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磷酸二酯酶IV抑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磷酸二酯酶Ⅳ抑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1](2021)在《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临床及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治疗方式不同。如何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案,及逆转治疗后的耐药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改善乳腺癌预后的关键。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针对各个层面的基因突变进行靶向编辑,不仅可以检测药物靶点及耐药靶点,还能用于基因治疗,现已大规模应用于各种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现就CRISPR/Cas9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帅佃奎[2](2021)在《茶碱联合I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发病率高、可以通过预防和药物治疗延缓和控制的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上表现为气道不可逆性改变和呼气受限。接触有害的颗粒和气体可能导致呼气受限,比如做饭油烟,烟草,空气灰尘等等,吸烟已经明确和COPD的发生及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也表明,做饭油烟与COPD的发生也可能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目前是全球三大死因之一,社会经济发达的国家茶碱已经逐渐退出主要治疗方案,主要因为其使用长期或者大剂量时候的会产生副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仍然在大量使用,尤其是在收入低到中等的国家(LMICs),最近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探讨了小剂量茶碱联合ICS治疗COPD的疗效,如发生AECOPD的频率、肺功能改善、生物标志物和炎性指标的变化。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茶碱联合ICS治疗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回顾性研究兰州大学第一医院COPD患者使用小剂量茶碱是否可以改善AECOPD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等,从而对临床治疗给予参考。方法:我们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及临床回顾性研究两部分对本课题进行探究。循证医学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回顾并整理茶碱联合激素、长效及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长效及短效抗胆碱能拮抗剂应用于COPD的相关文章。系统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研究的争议点,探讨治疗COPD的相关策略及预后;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探究小剂量茶碱联合吸入激素对COPD的临床应用效果;临床研究部分,我们纳入了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入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COPD患者进行统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茶碱治疗和不联合茶碱治疗COPD,观察急性加重发生的频次、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全因死亡率。结果: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部分:茶碱作为ICS的附加治疗与COPD加重的减少无关(HR 1.08,95%CI 0.97 to 1.19,I2=95.2%)。在基于研究设计的亚组分析中,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都表明,在ICS中添加茶碱并不能减少COPD的急性加重的频次。服用茶碱组较未服用茶碱组COPD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增加(HR 1.12,95%CI 1.10 to 1.15,I2=20.4%,和HR 1.19,95%CI 1.14 to 1.25,I2=0%)。与非茶碱组相比,茶碱组HDAC活性显着升高,痰中TNF-α和IL-8浓度进一步降低。临床部分: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茶碱组较对照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PD患者伴有肝脏疾病对全因死亡率有影响。伴有肝脏疾病的COPD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非肝病疾病患者的3.14倍(95%CI,(1.03,9.57);P=0.044)。在控制了其他可能混杂因素后,茶碱组较对照组一年再次入院次数低(β=-0.19;95%CI,(-0.30,-0.08);P=0.001)。COPD患者的年龄、伴有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对一年再次入院有影响。其中高龄(β=0.01;95%CI,(0.00,0.01);P=0.007)、伴有二型糖尿病(β=0.17;95%CI,(0.04,0.31);P=0.011)、心血管疾病(β=0.20;95%CI,(0.08,0.32);P=0.002)增加一年再次入院次数,但伴有肝脏疾病(β=-0.15;95%CI,(-0.27,-0.03);P=0.017)减少一年再次入院次数。茶碱组较对照组对COPD患者住院天数略长(β=0.65;95%CI,(0.26,1.05);P=0.001)。COPD患者的年龄、COPD控制类治疗和COPD缓解类治疗对住院时长有影响。其中高龄增加住院时长(β=0.02;95%CI,(0.00,0.05);P=0.019);使用ICS+LABA+LAMA(β=-0.96;95%CI,(-1.76,-0.16);P=0.019)或LAMA(β=-1,41;95%CI,(-2.25,-0.57);P=0.001)较仅使用ICS治疗可缩短COPD患者的住院时长。在控制了其他可能混杂因素后,茶碱组较对照组住院费用高(β=1045.70;95%CI,(326.48,1764.91);P=0.004)。COPD患者的年龄、伴有Ⅱ型呼吸衰竭、心血管疾病和不同COPD控制类治疗对住院总费用有影响。其中高龄(β=57.07;95%CI,(19.30,94.84);P=0.003)、伴有Ⅱ型呼吸衰竭(β=1679.36;95%CI,(623.39,2735.33);P=0.002)、心血管疾病(β=936.39;95%CI,(131.08,1741.70);P=0.023)增加住院总费用;采用LAMA治疗较采用ICS治疗总费用低(β=-2283.29;95%CI,(-3798.65,-767.92);P=0.003),而其他控制治疗方式较ICS间住院总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小剂量茶碱没有减少全因死亡率,循证证据也没有减少再次入院率和AECOPD急性加重的发生率。使用茶碱可能会降低炎性因子及HDAC2,减缓COPD的进展控制COPD的临床症状。然而目前仍然在大量使用茶碱,因此急迫需要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这将会对于目前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力的证据,并且可能会改变目前治疗方案。

