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1](2021)在《明宣大总督王崇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崇古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名臣,历任陕西三边总督、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等职,对明代后期朝政有重要影响。明清时期编修完成的《明史》《山西通志》等传世文献或列有王崇古专传,或有关于王崇古生平、任职经历等方面的记载。王崇古个人着述《王督抚集》《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王鉴川文集》《公余漫稿》的搜集及近年出土的墓志等文献,为王崇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研究视角。论文通过使用诗文集、奏议、书信等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王崇古家族人员谱系、任职经历、婚配状况等进行了考证,编制了王崇古家族世系图。出土文献的使用,不仅弥补了传世文献关于王崇古记载之不足,还为梳理王崇古抗击倭寇、巡抚宁夏、加强边防建设等经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不仅如此,以上资料的综合运用,为研究王崇古边务思想及其担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与方逢时、高拱、张居正等人促成“隆庆和议”的背景、经过、影响等提供了材料。“隆庆和议”的达成,维护了明朝与蒙古部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论文以《公余漫稿》五卷本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所收录隆庆年间冯惟讷、栗永禄刻本为底本,以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所辑《王督抚集》一卷本为参校本,以正史、明清时期地方志、明清文人文集、存世碑记等文献为参校材料,对《公余漫稿》进行了整理和注释。通过王崇古与张居正、高拱、张四维、杨博、李春芳等人的诗文唱和及书信往来可以看出,王崇古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姻亲、同年、同僚、交游等关系,这些关系在“隆庆和议”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顾王乐[2](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胡炜[3](2020)在《《三宝感应要略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三宝感应要略录》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要略录》编撰者及成书体例进行介绍。其编撰者释非浊博学多识,并举多宗,深受敬重。《要略录》一书亡佚于国内而存于日本,盖成书于辽道宗清宁末季,常见版本有《大正藏》本与《续藏经》本两种。全书分为三卷,共一百六十四则感应故事,引用古籍文献七十余种,极具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第二章,对《要略录》所引之书进行征引形式和内容上的具体分析。征引的特点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具体考察。其中,征引的形式特点可分为标注书名方式和征引故事特征两种。征引内容上的特点则表现为释非浊对于所引故事内容进行概述、删减、杂糅等形式的“创作”。第三章,将《要略录》征引故事与其原文对比后找出异文,首先按照致异原因将异文分为形近、音近致异和多字、少字致异,接着总结异文具有校理《要略录》、丰富古汉语、体现编者的编撰方法和编纂意图等价值。第四章,因第二章、第三章已对《要略录》中所引用的存世文献进行了征引特点和征引故事异文的具体分析,本章内容补前文之不足,对《要略录》所引亡佚书目分类叙录,借此考察中古亡佚文献的基本情况,丰富中国文献史。第五章,《要略录》的叙事研究。从叙事类型、叙事特征、叙事内涵三个角度具体分析《要略录》的文学叙事特征,层层递进,从而看出《要略录》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以佛教思想教化民众、进行社会统治的重要表现,还彰显出女性平等意识,体现出儒释思想融合的社会思潮。
李东梅[4](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余明辉[5](2020)在《西周都邑考疑》文中指出西周都邑在中国古代都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且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其中的郑地史地问题、(?)京地望问题、周地地望问题、丰邑相关问题、镐京称谓问题等五大关联性极强的疑难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吸收先哲时贤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史源学理论、同铭排斥法、出土地考察法、三重证据法、多学科交叉结合研究法等理论和方法,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理顺相关纠葛的同时,对各大疑谜作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主要观点如下:公亶父迁岐并非“仁政”之举,而是一场被迫的战略转移。“王季宅程”为历史事实,程之地望或在渭北安陵。文王亦曾久居程地,后徙都丰邑。丰、(?)、(?)是三个不同的字。“丰”为周人后创之字,作地名时专指文王丰邑。“(?)”是在“丰”的基础上造的新字,专用于“(?)”一词。丰京遗址是文王丰邑的核心区。鄠县灵台就是文王灵台。灵台及其附近的西周遗存具有苑囿性质,虽地处丰邑之郊,但仍是丰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王都镐后,丰邑逐渐由丰侯封地转变为不同族姓贵族的共同居邑。“丰京”一词源于清代,“丰京”的滥用极易引发我们对西周丰邑性质的误读。镐京本作蒿京,本义为郊区高地,即丰邑之郊区高地。成王亲政第五年,蒿京始称宗周。“京”为周人方言,是故武王之都虽获“宗周”新称,但并未废弃“蒿京”旧名。宗周为镐京专名,他邑不得称宗周。“丰镐相去二十五里”实际上指的是镐池与灵台间相距二十五里。西周金文中的“周”地位于岐周,“周”地拥有西周王室最为重要的宗庙建筑群,即“康宫建筑群”。以吴虎鼎铭为据,可以推断“(?)”地亦位于岐周。西周之郑(奠)位于凤翔雍城一带,拥有与丰邑、“周”地相似的城市结构;桓公始封之郑就位于此。京兆之郑县、汉中之南郑皆因两周之际郑人迁徙而得名,《穆天子传》中的“南郑”则属于虚构的地名。《竹书纪年》“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是魏国史官对穆王在郑地活动的客观总结,与穆王以下西周诸王无关。
