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文献综述)

吴改琴,饶品秀,戴丹[1](2021)在《奥美拉唑联合昂丹司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昂丹司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0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D-乳酸水平、二胺氧化酶(DAO)]变化情况及结肠炎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χ2=5.541,P=0.019);治疗前,2组患者D-乳酸、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后,2组D-乳酸、DAO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或P <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结肠炎症状消失时间为(9.26±2.53) d,短于对照组的(17.04±3.19) d(t=12.085,P=0.000)。结论奥美拉唑联合昂丹司琼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效果显着,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缩短结肠炎症状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龙泽凡[2](2021)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区域在直肠和结肠两个部分,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本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且与结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有较高的癌变率。目前西医根据UC的不同分级、阶段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而中医将UC划入“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从寒热虚实的角度,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被称为“万世治痢之祖剂”的黄芩汤,在临床上治疗UC的疗效显着。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医学,它强调应该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为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提供最好的医疗决策,从而提高生存质量。目的:对黄芩汤治疗UC的疗效和安全性做出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为临床治疗UC提供可靠的用药思路和指导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万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查找有关黄芩汤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8月,不同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检索方式。检索完成后,由两名独立的研究者使用Note Express v3.2.0.7629软件进行文献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建立Excel数据提取表完成数据提取,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最终的分析结果汇总,并进行定性评价。结果:共纳入了15篇文献,共计1139例患者,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为理想。Meta分析结果显示,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在治愈率[RR=1.69,95%CI(1.44,1.98),Z=6.54,P<0.00001]和总有效率[RR=1.25,95%CI(1.12,1.39),Z=4.06,P<0.0001]上明显优于单用西药,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柳氮磺呲啶治疗UC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柳氮磺呲啶[RR=1.27,95%CI(1.02,1.59),Z=2.11,P=0.04],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美莎拉嗪治疗UC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美莎拉嗪[RR=1.23,95%CI(1.14,1.33),Z=5.45,P<0.00001]。与单用西药相比,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能显着降低总体临床症状[MD=-2.16,95%CI(-2.62,-1.70),Z=9.24,P<0.00001]、腹痛积分[MD=-0.39,95%CI(-0.70,-0.07),Z=2.42,P=0.02]和里急后重积分[MD=-0.51,95%CI(-0.90,-0.12),Z=2.58,P=0.010],但降低腹泻积分[MD=-0.43,95%CI(-1.27,0.42),Z=0.99,P=0.32]和脓血便积分[MD=-0.15,95%CI(-1.49,1.20),Z=0.21,P=0.83]不明显。同时,对比单用西药,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12,95%CI(0.05,0.29),Z=4.77,P<0.00001]和血清IL-1β水平[SMD=-2.30,95%CI(-4.42,-0.17),Z=2.12,P=0.03],但降低血清TNF-α水平[SMD=-0.41,95%CI(-1.94,1.12),Z=0.52,P=0.60]和血清IL-6水平[SMD=-1.43,95%CI(-3.10,0.23),Z=1.68,P=0.09]以及提高血清IL-10水平[SMD=1.16,95%CI(-0.41,2.73),Z=1.45,P=0.15]不明显。结论:1.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药;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柳氮磺呲碇治疗UC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柳氮磺呲啶,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美莎拉嗪治疗UC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美莎拉嗪。2.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对比单用西药,能更好地降低总体临床症状积分,腹泻积分和脓血便积分无显着性差异,能更好地降低腹痛积分和里急后重积分,但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3.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西药,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的安全性更好。4.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对比单用西药,能够明显降低血清IL-1β水平,血清IL-6水平和血清IL-10水平变化无显着性差异,但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血清TNF-α水平变化无显着性差异。5.本研究对黄芩汤治疗UC的临床用药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使用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治疗UC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改善腹痛和里急后重临床症状、调节血清炎症因子IL-1β水平以及治疗措施安全性方面较常规西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可在临床中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改善腹泻和脓血便临床症状以及调节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0方面,黄芩汤或黄芩汤联合西药的疗效对比常规西药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其相关结果仍需要更多优化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盲法试验进行完善补充。

