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丽[1](2021)在《基于空间约束的伤指运动测评系统设计及康复训练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手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最多,因此容易受外伤,往往影响手指的正常运动,此外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等也会造成手指运动功能的缺失。经过手术或治疗后,需对其康复程度进行测评,传统的方法多基于手工测量其运动范围,然后根据数值进行伤情判定,进而在屈伸这一平面制定单个手指的康复训练方案。这些方法大多只关注单个手指独立运动的范围,缺乏对相邻指间约束关系的考虑,且没有对其建立可视化模型;同时获取的测评参数多为单一平面的数值,无法对手指在三维空间的运动缺陷进行描述,因此制定的康复训练方案往往并非最佳方案,且整个过程均是人工测量,自动化程度不高。针对上述的不足,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针对传统手指运动测评中缺乏指间约束的问题,基于解剖结构和运动特征,对示指自由运动和双指协同运动的运动过程进行标记跟踪。然后,通过指尖坐标给出示指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时的运动范围,并建立了可视化的约束关系模型。最后,用MATLAB绘制出示指和中指运动时的指间约束关系图。通过对比发现,双指同向运动时,邻指具有促进作用;示指和中指运动方向相反时,邻指具有制约关系。第二,设计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捕捉系统,对手指运动范围进行自动获取,先建立正常人手指运动时的标准运动范围,并对示指的屈伸、内收和外展的运动范围建模。然后将测量出的伤指运动范围与标准运动范围进行自动对比,得到伤指运动范围百分比,并用MATLAB绘制出伤指的运动范围对比图。最后,通过伤指运动百分比对伤指康复程度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对伤指的康复程度进行自动评估。第三,在指间约束和自动捕捉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示指在三维空间内独立运动时的运动范围。通过自动捕捉系统中获取的指尖运动三维数据,用MATLAB对示指环转运动范围进行可视化展示。然后,通过伤指和正常示指的运动范围计算出伤指的最大缺陷方向,用MATLAB对伤指沿最大缺陷方向的康复训练结果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沿最大训练方向对伤指进行康复训练能有效恢复伤指的运动范围,但在某些次缺陷方向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第四,针对伤指次缺陷方向运动功能的恢复问题,首先从捕捉系统获得的运动对比三维图中计算出伤指的两个次缺陷方向,然后根据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原则给出伤指的最佳训练方向,对伤指分阶段进行康复训练。用MATLAB对伤指沿最佳训练方向的康复训练结果进行仿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最大缺陷方向的训练方法相比,最佳训练方向更有利于伤指整体运动范围的恢复。下一步,我们将基于上述原理和设计方案,开发伤指电子自动伤情测评设备。在三维空间,实现伤指受损与康复程度进行自动精确评估,为医生制定最佳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陈晚霞,林跃,詹金昌,徐丹,彭丽英[2](2020)在《动态骨牵引架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术病人再植指关节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态骨牵引架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断指再植术病人再植指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8例断指再植术病人随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动态骨牵引架治疗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再植指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再植指关节功能恢复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断指再植术病人中应用动态骨牵引架治疗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病人再植指关节功能恢复,可增强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傅育红,朱琳怡,芮永军[3](2020)在《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差异性恢复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差异性恢复的原因并提出康复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成功行断指再植术的125例患者,根据两点辨别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恢复情况分为2PD<6 mm组81例,2PD 6~8 mm组32例,2PD 9~10 mm组12例,对影响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提出康复护理策略。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显示:康复训练、损伤机制是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差异性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年龄、保存方式、职业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中无意义。结论早期识别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术后通过感觉的康复训练,促进患指感觉功能早期恢复,在临床工作能够采取更为确切的评判标准来推测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
孙慧慧[4](2020)在《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其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的疼痛、焦虑情况及上肢功能状况的影响,为解决患者疼痛、心理方面的问题及促进康复提供依据,为协同护理模式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践经验。方法1.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以协同护理模式及《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理论基础,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制定协同护理干预方案;通过2轮德菲尔法专家函询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通过预试验修改干预方案的内容后形成最终版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的应用:便利选取2019年01月~2019年08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手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6例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的患者。以病区为单位通过抽签法将手外科一病区、二病区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组建多学科协同团队,编制手册,分阶段进行个体干预、群体干预及团队协同干预。于带蒂术后1d、2d、3d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于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情况;于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情况及手功能情况。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干预方案构建本研究2轮专家函询均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0.859,2轮函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286,0.322,显着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形成的干预方案包括一级条目3个,二级条目9个,三级条目42个。2.干预方案临床应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手功能MH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疼痛情况:干预组带蒂术后1d、2d、3d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心理状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SAS评分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功能情况: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d、3d、7d、1个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组断蒂术后1个月、3个月手功能MH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功能MHQ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具有可靠性与科学性。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程度,促进患者肩肘关节功能及手功能的恢复。
