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延贞,常璠,纪荣祖,李海萍,王晶,尕项卓玛,杨晶,杨成英,刘福星,何兵,高延可[1](2022)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在新生儿窒息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新生儿窒息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于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128例窒息患儿,其中轻度窒息78例,重度窒息50例,同时选取62例无窒息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轻度、重度窒息患儿与对照组新生儿血清NT-proBNP水平。对128例窒息患儿随访12个月,统计并记录窒息新生儿死亡情况和后遗症发生情况。若患儿死亡或发生后遗症,则纳入预后不良组,若未发生则纳入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窒息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T-proBNP对窒息新生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新生儿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轻度、重度窒息患儿[(3 295±618)ng/L比(34 468±5 212)、(43 586±4 529)ng/L],轻度窒息患儿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窒息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羊水异常、胎盘早剥、宫缩乏力、Na+<138.67 mmol/L、Ca2+<2.23 mmol/L、NT-proBNP≥26 748.61 ng/L是影响窒息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T-proBNP预测窒息新生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95%置信区间:0.695~0.964,P<0.001),最佳临界值为26 729.54 ng/L,特异度为88%,敏感度为91%。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可反映窒息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NT-proBNP≥26 748.61 ng/L是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邱洁勤,郭少桢[2](2021)在《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原因,并探究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窒息的发生原因及多脏器损害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所有患儿进行对症综合救治,统计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原因从高到低占比依次为羊水浑浊(45%)、脐带绕颈(33%)、难产(22%);轻度窒息72例,重度窒息28例,重度窒息患儿并发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64.29%(18/28),高于轻度窒息患儿的16.67%(12/72)(P<0.05);患儿经对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羊水浑浊、脐带绕颈、难产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窒息程度越严重,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越高,针对性的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病情。
王丽[3](2021)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统计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剖宫产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1例,占9.17%;未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09例,占90.83%。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为9例,占7.5%;重度新生儿窒息为2例,占1.67%。年龄、孕周、分娩次数、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胎数、低体重儿、脐带异常、产前出血、产前贫血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影响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9.17%。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产妇围产期的卫生保健工作,改进及完善新生儿窒息急救及抢救流程,并评估产妇子痫前期病情程度,选择合理的麻醉剂急救管理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李小琴[4](2021)在《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国内普遍存在单独以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Apgar)诊断新生儿窒息的现象,其局限性也已日渐明显,诊断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际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是依据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目前国内对脐动静脉血气研究较少,新生儿窒息时可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寻找新生儿窒息的病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特点及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为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分析窒息病因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目的1、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及其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2、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与诊断新生儿窒息标准以及窒息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4例,新生儿病例427例,其中脐动脉血气分析427例,87例同时行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1分钟Apgar>7分脐动、静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碱剩余(Buffer excess,BE)、乳酸(lactic acid,Lac)、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HCO3-)的参数范围;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对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pH、1分钟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pH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最佳诊断标准;研究新生儿窒息的预后。结果1.