张楚楚[3](2020)在《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现代临床将其运用于治疗诸多疾病。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以及现代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对半夏泻心汤方证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明晰理法方药,阐述辨证要点,探究古今临床规律演变。方法:全文共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是文献综述部分,对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研究的诸多文献以搜索与总结,并对现代药理研究方面的临床实验提取总结归纳。洞悉半夏泻心汤文献以及现代药理方面的成果。第二是方证理论部分,一是明晰半夏泻心汤历代演变规律,整合北宋以前部分提及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源流考证;二是对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探讨,探析半夏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之去滓再煎其深层内涵;三是通过剖析后世医家之注,对半夏泻心汤证之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进行归纳与总结;四是结合半夏泻心汤类方对后世医家运用半夏泻心汤之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揭示其临床运用规律。第三,总结筛选现代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之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搜索CNKI、万方、VIP中从1950年至2020年3月的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医案,设定标准后将符合标准的医案录入EXCEL文档,运用SPSS22.0软件帮助统计数据。其四,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截止至2019年6月,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范围,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其数据Meta分析。结果:(1)在临床杂病的辨治过程中,半夏泻心汤的运用颇为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有调节胃肠动力、抑制HP活性、保护胃黏膜、提高免疫力、提高耐氧气能力以及调节中枢递质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基本病理为寒热错杂;主要病机为升降失司,虚实夹杂;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满;(3)纳入的581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痞证、泄泻、胃痛,西医疾病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应用指征为:胃痞、纳差、便溏,舌红苔白、脉弦滑;常用加味药为白术,茯苓,枳壳,陈皮;(4)Meta分析中,录入19篇RCT文献,共记1757名患者。结果表示:半夏泻心汤加减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大幅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OR=4.56,95%CI[3.22,6.48]。Z=9.73,P<0.00001)和 治 愈 率(OR=1.99,95%CI[1.53,2.58]。Z=5.82,P<0.00001);以及症状积分的变化(SMD=2.81,95%CI[2.44,3.19]。Z=6.32,P<0.00001)。半夏泻心汤对治疗浅表性胃炎疗效显着。结论: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文献综述、方证理论研究、现代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方面整合归纳,从而使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方证理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方面具有横向以及纵向理解,对古代与现代运用异同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薛婷[4](2020)在《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IL-4、IL-6、TNF-α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可分为应激性胃溃疡(Stress gastric ulcer)和慢性胃溃疡(Chronic gastric ulcer)。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吞酸、嗳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胃出血休克等。有研究指出,在应激状态下,抑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发胃黏膜炎症反应继而导致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发多种疾病,在应激状态下通过HPA轴使肠道菌群的结果及多样性发生变化,有文献研究,机体出现应激状态时可改变肠道菌群丰度和菌群的多样性,有大量文献证明针刺治疗可缓解应激性胃溃疡患者的痛苦进而达到治愈效果。关于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生对炎性因子含量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实验用改良版束缚—浸水法(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进行造模,观察针刺治疗前后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炎性因子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基于此探讨针刺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可能机制。目的通过针刺“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观察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Stress-introduced gastric ulcer,SGU)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SGU的机制。方法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7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均采用束缚—浸水法制备SGU模型。造模后,空白组与模型组每日束缚20min,连续5d;针刺组针刺“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5 d;药物组给予0.2 mg/L的奥美拉唑肠溶片溶液2 mL灌胃,每日1次,连续5 d。用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用16SrD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1)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两治疗组组间相较,针刺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药物组(P<0.05)。(2)大鼠胃黏膜形态学变化: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严重,腺体排列混乱,充血严重,红细胞大量渗出;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胃黏膜大部分较完整,红细胞少量渗出,有部分细胞坏死;药物组大鼠胃黏膜结构相对完整,红细胞少量渗出,细胞坏死。(3)大鼠血清中IL-4、IL-6、TNF-α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4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IL-6、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血清IL-4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IL-6、TNF-α均明显降低(P<0.01,P<0.05)。