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肠外营养不同脂肪乳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肠外营养时不同脂肪乳剂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1](2020)在《橄榄油脂肪乳对TPN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全肠外营养(TPN)大鼠模型,研究豆油脂肪乳(SOLE)和橄榄油脂肪乳(OOLE)对TPN大鼠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肠外营养治疗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全部行单侧颈外静脉置管,48h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豆油脂肪乳剂组(SOLE组)和橄榄油脂肪乳组(OOLE组)。Control组泵入不含脂肪乳的TPN制剂,SOLE组和OOLE组分别泵入含豆油脂肪乳和橄榄油脂肪乳的TPN制剂。于给药第3天时单纯采血行肝功能生化检查;给药第7天时采血行肝功能生化检查并处死大鼠、收集肝组织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指标,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RS)测定氧化物丙二醛(MDA)水平,氮蓝四唑(NBT)光化学还原法测定抗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参考Loff标准行病理学评分。此外,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2020年1月-8月的58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接受卡文注射液至少肠外营养支持7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1)在肝功能指标方面:给药前各组大鼠的基线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OLE组和OOLE组的TG、TBIL、ALT、ALP水平均随着时间而逐渐升高,均高于对照组,但前者ALB水平随时间而逐渐下降(P<0.05)。给药第3天,SOLE组的TG、TBA水平高于OOLE组(P<0.05),二者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第7天,OOLE组的TG、TBIL和ALT水平均明显低于SOLE组(8.38±2.44vs24.71±4.66,20.18±2.23vs26.20±3.12,28.92±3.67vs31.83±2.58,P<0.05),但这两组的TBA、γ-GT、AL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表明,除TG、γ-GT、TBIL、TBA外,肠外营养第3天和7天的ALT、ALP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但其AL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肠外营养第7天的ALB、ALT、ALP水平较第3天明显升高(P<0.05)。(2)在炎症指标方面:给药前各组大鼠的炎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第3天,SOLE组和OOLE组大鼠的炎症指标TNF?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高于Control组,但后者的TNF?水平显着低于前者(P<0.05)。给药第7天,OOLE组TNF?水平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给药前和Control组(35.38±2.58vs27.48±2.63,35.38±2.58vs27.50±2.67,P<0.05)。给药第3天和7天,SOLE组与OOLE组间的IL-6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免疫指标方面:给药前各组大鼠免疫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第3天,SOLE组和OOLE组间的CD4+、CD8+、CD3+、Ig G、C3、C4水平均明显下降,低于Control组(P<0.05),但二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第7天,SOLE组的CD4+、CD4+/CD8+、CD3+、Ig G、C3、C4水平均显着低于OOLE组,但后者的CD4+、CD3+、Ig G、C3、C4水平仍低于给药前水平和Control组(P<0.05)。(4)在脂质氧化指标方面:给药第7天,与Control组相比,SOLE组的SOD活性无统计学差异(192.02±24.19vs189.84±24.04,P>0.05),而OOLE组的SOD活性高于Control组和SOLE组(P<0.05);SOLE组和OOLE组的MDA水平均升高(P<0.05),而OOLE组的MDA水平低于SOLE组(3.11±0.77vs5.19±1.22,P<0.05)。(5)在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评分方面:与Control组相比,SOLE组和OOLE组评分均升高(P<0.05),而OOLE组评分低于SOLE组(1.33±0.98vs2.17±0.94,P<0.05)。结论:(1)含有脂肪制剂的TPN可以引起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改变,同时伴有炎症因子TNF?和IL-6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脂质抗氧化指标SOD活性下降和氧化指标MDA水平升高;(2)橄榄油脂肪乳对TPN大鼠的TNF?、CD4+、CD4+/CD8+、CD3+、Ig G、C3、C4、SOD、MDA和肝脏病理学评分的影响小于豆油脂肪乳,其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水平和降低脂质过氧化,从而降低含脂肪制剂的TPN对肝功能的影响。

吴岩[2](2020)在《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家兔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在犬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研究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肠炎类疾病的作用,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在兽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试验将6只家兔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1%乙酸和蒸馏水灌肠的方法进行肠炎模型建立试验,采用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的方法评估模型建立结果;试验将建立的模型动物在使用常规对症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加入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Ⅰ组(生理盐水)、Ⅱ组(谷氨酰胺)、Ⅲ组(全价营养液)和Ⅳ组(谷氨酰胺和全价营养液),治疗前和治疗5 d后采用临床症状观察、血常规分析、生化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AI)、血常规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三酰甘油(TRIG)、葡萄糖(GLU)、D-乳酸含量。同时将得出试验成果直接应用于犬肠炎类疾病临床,观察其疗效,进行临床应用调查。调查分犬细小病毒感染的肠炎和非犬细小病毒感染的肠炎两类进行统计分析,对同类疾病的应用及未应用的病例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主要考察指标为治愈率、平均治疗天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成功建立了家兔肠炎模型。