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娟[1](2013)在《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多媒体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多媒体同步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多媒体同步关系存在于多媒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分布式多媒体同步的研究分为两个问题:首先是低层同步,对多媒体同步通信中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步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多媒体通信具有动态同步特性,需要提供同步机制来保持同步关系,同时涉及到网络通信协议的支持;另一个是高层同步,即多种媒体抽象的表现、存取等,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第一根据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需求,对学术界已经提出的一些多媒体同步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其次从时间理论和时态逻辑的途径出发,结合多媒体表现的动态特性,通过分析推导得出多媒体对象在二元时序逻辑中总时段的统一表达;通过引入Prioritized-net,吸收了优先权弧的思想,在进一步扩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布式多媒体交互对象同步模型(DMIOSPN)。该模型充分考虑到分布式环境中多媒体的动态同步特性以及关键媒体的优先权和人机交互要求,通过引入容许阻塞时间、回溯算法等有效克服了网络随机延迟、阻塞和丢包等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一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DMIOSPN的同步控制能力。总之本文提出的这个新的基于扩展Petri网的分布式多媒体同步模型DMIOSPN,该模型具有优先权弧、全局时钟控制、库所有效时间段等特性。并且通过使用回溯算法,以解决异常情况下子网不能点火等问题。对分布式多媒体同步系统具有良好的建模能力。
曹雪松[2](2010)在《面向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具有复杂而敏感的服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需求(如网络资源共享、运行实时、交互透明等),QoS服务保障成为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领域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基础网络架构的情况下进行以满足各种QoS需求为目的服务控制(如资源调度、容灾恢复、QoS感知等),因此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仍存在共享资源分配不公平,容灾恢复时间过长,动态网络QoS检测不灵敏等问题,对于承载分布式多媒体业务未能达到期望的服务质量,因此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研究仍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本文在武汉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安应急联网平台建设”(No.20063003109-2)和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新一代IP监控系统平台”(No.2006D90104005)资助下,对覆盖网络QoS控制技术和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技术展开研究。本文针对共享资源分配不公平,容灾恢复时间过长,动态网络QoS检测不灵敏等问题,首先研究覆盖服务网络的经典理论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快速QoS重路由算法和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以视频监控应用为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容量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模型设计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和建设了一系列城市联网视频监控项目,在视频监控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本文在理论算法、应用方案方面具有如下贡献和创新:(1)覆盖网络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目前的负载均衡QoS路由在路由选择过程中无法排除局部负载较重的繁忙节点和链路,导致服务成功率降低,负载波动率增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该方法引入表征路径瓶颈程度的资源公平系数,依据代价模型建立新的负载均衡效用函数,并采用自适应的系统负荷状态加权方法修正QoS约束项权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可降低瓶颈区域出现的概率,与RBLCP、PBSP算法相比平均提高1%-5%的QoS服务成功率(QSSR),降低2%-8%的资源负载饱和度的波动率(RLCD、RNCD)。这对于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业务的持续开展、吞吐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2)覆盖网络快速QoS重路由算法目前的覆盖网络QoS重路由在备选路由选择过程中未考虑路由重构延迟代价对恢复效率的影响,造成服务恢复时间过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覆盖网络快速QoS重路由算法,该算法引入路径重建时的时延约束作为备选路径的选择条件,有利于选出恢复速度快的备选路径,通过扩展失效区域,将选出单一的备选路径过程转化为选出备选路径的集合,可提高选出高质量备选路径的成功概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有效提高路由恢复时间效率,与CSR及PSR算法相比平均降低5%-8%的恢复延迟时间(RD),提高5%的路径修复成功率(RSR)。这对于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业务的容错能力、自恢复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3)覆盖网络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目前的覆盖网络QoS感知路由静态阈值感知方法无法反映出实际环境中各种QoS指标(带宽、延时、丢包率等)的波动特性,从而导致检测准确度下降,误检测率上升。本文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变化动态感知的方法,通过自学习的样本训练原则建立统一的评价模型体系,屏蔽了参数间的差异性,可适应不同QoS性能参数的监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连续性的QoS性能异常情况,并避免突发样本异常的误检测。实际网络环境下测试表明,该算法能够检测出92%以上的异常情况,并使误检测率控制在6%以内。这对于准确掌握网络环境的实时动态变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以助于实施对症的QoS调度策略。(4)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模型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采用一体化的单层服务网络模型,将高服务质量需求的多媒体业务和低服务质量需求的普通数据业务混合管理,缺乏可分级的QoS服务调度机制,无法满足海量异构监控业务接入时的服务质量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监控体系模型,将单层架构扩展为面向服务的双层体系结构,通过在应用层建立虚拟的多媒体覆盖服务资源网络,部署QoS服务路由协议,解决了监控业务中多媒体服务保障的问题。“平安城市”等实际监控项目的应用效果证明了该体系模型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从应用层的角度探索高效可靠的QoS控制策略,为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科学设计提供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电视、IPTV等实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最后还给出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刘江辉,谢翠萍[3](2005)在《CORBA在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和CORBA的概念,分析CORBA在多媒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多媒体ORB(MM ORB)的对象服务框架,该框架为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提供QoS的管理功能.
