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能力的测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白腐菌对木质素降解能力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侯立鹏[1](2020)在《电芬顿协同白腐菌体系的研究及其对木质素的降解》文中研究说明木质素由于其特异性结构,使得其在自然界中很难得到有效降解,因此木质素的存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许多造纸行业的原料为植物纤维,而最终排放的造纸黑液中,含有大量木质素。同时,木质素也是废弃秸秆等农作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降解木质素成为治理此类污染的关键。但是由于木质素独特的空间结构,单一采用白腐菌降解木质素耗时长、环境要求较高,而采用与电芬顿互相协同的体系则有着更显着的降解效果。本研究采用复合阴极电芬顿与白腐菌协同体系对木质素进行降解。首先对电芬顿与白腐菌协同体系中的复合阴极材料进行综合性能研究,从活性炭纤维、单向碳纤维和石墨毡中,以其对白腐菌的生长以及对电芬顿下的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为指标,筛选出最合适的复合阴极材料。其次对白腐菌进行筛选,研究外加电压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香菇(Lentinus edodes)、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赤灵芝(Ganoderma lucidium)等6种白腐菌的生长状况、木质素降解酶的分泌情况以及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菌种。最后构建电芬顿与白腐菌协同体系,通过对白腐菌的生长以及木质素降解酶的研究,探究其协同降解机理。本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以单向碳纤维、石墨毡为阴极材料的白腐菌培养体系,以活性炭纤维为阴极材料的培养体系下,白腐菌生长OD最高,其中云芝达到了0.618,并且活性炭纤维在白腐菌生长过程中对白腐菌的附着量显着低于其它两种材料。此外活性炭纤维对木质素降解率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其它两种,5 V时木质素降解率达到22%左右。(2)白腐菌筛选实验结果显示,黄孢原毛平革菌、云芝和香菇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它三种。96 h,4 V下黄孢原毛平革菌、云芝和香菇的OD值为0.585、0.618与0.551,明显高于杏鲍菇、平菇和赤灵芝。而酶活测定也显示,黄孢原毛平革菌、云芝、香菇的三种酶活明显高于杏鲍菇、平菇与赤灵芝。在电芬顿与白腐菌协同体系对木质素的降解实验中,6种白腐菌对木质素的降解率差异显着,黄孢原毛平革菌、云芝和香菇的木质素降解率比其它白腐菌高10%以上,且0 V-4V范围内木质素降解率随电压增加而增加。(3)探究电芬顿协同白腐菌体系对木质素的降解机制,结果显示,4 V时,协同体系的木质素降解效率(82%~89%)高于接种后96 h时的对照体系。此外,体系中产生的H2O2和转化的酚木质素可以显着提高木质素分解酶的效率,通过电芬顿法与白腐真菌的协同作用,使酶活性显着提高。13C NMR谱分析表明,三种真菌均能有效降解芳香结构单元(103-162ppm)。研究表明,电芬顿法与白腐真菌处理相结合,显着提高了木质素的降解效率,为木质素的降解和配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电芬顿法与白腐真菌处理相结合,显着提高了木质素的降解效率,为木质素的降解和配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钱诗怡[2](2020)在《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杜仲胶为反式-1,4-聚异戊二烯,是天然橡胶的同分异构体,除了特有的橡塑二重性,还具有极好的绝缘性。作为一种特殊功能型高分子材料,杜仲胶热膨胀系数极低,抗拉强度好,断裂伸长性好,有效撕裂力强,又耐酸耐碱,因而得到广泛应用。杜仲胶提取障碍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厚实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包被,传统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效率不高,酸碱预处理又带来环境污染,酶解预处理的成本也居高不下,现有微生物发酵预处理又存在周期长的问题,寻找能够提高提取率又缩短预处理周期的提胶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白腐真菌桦褐孔菌能够产生高活力的木质素降解酶和纤维素酶,能有效降解植物木质纤维素,基于此,本文研究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对杜仲胶提取效率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产单糖的影响。另外,还初步研究了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粗酶液对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提取效率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桦褐孔菌对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的动态降解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随着发酵时间而提高,发酵2天,杜仲叶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11%,3.47%和6.44%。发酵8天后,木质素损失20.2%,纤维素损失27.4%,半纤维素损失38.7%。(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发酵体系产生了高活力的木质素降解酶,在发酵后期产生了一定活力的纤维素酶。特别是在发酵第2天,即产生了高活力的锰过氧化物酶Mn 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分别为973 IU/g和1341 IU/g,造成了木质素在发酵早期的高效和选择性降解。(3)杜仲叶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破坏使杜仲胶产率提高,发酵第2天杜仲胶的得率为4.86%,比对照组(3.69%)提高了31.4%。FT-IR结果显示提取杜仲胶的结构与之前的报道一致。(4)发酵预处理提高了杜仲叶糖化率。杜仲叶提胶残渣经过纤维素酶酶解处理后,产生97.8 mg/g还原糖,比对照组(55.1 mg/g)提高77.5%。(5)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酶对杜仲叶酶解优化实验表明,增加酶浓度有助于提取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在最佳浓度(0.4 IU/m L)下,绿原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率分别从9.4 mg/g和7.0 mg/g提高到22.0 mg/g和17.2 mg/g,分别提高134%和146%。然而,处理时间对提取的影响并不大。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酶处理有效提高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提取率,并增强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动态发酵、提胶和糖化研究发现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提高了杜仲胶的提取效率和木质纤维素残渣的糖化效率,但是这些效率并不与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率成正比,而是在发酵第2天达到最大,分析可能与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有关。本研究利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在不使用酸、碱等环境不友好型预处理剂的情况下,有效降解杜仲叶木质纤维素。在不破坏杜仲胶结构的前提下,克服了以往固体发酵预处理周期长的缺点,实现对杜仲胶的高效提取。另外,经固体发酵预处理后的杜仲叶提胶残渣,能够在纤维素酶作用下转化为还原糖,且还原糖产量显着提高,可考虑作为制备生物乙醇的原材料。研究也发现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对杜仲叶绿原酸和黄酮的提取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赵丹瑜[3](2020)在《白腐菌在煤炭和秸秆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储量丰富,在现代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优质煤的大量开采会导致今后大量低阶煤的使用,但低阶煤的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因此,降低低阶煤中的硫含量,是减少煤燃烧对环境污染的措施之一。另外,我国农村中有大量富余秸秆,也是潜在的能源,但秸秆的直接丢弃和就地燃烧,造成环境压力和资源的浪费。通过绿色方法将秸秆转化为绿色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过度依赖进口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为了改善国家目前燃煤以及秸秆处置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和危害的现状,基于目前煤炭净化和秸秆清洁处置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本研究从国内外研究过程和成果着手,探索出一种经济高效又绿色可持续的对煤炭和秸秆进行预处理的生物学方法。(1)分离筛选出两株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并结合18sr 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两株菌株分别为侧耳菌(P.ostreatus),命名为TJPU06;虫拟蜡菌(C.subvermispora),命名为TJPU07。(2)在没有任何营养物质存在的条件下,研究有效微生物(EM)以及菌株TIPU06和TJPU07对混合菌群生物处理褐煤的影响。通过计算煤的降解率和脱硫率发现,营养物质的缺乏影响降解效果但不影响脱硫效果。在含有EM的混合菌群体系中,菌株TJPU06对全硫量为1.50%和3.24%的褐煤脱硫率分别达到91.21%和60.19%;菌株TJPU07对全硫量为1.50%和3.24%的褐煤脱硫率分别达到97.20%和63.65%。这说明菌株TJPU07是一种更高效的煤炭脱硫真菌。(3)在没有任何营养物质存在的条件下,研究添加EM对菌株TJPU06和TJPU07处理秸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非无菌状态下,EM的存在增加TJPU06对秸秆的总降解率,达到19.54±0.34%,同时增加对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31±0.70%、18.54±0.31%和14.38±0.34%,说明菌株TJPU06不受本地微生物的影响,是一种有能力的单细胞蛋白生产生物处理剂,可用于动物饲料;EM的存在增加TJPU07对秸秆中木质素的去除率,达到4.39±0.32%,保留全纤维素,说明菌株TJPU07可用于后期的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