与治疗前比较:Ⅳ组DAI下降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Ⅳ组WBC数目高于其他三组(P<0.05);Ⅲ组、Ⅳ组RBC数目、血红蛋白含量高于Ⅰ组、Ⅱ组(P<0.05);各组PLT数目上升且Ⅲ组、Ⅳ组低于Ⅰ组、Ⅱ组(P<0.05);治疗前后各组AST、ALT无显着差异;治疗后Ⅰ组ALB、TP低于其他三组(P<0.05);Ⅲ组、Ⅳ组CRE、BUN高于Ⅰ组、Ⅱ组(P<0.05),Ⅲ组、Ⅳ组TRIG、GLU高于Ⅰ组、Ⅱ组(P<0.05)。Ⅳ组D-LA含量低于其他三组(P<0.05)。临床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营养疗法治疗非犬细小病毒感染的肠炎的治愈率高于不应用的病例(P<0.05);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营养疗法治疗犬细小病毒感染的肠炎时,治愈率明显高于不应用的病例(P<0.01);平均治疗时间短于不应用的病例(P<0.05)。综上表明,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外营养具有减轻临床症状、提供机体营养需求、调节免疫机能、修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肠炎类疾病。在犬的临床实际成效较好,为其相关兽药研发,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邵子玮[3](2020)在《橄榄油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模型,研究橄榄油脂肪乳(OOLE)对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肠外营养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所有大鼠均行单侧颈外静脉置管,48小时后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组)及橄榄油脂肪乳干预组(OOLE组)。Control组、SAP组大鼠每天泵入生理盐水,OOLE组泵入橄榄油脂肪乳。5天后Control组行腹部假手术,SAP组及OOLE组采用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行造模手术,24小时后观察大鼠腹腔情况,收集腹水,腹主动脉采血并留取胰腺和小肠组织标本。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胰腺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小肠绒毛隐窝单位进行形态学测量;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肠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及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Image J及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1)与Control组相比,SAP组大鼠造模后腹腔炎症表现明显,腹水生成量显着增加(P<0.01),血淀粉酶、脂肪酶、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显着上升(P<0.01);HE染色见胰腺组织大片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PCNA阳性率)降低和凋亡率升高(Caspase-3阳性率)(P<0.01),小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值明显下降(P<0.01),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DAO水平显着升高(P<0.01),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加。(2)与SAP组相比,OOLE组的血淀粉酶、脂肪酶和血清IL-6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NF-α水平降低(P<0.05),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率升高和凋亡率降低(P<0.05),小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值较高(P<0.05);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率升高(P<0.05),DAO水平降低(P<0.05),肠道通透性降低。结论:(1)SAP模型大鼠炎症相关指标升高,同时伴有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的黏膜屏障受损;(2)OOLE干预能够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减少凋亡,减轻肠道绒毛隐窝单位的损伤,增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来维持肠道通透性,从而对SAP大鼠肠黏膜屏障起到保护性作用。

葛丽丽[4](2019)在《“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由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住院期间营养素及热卡摄入、体重增长、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并发症、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82例出生体重<1500g、胎龄<37周的早产VLBWI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其中对照组120例,由NICU实施营养管理,研究组62例,由营养科实施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产前孕母一般情况,生后第7、14、21天肠内及肠外营养素及热卡摄入情况,体重增长速率,生后第1、7、14、21天及出院前生化指标,生后一周内及两周末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转归情况、以体重评价的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总结“特配液”对早产VLBWI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结果:(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宫内感染性肺炎、产时窒息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孕母年龄、剖宫产、产前使用激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污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前胆汁淤积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营养情况比较:生后第7、14天,两组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差异均不显着(P>0.05);生后第21天,研究组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均低于对照组,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营养素及热卡摄入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比较:两组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半量及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而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