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1](2018)在《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现况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呼吸道腺病毒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最常见的病原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均有不同型别的腺病毒暴发流行。由于呼吸道腺病毒疫情多发生在军营和学校等居住密集人群的场所,呼吸道腺病毒疫情容易造成人群大范围感染,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学校和军营的正常运行。我军历史上有多次呼吸道腺病毒疫情暴发,尤其自2011年以来,军队连续多次发生不同型别的腺病毒感染的暴发疫情,严重影响了部队和院校的正常训练和教学,呼吸道腺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部队卫生防病工作一项重要课题。我国已有大量关于呼吸道腺病毒的病原学监测、暴发流行及现场防控等方面的文献报道,但已有的呼吸道腺病毒文献多为简单的暴发疫情报道,临床个案病例分析或仅对门诊病例进行了呼吸道腺病毒的病原学监测,尚未对腺病毒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情况、暴发疫情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针对性的防控策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我国以及国外呼吸道道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文献,全面阐述我国及国外呼吸道腺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我军近年发生的两起呼吸道腺病毒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针对目前的暴发疫情现场防控策略进行总结分析,结合部队实际,制定适合我军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为我军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借鉴。以中文―呼吸道腺病毒‖和英文―adenovirus‖为主题词检索1997至2015年的文献,其中在PubMed中检索出4096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出921篇文章,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出103篇。排除临床病例分析文献、单个病例感染报道、综述性文献、中英文重复文献、重复暴发病例报道文献,非人感染病例等文献5076篇,本次研究共纳入44篇文献,经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征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流行的呼吸道腺病毒包括1-7型、11型、14型和55型,其中以7型和3型为主,分别占暴发疫情病例的62.33%(599/961)和24.97%(240/961),占监测病例的36.79%(312/848)和53.18%(451/848)。暴发疫情病例以2004年和2013年报道最多,分别占全部病例的41.12%(2212/5380)和16.49%(887/5380)。监测病例以2010年和2011年报道最多,分别占全部病例的17.59%(297/1687)和17.77%(300/1687)。暴发疫情季节分布以冬春季为主。文献显示全国共有12个省(市)报道了呼吸道腺病毒暴发病例,在不同型别呼吸道腺病毒暴发的病例中,3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病例中以江苏省报道最多,占58.33%(140/240),明显高于其他省(市)(P<0.01);7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病例以湖北省报道最多,占67.41%(333/494),4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在广东省报道1起。全国共有5个省(市)医院开展了呼吸道腺病毒的监测,其中以北京和江苏最多,占全部阳性病例的57.56%(971/1687)和32.42%(547/1687)。发病人群以儿童和入伍新兵为主要人群,占全部病例的73.97%(2907/3930)。腺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3%100%)、咽痛(31.9%100%)、咽部充血(60%100%)、咳嗽(5.88%100%)。呼吸道腺病毒是引起我国学校和军队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之一,因此,疾控机构有必要加强军队院校和部队呼吸道腺病毒的监测。为了进一步了解军队呼吸道腺病毒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两起部队呼吸道腺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数据,对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征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其中武汉某军校暴发的疫情共有807人发病,住院病例193例,肺炎89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32.79%(807/2461),检测标本2461人份,7型腺病毒阳性标本798份,总检出率32.42%(798/2461),病例腺病毒阳性率98.88%(798/807)。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95.66%)、咳嗽(62.83%)和咽痛(43.49%)为主。山西某部队的暴发疫情,自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10日共有发热病例995人,其中住院病例101人,包括炮兵团404人,住院78人,光社营区591人,住院23人,累计病危3人,病重14人。两起暴发疫情经过隔离、预防服药、空气消毒等综合干预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为进一步研究国外呼吸道腺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经验,以―adenovirus‖和“outbreak‖为主题词检索1997至2015年的文献,其中在PubMed中检索出1067篇,排除临床病例分析文献、单个病例感染报道、综述性文献、重复报道暴发疫情文献,非人感染病例等文献共1029篇,纳入研究文献共有38篇。研究结果显示:以色列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1,2,3,7型为主,英国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1,2,3,14,41型为主,加拿大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1,2,3,7,21型为主,美国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4,7,14型为主,日本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3,7型为主,韩国和马来西亚呼吸道腺病毒流行型别以7型为主,土耳其和新加坡检测出腺病毒55型。国外主要通过设立监测哨点监测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的变异变迁、研发有效的疫苗作为主要的预防措施,在暴发疫情现场主要通过应急疫苗接种、隔离患者、增加密切接触人员接触距离和做好个人卫生等现场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呼吸道腺病毒的暴发疫情。通过对国外呼吸道疾病防控经验的系统梳理和分析,结合我国在处理暴发疫情过程中的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军实际的呼吸道腺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实验室监测、规范暴发疫情处置内容及流程、评价处置效果及解除疫情要求等措施,也为有效防控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提供经验借鉴。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1我国流行的呼吸道腺病毒型别以7型和3型为主,暴发疫情病例以2004年和2013年发病最多。监测病例以2010和2011年发病最多。暴发疫情季节分布以冬春季为主。发病人群以儿童和入伍新兵为主要人群。全国共有5个省(市)医院开展了呼吸道腺病毒的监测,但需要进一步开展主动监测,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2我国军队暴发的呼吸道腺病毒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且新兵集训期间训练强度大,精神高度紧张,免疫力低,对部队驻地环境气候不适应,往往易造成呼吸道腺病毒的暴发流行。