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1 385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5±0.09,PaO2:24.43±11.21(mmHg),PaCO2:55.27±13.82(mmHg),BE:-3.37±4.22(mmol/L),Lac:4.57±2.57(mmol/L),HCO3-:24.16±4.13(mmol/L)。1.2 82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静脉血气分析:pH:7.31±0.06,PaO2:33.10±11.21(mmHg),PaCO2:44.87±10.10(mmHg),BE:-2.94±4.35(mmol/L),HCO3-:24.26±4.97(mmol/L)。2.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1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29例,非窒息组398例。窒息组脐动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07±0.08 vs.7.26±0.07;BE:-10.06±3.61 vs.-2.87±3.87,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8.71±3.10 vs.4.26±2.26;PCO2:71.88±18.05 vs.54.32±12.63,P<0.05)。2.2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4例,非窒息组83例。窒息组脐静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18±0.03 vs.7.31±0.06;BE:-7.15±3.42 vs.-2.61±4.21,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 大(Lac:7.62±1.10 vs.3.67±2.30;PCO2:57.23±11.48 vs.44.46±9.50,P<0.05)。2.3 87例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中,以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15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72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pH小(7.22±0.04 vs.7.32±0.05,P<0.05);窒息组 pH 差值、PCO2 差值大(pH 差值:0.10±0.09 vs.0.02±0.05;PCO2差值:19.89±14.30 vs.5.70±11.36,P<0.05)。3.1分钟Apgar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3.1 脐动脉血气分析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动脉 pH、BE 小(pH:7.14±0.11 vs.7.27±0.08;BE:-8.03±4.52 vs.-2.78±3.85,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7.56±3.22 vs.4.19±2.22;PCO2:64.67±18.45 vs.54.38±12.65,P<0.05)。3.2 脐静脉血气分析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6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81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 pH、BE 小(pH:7.21±0.06 vs.7.31±0.06,P<0.05;BE:-6.50±3.10 vs.-2.55±4.22,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大(Lac:6.70±2.32 vs.3.64±2.28;PCO2:53.62±10.55 vs 44.41±9.61,P<0.05)。3.3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r=0.36;r=0.34;r=0.23,P<0.05);与 Lac、PCO2呈负相关(r=-0.32;r=-0.18,P<0.05);与 PO2、SO2无相关性(P>0.05)。4.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1胎儿窘迫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儿窘迫168例,非胎儿窘迫259例。胎儿窘迫组脐动脉pH、BE 比非胎儿窘迫组小(pH:7.23±0.10vs.7.27±0.08;BE:-3.93±5.05 vs.-2.99±3.61,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Lac 大(5.23±2.86 vs.4.13±2.28,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pH<7.2 的发生率高(33.93%vs.20.08%,P<0.05)。4.2胎儿窘迫时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脐静脉血气分析87例中,胎儿窘迫组41例,非胎儿窘迫组46例,两组脐静脉pH、BE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3胎儿窘迫时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427例脐动脉血气中胎儿窘迫1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阴道顺产50例,钳产22例。剖宫产组比阴道顺产、钳产组脐动脉 pH、BE 大(pH:7.26±0.08 vs.7.19±0.09、7.20±0.12;BE:-1.99±4.23 vs.-5.97±5.29、-7.75±3.81,P<0.05);剖宫产组 Lac 小(3.87±2.30 vs.7.06±2.80、7.02±1.77,P<0.05)。阴道顺产组与钳产组脐动脉pH、BE、Lac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脐动脉pH、1分钟Apgar与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分析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膜早破95例,羊水污染132例,妊娠期糖尿病82例,妊娠期高血压25例,脐带绕颈167例。5.1 脐动脉pH 脐动脉pH<7.20组为窒息组(109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318例),窒息组与非窒息组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脐带绕颈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 1分钟Apgar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1分钟Apgar评分≤7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羊水污染、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44.68%vs.29.21;14.89%vs.4.74%,P<0.05)。6.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27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7分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进行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P<0.05),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污染、早产均不是危险因素(P>0.05)。7.