黄文博[4](2019)在《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秸秆类木质纤维素材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食用菌栽培和厌氧消化是两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能够实现其资源化和能源化。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食用菌栽培产生的菌糠缺乏合理处置,导致了木质纤维素组分的浪费以及二次污染问题。而以秸秆为原料进行厌氧消化,需要经过预处理改善其生物降解性,提高厌氧消化性能。产生的发酵残余物也需要进行合理处置。此外,单一处理方式无法使秸秆中的营养组分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从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耦合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的新方法,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考察了 Pleurotus ostreatus 与 Ceriporiopsissubvermispora 对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玉米秸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但所得改性玉米秸厌氧消化性能下降。C.subvermispora比P.ostreatus菌丝生长效率更高。改性45天,P.ostreatus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组分降解率更高,但木质素降解率略低。P 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改性分别导致玉米秸厌氧消化甲烷产率降低15.4%和34.3%。但P.ostreatus栽培耦合厌氧消化能够产生高值产品,对秸秆中营养组分的总生物利用率更高,具有更高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潜力。2、开展了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P.ostreatus原基形成阶段所得改性秸秆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理化性质,子实体形成过程会造成负面影响。P.ostreatus在栽培过程中能够分泌LiP、MnP和Lac,在栽培过程三个阶段均有峰值出现,Lac活性最高,对木质素降解起主导作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在栽培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不同降解酶活性随P.ostreauts生长对营养组分的需求不断变化,对秸秆进行持续降解。秸秆在原基形成阶段具有最适宜酶水解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木质素降解充分,纤维素保留程度高。子实体形成降低秸秆孔隙度和持水性,提高纤维素结晶区比例,影响秸秆酶水解反应性。3、开展了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秸秆酶水解反应性对其厌氧消化性能影响明显,子实体形成降低了秸秆酶水解性能,是影响其厌氧消化性能的根本原因。改性25天秸秆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吸附率综合水平最优。改性25天的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率最高,酶可及度最大,脱附率最低,有效酶水解时间最长。子实体形成降低改性秸秆对酶的可及度,酶脱附失效率提高,降低厌氧消化水解反应效率。菌糠厌氧消化甲烷产率较原秸秆降低9.6%-13.7%,甲烷转化速率降低4.8%-21.2%,生物降解性降低了 2.2%-6.8%,所含C元素无法被完全利用,厌氧消化性能下降。4、针对改性45天秸秆(菌糠)酶水解性能和厌氧消化性能降低的问题,开展了氨水-氢氧化钾(氨-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菌糠厌氧消化性能。2%NH3+4%KOH、35℃预处理3天条件下,菌糠甲烷产率提高16.7%-22.4%,甲烷初始转化速率提高67.5%-145%,生物降解性提高27.4-39.1个百分点,菌糠半纤维素溶解,纤维素结晶结构被破坏,水溶性浸出物浓度提高。厌氧消化阶段纤维素转化率提高5.9%-9.7%,C元素向气、液相分布提高,有机质利用更充分。5、为了对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进行回用,对其进行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满足作为有机肥回用的要求。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提高发酵残余物中钾元素的含量,提高其营养价值。发酵残余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6、对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过程进行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能够提高秸秆中可生物降解组分向食用菌和甲烷两种高值产品的转化率,提高秸秆中C、H、O元素的存在形式和品质。氨-钾复合预处理能够进一步提升菌糠中营养物质在厌氧消化阶段的利用程度。P.ostreatus栽培耦合菌糠厌氧消化相较单独食用菌栽培或厌氧消化具有更高的生态效益,能够实现秸秆营养的全值利用,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综上所述,基于P.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方式能够提高秸秆营养生物利用率,生产多元化产品,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应用价值。

常璐璐[5](2019)在《基于印楝种仁的木材防腐微胶囊制备及其抑菌研究》文中认为木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材料,每年由于腐朽和霉变导致木材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每年有约占木材生产量15%的木材因腐朽而损失掉,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传统防腐剂因其毒性大、污染环境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此开发新型植物源防腐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植物源防腐剂具有高效、人畜无害,且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同时不稳定、易挥发等缺点又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开发出新型植物源木材防腐剂可以扩大木材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寿命,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楝Juss.)种仁富含丰富的抑菌物质,因此其具有成为新型木材防腐剂的潜力。本论文运用三种溶剂对印楝种仁进行提取,优选出乙醇为最理想的提取溶剂,并对3种印楝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进行测定,探索出抑菌效果差异的原因。之后优化了印楝种仁的提取工艺,并将印楝种仁提取物微胶囊化,制备出热稳定性优良的植物源防腐剂。对印楝提取物及其微胶囊的抑菌机理、固着机理及耐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新型植物源防腐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评价印楝种仁提取物对五种木材真菌抑菌效果及成分分析。印楝种仁提取物以甲醇、正己烷及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水浴搅拌法提取印楝种仁活性成分,并对提取物进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对五种木材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成本及安全性,以乙醇提取物作为提取溶剂最为合理。采用GC/MS对甲醇、正己烷及50%乙醇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分别鉴定出21、11和17种化合物,包括多种硫化物,角鲨烯等有杀虫和抑菌效果的活性物质,其中虾青素和南美蟾毒精为首次从印楝种仁中分离得到。(2)优化印楝种仁提取率并对提取物抑菌机理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印楝种仁提取工艺参数,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5%,液料比10:1(mL·g-1),温度45℃,提取得率为14.98%。利用含药培养基法对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物生长效果进行测定,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抑菌机理进行初探,发现提取物对五种真菌的形貌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表现为菌丝扭曲变形、断裂,细胞内溶物流出,霉菌孢子明显减少等。(3)制备印楝种仁提取物微胶囊并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将印楝种仁提取物微胶囊化,对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壁材种类、乳化剂种类和用量、酸化剂种类等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最佳条件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1%SDS为乳化剂,10%NH4C1为酸化剂。探究乳化转速及固化时间与粒径分布规律的关系,分析得出乳化速度对微胶囊壁厚影响不大,但2000r/min内,乳化速度越快,微胶囊粒径越小。固化时间对微胶囊粒径影响很小,但固化时间越长,微胶囊壁厚越厚。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出印楝提取物和壁材之间无化学反应发生,仅仅是简单的物理混合。通过TG/DTG曲线可以发现,三种试剂的热稳定性依次为:壁材(AMS)>印楝提取物微胶囊(MNE)>印楝提取物(NE)。将提取物微胶囊化能很好地解决印楝提取物不稳定、易挥发的问题。(4)研究微胶囊在木材中分布规律及其处理材抗菌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胶囊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微胶囊主要分布于木材导管,纹孔有少量附着,木射线中无胶囊。通过室内试验对印楝提取物微胶囊(MNE)处理材进行防霉、防腐性能测定,结果发现,MNE处理材对三种霉菌(黑曲霉、绿色木霉和桔青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均能达到5级防霉效果。印楝提取物物(NE)处理材防霉效果次之,微胶囊壁材(AMS)处理材对三种霉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室内耐腐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褐腐处理,MNE处理材具有明显的耐腐效果,杨木失重率较素材降低31.7%,而NE处理材防腐效果略差,失重率较素材降低25.3%。相比素材白腐12周的失重率,MNE和NE处理材分别降低了 13.7%和8.4%。AMS处理材对两种腐朽菌均无抗性,微胶囊处理材抑菌作用主要来源于印楝种仁提取物。(5)探究微胶囊固着机理及其处理材耐腐机理。将处理材进行为期3个月的室内耐腐试验,结果发现,经褐腐(密粘褶菌)及白腐(彩绒革盖菌)处理后的菌丝能穿过杨木纹孔,并在木材导管中大量扩散。NE、MNE处理材内部菌丝明显多于AMS处理材及素材,且菌丝变粗,表面不光滑,出现断裂,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通过FTIR、XRD等表征手段,发现褐腐菌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白腐菌对木质素降解作用更强。MNE处理材对白腐菌和褐腐菌均有抑制效果。