陈晚霞,徐丹,杨小雪,彭丽英[5](2019)在《时效激励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对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时效激励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对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断指再植术患者92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采用时效激励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时效激励理论下的延续性护理在断指再植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明显促进其再植指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章玲,许永先,邹旭[6](2019)在《手部动力支具在断指再植术后功能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手部动力支具在断指再植术后功能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断指再植手术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采用手部动力支具进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断指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优良率及感觉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干预前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预后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手部动力支具能有效提升断指再植术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张辉东[7](2019)在《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院内制剂芪参还五胶囊对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修复的临床疗效,为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快速恢复供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单指或多指完全离断住院治疗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即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指体类别等相关因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在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芪参还五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共服药4个疗程;对照组断指再植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弥可保片口服,每次0.5mg,每日3次,共服药4个疗程。分别于术后4周、8周、16周进行随访,并记录两组患者两点辨别觉等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1)术后治疗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患指感觉评级均为0级,两组患指无差异,不予比较;比较两组患指单丝触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治疗8周,对两组患指感觉评级、单丝触觉进行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6周,对两组患者感觉评级、单丝触觉进行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第16周两点辨别觉恢复状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交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参还五胶囊可促进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以在临床中作为治疗神经断损重要选择。图4幅;表13个;参90篇。
李碧光,何文凤,王继妩,谢静,张苑娜[8](2019)在《运动处方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个性化运动处方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断指再植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每组32例。传统组按照常规护理路径进行功能康复指导和自行锻炼,试验组由责任组长和管床护士运用自制的运动处方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包括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效果跟踪等。术后3个月采用手指总活动幅度(ROM)标准指数评价2组患指活动幅度,采用感觉恢复分级标准评价2组患指感觉情况,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指活动幅度较传统组显着增加(t=-2.761,P=0.007),ROM评分分级与感觉恢复分级均较传统组显着改善(Z=-2.823、P=0.005,Z=-2.054、P=0.040)。结论个性化运动处方的运用可增加患者术后康复的依从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指感觉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公丽萍[9](2017)在《断指再植术后延续性康复护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定断指再植患者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标准,为断指再植患者的出院指导和手功能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规范和流程;建立卫星式断指再植患者出院后复诊联络点,为患者提供就近复诊医院,保证出院后康复训练科学有效;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在断指再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促进断指再植患者手功能康复。方法1.断指再植患者出院指导及分阶段康复训练标准的制定与改进:通过文献筛选和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拟定断指再植患者出院指导标准和分阶段康复训练标准的备选方案,邀请15名手外科专家运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断指再植患者出院指导及分阶段康复训练标准;利用以往在我院手外科进修学习的医生和护士及其所在医疗单位建立全国卫星式断指再植出院患者复诊联络点,便于出院后居住地距离本院较远的患者就近复诊;建立断指再植患者出院随访及复诊数据库。2.临床应用研究:成立延续性康复护理研究小组,将2016年16月在我院手外科行断指再植手术的380例患者根据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奇数为观察组181例,偶数为对照组199例。在两组患者出院前3天填写出院患者信息调查表,组织出院患者进行出院前指导,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对照组患者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训练,定期返院复诊,观察组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性康复护理随访干预,电话随访与复诊干预交叉进行,患者出院后2周、2个月、5个月时电话随访,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到本院或就近卫星医院复诊联络点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出院后复诊情况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患者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及手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在出院后三次复诊中观察组181例患者有6例出现缺诊情况,复诊率为96.69%,最终获得175例完整数据;对照组199例患者有49例出现缺诊情况,复诊率为75.38%,最终获得150例完整数据;观察组患者复诊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手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手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出院时间延长,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手功能评分逐渐提高。结论1.延续性康复护理出院指导标准和分阶段康复训练标准为康复指导者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为出院后断指再植患者康复训练提供了保证。