3国外呼吸道腺病毒防控工作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采取注射疫苗,症状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尤其暴发疫情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我国防控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4我国呼吸道腺病毒防控工作在没有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及早发现并隔离传染源是控制暴发疫情的关键。通过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暴发。5结合我军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呼吸道腺病毒等呼吸道常见病毒的实验室监测,制定规范的处置流程和处置标准,及时开展现场干预效果评价,不断提高现场处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薛晓嘉[2](2018)在《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干旱的关系》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了解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2.探讨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热点区域和相对高发期,揭示其时空聚集性。3.识别山东省气象干旱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滞后期,筛选气象干旱相关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4.评估气象干旱对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影响,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山东省为研究现场,分析基本单位为县区,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呼吸道传染病病例的流行特征。首先描述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应用时间序列描述呼吸道传染病的时间分布特征。其次,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展示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经验贝叶斯和空间贝叶斯平滑进一步确认呼吸道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绘制呼吸道传染病的超额风险图。最后,将各县区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空间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判断各传染病在研究区域是否具有空间聚集性,发现传染病发生的热点区域;并利用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方法,从空间聚类分析和时空聚类分析两个角度动态探索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的时空聚集性。选择济南、青岛、潍坊和泰安市辖区以及日照市莒县和滨州市惠民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生态趋势研究识别气象干旱相关敏感性传染病。首先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剔除发病较少的病种;其次,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暴露期和对照期及滞后期传染病的发病率进行粗筛;最后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基础上,选择负二项回归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和零膨胀Poisson回归模型确定气象干旱与粗筛传染病发病的关系。研究结果1.2005-2014年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约为53.7万,死亡人数为1341人;年均发病率最高为肺结核(36.45/10万),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11.07/10万)。从时间尺度来看,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呈现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高发,如肺结核在1月和4月发病率较高。研究期间百日咳发病较为稳定,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其余有下降趋势。2.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麻疹超额危险(excess risk,ER)>1的县区有60个、肺结核有72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erebrospinal meningitis,DCSM)有55个,主要分布在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百日咳(ER>1有49个县区)和流行性感冒(ER>1有45个县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地区;甲型H1N1流感(有39个县区ER>1)和风疹(ER>1县区有69个)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和鲁中地区;猩红热和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在鲁中地区多发。3.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除DCSM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均存在自相关(Moran’s I:0.0760.353)。局部自相关分析发现高危险区(HH地区)百日咳有20个,风疹7个,甲型H1N1流感5个,肺结核24个,流行性感冒14个,DCSM 4个,流行性腮腺炎10个,麻疹23个,猩红热8个。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甲型H1N1流感(相对高发期为2009年11月,RR=39.79)、麻疹(2008年3月,RR=13.38)、肺结核(2007年1月,RR=2.32)、风疹(2005年5月,RR=122.07)、猩红热(2011年12月,RR=9.34)有1个聚集区;DCSM(相对高发期为2005年2月和3月,RR值为23.49和14.27)和流行性腮腺炎(2012年6月和2005年7月,RR值分别是4.84、60.71)有2个聚集区,百日咳有3个聚集区(相对高发期为2007年7月、2010年6月、2005年6月,RR值在21.4440.96);流行性感冒有4个聚集区(相对高发期为2009年9月、2009年11月、2013年12月、2010年3月,RR值在6.54310.29)。4.六个研究现场年均发病率最高的为肺结核(达37.68/10万),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18.59/10万);白喉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在研究期间未发病。5.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肺结核、麻疹、DCSM、猩红热、风疹可能是气象干旱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相应滞后期分别为1个月、0-1个月、1个月、3个月、0个月,其RR值分别为0.989、0.875、1.062、10.734、1.471、1.468。6.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猩红热、风疹在气象干旱发生后发病风险显着增加,OR值分别为1.207(95%CI:1.1721.243)和2.206(95%CI:1.4363.388)。而麻疹在气象干旱发生后其发病风险有所降低(OR=0.666,95%CI:0.4440.999)研究结论1.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感冒是山东省高发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以冬春高发,其大部分发病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具有明显地方聚集性,主要在鲁南和鲁中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2.研究确定了山东省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高风险的时空聚集区。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热点及时空聚集区不同,其空间聚集区多以鲁东北地区和鲁西南区域为主;发病相对高发期多集中在3月、11月、12月。3.气象干旱对风疹和猩红热在人群中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造成风疹和猩红热滞后的发病风险增加,滞后期分别是0个月和3个月。4.