王天珍[6](2019)在《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糖化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木质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成)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是转化碳为能源和化学品的方式,木质素降解(脱除)并减少多糖类损失的木质素选择性降解技术是木质纤维素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挑战之一,白腐真菌是生物圈中唯一能同时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微生物,也是唯一能在纯系培养中降解木质素的真菌,但是白腐真菌预处理方法存在木质素降解效率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损失较大、生长速度慢导致脱木质素时间长等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选择性降解甘蔗渣木质素的培养条件,发现氮源、表面活性剂、pH是影响甘蔗渣木质素选择性降解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响应法优化的培养条件发酵降解,甘蔗渣的选择降解系数达到3.4,发酵2天的甘蔗渣糖化率达到30%,解决了文献报道的白腐真菌发酵时间长、预处理后甘蔗渣糖化率低的问题。单因子法和响应面法的培养条件优化确定了氮源种类(NH4)2S04和底物添加量4%,筛选出pH、Tween 80、(NH4)2SO4三个主要影响因子,明确了最适pH 4.3、Tween 80和(NH4)2SO4的最适添加量0.43%、0.22%。桦褐孔菌降解甘蔗渣的选择系数1.33(发酵第10天),较优化前的选择系数0.64提高了 109.3%。甘蔗渣的动态生物降解结果表明,木质纤维素的三种成分明显减少,选择系数则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在发酵第2天达到3.35。在两天内,真菌选择性地降解甘蔗渣木质素13.31%,纤维素降解率3.97%。木质素降解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木质素降解规律一致,木质素降解酶酶活显着高于纤维素酶活性,达到选择性降解的目的。在发酵第6天和第4天分别在甘蔗渣培养物中检测到锰过氧化物酶(317.95 IU/mL)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51.61 IU/mL)的高活性。糖化效率研究表明,发酵处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发酵处理2天的甘蔗渣在纤维素酶解12 h后总还原糖量达到最大264.8 mg/g,最大产糖率30.1%,显示甘蔗渣经桦褐孔菌短时间预处理即可提高糖化效率的优势。桦褐孔菌对竹纤维的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发酵前期,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高于纤维素,发酵后期纤维素降解率上升。竹子性状变软,更易弯折,降解改变了发酵初期偏硬不易弯折的性状。本论文从桦褐孔菌选择性降解木质纤维素出发,以选择系数为指标,建立高效的选择性降解培养体系,缩短糖化酶处理时间的同时,提高发酵预处理后的木质纤维素废弃物的糖化效率。

狄亚楠[7](2019)在《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是一种生态环保型材料,但在木材的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腐朽。这不仅使木材发生变色,降低使用价值;还会使木材结构发生破坏,增加使用的不安全因素;而且在腐朽的过程中,固定在木材中的大量的碳逸出,削减了木材的生物固碳的优势。当前关于腐朽对木材碳排放的影响鲜有报道,缺乏相应的量化数据。因此选取典型阔叶材和针叶材树种(白杨和红松)各一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褐腐菌(密粘褶菌,Gt)和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v)对木材进行腐朽处理,对腐朽木材理化性质及固碳量进行测定,系统分析腐朽木材固碳量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各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固碳量变化的内在机理,以期为木材固碳减排及木材防腐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木材腐朽程度表征。测定不同褐腐和白腐处理的白杨和红松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和顺纹抗压强度,用于表征腐朽程度。2)腐朽对试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测定不同腐朽程度试件的化学成分含量,通过质量损失率计算各成分相对值,研究各成分相对值随腐朽的变化规律。3)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测定不同腐朽程度试件固碳量和各化学成分含碳率,分析腐朽影响木材固碳量的内在机理。4)建立木材腐朽程度与固碳量的回归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褐腐处理对木材质量损失率和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显着,其作用效果远强于白腐菌。白腐处理对木材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与褐腐类似,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规律。但是白腐对木材质量损失率和顺纹抗压强度的作用远弱于褐腐。(2)随褐腐时间增加,木材试样内木质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小幅上升,综纤维素(包括a-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绝对含量和占比均明显下降。随白腐时间的延长,木材试样内木质素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都呈先小幅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3)随褐腐时间增加,木材绝对固碳量不降反而小幅上升,相对固碳量显着下降;随白腐时间延长,木材绝对固碳量和相对固碳量均出现了先有所上升,后开始持续下降的规律,这表明腐朽对木材固碳量变化具有显着影响。由于单位质量木质素含碳率64.08%大于综纤维素37.38%,导致木材内绝对固碳量产生了不降反升的现象。总之,腐朽过程中木质素比重变化是影响木材绝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质量损失率是影响木材相对固碳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赵清泉[8](2019)在《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文中研究表明木质素是一种复杂致密、非常稳定的网状结构物质,也是非常难降解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是地球上继植物多糖纤维素后第二大丰富的生物可再生资源,木质素的降解不仅关乎到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可再生性能源利用的发展。白腐菌因其特有的细胞外降解酶系,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主要的木质素降解微生物,可彻底降解木质素成为CO2和水,白腐菌对木质纤维基质的降解在自然界的碳素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为其他微生物类群提供大量易于吸收的植物多糖类物质,同时白腐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也是以绿色、无污染的方式进行。偏肿革裥菌(Lenzitesgibbosa)是我国东北林区常见的一种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白腐菌,生长在多种阔叶树的倒木、枯立木或活立木上,引起木材海绵状白色腐朽,也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对木材和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强的白腐菌,为了在分子层面上深入探索L.gibbosa降解木材和木质素的机理,本文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在木质和非木质条件下5个时间点的L.gibosa菌体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对降解木质素的关键酶基因和关键通路进行了挖掘,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重要的关键基因进行了表达量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在杨树木屑、水稻稻草、玉米秸秆3种不同木质纤维基质下的L.gibbo木质素降解酶系统进行了酶活检测,结果表明3种不同木质纤维基质均能使L.gibbosa的漆酶(laccase)和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提高,其中木屑对2种酶活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稻草次之、秸秆最差,这与3者成分中木质素含量排序一致(木质素含量杨树木屑最高、水稻稻草次之、秸秆最低)。在30d的检测时间内,木屑组的2种酶活始终保持增长,而秸秆组和稻草组的酶活在试验后期出现波动甚至降低。