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复方新诺明致哮喘1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儿童哮喘合并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哮喘合并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9年12月确诊哮喘合并PBB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出院后咳嗽有无反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6月至2019年12月确诊哮喘合并PBB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出院后咳嗽有无反复。结果:24例哮喘合并PBB患儿中,男/女为7:5,中位年龄4岁2月(2岁10月,5岁11月),以学龄前期儿童多见,均以持续性咳嗽伴喉间痰响为主要表现,50%(12/24例)病程中有喘息表现,50%(12/24例)可闻及哮鸣音及粗湿啰音,40%(2/5例)胸片、19.0%(4/21例)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6.7%(1/15例)气道重建示示气管型支气管。79.2%(19/24例)鼻内镜示鼻炎/鼻窦炎。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舒张试验均为阳性。支气管镜下均表现为慢性支气管内膜炎伴较多分泌物,其中62.5%(15/24例)呈化脓性,4.2%(1/24例)患儿考虑气管型支气管。BALF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吞噬细胞比例降低;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11株,肺炎链球菌9株,卡他莫拉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株。所有患儿均接受抗哮喘、抗感染治疗,咳嗽均缓解,抗感染总疗程为20.5(16,31.5)d。随访1年3月-5年9月,2例考虑PBB复发,其中1例进展为支气管扩张。结论:儿童哮喘合并PBB以学龄前期儿童多见,持续性湿性咳嗽为其主要特征,可伴喘息。支气管镜下呈慢性支气管内膜炎改变,甚至呈化脓性,在抗哮喘治疗基础上,合理抗感染治疗有效,但少数病例可出现复发,甚至进展为支气管扩张。

陈文麟[2](2015)在《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小青龙汤记载于汉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里,其药物组成是由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芍药、桂枝、干姜、甘草,共八味药所组成,其功效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为了更清晰的让临床医师运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本课题所研究的方向是以小青龙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而作为研究和归纳。本课题总共收集了150个属于呼吸疾病范畴的医案,当中分别包括有咳嗽,哮喘,鼻鼽等等的相关医案,透过统计的方法,以总结临床运用原方和加味药物的规律,包括药物的加减,和药物的剂量等,从而总结出本方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和统计临床的有效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透过研究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尤其是属于小青龙汤治疗范围的呼吸系统的常见病。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归纳、分析、统计、从而分别确立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当中包括患者的证型、脉象、舌象、症状、以及运用药物的加减、用药的剂量:然后再对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所属的证型、兼证、加以分析和总结,从而建立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透过研究小青龙汤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提高临床运用上的准确性。研究方法:收集150个小青龙汤临床医案以作出统计和总结,从而归纳出其用药的规律。研究结果:小青龙汤治疗个别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其加味药物的配合使用,而且疗效率非常的高。研究结论:在临床上,无论是治疗咳喘、咳嗽、哮喘、鼻鼽,小青龙汤适合治疗的证型是以寒证为主。

林文建[3](2005)在《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阳痿是指青壮年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为临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作为病名虽沿用已久,但其涵义模糊而广泛,且病名隐含贬意,病人易于产生沉重心理压力,不利于治疗。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阳痿正名为“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简称ED),ED明确指出病变部位在阴茎,将ED定义为: “阴茎持续不能勃起和(或)不能维持勃起,以达到满意性生活”。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了精确的概念。据统计,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男性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幸福。 时至今日,治疗阳痿(ED)虽已有特定的治疗药物,但仍不足以满足日益增多患者个体所需。从近数年来许多的医学临床报告中显示,针灸治疗阳痿具有其独特疗效,相关实验暨报导亦证实针灸有调节人体神经及其内能的功效作用。针灸能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而调整脑内各类神经递质、受体的状态功能,而达到治疗阳痿的目的。因此,于临床上运用中医针灸治疗阳痿已是一个医学科研的新趋势。 天灸疗法是以辛热刺激性药物贴敷于穴位,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效应的一种方法,具有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双重作用,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和现代医学经皮给药法十分相似。其局部刺激起温经通络、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效果,通过经络调衡作用,达到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祛病保健的作用;其药物渗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理作用,并可借经络的传导功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因此,天灸具有疗效显着、使用方便等优点,深受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开发和应用,天灸这一古老方法的开发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以氢化可地松与腺嘌呤所致肾阳虚证的阳痿模型,运用督脉经所属穴位及肾俞穴进行天灸操作,藉由动物行为与性激素等内分泌检测来观察天灸治疗对动物模型的影响。由自主行为学检测所示,天灸加药物治疗对模型小鼠的自主行为能力表现较好,证实天灸疗法确有其“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临床运用功效,且相关的实验观察中,亦观察到天灸可提高个体的机能与性行为能力。交配实验结果显示,天灸可提高肾阳虚阳痿模型小鼠的交配率,天灸加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天灸加药物组其疗效均优于模型组(P<0.01),可见天灸对肾阳虚证阳痿模型小鼠可提升其交配率及血清中睾酮含量,使该组小鼠整体表现趋近于正常空白组,且天灸于改善小鼠耐寒及附壁游泳能力结果亦显示天灸疗法的治疗效果;于性激素检测上,天灸可提升腺嘌呤所致肾阳虚小鼠血清睾酮、T3、T4、ACTH,降低雌二醇(E2)的效用,说明天灸确有其温阳益肾的治疗作用。

