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锋[1](2021)在《芪术抗癌方对肝细胞癌干性标志物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中90%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第二位致死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8%,HCC早期可选择肝移植、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中晚期化疗栓塞/放射栓塞和全身系统治疗是仅存的治疗方法。和大多数肿瘤一样,HCC中存在干性癌细胞,即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潜能的一类特殊细胞群,特别是在HCC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癌干细胞标志物是一种特异性的信号分子或蛋白质受体,是利用其鉴定癌干细胞最简单的方法。很多研究表明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是影响HCC固有耐药性和侵袭转移能力以及调节其干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对癌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癌干细胞标记物被发现,在体内成瘤实验中确证过,常见的有EpCAM、CD133、CD44及SOX4等癌干细胞表面蛋白,这些标记物在上皮癌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活化和显着表达与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HCC癌干细胞的存在是影响临床疗效导致HC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毒副反应少、多组分、治疗靶点多、减毒增效等特点,能够优化HCC治疗早已形成共识,导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传统中医宏观气血辨证论治思想,对芪术抗癌方治疗HCC宏观和微观物质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方以由黄芪、莪术、炒白术、柴胡、白芍、鸡内金及炙甘草等药物组成。前期临床研观察发现,该方可显着提高HCC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方能阻止癌细胞转移、诱导HepG2细胞凋亡、p53蛋白表达及p21细胞周期调控等;并通过调节JNKs信号通路促进HepG2细胞凋亡、阻止裸鼠HCC转移,及逆转TGF-β诱导的肝癌细胞EMT和干性特征减少癌细胞迁移等。故系统深入研究HCC癌干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以及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及延长生存率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癌干细胞的起源、生物学特征及作用和机制初步的阐述,进一步研究HCC转移和复发机制,探讨中药阻止HCC进展的疗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芪术抗癌方可能会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从而影响HCC复发和转移;据此,本研究拟在导师前期工作基础上,(1)通过对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进行癌干性标志物高通量测序以验证主要干性相关标志物基因及SOX4的表达;(2)建立芪术抗癌方处理HepG2细胞损伤模型,验证芪术抗癌方对肝癌细胞株干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3)建立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验证芪术抗癌方对干性标志EpCAM、CD133、CD44表达和对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望在肿瘤干性标志物方面初步阐释芪术抗癌方阻止HCC进展的疗效作用机制,为中药抗癌制剂的研发和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收集正常对照人群、HCC患者血液标本,通过PBMC高通量测序及蛋白芯片表达,研究不同分期分级HCC患者之间干性标志及SOX4表达差异,并与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对比分析。1.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选择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共80例,其中年龄在3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51.2岁。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80例HCC患者,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其中0期5例,A期21例,B期14例,C期25例,D期15例;为了进一步区分HCC组癌干性基因表达,我们选取了正常对照组,随机入组5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入组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入组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提取A.使用量约5ml的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上下颠倒与抗凝剂混合均匀后放入4℃冰箱保存,并在2小时内完成PBMC提取。B.对入组标本进行RNA提取与检测,包括Trizol法提RNA,Thermo试剂盒法进行细胞裂解、RNA萃取、RNA清洗、Elute RNA、RNA检测,对文库构建与质控,库检合格后,把不同文库按照有效浓度及目标下机数据量的需求pooling后进行Illumina 测序。C.数据对比分析:采用Subread软件中的FeatureCounts工具对基因进行表达水平的定量,FeatureCounts主要使用-Q 10-B-C参数,分别过滤掉比对质量值低于10的reads,非成对比对上的reads,比对到基因组多个区域的reads。3.随机抽取36例肝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浆标本进行蛋白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原始数据归一化,差异蛋白筛选,差异蛋白聚类等基础分析。第二部分:芪术抗癌方体外、体内实验研究1.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影响的体外肝癌细胞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芪术抗癌方是否影响TGF-β1诱导的肝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利用TGF-β1诱导Huh7细胞干性表达,加入芪术抗癌方浸提液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癌细胞干性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验证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的影响。2.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影响的体内肝癌动物模型研究2.1肝癌原位模型造模小鼠肝包膜下种植SMMC7721-luc制备肝癌模型,4周后进行活体成像仪查看荧光情况来确认小鼠是否造模成功。2.2分组用耳标法将30只肝癌模型小鼠和5只空白小鼠进行编号,然后将肝癌模型小鼠随机等量分为5组(肝癌模型组、索拉非尼组、芪术抗癌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空白小鼠则做为对照组。2.3取材给药30天后用安乐处死小鼠,剪开小鼠腹部皮肤2cm,分离肌肉,取出小鼠肝脏、拍照。然后肝脏和肿瘤备用。2.4 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5 PCR定量检测根据实验说明书从肝脏肿瘤组织中提取的总RNA,以RNA为模板,按照说明书配制逆转录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μl,37℃,60min;98℃,10min,合成cDNA第一链,并收集备用;加入特定引物,在PCR反应条件下:94℃ 2min,94℃ 20s,58℃ 20s,72℃ 20s,40循环。PCR产物的特异性通过熔解曲线分析证实。基因表达相对定量与ΔΔCt方法实现(Ct值)。2.6肝癌组织标本进行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一部分:收集健康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血液标本,通过PBMC基因测序及蛋白芯片表达,对比健康对照组与HCC、HCC不同分期组之间干性标志物基因、蛋白及SOX4基因表达。本研究中对纳入的80例HCC患者,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标准(BCLC)进行分期:其中0期5例,A期21例,B期14例,C期25例,D期15例;同时纳入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RNA-Seq对HCC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在HC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验证队列中,使用qRT-PCR对9个干性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对比发现,在两者组人群中都存在 CD13、CD24、CD44、CD47、EPCAM、CD133、SOX2、SOX4、CD90等基因表达,并且以CD13、CD24、CD44、CD47、CD133、SOX4表达更显着。对HCC巴塞罗那分期0-B期和C-D期,进一步进行RNA-Seq测序结果分层分析比较,发现在9个癌干性基因表达中,CD13、CD24、CD44、CD47、CD133、SOX4、EpCAM在两组中亦均明显表达,同时发现C-D级较0-B期HCC患者CD133基因表达更为显着,而EpCAM表达0-B期较C-D期患者基因表达有较为明显的表达,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两组患者中具有同等水平的SOX4的表达。HCC患者和对照组的干性基因表达聚类图进一步分析发现,SOX4基因在HCC组呈现明显的高表达,同样HCC患者PBMC中CD24、CD47、CD13基因表达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通过HCC患者血浆蛋白芯片检测,发现HCC患者存在CD44、EpCAM基因高表达。本研究部分,通过RNA-seq技术及血浆芯片蛋白检测技术,确证人PBMC中存在部分干细胞标志物基因表达,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CD133、CD44、EpCAM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且与分期呈现负相关,并发现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HCC患者中高表达,提示,HCC患者PBMC中存在癌干细胞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第二部分: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芪术抗癌方对癌干细胞中CD133、CD44、EpCAM及SOX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在癌干细胞方面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作用。1.芪术抗癌方对Huh7肝癌细胞干性标志表达的影响我们体外研究发现,通过对TGF-β1诱导的癌细胞干性标志基因蛋白表达发现,芪术抗癌方干预Huh7肝癌细胞后,能抑制EpCAM和CD133表达,表明该中药复方可以在体外通过抑制癌细胞中EpCAM和CD133干性表达而阻止HCC进展。2.芪术抗癌方对肝癌动物模型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EpCAM、CD133、CD44、SOX4等细胞表面蛋白的活化和高表达与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我们已对HCC患者PBMC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研究,发现EpCAM、CD133、CD44、SOX4等干性相关基因,在HCC患者PBMC中表达,及体外实验亦证实了芪术抗癌方可以抑制部分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由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体内实验研究,验证芪术抗癌方对HCC癌细胞干性标志及SOX4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芪术抗癌方阻止HCC进展的疗效机制。