以上数据揭示了L.gibbosa降解不同类型木质基质时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为后续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联合分析找到木质素降解酶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2、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L.gibbosa在木质和非木质条件处理下的菌丝体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与分析,从转录水平分析了L.gibbosa对木材与木质素降解的相关生物过程与代谢途径,结果表明 L.gibbosa对木材与木质素的分解代谢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密切相关、与木质素分解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与碳代谢、芳香化合物降解等通路密切相关。本研究得到一条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COG分类关键类目Q类(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一条木质素降解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关键类目(term):G00046274(Lignin catabolic process),一条木质素降解关键通路ko01220(Degrada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通过表达量差异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分析,进一步得到一系列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关键酶及基因:NAD-P 结合结构域蛋白酶、NADP-dependent alcohol dehydrogenase 6(含 GroES2 域)、CYP450、Alcohol dehydrogenase(含 GroES1 域)、MnP2、MnP3、Versatile peroxidase VPL1(VP,MnP10s)、MrP1、Laccase D、Laccasel、LiP9、LiP2 等,为最终筛选L.gibbosa降解木质素的关键酶基因缩小了范围,为后续开展功能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3、结合转录组测序与酶活检测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与分析,得到与漆酶和MnP相关的2个基因模块,即turquoise模块和blue模块。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到 blue模块的82个关键基因(hub gene),turquoise模块的261个hub genes,在这些hub genes中,利用COG、GO、KEGG注释分析,进一步缩小关键基因范围,结合转录组差异分析,确定了最终的11个关键基因:gene 14284、gene 11466、gene1 1537、gene 3902、gene 5357、gene6568、gene713、gene7760、gene 7855、gene 7857、gene 8611。4、对筛选到的11个L.gibbosa木质素降解关键酶基因进行qPCR检测,选择木屑、稻草、秸秆3种底物处理,结果表明木屑组的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显着,秸秆与稻草组次之,这些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纤维基质中都差异表达,表明它们都为L.gibbosa降解木质素的关键基因。5、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 L gibbosa三条基因即mnpl0s(VP)、laccase D、cyp450,分析得到mnp10s(VP)基因CDS全长1089bp,编码362个氨基酸,含有“ligninase”保守结构域,属于plant peroxidase超家族蛋白;laccase D基因CDS全长1608bp,编码 535 个氨基酸,含有“CouRO 1 Tv-LCC like”和“CouRO 3 Tv-LCC like”两个保守结构域,属于Cupredoxin超家族蛋白;cyp450-up1基因CDS全长2001bp,编码666个氨基酸,属于P450超家族蛋白。以上研究为完整揭示偏肿革裥菌降解木材与木质素的机理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础。

房秀秀[9](2018)在《选择性降解木质素复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园林废弃物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园林废弃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含有大量的木质纤维素,若能够实现对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可以极大的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通过共价键连接成紧密的网络结构,纤维素束镶嵌其中,对纤维素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也给纤维素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试验研究了复合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从腐木及其周围土壤中筛选出具有选择性降解木质素功能的复合菌,并将复合菌应用到园林废弃物的降解中,探究不用菌种对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性能。本试验从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的腐木及其周围土壤中,筛选出4组具有降解木质素功能的复合菌,DT-1、DT-2、DM-1和DM-2。4组复合菌经过5代复筛培养后,均能够稳定生长,最适pH为7.5-8.0。复合菌DM-1能在16天内对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28.37%,选择性系数(SV)为2.78,纤维结晶度降低10.35%,能够较好的破坏园林废弃物中的木质纤维素结构,表明复合菌DM-1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功能。将筛选到的4组复合菌分别接种到以碱木素、滤纸条和酸处理木屑为碳源的培养基中,探究不同碳源对复合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影响。4组复合菌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中,均能够正常生长。DM-1在碱木素培养基中生长最稳定,对碱木素和滤纸条的降解率分别为49.50%和24.18%,对碱木素降解的选择性系数(SV)为2.05,显着高于其他3组复合菌(p<0.05)。复合菌DM-1对酸处理木屑的降解率最高,为33.46%。在三种培养基的不同生长时期,复合菌DM-1的木质素酶活力稳定,始终显着高于纤维素酶活力,说明复合菌DM-1对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功能不受碳源种类的影响。利用微生物基因序列的PCR扩增技术和16S rDNA基因测序方法对复合菌DM-1的V3-V4区进行鉴定,发现复合菌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和OTU数值均达到7,说明复合菌DM-1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复合菌DM-1在属的分类水平上主要是由寡养单细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菌属(Achromobact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Pandorase和纤维菌属(Cellulosimicrobium),这5类菌属组成,其中寡养单细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占所有菌种的92%,是该复合菌中的主导菌属。利用传统纯培养技术研究复合菌DM-1的菌种组成,共分离得到12株单菌,其中3株真菌、4株细菌和5株放线菌。利用DT-1(TTDT)、DM-1(TTDM)、Pleurotus ostreatus(TTPO)、Auricularia auricula(TTAF),采用菌袋固体培养的方式降解园林废弃物,探究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对园林废弃物的降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菌种均能够在菌袋中正常生长,15天内菌丝可长满菌袋。TTDT和TTDM的失重率分别为10.99%和10.24%,高于TTPO和TTAF,且DM-1对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可达到24.10%,显着高于Pleurotus ostreatus和Auricularia auricula的降解效率(p<0.05)。虽然在菌袋固体培养中DM-1对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能力较液体培养弱,但其对园林废弃物的木质纤维素结构有明显的破坏能力(SEM图),可有效增加园林废弃物纤维素的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后期纤维素的利用率。

牛东泽[10](2018)在《白腐菌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反刍动物饲料资源,但木质素限制了瘤胃微生物对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有效利用,导致其营养价值较低。以白腐菌发酵为代表的生物处理被认为是提高小麦秸秆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三种白腐菌对小麦秸秆中各组分的降解特性、发酵秸秆的营养价值、不灭菌条件下的发酵方法以及该条件下的微生物多样性。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和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处理对小麦秸秆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白腐菌在小麦秸秆中具有不同的生长状况和降解特性,其中,P.chrysospoium生长速度最快,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最强,但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差;P.ostreatus生长速度较慢,但选择性降解能力较强;I.lacteus生长速度适中,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和选择性降解能力分别与P.chrysosporium和P.ostreatus相当。I.lacteus处理显着提高了小麦秸秆的体外产气量和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乙酸和丙酸的比值(P<0.05)。2.