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1](2022)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间质、肺泡)和(或)胸膜腔嗜酸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 伴或不伴外周血EOS增多。EPD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决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国尚无EPD诊疗专家共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意见, 借鉴和参考现有的国际EPD诊疗指南和临床研究, 结合我国EPD诊治经验, 制定了本共识, 系统介绍了EPD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病因、评估与治疗等, 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从寻找EPD病因的角度, 根据可利用的医疗资源, 制定全面合理的诊治策略。
艾美霞[2](2021)在《儿童喘息性肺炎FeNO与EOS%、tIgE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在儿童喘息性肺炎中的水平,对喘息性肺炎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ia percentage,EOS%)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喘息性肺炎患儿(喘息组)100例,根据2011年《FeNO临床应用指南》中制定的FeNO水平分级标准,分为A、B、C三组:A组(高危组)14例:FeNO>35ppb[(parts per billion)(1 ppb=1×10-9)],B组(低危组)53例:21-35ppb,C组(对照组)33例:FeNO<20ppb;以就诊时喘息发作次数为依据,分成首次组(喘息首次发作)51例和反复组(喘息发作次数≥2次)49例。同时选取无喘息症状的支气管肺炎患者(肺炎组)100例,并选择同期到我院参加体检的儿童(健康组)60例。收集一般资料,所有患儿进行FeNO检测,并行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的检查,记录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FeNO、外周血EOS%及血清tIgE水平及此3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喘息组、肺炎组、健康组FeNO浓度分别为28.50(19.00,32.00)ppb、15.50(12.20,20.00)ppb、17.00(12.00,21.00)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FeNO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患儿FeNO浓度明显高于肺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健康组的FeNO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喘息组、肺炎组及健康组三组患儿的EOS%(%)水平分别为0.85(0.30,2.33)、0.27(0.10,0.98)、0.50(0.2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EOS%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EOS%水平显着高于肺炎组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与健康组EO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喘息组、肺炎组及健康组患儿tIgE(IU/ml)浓度分别为88.65(41.40,147.50)、42.60(20.65,102.25)、60.10(35.60,8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儿童tIgE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喘息组tIgE浓度高于肺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炎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反复组患儿的FeNO[32.00,(28.00,35.50)ppb]、tIgE[142.00,(110.50,209.00)IU/ml]显着高于首次组FeNO[20.00,(18.00,29.00)ppb]、tIgE[47.60,(27.00,84.40)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EOS%(%)水平分别为0.94(0.40,1.40)、0.60(0.30,2.80),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危组(A组)(n=14)、低危组(B组)(n=53)、对照组(C组)(n=33)三组之间的外周血EOS%及tIgE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比较后发现,A组EOS%水平[3.85(2.23,6.03)%]较B组[0.74(0.30,1.70)%]、C组[0.60(0.25,1.05)%]EO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EO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组血清中tIgE浓度[217.50(132.25,433.75)IU/ml]高于B组[113.00(79.20,171.50)IU/ml]及C组的tIgE浓度[30.30(22.75,53.50)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的tIgE浓度[113.00(79.20,171.50)IU/ml]较C组[30.30(22.75,53.50)IU/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eNO浓度与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均成正相关(rs=0.404、0.757,P<0.05)。结论:1.与肺炎组及健康组相比,FeNO、EOS%、tIgE水平在儿童喘息性肺炎患儿中均明显升高,且FeNO水平与EOS%、tIgE呈正相关关系。2.反复喘息组患儿的FeNO、tIgE浓度明显较首次组高,提示有喘息反复发作病史的患儿易发展为儿童哮喘,应定期监测血常规、tIgE、FeNO,为长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孙晓艺[3](2021)在《单中心3年558例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IgA血管炎(Immunoglobulin A vasculitis,IgAV)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可能导致IgA血管炎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旨在临床中为IgA血管炎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以期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首次住院诊断为IgA血管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肾脏受累进行分组。应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肾脏受累与IgA血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IgA血管炎患儿558例,其中男324例(58.1%),女234例(41.9%),男女比例为1.38:1。其中共有219例患儿发展为IgA血管炎性肾炎(IgA vasculitis with nephritis,IgAVN),肾脏受累率为 39.2%。肾脏受累的中位时间为15(7,26)天。143例(25.6%)患儿春季发病,69例(12.4%)患儿夏季发病,196(35.1%)例患儿秋季发病,150例(26.9%)患儿冬季发病,秋季发病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213例(38.2%)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前驱感染,72例(12.9%)患儿存在相关过敏性疾病史,19例(3.4%)存在IgA血管炎家族史。