5)两组生化指标比较:①肝功能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间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LT于生后第7、14、21天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②蛋白质指标:两组患儿生后第1天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天,研究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球蛋白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生后第14、21天及出院前,研究组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电解质指标:生后第1天两组血Na+、K+、Ca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第7、14、21天及出院前,两组血N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研究组血Ca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K+于生后第7、14天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生后第21天及出院前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指标比较:①体液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新生儿的C3、C4、IgM、IgG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3、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4、IgM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②细胞免疫指标:生后一周内,两组间CD3+、CD4+、CD8+、CD4+/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生后两周末,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CD8+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研究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低血糖、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of prematurity,ROP)、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脑损伤(Brain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BIP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贫血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8)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情况比较:两组间临床治愈率及好转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EUGR发生率明显低、住院时间明显短,而住院费用高(P<0.05)。结论:(1)营养科配制的“特配液”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早产VLBWI生长发育,提升体重增长速率,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半量、全量肠内营养时间。(2)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能够优化生化指标,改善肝功能,补充蛋白质,平衡电解质。(3)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静脉营养方案对体液免疫影响较小,能改善细胞免疫,有助于提升早产VLBWI的免疫功能。(4)予以早产VLBWI“特配液”可以降低PNAC、NEC、BPD、低血糖、ROP、晚发型败血症、BIPI的发生率,安全性好,同时可以降低EUGR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邵子玮,曹维嘉,刘正,韩文峰,魏丰贤,徐小东[5](2019)在《橄榄油脂肪乳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营养支持迅速发展,用于肠外营养的各种脂肪乳剂相继被应用于临床。与豆油为基础的传统脂肪乳相比,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酚类化合物的橄榄油脂肪乳耐受性良好,能够为各种需要肠外营养的患者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目前的研究表明,橄榄油脂肪乳可以保护机体免疫、肝胆和内皮细胞功能,并可以降低脂质过氧化,降低重症患者的感染率。既往将橄榄油脂肪乳的诸多益处归因于高含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橄榄油的酚类成分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橄榄油脂肪乳剂多种生物学特性在基础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罗祖洋[6](2018)在《长链脂肪乳剂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长链(橄榄油)脂肪乳剂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将90例已确诊胃肠道肿瘤并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按照随机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手术后分别选择长链(橄榄油)脂肪乳剂(试验组)与中长链脂肪乳剂(对照组)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连续5d,于术后7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免疫功能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并对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前、后试验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免疫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链(橄榄油)脂肪乳剂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使用安全、耐受性好。弥补传统(大豆油)脂肪乳剂给术后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马天龙[7](2017)在《SMOF新型脂肪乳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脂肪乳剂应用于临床已经接近60年。英脱利匹特(Intralipid)作为长链甘油三脂(LCT)是第一个被普遍应用、且耐受性良好的的脂肪乳剂,作为传统脂肪乳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比如在血液中清除率较慢、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再酯化水平相对较高、使的多数甘油三脂在人体组织内的储积,进而可能造成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术后危重患者由于受到手术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感染等诸多不利因素,容易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免疫抑制、严重全身炎症反应和高分解代谢状态,术后如何选择合理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很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脂肪乳剂大多富含ω-6脂肪酸,可能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随着营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科学家们先后研究出了中链甘油三脂(MCT)和LCT两者混合,以及后来的结构化甘油三脂的脂肪乳剂。