研究了I.lacteus处理对8个不同品种小麦秸秆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56天后,小麦秸秆中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平均降解了 63%,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平均提高了 32%。I.lacteus对小麦秸秆中ADL的降解与原料中灰分含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2= 0.59,P=0.026),但与原料中ADL的含量没有显着相关性。此外,I.lacteus处理对小麦秸秆的体外产气量和VFA的含量分别增加了 33%和24%,瘤胃液中乙酸和丙酸的比值从3.28下降到2.47。3.研究了 P.chrysosporium、P.ostreatus和I.lacteus三种白腐菌在青贮后的小麦秸秆上的生长状况和降解特性,及其对小麦秸秆的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I.lacteus能在青贮的小麦秸秆上生长,并抑制小麦秸秆中好氧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发酵56天后,P.chrysosporium、P.ostreatus和I.lacteus处理小麦秸秆的pH分别为7.34、7.92和4.86,ADL含量分别为93.3、114.7和50.3 g/kg。此外,I.lacteus发酵小麦秸秆的干物质消化率(DMD)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分别提高了 18%和40%。4.研究了在不灭菌条件下,青贮和不青贮对I.lacteus处理的小麦秸秆中化学组成、体外消化率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lacteus处理的青贮(ENI)和未青贮(CKI)小麦秸秆的pH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CKI组小麦秸秆中存在较多的好氧细菌和霉菌。发酵56天后,ENI组小麦秸秆中ADL的含量显着低于CKI和对照组(P<0.05),DMD显着高于CKI与对照组(P<0.05)。此外,在ENI组小麦秸秆中,I.lacteus占真菌总量的97%,其它真菌的相对丰度均在1%以下,细菌则主要由Bacillales和Clostridiales等能够产生芽孢的种群构成。在CKI组小麦秸秆中,存在大量的真菌和细菌,其中的真菌主要是Chaetomium、Pseudallescheria和Schizothecium,该类微生物可能与I.lacteus存在较强竞争关系;细菌的组成和功能则较为复杂,其中13个属的相对丰度超过1%,它们在小麦秸秆中主要有降解木质素、释放氮元素、降解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固氮以及降解真菌的细胞壁和胞外酶等功能。

二、白腐菌对木质素降解能力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腐菌对木质素降解能力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电芬顿协同白腐菌体系的研究及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木质素简介
    1.2 木质素降解的意义及方法
    1.3 木质素降解菌及降解酶系
        1.3.1 木质素降解菌
        1.3.2 木质素降解酶
    1.4 电芬顿技术概述
        1.4.1 电芬顿的基本原理
        1.4.2 电芬顿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负载Fe&Fe_2O_3复合阴极的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白腐菌种类及来源
        2.2.2 实验器材与化学试剂
        2.2.3 复合阴极的制备
        2.2.4 细胞光密度(OD600)
        2.2.5 阴极材料对菌株的附着量
        2.2.6 复合阴极电芬顿对木质素的降解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阴极对白腐菌的聚集作用分析
        2.3.2 复合阴极电芬顿对木质素的降解
    2.4 小结
第3章 对电压条件下白腐菌生长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白腐菌种类及其来源
        3.2.2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3.2.3 菌株培养方法
        3.2.4 细胞光密度(OD600)
        3.2.5 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3.2.6 木质素降解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腐菌生长状况的分析
        3.3.2 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3.3.3 木质素降解率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电芬顿与白腐菌协同体系对木质素的降解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与培养方法
        4.2.2 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4.2.3 木质素降解率的测定
        4.2.4 ~(13)C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4.2.5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协同体系中最适电压的确定
        4.3.2 协同体系下木质素降解率的变化
        4.3.3 协同体系对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4.3.4 协同体系下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4.3.5 木质素降解酶基因的测定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内容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杜仲胶及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1.1.1 杜仲简介
        1.1.2 杜仲胶提取研究进展
        1.1.3 杜仲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1.1.4 杜仲绿原酸和黄酮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2 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细胞壁和木质纤维素
        1.2.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与转化
    1.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1.3.1 白腐真菌
        1.3.2 白腐真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
        1.3.3 白腐真菌降解转化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1.4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1.4.1 桦褐孔菌简介
        1.4.2 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立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及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杜仲和原始菌种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种子的活化
        2.3.3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预处理杜仲叶
        2.3.4 麦角固醇法测定菌丝体量
        2.3.5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菌丝体生物量
        2.4.2 杜仲叶木质纤维素降解
    2.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过程木质素降解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试剂配制
        3.4.2 制备粗酶液
        3.4.3 木质素降解酶活力测定
        3.4.4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标准曲线
        3.5.2 木质素降解酶活力随发酵变化
        3.5.3 纤维素酶活力随发酵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杜仲胶提取和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辅助提取杜仲胶
        4.3.2 加热回流提取杜仲胶
        4.3.3 红外光谱(ATR-FTIR)鉴定杜仲胶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超声辅助提胶
        4.4.2 加热回流提胶
        4.4.3 红外鉴定杜仲胶
    4.5 小结
第五章 杜仲叶提胶残渣糖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案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桦褐孔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酶解提取杜仲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案
        6.3.1 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
        6.3.2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6.3.3 还原糖含量测定
        6.3.4 制备粗酶液
        6.3.5 酶解时间优化
        6.3.6 酶浓度优化
        6.3.7 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标准曲线
        6.4.2 酶解时间优化
        6.4.3 酶浓度优化
        6.4.4 杜仲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白腐菌在煤炭和秸秆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1.1 木质素的结构
        1.1.2 木质素的来源和危害
        1.1.3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及降解机理
    1.2 煤炭的生物处理
        1.2.1 褐煤的结构
        1.2.2 褐煤燃烧的危害
        1.2.3 生物处理褐煤的微生物
        1.2.4 褐煤的生物降解机理