李爽[6](2020)在《北魏造像记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刻文献研究的日益深入,造像记作为石刻文献的一部分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北魏时期的造像记以其自身的独特风格在各时期的造像记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於北魏造像记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基本上处於初始阶段,尤其是在基础史料整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为目前可见的北魏造像记史料编纂了简明目录,以填充北魏造像记目录的空白,同时也便於日後对北魏造像记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北魏造像记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目录、图录、文本、研究、地理位置等五个方向,对其在各类着作中的着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以时间为序,标明年号,无纪年的造像记附载文末,以供考订。所涉及到的书籍和期刊一律使用简称,以便检索。截止二〇二〇年,本文共收录北魏造像记1488篇,其中有纪年造像记为1242篇,无纪年造像记为246篇。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邓新航[8](2019)在《唐宋时期巴蜀观音图像研究》文中指出观音图像的演变是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最具典型性的代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演变时期是唐宋,此间是观音图像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和多变化的重要阶段。唐宋正值巴蜀地区佛教艺术发展的繁荣期,在佛、菩萨、罗汉等诸多造像题材中,尤以观音造像表现得最为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突出价值体现在:造像遗存数量巨大、造像题材种类繁多、造像谱系流变有序、造像组合丰富多变。唐宋巴蜀观音图像体系庞杂,可分为四个大类,且不同观音类别在题材种类、信仰形态、兴衰时间、区域分布、组合形式、造型样式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表现。其一,巴蜀圣观音图像类,其信仰形态以“称名救难型”为主。此类观音造像在巴蜀遗存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其形象以一手持杨柳、一手持净瓶且头戴化佛冠的样式为主。除了最为常见的单尊观音外,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双观音和多观音,以及观音与地藏、阿弥陀佛、药师佛、文殊菩萨等不同尊像的多种组合,包括观音救难图像等。就单尊圣观音造像而言,其造型风格演变可大致分为六期七段,且不同时期在区域分布、造型样式等方面各具特点。双观音与多观音主要在唐代流行,是民众希冀观音救助速度加快、救助范围扩大的直接体现。观音与其他尊像的组合集中流行于盛唐至五代,尤以观音与地藏组合最受欢迎。这些组合在正统经典中找不到相应来源,不仅体现出民众信仰需求的多样性、功利性、现实性,同时也体现出观音信仰与其他信仰相互吸收与融合的包容性。观音救难图像仅在晚唐、五代时有少量发现,可见其在蜀地并不流行。其二,巴蜀密教观音图像类,其信仰形态为“密仪持咒型”。巴蜀是除敦煌以外的唐宋密教观音造像的重要流布区域,目前发现了千手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等多种题材。巴蜀密教观音造像的渊源在两京地区,故其出现时间要普遍晚于中原。从构图内容看,除千手观音造像外,巴蜀其他密教观音造像并没有发展出敦煌那样的经变或曼荼罗形式,这与蜀地民众的信仰选择和信仰目的有关。从造型样式看,巴蜀密教观音造像在相对严格遵循造像仪轨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石窟艺匠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从时间发展看,蜀地密教观音造像初兴于武周、盛唐,繁荣于中唐至五代,宋代也有延续,但在时间上有缺环。具体来看,不同观音题材在蜀地的时空分布有别:千手观音造像流传最广,盛唐在川北出现,中唐集中在川西,晚唐集中在川南和川中,五代则集中在川东,宋代迅速衰落;如意轮观音造像大致于盛唐后期出现,在五大区域均有分布,但整体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中晚唐和南宋早期这两个时间段;十一面观音造像遗存较少,但出现了其化现圣僧的造像,为它处鲜见;不空羂索观音造像于晚唐出现,主要在川中资中和川东大足地区流行,且时代有先后,前者集中于晚唐至五代初,后者集中于五代至两宋;马头观音造像于南宋才开始出现,主要在明王系统中流行。其三,巴蜀本土观音图像类,其突出特征是民间性。本土观音是唐代以来在中国新出现的一大观音类型,是古代艺匠和民间信徒的共同创造,最具本土特色。目前在巴蜀出现了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数珠手观音,以及观音群像窟中以各种手姿持物所命名的不同观音题材。唐代白衣观音造像在蜀地的最新发现,对探讨其形象起源有重要意义。白衣观音形象可能在盛唐前期或更早就已在两京地区产生,吴道子应当绘制了此类画像,并将其传播到蜀地。巴蜀白衣观音造像的演变可分三期:中唐在眉山、安岳等地零星出现,流行一手托钵、一手持柳于胸且站立的造型;唐末、五代大量出现,集中分布在川西眉山、川中内江和川东安岳、大足等地,立姿、坐姿均有,流行双手持莲的造型;宋代在川东局部繁荣,造型各异,并与其他观音形象发生融合。水月观音形象的首创者并不是中唐周昉,可能也与吴道子有关。大约在中唐后期,成都地区就有水月观音壁画的绘制,目前蜀地石窟中现存有多尊晚唐水月观音造像;蜀地水月观音造像构图突出表现的是主尊、背光和岩座,而竹子、流水等背景元素则较少塑造;水月观音造像在蜀地分布较广,集中流行于唐末至五代、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两个时段,且不同时期造型姿态还有丰富变化。观音群像窟独具时代性和地域性,时间上集中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地域上局限在大足,是当时活跃于川东一带文氏家族石窟艺匠的创造。此类洞窟中一般对称塑造十尊手姿持物均不相同的等身观音像,营造意图大都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现世利益,其文本依据虽与千手观音经轨有关,但它们大都脱离了密教属性。至于数珠手观音造像,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信仰功能,因此才能从观音群像窟中独立出来。其四,巴蜀佛三尊像中的观音图像类,其信仰形态以“净土往生型”为主。观音在此类造像中是以胁侍菩萨的身份存在,最为常见的就是表现西方净土信仰的相关造像。此外,在释迦三尊像或药师三尊像中,观音也可作为其胁侍。此类观音造像也属于观音图像体系的一部分,在蜀地各个时期都比较流行,但由于其形象特征不很突出,加之蜀地造像残损严重,因此目前要准确辨识出此类观音造像还相当困难。总之,唐宋时期的巴蜀观音图像是观音艺术中国化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王鑫[9](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袁晓光[10](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资料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资料 |
| 第二章 王崇古家世与生平研究 |
| 第一节 王崇古家世研究 |
| 一、王崇古家族墓地概况及墓志出土情况 |
| 二、王崇古家族成员考证 |
| 第二节 王崇古墓志疏证与生平考述 |
| 一、王崇古墓志撰写者及撰写背景 |
| 二、王崇古生平经历 |
| 三、墓志记载与传世文献记载不同之处 |
| 第三章 王崇古处理边务的措施与思想研究 |
| 第一节 嘉靖至万历时期的明朝政局 |
| 一、内阁权力斗争激烈 |
| 二、财政危机严重 |