其中是由两个碳原子组成的中链脂肪酸,多项研究证明其比Intralipid代谢水平快,氧化供能迅速,几乎很少贮藏于人体组织内,因为其氧化不依赖于肉毒碱,所以很少对人体内皮系统有影响。至此上世纪初,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MCT/LCT)迅速发展并广泛用于临床;结构性脂肪乳剂在90年代初也被应用于临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人们肯定。通过肠外营养提供脂肪乳的临床意义在于为机体供能,提供缺乏的必需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多项研究证明ω-6和ω-3脂肪酸适当的比例混合可有效调控人体系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由此促使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开发出另一种新型鱼油脂肪乳剂:富含ω-3脂肪酸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脂肪乳剂,这被作为新型脂肪乳剂SMOF研究的开始。目的:对比应用普通肠外营养脂肪乳(大豆油、MCT/LCT、橄榄油)的患者,我们主要探讨了SMOF新型脂肪营养乳剂对腹部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反应、肝功能、住院时间和凝血功能等关系,并对其行Meta分析。方法:搜索国内外已发表的主要探讨了大豆油、MCT/LCT、鱼油、橄榄油和SMOF新型混合脂肪乳剂与胃肠外科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免疫功能、不良并发症等的关系的RCT试验,我们对原创性试验的数据行定量归纳、分析,用软件工具Review manager(5.3版)对我们得出的资料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计纳入12篇随机对照研究,病例组为选用SMOF新型脂肪乳剂行肠外营养的病人,对照组为选用非SMOF(大豆油、MCT/LCT、橄榄油),即常规普通肠外营养液的病人,比较两组间病人在术后的肝功能的指标AST、ALT、GGT、ALP;炎性因子指标CRP、IL-6、TNF-α;营养学指标AA、EPA、DHA;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凝血功能变化;并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SMOF混合脂肪乳剂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要小于使用普通混合脂肪能量液组,在肝功能的指标AST、ALT、GGT、ALP和营养学指标AA、EPA、DHA,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别于传统普通的脂肪乳,SMOF新型混合脂肪乳能够较好地改善了病人的营养状况,保证了人体重要内脏(如肝脏)功能的正常行使,显着地抑制炎症不良反应,明显缩短病人被重症监护或特级管理的时间,较有效地控制术后较严重并发疾病,减低病死率。

李玉梅,张圳[8](2016)在《不同脂肪乳剂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脂肪乳是肠外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能够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疾病康复,在危重患儿营养支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脂肪乳已形成了多种不同配方的制剂,不同脂肪乳剂的代谢特点不同,决定了各种脂肪乳剂临床应用的不同。

李雪娇[9](2016)在《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在全肠外营养制剂的输注过程中,单瓶输注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观察肠外营养制剂的输注途径及输注方式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再次寻求单瓶输注脂肪乳与氨基酸弊端的证据。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分别选取金陵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扬州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机关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采用连续定点便利抽样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89例全合一肠外营养输注患者与194例单瓶肠外营养输注患者纳入本研究。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使用NRS-2002量表为患者做营养风险的筛查(若NRS-2002评分≥3分提示有营养风险),且分别于入院后次日晨与同一方式连续输注营养液7天后次日晨检测营养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静脉炎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且记录性别、年龄、病种、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的种类、输注方式和输注途径等。所有调查项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以单因素非条件的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的回归分析,找出患者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影响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比较全合一组与单瓶输注组两组输注反应差异前,其基线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进行同质性检验,除身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他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1)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高、民族、白细胞、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甘油三酯、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营养液输注部位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15)。