张新学,史朋[4](1988)在《口服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文中提出 近年来药物诱发支气管哮喘日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已知比较常见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解热镇痛药,雾化吸入剂(异丙肾上腺素,多粘菌素B,脑垂体提取物吸入剂,乙酰半胱氨酸,色甘酸二钠)及其它一些药物(匹罗卡因,甲酰胆硷和新斯的明)。但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并不多见,现报告1例如下。病历介绍患者女孩,4岁。近一年来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每次都服用复方新诺明治疗。于1985年5月17日患上呼吸道感染服用复方新诺明0.2g,半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加重,烦躁,不能平卧,吸气时胸骨上窝凹陷明显。语言清晰,唇及指端发绀,无皮疹,双肺满布哮鸣音。经口服强的松等后13小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4天后又试服复方新诺

李忠芬,姜光霞,鲁云兰[5](1999)在《抗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文中研究指明据近年国内期刊有关报道,探讨抗变态反应药引起变态反应的问题。临床报告涉及的药物均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反应、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它们引起的过敏反应常易与原发症状混淆,临床应予注意。

范永琛[6](1987)在《小儿鼻窦炎与小儿哮喘》文中提出 已知鼻窦炎是引起小儿哮喘发病病因之一。我院在191例哮喘病儿中,24例有鼻窦炎,现总结于下。临床资料分析本组共24例鼻窦炎患儿,年龄3~14岁,其中15例超过10岁。男13例,女11例。临床表现以咳嗽、喘、咯痰等下呼吸道症状为主。病程1~6月者8例,6月~3年者4例,3~5年者4例,5年以上8例。主要症状和体征见表。

田文艺,罗杰英[7](1986)在《634例药物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能杀灭病原体、调节机体功能或补充机体某些物质的不足,促进患者康复,用药不当,也能损害病人的健康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我们收集了1983—1984年国内部分医学期刊关于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报告134仍634例,综合列表如下:

纪云龙[8](2021)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及早干预、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月诊断为MPA且完成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如一般资料(首诊科室、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患者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分析其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MPA患者男女比例为1:1.14,平均年龄(66.0±12.7)岁,年龄≥65岁者占60%,中位确诊时间50天。MP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47.8%患者合并发热、43.3%有乏力表现。肾脏受累(血尿、蛋白尿、水肿等)占88.9%(80例),而肾功受损占54.4%(49例)。其次为呼吸道受累(咳嗽、咳痰、胸闷、咯血等)51.1%(46例),其中16例合并咯血等表现。消化道受累(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纳差、厌食等)30.0%(27例)。90例患者中,88例核周型ANCA(p-ANCA)/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MPO抗体)阳性,1例胞浆型ANCA(c-ANCA)/抗蛋白酶3抗体(PR3-Ab)阳性,1例c-ANCA/抗MPO抗体阳性。18例患者行肾穿刺活检,其中新月体型10例(55.5%),局灶型3例(16.7%),混合型3例(16.7%),硬化性1例(5.6%),膜性肾病1例(5.6%)。经治疗后新月体型中8例肌酐(CREA)下降,2例行长期肾脏替代(血液透析)治疗;局灶型中2例CREA恢复正常,1例CREA较前下降但未降至正常;混合型3例中,CREA均未见明显下降,均行长期肾脏替代治疗;硬化性1例CREA较前升高;膜性肾病1例CREA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胸部CT检查以间质纤维化、斑片、条索影、炎性渗出为主,部分合并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以及胸腔积液等。心脏超声检查以心脏瓣膜反流为主,部分合并心包积液。颅脑CT或MRI检查以脑血管脱髓鞘、脑梗塞为主。部分患者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完全缓解(CR)组的白蛋白(ALB)明显高于部分缓解(PR)组和未缓解(NR)组,血沉(ESR)明显低于PR组和NR组;CR组的唾液酸(Sialic acid,SA)、尿素氮(BUN)、肌酐(CREA)、C反应蛋白(CRP)、BVAS评分明显低于NR组,CR组的血红蛋白(HGB)明显高于NR组。PR组的BUN、CREA、CRP、ESR、BVAS评分明显低于NR组,ALB高于N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A可累及多系统,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临床表现不一,ALB、ESR、CRP、SA、HGB、BUN、CREA、BVAS评分可作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耿慧君[9](2020)在《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其最重要的一种致病菌,据报道,超过25%的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由金葡菌引起。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超级细菌的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造成极大危害。噬菌体是一种结构简单、广泛存在、高效安全的生物抗菌剂,具有高特异性、高裂解子代数及高环境丰度等优点。