(4)大鼠肠道菌群分析1)Alpha多样性分析:Observed Species指数,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指数升高(P<0.05),药物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指数有上升趋势(P>0.05),两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hannon Wiener指数,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较,针刺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有升高(P<0.05),药物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有上升趋势(P>0.05),两治疗组之间(P<0.05)。2)Beta多样性分析:基于Binary Jaccard距离算法对肠道菌群进行(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分析,空白组较为集中,模型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分布范围较散,分界不清晰,但针刺组与药物组与空白组较接近,根据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F值为1.3261、P值为0.041(P<0.05)各组大鼠肠道菌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物种的注释与评估:在门分类水平中各组大鼠肠道菌群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构成。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鼠拟杆菌门比例有下降趋势,厚壁菌门比例有上升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拟杆菌门比例上升,厚壁菌门比例有下降趋势,药物组大鼠拟杆菌门比例有上升趋势,厚壁菌门比例有下降趋势(P>0.05);在属分类水平,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大鼠大肠埃希菌属比例有明显上升,乳酸杆菌属有下降趋势(P>0.05);与模型组相较,针刺组大鼠大肠埃希菌属比例均有下降,乳酸杆菌属比例升高;药物组大鼠大肠埃希菌属比例均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1)采用束缚—浸水法造模,可以导致大鼠胃黏膜损伤,造成应激性胃溃疡(2)大鼠造模成功后,可破坏炎性因子平衡和肠道菌稳态。(3)针刺“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可降低IL-6、TNF-α含量、升高IL-4含量,调节炎性因子含量,减少溃疡面积。(4)造模后大鼠门分类拟杆菌门降低、厚壁菌门升高组成,属分类大肠埃希菌属比例有明显上升,乳酸杆菌属有明显下降,针刺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趋于正常水平,益生菌数量增加。(5)针刺“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能够调整大鼠肠道菌群数量与种类的分布,使其趋于正常水平,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有害菌数量提高益生菌数量。综上所述,针刺中脘穴、双侧足三里穴治疗胃溃疡,可以有效减轻胃黏膜损伤,平衡相关炎性因子的含量,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修复损伤的胃粘膜。

范嘉伟[5](2020)在《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探索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本课题通过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评价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旨在提高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提供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的10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清远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阳性药物泮托拉唑口服治疗,饱胀明显者加予多潘立酮,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四联疗法;试验组予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与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并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 22.0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胃镜疗效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结果:可比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受试者。治疗前,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胃脘隐痛、胃脘胀满、泛酸嗳气、纳呆少食、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分析:(1)中医证候的程度分级: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所有单项证候的程度分级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治疗,试验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的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两组间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3)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痊愈率为32%、16%,总显效率分别是70%、44%,两组间的总显效率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4)胃镜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炎症(P<0.05);经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胃镜病变总体疗效的痊愈率分别为32%、36%,总显效率分别为68%、76%,两组间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p根除率:试验组为25%,对照组为81.82%。安全性分析: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改善疲乏无力的症状与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疗法的效果更显着。在改善胃镜下胃黏膜炎症方面,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的效果与泮托拉唑相当。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西药四联疗法虽然明显优于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但出现了不良反应,而任脉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未出现不良不应。

晨迪[6](2020)在《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目录共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使用现状及药品目录共同性情况,分析影响现状的原因,并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英夫利昔单抗的经济学评价为例,探讨各医疗机构基于经济学理论遴选目录药品的可能性,为促进医疗机构的用药衔接和分级诊疗政策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和针对性的建议。方法:第一部分: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使用趋势和共同性现况调查从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上采集2016~2018年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消化系统药物采购数据,运用R和EXCEL软件从药品金额、药理学分类、用药频度和药品目录比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基于药物经济学的药品目录遴选思路研究——以英夫利昔单抗为例通过Meta分析比较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方案和常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约5年时间的马尔科夫模型对2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使用趋势和共同性现况调查2016~2018年安徽省一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采购品种数有波动但金额持续增加,二级医疗机构采购品种数和金额有下降趋势,三级医疗机构采购品种数和金额呈平稳波动态势。