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7.1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诊断标准: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74,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35,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53(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而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低;Apgar的约登指数最高,脐动脉pH<7.20次之,脐动脉pH<7.15最低(P<0.05)。7.2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为窒息诊断标准: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27,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60,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1(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最低(P<0.05)。7.3 1分钟Apgar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8.新生儿窒息预后本研究对新生儿窒息、脐动脉pH<7.20的脏器损伤、住院天数(因新生儿窒息和/或脏器损伤住院天数)、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非窒息组高(P<0.05);脐动脉pH<7.20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脐动脉pH≥7.20组高(P<0.05);新生儿窒息预后治愈率与非窒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脐动脉pH<7.20组的预后治愈率与脐动脉pH≥7.2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脐血pH、PaO2、PaCO2、BE、HCO3-各指标结果与国内外多个大样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脐血Lac偏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以及寻找窒息病因。2、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与Lac、PCO2呈负相关;与PO2、SO2无相关性。3、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脏器损害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窒息是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周小敏[5](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张伟峰[6](2021)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早期诊断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新生儿救护中心收治的足月窒息新生儿,根据出生后窒息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根据出生后7天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根据肾损伤严重程度分为AKI1-3期组,根据患儿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随机纳入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做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窒息新生儿和正常足月儿尿液中L-FABP的蛋白水平,同时检测各组新生儿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所有数据资料,绘制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尿L-FABP水平在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结果1.共纳入窒息新生儿127例,其中7例退出临床研究(1例放弃治疗、6例自动出院),完成临床研究的窒息新生儿120例,其中轻度窒息组86例(男46例,女40例),重度窒息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比较三组新生儿的基本数据,包括胎龄[(39.54±1.37)w vs.(39.62±1.46)w vs.(39.27±1.12)w,P>0.05]、出生体重[(3350±420)g vs.(3370±418)g vs.(3300±457)g,P>0.05]、身长[(49.45±1.12)cm vs.(49.38±1.66)cm vs.(49.27±1.72)cm,P>0.05]、性别[(男46例,女40例)vs.(男16例,女18例)vs.(男23例,女27例),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窒息新生儿120例中,AKI组新生儿48例,非AKI组新生儿72例。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更低[(6±2)vs.(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在1 min Apgar评分[(4±1)vs.(4.5±1),P>0.05]、分娩方式[(剖18例,顺30例)vs.(剖32例,顺40例),P>0.05]、身长[(49.16±0.71)cm vs.(49.81±1.12)cm,P>0.05]、出生体重[(3325±427)g vs.(3369±462)g,P>0.05]、胎龄[(39.57±1.21)w vs.(39.22±1.46)w,P>0.05]、性别[(男22例,女26例)vs.(男31例,女41例),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与轻度窒息组新生儿比较,重度窒息组新生儿AKI发生率更高[64.7%(22/34)vs.30.2%(26/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比较对照组、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46.81±8.21)μmol/L vs.(50.57±8.16)μmol/L vs.(52.18±8.32)μmol/L,P>0.05]及BUN水平[(3.57±1.01)mmol/L vs.(3.79±1.21)mmol/L vs.(4.01±1.32)mmol/L,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新生儿比较,轻度窒息组新生儿、重度窒息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尿L-FABP水平明显升高[(89.24±24.32)μg/(g·Cr)vs.(29.51±10.21)μg/(g·Cr),(184.57±54.21)μg/(g·Cr)vs.(29.51±10.21)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比较AKI组与非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58.82±9.26)μmol/L vs.(56.84±9.21)μ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3、7天的Scr水平更高[(86.28±11.24)μmol/L vs.(62.86±10.22)μmol/L,P<0.05]、[(116.81±18.21)μmol/L vs.(74.81±12.29)μmol/L,P<0.05]、[(289.89±24.13)μmol/L vs.(108.54±21.27)μ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新生儿比较,AKI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2、3、7天的尿L-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152.24±40.30)μg/(g·Cr)vs.