气象干旱发生后对麻疹lag0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邹艺昭[3](2017)在《基于GIS与遥感的中国肺癌生态环境响应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突出表现为水、土壤、大气等环境要素的恶化,这些都对人类生存状态产生不利影响,直接表现为人群各种疾病的响应。自2004年,全国系统开展大范围的疾病普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群疾病谱发生了重要改变,突出表现为以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为已经成为主要的疾病形式。肺癌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更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肺癌高发的趋势使人们意识到解决癌症问题不能仅仅寄托在治疗技术的突破上,更应该在癌症预防方面加大力度。除了社会因素影响之外,肿瘤的发生已被证明与某些地理环境和环境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筛选生态环境中与肺癌有关的响应因子对于肺癌的防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GIS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迅速的获取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数据。本文尝试借助于遥感与GIS技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初步探索对肺癌发病率具有显着影响的因子,以期为肺癌的生态防控有意的借鉴。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的植被指数与大气污染物SO2、NO2、AOD,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反演出PM2.5数据。基于地面气象站点获取气候数据,包括相对湿度、降水、气温、气压,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模型计算出研究区的各气候因子均值。从《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提取出各肿瘤监测点的肺癌统计数据,并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肺癌发病的时空特征,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2006与2009年间肺癌发病率与各影响因子变化值的关系。分别基于普通线性回归和空间回归模型的结果,选取适宜的回归模型,分析了2009年肺癌发病率与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筛选出具有显着相关性的因子。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别分析了2006年与2009年各影响因子对肺癌发病率影响的程度。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肺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构成比也逐年上升,肺癌危害程度在增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肺癌发病率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北京、武汉、长三角以及成渝地区,低发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男女肺癌发病率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高发区主要位于东北及长三角地区,女性高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在肺癌发病趋势上,出现负增长的登记点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和广东境内,增长率为正的登记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北京、长三角和中原地区,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为显着。在时间维度上,2006-2009年间男女肺癌发病率随着NO2、SO2、PM2.5变化的增大而增大,随着NDVI的降低而增大,其中肺癌发病率与SO2的变化相关性最大,其次是NDVI、PM2.5和NO2。(2)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适宜对各因子与肺癌发病率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肺癌发病率随着NO2(β=0.8,p<0.05)、SO2(β=0.59,p<0.01)、PM2.5(β=0.13,p<0.01)、相对湿度(β=7.37,p<0.05)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降水量(β=-0.62,p<0.05)、NDVI(β=-0.18,p<0.01)的增大而降低。气温与气压的回归分析显示暂不能认为两者与肺癌发病率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NO2、SO2、PM2.5、相对湿度、降水量、NDVI)虽然在不同年份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总体上看,植被指数NDVI对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的肺癌发病率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最低。大气污染物中,对男女肺癌发病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SO2,其次是NO2,PM2.5最小。降水量对男女肺癌发病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唐继海[4](2010)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麻疹空间数据库构建及其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2004年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在全国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监测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疫情分析能力和探测传染病早期暴发的能力。但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早期暴发预警预测大多使用的是传统流行病学方法,传统流行病学方法在空间分布描述上存在一定不足。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己逐步被应用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中。将GIS应用到流行病学领域,可以充分考虑特定区域中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为疾病的监测、卫生资源的配置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化工具和科学决策支持手段。本研究以麻疹为例,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麻疹发病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直报的相关资料,通过GIS技术建立了麻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GIS结合传统流行病学方法探索疾病的空间分布。目的利用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相关数据,构建麻疹GIS数据库,通过GIS技术探索疾病的空间分布。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麻疹相关数据,使用EXCEL 2003建立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属性数据库和麻疹病例个案属性数据库。利用MapInfo创建县级行政区划地图和乡发病点地图,并分别与麻疹属性数据库相匹配,建立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GIS数据库和乡级麻疹发病GIS数据库。结果建立的麻疹GIS数据库具有以下功能1.数据管理功能:可以进行数据打开、录入、修改、删除、更新。空间地图随意缩放,可以查看病例发病分布及周边情况,图表可以方便输出和打印;2.数据查询:MapInfo提供了SQL查询功能,可以按建立数据库内容的各个字段条件实现独立值和任意条件组合查询,查询结果可以用地图直观展示,并能将查询结果按要求导出。3.专题图制作:根据不同数据实现区域范围专题图分析、区域范围点密度专题图制作。4.