基本药物的采购占比随医疗机构级别的降低而增加,医保药物的采购占比无明显规律并在各级医疗机构均保持较高水平。药理学分类与用药同步性结果在各级别医疗机构中表现相似。各级医疗机构目录共同性比对结果显示,一至三级医疗机构配备消化系统药物约为20种,38种和60种,其中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相同药品品种数约为7种,11种和26种,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相同药品品种数为5种,6种和5种。第二部分:基于药物经济学的药品目录遴选思路研究——以英夫利昔单抗为例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较于常规治疗方案增加效用值0.06QALY,增加成本21184.37元,增量成本效用比为348243.88元/QALY,高于支付意愿阈值212676元。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本分析一致。结论: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配备的消化系统药物在药理学分类上差距较小,但具体药品相差较大不利于用药衔接。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经济学评价中显示英夫利昔单抗不具有成本效用优势,而临床却有需求。因此基于药物经济学理论遴选药品从而扩大目录共同性还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总结来为药品遴选提供更好的方法。

蔡坤[7](2019)在《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UC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对照组低渣饮食或口服肠内营养要素饮食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细胞因子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对UC进行治疗,疗效显着,症状恢复快,值得推广。

许京[8](2019)在《金不换(网果酸模)药材及科研制剂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金不换为蓼科酸模属网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破瘀生新、消肿痛、止血、通便、杀虫等功效,民间用于止血和治疗痢疾。现代临床应用认为其具有理气活血、破瘀生新、消肿生肌之功效。其单味药或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已制成金不换(网果酸模)冲剂,该制剂临床治感染Hp相关性胃炎等,疗效确切。但金不换(网果酸模)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建立地方和国家标准,质量难以控制,制剂未经过严格的工艺筛选,难以发挥最大药效,毒性及药效学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有必要对已有30余年临床应用的金不换(网果酸模)开展全面的基础研究。本课题对金不换(网果酸模)的基原、化学成分、质量标准、制剂工艺、急性毒性、抑制胃酸、胃蛋白酶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金不换基原鉴定金不换鉴定用样品采自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章庄铺镇,共2批,第一批具有根、茎、叶和花;第二批具有根、茎、叶和果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振月教授以植物形态和解剖上相似性为基础,依据《中国植物志》第25(1)卷,鉴定其为蓼科酸模属网果酸模Rumex chalepensis Mill.的干燥根及根茎。2金不换(网果酸模)化学成分分析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金不换(网果酸模)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化合物18个,其中结合蒽醌化合物3个,游离蒽醌化合物3个,萘醌类化合物4个,黄酮类化合物7个,木脂素类1个。该研究结果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的阐明奠定了基础。3金不换(网果酸模)质量标准的制定3.1建立金不换(网果酸模)的薄层鉴别方法对金不换(网果酸模)中5个成分进行薄层鉴别。以硅胶G板为固定相,以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丙酮-甲醇-水(1:5:2.5:1.5:0.4)为展开剂,在紫外光365 nm下,检识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以硅胶G板为固定相,以石油醚(60~90℃C)-乙酸乙酯-丙酮-甲酸(6:1:1:0.5)为展开剂,在紫外光365 nm下检识大黄素、酸模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薄层图谱显示,在与对照品相同位置处,供试品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样品各成分分离较好,Rf大黄酚-8-O-β-D葡萄糠苷=0.59,Rt大黄素=0.26,Rf酸模素=0.46,Rf大黄酚=0.54,Rf大黄素甲醚=0.62,Rf值均在0.2~0.8之间。该方法可作为金不换(网果酸模)薄层鉴别方法。3.2建立金不换(网果酸模)液相含量测定方法,明确其生长年限、采收时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金不换(网果酸模)含量测定方法。通过对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进行考察,确定含量测定条件为:色谱柱Agent Extend-C18(250×4.6mm,5μm),254nm波长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A 甲醇,B 0.1%甲酸,梯度洗脱,0~14 min,45%~60%A,14~25 min,60%~86%A,25~30 min,86%~100%A,30~35 min,100%A。流速11 mL/min,柱温25℃,进样量5μL。通过筛选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溶剂、溶剂体积、提取时间,确定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为:金不换药材粉末(过50目筛)1.0g,加甲醇40 mL,超声提取1h;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标准曲线、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均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对采集的16批金不换(网果酸模)中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β-D-吡喃葡萄糖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进行测定,含量范围分别为0.06%~0.71%、0~0.27%、0.10%~0.65%、0.01%~0.06%、0.07~0.43%、0.01%~0.04%。上述 6 个成分可作为金不换(网果酸模)含量控制指标。同时,对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期、不同地块样品含量对比分析,认为金不换(网果酸模)最佳采收年限为2年,适宜在初春或夏末初秋采集。3.3建立金不换(网果酸模)指纹图谱采用液相色谱法,对16批金不换(网果酸模)开展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6批次金不换(网果酸模)在254nm波长下,共获得10个共有峰,各色谱峰分离度较好,平均相似度为0.91。对比分析不同地块、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样品含量发现,金不换(网果酸模)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虽有变化,但均大于90%。本文所建立金不换(网果酸模)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用于全面控制金不换的质量。4金不换(网果酸模)制剂的研究4.1优化金不换(网果酸模)提取方法,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L9(34)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考察,以金不换(网果酸模)主要成分总提取率和抑菌环为考察指标,对金不换(网果酸模)水提醇沉工艺和醇提取工艺进行对比筛选,同时按荆州医院金不换冲剂的生产工艺制备金不换样品。