迄今为止,关于噬菌体治疗金葡菌性乳腺炎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安全性机制,以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副作用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与小鼠转录组分析相结合,评估了噬菌体作用于金葡菌性乳腺炎的安全性;将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炎性因子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噬菌体有效抑制金葡菌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噬菌体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筛选得到一株高致病性、多重耐药的金葡菌,以其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能良好、广谱性的噬菌体,并检测了相关理化性质与生物学特性。从55份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病牛奶样中分离得到34株病原菌,其中金葡菌6株(17.65%)。因金葡菌Sau-XJ-21呈现最多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较高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为1.26×106 CFU/mL),则以其为宿主菌,筛选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vBSM-A1和vBSP-A2。利用双层平板法、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点板法(spot-test)、一步生长曲线构建、pH值及温度稳定性检测和体外抑菌实验等,检测了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宿主谱、理化性质及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噬菌体均隶属于有尾目噬菌体,亥瑞勒噬菌体科;具有广谱性,能够裂解不同来源(牛源、人源)不同区域(新疆、浙江和大连)的金葡菌;单一噬菌体及噬菌体cocktail(体积1:1)均能有效抑制金葡菌Sau-XJ-21生长。(2)对两株噬菌体vBSM-A1和vBSP-A2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阐明二者均不含毒力基因、溶源基因及毒力转座子等,不存在基因水平转移风险,具有应用安全性。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测序技术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选择GeneMarkS、CGView、tRNAscan-SE、Cluster X 和 MEGA 7.0 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程序,对两株噬菌体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注释、tRNA形态结构预测与分类学地位分析;运用 ExPASy、TCDB、PortScale、Signal 5.0、Phyre2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程序,对噬菌体裂解酶Lys-vBSM-A1进行一级结构分析、理化性质鉴定、功能区域预测(疏水性、跨膜区域和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与结构域3-D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噬菌体vBSM-A1和噬菌体vBSP-A2均为双链线性DNA,vBSM-A1/vBSP-A2基因组全长140,654/136,528 bp,GC含量为30.33%/30.45%,预测出70/77个具有实际功能的基因和4/3个tRNA编码基因;两株噬菌体Genebank ID分别为MK584893和MK656892;二者均含有同一个序列保守的裂解酶基因Lys-vBSM-A1,其大小为267aa,其表达蛋白含两个典型的活性域,位于N端的c4olkB结构域和位于C端的c4olsA结构域。(3)评估了噬菌体混合制剂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其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考察了噬菌体经小鼠乳腺灌注的安全性影响,分析了小鼠转录组表达变化与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金葡菌Sau-XJ-21成功构建了小鼠乳腺炎模型,评估并确定3×104 CFU/25 μL为最佳攻菌浓度。探究了噬菌体cocktail对金葡菌性小鼠乳腺炎的治疗,使用Beckman Coulter DxH8000血液分析仪、点板法(spot-test)、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H&E组织切片染色等仪器与方法,检测了各实验组小鼠的血液样本参数、CFU和PFU负荷、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指标与小鼠乳腺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显示噬菌体cocktail在小鼠乳腺内能有效减轻金葡菌Sau-XJ-21造成的炎症症状;小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噻呋钠会破坏小鼠肠道内原有的优势菌株,降低菌群丰度;而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运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小鼠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相较于PBS对照组,噬菌体灌注组在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如细胞凋亡、细胞聚集及抗氧化活性等)表达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达;同时在与炎症因子相关的一些通路(如TNF信号通路以及NF-κB信号通路等)中显示出显着富集,提示了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会引发一些相关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综合小鼠形态学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切片分析、炎症因子TNF-α检测,以及噬菌体负荷检测等结果,揭示了噬菌体灌注形成的炎症特征轻微,对小鼠正常生命体征无碍。综上,本论文以致病性金葡菌为目标菌株,分离获得两株裂解性噬菌体;研究了施用噬菌体混合制剂治疗小鼠金葡菌性乳腺炎的有效性;揭示了该噬菌体混合制剂在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相较于抗生素的优越性;从全基因组、转录组、炎症因子、小鼠表观状态及乳腺噬菌体负荷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噬菌体混合制剂的应用安全性。因此,该噬菌体混合制剂是一种能够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效抑制金葡菌生长的生物安全制剂,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曾小燕[10](2020)在《16SrDNA基因测序和细菌培养对儿童腺样体菌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和细菌培养分析儿童腺样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通过药敏试验了解儿童腺样体中致病菌的抗药性。方法:收集25例腺样体肥大儿童和6例正常儿童腺样体表面分泌物样本,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物种群落组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等生物学信息分析,比较组间及各样本间菌群结构差异,同时取样作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收集108例行腺样体切除手术的儿童腺样体表面分泌物和腺样体组织样本,作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分析腺样体表面与腺样体组织中菌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了解腺样体中致病菌的抗药性。结果:腺样体肥大儿童的腺样体主要优势菌有链球菌属、梭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嗜血杆菌、莫拉氏菌属等,个体间差异较大,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腺样体正常儿童(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P<0.05)。腺样体肥大儿童主要培养出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多数为联合耐药菌。结论:正常儿童腺样体呈多菌群定植的平衡状态,腺样体肥大儿童的腺样体菌群多样性高,个体差异较大,且这些菌群对抗生素具有很高的耐药性。