(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是静脉炎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经标准化后显示(表4),总蛋白[危险度比值比(OR)=1.06,95%可信区间(CI)为1.028-1.093,X2=14.013]、营养液配置方式[危险度比值比(OR)=0.225,95%可信区间(CI)为0.100-0.509,X2=12.858]、营养液输注方式[危险度比值比(OR)=0.209,95%可信区间(CI)为0.111-0.392,X2=23.770]、营养液输注途径[危险度比值比(OR)=1.834,95%可信区间(CI)为1.304-2.578,X2=12.150]、平均滴速[危险度比值比(OR)=0.864,95%可信区间(CI)为0.828-0.903,X2=43.066]、营养液输注部位[危险度比值比(OR)=1.132,95%可信区间(CI)为1.433-2.452,X2=13.534],其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p值小于0.0001,为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383例患者中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18.44%)低于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37.25%),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普通病房配置台配置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6.40%)高于科室净化台配置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11.38%),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混合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4.82%)高于专用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16.91%),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留置针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1.53%)高于经外周静脉置管法(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ICC营养液输注静脉炎发生率(22.22%),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平均滴速≥52滴/分静脉炎发生率(40.72)高于平均滴速<52滴/分静脉炎发生率(16.76%),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掌侧正中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3.59%;贵要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0.77%;肘正中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28.38%;头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5.00%;锁骨下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17.65%;颈内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15.38%,差异无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4)189例接受全合一营养支持患者与194例接受单瓶输注营养制剂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体重、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5)全合一营养制剂支持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较治疗前高,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体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身高较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接受单瓶输注营养支持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前白蛋白明显较营养治疗前高,患者血小板、体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血糖、白蛋白、身高较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全合一组的生理舒适度与总分较单瓶输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精神舒适度、社会文化舒适度及环境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单瓶输注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的时间、维持睡眠状态的时间、睡眠效率、催眠的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总分均小于全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催眠药物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单瓶输注组静脉炎、局部疼痛、局部组织水肿发生率均高于全合一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心慌、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营养液输注部位为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科室净化台配置营养液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专用通道输注营养液较混合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低;PICC营养液输注方式静脉炎发生率低于留置针输注患者;平均滴速<52滴/分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掌侧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率较高。(3)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单瓶输注营养制剂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升高,增加了患者的肝脏与肾脏负荷。(4)全合一输注组舒适度高于单瓶输注组。(5)单瓶输注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均较全合一组好。(6)本研究发现单瓶输注组静脉炎、局部疼痛、局部组织水肿发生率均高于全合一输注组。

赵卓琦,洪莉,冯一,宋立华[10](2015)在《早产儿营养干预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早产儿出生率增加,为降低早产儿官外生长发育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早产儿出生后的营养支持方式。目前对早产儿的营养干预主要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其中,肠外营养的使用按照最新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应用指南中的推荐量,并给予早产儿个体化支持。肠内营养常用母乳及母乳强化剂、早产儿配方乳、深度水解蛋白乳及出院后配方乳。本文主要阐述早产儿营养干预的临床应用状况。

二、肠外营养时不同脂肪乳剂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外营养时不同脂肪乳剂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橄榄油脂肪乳对TPN大鼠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药物及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颈外静脉置管的建立
        1.2.3 TPN 模型的建立
        1.2.4 临床卡文注射液输液方式