空间分析功能:反距离加权法(IDW)插值格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结论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麻疹发病的相关信息,利用网络直报的资料结合GIS技术建立了麻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现多层次、多专题信息的统一管理,并提供以行政区划和乡级点为单元的多要素、多层次和多主题的综合信息查询及多种信息的专题制图与显示输出,让分析结果有一定的直观性,为有效控制麻疹疫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本该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网络直报系统,为其他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疾病建立相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毕秀娟[5](2009)在《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地理区划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空间分异性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因素综合特征与潜在生产力的区域,从而作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综合农业规划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山东省省委、省政府遵循生态地理区划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构想,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5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随后,又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了全省“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在生态理念、指导思想、建设重点等方面均是“生态山东”战略构想的新发展。然而,划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学、人文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和地学等角度对山东省的生态系统及其复合体进行的分类和区划,未能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和区划。疾病也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它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现象。传染病发病水平也是一种标志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类生态健康的状况和趋势。因此,在“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战略构想的框架内,需要完成山东省重点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本研究以山东省2003年-2007年前十位重点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作为山东省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的指标,首先根据地理界限分析结果确定生态地理区划的区域界线,进而以区域为单位,结合“生态山东”和“一体两翼”区划结果,以及各区域内地貌、水文地质、河流水系、气候、农业气候、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农业、林业等生态地理学特征,对各区域命名,从而形成特定的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主要研究结果:1.按照2003年~2007年HFRS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HFRS低度发病区、鲁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HFRS高度发病区、鲁东平原丘陵区HFRS中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低度发病区。2.按照2003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西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胶莱平原区病毒性肝炎中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沿海区病毒性肝炎高度发病区。3.按照2003年~2007年痢疾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北平原区痢疾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北黄河三角洲痢疾高度发病区、鲁西鲁南平原区-鲁东南山地平原丘陵区痢疾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痢疾高度发病区。4.按照2003年~2007年感染性腹泻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南平原湖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鲁北滨海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感染性腹泻低度发病区、胶北低山丘陵区感染性腹泻高度发病区。5.按照2003年~2007年肺结核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黄河三角洲地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肺结核高度发病区、鲁中平原山地丘陵区-鲁北沿海低山丘陵区中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肺结核中度发病区。6.按照2003年~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平原区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鲁中发病带状区流行性腮腺炎高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鲁南丘陵平原区-胶北低山丘陵区带状流行性腮腺炎低度发病区、东部沿海低山丘陵区流行性腮腺炎中度发病区。7.按照2003年~2007年麻疹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麻疹高度发病区、鲁西部分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黄河三角洲-胶东丘陵区麻疹低度发病区。8.按照2003年~2007年猩红热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生态地理区域:黄河以北鲁西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黄河以南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猩红热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山地丘陵区猩红热高度发病区。9.按照2003年~2007年淋病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鲁西北平原区-鲁北滨海平原区淋病低度发病区、鲁中山地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淋病低度发病区、胶东低山丘陵区淋病高度发病区。10.按照2003年~2007年梅毒年均发病率的地理界限分析结果可以将山东省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省会经济圈梅毒高度发病区、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南平原湖区-鲁北滨海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梅毒低度发病区、胶东沿海低山丘陵区梅毒高度发病区。结论:1.山东省前十位传染病发病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特征,据此可以进行山东省生态地理区划。2.不同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特征有所差异,但同类传染病(如肠道传染病等)的生态地理区域具有相似性,反映了其独特而稳定的生态地理学影响因素.3.各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划图为进一步研究传染病的生态学影响因素,制定区域化传染病防治规划,优化区域性的传染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以疾病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地理界限分析为基础,确定传染病生态地理区划界限,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指标,定义并划分传染病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疾病生态地理区划方法。5.地理界限分析技术中的wombling方法与疾病发病水平等值线图相结合是确定疾病生态地理区域界线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空间连续性资料.