二、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哮喘合并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点
    2.3 辅助检查
        2.3.1 实验室检查
        2.3.2 肺功能
        2.3.3 胸部影像学
        2.3.4 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术
        2.3.5 病原学
    2.4 合并其他疾病
    2.5 疗效观察
    2.6 随访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2)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小青龙汤的组成及服用方法
    2.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主治
    3. 古代医家们对《伤寒论》里的条文40和41的看法
    4. 古代医书对小青龙汤的诠释
    5. 小青龙汤的药物作用及现代研究
    6. 小青龙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7. 小青龙汤的现代临床运用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文献学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小青龙汤治疗疾病所属证型的研究
        2.2 小青龙汤患者脉象的研究
        2.3 小青龙汤患者的舌象研究
        2.4 小青龙汤患者的症状
        2.5 小青龙汤的用药剂量研究
        2.6 小青龙汤的药物加减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的收集
        3.2 资料来源
        3.3 资料的收集标准
        3.4 疗效标准
        3.5 药味纳入标准
    4. 资料的归纳和整理
        4.1 药物加减的归类
        4.2 药物剂量的归类
        4.3 呼吸系统疾病所属证型的归类
        4.4 患者脉象的归类
        4.5 患者的舌象归类
        4.6 患者的症状研究
        4.7 资料的归纳方法
    5. 资料的频数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研究
        1.1 咳喘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1.2 咳喘患者的年龄层
        1.3 咳喘患者的所属证型
        1.4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患者的所属脉象
        1.5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患者的所属舌象
        1.6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患者的所属症状
        1.7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原方药物的统计
        1.8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原方药物剂量的统计
        1.9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加味药物统计
        1.10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加味药物剂量统计
        1.11 小青龙汤治疗咳喘患者的服药次数与疗效统计
    2.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研究
    3.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研究
        3.1 哮喘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3.2 哮喘患者的年龄层
        3.3 小青龙汤哮喘患者的所属证型
        3.4 小青龙汤哮喘患者的脉象
        3.5 小青龙汤哮喘患者的舌象
        3.6 小青龙汤哮喘患者的所属症状
        3.7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原方药物的统计
        3.8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原方剂量统计
        3.9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加味药物
        3.10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加味药物剂量
        3.11 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患者的服药次数与疗效统计
    4.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的研究
        4.1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性别与年龄
        4.2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年龄层
        4.3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所属证型
        4.4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脉象
        4.5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舌象
        4.6 小青龙汤鼻鼽患者的所属症状
        4.7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原方药物的统计
        4.8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原方药物剂量统计
        4.9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的加味药物
        4.10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的加味药物剂量
        4.11 小青龙汤治疗鼻鼽患者的服药次数与疗效统计
    5.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5.1 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5.2 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性别分布