我们对实验成功的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分组和处理,并进行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分析,发现芪术抗癌方可以降低癌干细胞EpCAM、CD133和CD44,以及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作用优于索拉菲尼,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芪术抗癌方可以通过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从而阻止HCC进展,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SOX4基因表达相关。结论: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临床HCC患者PBMC进行RNA-seq及血浆芯片蛋白检测研究,发现了人PBMC中存在部分干细胞标志物基因表达,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CD133、CD44、EpCAM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且与分期呈现负相关,并发现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HCC患者中高表达,提示,HCC患者PBMC中存在癌干细胞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而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SOX4基因影响干性标志表达。其次,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芪术抗癌方可影响Huh7肝癌细胞中CD133、CD44、EpCAM干性标志表达。最后,我们通过对实验成功的肝癌原位小鼠动物模型进行分组和处理,并进行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研究,发现芪术抗癌方可以降低癌干细胞EpCAM、CD133和CD44,以及癌细胞干性调节基因SOX4在肝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作用优于索拉非尼,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芪术抗癌方在体内外实验中能通过影响癌细胞干性标志物表达阻止HCC进展,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SOX4基因表达相关,为芪术抗癌方进一步深入的疗效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及试验证据,为中医药在HCC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申慧敏[2](2021)在《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复杂,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肝癌对全身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虽然近年来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首次确诊的患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因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治疗手段极其有限,患者的预后仍极差。因此对肝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以及肝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参与了各种重要的生理过程。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发现铁元素具有双重特性,其既能促进细胞生长,也能促进细胞死亡。在癌细胞中已经观察到,为满足快速增殖的需要,癌细胞对铁的依赖性增加,并且更容易受到铁耗竭的影响。因为癌细胞对铁的需求大量增加,导致铁代谢紊乱在不同类型的癌症是普遍现象,包括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其参与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而肝脏作为人体内铁的最主要贮存库,也是铁的代谢器官,在维持铁稳态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铁毒性亦高度敏感。有研究证实,铁代谢紊乱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有必要鉴定出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铁代谢相关基因,探讨其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影响和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肝细胞癌的关键预后基因,建立预后风险模型,系统分析了铁代谢相关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根据我们筛选出的预后基因结果,发现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患者中显着升高,且其对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将RRM2列为研究目标,考察RRM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我们的研究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机制,也为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铁代谢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铁代谢相关基因,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研究方法:1.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RNA测序数据、临床信息数据来自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通过R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expressedgenes,DEGs)。铁代谢相关的基因集来自分子标签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MSigDB),与 DEGs 相结合后获得差异表达的铁代谢基因。2.利用TCGA数据库中的肝细胞癌甲基化数据,分析DEGs的基因表达与CpG位点甲基化之间的相关性。3.对筛选出的铁代谢和甲基化相关基因进行LASSO Cox回归分析、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与肝细胞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4.根据获得的预后基因特征,建立预后模型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总生存率。以公式计算风险评分(Riskscore),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值将肝细胞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和绘制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估基因模型的预后意义和效能。将风险评分和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否可以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5.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库中的一个独立肝细胞癌序列对建立的肝细胞癌预后风险模型进行验证。6.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构建预后基因的共表达网络,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研究受影响的相关代谢及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确定铁代谢相关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潜在调控机制。7.收集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12例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配对癌和癌旁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目标蛋白在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在TCGA数据库中,肝细胞癌组织中共有71个差异表达的铁代谢相关基因,其中29个呈上调,42个呈下调。对这7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和CpG位点甲基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进行LASSO Cox回归分析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出4个铁代谢相关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包括RRM2、FTCD、CYP2C9、ATP6V1C1。2.根据4个基因表达水平和相关系数建立预后模型,计算出的风险评分公式为:Risk score=RRM2×0.24+FTCD×(-0.087)+CYP2C9×(-0.097)+ATP6V1C1×0.27。通过K-M生存分析显示,肝细胞癌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p=3.356e-06)。绘制ROC曲线对肝细胞癌患者1年、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进行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0.67和0.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风险评分是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p=2.8e-06,HR=1.7,95%置信区间:1.4-2.1)。3.在ICGC数据库中,进一步验证了预后模型的可靠性。与TCGA队列结果一致,K-M生存分析显示肝细胞癌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的生存率(p=4.534e-07),AUC 在 1 年和 3 年均为 0.77。4.在WGCNA网络中,共有213个目的基因与鉴定出的4个预后基因共表达。此外,GSEA分析显示这些铁代谢相关基因与细胞内噬途径、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证实了生物信息分析的结果,RRM2和ATP6V1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上调,而FTCD和CYP2C9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1.本研究鉴定出RRM2、FTCD、CYP2C9、ATP6V1C1这4个与铁代谢相关的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2.通过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构建了新的预后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计算出的风险评分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第二部分: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研究目的:进一步明确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和体内水平研究RRM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RRM2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分期、转移、预后等的关系。2.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RRM2表达情况。3.利用siRNA构建RRM2敲降的MHCC97H和Huh7细胞系,利用质粒构建RRM2过表达的BEL-7402细胞系,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验证3种细胞株的转染效率。4.通过细胞增殖实验(MTT)、细胞克隆形成实验、EdU实验,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5.