| 三、边防形势严峻 |
| 第二节 王崇古与“隆庆和议” |
| 一、“隆庆和议”前的明蒙关系 |
| 二、把汉那吉归明 |
| 三、王崇古在促进和议中的作用 |
| 第三节 王崇古边务思想与实践 |
| 一、勘定功罪,规范官员任用 |
| 二、加固边防,完善边地防守 |
| 三、整顿兵马,提升军队实力 |
| 四、整顿内务,优待归附民众 |
| 第四节 王崇古与张居正等官场同僚关系研究 |
| 一、王崇古与张居正的关系 |
| 二、王崇古与高拱的关系 |
| 三、王崇古与张四维的关系 |
| 四、王崇古与其他官场同僚的交往研究 |
| 第四章 王崇古着述研究 |
| 第一节 王崇古诗文集版本研究 |
| 一、《公余漫稿》 |
| 二、《王督抚集》 |
| 三、王崇古诗文集的价值 |
| 第二节 王崇古奏议集版本研究 |
| 一、《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 |
| 二、《王鉴川文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録一:王崇古年谱简编 |
| 附録二:《公余漫稿》整理 |
| 《公余漫稿》整理説明 |
| 《公余漫稿》目録 |
| 《公余漫稿》前序 |
| 《公余漫稿》序 |
| 卷一·五言古诗 |
| 送吴霁寰归江南二首 |
| 中秋十九夜同纪山曹侍御省寮张弘斋王敬所造松庵上人慈仁寺松下对月分得“露”字 |
| 送李谏议赴南都四首有序 |
| 拟古二首送王敬所寅丈督学桂林 |
| 初渡淮 |
| 赠雁荡山人归永嘉 |
| 蓼花有序 |
| 送横泉雷丈还衡州二首 |
| 淮海吟题号图赠淮海孙寅丈君先世自如皋宦贵阳振宗奕业笃念首丘别号淮海职秦臬文宗与予笃尝河中宗人大名爲淮海图赋赠四首 |
| 伏日同张元洲方伯孙龙峰宪使饮太华何公池亭观莲分得“赏池”二字.. |
| 田父叹乙丑秋夏镇巡边作 |
| 大河吟西夏作 |
| 寄怀泸山张学宪四首有序 |
| 磻溪宫期周吴峰年丈不至诗以识别 |
| 题圯桥进履图爲潘双渠翁寿 |
| 卷二·七言古诗 |
| 长安行送孟小溪赴秦臬 |
| 金陵客行送陈玉泉赴江臬 |
| 秋风行送刘带川分宪榆林 |
| 宝玉篇送张玉亭録囚淮扬 |
| 采兰歌通济河亭送陶同野徐近斋龙川三友録囚两畿 |
| 襄阳太守行送社长卢连城出守 |
| 别离难有序 |
| 乙卯九日出师黄浦舟中读吴峻伯湖上寄言 |
| 刘仙歌寿徐定国 |
| 松庵行寿梦松上人 |
| 拟古行路难留别吴子实因寄王新甫二文宗有序 |
| 长歌行送杨钟山年丈北上 |
| 关山月送东河赵年丈擢宪东海 |
| 吴山謡 |
| 游崆峒山行 |
| 玄鹤行闻鉴川王子登崆峒山见玄鹤余心慕焉爲赋此篇 |
| 椿萱并秀歌寿霍中丞父母八礼有序 |
| 长安别歌送两城靳先生考绩便道归省 |
| 梦鹤行赠梦鹤田寅丈入贺 |
| 北风行送淮海孙寅丈晋蜀藩参便道归省 |
| 赋得昆明池赠张济川宪便还滇南 |
| 灵椿五桂歌爲同门祝尊师一泉孙翁七礼寿有序 |
| 题朔方图爲方伯潘双渠翁寿 |
| 拟古北风行别夏城吴西台元戎 |
| 太华吟寿何太华先生八礼 |
| 言山行祝钟山杨翁寿 |
| 卷三·五言律诗 |
| 八沟寺遇北津汪一甲辰季春同诸友游西山纪事六首二见七言 |
| 玉泉山亭怀玉泉陈羽伯 |
| 望湖亭 |
| 登香山寺来青轩 |
| 得友人琼州书 |
| 夏日同霁寰中江少洲四溟登毗卢阁 |
| 中元十四夜同诸友都门宴月 |
| 将赴皖城再别吴峻伯 |
| 别同乡诸同年 |
| 冯汝言昆玉偕谢茂秦山人饯予慈仁寺分韵识别得“城”字 |
| 卫河泛舟 |
| 漳泉苔陈抑亭年丈忧旱之作 |
| 孟津怀古 |
| 洛阳道中 |
|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二首一见七言庚戌岁作 |
| 郑城怀旧有序 |
| 庚戌九月将赴金陵夜泊庐阳邮亭闻虏犯近边识感 |
| 壬子初度避居山寺识感三首 |
| 答杨中丞李明甫见过 |
| 清水谷 |
| 谒汾阴祠 |
| 忆昔吟四首奉别环溪狄寅丈赴南都司马 |
| 壬子腊月将赴河津追饯仰山尚侍御夜宿荣河旅舍 |
| 乙卯小春之朔出师黄浦闻报散馆寄贺伯甥张子维编修 |
| 乙卯除日青村军中识感 |
| 丙辰元日闻报出师识感 |
| 九日同诸公登万固寺塔即事 |
| 丁巳初度避居山寺识感 |
| 家兄司训对川将赴新乐携诸兄弟亲友同过山房爲寿再赋识别 |
| 秋日宿裴介谷山庄闻雷 |
| 秋日宿友人邻山书屋 |
| 听雨 |
| 夏夜饮山阴王邸第赋登楼见晚山得“登”字 |
| 行山道中期伯甥张大史不至寄怀二首丙午冬北上作 |
| 次太行寄谢海庄周侍御 |
| 过太行寄怀孟小溪藩参时君自蜀藩在告 |
| 望高平寄怀往川赵谏议 |
| 入关喜雨丁未夏赴陕西作 |
| 初度过蓬莱宫故址观仙人秘列旋登老子説经台识感 |
| 将至鄜川途中喜雨 |
| 山行冒雨即事 |
| 秋葵有序 |
| 秋日延川晓发 |
| 己未九日邀董嘉岭中丞萧南峰总戎登延州嘉岭台二首 |
| 至日冯汝言藩参期会原州寻报羁秦州不赴诗以见怀 |
| 再过径川期柏泉胡大参不遇晨发安定驿望回山宫即事见怀 |
| 原州识感有序 |
| 初谒黄帝陵 |
| 清明雨中书怀戊申在鄜延作 |
| 北郡城楼再别槐溪王乡丈还西夏 |
| 吊姜女祠有序 |
| 庚申初度北郡城楼赋谢王槐溪李乾斋二乡丈 |
| 春日同李藩参来登灵武台 |
| 初度示二子 |
| 暮春灵武见杏花 |
| 庚申九日再邀董中丞萧总戎登嘉岭雨不克赴时骄虏内侵早霜殒禾诗以识感 |
| 庚申午日再寓北地忧旱 |
| 送孟东洲寅丈人贺 |
| 华亭山行遇雨见六盘积雪关山晚照即事 |
| 磻溪雷雨 |
| 岐山怀古 |
| 丁卯中秋侍军门霍翁长城关对月 |
| 铁柱泉晓发见塞东日出 |
| 七日抵塞 |
| 莫子良冯汝言转官浙江别予原州相期访吴俊伯於天目识别寄怀四首 |
| 别子良 |
| 别汝言 |
| 寄怀峻伯二首时峻伯谢抚贵阳归卧天目万竹山楼 |
| 九日前雪 |
| 秋杪念六日再雪 |
| 雪山晓行 |
| 回军原署仲儿夜话寄怀长儿家居 |
| 五言排律 |
| 秋日诸公再吊河中书院故址识感十韵 |
| 中秋十七夜再渡横城 |
| 卷四·七言律诗 |
| 宿碧云寺西山纪兴二首 |
| 山行遇风晚宿湖村张一山庄 |
| 甲辰重阳同陈羽伯刘伯邻吴峻伯俞树德王新甫登宣武城楼分得“筵”字 |
| 九日送齐鹰山归金陵 |
| 是日送友再集顾氏山亭有感 |
| 九日得俞树德姑苏书寄怀吴峻伯 |
| 秋日送马孟河乞养南归 |
| 季秋倍祀长陵恭纪二首 |
| 九龙池 |
| 端阳日送朱镇山终制南归寄讯陈羽伯 |
| 将赴皖城夜宿慈仁寺留别西曹诸友 |
| 赵州初度 |
| 惠泉别馆侍宴黄四泉侍御即事 |
| 闻巩县守臣祀宋陵有感 |
| 次真阳遇圣节即老亲寿日有感 |
| 题寻源刘翁迎养逢恩卷 |
| 泛湖 |
| 癸卯初度次寿阳别从兄逊甫 |
| 慈仁寺梦王新甫有序 |
| 附録敬所寄答二絶 |
| 甲寅重阳寓大梁偕地部张寿卿登西亭宗人山亭识感 |
| 许三海都阃副守兴都诗以赠别兼讯纪山曹侍御年丈 |
| 题凤诰重封卷寿苏母 |
| 再赋往事留别平泉 |
| 乙卯重阳出师黄浦雨中识感 |
| 丙辰上九日青村雨中即事 |
| 春日清江舟行闻报上赐金币识感寄上江村沈寅文 |
| 丙辰夏日予奉妣亲避暑黎阳冯少洲将赴关中期卢浮丘谢四溟二山人来会诗以迓之 |
| 冬夜宴山阴藩王元峰寿峰昆玉别馆时地变次年 |
| 春日再集即事 |
| 赠贾月峰赴萧藩左史贾君昔令黄邑二丽江有声 |
| 地变後初度憩宿楼岩寺识感 |
| 秋日闻浙东惊报寄怀霁寰吴丈君家浙之湖阳时任东省文宗 |
| 秋日过裴介峪太守孟盟桥庄即事 |
| 雪夜侍宴周海庄鹾台次韵 |
| 冬日景明李氏山庄即事 |
| 邈姑射山水亭 |
| 过平遥吊故友沧州幕李东溪 |
| 平阳龙门王郡伯期宴公署池亭同游姑射山不遇诗以见怀 |
| 次高平挽张望峰侍御 |
| 己未春将赴秦臬都门晓发 |
| 次新乐再别伯兄对川外翰 |
| 挽歌三章哭金陵陈羽伯有序 |
| 中秋寓宿温泉邮亭杨钟山原倡 |
| 七夕阻雨羁温泉邮亭观涨次钟山前韵 |
| 即日登钟山戍楼 |
| 秋日萧南峰都督邀过杨钟山别圃宴菊即席赋谢兼赠萧仲子春元 |
| 秋日中丞嘉岭董翁召过草堂宴菊即席赋谢 |
| 谒黄帝陵庙读仙人张三丰留题旋登汉武望仙台纪事 |
| 庚申元日鄜川即事 |
| 庚申至日次凉州安国镇咏易识感 |
| 三川谷口读杜工部题凝识感 |