        5.3 其它呼吸系统年龄分布图
        5.4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原方用药物统计
        5.5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原方药物剂量统计
        5.6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的加味药物
        5.7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的加味药物剂量
        5.8 小青龙汤治疗其它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服药次数与疗效统计
    6.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统计情况
        6.1 资料的一般情况
        6.2 西医病种统计
        6.3 中医病种统计
        6.4 中医证型统计
        6.5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脉象统计
        6.6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舌象统计
        6.7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服药次数与疗效统计
讨论
    1.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结果探讨
        1.1 小青龙汤脉象的探讨
        1.2 小青龙汤舌象的探讨
        1.3 小青龙汤患者疾病和症状的探讨
    2. 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原方用药规律探讨
        2.1 麻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2 细辛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3 半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4 五味子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5 桂枝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6 芍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7 干姜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2.8 甘草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3. 小青龙汤常加味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探讨
        3.1 杏仁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3.2 苏子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3.3 款冬花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3.4 蝉衣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3.5 苍耳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3.6 辛夷治疗呼吸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阳痿的研究与认识
    2 中医治疗阳痿槪述
        2.1 中医药治疗阳痿
        2.2 针刺治疗阳痿
        2.3 灸法论治肾阳虚阳痿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天灸的理论研究
    2 天灸的研究现况
    3 天灸的临床运用现状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行为学测试实验观察
    实验二交配实验观察
    实验三耐寒实验观察
    实验四附壁游泳实验观察
    实验五天灸对腺嘌呤造模之肾阳虚模型大鼠影响实验观察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抗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西替利嗪(Cetirizine,仙特敏)
2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3 赛庚啶(Cyproheptadine)
4 茶苯海明(Dimenhydrinate,晕海宁,乘晕宁)
5 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扑尔敏)
6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7 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

(8)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MPA诊断标准
    3 资料收集
    4 疗效判断标准
    5 活动性评分
    6 统计学分析
    7 伦理学
结果
    1 临床表现及初诊科室
    2 实验室资料
    3 病理学资料
    4 影像学资料
    5 疗效
    6 不同结局组间临床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NCA 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9)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1.2 诱发奶牛乳腺炎的原因
        1.1.3 奶牛乳腺炎的产生机制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研究
        1.1.5 常见的奶牛乳腺炎治疗方法
    1.2 噬菌体的发现、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1.2.1 噬菌体发展历史与现况
        1.2.2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多样性
        1.2.3 有尾噬菌体目的分类
        1.2.4 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1.3 噬菌体疗法及其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控
        1.3.1 噬菌体疗法概述
        1.3.2 噬菌体对金葡菌的治疗
        1.3.3 噬菌体疗法的局限性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物学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奶样的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3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3.4 分离株的药敏分析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6 半数致死量(LD_(50))试验
        2.3.7 噬菌体的分离及纯化
        2.3.8 噬菌体的效价检测
        2.3.9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3.10 噬菌体的扩增与培养