2.临床表现: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患儿共469例(84.1%),以消化道症状起病者62例(11.1%),以关节症状起病者27例(4.8%)。所有IgA血管炎患儿均有可触性紫癜,其中105例(18.8%)患儿紫癜仅反复1次,453例(81.2%)患儿紫癜反复次数≥2次。364例(65.2%)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出现了消化道症状,259例(46.4%)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出现了关节症状。3.单因素分析:同IgA血管炎无肾损伤组相比,肾损害组中年龄≥10岁、紫癜反复的次数≥2次、血红蛋白≥150g/L、血清免疫球蛋白A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G降低、总T细胞百分比升高、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NK细胞百分比降低、血清总蛋白<60g/L、总胆固醇≥5.72mmol/L、甘油三酯≥1.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0岁、紫癜反复次数≥2次、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IgA升高可能为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1.IgA血管炎患儿男多于女,肾脏受累率为39.2%,发病2周为肾脏受累的高峰期。秋冬季节发病率高,感染可能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绝大多数患儿以皮肤表现起病,病程中可伴有多次紫癜反复,同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关节疼痛、肾脏损伤等多种临床表现。2.年龄≥10岁、紫癜反复次数≥2次、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CD3+CD4+T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清IgA升高可能为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患儿同时具备上述多个危险因素,肾脏受累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上述患儿,应加强监测尿液情况,密切随访。
刘乃亮[4](2021)在《基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访视中FeNO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仅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哮喘,因其缺乏哮喘疾病的典型症状,容易导致漏诊,使患者长期不愈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长达六个月的随访,观察并统计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的炎症及精神状况,为深入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提供基础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行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和外周血EOS检测并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问卷,然后对患者予以规范化治疗(V0期)。随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在第2周(V1期)、第1月(V2期)、第2月(V3期)、第3月(V4期)、第4月(V5期)、第5月(V6期)、第6月(V7期)进行随访。随访检测内容同上。随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36名患者的Fe NO水平从初诊时的55.1±39.9 ppb降低到V7的31.4±23.7ppb,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36名患者中,有21名为嗜酸性气道炎症型,15名为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痰EOS从V0期的25.66±20.01%降低到V7期的2.20±2.68%,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从VO期的0.72±0.53%降低到0.48±1.2%,无统计学差异。3.36名患者的外周血EOS水平从初诊时的0.35±0.27×109/L降低到V7的0.21±0.19×109/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8);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V0期)患者的Fe NO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呈显着正相关,与FEV1/FVC不相关;初诊时(V0期)痰EOS水平与康复期(V7期)的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初诊时(V0期)患者的血EOS水平与康复期FVC,FEV1及FVC/FEV1均无显着性关系;5.初诊时,36名患者中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7名患者存在焦虑症状;到V7期,有4名患者伴有抑郁,5名患者伴有焦虑,均无显着改善。研究结论:1.所有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Fe NO和外周血EOS均在访视期内显着下降,嗜酸性气道炎症患者的诱导痰EOS在访视期内也显着下降;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型患者痰EOS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在访视期内没有显着变化。2.初诊时患者Fe NO值与康复期肺功能呈正相关。3.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等发病风险较高。
司东旭[5](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侯月[6](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郑炜东[7](2021)在《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使用卵清蛋白(OVA)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验证麻杏石甘汤的抗过敏作用,进而探究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和主要调控细胞;并使用体外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式探究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作用靶点;探讨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细胞免疫的主要机制,为阐明麻杏石甘汤抗过敏性哮喘和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模型大鼠血清Ig E,肺组织病理(HE染色),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调控作用。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 E,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用。2.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含量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表达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比例的影响。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比例。3.