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6.通过凋亡实验(Annexin V-FITC/PI染色),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种转染后的肝癌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PARP的表达情况。7.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分析RRM2敲降和过表达后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3种转染后的肝癌细胞中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情况。8.采用体内实验明确RRM2表达受抑制时对肝癌的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在MHCC97H细胞株中,利用慢病毒sh-RRM2转染从而稳定敲降RRM2表达,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模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皮下瘤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研究结果:1.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且RRM2高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显着缩短。RRM2的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分级、分期、转移程度的增高而升高。2.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RRM2的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p<0.05)。3.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转染si-RRM2后MHCC97H和Huh7细胞株的RRM2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而转染pcDNA3.1-RRM2的BEL-7402细胞株的RRM2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实时定量PCR的结果相一致,Western blot显示MHCC97H和Huh7细胞株的RRM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而BEL-7402细胞株的RRM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MTT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EdU实验的结果均显示,RRM2的表达上调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而RRM2的表达下调则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RRM2表达受抑制后,MHCCH97H和Huh7肝癌细胞在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p<0.05),而S期比例显着下降(p<0.05),提示G1期细胞周期阻滞。过表达RRM2后,BEL-7402肝癌细胞在G0/G1期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S期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6.凋亡实验结果显示,RRM2在MHCC97H和Huh7细胞中的表达下调后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01)。与之相反,在BEL-7402细胞中RRM2的表达上调后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p<0.01)。7.Western blot结果示,在MHCC97H和Huh7细胞系中,RRM2表达下调导致Bax和PARP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而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在BEL-7402细胞中RRM2的表达上调引起Bax和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01),而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01)。8.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RRM2在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中表达降低导致转移至小室下层的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之相反,过表达RRM2的BEL-7402肝癌细胞转移至小室下层的数量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的迁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BEL-7402肝癌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9.Western blot结果示,在MHCC97H和Huh7细胞系中,RRM2表达下调后引起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之相反,在BEL-7402细胞系中RRM2的表达增加导致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0.001),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01)。10.裸鼠皮下移植瘤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敲降RRM2表达的sh-RRM2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裸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h-RRM2组的Ki-67细胞阳性染色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unel实验结果显示sh-RRM2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RRM2表达水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显着上调,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2.敲降RRM2的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RRM2的表达水平上调则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对细胞凋亡产生显着抑制作用。3.动物实验证实,RRM2的表达水平下调可以在体内抑制肝癌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4.对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RRM2促进肝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第三部分: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铁代谢相关基因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GSEA分析RRM2可能影响的信号通路,找到需要研究的目标信号通路。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敲降RRM2表达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进行检测,明确目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3.通过挽救实验来验证,通过上调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蛋白,是否可以逆转RRM2表达水平下降对肝癌细胞凋亡和迁移能力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利用GSEA的hallmark基因集进行富集分析,发现RRM2与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敲降RRM2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中p-Akt、p-mTOR和p-p70S6K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敲降RRM2的MHCC97H和Huh7肝癌细胞株中,利用质粒构建Akt过表达。细胞凋亡实验证实,上调Akt的表达导致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了预期的挽救作用。Transwell实验的结果示,上调Akt的表达可以诱导肝癌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挽救作用。结论:RRM2可以通过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来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张家尧[3](2021)在《COPB2影响肝细胞癌预后及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衣被蛋白复合物亚基β-2(coatomer protein complex subunit beta 2,COPB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从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以及基因表达集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收集肝细胞肝癌mRNA表达数据,分析COPB2在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非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切除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在蛋白水平对COPB2的表达差异进行验证;结合TCGA数据库和ICGC数据库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OPB2在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亚组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并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COPB2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以及Kaplan-Meier法分析COPB2表达和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究在肝细胞癌中与COPB2相关的生物信号通路;选取两种肝细胞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用小干扰RNA在这两个细胞系中下调COPB2后进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CCK-8实验以及细胞周期测定,检测下调COPB2对肝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下调COPB2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 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表达的变化,以及mTOR信号通路蛋白mTOR、p70 S6K、p-mTOR、p-p70 S6K和Cyclin D1的表达变化以探究COPB2影响肝细胞肝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1.COPB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非瘤组织:TGCA数据库、ICGC数据库、GES76427数据集和GSE14520数据集中COPB2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较对应的癌旁组织明显升高(p均<0.0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OPB2蛋白表达在肝细胞癌组织(H-score=101.10±24.4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H-score=50.02±15.17)(p<0.0001)。2.COPB2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COPB2 mRNA的表达明显正相关于更高的 AFP(TCGA:>20 vs.