2.卫星式断指再植患者复诊联络点为出院患者提供就近复诊医院,对康复训练进行及时的评估与指导,提高了患者康复依从性和科学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延续性康复护理为出院后断指再植患者提供规范的康复训练标准,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促进手功能尽快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家庆[10](2016)在《沈阳市某医院87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断指再植术后成活率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手的功能优良率却远远低下,断指再植成活后往往没有功能或功能低下,反而成为日后工作、生活的累赘和负担。在长期的康复工作实践过程中,有观察者发现,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可改善断指再植患者的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治疗过程中,有些因素,如患者的年龄、病情、康复干预时间,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可能会影响断指再植患者的康复疗效,为了解断指再植患者康复疗效以及是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沈阳某三甲医院87例断指再植患者康复治疗资料的研究,分析影响断指再植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断指再植患者的康复疗效,使断指再植患者尽可能的恢复功能,早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方法:应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从6个方面进行评定,分别是(1)运动功能(2)日常生活活动ADL(3)感觉的恢复(4)血液循环的状况(5)外观(6)恢复工作的情况。每项均有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康复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评定,记录评分。分值小于40分为劣,40至59分为差,60至79分为良,80至100分为优。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断指再植患者进行评定,采集病例87例,数据录入应用EXCEL,用SAS9.21进行数据的分析。用S或M(QL,QU)表示需要计量的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需要计数的资料,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种因素的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比例较大,年龄多集中在2150岁,职业分布以工人和农民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为主,损伤以切割伤和挤压伤多见,离断平面以远节指骨最多,68.97%的患者没有损伤到指关节。不完全离断的患者稍多,占55.17%。不需要植皮的患者居多,占55.17%。断指再植术后固定以克氏针固定最多,占72.41%,治疗费用以保险支付为主,术后固定时间以固定12个月者最多,占79.31%,平均固定天数为56.21±17.60天。术后康复干预时间以4个月以上者最多,占54.0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断指再植手部功能康复优良率与损伤性质、离断平面、损伤关节情况、断指分型、是否植皮、术后固定方式和手术次数有关。3.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指完全离断(P=0.0008,OR=0.217)、损伤关节(P=0.0470,OR=2.591)是断指再植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1.断指再植术后康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居多,职业以体力劳动人群为主,受教育程度偏低,康复治疗费用以保险支付为主,损伤类型以压切割伤和砸挤伤主,固定方式以克氏针固定为主,制动的时间较长,接受康复治疗时间较晚。2.康复治疗有助于断指再植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但3个月的康复治疗手部功能恢复不理想,功能优良率偏低,断指再植术后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3.断指再植手部功能康复优良率与损伤性质、离断平面、损伤关节情况、断指分型、是否植皮、术后固定方式和手术次数有关。4.手指完全离断、损伤关节是断指再植术后康复疗效的影响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手指运动范围研究现状 |
| 1.2.2 手功能评定研究现状 |
| 1.2.3 传统手功能康复训练研究 |
| 1.2.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部康复训练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 第2章 手指结构相关基础及示指运动轨迹跟踪 |
| 2.1 示指解剖结构及运动特征 |
| 2.1.1 示指解剖结构 |
| 2.1.2 示指运动特征 |
| 2.2 指间约束关系 |
| 2.3 示指运动信息采集 |
| 2.3.1 实验设计 |
| 2.3.2 目标检测 |
| 2.3.3 目标跟踪 |
| 2.3.4 示指运动轨迹跟踪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示指运动范围建模及康复评估 |
| 3.1 手功能评估研究 |
| 3.2 示指运动范围建模 |
| 3.2.1 竖直方向运动范围 |
| 3.2.2 水平方向运动范围 |
| 3.3 示指康复评估 |
| 3.3.1 竖直方向康复评估 |
| 3.3.2 水平方向康复评估 |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示指环转运动范围建模及训练方法研究 |
| 4.1 示指环转运动范围建模 |
| 4.2 示指环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
| 4.2.1 最大缺陷方向 |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基于力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及自动测评系统搭建 |
| 5.1 力与合力 |
| 5.1.1 力使物体发生形变 |
| 5.1.2 力与合力引起物体形变的关系 |
| 5.2 基于力学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及仿真 |
| 5.2.1 最佳训练方向 |
| 5.2.2 最佳训练方向和最大缺陷方向 |
| 5.2.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 5.2.4 环转运动康复评估 |
| 5.3 手功能自动测评系统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工作总结 |
| 6.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认知评估干预 |
| 1.2.1.1 认知评估 |
| 1.2.1.2 微信视图宣教 |
| 1.2.2 动态骨牵引架治疗 |
| 1.2.3 再植指灵活度训练 |
| 1.2.4 日常情景模拟训练 |
| 1.3 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客观评估内容 |
| 1.2.2 评估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组患者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差异性恢复单因素分析 |
| 2.2 断指再植术后两点辨别觉多因素Logisic回归分析 |
| 3 康复护理策略 |
| 3.1 术后1~7 d |
| 3.2 术后2~3周 |
| 3.3 术后4~7周 |
| 3.4 术后8~12周 |
| 3.5 术后12周以后 |
| 4 讨论 |
| 4.1 年龄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 |
| 4.2 保存方式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 |
| 4.3 职业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 |
| 4.4 损伤机制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 |
| 4.5 康复训练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两点辨别觉恢复的影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成立研究小组 |
| 2 半结构式访谈 |
| 3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
| 4 预试验 |
| 5 统计学分析 |
| 6 质量控制 |
| 7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 2 专家函询结果 |
| 3 预试验结果及干预方案的最终确立 |
| 讨论 |
| 1 干预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 2 干预方案构建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
| 3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 |
| 4 干预方案的内容性分析 |