麻杏石甘汤调控CD4+T细胞Th2、Th9、Th17亚型的作用采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使用细胞因子和含药血清体外干预CD4+T细胞发育,采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观察麻杏石甘汤对PBMC中Th2、Th9、Th17阳性率和细胞因子含量,阐述麻杏石甘汤调控Th2、Th9、Th17的抗过敏机制。结果:1.动物体内实验部分1.1采用腹腔注射OVA后再行雾化吸入OVA可成功诱导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1.2麻杏石甘汤可明显改改善造模大鼠的一般状态,麻杏石甘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气管黏膜完整,未断裂,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较轻,黏膜增生突起、杯状细胞增生较轻,肺气肿及肺间质性炎性改变较轻,周围存在少数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说明麻杏石甘汤可整体改善大鼠过敏性哮喘肺组织病变程度。1.3在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中,西药对照组、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杏石甘组可降低肥大细胞在肺组织中的募集、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气道炎症。且与西药效果相当。1.4 OVA造模大鼠血清中Ig E含量明显增高,空白组大鼠血清Ig E未见明显变化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其余两组经药物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中大鼠血清Ig E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虽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数据,麻杏石甘组对Ig E的调控效果略优于西药对照组。推测示中药复方颗粒剂可能是通过抑制Ig E,增强抗过敏作用,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1.5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测定辅助T淋巴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明显上调(p<0.05),Th2细胞、Th9细胞、Th17细胞比例均增大。说明Th2、Th9、Th17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实验还发现Th2细胞因子(IL-4,IL-5)上调趋势明显同时流式检测Th2细胞阳性率最高,证实了Th2细胞在哮喘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经过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麻杏石甘组指标皆优于西药对照组且麻杏石甘组中IL-4、TGF-β、IL-9表达下调较为明显(p<0.05),尤其在流式检测中,麻杏石甘组Th9细胞阳性率大体与空白对照组相当(p>0.05)且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在调控Th2、Th9、Th17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麻杏石甘汤最可能是通过调控Th9细胞来干预过敏性哮喘。1.6进一步对肺组织中与Th9分化发育有关的IL-4、TGF-β和Th9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9进行研究。IHC结果提示在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中可检测到IL-4、TGF-β、IL-9,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可下调IL-4、TGF-β、IL-9表达(p<0.05)。横向观察IHC、western blot及ELISA法所测得的各组数值,显示出麻杏石甘汤可显着下调IL-9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IL-4和TGF-β表达(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同时抑制CD4+T细胞向Th9细胞分化和Th2细胞向Th9细胞的转化。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来干预Th9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以达到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目的。2.动物体外实验部分2.1使用Ficoll-paque(菲科帕克)成功提取PBMC。2.2通过免疫荧光法证明Th9细胞的分化与IL-4和TGF-β协同作用密不可分,含有麻杏石甘汤成分的血清能够有效调控CD4+T细胞增殖能力。2.3麻杏石甘汤有效调控PBMC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在检测IL-4时,细胞因子对照组和含药血清组中IL-4含量均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IL-4组增加最明显(p<0.05),含药血清组增加最少(p<0.05)。说明在IL-4高表达的情况下,原始CD4+T细胞可能向Th2细胞分化,当同时存在TGF-β表达时CD4+T细胞可能向非Th2细胞分化,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Th2细胞分化的作用。在检测TGF-β时,IL-4组中TGF-β含量是细胞因子组中最低的(p<0.05)。含药血清组TGF-β含量较细胞因子组降低(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调控TGF-β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5含量时,IL-4组和IL-4+TGF-β组无统计学差异且TGF-β组含量很少(p<0.05),证明IL-5主要由Th2细胞分泌,而含药血清组IL-5含量与TGF-β组基本相当(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5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10时,IL-4+TGF-β组中IL-10含量较余下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p<0.05),IL-4组和TGF-β组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与文献一致。含药血清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干预Th9细胞表达IL-10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麻杏石甘汤对Th9细胞的干预能力,我们检验Th9最主要细胞因子IL-9在各组中的含量,结果显示IL-4+TGF-β组的IL-9含量为细胞因子组中最高(p<0.05),含药血清组IL-9含量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可通过干预细胞因子IL-9调控Th9细胞。最后在检测IL-17时,TGF-β组和IL-4+TGF-β组中IL-17高表达(p<0.05),证明TGF-β是Th17细胞分化的必要细胞因子,含药血清组IL-17表达降低(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17表达的作用。结论:1.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揭示麻杏石甘汤可降低哮喘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使大鼠血清中Ig E的含量降低,发挥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麻杏石甘汤还可通过干预IL-4、TGF-β、IL-9、IL-5、IL-10、IL-17等表达来调控Th2、Th9、Th17细胞以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麻杏石甘汤可以显着下调IL-9、IL-4和TGF-β的表达,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主要通过干预Th9细胞的分化与IL-9的分泌来达到抗哮喘的作用。2.通过动物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IL-4和TGF-β对于Th9细胞分化起决定性作用;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抑制CD4+T细胞中Th2、Th9、Th17增殖能力,其中抑制Th9细胞增殖能力最强;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干预Th9细胞的分化和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哮喘作用。