陈美凤[3](2021)在《多索茶碱作为辅助用药对COPD不同临床亚型及频繁急性加重表型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分析多索茶碱作为辅助用药对COPD不同临床亚型及频繁急性加重表型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09月至2020年07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访于2021年1月31日结束。在此期间多次入院者,取首次人院的数据。根据治疗用药中是否使用多索茶碱,将研究对象分为多索茶碱组和非多索茶碱组。多索茶碱组出院后继续服用多索茶碱缓释片(0.2g/12片,0.2g,2次/d,口服6个月)+吸入性药物,而非多索茶碱组仅使用吸入性药物。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发重度急性加重次数、激素使用情况和临床症状,对比稳定期与出院后6个月的肺功能及炎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一、入组及随访情况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13日至2020年07月31日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COPD患者。最终随访于2021年1月31日结束。共招募306名参与者:多索茶碱组147名,非多索茶碱组159名。因不符合纳入标准(n=45)、符合排除标准(n=32)、拒绝参加(n=37)而排除134例,最后纳入研究对象172例,其中多索茶碱组82例,非多索茶碱组90例。在药物适应期(1周)及随访期间,因不良反应(n=5)、要求退出(n=4)、依从性差(n=3)、失访(n=5)排除17例。最终,155名研究对象完成此项研究。二、多索茶碱组与非多索茶碱组基线资料在155名研究对象中(多索茶碱组68人;非多索茶碱组87人),平均年龄71.2±10.1岁,男性81人(52.3%),女性74人(47.7%)。BMI 22.6kg/m2,吸烟者占56.1%,平均吸烟年龄27.0岁,吸烟指数600。病程时间中位数为8.0年,最常见的共病为心血管疾病(69.7%)、糖尿病(16.8%)、消化系统疾病(11.6%)、脑血管疾病(9.7%)和肺心病(7.1%)。FEV1提示大多数受试者为重度COPD,29.7%的受试者为极重度COPD,67.8%的受试者为中重度COPD,2.6%的受试者为轻度COPD。CAT平均评分为22.6±2.7,严重影响患者生活。81.6%的纳入对象使用长效M受体拮抗剂+ICS、长效β2-激动剂+ICS或长效M受体拮抗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白细胞为8.5±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8.5%,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0.2%,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5%。按炎症细胞比例将受试者分为中性粒细胞亚型(49.0%)、嗜酸性粒细胞亚型(17.4%)、混合粒细胞亚型(33.5%),按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划分,频发急性加重型占15.5%,非频发急性加重型占84.5%。三、多索茶碱组与非多索茶碱组结果分析(一)主要终点共155人完成了6个月的随访,(多索茶碱组68人;非多索茶碱组87人)获得了完整的数据。共81例发生重度急性加重,多索茶碱组28例,非多索茶碱组53例。出院后1个月,多索茶碱组5例(3.2%)与非多索茶碱组6例(3.9%)发生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比(IRR)为1.0[95%CI,0.3-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多索茶碱组17例(11.0%)Vs非多索茶碱组24例(15.5%)发生重度急性加重,IRR=0.9[95%CI,0.5-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多索茶碱组6例(3.9%)发生重度急性加重,而非多索茶碱组中23例(14.8%),IRR=0.3(95%CI,0.1-0.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二)次要终点在多索茶碱组与非多索茶碱组中,FEV1%、CAT评分、m MRC呼吸困难评分或不良事件(COPD相关事件和总体事件)在多索茶碱组和非多索茶碱组之间均没有显着差异。出院后6个月采集血清,对比分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入组时的变化,结果显示多索茶碱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多索茶碱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2%Vs 65.8%;P=0.002];多索茶碱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多索茶碱组但无显着性差异[1.5%Vs 2.3%;P>0.05]。四、多索茶碱组与非多索茶碱组不同临床亚型结果分析(一)主要终点多索茶碱组发生重度急性加重例数:中性粒细胞型11例,嗜酸性粒细胞型5例,混合粒细胞型12例;非多索茶碱组:中性粒细胞型33例,嗜酸性粒细胞型5例,混合粒细胞型15例。出院后1个月,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和混合粒细胞型发生急性加重例数无显着差异。出院后3个月,中性粒细胞型中发生急性加重例数:多索茶碱组5例(6.6%)Vs非多索茶碱组17例(22.4%),IRR=0.4[95%CI,0.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嗜酸性粒细胞型IRR=4.0[95%CI,0.5-29.8]与混合粒细胞型IRR=1.9[95%CI,0.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中性粒细胞型多索茶碱组3例(3.9%)Vs非多索茶碱组13例(17.1%)发生急性加重,IRR=0.3[95%CI,0.1-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嗜酸性粒细胞型发生急性加重例数:暴露组0例(0.0%)Vs非多索茶碱组4例(14.8%),IRR=1.5[95%CI,1.0-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中性粒细胞型和嗜酸性粒细胞型在出院后6个月发生急性加重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混合粒细胞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要终点在3种临床亚型中,FEV1%、CAT评分、m MRC呼吸困难评分或不良事件(COPD相关事件和总体事件)在多索茶碱组和非多索茶碱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型中多索茶碱组FEV1%[45.0%Vs 34.0%]、MMF%[45.0%Vs 34.0%]明显高于非多索茶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对比分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入组时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型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9%Vs 66.8%;P=0.023]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两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1.0%Vs 1.8%;P=0.009];嗜酸性粒细胞型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55.1%Vs 60.9%;P=0.017]。