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显微外科治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论文文献综述)

王喜章,程振国,宋东锟[1](2022)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小骨窗显微手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每组33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小骨窗显微手术组的术中血肿清除率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GCS、GO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小骨窗显微手术组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P<0.05)。小骨窗显微手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的75.76%(P<0.05)。小骨窗显微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3%,低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的18.18%(P<0.05)。结论相较于大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着,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孙健匀,郑伟[2](2021)在《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传统大骨瓣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患者122例为传统组,接受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患者96例为改良组。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再次出血量、术后ICU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改良组的病死率低于传统组,恢复良好或中度残疾率高于传统组(P均<0.05);改良组术后再次出血量、术后ICU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少于传统组(P均<0.05)。结论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能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再次出血量、缩短术后ICU住院天数、降低费用。

张永豪[3](2021)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8个,其中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35个,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33个。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均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两组患者除手术方式不同外,其他治疗均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进行评价,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1个月、3个月的患肢肌力,术后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小骨窗开颅组,(156.29±29.84 min Vs 275.61±66.57 min,P<0.05)。(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显着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28.29±90.80 ml Vs 268.18±75.72 ml,P<0.05)。(4)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平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93.03±3.55%Vs 87.12±2.99%,P<0.05)。(5)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肌力恢复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GOS评分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1.31±4.11天Vs 14.12±3.90天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更具微创优势,其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段且预后效果较好。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

詹程鹏[4](2021)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BGH)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希望为HBGH患者在这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对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0名HBGH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按随机分配原则随机分成神经内镜组(39例),显微镜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血肿清除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脑积水、癫痫发生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综合评价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血肿清除率、术后脑梗死、脑积水、癫痫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肿部位、发病到手术时间、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耗时比较:神经内镜组手术耗时(106.03±9.39min)低于显微镜组(116.88±29.12min,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6.15±17.95ml)明显低于显微镜组(124.46±30.12ml,P<0.05);颅内血肿清除率的比较: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89.42±5.74%)与显微镜组(80.87±13.06%)相比,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较显微镜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神经内镜组发生2例,显微镜组发生9例,神经内镜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显微镜组(P=0.029),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脑积水发生率的比较:神经内镜组脑积水发生3例,显微镜组发生8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3个月癫痫发生率的比较:神经内镜组发生癫痫8例,显微镜组发生1例,显微镜组癫痫发生率较神经内镜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3个月后GOS、ADL评分比较:神经内镜组中30例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显微镜组中16例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神经内镜组中27例患者ADL评分预后良好,显微镜组中17例患者ADL评分预后良好。神经内镜组GOS评分优于显微镜组(X2=11.748,P=0.001),神经内镜组ADL评分高于显微镜组(χ2=6.227,P=0.01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血肿清除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及GOS、ADL评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神经内镜组的上述指标优于显微镜组。但在术后癫痫发生率方面:显微镜组的癫痫发生率要低于神经内镜组。在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郑彤彤[5](2021)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脑外科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随机数字表法),30例每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指标、不良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期间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减轻颅内压和神经功能损伤,控制血压,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

