为两因素单独存在时效应之和的1.36倍,由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患病危险性为1.10。海兔素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海兔素补充可改善大鼠酒精性肝组织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出现肝损伤,发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典型脂肪变性;而海兔素干预后,其肝小叶结构显示正常,肝索排列逐渐恢复整齐,组织结构趋向正常。透射电镜观察海兔素补充大鼠肝细胞核膜完整,胞浆脂滴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完整。肝功能分析显示,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而海兔素可有效抑制这些变化。TNF-α和TGF-β的水平分别显着提高1.9倍和1.2倍,而IL-10的水平降低了59.7%(P<0.05);补充海兔素后,TGF-β和TNF-α的水平相对酒精模型组分别下降37.0%和34.7%,而IL-10水平显着提高2.0倍(P<0.05)。肠道黏膜结构分析显示,长期酒精暴露,肠绒毛明显受损,大量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大鼠肠道黏膜组织结构逐渐恢复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海兔素补充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酒精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和乳酸菌丰度明显减少,梭菌属IV(Clostridium IV)、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和Anaerostipes丰度明显升高,而海兔素干预使其丰度显着降低,增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丰度。海兔素补充可显着改善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经过12周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腺体和肠绒毛都明显受损,肠腔内可见大量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而海兔素干预能够显着改善上述病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小肠微绒毛排列稀疏,大量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结构不完整甚至消失;海兔素干预后上述病变得到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SI、SF、LIC和HEP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小肠DMT1和FP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海兔素干预后大鼠铁代谢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十二指肠铁蛋白表达呈下调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D-LA、DAO及FABP2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海兔素干预后,其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肠道菌群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酒精和铁过量模型组大鼠粪便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柔嫩梭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显着下降(P<0.05);海兔素干预后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数量显着降低;乳酸杆菌、柔嫩梭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都显着升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成年人群(35-76岁)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增加肝功能异常的发病风险。2.男性人群饮酒与铁过载(SF>200μg/L)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别是无饮酒史和铁蛋白水平正常成人的5.12倍。3.利用成功建立的酒精、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的大鼠动物模型,观察海兔素补充能有效地改善酒精暴露、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黏膜损伤,对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具有积极作用。

张琪[9](2014)在《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慢性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陆地区至少有8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34%,占全球慢性感染人数的1/3。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硬化(livercirrhosis, L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等严重的终末期肝脏疾病。HBV核心启动子区(EnhancerII/BCP/PC)及前S区(preS)的病毒突变、基因型C、高病毒复制水平、e抗原阳性等病毒特征被证明可显着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目前乙肝病毒致癌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有报道认为病毒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可增加染色体不稳定性,是病毒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是人体重要的遗传标志,在基因组内广泛分布,可影响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NF-κB是引起炎症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调节超过200个基因的表达,包括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分子等,在机体抵御外界因素侵犯及炎症-癌症转换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NF-κB信号通路的遗传多态性和乙肝病毒因素在乙肝相关肝病中的作用对明确乙肝病毒致病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分析NF-κB SNP(rs696, rs2233406, rs3138053, rs28362491)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病毒清除、乙肝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并分析这些SNP位点和乙肝病毒突变频率的关系及两者在乙肝后肝硬化、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分析乙肝病毒整合在复发性HCC病人及长期未复发HCC病人中的特点,找到和肝癌发生及复发相关的高频整合位点。方法:采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法对1342例健康对照、327例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316例无症状携带者、866例慢乙肝患者、482例肝硬化患者以及1182例乙肝后肝癌患者进行SNP分型,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法对HBV基因型进行鉴定,用巢式PCR法对HBV基因组的EnhII/BCP/PC和preS区进行扩增,测序后使用MEGA5.0进行序列比对鉴定病毒突变。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SNP与病毒突变在终末期肝病中的相乘性交互作用。采用HBV捕获测序检测36例复发性HCC病人及14例长期未复发HCC病人的配对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病毒整合情况,用student’s 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整合事件和临床资料的关联,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整合基因进行注释,找到高频整合位点。结果:1、NF-κB SNP与乙肝相关肝病的关系(1)NF-κB SNP和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及病毒清除的关系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rs28362491del/del基因型相对于ins/ins基因型来说显着降低了健康人群患基因型B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AOR=0.58,95%CI=0.37-0.91,P=0.019)。