| 王子三岁中秋寓延防胡未申连逢月蚀酉岁大比月明虏遁喜赋 |
| 辛酉九日邀萧南峰李西庵参戎杨两川地曹登嘉岭范公台时董中丞新逝予适转官追念今昔感赋识别 |
| 送东海行庵陈大参自秦藩入贺便道归省 |
| 再祀吴山读旧题识感 |
| 宁州别定原芹谷一律有序 |
| 将赴大梁次扶风两饮张大微宪使别墅周至赵寻斋中丞不至识别寿二母.. |
| 夏台九日纪典 |
| 秋日寄淮海孙寅丈时孙自秦文宗陟蜀藩参 |
| 夏台葺故花亭爲宾馆扁曰广忠轩落成喜赋 |
| 乙丑至日得张元洲长安寄言时张自秦抚台迁大廷尉复贺一首 |
| 秋日巡边次花马池营得军门陈行庵翁人传徼戒师即事赋赠 |
| 与陈翁话旧识感 |
| 九月六日归渡灵武感时喜赋 |
| 丁卯初度思翁军门以希范学陆爲寿深愧匪伦赋谢一律 |
| 即日延门人萧春元索中丞杨钟山翁言远驰爲寿赋谢见怀 |
| 将登夏城留别父亲识感 |
| 赠别杨举子文伯见过原州兼讯尊翁钟山中丞年丈 |
| 戊辰中秋长城关偕萧地部张兵宪对月识感 |
| 塞上秋夜纪梦识感 |
| 戊辰九日偕萧地部方张二宪使登长城关戍楼即事 |
| 戊辰十月七日塞上班师纪行 |
| 自叹 |
| 己巳中秋再同萧地部曹右辖方宪使长城对月 |
| 中秋夜闻南海庞惺庵台长弭节铁柱泉城时海寇报平诗以代庆迓 |
| 九日再同萧地部张宪使偕吕雷二总戎宴长城关次日重登朔方书院文星台时早雪殒菊虏窥河防兼闻蓟门大练车师识感 |
| 九日寄怀庞惺庵沈对泉二中丞 |
| 九月十二日出师长城关二百里至白城虏营斩级百七十六献捷拟凯二首.. |
| 次夜师旋月围风晕命占者依古法压之适虏衆纵火烧营须曳风旋火熄衆感神佑识庆二首 |
| 送朔方督饷岳峰萧地部擢宪中州岁暮东旋及春归省二首 |
| 庚午夏将赴朔云阻雨城晋驿识感以下朔云稿 |
| 辛未六月十日北虏封贡礼成是日雷雨大作喜赋二首 |
| 壬申岁九月提师驻岔道护葬昭陵识感二首 |
| 卷五·五言絶句 |
| 春山晓行 |
| 泮池桃花延州作 |
| 七言絶句 |
| 延州閲武五首 |
| 中部道中春雪四絶 |
| 景明李庄即事四絶 |
| 白云洞 |
| 桃源 |
| 观音阁 |
| 白石楼 |
| 绦雪亭即事赠别主人芹谷吕丈 |
| 《公余漫稿》後序 |
| 附録三:王崇古墓志、墓表、赠谥诰1録 |
| 一、《国朝献徵録》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
| 二、《许文穆公集》所收録王崇古墓志铭 |
| 三、《赐闲堂集》所收録王崇古神道碑铭 |
| 四、《王文肃公文草》所收録王崇古墓表 |
| 五、《明神宗太保尚书王崇古赠谥诰》 |
| 附録四:王崇古家族成员资料1録 |
| 一、王崇古伯父王现墓志铭 |
| 《明故王文显墓志铭》 |
| 二、王崇古生父王瑶墓志铭 |
| 《封刑部河南司主事王公墓志铭》 |
| 三、王崇古生母孙氏墓志铭 |
| 《王安人墓志铭》 |
| 四、王崇古叔父王珂墓志铭 |
| 《徵仕郎中书舍人止一王公墓志铭》 |
| 五、王崇古长子王谦墓表 |
| 《少卿平溪王公碑铭》 |
| 六、王崇古孙媳许氏墓志铭 |
| 《明王冢妇许氏合葬墓志铭》 |
| 七、王崇古长女墓志铭 |
| 《明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母王氏墓志铭》 |
| 八、王崇古长女婿杨俊卿墓志铭 |
| 《杨介庵墓志铭》 |
| 九、王崇古外孙杨元祥墓志铭 |
| 《杨奎垣墓志铭》 |
| 附録五:王崇古撰写碑记、墓志1録 |
| 一、《国朝献徵録》收録王崇古所撰墓志[4 篇] |
| 《顺天府府丞景公溱墓志铭》 |
| 《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延安钟山杨公宗器墓表》 |
|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思斋霍公冀墓表》 |
| 《通议大夫资治尹兵部右侍郎畹溪谢公兰墓志铭》 |
| 二、《赵时春文集校笺》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
| 《浚谷赵公墓表》 |
| 三、《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收録王崇古所撰墓表 |
| 四、《永济县志》收録王崇古所撰记文[2 篇] |
| 《创建药圣庙记》 |
| 《重修黄河石堤记》 |
| 附録六:王崇古《王鉴川文集》四卷目録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绪论 |
|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
|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
|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
| 四、研究思路 |
|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
|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
|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
|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
|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
|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
|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
|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
|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
|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
|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
|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
|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
|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
|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
|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
|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
|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
|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
|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
|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
| 一、误析字形结构 |
| 二、误认文字初形 |
| 三、误说字本义 |
|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
|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
|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
|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
|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