≤20,OR=1.616,95%CI:1.006-2.60,p<0.05)、更高的 T分期(TCGA:T3+T2 vs.T1,OR=1.539,95%CI:1.013-2.345,p<0.05)、更高的病理学分期(TCGA:Ⅲvs.Ⅰ,OR=1.744,95%CI:1.033-2.969,p<0.05;ICGC:Ⅳvs.Ⅰ,OR=3.833,95%CI:1.216-13.272,,p<0.05,Ⅲ+Ⅳ vs.Ⅱ+Ⅰ,OR=1.796,95%CI:1.056-3.081,p<0.05)以及更高的组织学分级(TCGA:G4+G3 vs.G2+G1,OR=1.746,95%CI:1.136-2.695,p<0.05;ICGC:G2 vs.G1,OR=2.685,95%CI:1.182-6.566,p<0.05,G3 vs.G1,OR=3.889,95%CI:1.570-10.291,p<0.0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 COPB2 高表达组预后更差(TCGA:HR=2.478,p<0.0001;ICGC:HR=1.848,p<0.05);单因素 COX(HR=1.068,p<0.0001)和多因素 COX(HR=2.011,p<0.05)回归分析提示COPB2是一个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3.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显示:细胞周期(NES:2.114,FDR:0.001,p<0.001)、ERBB 信号通路(NES:2.065,FDR:0.002,,p<0.001)、VEGF 信号通路(NES:2.011,FDR:0.002,p<0.001)、WNT 信号通路(NES:2.008,FDR:0.001,p<0.001)、mTOR信号通路(NES:1.997,FDR:0.002,p<0.001)、NOTCH 信号通路(NES:1.953,FDR:0.002,p<0.001)、MAPK 信号通路(NES:1.941,FDR:0.002,p<0.001)、P53 信号通路(NES:1.869,FDR:0.005,p<0.01)和 TGF-β 信号通路(NES:1.784,FDR:0.012,p<0.01)在 COPB2 高表达组出现富集。4.下调COPB2可抑制肝癌细胞系的迁移能力(BEL7402,划痕愈合率siNC:siCOPB2=[36.16±5.79%]:[18.99±2.21%],p<0.001,Transwell migration,siNC:siCOPB2=[270.40 ± 20.27]:[117.7 ± 12.93],p<0.001;SMMC7721,划痕愈合率siNC:siCOPB2=[52.26±4.61%]:[24.38±5.96%],p<0.01;Transwell migration,siNC:siCOPB2=[301.67±35.60]:[117.89±18.77],p<0.001)和侵袭能力(BEL7402,Transwell invasion,siNC:siCOPB2=[206.60±14.02]:[72.89 ±1 3.14],p<0.001;SMMC7721,Transwell invasion,siNC:siCOPB2=[226.00±21.26]:[56.00±17.97],p<0.001),并使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 N-cadherin(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Vimentin(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和 Snail(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表达降低,E-cadherin(BEL7402,p<0.01;SMMC7721,p<0.01)表达升高。5.下调COPB2可抑制肝癌细胞系的增殖率(BEL7402,24h,siNC:siCOPB2=[1.74±0.13]:[1.28±0.19],p<0.01,48h,siNC:siCOPB2=[3.18±0.16]:[1.89±0.25],p<0.0001,72h,siNC:siCOPB2=[5.30±0.22]:[3.21±0.21],p<0.0001;SMMC7721,24h,siNC:siCOPB2=[1.27 ± 0.18]:[0.92±0.15],p<0.01,48h,siNC:siCOPB2=[2.19±0.21]:[1.45±0.18],p<0.0001,72h,siNC:siCOPB2=[4.18±0.27]:[2.43±0.31],p<0.0001),并使细胞周期发生 G0/G1 期阻滞(BEL7402,siNC:siCOPB2=[42.87 ± 2.37%]:[64.97±2.44%],p<0.001;SMMC7721,siNC:siCOPB2=[58.97±1.76%]:[72.70±2.21%],p<0.001),且mTOR 通路蛋白 mTOR(BEL7402,p<0.01;SMMC7721,p<0.01)、p70 S6K(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p-mTOR(BEL7402,p<0.01;SMMC7721,p<0.01)、p-p70 S6K(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和 Cyclin D1(BEL7402,p<0.001;SMMC7721,p<0.001)的表达也随之下降。研究结论:COPB2在肝细胞癌组中表达增高且预示肝细胞癌预后不良,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细胞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COPB2可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和mTOR信号通路来影响肝细胞癌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肝细胞癌的靶点。
张彩灵[4](2021)在《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苦参素对TGF-β1诱导的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物特性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1)使用TGF-β1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并将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苦参素1 mg/ml组、苦参素2 mg/ml组、苦参素4 mg/ml组。(2)使用Cell Cou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4)使用流式细胞术PI/RNA单染法检测苦参素对各组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5)使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迁移能力。(6)使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侵袭能力。(7)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HepG2细胞中miR-204、SIRT1表达水平,比较苦参素作用后各组miR-204、SIRT1表达水平的变化。(8)使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1、Twist1、ZEB1的表达情况,对比苦参素作用前后蛋白的变化以及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9)用一元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明确miR-204与HepG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CCK8检测结果提示苦参素对已发生EMT作用的HepG2细胞增殖呈抑制作用,随着苦参素浓度的增加,其对已发生EMT作用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增加,且组间抑制率有差异(P<0.05)。(2)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均升高(P<0.05),且三组之间的凋亡率随苦参素浓度增高而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的细胞周期的结果提示各组在G0/G1期、S期的分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组的三组HepG2的细胞在G0/G1期所占比例增高(p<0.05)。苦参素作用后各组细胞的S期分布率均下降(p<0.05),而各组在G2/M期的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90,p>0.05)。(3)划痕实验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创面愈合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7.007,P<0.001)。模型组HepG2细胞迁移能力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OM 2 mg/ml组和OM 4 mg/ml组的HepG2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提示苦参素作用后,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4)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细胞侵袭数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735.245,P<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发生侵袭的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侵袭数量显着减少(p<0.001),且三组间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即苦参素作用后,各组HepG2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5)q RT-PCR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miR-204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8,p<0.05)。模型组和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增高(P<0.05),证明苦参素可以上调HepG2细胞中miR-204表达水平,且呈剂量效应依赖性。而各组间的SIRT1相对表达量差异各组间的SIR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苦参素可能对SIRT1并无明显影响。(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各组间的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4.249,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HepG2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P<0.05),Vimentin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作用后三组HepG2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P<0.05),提示苦参素可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Vimentin的表达,从而逆转细胞饿得EMT作用,且其对二者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各组间的Snail1、Twist1、ZEB1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50.935,P<0.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Snail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01),ZEB1、Twist1的表达量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OM 2 mg/ml组、OM 4 mg/ml组的Snail1、ZEB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下调(P<0.001),Twist1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且苦参素作用后的三组HepG2细胞的Snail1、Twist1、ZEB1表达量的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当浓度超过2 mg/ml的苦参素超过作用后HepG2细胞EMT模型后,细胞中的Snail1、Twist1、ZEB1的表达均下调。(7)一元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epG2细胞中miR-204的表达量与其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7,P<0.05),与其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5,P<0.05);并且HepG2细胞中miR-204的表达量与其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F=12.272,P<0.05)。结论:1.苦参素可以上调miR-204的表达,影响人肝癌HepG2细胞EMT模型的增殖和HepG2细胞周期,使HepG2细胞阻滞于分裂期,并促进细胞凋亡。2.苦参素可以削弱HepG2细胞的EMT作用,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EMT模型的迁移、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苦参素通过上调miR-204的表达,下调Snai1、Twist1、ZEB1表达等多种途径的联合作用而实现的。3.本研究发现,苦参素对SIRT1基因没有明显的作用。