吴淑勤[6](2007)在《天津市北辰区1997—200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天津市北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发病和流行的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7—2005年天津市北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结果1997—2005年全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84例,呈散发状态,疫情波及全区13个乡镇街,3—5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0~49岁,男性高于女性。居住环境经常有鼠活动,经常在外就餐和从事粮食等食物加工、贩卖等是出血热流行的危险因素。结论出血热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职业和环境有关,发病与鼠带毒指数相关联,灭鼠是控制出血热流行的根本手段。
陈秀梅[7](2005)在《天津市东丽区1997-200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出血热流行特点与规律以及发病和流行的因素。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了1997-2004年天津市东丽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结果1997-2004年全区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99例,累计发病率3.38/10万。呈散发状态,疫情波及全区的各个乡、镇、街。4-5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45岁。外地流动人口发病高于本区人口。发病与患者职业及居住环境有关。结论鼠带毒指数与出血热发病密切相关,灭鼠是遏制出血热的有效手段。
陈秀英,王爱兰[8](2002)在《菏泽地区1982~1999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我区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1982年我区发现首例病人后,发病率逐年上升,1986年达高峰,经综合防治,发病率逐年降低,但1991年发病率再次回升,1994年又达高峰,流行呈现周期性。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区的流行特征。现将18 a来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王毅,王乃硕[9](2001)在《郓城县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文中指出 为了解近年来我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状况,为其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1998年在我区的郓城县设立监测点1处,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 监测方法1.1 宿主动物调查 采用夹捕法,每季度捕鼠1次,每次连捕3夜。将捕获的鼠类进行分类,灭菌操作剖取鼠肺置入冰箱速冻,在冷冻条件下速送山东省卫生防疫站病毒科作病毒抗原检测。
赵爱英[10](2000)在《肾综合征出血热54例误诊分析》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我国呼吸道腺病毒疾病流行病学现况分析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我军两起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防控措施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国外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分布特征及防控策略 |
| 引言 |
| 1 实验材料 |
| 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国外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控制策略 |
| 5.我军呼吸道腺病毒的防控策略 |
| 6.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总结 |
| 发表文章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GIS用于空间流行病学研究 |
| 1.2.2 遥感用于卫生疾病研究 |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数据和方法 |
| 2.1 数据概况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回归分析 |
| 2.2.2 灰色关联系统分析 |
| 2.3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中国肺癌发病的时空特征分析 |
| 3.1 肺癌发病的空间特征 |
| 3.2 肺癌发病的时间特征 |
| 3.3 肿瘤登记处空间权重确定 |
| 第四章 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回归分析 |
| 4.1 大气污染 |
| 4.1.1 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及与肺癌相关性分析 |
| 4.1.2 大气污染物与肺癌发病率关系 |
| 4.2 气候因子 |
| 4.2.1 中国气候空间特征 |
| 4.2.2 气候特征与肺癌发病率关系 |
| 4.3 植被指数 |
| 4.3.1 中国植被指数空间特征及与肺癌相关性分析 |
| 4.3.2 植被指数与肺癌发病率回归分析 |
| 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情况 |
| 致谢 |
| 一 中文摘要 |
| 二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四 附录 |
| 1 个人简历 |
| 2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五 致谢 |
| 六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七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创新与不足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资料与方法 |
| 1.1资料来源 |
| 1.2方法 |
| 2结果 |
| 2.1流行概况 |
| 2.2流行特征 |
| 2.3时间分布 |
| 2.4地区分布 |
| 2.5年龄性别分布 |
| 2.6职业分布 |
| 2.7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
| 3结果与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确诊依据 |
| 1.5 误诊疾病 |
| 1.6 典型病例 |
| 2 讨论 |
| 2.1 误诊原因分析 |
| 2.2 减少误诊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