        1.2.5 褐煤的生物脱硫机理
    1.3 秸秆的生物处理
        1.3.1 秸秆的现状
        1.3.2 秸秆焚烧的危害
        1.3.3 秸秆的化学组成
        1.3.4 降解秸秆的微生物
        1.3.5 秸秆的生物降解机理
    1.4 有效微生物(EM)概况
        1.4.1 有效微生物(EM)的组成和特点
        1.4.2 有效微生物(EM)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腐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来源
        2.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3 培养基
    2.3 实验内容
        2.3.1 褐煤的预处理
        2.3.2 菌株的驯化
        2.3.3 菌株的筛选
        2.3.4 菌株的褐煤增溶效果
        2.3.5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3.6 菌株的鉴定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的筛选结果
        2.4.2 菌株Z1和Z4的褐煤增溶效果分析
        2.4.3 菌株Z1和Z4的形态学观察
        2.4.4 菌株Z1和Z4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腐菌在煤炭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煤炭的来源
        3.2.2 有效微生物的来源
        3.2.3 混合菌群的来源
        3.2.4 菌株的来源
        3.2.5 培养基及试剂
    3.3 实验内容
        3.3.1 接种剂的制备
        3.3.2 褐煤的预处理
        3.3.3 褐煤的生物处理
        3.3.4 褐煤降解和脱硫效果的测定
        3.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7 热重分析
        3.3.8 X射线衍射
        3.3.9 高硫煤的脱硫效果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褐煤的生物处理效果
        3.4.2 褐煤的表面结构分析
        3.4.3 褐煤的红外分析
        3.4.4 褐煤的热重分析
        3.4.5 褐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
        3.4.6 高硫煤的生物处理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腐菌在秸秆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玉米秸秆的来源
        4.2.2 有效微生物的来源
        4.2.3 菌株的来源
        4.2.4 培养基及试剂
    4.3 实验内容
        4.3.1 菌丝体的制备
        4.3.2 玉米秸秆的生物发酵
        4.3.3 玉米秸秆总重量损失的测定
        4.3.4 玉米秸秆中主要成分生物降解率的测定
        4.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4.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3.7 热重分析
        4.3.8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3.9 X射线衍射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玉米秸秆的生物处理效果
        4.4.2 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特征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4.4 热重分析
        4.4.5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4.4.6 X射线衍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的产生与利用方式
        1.1.1 秸秆的资源量
        1.1.2 秸秆的利用方式
    1.2 秸秆的组成及改性方式
        1.2.1 秸秆的结构组成及生物抗性
        1.2.2 秸秆的改性方式
    1.3 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的改性作用
    1.4 P.ostreatus改性秸秆厌氧消化
    1.5 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2种白腐菌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分析方法
    2.2 P.ostreatus和C.subvermispora改性效果对比
        2.2.1 P.ostreatus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动力学分析
        2.2.3 P.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政性效果对比
        2.2.4 厌氧消化性能分析
        2.2.5 厌氧消化过程生物降解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 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方法
        3.1.4 分析方法
    3.2 P.ostreatus栽培子实体性质分析
        3.2.1 子实体形态分析
        3.2.2 子实体性质分析
    3.3 P.ostreatus栽培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3.3.1 栽培过程中不同酶系活性变化
        3.3.2 栽培过程秸秆物理性质变化
        3.3.3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结构变化
        3.3.4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组分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改性秸秆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4.2.1 改性秸秆酶吸附能力
        4.2.2 改性秸秆酶水解能力
        4.2.3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水-氢氧化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1.4 分析方法
    5.2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5.2.1 产甲烷潜力
        5.2.2 生物降解性
    5.3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性质的影响
        5.3.1 可溶性物质变化
        5.3.2 结构变化
        5.3.3 酶水解性变化
    5.4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物质转化研究
    5.5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碳分布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装置
        6.1.3 实验方法
        6.1.4 分析方法
    6.2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评价
        6.2.1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6.2.2 氨-钾复合预处理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6.3 重金属风险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与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分析方法
    7.2 物质转化
        7.2.1 TS、VS转化
        7.2.2 有机质转化率
        7.2.3 木质纤维素转化率
    7.3 元素转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5)基于印楝种仁的木材防腐微胶囊制备及其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防腐处理方法和技术
        1.2.2 木材防腐剂分类
        1.2.3 水载防腐剂固着工艺研究
        1.2.4 植物源防腐剂提取工艺
        1.2.5 印楝应用研究现状
        1.2.6 微胶囊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三种印楝提取物抑菌活性及成分分析
    2.1 三种溶剂印楝种仁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三种溶剂印楝提取物成分分析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结论
3 印楝提取工艺优化及抑菌机理
    3.1 印楝种仁提取工艺优化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抑菌机理分析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结论
4 印楝提取物微胶囊制备及其表征
    4.1 印楝提取物微胶囊的制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2 印楝提取物微胶囊的性质表征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结论
5 印楝微胶囊在木材内部的分布及抗菌性
    5.1 微胶囊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在木材中的分布规律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印楝微胶囊处理材抗菌性研究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结论
6 印楝提取物微胶囊在木材中的固着及耐腐机理
    6.1 腐朽对处理材/素材微观形貌的影响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腐朽对处理材/素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腐朽对处理材/素材结晶度的影响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4 腐朽对处理材/素材表面元素的影响
        6.4.1 试验材料
        6.4.2 试验方法