当乙肝病毒自然清除者作为对照时,rs2233406的CT基因型、rs3138053的AG基因型及显性模型(AG+GG)显着降低了基因型B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rs2233406CT:AOR=0.63,95%CI=0.39-0.99,P=0.047;rs3138053AG:AOR=0.56,95%CI=0.35-0.90,P=0.016;rs3138053AG+GG:AOR=0.54,95%CI=0.34-0.86,P=0.010)。同时,rs3138053的显性模型还可显着降低基因型C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风险(AOR=0.71,95%CI=0.50-1.00,P=0.048)。rs696未表现出和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或清除的相关性。(2)NF-κB SNP和终末期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分析NF-κB SNP和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相关性时,我们发现这4个位点和肝硬化的发生均无显着相关性。而在基因型C HBV分层人群中,发现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s2233406的CT基因型及显性模型(CT+TT)不仅显着增加健康人群发生乙肝后肝癌的风险(CT:AOR=1.35,95%CI=1.06-1.71,P=0.014; CT+TT:AOR=1.31,95%CI=1.04-1.65,P=0.021),CT基因型还可显着增加慢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癌的风险(AOR=1.33,95%CI=1.01-1.75,P=0.043)。其他3个位点和肝癌的发生无相关。2、NF-κB SNP和HBV突变的关系及两者在肝癌中的交互作用(1)NF-κB SNP和HBV突变的关系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后,rs2233406的突变基因型可显着增加T1753V,A1762T/G1764A, G1719T, preS deletion, preS1startcodon mutation(均为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rs28362491的突变基因型在C型感染者中可显着增加A1762T/G1764A(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同时降低preS2startcodon mutation(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在基因型B感染者中,rs28362491的del/del基因型可显着增加G1899A(肝癌危险性突变)的频率。rs696及rs3138053两个SNP位点在基因型B和C感染者中均未显示出和病毒突变频率有关联。(2)NF-κB SNP和HBV突变在乙肝后肝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经过年龄和性别的校正,rs2233406的显性模型(CT+TT)和A1762T/G1764A在慢乙肝进展为肝癌的过程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OR=2.61,95%CI=1.09-6.26,P=0.032),两者共同促进肝癌的发生。同时,rs2233406的显性模型(CT+TT)还和preS2start codon mutation在基因型C肝癌的发生中存在显着的拮抗性交互作用(AOR=0.42,95%CI=0.19-0.93,P=0.032),降低了肝癌的发生风险。3、病毒整合率及整合数与临床资料的关联乙肝后肝癌病人癌组织中病毒整合率为80%,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中病毒的整合率44%(P<0.001),而复发和未复发HCC病人相比病毒整合率无显着差异。复发性HCC病人癌组织中病毒的平均整合数为2.78个,显着高于未复发HCC病人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1.21个(P=0.002)。晚期复发HCC病人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为2.6个,显着高于癌旁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0.53个(P=0.002),而早期复发和长期未复发组癌和癌旁中的平均整合数无显着差异。病毒整合数还和HCC病人性别显着相关,男性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为2.59个,显着高于女性癌组织中的平均整合数0.50个(P=0.028)。4、整合位点在人和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HBV在癌组织中的整合更趋向于启动子区和外显子区等功能区域,而在癌旁组织中则大都分布于内含子或基因间区。5号染色体是复发性癌组织整合的高频位点,而2号染色体是所有癌旁组织的高频整合位点,14、17、18及Y染色体上的整合仅见于癌组织而未见于癌旁组织。在复发和未复发HCC病人的癌或者癌旁组织中,HBV整合位点均集中于1600-1900bp之间。5、整合基因的功能注释及高频整合位点病毒整合的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癌旁组织中的整合基因大多与调节基因转录有关,未复发癌组织中的整合基因与端粒酶的活性相关,而复发性癌组织中的整合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塑。除TERT、FN1及MLL4基因外,发现了8个新的HBV高频整合位点。结论:1、 rs28362491del/del基因型可降低健康人群患基因型B HBV慢性感染的风险;rs3138053的G等位基因可同时增加基因型B和C HBV的清除;rs2233406的CT基因型可增加基因型B HBV的清除,同时增加健康人及慢乙肝患者发生基因型C肝癌的风险。2、 NF-κB SNP可影响HBV突变频率,两者在肝癌的发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3、相对于癌旁组织,HBV在HCC癌组织中的整合更为常见;病毒整合在肝癌复发的过程中得到了富集,且癌旁组织中的整合数越高,肝癌术后复发越早。4、HBV在HCC癌和癌旁组织中的整合模式不同,在癌组织中的整合可能和肝癌发生的关系更加密切。

张亚琼[10](2009)在《包头市三所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HB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经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方式。目前没有治愈乙肝的特效药,乙肝病程迁延,愈后差,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它是除吸烟以外导致人类癌症的第二种严重的疾病。全世界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5.5亿成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人群HBV感染率为57.63%,HBsAg携带率为9.75%,后者约25%最终转化为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因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疾病(肝硬化,肝癌)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22.8亿元人民币。因此,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的一个型别,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被WHO列为要加强控制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实践证明,乙肝的控制如同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一样,通过免疫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是一种最有效的措施,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1991年,WHO在喀麦隆的雅温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控制乙肝的国际会议”,并通过了消除乙肝的“雅温德宣言”。根据WHO的建议,凡人群HBsAg阳性率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应实施全体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为加强我国乙肝的预防控制工作,我国政府采取以儿童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为主的预防策略,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要求所有新生儿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付;2002年我国又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由国家财政支持,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改变,乙肝的预防策略应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并通过调查与监测的方法对乙肝预防策略的实施效果适时进行评价,根据调查与监测的结果有助于预防策略的及时调整。