五、多索茶碱组与非多索茶碱组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结果分析(一)主要终点频繁急性加重型与非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共81例发生重度急性加重,其中多索茶碱组28例(非频繁急性加重型25例,频繁急性加重型3例),非多索茶碱组53例(非频繁急性加重型39例,频繁急性加重型14例)。在非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出院后6个月多索茶碱组发生急性加重例数为4例(3.1%),非多索茶碱组为18例(24.7%),IRR 0.3[95%CI,0.1-0.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在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出院后第3个月的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例(0.0%)Vs 7例(29.2%),P=0.008]。(二)次要终点FEV1%、CAT评分、m MRC呼吸困难评分或不良事件(COPD相关事件和总体事件)在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多索茶碱组MMF%(38%)明显高于非多索茶碱组MMF%(1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炎性细胞结果显示频繁急性加重型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Vs 66.5%;P=0.003]。六、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使用情况研究对象中,125人用药中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其中多索茶碱组54人,非多索茶碱组71人。6个月的随访中,多索茶碱组中54人因病情控制良好或稳定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28人因病情加重增加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53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52人增加使用频次。但在第1、3个月时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6个月时,多索茶碱组中33人因病情控制良好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6人因病情加重增加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28人减少使用频次,22人增加使用频次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性粒细胞型中,多索茶碱组25人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吸入药,非多索茶碱组35人。随访出院后第1个月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多索茶碱组中11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4人增加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11人减少使用频次,18人增加使用频次,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第6个月,多索茶碱组中16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3人增加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11人减少使用频次,12人增加使用频次,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嗜酸性粒细胞型中,多索茶碱组11人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吸入药,非多索茶碱组10人。随访出院后第1、3个月药物使用情况,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多索茶碱组中11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4人增加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4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0人增加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P=0.027)。混合粒细胞型中,多索茶碱组18人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吸入药,非多索茶碱组22人。随访第1、3、6个月使用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多索茶碱组10人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吸入药,非多索茶碱组14人。随访出院后第1、6个月药物使用情况,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多索茶碱组中6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0人增加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3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7人增加使用频次,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非频繁急性加重型中,多索茶碱组44人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吸入药,非多索茶碱组57人。随访出院后第1、3个月药物使用情况,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剂量调整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多索茶碱组中29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4人增加使用频次;非多索茶碱组中27人减少含糖皮质激素吸入药的使用频次,17人增加使用频次,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1.多索茶碱可降低COPD患者重度急性加重总体发生率。2.多索茶碱可作为COPD患者治疗方案辅助用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3.多索茶碱作为辅助用药时,长期规律用药临床效果优于短期临床作用(用药时间至少≥3个月)。4.多索茶碱可降低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及频繁急性加重型重度急性加重总体发生率,并显着减轻炎症反应。5.多索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减缓FEV1%和MMF%下降,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临床亚型。6.服用多索茶碱不良反应少,临床使用安全性较好。