        6.4.3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结论
结论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糖化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降解转化研究
        1.1.1 木质纤维素简介
        1.1.2 甘蔗渣及应用研究
        1.1.3 竹子及其应用研究
    1.2 白腐真菌研究进展
        1.2.1 白腐真菌
        1.2.2 白腐真菌木质素降解酶系
        1.2.3 白腐真菌对木质素的选择性降解
        1.2.4 桦褐孔菌
    1.3 酶解糖化的研究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液体发酵桦褐孔菌选择性降解木质素培养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始菌种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
        2.2.5 培养基
        2.2.6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制备
        2.3.2 发酵培养
        2.3.3 木质纤维素的成分含量测定
    2.4 结果讨论
        2.4.1 氮源优化组降解结果
        2.4.2 甘蔗渣添加量对选择系数的影响比较
        2.4.3 Plackett-Burman实验
        2.4.4 最陡爬坡实验
        2.4.5 中心组合试验
        2.4.6 最佳发酵参数验证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的动态降解及其糖化效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始菌种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甘蔗渣
        3.2.5 试剂配制
        3.2.6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发酵培养
        3.3.2 甘蔗渣木质纤维素中成分含量测定
        3.3.3 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3.3.4 纤维素降解酶活性测定
        3.3.4.1 实验准备
        3.3.4.2 FPase酶活测定
        3.3.4.3 CMCase 活性测定
        3.3.4.4 β-GIucosidase 活性测定
        3.3.4.5 糖化实验
    3.4 结果讨论
        3.4.1 实验准备结果
        3.4.2 甘蔗渣的动态降解情况
        3.4.2.1 各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3.4.2.2 各成分降解率的动态变化情况
        3.4.2.3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酶活的动态变化情况
        3.4.2.4 不同发酵天数处理的甘蔗渣的糖化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竹纤维木质素选择性降解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原始菌种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木质纤维素材料
        4.2.5 试剂配制
        4.2.6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培养
        4.3.2 发酵预处理后竹纤维的处理
        4.3.3 竹子木质纤维素的成分含量测定
        4.3.4 菌丝体含量测定
    4.4 结果讨论
        4.4.1 竹子木质纤维素初始成分分析
        4.4.2 菌丝体的观察与测定
        4.4.3 竹纤维的成分分析及降解率测定
        4.4.4 竹纤维各成分的降解率测定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木材腐朽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木材固碳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小结
2 腐朽对木材质量损失率和顺纹抗压强度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2 褐腐对木材质量和顺纹抗压性能的影响
        2.2.1 白杨
        2.2.2 红松
    2.3 白腐对木材质量和顺纹抗压性能的影响
        2.3.1 白杨
        2.3.2 红松
    2.4 小结
3 腐朽对木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3.1 实验仪器及原理
        3.1.1 测定仪器及试剂
        3.1.2 实验原理及操作
    3.2 褐腐木材化学成分
        3.2.1 白杨
        3.2.2 红松
        3.2.3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3.3 白腐木材化学成分
        3.3.1 白杨
        3.3.2 红松
        3.3.3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
    3.4 小结
4 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原理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褐腐对木材固碳量影响
        4.3.2 白腐对木材固碳量影响
    4.4 褐腐木材固碳量变化规律
        4.4.1 绝对固碳量升高的原因
        4.4.2 相对固碳量损失速率变化的原因
    4.5 白腐木材固碳量变化规律
        4.5.1 绝对固碳量变化的原因
        4.5.2 相对固碳量变化的原因
    4.6 腐朽木材固碳量和质量损失率的回归分析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素的组成及生物降解
        1.2.1 木质素的组成
        1.2.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1.3 木材白腐菌
        1.3.1 白腐菌的生物学背景
        1.3.2 白腐菌应用与研究现状
        1.3.3 偏肿革裥菌(Lenzites gibbosa)及其研究现状
    1.4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酶系统
        1.4.1 漆酶及其降解机制
        1.4.2 LiPs及其降解机制
        1.4.3 MnPs及其降解机制
        1.4.4 其他木质素降解酶
    1.5 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
        1.5.1 转录组学
        1.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偏肿革裥菌在不同木质纤维基质下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规律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木质纤维基质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方法
        2.2.2 MnP酶活测定方法
        2.2.3 漆酶活性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种木质纤维基质对MnP活性的影响
        2.3.2 三种木质纤维基质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3 木质和非木质条件下偏肿革裥菌转录组构建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及木屑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丝培养及处理
        3.2.2 偏肿革裥菌总RNA提取及其质量鉴定
        3.2.3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3.3.2 原始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3.3.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3.3.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3.3.5 SNP/InDel分析
        3.3.6 可变剪接事件预测
        3.3.7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3.3.8 新基因分析
        3.3.9 基因表达量分析
        3.3.10 差异表达分析
        3.3.11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基因共表达网络和模块构建及核心基因筛选
    4.1 数据来源
    4.2 分析方法
        4.2.1 检测离群样本及基因
        4.2.2 WGCNA方法构建共表达网络
        4.2.3 WGCNA模块的检测和识别
        4.2.4 基因表达量与外部性状关联分析
        4.2.5 目标模块中枢纽基因筛选
        4.2.6 枢纽基因的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稳定性检测及关键参数确定
        4.3.2 WGCNA网络构建和基因共表达模块聚类
        4.3.3 WGCNA网络模块的关联度
        4.3.4 与酶活数据联合分析与识别关键模块
        4.3.5 hub genes的筛选
    4.4 小结与讨论
5 偏肿革裥菌降解木质素关键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种
        5.1.2 供试木质纤维基质
        5.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4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培养方法
        5.2.2 总RNA提取及检测
        5.2.3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5.2.4 引物设计
        5.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RNA检测
        5.3.2 qPCR扩增效率及引物特异性检测