实验结果显示,金不换(网果酸模)最佳醇提取工艺为药材加6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90 min,提取3次,酸模素及蒽醌类总提取率为0.73%,明显高于水提工艺的0.24%、水提醇沉工艺的0.28%和荆州原冲剂工艺的0.24%,6个成分转移率为84.11%,高于水提工艺的27.68%、水提醇沉工艺的33.08%和荆州冲剂工艺的27.68%,因此,确定金不换的提取工艺为75%乙醇回流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饮片加6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90 min,提取3次。4.2制备金不换胶囊剂按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0103),制成金不换乙醇提取物胶囊剂。水分含量、装量差异、崩解时限、稳定性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胶囊剂规格:0.49 g/粒,服用方法:3次/日,3粒/次。4.3建立金不换胶囊剂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金不换胶囊含量测定方法。金不换胶囊内容物主要含有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β-D-吡喃葡萄糖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等成分,3批金不换胶囊6个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20%、0.40%、0.23%、0.10%、1.03%、0.25%,总含量5.21%。该研究结果为金不换胶囊剂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4.4建立金不换胶囊剂的薄层鉴别方法对金不换(网果酸模)胶囊中5个成分进行薄层鉴别。参照金不换(网果酸模)饮片薄层鉴别方法进行检识。薄层图谱显示,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同时,各荧光斑点分离度较好,Rf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0.59,Rf大黄素=0.26,Rf酸模素=0.46,Rf大黄酚=0.54,Rf大黄素甲醚=0.62,Rf值均在 0.2~0.8之间。上述5个成分可作为金不换(网果酸模)胶囊剂薄层鉴别成分。5开展金不换(网果酸模)急性毒性研究在无法得到金不换(网果酸模)的半数致死量(LD50)情况下,进行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灌胃量等同人服用生药量的250倍,远大于100倍,表明金不换(网果酸模)75%乙醇提取物毒性很小。6金不换(网果酸模)对胃幽门结扎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采用幽门结扎法考察金不换(网果酸模)75%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给药组均具有降低胃溃疡大鼠胃液总酸度、每小时总酸排出量和胃组织蛋白酶活力的作用,金不换(网果酸模)高剂量组联合奥美拉唑(西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能力在各给药组中最强,其对胃酸、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药奥美拉唑和单味中药金不换(网果酸模),说明金不换(网果酸模)高剂量组联合奥美拉唑具有增效作用。

宋东升[9](2019)在《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旨在对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重点是检测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的编号做成随机球,放入箱中,然后间隔取出放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内,以此来划分组别,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其中克拉霉素每次0.5g,一天两次,雷贝拉唑每次10mg,2次/d,阿莫西林每次0.5g,2次/d,治疗时间30d;在与对照组相同方法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对照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治疗时间30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d、15d和30d三个时间点上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NO、IL-17的水平。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方法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方法则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1。治疗第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9%,和对照组84.21%之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x2=4.93,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腹痛、反酸、嗳气均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呈下降趋势。其中,第5天,第15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反酸,嗳气没有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没有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0天,观察组患者反酸,嗳气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3.65、-2.50,P均<0.05),腹痛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的两项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治疗5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天和3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0、IL-17表达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7.87,-24.82,-34.38,P均<0.05);观察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药物使用的安全性角度考虑,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建立该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利的。根据临床疗效反馈,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好,可能与该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相关性。

郑运全[10](2019)在《艾司奥美拉唑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艾司奥美拉唑钠(Esomepr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ESO)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8周龄(19-21g)C57BL/6雄性小鼠按1:4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和干预组(B组)。B组小鼠采用DSS诱导慢性结肠炎模型,根据干预措施不同,B组又分为:模型组(B1组-DSS+生理盐水组)、ESO 7天组(B2组-DSS+ESO 7组)、ESO 14天组(B3组-DSS+ESO 14组)、ESO 21天组(B4组-DSS+ESO 21天),10只/组。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包括饮食、饮水、大便及体重变化情况);21天时,麻醉、处死、取材,测量结肠长度;组织学评价结肠组织异型增生和异常隐窝病灶形成情况及炎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iNOS变化及炎症相关蛋白TNF-α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4、IL-10、IL-12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iNOS信号通路相关TLR4、MyD88、NF-κB蛋白的浓度水平。结果:(1)ESO干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系数(DAI)及结肠炎症水平升高,结肠挛缩加重,且呈时间依赖性(p<0.05)。(2)ESO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NF-α、iNOS蛋白表达水平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2)的水平显着增加,抑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显着下降(p<0.05)。(3)ESO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iNO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结论:长期使用ESO可能影响结肠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上调TLR4-MyD88-NF-κB/iNO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加重由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组织损伤。