杨锐[4](2005)在《分布式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远程教育领域,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成本低、且能真正突破课堂时空限制,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将教师上课的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Internet实时有效的传送到远端的学生机并进行同步连续播放是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实现媒体流在IP网上的实时传输,本文在分析流媒体网络传输与控制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IP上的多媒体数据实时传输方案:将资源预约协议RSVP和实时流协议RTSP结合起来设置和管理保留带宽的流会话,用实时传输协议RTP承载多媒体的传输。该方案通过采用RTSP建立和控制媒体流会话,RSVP预约传输所需的资源,并依据RTCP数据包判断网络状态并动态调整数据传输速率来保证传输质量从而实现远程教学系统媒体数据在IP网上实时有效的传输。 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动态适应网络传输延时变化的同步调整算法来实现媒体数据在客户端同步连续的播放。该算法利用RTP的时间戳和序列号信息,根据网络延时的变化动态调整媒体单元的播放时间来维持实时数据的同步,满足用户对播放质量的要求。通过仿真测试程序得出的同步性能分析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刘江辉,赵勇[5](2004)在《基于CORBA的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介绍了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和CORBA的概念 ,指出CORBA在多媒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种多媒体ORB(MM -ORB)的系统框架 ,该框架为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提供QoS的管理功能。
杨胜春,刘卫东,高朝发[6](2003)在《基于中间件的QoS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多媒体处理技术和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分布式多媒体中的实时音频、视频应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多媒体的QoS管理和控制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应用层的基于中间件的QoS管理模型,研究端系统的QoS和资源管理。该框架允许用户和应用对QoS管理策略和适应性调整策略进行应用级的定制。文章在资源管理中提出了通用资源接口及其具体实现方法。并从应用层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层和操作系统之上提出通用接口应具备的功能,以及如何与QoS管理器协调工作,及其简单实现。
张正兰[7](2003)在《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研究及其在水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布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分布式多媒体系统(DMS:Distributed Multimedia System)建模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性课题,它需要处理多媒体同步与交互、分布、协作等新的特性。本文主要以基于Agent的协作共享对象和分布式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基于Agent的DMS的结构、协作多媒体应用等关键问题。研究重点是在DMS中引入Agent与MAgent的理念,探讨如何利用Agent与MAgent的优势来克服现有DMS在分布式多媒体模式和水利空间信息服务应用方面的不足,以便更好地适用于数字水利以及实际应用的需求。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 (1)针对现有DMS在分布式计算模式方面的不足,引入人工智能领域中Agent的理念,提出了基于Agent的DMS模型(简称ADMS),给出ADMS的概念、组成和体系结构。阐述了一种基于Agent的图像和空间地理的处理结构(AIGS),通过定义一系列的Agent、通讯Agent语言I-XML来支持协作和重用,方便了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2)在Agent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Agent的协作信息服务的理念,设计了基于MAgent的通用DMS模型,然后实现了几种基于MAgent的协作信息服务。 (3)探讨了基于MAgent协作信息服务的可应用模式,重点分析基于Web与MAgent协作信息服务的标准以及其他应用集成的模式。 (4)基于Web服务流语言和Java语言,设计并初步实现了一个基于MAgent的协作多媒体组件(MCMC),以实现Web流的执行与服务。此外,还设计了一种配套的Agent协作体系结构。 (5)分析和研究MAgent的DMS和协作信息服务的Web服务应用与集成模式,它能够为协作信息处理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6)利用基于MAgent的协作多媒体组件,结合水利领域具体应用,研究了防汛决策信息服务系统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水利的分布式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W-DMS)。