张倩[4](2020)在《自拟益肺健脾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益肺健脾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患者6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肺健脾汤。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肺通气功能、生活质量评估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病例。临床研究表明:1.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咳痰、喘息、自汗、纳呆、腹胀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气短乏力、啰音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无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FEV1%的计分无明显差异。3.两组治疗后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益肺健脾汤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可改善患者肺功能FEV1%水平,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还可改善患者CAT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韩丽娟[5](2020)在《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人群外周血、A549及BEAS-2B细胞在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处理后的磷酸二酯酶4D(phosphodiesterase 4D,PDE4D)、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腺苷-3’,5’-环化一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的表达,探讨PDE4D在慢阻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9例慢阻肺患者和62例同期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将A549及BEAS-2B分别用3%CSE、10%CSE处理48h后将处理组中分别加入2n M和1μM的罗氟司特,将两种细胞各分为未处理组、CSE处理组、低浓度罗氟司特(2n M)处理组、高浓度罗氟司特(1μM)处理组。通过实时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周血和细胞中PDE4D、PGE2、c AMP的表达。结果在人群外周血研究中,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慢阻肺患者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98±0.3033 N=62 vs 2.463±0.2592 N=69,p<0.001),ELISA检测结果慢阻肺患者PDE4D(2.763±0.3616 N=62 vs 5.312±1.034 N=69,p<0.05)、PGE2(998.1±78.96N=39 vs1631±224.9 N=43,p<0.05)表达量增加,c AMP表达量下降(1975±437.2 N=39vs975.4±119.9 N=43,p<0.05);在细胞研究中,A549组:实时定量PCR检测3%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15±0.1278 vs 12.39±1.158,p<0.001),与3%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12.39±1.158 vs 3.360±0.4531,p<0.01),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12.39±1.158 vs 1.200±0.2212,p<0.001);ELISA检测与未处理组相比,3%CSE处理组PDE4D蛋白表达量增加(10.07±0.01522 vs 13.12±0.3932,p<0.01),与3%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变化(13.12±0.3932 vs 11.99±0.7162,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下降(13.12±0.3932 vs 9.812±0.1830,p<0.01);3%CSE处理组PGE2表达量增加(587.3±65.66 vs 920.9±58.62,p<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920.9±58.62 vs 720.4±35.65,p<0.05)和1μM罗氟司特(920.9±58.62 N=12 vs 538.7±22.55 N=9,p<0.001)后,PGE2表达量均下降;3%CSE处理组c AMP表达量下降(3.547±0.04364 vs 0.8125±0.1084,p<0.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0.8125±0.1084 vs 1.250±0.08699,p<0.05)和1μM罗氟司特(0.8125±0.1084 vs 5.719±0.08714,p<0.001)后,c AMP表达量均增加。BEAS-2B组:实时定量PCR检测10%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30±0.1677 vs 7.890±1.117,p<0.01),与10%CSE处理组相比,PCR检测10%CSE处理组PDE4D基因表达量增加(1.030±0.1677 vs 7.890±1.117,p<0.01),与10%CSE处理组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无显着变化(7.890±1.117 vs 7.950±0.7797,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基因表达量下降(7.890±1.117 vs 1.352±0.1448,p<0.01);ELISA检测与未处理组相比,10%CSE处理组PDE4D蛋白表达量增加(10.31±0.5739 vs 16.72±1.590,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变化(16.72±1.590 vs 15.76±0.9673,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DE4D蛋白表达量下降(16.72±1.590 vs 11.57±0.5055,p<0.05);10%CSE处理组PGE2表达量增加(502.3±43.98 vs 705.0±85.05,p<0.05),与10%CSE处理组PGE2相比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PGE2表达量无显着变化(705.0±85.05 vs 808.2±61.87,p>0.05),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PGE2表达量下降(705.0±85.05vs 381.5±56.52,p<0.05);10%CSE处理组c AMP表达量下降(5.914±0.01393 vs 3.989±0.1717,p<0.001),加入2n M罗氟司特后(3.989±0.1717 vs 3.979±0.2480,p>0.05),c AMP表达量无显着变化,加入1μM罗氟司特后,c AMP表达量增加(3.989±0.1717 vs5.558±0.1174,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PDE4D蛋白表达结果中,A549 3%CSE处理组(2.014±0.1574)与未处理(1.951±0.1353)间PDE4D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处理组(1.821±0.01671)和入1μM罗氟司特处理组(1.594±0.2107)也未能引起PDE4D蛋白表达的显着变化(p>0.05),而BEAS-2B中,10%CSE处理组(1.252±0.06915)PDE4D表达量较未处理组(0.9388±0.08469增加(p<0.05),加入2n M罗氟司特(0.8970±0.04827)和1μM罗氟司特(0.7987±0.09246)后,PDE4D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⑴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PDE4D表达明显增加。