|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
|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
|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
| 结语 |
|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
|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
|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
|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
| 单字索引 |
| 简称对照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释非浊及其《要略录》 |
| 第一节 释非浊生平概述 |
| 第二节 《要略录》版本与内容 |
| 第二章 《要略录》征引特点研究 |
| 第一节 征引形式上的特点 |
| 一、标注书名方式 |
| 二、征引故事特点 |
| 第二节 征引内容上的特点 |
| 一、单源概述 |
| 二、单源删减 |
| 三、单源杂糅 |
| 四、多源杂糅 |
| 第三章 《要略录》文本异文研究 |
| 第一节 字形、字音致异 |
| 一、因字形致异 |
| 二、因字音致异 |
| 第二节 多字、少字致异 |
| 一、因多字致异 |
| 二、因少字致异 |
| 第三节 异文的价值 |
| 第四章 《要略录》所见佚书叙录 |
| 第一节 汉译佛经 |
| 一、《光愍菩萨经》 |
| 二、《譬喻经》 |
| 三、《经疏序》 |
| 第二节 佛教传记 |
| 一、《游天竺记》 |
| 二、《外国记》 |
| 三、《外国贤圣记》 |
| 四、《西域求法传》 |
| 五、《释智猛传》 |
| 六、《尚统法师传》 |
| 第三节 释氏辅教之书 |
| 一、《冥祥记》 |
| 二、《并州往生记》 |
| 三、《隋记》 |
| 四、《三宝记》 |
| 五、《冥志记》 |
| 六、《药师灵验记》 |
| 七、《秘密记》 |
| 八、《寺记》 |
| 九、《汉法内传》 |
| 十、《吴录》 |
| 十一、《宣验记》 |
| 十二、《天请问记》 |
| 十三、《西域杂记》 |
| 十四、《唐记》 |
| 十五、《齐记》 |
| 十六、《冥感传》 |
| 十七、《感应传》 |
| 十八、《司命志》 |
| 十九、《本业因缘论》 |
| 第四节 其他 |
| 一、《皇后传》 |
| 二、《经明验赞记》 |
| 三、《经录》 |
| 四、《净土传》 |
| 第五章 《要略录》佛教叙事研究 |
| 第一节 叙事模式 |
| 第二节 叙事特征 |
| 第三节 叙事内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
|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
|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研究方法 |
| 1.6 技术路线 |
|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
|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
| 2.3 本章小结 |
|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
|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
|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
|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
|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
|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
|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
|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
| 3.5 本章小结 |
|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
|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
| 4.3 本章小结 |
|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
|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
|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
|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
|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
|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
|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
|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
|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
| 5.4 本章小结 |
|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
|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
|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
|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
|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 表目录 |
| 图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西周都邑研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
| 二、西周都邑疑难问题研究述评 |
| (一) 关于郑地史地问题的研究 |
| (二) 关于(?)京地望问题的研究 |
| (三) 关于周地地望问题的研究 |
| (四) 关于丰邑相关问题的研究 |
| (五) 关于镐京称谓问题的研究 |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意义 |
| 四、本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
| (一) 史源学理论 |
| (二) 同铭排斥法与出土地考察法 |
| (三) 三重证据法 |
| (四) 多学科交叉结合研究法 |
| 第一章 周人早期都邑岐周、程地探析 |
| 一、公亶父迁岐 |
| (一) 《诗经》篇章对迁岐原因避而不谈 |
| (二) 迁岐是被迫之举并非“仁政” |
| (三) 迁岐是审时度势下的战略转移 |
| 二、王季宅程 |
| (一) “王季宅程”确为历史事实 |
| (二) 王季宅程前后的征伐活动 |
| (三) 毕、程地望分析 |
| 三、文王居程徙都丰 |
| (一) 文王居程期间大事分析 |
| (二) 文王“徙都丰”的历史背景 |
| 第二章 丰邑考论 |
| 一、丰、(?)、(?)辨 |
| (一) “丰”的含义 |
| (二) 西周金文中的“丰” |