(99.24±34.32)μg/(g·Cr),P<0.05]、[(326.76±60.28)μg/(g·Cr)vs.(139.29±54.38)μg/(g·Cr),P<0.05]、[(539.24±86.32)μg/(g·Cr)vs.(209.24±58.52)μg/(g·Cr),P<0.05]、[(642.29±89.96)μg/(g·Cr)vs.(287.63±50.59)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AKI1期组21人,2期组17人,3期组10人。比较三组新生儿第1、2、3、7天的尿L-FABP水平[(132.24±36.20)μg/(g·Cr)vs.(164.23±42.32)μg/(g·Cr)vs.(189.14±48.54)μg/(g·Cr),P<0.05]、[(289.76±54.38)μg/(g·Cr)vs.(348.26±62.26)μg/(g·Cr)vs.(392.16±74.18)μg/(g·Cr),P<0.05]、[(505.64±84.42)μg/(g·Cr)vs.(569.17±96.34)μg/(g·Cr)vs.(619.26±106.02)μg/(g·Cr),P<0.05]、[(517.21±76.26)μg/(g·Cr)vs.(589.19±89.36)μg/(g·Cr)vs.(806.24±112.21)μg/(g·Cr),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窒息新生儿AKI 48例,死亡组6例,存活组42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Scr水平[(186.89±68.21)μmol/L vs.(107.27±56.29)μ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存活组新生儿比较,死亡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尿L-FABP水平更高[(469.28±98.27)μg/(g·Cr)vs.(245.86±84.52)μg/(g·Cr),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AUC为0.921(95%可信区间:0.867-0.974),P<0.005。尿L-FABP诊断窒息新生儿AK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72.2%、68.8%和92.9%。本文结果显示,出生后第1天窒息新生儿AKI的最佳截断值为105μg/(g·Cr)。结论尿L-FABP可用于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且对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晓丽,孙俊华[7](2021)在《新生儿窒息患儿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与血清钠、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QTcd)与血清钠、钾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生儿窒息患儿10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新生儿窒息组65例和重度新生儿窒息组3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钠、钾水平,测定肌钙蛋白I(cTnI)水平,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计算QTcd,比较不同组别新生儿cTnI、QTcd、血Na+、血K+水平,采用Spearman线性方程分析QTcd与cTnI、血Na+、血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重度新生儿窒息组cTnI、QTcd水平高于轻度新生儿窒息组和健康对照组,轻度新生儿窒息组cTnI、QTc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 831.504,277.169,P<0.05);重度新生儿窒息组血Na+、K+水平低于轻度新生儿窒息组和健康对照组,轻度新生儿窒息组血Na+、K+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线性方程显示,QTcd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性(r=0.824,P<0.05),与血Na+、K+水平呈负相关性(r=-0.790,-0.640,P<0.05);血K+与cTnI水平呈负相关性(r=-0.679,P<0.05)。结论血清K+和Na+可作为早期评估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的监测标志物,并且对新生儿窒息损伤严重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作用。
金元平[8](2021)在《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对心肾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对心肾功能产生的影响及血清肌钙蛋白I(Troponi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胱抑素C(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肌酐(Creatinin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尿常规、尿β2微球蛋白(Beta 2 microglobulin)等实验室检测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及病情监测价值,提高对于临床上窒息患儿的识别及诊治能力。方法1.随机选取50例非窒息新生儿(对照组)及22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及2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实验组),收集其基本临床资料(如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娩出方式等),于生后1天内检测其血清cTnI、CK-MB、Cystatin C、Cr、BUN、尿常规、尿β2-MG,于出院前3天内检测轻度及重度窒息患儿血清cTnI、CK-MB、Cystatin C、尿β2-MG。2.比较3组之间血清cTnI、CK-MB、Cystatin C、Cr、BUN、尿常规、尿β2-MG的差异。3.比较轻度及重度窒息新生儿在生后1天内与出院前3天内血清cTnI、CK-MB、Cystatin C、尿β2-MG的差异。结果1.非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之间男女比率(P=0.969)、出生胎龄(P=0.565)及出生体重(P=0.706)无显着差别(P>0.05),在娩出方式上,窒息组(轻度、重度)剖宫产率显着高于非窒息组(P<0.05),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之间剖宫产率无显着差异(P>0.05)。2.重度窒息组生后第一天cTnI显着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在CK-MB上无显着差异(P>0.05);轻度窒息组生后第一天CK-MB显着高于非窒息组,在cTnI上无显着差异(P>0.05);重度窒息组生后第一天内CK-MB、cTnI均高于非窒息组(P<0.001)。3.三组患儿生后第1天内Cr、BUN、尿常规无显着差别(P>0.05);轻度窒息组生后第1天内β2-MG显着高于非窒息组(P<0.001),但Cystatin C无显着差异(P>0.05);重度窒息组生后第1天内β2-MG、Cystatin C显着高于轻度窒息组与非窒息组(P<0.001)。4.窒息组(轻度、重度)出院前3天内的cTnI、CK-MB、Cystatin C、β2-MG显着低于在生后第1天(P<0.05)。结论1.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可对心肾功能产生显着影响。2.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于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心肌损伤的检测及病情的持续监测具有重要价值。