周娟[8](2021)在《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因其不同的临床特征(表型)及病理生理机制(内表型)产生了对药物不同的治疗反应。尘螨过敏性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哮喘类型。与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比,患者登记研究(Patient registry study,PRS)能更全面地反映哮喘患儿的真实身体状况、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目的:建立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对不同临床表型的患儿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数据库中的临床血样,进一步研究引起不同临床表型的病理生理机制,了解患儿对治疗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为患儿提供更有靶向性,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的方法来构建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纳入从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哮喘专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参加研究的患儿。在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采集外周血样本。外周血样本进一步提取血清、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血清检测IL-4、IL-5、IL-13、IFN-γ等常见的炎症因子。其余未用全血、血清、血浆、PBMC冻存于实验室-80℃冰箱或医院生物样本中心。结果:目前数据库中共收集259名患儿的临床数据及血液样本,其中男女比例为164:95。54.83%的患儿存在过敏性疾病家族史,48.26%的患儿有被动吸烟史,69.88%的患儿出生方式为剖宫产。患儿总IgE(t IgE)中位数为469.00Ku/L,粉尘螨特异性IgE与总IgE比例(s IgE/t IgE)中位数和户尘螨s IgE/t IgE中位数分别为11.77%和14.0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中位数为7%,均高于正常值。根据治疗后c-ACT评分将患儿分为哮喘控制组与未控制组,初步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发现未控制组患儿的t IgE、E%、Fe NO、Hb均高于控制组,而FEV1%、IL-17低于控制组。结论: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病例注册研究数据库,未来会进一步对数据库进行完善及扩大样本量。通过对数据库中患儿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储存的临床血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患儿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对治疗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为患儿提供更个体化、更有靶向性的治疗。第二部分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应用第一节FLNA在过敏性哮喘及对ICS治疗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研究背景: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能够准确的反映哮喘患者的嗜酸性气道炎症及预测患者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的治疗反应。课题组根据ICS治疗后Fe NO水平对第一部分收集的患儿进行分组,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两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上的差异表达基因。对RNA-seq结果进行二次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差异基因变化最明显的基因为细丝蛋白A(Filamin A,FLNA),其在气道炎症持续组较气道炎症缓解组表达降低。而目前FLNA在哮喘发病或对ICS治疗反应中的作用暂无研究。目的:初步探索FLNA在过敏性哮喘及对ICS治疗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Cytoscape对RNA-seq结果进行二次分析以获得差异表达基因。选取差异表达变化最大的基因FLNA在第一部分收集的过敏性哮喘患儿PBMC上初步验证RNA-seq的结果。分析FLNA与其他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同时用HDM构建哮喘小鼠模型,比较其与对照小鼠肺组织中FLNA的表达变化。结果:FLNA在ICS治疗后过敏性哮喘患儿PBMC上的表达情况与RNA-seq结果一致,其在气道炎症持续组较气道炎症缓解组表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449)。在与其他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FLNA与FEV1%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r=0.499,p=0.03);与ITGB4表达呈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r=0.417,p=0.043);与ITGB7表达呈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r=0.488,p=0.015)。在小鼠肺组织中FLNA在哮喘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004),ITGB7在哮喘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105),ITGB4在两组间无差异。FLNA与ITGB7呈极强的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r=0.845,p=0.0082),与ITGB4呈强正相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r=0.608,p=0.110)。结论:FLNA可能通过作用于ITGB7参与了过敏性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及对ICS的治疗反应。第二节血清IgE异常升高过敏性哮喘患儿外显子测序分析研究背景:高Ig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该病患者血清IgE显着升高,通常超过2000Ku/L。这类病人在明确诊断前也可能仅表现为哮喘、湿疹等特应性症状。明确诊断需通过基因筛查,而基因筛查目前费用仍比较昂贵。我们在第一部分收集的患儿中发现有少数患儿其血清总IgE>2000Ku/L,那这部分哮喘患儿是否需要考虑高IgE综合征,并完善基因检查,目前对该问题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明确在过敏性哮喘患儿中发现异常升高的血清IgE是否需要常规完善高IgE综合征的相关基因筛查。方法:筛选出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数据库中血清t IgE>2000Ku/L的过敏性哮喘患儿。分析上述患儿临床资料,并将患儿入组时储存的全血送外显子测序。从OMIM数据库及文献中筛选出与高IgE综合征相关的突变基因并在外显子测序结果中查询是否存在该基因突变。对存在高IgE综合征突变基因的病例用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外显子测序的结果。结果: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数据库中血清t IgE>2000Ku/L的过敏性哮喘患儿共7例。其中4例存在高IgE综合征相关基因的杂合突变,3例无已报道或数据库收录的高IgE综合征的突变基因。对4例患儿行一代测序未检出外显子测序提示的突变。结论:对血清IgE异常升高的过敏性哮喘儿童,在无其他高IgE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表现时可不用常规行基因筛查。