| (三) 西周金文中的“(?)” |
| (四) 西周金文中的“(?)” |
| 二、丰邑的位置与范围 |
| (一) 丰邑与灵台的关系——关于“丰镐相去二十五里”之思辨 |
| (二) 文王灵台的位置 |
| (三) 先秦时期灵台的功用 |
| (四) 丰京遗址与灵台及其附近西周遗存的关系 |
| 三、丰邑性质再探讨 |
| 附录: 《姬宗世谱序》托名程颢考 |
| 第三章 镐京称名考辨 |
| 一、“镐京”本义探析 |
| (一) 传世典籍中的镐、鄗、滈 |
| (二) 战国楚竹书中的(?)、乔、蒿 |
| (三) 西周甲金文中的“蒿” |
| (四) 从“蒿”到“镐”的转变历程及“蒿京”的本义 |
| 二、镐京等西周都邑称名的演变——以《尚书·周书》为中心的讨论 |
| (一) 《尚书·周书》今文经中的西周都邑称名 |
| (二) 《尚书·周书》伪经中的西周都邑称名 |
| 三、汉唐以来“宗周”词义的泛化 |
| (一) “宗周”词义的泛化历程 |
| (二) 卫孔悝鼎铭与宗周词义的泛化 |
| (三) 《尚书·周官》与宗周词义的泛化 |
| (四) 《穆天子传》与宗周词义的泛化 |
| 附录: 镐京的始建时间 |
| 第四章 (?)京、“周”地皆位于岐周说 |
| 一、“(?)”字的形、音、义 |
| 二、(?)京地望问题研究思路辨析 |
| (一) 关于“(?)”的早期探讨 |
| (二) “镐京说”之思路 |
| (三) “丰京说”之思路 |
| (四) “独立存在说”之思路 |
| (五) 利用吴虎鼎铭解决(?)京地望问题之新思路 |
| 三、“周康宫夷宫”位置分析 |
| (一) “周”地的位置 |
| (二) “康宫”之内涵 |
| (三) 裘卫家族窖藏铜器与“周康宫夷宫”位置的确定 |
| 四、“周康宫夷宫”、“(?)姜眔疆”与(?)京之地望 |
| (一) “(?)姜眔疆”与“周康宫夷宫”不足一日之距 |
| (二) “(?)姜”、“(?)人”与“(?)”地 |
| 附录: 裘卫家族窖藏铜器拓展研究 |
| (一) 从九年卫鼎、□匜等器计时用语看周、(?)之地望 |
| (二) 从荣有司爯鬲等器出土位置看荣、(?)之地望 |
| 第五章 西郑新考 |
| 一、西郑的性质 |
| (一) “穆王以下都于西郑”的多元阐释 |
| (二) 《穆传》南郑与西郑的关系 |
| (三) 从金文奠地看西郑的性质 |
| 二、西郑的地望 |
| (一) 文献资料中西郑与桓公封邑、京兆郑县、(?)林间的纠葛 |
| (二) 金文奠地与西郑地望的早期探索 |
| (三) 西郑地望的确定 |
| 三、西郑与郑国史地问题 |
| (一) 桓公在西郑的经营 |
| (二) 郑人迁徙与京兆郑县、汉中南郑的得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上编 北魏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材料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 |
| 第二章 北魏造像记着录源流述略 |
| 下编 北魏造像记目录 |
| 第三章 北魏纪年造像记目录 |
| 第四章 北魏无纪年造像记目录 |
| 北魏造像记着录对照 |
| 後记 |
| 引言 |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 2.3 超密集组网 |
| 2.4 MEC技术 |
| 3 总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唐宋时期巴蜀观音图像的分类及形成背景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观音图像的分类及原则 |
| 一、圣观音图像类 |
| 二、密教观音图像类 |
| 三、本土观音图像类 |
| 四、佛三尊像中的观音图像类 |
| 第二节 唐宋巴蜀观音图像的形成背景 |
| 一、经济背景 |
| 二、文学背景 |
| 三、佛教背景 |
| 第二章 唐宋时期巴蜀圣观音图像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圣观音造像的分期与造型风格演变 |
| 一、初唐时期:隋风延续与标准形象的确立 |
| 二、盛唐时期:大气丰腴风格的流行 |
| 三、中唐时期:两种区域风格的形成 |
| 四、晚唐时期:丰肥壮硕风格的出现 |
| 五、五代时期:唐风遗韵 |
| 六、两宋时期:女性化特征的鲜明 |
| 第二节 唐宋巴蜀圣观音造像的组合样式与功能指向 |
| 一、观音双尊与多尊并列:神力的多倍增强 |
| 二、观音与地藏:现世拯救与地狱拯救的结合 |
| 三、观音、阿弥陀佛与地藏:净土往生与地狱拯救的结合 |
| 四、观音、药师佛与地藏:治病延命、地狱拯救与净土往生的结合 |
| 五、观音与其他尊像的任意组合:民众信仰需求的多样化体现 |
| 第三节 唐宋巴蜀观音救难图像的缘起与演变 |
| 一、唐代之前观音救难性格的形成及其在巴蜀的传播 |
| 二、唐五代观音救难图像的发现与释读 |
| 三、宋代以后观音救难图像的持续演变 |
| 第三章 唐宋时期巴蜀密教观音图像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密教造像发展概况 |
| 第二节 唐五代巴蜀十一面观音造像考释 |
| 一、十一面观音的经像传译与造像仪轨 |
| 二、单尊十一面观音造像的图像分析 |
| 三、十一面观音化现圣僧造像的图像分析 |
| 第三节 唐宋巴蜀如意轮观音造像考释 |
| 一、如意轮观音的经像传译与造像仪轨 |
| 二、艺术文献所载的如意轮观音画像 |
| 三、如意轮观音造像的时空分布 |
| 四、如意轮观音造像的图像分析 |
| 第四节 唐宋巴蜀不空羂索观音造像考释 |
| 一、不空羂索观音的经像传译与造像仪轨 |
| 二、不空羂索观音造像的时空分布 |
| 三、不空羂索观音造像的图像分析 |
| 四、不空羂索观音造像在巴蜀流行的特殊原因 |
| 第五节 唐宋巴蜀千手观音造像考释 |
| 一、千手观音的经像传译与造像仪轨 |
| 二、艺术文献所载的千手观音图像 |
| 三、千手观音造像的时空分布 |
| 四、千手观音造像的图像分析 |
| 第六节 宋代巴蜀马头观音造像考释 |
| 一、马头观音的经典传译与造像仪轨 |
| 二、大足石刻马头观音的造型特征 |
| 三、其他地区马头观音图像的造型特征 |
| 四、不同地区马头观音图像之比较 |
| 第七节 唐宋巴蜀其他多臂观音造像考释 |
| 第四章 唐宋时期巴蜀本土观音图像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白衣观音造像的形成、分期及其他 |
| 一、白衣观音造像产生的社会文化渊源 |
| 二、吴道子与白衣观音造像的关系 |
| 三、白衣观音的形象标志及其来源 |
| 四、白衣观音造像的分期与造型演变 |
| 五、与其他地区白衣观音造像之比较 |
| 第二节 唐宋巴蜀水月观音造型分析及相关问题 |
| 一、周昉妙创水月观音图像新释 |
| 二、艺术文献所载的水月观音画像 |
| 三、水月观音的造型元素分析 |
| 四、对两京水月观音造像传入巴蜀路线的思考 |
| 五、水月观音与自在观音的关系 |
| 第三节 宋代巴蜀数珠手观音造像的形成、特征及影响 |
| 一、数珠手观音造像的判断标准 |
| 二、数珠手观音造像的遗存分布与特征 |
| 三、数珠手观音造像的宗教内涵与形成依据 |
| 四、对云南大理国观音画像的影响 |
| 第四节 宋代巴蜀观音群像窟的图像构成、文本依据及相关问题 |
| 一、观音群像窟的图像构成与营造意图 |
| 二、观音群像窟营造的文本依据 |
| 三、观音群像窟的设计意匠 |
| 四、观音群像窟与文氏石窟艺匠 |
| 第五章 唐宋时期巴蜀佛三尊像中的观音图像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西方净土变中的观音造像特征演变 |
| 一、西方净土经典的传译及其在巴蜀地区的流行 |
| 二、“净土三经”中西方净土世界的基本景观与观音形象的描述 |
| 三、西方三圣像中的观音造像 |
| 四、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中的观音造像 |