卢选民[8](2002)在《基于TPN的多媒体动态同步模型及同步控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媒体同步是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多媒体同步关系存在于多媒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本文深入研究了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多媒体具有的复杂的时态关系和动态同步特性,以及关键媒体在应用中享有同步优先权等问题;深入研究了多媒体通信过程和多媒体对象的传输特性、同步需求,以及同步通信方案中信道分配以及同步传输调度算法等问题;同时,深入研究了实际分组交换网络中多媒体同步控制机制等问题。 概括起来,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 1.从时间理论和时态逻辑的途径出发,结合多媒体表现的动态特性,通过分析推导得出适合多媒体系统的非确定的时间片关系的扩展集,并将其简化为只有6个操作符规范的、非常直观的多媒体时态模型。 2.给出了建于多媒体系统时态关系扩展集基础之上的TPN网模型描述,证明了任意多个媒体对象之间的同步关系均可以用TPN网模型来表达。 3.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TPN网的交互式多媒体动态同步模型IDSM,该模型充分考虑到分布式环境中多媒体的动态同步特性以及关键媒体的优先权和人机交互要求,通过引入容许阻塞时间、回溯算法等有效克服了网络随机延迟、阻塞和丢包等因素的影响,以形式化的方式完整、准确地描述了多媒体信息流的时间行为。 4.依据IDSM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优化信道分配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同步通信控制模型DSCM,包括服务器DSCM模型和客户DSCM模型。 5.提出了基于漏桶算法的自适应多媒体同步控制方案,该方案利用媒体单元的时间戳,对延时及延时抖动进行动态估计,及时了解网络负载的变动情况。当监测到实时媒体的播放质量恶化时,利用估计的结果,适当地调节多媒体对象的播放时刻,以此来达到重新同步和维持播放质量的目的。
林刚,杨学良[9](2002)在《高速网络多媒体传输中自适应QoS保证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1.引言自适应QoS技术是随着Internet中多媒体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网络资源的限制而提出和不断发展的。何谓自适应QoS?它可定义为:“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以最小的代价,在网络状态变化时,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并获得最优的服务质量保证。”自适应QoS包括多媒体音/视频流的QoS保证、无线网络QoS保证、自适应路由、Inter-net代理服务器缓冲自适应等多个方面。国内外提出了众多自适应QoS的理论和模型,如文[1]设计了基于计算机微环境的CPU、网络接口的动态QoS管理模型AQUA,提出了集成一体化QoS管理的思想;文[2]开发了一种综合QoS管理模型,在端系统和网络中提供端到端的全程QoS保证;文[3]是RSVP的设计者LiXia Zhang提出的基于DiffServ模型的分层QoS管理模型,将自适应QoS的思想引入IP QoS领域。我们认为,总体来说当前的研究成果大都只涉及到静态的QoS调整,而QoS自适应应当集中考虑动态的资源变动方案,同时,应当在适应策略上适当考虑多种因素,如优先级、丢失率、媒体特性等。本文论述自适应QoS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郭乐深[10](2001)在《IP网络环境中支持QoS机制的中间件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具有支持服务质量(QoS)保证的中间件系统的研究是在新的网络环境和新的业务需求下所产生的,这一研究工作将在前人已开展的分布式中间件技术和网络QoS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分支交叉性的研究阵地。本文创造性的成果在于:揭示了在分布式环境中要确保应用之间端到端的服务质量只靠现有的网络QoS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端系统QoS措施的支持,同时文中提出了实现这种支持的理念、方法、技术和方案。这些最终体现在具有支持QoS机制的中间件系统的实现方案中。 文中首先详述了IP网络中实现QoS控制的基本技术。然后给出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最后给出Intserv与Diff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提供机制及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对于支持QoS的中间件系统来说,要提供服务级的端到端的QoS保证,它必须管理端系统和网络两个部分资源。文中基于连续媒体活动模型,详细分析了在保持上述端到端媒体QoS前提下,建立端系统动态资源管理,来实现细粒度QoS保证的策略与算法。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 对基于服务质量优化的贺源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它是多维的服务质量参数映射至有限资源的问题,这个优化问题是一个NP难题。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基于权值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给予了突破。实验证明,这一算法优于目前为止最好的启发式算法。 由于不同组织、不同企业所提出的服务质量控制和管理标准之间的参数、语法、语义和语用的不一致,导致很难在统一的观点下,为复杂的环境中(特别是多层式的环境中)建立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分布式系统。通过服务质量分类学技术,使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质量参数得到了统一,使得各层组件间存在协调的标准而可实现QoS映射,这为建立具有支持QoS保证的分布式系统系统打下基础。 CORBA是OMG推出的一个重要的工业规范,目前CORBA中间件已成用来实现异质分布式系统的首选工具。遗憾的是,直至其最新版(CORBA3.0)中尚未完善地提出支持实时、多媒体等分布式应用的服务质量机制的有关规范。 摘要为了实际需要,本论文提出了以当前 IP QOS的体系结构和协议为基础,在原有的CORBA系统之上进行开拓和扩展,从而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支持服务质量机制的中间件系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插图索引 |