刘珊彤[9](2021)在《儿童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后外周血常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腺样体和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部和口咽部的淋巴组织,严重的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主要症状为张口呼吸、睡眠打鼾、持续鼻塞等。手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从而改善睡眠乏氧。本实验旨在分析行腺样体或扁桃体切除术后外周血常规变化的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科的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患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外周血常规,共计168例。根据过敏原有无、类别及IgE水平进行分组。术前术后血常规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来描述,相关样本间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个单独样本间经Mann-Whitney U检验,多个独立样本间经Kruskal-Wallis检验,以上涉及数据采用SPSS.2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术前及术后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过敏原有无进行分组,过敏原阳性组的患儿不论术前还是术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过敏原阴性组患儿(P<0.05),且术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下降较过敏原阴性组患儿显着;按照过敏原种类进行分组,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发现有食物类过敏原的儿童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更明显;按照IgE水平分组,发现IgE高水平组的患儿术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显着低于术前(P<0.05),而IgE低水平组患儿术前术后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或扁桃体1个月后,部分外周血常规指标出现明显改变;2.手术可显着降低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有明确过敏原或高IgE水平患儿变化更明显。
张清[10](2021)在《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和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对免疫系统细胞的影响,为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利用免疫细胞浸润xCell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PPI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和逻辑回归方法分析GSE134544数据集中的转录组芯片数据和临床信息,寻找预测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第二部分采用卡方检验、逻辑回归、亚组分析等临床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16周的重度哮喘患者基线特征和基线生物标志物水平,以期发现能够用来预测奥马珠单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模型。指南推荐根据临床表型选择奥马珠单抗进行治疗,第三部分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奥马珠单抗进行体外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表型和蛋白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和抗体的浓度。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GSE134544数据集结果显示红色模块中的CD3E、CD19、CD34、CD79A、CD5、MME、CR2、CD40、CD28、CD40LG、MS4A1、CXCR5、CCR7、ADORA3、CCR3、GPR55、GPR18、PNOC、C5AR1、CCR4 为关键基因。20个关键基因在应答组和不应答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比较,只有CD3E和CD79A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和0.037。将CD3E和CD79A与年龄、性别、ACT评分、FEV1%占预计值和血清IgE等临床信息一起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只有CD3E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中均有意义,P值分别为0.0188和0.0116。CD3E对奥马珠单抗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为其他曲线下面积的最大值。接着,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16周的32例重度哮喘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和基线生物标志物对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的应答率为71.875%。单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P=0.6720)、性别(P=0.6436)、体重指数BMI(P=0.6029)、FeNO(P=0.2700)、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8347)、血清总IgE(P=0.7438)、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P=0.2166)、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1588)、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数(P=0.3822)、血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P=0.2111)、FEV1(P=0.3813)、FEV1%占预计值(P=0.5950)、是否行支气管热成形手术(P=0.2061)、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P=0.7610)、是否有过敏性鼻炎(P=0.1521)、是否有鼻息肉(P=0.8335)、是否有鼻窦炎(P=0.4989)、是否有胃食管反流(P=0.2061)、是否有皮炎(P=0.9952)均不能影响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的疗效。上述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P值仍全部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我们从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哮喘患者的外周血中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细胞,使用125μg/ml的奥马珠单抗进行干预18小时,加入1μg/ml的兔抗人IgE促进IgE与FcεRI的交联,培养96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表型,结果显示初始CD4+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27.49±10.59)%高于对照组(25.91±9.967)%,P值等于0.0292。