⑵CSE可以通过模拟吸烟引起的慢阻肺为罗氟司特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⑶CSE诱导PDE4D和PGE2表达上调,使c AMP表达下降,因此CSE可能通过调控PDE4D及相关通路上PGE2、c AMP等因子表达参与慢阻肺发病。⑷罗氟司特目前作为PDE4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该研究发现其可有效抑制CSE诱导的PDE4D上调来治疗慢阻肺,因此PDE4D可能成为日后治疗慢阻肺的新靶点,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PDE4D参与慢阻肺发病的详细机制,使得在有效治疗慢阻肺的同时,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刘立涛[6](2020)在《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简称慢阻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高达13.7%,患病人数约1亿。COPD在我国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经济负担率均较高,且知晓率较低,具有“五高一低”的现状。COPD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阻碍。研究目的:探究和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筛选五种对COPD细胞模型有效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单体,探究葛根素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引起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的影响。研究方法:以香烟烟雾(CS)和脂多糖(LPS)联合诱导Wistar大鼠的方式构建COPD大鼠模型;以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人类A549细胞(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方式构建COPD细胞模型。通过五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单体安全浓度实验和有效性实验筛选有效单体。通过A549细胞内活性氧含量(ROS)、丙二醛含量(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检测葛根素对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检测A549细胞线粒体表面融合蛋白1(Mfn1)、线粒体表面融合蛋白2(Mfn2)和线粒体动力样蛋白1(Drp1)检测葛根素对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1)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生存状态较差,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组大鼠比较,雄性模型A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动态顺逆性下降,气道阻力升高,免疫细胞百分比产生变化;其他组别测量指标差异较小。2)空白组A549细胞状态良好,当CSE浓度升高时,模型组A549细胞状态变差甚至死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分泌增多。3)以五种单体的25μmol/L、75μmol/L和100μmol/L三个浓度进行对CSE诱导A549细胞有保护作用的单体筛选,葛根素保护效果强于红景天苷,其他三个单体效果较差。4)与空白组A549细胞比较,模型组A549细胞ROS含量和MDA含量升高,TAC下降;与模型组A549细胞比较,葛根素25μmol/L组、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可以降低细胞ROS含量和MDA含量,提高TAC。5)与空白组A549细胞线粒体比较,模型组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开放程度增大,线粒体Mfn1蛋白和Mfn2蛋白表达减少,Drp1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A549细胞比较,葛根素25μmol/L组、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A549细胞膜通道孔开放程度减小,Drp1蛋白表达量较少,Mfn1蛋白和Mfn2蛋白表达量增加。研究结论:1)香烟烟雾和LPS联合成功构建COPD动物模型;0.01×的CSE成功构建COPD细胞模型。完成COPD模型的探究与构建。2)对黄芩苷、葛根素、木犀草素、木犀草苷和红景天苷五种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单体筛选得知,葛根素对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葛根素对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引起的COPD细胞模型(A549细胞)氧化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雷婷[7](2020)在《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旨在评价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相关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出有关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信息,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并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连续性变量使用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合并统计量,结果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相关文献506篇,最终纳入23项研究[1-23],共计1667名受试者,其中治疗组849人,对照组818人,结果如下:1.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够降低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呼吸力学指标、改善血气指标、改善免疫指标(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炎症指标、降低APCHE-II评分,减少机械通气相关不良反应(腹胀、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通腑法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CD8+T细胞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医通腑法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中医通腑法配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韦筱园[9](2019)在《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IL-17A、MMP-9和TIMP-1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为了研究COPD防治机制,本实验对50只大鼠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观察中药扶肺固肾饮对COPD模型大鼠白介素17A(IL-17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扶肺固肾饮对COPD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观察其对气道重塑的作用,并研究其防治机制。