        1.2.5 检测标本收集及处理
        1.2.6 血生化指标的检测
        1.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炎性因子 TNF?、IL-6
        1.2.8 免疫功能测定
        1.2.9 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RS)测定肝组织 MDA 的水平
        1.2.10 氮蓝四唑(NBT)光化学还原法测定肝组织匀浆 SOD 活性
        1.2.11 石蜡切片的制作
        1.2.12 肝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 染色)
        1.2.13 肝脏的病理观察和评分
    1.3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含脂肪乳对比不含脂肪乳的TPN对大鼠的影响
    2.2 含脂肪乳的 PN 液对临床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SOLE 和 OOLE 对大鼠炎性指标的影响
    2.4 SOLE 和 OOLE 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5 SOLE 和 OOLE 对大鼠脂质氧化指标 SOD 和 MDA 的比较
    2.6 SOLE 和 OOLE 对大鼠肝脏组织病理评分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橄榄油脂肪乳剂在肠外营养支持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家兔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在犬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宠物行业概述
        1.1 中国养宠现状
        1.2 宠物医疗概述
        1.3 宠物药品现状
    2 犬肠炎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
        2.3 诊断和治疗方法
        2.4 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5 犬肠炎疾病相关评估指标
    3 肠外营养
        3.1 肠外营养概述
        3.2 PN的主要成分
        3.3 PN的适应症
        3.4 PN禁忌症
        3.5 与肠内营养的比较
    4 谷氨酰胺研究进展
        4.1 谷氨酰胺概述
        4.2 Gln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3 Gln对胃肠道的影响
        4.4 机体补充Gln的方式
        4.5 Gln相关动物医药产品
    5 本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1.3 试验试剂及药品
    2 方法
        2.1 试验药品及试剂配置
        2.2 家兔肠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3 试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应用情况调查
        2.6 临床应用实例介绍
        2.7 数据处理分析
结果
    1 家兔肠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结果
        1.1 造模后试验家兔主要临床症状
        1.2 造模后试验家兔病理变化
        1.3 模型建立评价
    2 观测指标结果
        2.1 体重变化情况
        2.2 疾病活动指数(DAI)
        2.3 血常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2.4 血清蛋白情况
        2.5 血清AST、ALT情况
        2.6 血清BUN、CRE情况
        2.7 血清TRIG、GLU情况
        2.8 血清D-乳酸水平
    3 临床应用调查结果
    4 临床应用实例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临床症状检查
        4.3 实验室检查
        4.4 治疗过程
        4.5 预后
讨论
    1 模型动物选择与试验设计
    2 对临床症状的干预
    3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 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 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7 临床应用的疗效评价
    8 临床应用的体会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橄榄油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实验流程
        1.2.2 大鼠颈外静脉置管(方法改进)
        1.2.3 橄榄油脂肪乳肠外营养的输注
        1.2.4 SAP大鼠模型(4%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
        1.2.5 标本收集及处理
        1.2.6 一般状况观测
        1.2.7 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检测
        1.2.8 血清TNF-α、IL-6、DAO检测
        1.2.9 HE 染色及肠道形态学测量
        1.2.10 免疫荧光检测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以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
    1.3 统计处理
第二章 实验结果
    2.1 SAP大鼠炎症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变化情况
        2.1.1 一般状况及腹腔情况
        2.1.2 SAP炎症程度和胰腺HE染色
        2.1.3 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变化情况
    2.2 OOLE对 SAP大鼠炎症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2.2.1 OOLE干预对一般状况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2.2.2 OOLE干预对小肠HE染色及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的影响
        2.2.3 OOLE干预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2.2.4 OOLE 干预对肠道紧密连接相关蛋白 ZO-1 表达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相关诊断或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产前孕母一般情况比较
    3. 两组间营养情况比较
        3.1 两组间PN和EN的营养素、热卡摄入比较
        3.2 两组间体重增长、静脉营养时间比较
    4.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4.1 两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
        4.2 两组间蛋白质相关指标比较
        4.3 两组间电解质指标比较
    5. 两组间免疫指标比较