        2.3.11 噬菌体颗粒的提纯与去杂质
        2.3.12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2.3.13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2.3.14 氯仿敏感性测试
        2.3.15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测定
        2.3.16 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3.17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2.3.18 噬菌体对金葡菌生长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奶样质地与病原菌菌落形态
        2.4.2 病原菌检测结果
        2.4.3 病原菌理化性质
        2.4.4 金葡菌的药敏检测结果
        2.4.5 金葡菌16s和系统发育树
        2.4.6 金葡菌Sau-XJ-21的半数致死量
        2.4.7 金葡菌Sau-XJ-21的裂解性噬菌体形态
        2.4.8 噬菌体的宿主谱范围
        2.4.9 噬菌斑形态特征
        2.4.10 噬菌体透射电镜形态
        2.4.11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4.12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
        2.4.13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2.4.1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4.15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16 噬菌体的体外抑菌效应
    2.5 讨论
    2.6 小结
3 噬菌体vBSM-A1和vBSP-A2的全基因组测序与注释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与噬菌体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的纯化与浓缩
        3.3.2 CsCl等密度梯度离心及回收
        3.3.3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
        3.3.4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3.3.5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注释
        3.3.6 噬菌体的主要功能基因比对与进化分析
        3.3.7 噬菌体裂解酶蛋白结构分析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噬菌体的基本生物学信息
        3.4.2 噬菌体的基因分布
        3.4.3 噬菌体的功能基因预测结果
        3.4.4 噬菌体vBSM-A1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5 噬菌体vBSP-A2的全基因蛋白图谱
        3.4.6 噬菌体tRNA形态结构
        3.4.7 噬菌体的分类学地位
        3.4.8 裂解酶的跨膜区域和信号肽
        3.4.9 裂解酶疏水性及理化性质
        3.4.10 裂解酶二级结构
        3.4.11 裂解酶三级结构
    3.5 讨论
    3.6 小结
4 噬菌体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方法
        4.3.1 实验菌株与噬菌体的培养纯化
        4.3.2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4.3.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乳腺炎的分析
        4.3.4 噬菌体安全性实验及转录组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4.4.2 噬菌体cocktail对小鼠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4.4.3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4 噬菌体安全性检测及转录组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噬菌体ORF在线预测结果
附录B 裂解酶的3D模型
附录C 噬菌体cocktail治疗小鼠的血常规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16SrDNA基因测序和细菌培养对儿童腺样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16SrDNA基因测序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 细菌培养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结果
    一 16SrDNA基因测序研究结果
    二 细菌培养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鼻咽菌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哮喘合并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24例临床分析[D]. 张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2)
  • [2]小青龙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陈文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3]天灸对肾阳虚型阳痿模型鼠影响的实验研究[D]. 林文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 [4]口服复方新诺明诱发哮喘1例[J]. 张新学,史朋. 人民军医, 1988(10)
  • [5]抗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J]. 李忠芬,姜光霞,鲁云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1999(03)
  • [6]小儿鼻窦炎与小儿哮喘[J]. 范永琛. 实用儿科杂志, 1987(01)
  • [7]634例药物不良反应[J]. 田文艺,罗杰英.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6(09)
  • [8]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D]. 纪云龙. 青岛大学, 2021(02)
  • [9]金葡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对小鼠乳腺炎的抑制作用与机理研究[D]. 耿慧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10]16SrDNA基因测序和细菌培养对儿童腺样体菌群研究[D]. 曾小燕. 暨南大学, 2020(07)


噬菌体论文 小青龙汤论文 复方新诺明论文 哮喘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上一篇:中国高校应适时实施营销管理
下一篇:刍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台区线损治理论文_代政,贾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