方法选择烟熏的基础上加以气道注入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造模共28天,造模结束后开始给药,给药28天,每天2次,每次3ml,第29天对指标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各组HE染色后的病理改变,观察是否有炎性改变及气道变化。采集大鼠动脉血、肺泡灌洗液,抗凝并离心后,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17A的表达;取大鼠肺组织,将肺组织匀浆并离心,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MMP-9和TIMP-1的表达。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鼠右肺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柱状上皮细胞纤毛倒伏甚至脱落,杯状细胞增多,大量炎性细胞分泌,管腔分泌物增多,粘膜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壁变薄,甚至部分破裂融合成肺大泡。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IL-17A和肺组织MMP-9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组织TIMP-1表达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7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MMP-9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TIMP-1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其中,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最明显,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稍弱。结论1.COPD气道炎症可能与IL-17A水平的改变有关,COPD气道重塑可能与MMP-9/TIMP-1平衡失调有关。2.扶肺固肾饮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L-17A、MMP-9水平,上调TIMP-1水平,减轻气道炎性反应,减缓气道重塑,从而达到COPD的防治目的。

张柳月[10](2019)在《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综合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临床治疗方案中添加免疫调节药物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搜索2012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与本研究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且运用RevMan5.3软件对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042例受试患者,Meta分析显示:将免疫调节药物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常规治疗(氧疗、抗感染、止咳化痰、抗炎平喘)基础上进行治疗后,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组(实验组)受试患者的疗效比未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对照组)组受试患者的疗效好。且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实验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其占用力肺活量较治疗前高、也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受试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升、CD8-T淋巴细胞下降、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均升高。结果经过调节免疫药物治疗后对照组受试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效果没有实验组受试患者改善效果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免疫调节药物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常规治疗中,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慢病情进展、延缓肺功能下降、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二、磷酸二酯酶Ⅳ抑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二酯酶Ⅳ抑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RISPR/Cas9系统及CRISPR/Cas9高通量文库
2 药物靶点及耐药的研究
3 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3.1 致癌基因层面
    3.2 DNA修复层面
    3.3 逆转耐药性层面
    3.4 免疫治疗层面
    3.5 其他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2)茶碱联合I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ICS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COPD疾病患者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文献注册
        1.2.2 文献检索
        1.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4 文献筛选
        1.2.5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1.2.6 数据综合与分析
    1.3 结果
        1.3.1 茶碱对COPD疾病的急性加重
        1.3.2 茶碱对COPD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1.3.3 茶碱对COPD疾病的炎性因子及HDAC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茶碱联合 ICS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茶碱
        2.3.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
        2.3.3 炎性指标IL-6 和IL-8