| 附表索引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多媒体同步通信技术 |
| 1.2.2 多媒体同步模型 |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2章 多媒体同步技术 |
| 2.1 引言 |
| 2.2 多媒体同步的定义 |
| 2.3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
| 2.3.1 多媒体信息的分类 |
| 2.3.2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
| 2.4 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
| 2.5 小结 |
| 第3章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
| 3.1 引言 |
| 3.2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模型 |
| 3.3 分布式多媒体同步 |
| 3.4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和影响多媒体同步的主要因素 |
| 3.5 小结 |
| 第4章 多媒体同步模型的设计要求 |
| 4.1 引言 |
| 4.2 媒体间时间序列 |
| 4.3 PETRI网与多媒体同步 |
| 4.4 同步模型的要求 |
| 4.5 小结 |
| 第5章 一种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多媒体同步模型 |
| 5.1 引言 |
| 5.1.1 优先权Petri网 |
| 5.1.2 同步类型 |
| 5.2 DMIOSPN的形式化定义 |
| 5.2.1 DMIOSPN定义 |
| 5.2.2 DMIOSPN的状态集 |
| 5.2.3 DMIOSPN状态演变规则 |
| 5.2.4 变迁点火时段的计算 |
| 5.2.5 点火条件 |
| 5.2.6 点火规则 |
| 5.2.7 回溯算法 |
| 5.3 模型的同步控制方法 |
| 5.3.1 流内同步策略 |
| 5.3.2 流间同步策略 |
| 5.3.3 用户交互同步策略 |
| 5.3.4 全局时钟同步控制 |
| 5.4 DMIOSPN时态表达能力 |
| 5.5 小结 |
| 第6章 DMIOSPN模型实例的研究分析 |
| 6.1 说明 |
| 6.2 状态演变过程 |
| 6.3 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论文创新点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覆盖网络技术概况 |
| 1.2.2 覆盖网络负载均衡QoS路由 |
| 1.2.3 覆盖网络QoS容错路由 |
| 1.2.4 覆盖网络QoS感知路由 |
| 1.2.5 视频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 1.3 面临的关键问题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覆盖服务网络理论模型研究 |
| 2.1 引言 |
| 2.2 覆盖服务网络OSN模型 |
| 2.2.1 应用层服务对象模型 |
| 2.2.2 应用层服务组合模型 |
| 2.2.3 应用层服务请求模型 |
| 2.3 OSN生命周期模型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覆盖网络负载均衡QoS路由研究 |
| 3.1 引言 |
| 3.2 覆盖网络QoS路由技术现状 |
| 3.2.1 QoS路由技术研究 |
| 3.2.2 覆盖网络QoS路由研究 |
| 3.3 问题分析 |
| 3.3.1 局部路径中的资源瓶颈问题 |
| 3.3.2 服务资源拥塞现象实验分析 |
| 3.4 公平负载均衡QoS路由算法 |
| 3.4.1 服务资源消耗的代价模型 |
| 3.4.2 服务资源利用率公平系数 |
| 3.4.3 基于负荷加权的负载均衡启发式函数 |
| 3.4.4 F-LBQAR算法流程 |
| 3.5 仿真实验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覆盖网络QoS容错路由研究 |
| 4.1 引言 |
| 4.2 覆盖网络QoS重路由技术现状 |
| 4.3 问题分析 |
| 4.3.1 路由重建过程中的时间效率问题 |
| 4.3.2 路由重建延迟现象实验分析 |
| 4.4 一种基于最短重建延时的快速QoS重路由算法 |
| 4.4.1 多方向备选路径搜索策略 |
| 4.4.2 路径重建时延代价模型 |
| 4.4.3 多失效区域的划归方法 |
| 4.4.4 FSR算法流程 |
| 4.5 仿真实验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覆盖网络QoS感知服务技术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覆盖网络QoS感知服务技术现状 |
| 5.2.1 QoS感知服务模型 |
| 5.2.2 QoS需求变化的感知方法 |
| 5.2.3 覆盖服务自适应路由控制策略 |
| 5.3 QoS感知不灵敏问题分析 |
| 5.4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QoS需求动态感知方法 |