二、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提纲范文)

(1)奥美拉唑联合昂丹司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2.3 症状消失时间
3 讨论

(2)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芩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1 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运用
        1.1 脾胃系统疾病
        1.2 肺系疾病
        1.3 肝胆系疾病
        1.4 内分泌系统疾病
        1.5 肿瘤系疾病
        1.6 儿科疾病
        1.7 口腔系疾病
        1.8 皮肤系疾病
        1.9 神经系疾病
        1.10 肾系疾病
        1.11 妇科疾病
        小结
    2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调节胃肠动力
        2.2 抑制HP活性
        2.3 保护胃肠道粘膜
        2.4 提高免疫力
        2.5 提高耐缺氧能力
        2.6 调节中枢递质
        2.7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方证理论研究
    1 半夏泻心汤的源流考
        1.1 《脉经》引半夏泻心汤条
        1.2 《外台秘要》引半夏泻心汤条文
        1.3 《备急千金要方》中半夏泻心汤条文
    2 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辨析
        2.1 《伤寒论》第149条分析
        2.2 《金匮要略》中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分析
    3 方证理论探讨
        3.1 半夏泻心汤证机理分析
        3.2 半夏泻心汤症状分析
        3.3 半夏泻心汤方药分析
    4 半夏泻心汤“方后注”
        4.1 病机
        4.2 临床表现
        4.3 方药
        4.4 药性药量
    5 半夏泻心汤类方、治疗痞证及治疗寒热错杂证之应用
        5.1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5.2 旋覆代赭石汤
        5.3 黄连汤
        5.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5.5 大黄黄连泻心汤
        5.6 附子泻心汤
        5.7 五苓散
        5.8 大柴胡汤
        5.9 桂枝人参汤
        5.10 瓜蒂散
        5.11 柴胡桂枝干姜汤
        5.12 乌梅丸
        5.13 十枣汤、甘遂半夏汤、桂枝生姜枳实汤
    6 后世医家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6.1 《温病条辨》
        6.2 《临证指南医案》
        6.3 《普济方》
        6.4 《证治准绳》
        6.5 《景岳全书》
        6.6 《医学原理》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半夏泻心汤证治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资料规范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名统计
        2.3 症状统计
        2.4 舌象统计
        2.5 脉象统计
        2.6 半夏泻心汤医案用药统计
    3 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汤临床应用范围
        3.2 半夏泻心汤之应用指征
        3.3 半夏泻心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4 小结
第四章 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 研究方案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半夏泻心汤的疗效评价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IL-4、IL-6、TNF-α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1 应激性胃溃疡的现代研究概况
        2 应激性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3 应激性胃溃疡与炎性因子
        4 应激性胃溃疡与肠道菌群
        5 炎性因子、肠道菌群与应激性胃溃疡的关系
        6 西医治疗应激性胃溃疡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经典理论对应激性胃溃疡的认识
        2 中药对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
        3 针灸对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针具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选择及制备方法
        2.2 分组处理
        2.3 穴位定位及操作
        2.4 取材
        3 指标检测
        3.1 一般情况
        3.2 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测定
        3.3 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
        3.4 大鼠血清IL-4、IL-6、TNF-α的测定
        3.5 肠道菌群测定
        4 实验误差
        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各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
        3 胃组织形态学光镜下观察
        4 各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
        5 各组大鼠血清中IL-6含量
        6 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
        7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果
    讨论
        1 SGU模型选择依据
        2 干预方法选择
        3 穴位选择依据
        4 针刺对SGU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影响
        5 针刺对炎性因子的调控
        6 针刺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7 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慢性胃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1 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慢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3 任脉灸的研究进展
        3.1 任脉灸的概述
        3.2 任脉灸的临床运用进展
    4 穴位埋线的研究进展
        4.1 穴位埋线的概述
        4.2 穴位埋线在脾胃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可比性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任脉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1.1 任脉及经穴与脾胃系疾病的关系