效应CD4+T淋巴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23.65±7.89)%中低于对照组(25.04±8.38)%,P值为0.0104。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占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6.11%[1.96%-8.02%]中高于对照组3.03%[1.69%-5.03%],P=0.0391。经典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在奥马珠单抗组99.64%[99.01%-99.84%]较对照组 99.82%[99.62%-99.90%]低,非经典单核细胞在奥马珠单抗组0.36%[0.16%-0.99%]中高于对照组0.18%[0.105%-0.385%],P值均为0.0117。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0.2351)和髓树突状细胞(P=0.0977)占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在两组之间比较虽然P值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奥马珠单抗组{(19.23±11.10)%、17.5%[7.27%-37.72%]}中均高于对照组{(16.00±6.65)%、12.93%[7.80%-22.81%]}。其他细胞如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奥马珠单抗组和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抗体芯片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分泌,结果显示只有IL-2在奥马珠单抗组(53.23±36.24)pg/ml中的浓度低于对照组(70.28±49.93)pg/ml,P值为0.0273;余细胞因子和抗体在两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D3E可以作为中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生物标志物。2、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疗效与基线水平生物标志物(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血清总IgE、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FeNO和FEV1%占预计值)和基线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是否接受支气管热成型手术、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是否存在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胃食管反流、皮炎在内的合并症)无关。3、奥马珠单抗可以导致体外CD4+T淋巴细胞中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效应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单核细胞中的经典单核细胞比例下降,非经典单核细胞比例升高。4、奥马珠单抗导致细胞因子IL-2分泌下降,余细胞因子分泌无影响。5、奥马珠单抗对体外淋巴细胞中CD3+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没有影响;对包括Th1、Th2、Th9、Th17、Th22、Tfh在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没有影响;对树突状细胞及其中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对抗体的分泌没有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检查方法 |
| 3.统计学方法 |
| 第二章 结果 |
| 1.一般资料比较 |
| 2. 三组患儿FeNO、外周血EOS%、血清tIgE水平比较 |
| 3.首次组和反复组患儿FeNO、外周血EOS%、血清tIgE水平比较 |
| 4. A、B、C三组患儿外周血EOS%、tIgE水平比较 |
| 5. 喘息组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血清tIgE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儿童IgA血管炎诊断标准 |
| 2.1.2 儿童IgA血管炎性肾炎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 |
| 2.2.2 随访 |
| 2.2.3 分组 |
| 2.2.4 统计分析 |
| 3.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临床表现 |
| 3.2.1 首发症状 |
| 3.2.2 皮肤表现 |
| 3.2.3 消化道症状 |
| 3.2.4 关节症状 |
| 3.2.5 其他表现 |
| 3.3 单因素分析 |
| 3.4 多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4.1 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 |
| 4.2 临床特征与肾损害关系 |
| 4.3 血常规与IgAV肾损害关系 |
| 4.4 凝血及纤溶指标与IgAV肾损害关系 |
| 4.5 免疫功能与IgAV肾损害关系 |
| 4.6 其他指标及其与IgAV肾损害关系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IgA血管炎肾损害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研究方案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访视方法 |
| 2.3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 |
| 2.4 常规肺功能检查及激发试验 |
| 2.5 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析 |
| 2.6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分析 |
| 2.7 量表评估 |
| 2.8 统计方法 |
| 第3章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2 访视过程中呼出气一氧化氮、诱导痰EOS和外周血EOS变化 |
| 3.3 呼出气一氧化氮和外周血EOS性别差异研究 |
| 3.4 初诊时期Fe NO、诱导痰EOS、外周血EOS与 V7 时期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
| 3.5 CVA患者焦虑和抑郁患病情况 |
| 第4章 讨论 |
| 4.1 随访过程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Fe NO的水平变化 |
| 4.2 嗜酸粒细胞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预后不相关 |
| 4.3 CVA患者更容易焦虑和抑郁 |
| 第5章 研究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嗜酸粒细胞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价值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前言 |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前言 |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 1.1 整体观念 |
| 1.2 脏腑辨证 |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 3.4 温润方 |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特色与创新 |
| 3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附录 |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筛选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疗效评价 |