郑超然[5](2021)在《Sigma1R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及肝细胞癌中SNHG1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文中指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影响脊髓和大脑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MN)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疾病过程中患者上(UMN)、下(LMN)运动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性,可导致多个脑区(包括大脑皮层运动区、脑干和脊髓部分)中的运动神经元丧失功能,进而影响肌力、呼吸、吞咽等功能,最终致使患者瘫痪以及死亡。ALS引起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的突触传递异常,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失衡对于神经元影响深远,因此,了解在ALS病程中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如何受到影响,能否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以改变疾病的病程,能为推进疾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提供思路。Sigma1R是一种较小的(仅28 KDa)、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位于运动神经元突触后C-终末的下池(Subsurfacecisternae),通常特异性地在线粒体相关膜(MAM)区域的内质网膜上富集。在动物体内,Sigma1R选择性高表达于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中。研究显示Sigma1R的缺失突变可导致一种被称为ALS16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或者其它类似的运动神经元缺陷。此外,即使在非Sigma1R突变的病例中,Sigma1R也被发现参与ALS的发病。我们认为,Sigma1R在神经系统中可能参与介导神经发生等一系列过程的调节,并广泛参与疾病病程中的各种细胞过程。我们的前期实验已经验证Sigma1R敲除的大鼠表现出神经损伤相关的表型,随后我们分离大鼠背部的脊髓,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对照组(野生型组)和基因敲除组(Sigma1RKnockout组)的转录组学研究。最终得到在Sigma1R-/-中上调的基因为551个,下调的基因为674个。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HVP感染过程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敲除后分析下调基因的KEGG功能富集发现钙信号通路和γ-氨基丁酸等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上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我们发现,神经元鞘和轴突鞘相关功能的富集。通过Sigma1R敲除后下调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可以检测到大量神经递质和突触相关功能的富集。在对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以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作为体现相应的脊髓目标脑区的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在六月龄时就已经存在数量减少,细胞体积萎缩的现象,该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愈趋严重,在一年龄时神经元的数量显着降低,神经元的胞体体积也显着降低,提示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会发生进行性的退行,这种现象可能是Sigma1R基因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通过对突触囊泡糖蛋白(SV2B)的标记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上的兴奋性突触连接数量显着减少,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元的数量整体减少有关;同时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和损伤修复功能的弱化也有可能导致神经元突触末梢的发育和维持发生障碍,从而无法将兴奋性突触的数量维持在原本的水平。随后我们使用透射电镜方法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敲除Sigma1R基因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中突触前活性带的长度没有显着变化,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显着增厚,提示Sigma1R敲除对神经元突触前释放递质的能力影响不大,但会使突触可塑性降低。电生理技术是研究神经元生理学活动的直接手段。通过对急性分离脊髓脑片进行膜片钳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Sigma1R敲除大鼠和野生型大鼠相比:(1)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明显增高,静息膜电位明显降低,膜电阻无显着变化,被给予电流刺激之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度明显增高。(2)动作电位的幅度略小,峰型更宽,复极化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并且后超极化电位更小,指示钾离子流出过程的减慢。(3)激发动作电位的频率普遍更高,指示Sigma1R敲除能使神经元更易兴奋,且兴奋水平更高。(4)PSC频率显着更高,说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而PSC的幅度在两者间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者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突触后受体水平方面差别不大。(5)mEPSC频率略高于野生型,说明在没有动作电位的作用下其囊泡释放的数量更多,提示更频繁的突触前活动;mEPSC幅度显着升高,说明缺失Sigma1R基因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受体水平和反应能力的升高;电流峰面积更大,说明突触后对信号接受能力更强。在上述研究之外,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的GDC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寻找其中关键的lncRNA-miRNA-mRNA网络和竞争性内源RNA(ceRNA)。我们发现SNHG1在HCC患者中过表达。SNHG1的上调与几种主要生物学功能的富集有关,包括细胞增殖,转录和蛋白质结合。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NHG1),E2F8(E2F转录因子8),FANCE(FA互补组E)和LMNB2(编码lamin B2)的表达趋势相似。在与SNHG1相关的网络中,SNHG1(对数秩p值=0.0643),E2F8(对数秩p值=0.000048),FANCE(对数秩p值=0.00125)和LMNB2(对数秩p)的高表达水平值=0.0392)与低生存率显着相关。单细胞分析表明,E2F8可能参与肿瘤发生或癌症发展。
孙喆[6](2021)在《RBM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世界总体发病率为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国是乙肝大国,目前国内发病率位于所有肿瘤发病率当中的第四位,原发性肝癌的死亡率排在肺癌和胃癌之后,处于第三位[1,2]。引起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因素是肝炎病毒,包括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我国最常见的是乙肝,随着我国乙肝疫苗被列入了计划免疫接种,但是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并不强制要求接种乙肝疫苗,这就导致了国外乙肝患者逐渐增多,肝癌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3]。目前,肝癌肝切除、肝脏移植和介入治疗(包括TACE和RFTA)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手段[4],肝癌肝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手术治疗[5]。然而肝癌的总体生存率并不理想,只有少数病人发现肝癌时还能够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大多数患者已没有手术机会,可选择值治疗方式十分局限。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的面世,同时随着PD-1PD-L1的发现与使用,给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能够有效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但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价格不菲,很多晚期患者无法于其中受益。对于较早期可手术的病人,虽然生存时间可以明显延长,但也要面临术后复发问题,许多患者在术后的较短时间内就出现了肿瘤复发现象。肝移植治疗的优势在于,切除了肝癌组织,同时将已经肝硬化的肝脏置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肝癌的再次发展,可以得到一个较号的预后,生存期较长。但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发病率世界第一,大约有55%左右的肝癌病人来自我国,肝癌患者基数很大,与之相反的时我国OPO开展较晚,进展较慢,肝脏供体缺乏是我国肝移植工作的重要阻碍,并且肝移植总体费用高,并发症多,后续治疗费用高,也同样阻碍了肝移植的广泛开展。RBM5(RNA-binding motif protein 5)RNA结合基序蛋白5,是RBM基因家族成员,在较早的研究中也称为g15,LUCA-15和H37。相关研究发现,RBM5在调节细胞凋亡、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膀胱癌、宫颈癌、胰腺癌等肿瘤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部分肿瘤对化疗顺铂、5-氟尿嘧啶等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对相关肿瘤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目前针对RBM5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具体的调节通路尚未完全发掘,RBM5与肝细胞癌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见到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与RBM5相关的报道目的我们前期的病理切片免疫组化预实验结果中可以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RBM5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由此我们可以预测RBM5可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RBM5表达情况,结合预后,采取单、多因素分析来探讨RBM5表达情况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实验方法1.