        1.2 隔姜灸与脾胃疾病的关系
    2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理论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目录共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使用趋势和共同性现况调查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1.2 相关概念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药品使用现状
        2.2 药品共同性
    3 讨论
        3.1 一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需求增加
        3.2 基本药物需求增加,医保药物需求稳定
        3.3 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品共同性参差不齐
        3.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品共同性差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4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药物经济学的药品目录遴选思路研究——以英夫利昔单抗为例
    1 研究方法
        1.1 患者及分组
        1.2 Meta分析
        1.3 药物经济学评价
    2 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2 模型模拟参数
        2.3 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UC患者生物制剂治疗没有成本效用优势
        3.2 患者意愿支付的选择
        3.3 目录药品遴选中经济学评价的选择
        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金不换(网果酸模)药材及科研制剂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金不换的来源
    2 化学成分研究
    3 质量研究
    4 药理作用研究
    5 制剂研究
    6 临床应用现状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金不换的基原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二章 基于UPLC-Q-TOF-MS的网果酸模成分分析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金不换(网果酸模)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金不换(网果酸模)的薄层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金不换(网果酸模)6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金不换(网果酸模)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金不换(网果酸模)制剂的研究
    第一节 金不换(网果酸模)提取方法及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金不换胶囊剂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金不换胶囊剂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金不换(网果酸模)胶囊薄层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金不换(网果酸模)急性毒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金不换(网果酸模)对胃幽门结扎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研究特色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9)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消化溃疡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10)艾司奥美拉唑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试剂及来源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实验溶(悬)液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时程
        1.2.2 取材及标本采集
        1.2.3 观察指标
        ⑴一般情况
        ⑵结肠长度(cm)
        ⑶结肠组织HE染色、评分
        ⑷结肠组织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
        ⑸结肠组织细胞因子测定
        ⑹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 D88-NF-κB/i NOS信号通路相关TLR4、My D88、NF-κB蛋白的浓度水平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2.2 结肠挛缩情况及病理评估
        2.2.1 结肠挛缩情况
        2.2.2 结肠组织的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
    2.3 结肠组织TNF-α、i NOS阳性细胞测定
    2.4 结肠组织细胞因子测定
    2.5 TLR4-MyD88-NF-κB/i NO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测定
3 讨论
    3.1 DSS诱导慢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评价
    3.2 使用ESO对小鼠慢性结肠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3 使用ESO对TLR4-MyD88-NF-κB/i 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奥美拉唑联合昂丹司琼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 吴改琴,饶品秀,戴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1)
  • [2]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龙泽凡.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D]. 张楚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IL-4、IL-6、TNF-α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薛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任脉灸与穴位埋线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范嘉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安徽省各级医疗机构消化系统药物目录共同性研究[D]. 晨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J]. 蔡坤. 中国社区医师, 2019(22)
  • [8]金不换(网果酸模)药材及科研制剂的基础研究[D]. 许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康复新液联合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NO、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D]. 宋东升.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10]艾司奥美拉唑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D]. 郑运全.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半夏泻心汤论文 对照组论文 黄芩汤论文 肠道疾病论文 黄芩论文

上一篇: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穴与合谷穴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明科
下一篇:一阶导数光谱法测定盐酸苯海拉明片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