桂成佳[6](2020)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分析,为后期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并且采取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按照手术方式将上述患者分成神经内镜组(63例)、小骨窗组(63例),同时选择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作为相关研究指标的对照组,在各自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基础性疾病、病程时间等);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效果分析(脑积水发生率、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血肿清除率)等指标;各组患者炎性指标分析(CRP、PCT、IL-6、IL-8及TNF-α)等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NDS评分、GCS评分及Graeb评分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中、差)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脑出血、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比例统计分析;各组患者ADL预后分级统计分析;各组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实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伦理委员会批准及相关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血肿位置等项目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554,0.450,0.178,0.102,0.090,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期疗效分析:血肿清除率和血肿复发:两组患者在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复发以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4,0.045,0.038及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患者在脑积水发生率及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8,0.04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9,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两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及感染情况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9,0.038,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率等项目的分析过程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13,0.025,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炎性因子分析:CRP、IL-6、IL-8及TNF-α:在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数据相当,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后神经内镜组数据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小骨窗组,各组数据之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DS、GOS及Graeb评分:两组患者术前NDS评分比较,P值为0.10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OS评分比较,P值为0.1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Graeb评分比较,P值为0.09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DS评分比较,P值为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中,神经内镜组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小骨窗组,在优、良、中、差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3,0.034,0.045,0.039,0.026,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神经内镜治疗组在患者再次脑出血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组,其中脑出血、颅内感染以及发生率等方面,P值为0.035,0.030及0.04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L预后分级:神经内镜组术后患者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多数患者处于I~II级,小骨窗组效果较差,多数分布在II~III级。在I级的统计分析中,P值为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分析:近期死亡Logistic多因素分析:GOS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项目分析中,统计学P值为0.034,0.028,0.037,0.034,0.04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良好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项目的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0,0.024,0.027,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远期预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患者年龄、血肿量、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项目分析中,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5,0.034,0.032,0.021及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神经内镜组及小骨窗开颅组在手术进行前具备较为统一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在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分级、出血量及血肿位置等项目两组数据差别性较小,给予后期术后研究一定的基础性,为下文研究做好铺垫。(2)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要明显的好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具备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血肿复发率、脑积水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死亡率等,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方面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疗效,值得在临床继续大面积推广。(3)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炎性效果要明显的低于小骨窗开颅术,患者在术后具有较低浓度表达的CRP、PCT、白细胞介素(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同时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加速患者的神经恢复状态,给予临床一定启发。(4)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小骨窗术,患者可以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充分降低近期的死亡率,其中脑血肿、脑室积血量、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等均是导致患者远期预后不良或者更好的关键因素,充分证实神经内镜微创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理想的方式,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骆颖红,黄惠芳,温加营[7](2017)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术治疗与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导致产生脑疝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成效及其有效护理。方法选自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脑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号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n=20)。观察组患者施以强化护理,对照组则施以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均经过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施以手术治疗以及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出院时通过借助GOS(格拉斯哥预后)完成疗效评定。随访观察记录612个月,对患者的血栓复发以及颅内出血复发率,借助MRS量表进行对患者的护理预后进行评定。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整体病症病发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较好、轻度残疾比例略超出对照组,但是重度残疾死伤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阶段,6个月、12个月对患者的护理预后评分观察组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之后的静脉窦血栓、颅内出血的病症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施以手术治疗以及强化护理,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出现血栓、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治疗护理推广意义。

杨小妃,陈凌云,黄晓伟[8](2014)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在临床上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患者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均分为2组:治疗组(显微手术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n=30)。跟踪观察2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后,疾病的恢复情况,并作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非常显着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余全明[9](2012)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3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及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3例,按照血肿量分为3个讨论组,并对3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和适应症作一分析。结果对高血压脑出血GCS评分较高(11~14分)、血肿量较小(20~50ml)的病人选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可降低致残率。血肿量较小(20~50ml)及中等量血肿(51~80ml)的病人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能明显减少死亡率。巨大血肿(>80mL)的病人采用骨瓣开颅能明显降低死亡率。结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3种术式各有其优势及缺点。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并能及时有效地解除脑受压的特点,但有较大再出血风险。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的损伤大,患者康复时间长,但止血确切,可明显减少再出血风险。

杨中鹏[10](2021)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在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治疗中的手术、术后及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病人60例,30例患者在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下进行的手术,30例患者在传统开颅显微镜下进行的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及预后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并加以分析。结果:(1)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126.37±20.15min)明显短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198.33±12.67mi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的术中失血量(104.17±15.09ml)明显少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348.00±18.30ml),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为(82.23±4.58)%,传统开颅显微镜组血肿清除率为(80.37±6.53)%,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再出血4例,颅内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7例,梗阻性脑积水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术后再出血11例,颅内感染12例,消化道出血10例,肺部感染16例,梗阻性脑积水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6.67%,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16.67%,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术后半年GOS评分(3.27±1.048分)高于传统开颅显微镜组(2.57±1.104分),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半年随访,对比ADL分级情况,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组效果良好者25例,效果不佳者5例,传统开颅显微镜组效果良好者15例,效果不佳者15例,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治疗中,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相比传统开颅显微镜下手术,用时更短、失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远期预后更好,值得临床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及应用。