| 6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临床疗效比较 |
| 3 炎症指标比较 |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 5 免疫指标比较 |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 讨论分析 |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麻杏石甘汤对体外培养PBMC中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一 辅助T细胞亚群对过敏性哮喘的调控作用机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的构建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儿童尘螨过敏性哮喘患者登记研究数据库应用 |
| 第一节 FLNA在过敏性哮喘及对ICS治疗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血清IgE异常升高过敏性哮喘患儿外显子测序分析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附表 病例采集问卷 |
| 文献综述 儿童过敏性哮喘治疗展望:根据哮喘表型和内表型的靶向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 3.2 术前术后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化 |
| 3.3 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 |
| 3.3.1 按照过敏原有无进行分组 |
| 3.3.2 按照过敏原类别进行分组 |
| 3.3.3 按照IgE水平进行分组 |
| 4 讨论 |
| 4.1 慢性间歇缺氧对儿童术后外周血常规的变化影响 |
| 4.2 手术对儿童变态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儿童外周血常规变化意义浅析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 2.1. 预测奥马珠单抗治疗重度哮喘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
| 2.2. 奥马珠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细胞水平机制进展 |
| 2.2.1. 与游离IgE结合,阻断IgE与FcεR I的结合 |
| 2.2.2. IgE高亲和力受体(FcεR I~+)细胞数量下降 |
| 2.2.3. 降低细胞表面FcεR I受体的表达 |
| 2.2.4. 加速与FcεRI结合的IgE解离 |
| 2.2.5. 增加嗜碱性粒细胞的内在敏感性 |
| 2.2.6. 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
| 2.2.7. 减少膜IgE~+B淋巴细胞数量和减少IgE的合成 |
| 2.2.8. 对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
| 2.2.9. 与补体结合和激活中性粒细胞 |
| 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 4. 本论文主要的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 |
| 第一部分 利用生物信息学探讨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生物标志物 |
| 1. 方法 |
| 1.1. 查找数据集和数据集简介 |
| 1.2.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xCell |
| 1.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 1.4.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 1.5. PPI蛋白互作网络 |
| 1.6. 根据临床分组对关键基因再次进行筛选 |
| 1.7. 逻辑回归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GSE134544基线表达矩阵的获取和矩阵基本信息 |
| 2.2. 奥马珠单抗应答组和不应答组免疫细胞浸润差异 |
| 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
| 2.4. 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PPI网络分析 |
| 2.5. 关键基因在不同奥马珠单抗反应性中的差异表达 |
| 2.6. 逻辑回归 |
| 2.7. ROC曲线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回顾性分析重度哮喘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生物标志物 |
| 1. 方法 |
| 1.1. 研究设计和参与者 |
| 1.2. 患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3. 结局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重度哮喘患者的筛选 |
| 2.2. 基线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
| 2.3. 连续性变量多重共线性 |
| 2.4. 逻辑回归 |
| 2.5. 奥马珠单抗治疗反应性的亚组分析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第三部分 奥马珠单抗对重度哮喘患者免疫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重度哮喘患者的选择 |
| 1.2. 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采集和外周血标本采集 |
| 1.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和培养 |
| 1.3.1. 实验器材和试剂 |
| 1.3.2. 细胞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 1.3.3. PBMC细胞分离和培养实验步骤 |
| 1.4. 奥马珠单抗干预PBMC实验 |
| 1.4.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4.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 1.4.3. 奥马珠单抗干预PBMC实验步骤 |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 |
| 1.5.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5.2. 试剂配制 |
| 1.5.3. 实验步骤 |
| 1.6. 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和抗体 |
| 1.6.1. 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
| 1.6.2. 试剂配制 |
| 1.6.3. 实验步骤 |
| 1.7.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纳入的重度哮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 |
| 2.2. 奥马珠单抗对人PBMC分化的影响 |
| 2.2.1. 奥马珠单抗对T细胞的影响 |
| 2.2.2. 奥马珠单抗对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 |
| 2.2.3. 奥马珠单抗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 2.2.4. 奥马珠单抗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 2.2.5. 奥马珠单抗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
| 2.2.6. 奥马珠单抗对单核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
| 2.3. 奥马珠单抗对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细胞水平探讨奥马珠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