    2.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设计
        2.4.2 研究对象
        2.4.3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2.4.4 变量定义与赋值
        2.4.5 统计分析
    2.5 结果
        2.5.1 基线资料
        2.5.2 使用茶碱组对照未使用茶碱组的全因死亡率
        2.5.3 使用茶碱组对照未使用茶碱组的再次入院次数
        2.5.4 使用茶碱组对照未使用茶碱组的平均住院时长
        2.5.5 使用茶碱组对照未使用茶碱组的住院费用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2.8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索茶碱作为辅助用药对COPD不同临床亚型及频繁急性加重表型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局限性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历

(4)自拟益肺健脾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2.1 肺功能对比
        2.2 CAT评分对比
        2.3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2.4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2.5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2.7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
    3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自拟益肺健脾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立法依据
    2 自拟益肺健脾汤组方的方义解析及药理作用
        2.1 组方原则
        2.2 现代药理研究
    3 自拟益肺健脾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优势
        3.1 对肺功能的影响
        3.2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3 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5)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关于磷酸二酯酶 4D 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理论研究
    1.1 流行病学
        1.1.1 定义
        1.1.2 病因
        1.1.3 症状
    1.2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机制
        1.2.1 氧化应激机制
        1.2.2 炎症机制
        1.2.3 蛋白酶与抗蛋白酶机制
        1.2.4 细胞凋亡机制
        1.2.5 上皮-间充质转化机制
        1.2.6 免疫失衡机制
        1.2.7 基因易感机制
    1.3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药物
        1.3.1 支气管扩张剂
        1.3.2 抗炎药
        1.3.3 抗氧化剂
        1.3.4 祖国医学治疗策略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
        1.4.1 COPD动物模型的动物种类
        1.4.2 COP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
        1.4.3 COPD细胞模型的细胞种类
        1.4.4 COPD细胞模型的造模方式
    1.5 清热解毒类中药在慢阻肺中的应用
        1.5.1 黄芩苷的研究现状
        1.5.2 葛根素的研究现状
        1.5.3 木犀草素的研究现状
        1.5.4 木犀草苷的研究现状
        1.5.5 红景天苷的研究现状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线粒体
第2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第一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动物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大鼠分组、模型探究与构建
        2.1.5 大鼠体重生存状态及体重变化
        2.1.6 大鼠肺动态顺逆性与气道阻力
        2.1.7 大鼠支气管肺灌洗液免疫细胞分类计数
        2.1.8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鼠生存状态及体重变化
        2.2.2 大鼠肺肺动态顺逆性变化
        2.2.3 大鼠气道阻力变化
        2.2.4 大鼠支气管肺灌洗液免疫细胞分类计数
        2.3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胞模型的探究与构建
        2.4 材料及方法
        2.4.1 实验细胞
        2.4.2 药物与试剂
        2.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4 A549细胞培养
        2.4.5 COPD细胞模型探究与构建
        2.4.6 CSE对A549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2.4.7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CSE对A549细胞状态及活性影响
        2.5.2 CSE对A549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2.6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五种中药单体对CSE诱导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及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细胞
        3.1.2 药物与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4 单体对A549细胞活性的药物浓度筛选
        3.1.5 单体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3.1.6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体对A549细胞活性无影响的药物浓度筛选
        3.2.2 单体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细胞
        4.1.2 药物与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4 A549 细胞ROS含量、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4.1.5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活性氧含量影响
        4.2.2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影响