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大规模调查距今已有17年之久,为了解包头市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乙肝的感染现状和流行特征,评价长期以来采取的乙肝防制措施效果,特别是实施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效果,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包头市乙肝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配合全国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按照2008年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方案在包头市三所综合性医院开展了本次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门诊调查。研究目的:通过对包头市三所综合性医院门诊乙肝五项检测病人的调查研究,了解包头市三所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现状及流行特征;了解包头市三所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信息和依据。研究方法:(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不定期抽取2008年6月31日至2009年7月1日期间包头市三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内三所综合性医院门诊血液乙肝五项检测患者1768名作为研究对象。(2)调查方法:对每个调查对象按统一调查表进行询问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低温保存,检测相关指标。(3)检测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后,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主要结果:(1)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婚姻等。其中城乡人口比为2.33:1;1~岁、14岁~人群年龄构成比为1:21.33;男女性别比为1:1.60。(2)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包头市三所综合医院门诊做乙肝五项检测的病人平均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3.9%;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城乡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民族、肝炎患病史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3)HBV感染标志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包头市三所综合医院门诊病人HBsAg总阳性率为8.5%,且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肝炎患病史的人群的HBsAg阳性率比较显着性差异;抗-HBs总阳性率为28.5%,且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地区、肝炎患病史人群的抗-HBs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抗-HBc的总阳性率为8.9%,且不同性别、民族、肝炎患病史的人群其抗-HBc阳性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次调查的人群为包头市三所综合医院门诊乙肝五项检测患者,其HBsAg阳性率为8.5%,接近乙型肝炎中流行地区(8%>HBsAg阳性率≥2%),低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9.75%);其中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以后出生的14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发生显着下降,而14岁~以上青少年成人组HBsAg阳性率变化不明显;说明实施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提示今后在重点做好计划免疫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还应提高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免疫。

二、莒县446例乙型肝炎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莒县446例乙型肝炎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大陆人群和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纳入研究的检索结果及特征
        2.2 方法质量学
        2.3 异质性和发表偏倚
        2.4 不同群体间的感染率和关系
        2.5 人群和猪群亚组分析
        2.6 人群与猪血清感染率相关性
        2.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江苏省戊肝监测点生态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原理
        1.4 实验操作步骤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猪群
        2.2 猪职业接触人群
        2.3 急性戊型肝炎肝炎患者
        2.4 江苏省某监测点水样检测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Markov模型对乙肝戊肝重叠感染人群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免疫策略
        1.3 决策树-Markov模型
        1.4 模型参数确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决策树-Markov模型
        2.2 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2.3 慢性乙型肝炎老年人群戊肝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戊型肝炎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乙肝流行趋势及ARIMA模型在不同人群月发病数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2009~2017年我国乙肝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2009~2017年我国乙肝疫情概况
        2.3.2 2009~2017年我国乙肝的三间分布
    2.4 重点省级行政单位乙肝疫情特征及分析
        2.4.1 广东省乙肝疫情特征及分析
        2.4.2 青海省乙肝疫情特征及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ARIMA模型在乙肝发病数中的预测效果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资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1.3 ARIMA模型概述
        3.1.4 模型评价指标
    3.2 结果
        3.2.1 原始数据平稳化处理
        3.2.2 模型识别及定阶
        3.2.3 参数估计及模型诊断
        3.2.4 模型预测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采集与处理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常规血液筛查模式
        4.1 血清中HBsAg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2 血清中Anti-HCV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3 血清中HIV-1-Ag/Ab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4 血清中TP抗体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4.5 ELISA血液筛查全自动化流程的建立
        4.6 血清中ALT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5 NAT技术对血液中HBV DNA、HCV RNA、HIV RNA进行筛查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5.3 质量控制
    6 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7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方法及步骤