| 第二部分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协同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
| 3 干预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伦理原则 |
| 7 质量控制 |
| 8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
| 4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
| 5 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
| 6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情况比较 |
| 7 两组患者手功能情况比较 |
| 讨论 |
| 1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疼痛情况的影响 |
| 2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焦虑情况的影响 |
| 3 协同护理干预方案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功能状况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成立延续护理小组 |
| 1.2.2 出院康复指导 |
| 1.2.3 院外延护实施 |
| 1.2.3. 1 康复目标激励 |
| 1.2.3. 2 多维心理激励 |
| 1.2.3. 3 穴位按摩止痛 |
| 1.2.3. 4 镜像康复训练 |
| 1.2.3. 5 生活自理锻炼 |
| 1.3评价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表1) |
|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表2)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断指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两组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比较 |
| 1.2.2 两组患者术后指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1.2.3 安全性检测 |
| 1.2.4 典型图例 |
| 1.3 讨论 |
| 1.3.1 传统中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 1.3.2 现代医学对指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
| 1.3.3 芪参还五胶囊的现代药理研究 |
| 1.3.4 芪参还五胶囊在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
| 1.3.5 课题设计思路及不足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2.1 现代医学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 2.1.1 神经吻合方式研究进展 |
| 2.1.2 术后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 |
| 2.1.3 神经修复导管在手术中的应用 |
| 2.1.4 基因治疗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 2.2 传统中医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 2.2.1 中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 2.2.2 针灸疗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
| 2.3 院内制剂芪参还五胶囊相关研究 |
| 2.3.1 实验研究 |
| 2.3.2 临床应用 |
| 2.4 中医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附录 A芪参还五胶囊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指神经恢复 |
| 病例报告表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护理方法 |
| 1.2.1 运动处方的制定 |
| 1.2.2 护士培训 |
| 1.2.3 患者健康教育 |
| 1.2.4 运动计划与实施 |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活动幅度比较 |
| 2.2 感觉情况比较 |
| 2.3 不良事件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断指再植患者出院指导及分阶段康复训练标准的制定与改进 |
| 2 建立全国卫星式断指再植出院患者复诊联络点 |
| 3 建立断指再植患者出院随访及复诊数据库 |
| 4 临床应用研究 |
| 5 观察指标 |
|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结果 |
| 1 两组断指再植患者出院后复诊情况比较 |
| 2 断指再植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
| 3 断指再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 4 断指再植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断指再植手术及康复治疗的概况 |
| 1.1.1 断指再植的概念 |
| 1.1.2 断指再植手术发展及现状 |
| 1.1.3 断指再植术后康复发展现状 |
| 1.2 断指再植康复疗效的影响因素 |
| 1.2.1 损伤特点 |
| 1.2.2 围手术情况 |
| 1.2.3 心理因素 |
| 1.3 断指再植分型 |
| 1.4 断指患者的治疗 |
| 1.4.1 再植手术 |
| 1.4.2 主要康复治疗方法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样本来源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方法 |
| 2.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2.2 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 |
| 2.3 疗效评定 |
| 2.4 质量控制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1.1 年龄 |
| 3.1.2 性别 |
| 3.1.3 职业 |
| 3.1.4 文化程度 |
| 3.1.5 居住地 |
| 3.1.6 受伤地 |
| 3.1.7 利手 |
| 3.2 损伤情况 |
| 3.2.1 损伤手别 |
| 3.2.2 损伤类型 |
| 3.2.3 离断平面 |
| 3.2.4 损伤关节情况 |
| 3.2.5 离断程度 |
| 3.3 治疗情况 |
| 3.3.1 皮肤修复情况 |
| 3.3.2 手术次数 |
| 3.3.3 康复费用支付方式 |
| 3.3.4 术后固定方式 |
| 3.3.5 术后固定时间 |
| 3.3.6 术后康复干预时间 |
| 3.4 影响断指再植患者康复效果的单因素 |
| 3.4.1 性别 |
| 3.4.2 年龄 |
| 3.4.3 文化程度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4 居住地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5 受伤地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6 利手情况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7 伤手情况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8 康复费用支付方式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9 术后固定时间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4.10 康复干预时间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 影响断指再植患者康复效果的多因素 |
| 3.5.1 职业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2 损伤性质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3 离断平面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4 损伤关节情况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5 断指分型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6 皮肤损伤情况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7 术次数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3.5.8 固定方式对断指再植患者功能评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
| 第4章 讨论 |
| 4.1 断指再植康复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 4.2 断指损伤及再植治疗情况分布 |
| 4.3 影响断指再植康复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 4.4 影响断指再植康复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
| 4.5 研究中的不足 |
| 4.6 断指再植康复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