本次研究共纳入2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性肝细胞癌,排除ICC及混合性癌的患者,归纳所纳入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术后随访,主要关注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生存时间等指标。2.通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RBM5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新鲜的肝癌及癌旁组织,通过蛋白电泳加以验证RBM5的表达情况。3.使用显微镜(徕卡公司,型号DM IRE2)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免疫组化切片,并通过摄像机记录在100倍镜下的照片,并保存4.使用IPP(Image-Pro Plus)软件读取经过免疫组化染色的HCC切片的IOD值,并测量面积(area),求得免疫组化切片的平均光密度。5.使用IBM SPSS 18.0软件和X-tile软件划分表达程程度;通过卡方检验预后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ROS曲线等统计学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明确RBM5对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结果1.RBM5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免疫组化中,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并在新鲜组织中得到验证。2.通过单、多因素统计学方法COX回归分析后发现,24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RBM5表达程度、肿瘤数目、TNM分期、肿瘤大小、AFP高低(甲胎蛋白)是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肿瘤大小、肿瘤数目、TNM分期、AFP(甲胎蛋白)、肝硬化的有无、RBM5表达程度是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得出RBM5的表达水平差异,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复发有明显的同继续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证实了RBM5在肝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及复发相关,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总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良强[7](2021)在《GLI3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肿瘤基因同源3(glioma 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ue 3,GLI3)蛋白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IC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40对ICC组织和癌旁正常胆管组织中GLI3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回顾性病例分析GLI3蛋白表达水平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12对新鲜的I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LI3的表达水平情况。结果:IHC检测结果显示,40例ICC组织中GLI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14/40),比癌旁正常肝内胆管组织阳性表达率5%(2/40)中表达高出30%,两者差异性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单因素回顾性病例分析显示,GLI3蛋白阳性表达与ICC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TNM分期有密切的关系(P<0.05),而与ICC患者的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 Ag)、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CA19-9、CEA)、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及肝外转移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12例ICC组织中GLI3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的表达,两者差异性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3在ICC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表达上调,并同ICC组织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和肿瘤TNM分期密切相关。GLI3过表达可能与ICC的发生、发展、肿瘤侵袭及转移行为有关,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潜在的肿瘤靶标或预后评估指标。
胡博[8](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CYTOR通过调节miR-125b-5p/KIAA1522轴影响肝细胞癌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治疗效果欠佳。随着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伦伐替尼,以及免疫治疗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其预后得到一定的改善,但5年生存率仍旧不高。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揭示了RNA间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即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为主的非编码RNA通过竞争性共享微小RNA(microRNA,miRNA)来调节mRNA(messenger RNA,信使RNA)的表达,这种调节机制在癌症的发病机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ceRNA在HCC中的功能作用及调节机制仍未被完全解释,新的ceRNA调控轴亟待探究。lncRNA CYTOR是一种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等作用的非编码基因,并可作为多种miRNA的内源性海绵。然而,lncRNACYTOR作为ceRNA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调控网络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以lncRNACYTOR为起点,探索ceRNA调节机制在HCC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通过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获得人类HCC的lncRNA、mRNA和miRNA数据集表达数据和相应临床信息。下载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GEO)数据库中GSE62232和GSE84402的HCC相关RNA数据用于后续验证。借助在线数据分析工具,分析lncRNA CYTOR在多种肿瘤类型及HCC相关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借助R语言分析lncRNA CYTOR在TCGA数据库中HCC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水平与TCGA数据库HC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分析lncRNA CYTOR与常用临床病理参数,如性别、年龄、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和T、N、M分期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整合这些参数,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lncRNA CYTOR独立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之后,识别TCGA数据库HCC样品中差异表达的miRNA,同时使用ENCORI软件(starbase3.0)预测目标lncRNA的靶向的miRNA,选择差异分析中表达下调的miRNA与预测的miRNA做交集后得出候选miRNA。同理,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HCC样品中差异表达的mRNA,并基于ENCORI软件使用6个数据库(PITA、miRNAmap、DIANA-microT、miRanda、PicTar 和 TargetScan)预测候选 miRNA 靶向的mRNA,选择差异分析中表达上调的mRNA与预测的mRNA做交集后得出候选的mRNA。使用基因集富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来识别与所筛选出的mRNA高表达相关的基因集和通路途径,探索其潜在的功能。结果:lncRNACYTOR在多种癌症的肿瘤组织(如结肠癌、肾透明细胞癌、膀胱尿路上皮癌等)及多个HCC相关数据集中(如GSE54236、GSE64041、GSE36376等)相较于癌旁组织表达上调。在TCGA数据库中,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HCC组织中的lncRNACYTOR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01);且高表达患者组的OS较低表达患者组显着缩短(P<0.001)。临床病理参数关联性分析显示,lncRNACYTOR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Grade)显着相关,且G2与G1(P<0.01)、G3与G2(P<0.05)、G3与G1(P<0.001)和G4与G1(P<0.05)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该基因在临床Ⅱ期(StageⅡ)的表达水平较临床Ⅰ期(StageⅠ)显着上调(P<0.001),在T2期及T4期的表达水平较T1期显着上调(P<0.001;P<0.05)。独立预后分析表明lncRNA可独立于上述临床参数来预测HCC患者的预后(P<0.05)。ENCORI软件分析得出miR-125b-5p可作为lncRNA CYTOR的靶向miRNA,后续6个数据库综合分析得出KIAA1522及PODXL可作为miR-125b-5p的候选靶向mRNA。对二者进行差异分析、生存分析及与miR-125b-5p的相关分析后,选择KIAA1522作为目标靶向mRNA。相较于癌旁组织,KIAA1522在GSE62232和GSE84402的HCC组织中表达显着上调(P<0.001)。GSE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cell cycle信号通路、adherens junction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apoptosis信号通路和tight junction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集在高KIAA1522表达的表型中显着富集。结论:探究lncRNA的表达情况、生物学功能,构建新的lncRNA/miRNA/mRNA调控轴是研究HCC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lncRNA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与多种临床病理参数相关,且可作为HCC患者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此外,lncRNA CYTOR可通过靶向miR-125b-5p进而调节KIAA1522的表达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肿瘤,目前仍是人类最常见、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寻找新的、临床上有效的HCC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CYTOR、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125b-5p 以及蛋白编码信使 RNA(messenger RNA,mRNA)KIAA1522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该调控轴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通过脂质体将目的基因相关载体转染至正常肝细胞(HHL-5)及几种HCC细胞(SK-Hep-1、Hep3b和Huh-7)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HCC 细胞中 lncRNA CYTOR、miR-125b-5p和KIAA1522的表达,并筛选实验细胞。