    8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
        8.1 实验原理
        8.2 实验方法及步骤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常规血液筛查结果统计分析
        1.1 血清中HBsAg、抗-HCV、HIV-1-Ag/Ab、TP、ALT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1.2 HBsAg阳性样本的统计分析
    2 NAT检测技术对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2.1 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统计分析
        2.2 两个厂家核酸检测系统比较分析
    3 PCR定量检测HBV DNA以及血清学检测“两对半”结果分析
    4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异常的关联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2.1 调查问卷
        1.2.2 体格测量
        1.2.3 实验室检测
        1.2.4 指标判定标准
        1.3 仪器和试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2.2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指标和代谢相关疾病患病率的比较
        2.2.1 总体人群
        2.2.2 男性人群
        2.2.3 女性人群
        2.3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人群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2.4 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对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分析
        2.5.1 总体人群
        2.5.2 男性人群
        2.5.3 女性人群
        2.6 不同铁负荷水平(WHO评价标准)的肝功能异常患病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铁过载和饮酒联合暴露对成年男性人群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分析
        2.2 铁过载和饮酒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模型下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分析
        2.4 铁过载和饮酒对肝功能异常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2.4.1 定性分析
        2.4.2 定量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海兔素对酒精暴露大鼠肝组织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肝组织病理样本收集
        1.4.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1.4.3 肝功能指标检测
        1.4.4 肝脏甘油三脂含量的测定
        1.4.5 血浆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
        1.4.6 小肠组织病理样本收集和检查
        1.4.7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8 粪便肠道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
        1.4.9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脏超微结果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2.4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6 海兔素对酒精损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2.7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宏基因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7.1 测序概况
        2.7.2 Alpha多样性分析
        2.7.3 肠道菌群门水平丰度分析
        2.7.4 肠道菌群属水平丰度分析
        2.8 肠道菌群差异菌株与血清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暴露大鼠铁代谢与肠道菌群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1.4 实验方法
        1.4.1 标本采集及处理
        1.4.2 血清铁调素和铁蛋白水平检测
        1.4.3 血清铁和肝组织铁含量检测
        1.4.4 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1.4.5 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指标检测
        1.4.6 粪便中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
        1.4.7 肠道菌群代表菌株定量分析
        1.4.8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DMT1和FPN1 的表达量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食物摄入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铁代谢水平的影响
        2.3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小肠病理学影响
        2.3.1 HE染色结果
        2.3.2 透射电镜结果
        2.4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5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5.1 标准曲线
        2.5.2 样品溶解曲线
        2.5.3 扩增曲线
        2.5.4 定量分析结果
        2.6 海兔素对酒精和铁过量联合暴露大鼠肠道铁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研究小结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因多态性与病毒突变在终末期肝病中的交互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病毒整合在肝癌发生及复发中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结论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获奖情况 致谢

(10)包头市三所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对策和建议
创新与不足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莒县446例乙型肝炎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1(01)
  • [3]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1)
  • [4]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1)
  • [5]戊型肝炎的生态流行病学研究及干预策略评价[D]. 岳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6]我国乙肝流行趋势及ARIMA模型在不同人群月发病数预测中的应用[D]. 鲍建浩.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D]. 袁志凤. 青岛大学, 2019(03)
  • [8]铁负荷和饮酒对肝损伤影响风险分析及海兔素改善效果动物实验研究[D]. 马岩. 青岛大学, 2018(07)
  • [9]NF-κB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病毒在乙肝相关肝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 张琪.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10]包头市三所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现况研究[D]. 张亚琼. 山东大学, 2009(S1)


中医论文 肝癌论文 乙肝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肝癌症状论文

上一篇:云南驴血蛋白基因检测
下一篇:973计划“十五”第一批项目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