        5.1 两组间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5.2 两组间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6.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7. 两组临床治疗结局比较
讨论
    1.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概述
    2. 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长发育的影响
    3、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对早产VLBWI肝功能的影响
        3.2 对早产VLBWI蛋白质水平的影响
        3.3 对早产VLBWI电解质的影响
    4、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免疫功能的影响
    5、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并发症的影响
    6、静脉营养对早产VLBWI临床治疗结局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1. 新生儿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析
        1.1 T淋巴细胞分析
        1.2 细胞因子及相关因素
    2. 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系统分析
    3. 红细胞免疫系统
    4. 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保护与促进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5)橄榄油脂肪乳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橄榄油及橄榄油脂肪乳组成
2 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研究
    2.1 橄榄油脂肪乳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2 橄榄油脂肪乳对机体炎症的影响
    2.3 橄榄油脂肪乳对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4 橄榄油脂肪乳对血管内皮及血小板的影响
3 展望

(6)长链脂肪乳剂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SMOF新型脂肪乳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系统评价操作及具体流程
    2.1 系统评价前的准备
    2.2 系统评价的流程
    2.3 Meta分析方法
    2.4 对文献的检索
    2.5 对文献的去重选择
    2.6 对文章的质量评价
    2.7 数据的提取过程
    2.8 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解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选择的结果
    3.2 RCT文章的一般特征与质量评分
        3.2.1 RCT文章的一般特征
        3.2.2 纳入文章的评分
    3.3 Meta分析结果
    3.4 行敏感性研究分析
    3.5 发表偏倚的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不同脂肪乳剂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乳剂结构组成
2 长链脂肪乳剂
3 中长链脂肪乳
4 结构脂肪乳
5 鱼油脂肪乳
6 橄榄油脂肪乳
7 混合脂肪乳剂

(9)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文献回顾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的选取
    2.4 实施方案
    2.5 临床结局评价指标
    2.6 研究工具及评定方法
    2.7 统计处理
    2.8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静脉炎发生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静脉炎发生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4 Roc曲线
    3.5 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3.6 连续7天营养制剂两组血生化比较
    3.7 全合一输注患者输注前与输注七天后血生化的比较
    3.8 单瓶输注营养制剂患者输注前与输注后七天血生化的比较
    3.9 单瓶与全合一输注舒适度的比较
    3.10 单瓶与全合一输注睡眠质量的比较
    3.11 营养液输注期间临床结局指标的比较
4 讨论
    4.1 输注肠外营养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正确选择营养制剂
    4.3 优化输注方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4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4.5 加强护理工作监测,预防患者并发症
    4.6 改进护理方式,预防患者相关护理并发症
5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录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成果
    附录D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肠外营养时不同脂肪乳剂对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橄榄油脂肪乳对TPN大鼠肝功能的影响[D]. 杜建. 兰州大学, 2020(04)
  • [2]谷氨酰胺强化肠外营养对家兔肠炎的疗效观察及在犬的临床应用分析[D]. 吴岩. 延边大学, 2020(05)
  • [3]橄榄油脂肪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D]. 邵子玮. 兰州大学, 2020(01)
  • [4]“特配液”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管理的影响研究[D]. 葛丽丽. 苏州大学, 2019(04)
  • [5]橄榄油脂肪乳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J]. 邵子玮,曹维嘉,刘正,韩文峰,魏丰贤,徐小东. 中国当代医药, 2019(15)
  • [6]长链脂肪乳剂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罗祖洋.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7]SMOF新型脂肪乳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D]. 马天龙. 兰州大学, 2017(02)
  • [8]不同脂肪乳剂特点及其临床应用[J]. 李玉梅,张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6(09)
  • [9]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李雪娇. 蚌埠医学院, 2016(02)
  • [10]早产儿营养干预方式的研究进展[J]. 赵卓琦,洪莉,冯一,宋立华.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5(05)


静脉炎论文 肠外营养论文 脂肪乳注射液论文 脂肪乳论文 粒细胞论文

上一篇:干扰能联合胸腺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电厂环保管理要点分析论文_采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