免疫组化检测KIAA1522在H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证实lncRNA CYTOR、miR-125b-5p和KIAA1522间的调控关系。之后,利用CCK-8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不同转染条件下HC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后HCC细胞周期的变化,使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 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观察转染后 HCC 细胞的凋亡情况;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分析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后,相较于HHL-5细胞,Hep3b细胞中上述基因的表达均是最为显着的,故选择Hep3b细胞进行下一步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的结果显示miR-125b-5p mimic+CYTOR-wt 共转染组和miR-125b-5p mimic+KIAA1522-wt 共转染组Hep3b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lncRNA CYTOR可直接作用于miR-125b-5p,而miR-125b-5p可直接靶向KIAA1522。CCK-8实验结合WB检测结果显示敲低lncRNACYTOR抑制了 HCC细胞的增殖,并下调了 Ki-67和PCNA的蛋白表达;抑制miR-125b-5p或KIAA1522的过度表达则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并上调了 Ki-67和PCNA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结合WB检测结果显示敲低lncRNA CYTOR 降低了 S期及G2/M期比值,下调了 cyclin D1及cyclin E等蛋白的表达而上调了 p21表达;抑制miR-125b-5p或KIAA1522的过度表达则升高了 S期及G2/M期比值,并上调了 cyclin D1等蛋白的表达并下调了 p21表达。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合WB检测提示敲低lncRNA CYTOR可促进Hep3b细胞凋亡,下调Bcl-2的表达同时上调 Bax 的表达及 cleaved caspase3/caspase 3、cleaved caspase9/caspase 9;而抑制miR-125b-5p或KIAA1522的过表达则抑制Hep3b细胞凋亡,上调Bcl-2的表达并下调 Bax 的表达及 cleaved caspase 3/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9/caspase 9。结论:综上所述,HCC中过表达的lncRNA CYTOR可通过靶向抑制miR-125b-5p进而上调KIAA1522的表达水平,促进HCC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凋亡。本研究为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注入了新的见解。
郭盛虎[9](2021)在《LncRNA TUG1通过调节miR-221/PTEN轴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NSCLC肿瘤组织lncRNA TUG1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目的:研究lncRNA TUG1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ncRNA TUG1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n=43)和化疗抵抗组(n=65)肿瘤组织中lncRNA TUG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Kaplan-Meier法用于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法用于分析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患者生存差异。结果:1.lncRNA TUG1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抵抗组lncRNA TUG1表达水平较化疗敏感组显着降低(P<0.01)。2.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与lncRNA TUG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生存分析非小细胞肺癌lncRNA TUG1的表达水平在化疗抵抗组与既往吸烟史(P=0.014)、组织分化等级(P<0.001)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3)显着相关。化疗敏感组较化疗抵抗组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小结: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抵抗组较化疗敏感组lncRNA TUG1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且与不良预后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抵抗的发生。第二部分 lncRNA TUG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目的:评估lncRNA TUG1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及增殖、迁移、浸润、凋亡及自噬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1.细胞培养、转染及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SPC-A1采用高糖培养基培养,NCI-H1650、NCI-H520、NCI-H1299采用RPMI 1640培养,人正常肺上皮细胞系16HBE采用含10%FBS的高糖培养基(含100U/m 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培养。采用药物浓度递增培养法诱导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细胞。脂质体转染法将si-TUG1转染至SPC-A1和NCI-H520细胞构建lncRNA TUG1敲低细胞系,将pc DNA-TUG1转染至SPC-A1/DDP和NCI-H520/DDP细胞构建lncRNA TUG1过表达细胞系。qRT-PCR用于检测转染效率。2.MTT实验检测SPC-A1、NCI-H520细胞lncRNA TUG1敲低和SPC-A1/DDP、NCI-H520/DDP细胞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3.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PC-A1、NCI-H520细胞lncRNA TUG1敲低和SPC-A1/DDP、NCI-H520/DDP细胞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PC-A1、NCI-H520细胞lncRNA TUG1敲低和SPC-A1/DDP、NCI-H520/DDP细胞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的影响。5.流式细胞术检测SPC-A1、NCI-H520细胞lncRNA TUG1敲低和SPC-A1/DDP、NCI-H520/DDP细胞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6.GFP-LC3融合蛋白标记法、MDC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SPC-A1、NCI-H520细胞lncRNA TUG1敲低和SPC-A1/DDP、NCI-H520/DDP细胞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能力的影响。7.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构建裸鼠皮下注射过表达lncRNA TUG1的SPC-A1/DDP或NCI-H520/DDP构建移植瘤模型。8.Western blot实验检测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瘤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9.TUNEL实验检测lncRNA TUG1过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瘤细胞自噬能力的影响。结果:1.lncRNA TUG1敲低和过表达效率的验证本研究中SPC-A1和NCI-H520细胞用于构建lncRNA TUG1敲低表达模型,SPC-A1/DDP和NCI-H520/DDP细胞用于构建lncRNA TUG1过表达模型。qRT-PCR检测结果提示敲除及过表达成功,P<0.01。2.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TUG1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促进细胞凋亡、自噬和衰老,且能够提高DDP治疗敏感性。3.体内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TUG1过表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异种移植瘤生长,促进其细胞凋亡和自噬。小结:lncRNA TUG1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能力,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提高DDP治疗敏感性。第三部分 lncRNA TUG1通过miR-221/PTEN轴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lncRNA TUG1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内在机制。方法: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ncRNA TUG1与miR-221、miR-221与PTEN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2.q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miR-221和PTEN表达情况;检测lncRNA TUG1敲除或过表达对miR-221表达的影响,lncRNA TUG1或miR-221敲除或过表达对PTEN表达的影响。3.集落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SPC-A1和NCI-H520细胞转染si-NC、si-TUG1、si-TUG1+miR-NC和si-TUG1+miR-221,SPC-A1/DDP和NCI-H520/DDP细胞转染pc DNA-NC、pc DNA-TUG1、pc DNA-NC+NC inhibitor和pc DNA-TUG1+miR-221inhibitor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浸润、凋亡和自噬能力的影响。4.集落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SPC-A1和NCI-H520细胞转染sh-RNA、sh-PTEN、sh-RNA+pc DNA-TUG1和sh-PTEN+pc DNA-TUG1,SPC-A1/DDP和NCI-H520/DDP细胞转染pc DNA-NC、pc DNA-PTEN、pc DNA-NC+si-TUG1和pc DNAPTEN+si-TUG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浸润、凋亡和自噬能力的影响。结果:1.miR-22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PTEN在非小细胞肿瘤组织中低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lncRNA TUG1与miR-221、miR-221与PTEN之间存在直接作用。非小细胞肺癌中,lncRNA TUG1与miR-221表达负相关,miR-221与PTEN表达负相关;lncRNA TUG1与PTEN表达正相关。2.miR-221过表达进一步加强lncRNA TUG1下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抑制细胞凋亡、自噬和衰老的能力;miR-221下调进一步提高lncRNA TUG1过表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促进细胞凋亡、自噬和衰老的能力。3.lncRNA TUG1过表达能够部分逆转PTEN下调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抑制细胞凋亡、自噬和衰老的能力;lncRNA TUG1下调能够部分克服PTEN过表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促进细胞凋亡、自噬和衰老的能力。小结:lncRNA TUG1通过miR-221调节PTEN表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