| 5.4.1 用户的QoS需求特征描述方法 |
| 5.4.2 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QoS特征行为模型 |
| 5.4.3 基于EM算法的参数估计方法 |
| 5.4.4 基于参数残差变化的QoS性能评价方法 |
| 5.4.5 算法流程 |
| 5.5 仿真实验分析 |
| 5.5.1 实验环境 |
|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研究 |
| 6.1 引言 |
| 6.2 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瓶颈问题分析 |
| 6.3 基于覆盖网络环境的视频监控体系设计方案 |
| 6.3.1 层次化服务体系模型 |
| 6.3.2 多媒体覆盖服务网络 |
| 6.3.3 QoS服务调度机制 |
| 6.4 系统应用和测试 |
| 6.4.1 IPSS系统架构 |
| 6.4.2 重大工程示范应用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覆盖网络仿真实验环境的设计与构建 |
| 7.1 引言 |
| 7.2 ONSP覆盖网络仿真工具 |
| 7.3 ONSP-NS2仿真系统构建 |
| 7.3.1 覆盖网络与物理空间的映射 |
| 7.3.2 覆盖代理监测方法 |
| 7.3.3 覆盖单播路由仿真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 8.1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科研成果 |
| 致谢 |
| 附件一 毕业论文纲要 |
| 附件二 "平安东莞"项目证明材料 |
| 附件三 "深圳公交"项目证明材料 |
| 附件四 "车载通信"科技进步二等奖证明材料 |
| 附件五 武汉科技攻关项目验收证明材料 |
| 附件六 公安部关于标准制定的函件 |
| 附件七 计算机学报录用通知 |
| 1 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
| 2 CORBA的概念 |
| 3 CORBA在多媒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 4 一种基于CORBA的多媒体系统对象服务框架 |
| 5 结束语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远程教学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
| 1.3 课题的意义和本文的主要工作 |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分布式远程教学系统总体结构及相关实现技术分析 |
| 2.1 基于IP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
| 2.1.1 系统的组成 |
| 2.1.2 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
| 2.2 流媒体技术的引入 |
| 2.2.1 流式传输 |
| 2.2.2 流媒体在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播放方式 |
| 2.2.3 几种流媒体实时传输的关键技术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IP网上多媒体数据的传输 |
| 3.1 实时媒体数据在Internet传输面临的挑战 |
| 3.2 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技术 |
| 3.2.1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协议 |
| 3.2.2 基于RTP的多媒体数据实时传输 |
| 3.3 实时媒体数据IP传输的动态服务质量控制 |
| 3.3.1 多媒体系统Qos的分层结构 |
| 3.3.2 基于RTP的动态Qos控制 |
| 3.3.3 资源预留 |
| 3.4 媒体会话的初始化及媒体流传输的控制 |
| 3.4.1 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协议 |
| 3.4.2 客户端和服务器的RTSP交互 |
| 3.5 可提供动态服务质量控制的多媒体数据IP实时传输方案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分布式远程教学系统中媒体的同步控制 |
| 4.1 多媒体同步概述 |
| 4.1.1 多媒体数据和多媒体系统 |
| 4.1.2 多媒体同步关系 |
| 4.1.3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
| 4.1.4 多媒体同步规范(Synchronization Specification) |
| 4.2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系统同步 |
| 4.2.1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结构 |
| 4.2.2 分布式系统中影响媒体同步的因素 |
| 4.2.3 时延和时延抖动 |
| 4.3 分布式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中媒体同步的实现 |
| 4.3.1 媒体流内同步实现 |
| 4.3.2 流间同步实现机制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IP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5.1 系统的组成 |
| 5.2 系统的软件结构 |
| 5.2.1 媒体服务器的模块构成 |
| 5.2.2 客户端的软件模块构成 |
| 5.2.3 系统的特点 |
| 5.3 系统的同步性能 |
| 第六章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0 引言 |
| 1 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
| 2 CORBA的概念 |