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论文提纲范文)

(1)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大骨瓣开颅手术组。
        1.2.2小骨窗显微手术组。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昏迷程度和预后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病例分组
    3.4 病例资料
    3.5 治疗方法
        3.5.1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3.5.2 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
        3.5.3 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3.6 观察指标
        3.6.1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3.6.2 血肿清除率
        3.6.3 术后 1 个月、3 个月患肢肌力
        3.6.4 术后患者 1 个月、3 个月 GOS 评分
        3.6.5 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
        3.6.6 住院时间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4.3 血肿清除率
    4.4 术后1个月、3个月患肢肌力
    4.5 术后1个月、3个月GOS评分
    4.6 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
    4.7 住院时间
第5章 讨论
    5.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
    5.2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5.3 神经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4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5 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原理及方法
    5.6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
    5.7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局限性
第6章 典型病例
第7章 结论
第8章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1 英文缩写索引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所需设备
    (二) 病例资料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术前一般治疗
    (二) 不同手术方式
    (三) 术后处理
    (四) 临床观察指标
    (五) 统计学方法
    (六)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一) 术前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比较
    (二) 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的比较
    (三) 术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术后3个月癫痫、脑积水发生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的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制
        1. 血压升高是脑血管破坏的病理生理基础
        2. 血肿扩大
        3. 脑出血后继发性损害
    (二) 两种手术方式分析
        1. 显微镜手术
        2. 神经内镜手术
    (三) 术后的血肿清除率的比较分析
    (四) 术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分析
    (五) 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分析
    (六)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 两组血压指标比较
    2.3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
        2.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性改变
        3.高血压脑出血常用手术方式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选择
        5.高血压脑出血适应症综合分析
        6.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手术过程
    1.4 疗效指标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2.2 近期疗效分析
    2.3 炎性因子
    2.4 NDS、GOS及 Graeb评分
    2.5 远期疗效
    2.6 预后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特征
    3.2 微创手术与高血压脑出血
    3.3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论文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及小骨窗治疗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术治疗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GDS评分比较
    2.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
3讨论

(8)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资料
    1.4 手术方法
        1.4.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1.4.2 小骨窗显微手术血肿清除术
        1.4.3 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1.4.4 CT引导下的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方法同颅
2 结果
    2.1 2次出血
    2.2 临床体征改善
3 讨论
    3.1 对于丘脑出血或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
    3.2 高血压脑出血 (HIH) 死因分析
        3.2.1 HIH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3.2.2 HIH引起的高热
        3.2.3 HIH合并症
    3.3 2次出血
    3.4 手术时机与脑损伤及疗效的关系
    3.5 手术方式的选择

(10)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式
    2.5 观察指标
    2.6 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对比
    3.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3.3 两组患者死亡例数的对比
    3.4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GOS评分的对比
    3.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 ADL 分级情况的对比
第4章 讨论
    4.1 丘脑出血
    4.2 丘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4.3 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手术
    4.4 手术导航系统
    4.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J]. 王喜章,程振国,宋东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06)
  • [2]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J]. 孙健匀,郑伟. 老年医学研究, 2021(06)
  • [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D]. 张永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4]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D]. 詹程鹏.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J]. 郑彤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09)
  • [6]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显微手术治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D]. 桂成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有效手术治疗与护理[J]. 骆颖红,黄惠芳,温加营.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4)
  • [8]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J]. 杨小妃,陈凌云,黄晓伟. 当代医学, 2014(16)
  • [9]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体会[J]. 余全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6)
  • [10]3D-slicer辅助神经内镜治疗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D]. 杨中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开颅手术论文 脑出血康复方法论文 脑疝论文

上一篇:探析建设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_王文豪
下一篇: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批判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