| 五、阿弥陀经变龛中的观音造像 |
| 六、观无量寿佛经变龛中的观音造像 |
| 第二节 唐宋巴蜀释迦三尊像中的观音造像 |
| 一、巴蜀释迦三尊像中的观音造像 |
| 二、与犍陀罗释迦三尊像中观音造像的比较 |
| 第六章 唐宋时期巴蜀观音图像相关问题探讨 |
| 第一节 唐宋巴蜀观音造像题记与民众社会心理 |
| 一、造像题记的时代分布与布局形式 |
| 二、从造像题记看观音称名的演变 |
| 三、供养人身份与造像组织形式 |
| 四、造像时间与佛教节日 |
| 五、造像对象与家庭伦理 |
| 六、造像愿望与功利心理 |
| 第二节 唐宋巴蜀观音造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 一、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 二、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插图目录及图版来源 |
| 附录二 表格目录 |
| 附录三 唐宋巴蜀观音造像题记汇录 |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
|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
|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
|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
|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
|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
|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
|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
|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
|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
|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
|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
|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
|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
|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
|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
|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
|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
|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
|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
|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
|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
|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
|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
|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
|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
|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
|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
|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
|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
|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
|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
|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
|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
|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
|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
|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
|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
|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
|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
|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
|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
|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
|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
|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
|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
|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
|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
|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
|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
|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
|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
|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
|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
|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
|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
|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
|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
|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
|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
|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
|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
|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
|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
|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
|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
|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
|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
|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
|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
|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
|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
|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
|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
|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
|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
|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
|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凡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
|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
|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
|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
|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
|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
|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
|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
|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
| 第三节 《说文》注本 |
|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
|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
|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
|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
|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
|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
|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
|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
|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
|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
| 第三节 形声研究 |
| 第四节 转注研究 |
| 第五节 假借研究 |
|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
|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
|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
|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
|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
|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
|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
|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
|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
|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
|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
|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
|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
|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
|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
|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
|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
|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
|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
|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
|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
|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
|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
|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
|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
|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