3.肌酐(Cr)、尿素氮(BUN)、尿常规识别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肾损伤不够敏感,胱抑素C(Cystatin C)、尿β2微球蛋白(β2-MG)对于高原地区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肾损伤的检测及病情的持续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胡曼喆[9](2021)在《2011-2020年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变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年间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本中心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及死亡原因,为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次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NICU 2011年至2020年期间494例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特点、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前后5年两个阶段进行对比,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死亡新生儿进行分析,比较病死率,比较两个阶段死亡原因顺位变化。结果:(1)2011年至2020年,住院人数共22237例,其中死亡494例,其中早产儿329例(66.6%),足月儿165例(33.4%);≤3天死亡224例(45.3%),>3—<7天死亡199例(40.3%),≥7天死亡71例(14.4%);(2)住院病死率为2.2%,呈下降趋势。早产儿住院人数呈上升期趋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前后5年两阶段比较:住院病死率(2.75%下降至1.74%)呈下降趋势(P<0.001),不同胎龄阶段新生儿病死率下降(P<0.001),不同出生体重阶段病死率下降(P<0.001);(3)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早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晚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2011-2015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2016-2020年间,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先天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位主要死亡原因。(4)死亡新生儿中孕母常见合并症为:高血压相关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结论:10年期间我院新生儿住院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小胎龄及较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病死率下降明显。死亡原因为早产儿及相关合并症、呼吸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优化住院病人治疗细节,加强对家属的宣教,是降低病死率的措施。
郭朝利[10](2021)在《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及多科室协作在复苏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窒息是产科常见新生儿并发症之一,该症为胎儿宫内窘迫、生产时胎儿出现呼吸障碍,致使新生儿难以自主呼吸的一种病理性表现。新生儿窒息非常容易导致永久性损伤或者死亡,因此复苏抢救和护理干预非常重要[1,2]。了解新生儿窒息的诱发因素可以指导后续的临床治疗干预,多科室协作护理干预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3]。在与时间竞争的新生儿窒息抢救现场,不仅要求医护人员的极高的抢救技能,医护人员契合度也是确保抢救成功的重要的因素。我院采用多科室协作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工作中,效果显着。现报告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资料收集 |
| 1.2.2 诊断标准 |
| 1.2.3 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 |
| 1.3 预后情况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轻度、重度窒息患儿与对照组新生儿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
| 2.2 预后情况分析 |
| 2.3 不同预后组孕产期相关因素比较 |
| 2.4 不同预后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 2.5 窒息新生儿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6 NT-proBNP在预测窒息新生儿预后方面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新生儿窒息发生原因分析 |
| 2.2 多脏器损害情况 |
| 2.3 治疗效果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窒息与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内容 |
| 1.2 研究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伦理审查 |
| 结果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
|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
|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
|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
| 讨论 |
|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
|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
|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相关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组新生儿QTcd与cTnI、血Na+、K+水平比较: |
| 2.2 QTcd与cTnI、血Na+、K+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过程 |
| 1.研究对象 |
| 2.分组 |
| 3.标本采集 |
| 4.数据收集 |
| 5.统计学分析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受损的相关治疗手段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
| 1.2 临床资料排除标准 |
| 1.3 疾病诊断标准、死亡原因判定及死亡评审 |
| 2.收集资料及资料分析 |
| 3.统计分析 |
| 4.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和分级标准: |
| 1.3 窒息原因分析: |
| 1.4 护理措施: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 |
| 2.2 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 |
| 2.3 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估: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