| 3 CORBA在多媒体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 4 一种基于CORBA的实时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
| 5 结束语 |
| 1 引言 |
| 2 基于中间件的QoS框架结构 |
| 2.1 应用独立层 |
| 2.2 核心服务层 |
| 2.3 平台独立层 |
| 2.4 QoS管理的操作类型 |
| 3 NACUES和多媒体应用 |
| 3.1 NACUES对多媒体应用和服务质量的需求 |
| 3.2 NACUES体系框架 |
| 4 基于中间件的QoS管理模型的实现 |
| 4.1 模块划分和接口定义 |
| 4.2 QoS中间件的设计和实现 |
| 4.2.1 QoS管理器接口描述 |
| 4.2.1. 1 设置部分 |
| 4.2.1. 2 操作部分 |
| 4.2.2 资源管理器接口描述 |
| 4.2.3 端系统主机资源组件 |
| 4.2.4 端系统网络组件 |
| 5 结束语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分布式多媒体与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
| 1.2 数字水利对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需求 |
| 1.2.1 数字水利 |
| 1.2.2 水利行业对分布式信息处理的需求 |
| 1.3 研究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 1.3.1 研究DMS的必要性、重要性 |
| 1.3.2 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其意义 |
| 1.4 DMS和Agent与多Agent技术研究综述 |
| 1.4.1 DMS研究状况 |
| 1.4.2 DMS相关技术的研究内容与现状 |
| 1.4.3 Agent与多Agent技术研究现状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成 |
| 1.5.1 论文研究目标与成果 |
| 1.5.2 论文组成 |
| 第二章 Agent与MAgent理论结构模型及其实现 |
| 2.1 Agent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开发平台及标准化分析 |
| 2.1.1 Agent理论模型 |
| 2.1.2 Agent的体系结构 |
| 2.1.3 Agent开发平台 |
| 2.1.4 Agent技术的标准化 |
| 2.2 动态加载Agent研究 |
| 2.2.1 动态加载Agent的概念和行为 |
| 2.2.2 动态加载Agent的优势 |
| 2.2.3 动态加载Agent的体系结构 |
| 2.3 MAgent及多Agent系统 |
| 2.3.1 MAgent的概念与行为 |
| 2.3.2 MAgent的体系结构 |
| 2.3.3 M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 |
| 2.3.4 MAgent的原型设计与实现 |
| 2.4 MAgent迁移策略及设计模式 |
| 2.4.1 创建MAgent与构件下载的模式 |
| 2.4.2 创建、迁移MAgent和构件下载的模式 |
| 2.4.3 Agent设计模式 |
| 2.4.4 MAgent系统的安全考虑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Agent的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模型研究 |
| 3.1 系统模型 |
| 3.1.1 模型与系统 |
| 3.1.2 信息模型与系统模型分析 |
| 3.2 基于Agent的DMS模型 |
| 3.2.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 3.2.2 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
| 3.3 基于Agent的DMS模型的描述 |
| 3.3.1 Agent的形式化表示 |
| 3.3.2 Agent的描述与形式化定义 |
| 3.3.3 Agent的行为定义 |
| 3.3.4 建模过程 |
| 3.4 基于MAgent的协作式DMS研究 |
| 3.4.1 AIGS语言 |
| 3.4.2 AIGS实体 |
| 3.4.3 AIGS Agent |
| 3.4.4 AIGS系统结构 |
| 3.4.5 例子--洪水预报灾情查询 |
| 3.5 同类研究比较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MAgent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与应用集成 |
| 4.1 基于MAgent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与集成 |
| 4.1.1 基于MAgent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 |
| 4.1.2 基于MAgent的水利空间信息服务的应用集成 |
| 4.1.3 Web服务技术分析 |
| 4.2 MAgent与Web技术研究 |
| 4.2.1 MAgent与Web服务的集成 |
| 4.2.2 Web服务流语言 |
| 4.3 基于MAgent的服务流引擎 |
| 4.4 基于MAgent和Web的水利信息服务及应用体系结构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MAgent的协作应用系统研究 |
| 5.1 引言 |
| 5.2 防汛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分析 |
| 5.2.1 北江大堤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概述 |
| 5.2.2 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对空间信息服务子系统的需求 |
| 5.2.3 空间信息服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地位 |