        5.3.3 木屑处理对11个木质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3.4 秸秆和稻草处理对11个木质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6 偏肿革裥菌降解木质素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供试菌种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菌丝获取
        6.2.2 总RNA提取
        6.2.3 第一链cDNA合成
        6.2.4 目的基因CDS克隆
        6.2.5 PCR产物胶回收
        6.2.6 PCR产物连接、转化
        6.2.7 菌落PCR鉴定
        6.2.8 克隆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RNA质量检测
        6.3.2 基因mnp10s(VP), laccase D, cyp450的CDS克隆结果
        6.3.3 mnp10s(VP)、laccase D、cyp450-up1基因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选择性降解木质素复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园林废弃物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园林废弃物
        1.1.1 园林废弃物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1.1.2 园林废弃物的组成与结构
    1.2 园林废弃物中木质素降解的研究现状
        1.2.1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方法
        1.2.2 园林废弃物降解的应用
    1.3 降解木质纤维素复合菌的研究进展
        1.3.1 降解木质纤维素复合菌系的构建和筛选
        1.3.2 复合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的筛选
        2.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复合菌对不同碳源的降解效果研究
        2.2.1 供试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DM-1的鉴定
        2.3.1 材料及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3.3 数据分析方法
    2.4 不同菌种对园林废弃物的降解效果研究
        2.4.1 材料及试剂
        2.4.2 试验方法
        2.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园林废弃物的理化性质
    3.2 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的筛选
        3.2.1 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的初筛
        3.2.2 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的复筛
        3.2.3 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的确定
        3.2.4 复合菌对园林废弃物的降解性能
        3.2.5 复合菌降解对园林废弃物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3.3 复合菌对不同碳源降解的效果研究
        3.3.1 复合菌降解不同碳源过程中OD600值的变化
        3.3.2 复合菌降解不同碳源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3.3 复合菌降解不同碳源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3.3.4 复合菌对不同碳源的降解率
        3.3.5 复合菌降解对酸处理木屑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3.4 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DM-1的鉴定
        3.4.1 复合菌DM-1的菌种多样性鉴定
        3.4.2 复合菌DM-1的单菌分离及镜检
    3.5 不同菌种对园林废弃物的降解效果研究
        3.5.1 不同菌种在园林废弃物中的生长情况
        3.5.2 不同菌种降解过程底物的pH变化
        3.5.3 不同菌种降解过程底物的SCOD变化
        3.5.4 不同菌种降解过程底物的酶活性的变化
        3.5.5 不同菌种降解过程底物的失重变化
        3.5.6 不同菌种降解对底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
        3.5.7 不同菌种降解对底物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3.5.8 不同菌种降解对底物结构的影响
        3.5.9 不同菌种降解对园林废弃物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白腐菌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秸秆资源现状
        1.1.2 秸秆组成
        1.1.3 秸秆处理方法
        1.1.4 白腐菌及其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质素构成及降解规律
        1.2.2 木质素降解相关的酶
        1.2.3 白腐菌发酵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框图
第二章 不同白腐菌对小麦秸秆的处理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活化及制备
        2.2.2 小麦秸秆来源及处理
        2.2.3 白腐菌发酵试验
        2.2.4 人工瘤胃产气试验
        2.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化学成分含量及损失
        2.3.2 表观结构
        2.3.3 人工瘤胃产气量
        2.3.4 人工瘤胃发酵产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 lacteus对不同品种小麦秸秆的处理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活化及制备
        3.2.2 小麦秸秆来源及处理
        3.2.3 白腐菌发酵试验
        3.2.4 人工瘤胃产气试验
        3.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料特性
        3.3.2 化学组成
        3.3.3 各成分损失
        3.3.4 人工瘤胃产气量
        3.3.5 人工瘤胃挥发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灭菌条件下不同白腐菌对青贮小麦秸秆的处理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活化及制备
        4.2.2 小麦秸秆来源及处理
        4.2.3 白腐菌发酵试验
        4.2.4 人工瘤胃消化率试验
        4.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和青贮小麦秸特性
        4.3.2 发酵产物
        4.3.3 微生物组成
        4.3.4 化学组成
        4.3.5 人工瘤胃消化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lacteus处理小麦秸秆的效果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活化及制备
        5.2.2 小麦秸秆来源及处理
        5.2.3 白腐菌发酵试验
        5.2.4 人工瘤胃消化率试验
        5.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M损失及化学组成
        5.3.2 人工瘤胃消化率
        5.3.3 pH和微生物数量
        5.3.4 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5.3.5 细菌的生物多样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白腐菌对木质素降解能力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芬顿协同白腐菌体系的研究及其对木质素的降解[D]. 侯立鹏.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白腐真菌桦褐孔菌预处理对杜仲叶杜仲胶提取和木质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D]. 钱诗怡.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7)
  • [3]白腐菌在煤炭和秸秆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D]. 赵丹瑜.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与厌氧消化的秸秆营养全值利用研究[D]. 黄文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印楝种仁的木材防腐微胶囊制备及其抑菌研究[D]. 常璐璐.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桦褐孔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培养条件优化及糖化效率研究[D]. 王天珍.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 [7]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机理研究[D]. 狄亚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8]偏肿革裥菌在木质环境下转录组分析与关键基因挖掘[D]. 赵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9]选择性降解木质素复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园林废弃物的效果研究[D]. 房秀秀.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白腐菌发酵对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牛东泽.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木质素论文 秸秆论文 木质纤维素论文 厌氧生物处理论文 厌氧发酵论文

上一篇:幼儿美术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一篇: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