丁惠国,屠红,曲春枫,曹广文,庄辉,赵平,徐小元,杨永平,卢实春[10](2021)在《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着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身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对于低中危人群,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肝癌研究概况 |
| 一、肝癌流行病学现况 |
| 二、肝癌病因研究 |
| 三、肝癌发病机制 |
| 四、肝癌的治疗现状 |
| 五、肝癌发生发展与肝癌干细胞的关系 |
| 六、肝癌干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EMT) |
| 第二节 肝癌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芪术抗癌方研究概况 |
| 一、肝癌的渊源及病因病机 |
| 二、肝癌辨证治疗 |
| 三、芪术抗癌方中医气血辨证治疗肝癌的理论依据 |
| 四、芪术抗癌方临床疗效、机制及微观物质基础研究 |
| 第二章 芪术抗癌方对肝癌干细胞的影响 |
| 第一节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 数据分析结果 |
| 三、结论 |
| 第二节 体外、体内实验研究 |
| 一、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的干性表达体外研究 |
| 二、芪术抗癌方对癌细胞干性表达体内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铁代谢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五) 图表 |
| (六) 附图 |
| 第二部分: RRM2在肝癌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五) 附图 |
| 第三部分: RRM2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
| (一) 材料与方法 |
| (二) 结果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五) 附图 |
| 全文总结 |
| (一)结论 |
| (二)创新性 |
| (三)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铁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外文论文1 |
| 外文论文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附图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设备 |
| 1.4 药物配制 |
| 1.5 实验方法 |
| 2 结果 |
| 3 miR-204的表达量与其他因子相关性的检测 |
| 4 讨论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1 SIRT1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2 miR-204与消化系统常见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论文创新点 |
| Sigma1R 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影响 |
| 第一章 背景概述 |
| 1.1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概述 |
| 1.2 Sigma1R概述 |
| 1.2.1 Sigma1R的发现及其分子药理学特征 |
| 1.2.2 Sigma1R的结构和定位 |
| 1.2.3 Sigma1R的分子功能 |
| 1.2.4 Sigma1R作为配体伴侣 |
| 1.2.5 Sigma1R的人类遗传学研究 |
| 1.3 Sigma1R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 1.4 ALS与脊髓运动神经元 |
| 1.5 转录组分析 |
| 1.6 电生理记录在研究神经元特性中的应用 |
| 1.6.1 动作电位 |
| 1.6.2 mEPSC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
| 1.7 神经元功能与神经元膜表面各种通道的关系 |
| 第二章 Sigma1R敲除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转录组分析及验证 |
| 引言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主要试剂配制和用具预处理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大鼠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分析 |
| 2.2.2 大鼠脊髓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
| 2.3 分析结果 |
| 2.3.1 数据产出及质控 |
| 2.3.2 差异基因分析 |
| 2.3.3 上调基因功能注释 |
| 2.3.4 下调基因功能注释 |
| 2.3.5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 |
| 2.4 小结与讨论 |
| 2.4.1 上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促进神经损伤 |
| 2.4.2 下调基因的KEGG富集功能影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
| 2.4.3 上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增强神经元和外周神经发育 |
| 2.4.4 下调基因的GO富集功能影响神经递质水平和突触功能 |
| 第三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
| 引言 |
| 3.1 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 3.1.3 主要试剂 |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实验动物的基因组提取 |
| 3.2.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的影响 |
| 3.2.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数量的影响 |
| 3.2.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面积都存在变化 |
| 3.3.2 Sigma1R敲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兴奋性突触数量存在变化 |
| 3.3.3 Sigma1R敲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电生理学功能特性的影响 |
| 引言 |
| 4.1 材料 |
|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 4.1.3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大鼠脊髓脑片的制备和细胞活力评估 |
| 4.3.2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性质的影响 |
| 4.3.3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 |
| 4.3.4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特性的影响 |
| 4.3.5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流(PSC)的影响 |
| 4.3.6 Sigma1R敲除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 EPSC的影响 |
| 4.4 小结与讨论 |
| 总结与展望 |
|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和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
| 第五章 背景概述 |
| 5.1 肝癌概述 |
| 5.1.1 肝癌的形成机制 |
| 5.1.2 肝癌相关的部分基因 |
| 5.1.3 肝癌的筛查 |
| 5.1.4 肝癌的治疗 |
| 5.2 肝癌发生与miRNA |
| 5.2.1 微小RNA |
| 5.2.2 miRNA沉默基因表达的机制 |
| 5.2.3 miRNA参与癌症发生的机制 |
| 第六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表达研究 |
| 引言 |
| 6.1 材料 |
| 6.1.1 主要数据库 |
| 6.1.2 主要软件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
| 6.2.2 基因表达分析 |
| 6.2.3 功能分析 |
| 6.2.4 代谢通路分析 |
| 6.3 实验结果 |
| 6.3.1 RNA在 HCC中的表达 |
| 6.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 6.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调控网络 |
| 6.3.4 肝癌中差异表达基因所影响的代谢通路 |
| 6.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肝细胞癌中SNHG1 的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
| 引言 |
| 7.1 实验材料 |
| 7.1.1 主要数据库 |
| 7.1.2 主要软件 |
| 7.2 实验方法 |
| 7.2.1 数据下载和组织 |
| 7.2.2 ceRNA网络分析 |
| 7.2.3 单变量生存分析 |
| 7.2.4 单细胞分析 |
| 7.3 实验结果 |
| 7.3.1 肝癌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网络 |
| 7.3.2 肝细胞癌共表达基因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
| 7.3.3 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SNHG1 相关mRNA的表达 |
| 7.4 小结与讨论 |
| 总结与展望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一、器材和设备 |
| 二、试剂及其制备 |
| 三、患者一般资料及随访 |
| 四、研究方法 |
| 实验结果 |
| 一、RBM5 免疫组化结果及蛋白电泳结果 |
| 二、RBM5的cutoff值的确定及数据处理 |
| 三、患者基本情况卡方分析 |
| 四、RBM5 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RBM5在各肿瘤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GLI3 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新的肝细胞癌相关的lncRNA/miRNA/mRNA调控轴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lncRNA CYTOR/miR-125b-5p/KIAA1522调控轴在肝细胞癌细胞系中的作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作为ceRNA的ncRNA及其它ncRNA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 |
| 第三章 ncRNA在HCC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应用 |
| 第四章 结论、局限性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NSCLC肿瘤组织lncRNA TUG1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lncRNA TUG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lncRNA TUG1通过miR-221/PTEN轴调节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TUG1: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lncRNA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