| 5.2.4 系统数据源分析 |
| 5.3 防汛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
| 5.3.1 硬件平台 |
| 5.3.2 系统结构 |
| 5.4 系统的实现 |
| 5.5 实验结果 |
| 5.6 分析与结论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着作 |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 索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多媒体同步概述 |
| §1.1.1 引言 |
| §1.1.2 多媒体同步的定义 |
| §1.1.3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
| §1.1.3.1 多媒体信息的分类 |
| §1.1.3.2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
| §1.1.4 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
| §1.2 多媒体同步参考模型 |
| §1.3 多媒体同步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 §1.3.1 多媒体同步模型 |
| §1.3.1.1 时间轴同步模型 |
| §1.3.1.2 层次同步模型 |
| §1.3.1.3 参考点同步模型 |
| §1.3.2 现有同步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完成工作 |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多媒体同步的时态模型 |
| §2.1 多媒体同步时态参考框架 |
| §2.2 基于时间点的时态模型 |
| §2.3 基于时间片的时态模型 |
| §2.4 两种时态模型的转换 |
| §2.5 典型多媒体时态模型的评价 |
| §2.5.1 时间轴(time-line)模型 |
| §2.5.2 时间点网(temporal point nets)模型 |
| §2.5.3 时间Petri网(timed Petri-net)模型 |
| §2.5.4 路径表达式(path expressions)模型 |
| §2.5.5 MHEG模型 |
| §2.6 规范多媒体系统时态关系的扩展集 |
| §2.6.1 多媒体系统中非确定的时间点关系 |
| §2.6.2 多媒体系统中非确定的时间片关系 |
| §2.6.3 多媒体系统中非确定时间片关系的操作符规范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TPN的交互式多媒体动态同步表现模型 |
| §3.1 基本Petri网理论 |
| §3.2 多媒体同步规范的TPN网模型 |
| §3.2.1 TPN网模型描述 |
| §3.2.2 基于时间片时态模型的TPN网描述 |
| §3.3 基于TPN网模型的多媒体同步模型 |
| §3.3.1 OCPN模型 |
| §3.3.2 XOCPN模型 |
| §3.3.3 TSPN模型 |
| §3.3.4 DTPN模型 |
| §3.4 交互式多媒体动态同步表现模型IDSM |
| §3.4.1 IDSM模型的定义 |
| §3.4.2 IDSM模型的状态集 |
| §3.4.3 IDSM模型的状态演变规则 |
| §3.4.4 IDSM模型的变迁规则 |
| §3.4.5 IDSM模型的变迁条件 |
| §3.4.6 IDSM模型的回溯算法 |
| §3.4.7 IDSM模型中的用户交互 |
| §3.4.8 IDSM模型应用实例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多媒体同步通信模型 |
| §4.1 多媒体通信过程 |
| §4.2 多媒体对象的传输特性 |
| §4.3 多媒体同步通信问题描述 |
| §4.3.1 多媒体通信的时间同步描述 |
| §4.3.2 多媒体通信连续性的参数计算 |
| §4.4 多媒体同步通信技术 |
| §4.4.1 多媒体同步通信技术分类 |
| §4.4.2 基于时间Petri网的同步通信控制 |
| §4.5 多媒体同步通信模型DSCM |
| §4.5.1 多媒体同步传输调度算法 |
| §4.5.2 多媒体对象传输的优化信道分配 |
| §4.5.3 多媒体同步通信控制模型DSCM |
| §4.5.3.1 服务器DSCM模型 |
| §4.5.3.2 客户DSCM模型 |
| §4.5.4 模拟实验与性能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多媒体同步控制机制 |
| §5.1 分组交换网中的多媒体同步 |
| §5.2 多媒体同步的QoS需求 |
| §5.2.1 异步问题 |
| §5.2.2 多媒体同步QoS需求 |
| §5.3 存储多媒体同步控制机制 |
| §5.3.1 基于多媒体服务器的同步控制机制 |
| §5.3.2 基于反馈消息的同步控制机制 |
| §5.3.3 基于客户-服务器的同步控制机制 |
| §5.4 实时多媒体同步控制机制 |
| §5.4.1 基于时戳的同步控制机制 |
| §5.4.2 自适应同步控制机制 |
| §5.5 基于漏桶算法的自适应多媒体同步控制 |
| §5.5.1 多媒体同步控制模型 |
| §5.5.2 网络延时及延时抖动估计 |
| §5.5.2.1 RTP实时协议 |
| §5.5.2.2 网络延时及延时抖动估计 |
| §5.5.3 多媒体同步控制算法 |
| §5.5.3.1 单一媒体流内同步控制算法 |
| §5.5.3.2 多个媒体流间同步控制算法 |
| §5.5.4 模拟实验与性能评价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工作 |
| 1. 引言 |
| 2. 自适应QoS的产生和发展 |
| 3. 自适应QoS在高速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
| 3.1 基于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的自适应QoS研究进展 |
| 3.2 无线环境下的自适应QoS |
| 3.3 路由器当中的自适应QoS保证 |