        4.2.3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总抗氧化能力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细胞
        5.1.2 药物与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4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影响
        5.1.5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Drp1 的表达
        5.1.6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Mfn1 的表达
        5.1.7 葛根素对CSE诱导A549 细胞线粒体膜Mfn2 的表达
        5.1.8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的影响
        5.2.2 葛根素对CSE诱导的A549 细胞Drp1、Mfn1和Mfn2 蛋白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与小结
实验创新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方法与资料
    1.1 研究流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纳入
    1.5 数据提取
    1.6 偏倚风险评价
    1.7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特征
    2.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数据分析结果
3.讨论
    3.1 纳入研究质量讨论
    3.2 现代医学对COPD的认识
    3.3 中医通腑法在COPD并呼吸衰竭中运用的依据
    3.4 有效性讨论
    3.5 安全性讨论
    3.6 存在的问题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9)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IL-17A、MMP-9和TIM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古代医家对COPD的认识
    1.2 COPD的病因病机
        1.2.1 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是COPD重要的内因
        1.2.2 反复的外邪侵袭是COPD诱发的重要外因
        1.2.3 痰饮和血瘀是COPD发作的重要病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
    1.3 COPD发病机制
        1.3.1 IL-17A与 COPD气道炎症
        1.3.2 MMP-9、TIMP-1与COPD气道重塑
    1.4 COPD的西医治疗
        1.4.1 支气管扩张剂
        1.4.2 β2 受体激动剂
        1.4.3 抗胆碱能药物
        1.4.4 甲基黄嘌呤类
        1.4.5 糖皮质激素
        1.4.6 磷酸二酯酶4 抑制剂
        1.4.7 其他治法
    1.5 新药防治COPD研究的必要性
    1.6 扶肺固肾饮的前期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器材
        2.1.4 实验试剂
        2.1.5 其它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中药制备
        2.2.3 COPD模型大鼠的制备
        2.2.4 给药
        2.2.5 标本制备
        2.2.6 肺组织病理学制备
        2.2.7 肺泡灌洗液及血清IL-17A的测定
        2.2.8 肺组织MMP-9 的测定
        2.2.9 肺组织TIMP-1 的测定
        2.2.10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2.3.3 COPD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IL-17A的表达
        2.3.4 大鼠肺组织匀浆中MMP-9 的表达
        2.3.5 大鼠肺组织匀浆中TIMP-1 的水平
    2.4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建立
    3.2 COPD的现状
    3.3 研究结果讨论
    3.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优势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评估指标
        1.3.1 疗效评估指标
        1.3.2 安全性评估指标
    1.4 资料提取方案
    1.5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方案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质量评价
    2.2 统计分析结果
        2.2.1 疗效分析
        2.2.2 肺功能指标
        2.2.3 免疫功能指标
        2.2.4 安全性比较
结果总述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磷酸二酯酶Ⅳ抑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J].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 世界临床药物, 2021(12)
  • [2]茶碱联合IC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系统评价及临床疗效研究[D]. 帅佃奎. 兰州大学, 2021(09)
  • [3]多索茶碱作为辅助用药对COPD不同临床亚型及频繁急性加重表型重度急性加重发生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D]. 陈美凤. 沈阳医学院, 2021
  • [4]自拟益肺健脾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磷酸二酯酶4D在慢阻肺发生机制中的研究[D]. 韩丽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清热解毒类中药活性成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型的筛选及作用机制探讨[D]. 刘立涛. 吉首大学, 2020(02)
  • [7]中医通腑法联合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Meta分析[D]. 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IL-17A、MMP-9和TIMP-1的影响[D]. 韦筱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免疫调节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D]. 张柳月. 吉首大学, 201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论文 罗氟司特论文 磷酸二酯酶论文 茶碱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国家将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下一篇:创新思路解决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