| 4. 我们在分布式多媒体自适应QoS领域的初步尝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牙口现状(之一):信息系统的发展 |
| 1.2 研究背景牙口现状(之二):中间件的成熟 |
| 1.2.1 中间件的定义 |
| 1.2.2 中间件的分类 |
| 1.3 研究背景和现状(之三):新一代高速Internet网络的进展 |
| 1.4 研究背景和现状(之四):支持多媒体和实时任务的需求和对策 |
| 1.5 论文的主要任务:IP网环境中支持QoS机制的中间件系统的研究 |
|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
| 第二章 IP QoS技术 |
| 2.1 服务质量控制技术 |
| 2.1.1 通信量管理控制 |
| 2.1.2 QoS路由[9,10,11] |
| 2.1.3 QoS调度算法 |
| 2.1.4 缓冲区管理 |
| 2.1.5 流量控制[37] |
| 2.1.6 分组丢弃[31,49] |
| 2.2 综合服务(Intserv)体系[19,20,21] |
| 2.2.1 Intserv的服务质量控制的组件[19] |
| 2.2.2 Intserv的服务质量控制组件在路由器上的实现 |
| 2.2.3 Intserv的服务质量控制组件在用户端系统上的实现 |
| 2.2.4 Intserv的服务分类 |
| 2.2.5 Intserv的服务资源预留协议——RSVP[8] |
| 2.2.6 Intserv体系结构进一步探索 |
| 2.3 区分服务(Diffserv)体系 |
| 2.3.1 区分服务(Diffserv)[31] |
| 2.3.2 体系结构[49-50] |
| 2.3.3 区分服务的服务类型及其技术 |
| 2.4 Diffserv与Int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提供机制 |
| 2.4.1 Diffserv网络区支持Intserv/RSVP的意义 |
| 2.4.2 Diffserv网络区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实现框架 |
| 2.4.3 支持Intserv的Diffserv网络区资源管理方案 |
| 2.4.4 Diffserv网络区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研究展望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端系统资源管理的实现细粒度QoS控制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媒体服务模型 |
| 3.2.1 媒体服务模型—媒体活动 |
| 3.3 媒体活动的动态管理策略分析 |
| 3.4 端系统动态资源管理实现QoS控制的策略 |
| 3.5 基于端系统动态资源管理的QoS控制算法 |
| 3.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实现服务质量优化的资源分配的研究:一种基于权值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
| 4.1 引言 |
| 4.2 遗传算法 |
| 4.3 遗传操作 |
| 4.3.1 繁殖 |
| 4.3.2 交叉操作 |
| 4.3.3 突变操作 |
| 4.3.4 一般性的遗传算法 |
| 4.4 服务质量优化的资源分配模型[124,127] |
| 4.5 服务质量优化的分配的计算复杂度 |
| 4.6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解决服务质量参数优化 |
| 4.6.1 编码设计 |
| 4.6.2 适应度函数、选择概率、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 |
| 4.7 数值计算及分析 |
| 4.8 小结 |
| 第五章 服务质量映射的基础研究:服务质量的分类学 |
| 5.1 引言 |
| 5.2 QoS分类学[131,131] |
| 5.3 属于可度量性的分类 |
| 5.3.1 性能可度量性参数的分类 |
| 5.3.2 安全性级别化参数的分类 |
| 5.4 属于策略性的分类 |
| 5.4.1 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
| 5.4.2 管理策略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中间件系统——CORBA |
| 6.1 OMA(Object Model Architectute) |
| 6.1.1 对象服务[105-108] |
| 6.1.2 公共设施 |
| 6.1.3 域界面 |
| 6.1.4 应用界面 |
| 6.2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 |
| 6.3 ORB核心 |
| 6.4 IDL语言和语言映射 |
| 6.5 存根和框架 |
| 6.6 动态调用 |
| 6.7 对象适配器 |
| 6.8 界面仓库和实现仓库 |
| 6.9 ORB之间的互操作 |
| 6.10 CORBA的最新进展 |
| 6.10.1 服务质量控制技术 |
| 6.10.2 通过值传递对象 |
| 6.10.3 CORBA构件技术 |
| 6.10.4 其他 |
| 6.11 小结 |
| 第七章 IP QoS驱动的CORBA系统 |
| 7.1 引言 |
| 7.2 QoS驱动的CORBA系统的优点 |
| 7.3 对于网络环境中QoS驱动的CORBA的要求 |
| 7.4 QoS驱动的CORBA的设计 |
| 7.4.1 QoS驱动的CORBA的交互界面 |
| 7.4.2 QoS驱动的CORBA的交互界面的调用层次 |
| 7.4.3 CORBA系统中支持QoS机制的系统扩展 |
| 7.4.4 QoS驱动的CORBA应用的交互过程 |
| 7.5 问题的讨论和相应解决方法 |
| 7.6 小结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进一步的工作 |
| 8.1 全文总结 |
| 8.2 进一步的工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技成果、论文发表、教学和获奖情况 |
| 一、 科研方面 |
| 二、 完成论文 |
| 三、 获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