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1](2021)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共纳入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封闭病房内住院的,疾病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患者162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根据血浆Hcy水平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患者组(即共病组)83例,和不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组(即单病组)79例。所使用的量表包括自编调查问卷、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采用PANSS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采用RBANS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病组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和总分高于单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66,P<0.001;t=-2.559,P=0.011)。2.共病组的即刻记忆、注意、延时记忆和RBANS量表总分均低于单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64,P<0.001;t=2.051,P=0.042;t=3.159,P=0.002;t=3.161,P=0.002)。3.经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ANS量表总分与HHcy、年龄、病程、婚姻史、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234、-0.297、-0.183、-0.184、-0.305、-0.205、-0.286,P<0.05或P<0.01),与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r=0.249,P<0.01)。4.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HHcy影响,具体为HHcy与即刻记忆(β=-0.208,P=0.005)、注意(β=-0.190,P=0.021)、延时记忆(β=-0.200,P=0.008)等认知功能因子分及RBANS量表总分(β=-0.156,P=0.031)相关。此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也会影响其认知功能,具体为PANSS量表总分与即刻记忆(β=-0.220,P=0.003)、延时记忆(β=-0.223,P=0.003)认知功能因子分及RBANS量表总分(β=-0.263,P<0.001)相关,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与视觉广度(β=-0.198,P=0.007)、言语功能(β=-0.290,P<0.001)及注意(β=-0.323,P<0.001)等认知功能因子分相关。结论:伴发HHcy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临床精神症状较不伴发HHcy的患者更严重,尤其是阴性症状。伴发HHcy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总体认知功能障碍较不伴发HHcy的患者更严重,主要表现在即刻记忆、注意和延时记忆等方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HHcy和临床精神症状影响,分别与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
邹莉[2](2020)在《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本地区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方法:选择2018年01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恩施地区三级医疗机构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院外一般情况及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三个随访时间点进行随访时患者是否仍坚持遵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统计患者三个随访时间点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并将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坚持遵医嘱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分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对两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625例患者符合本研究标准,其中依从组183(29.28%)例,非依从组442(70.72%)例。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分别为58.72%、39.20%和29.28%。两组间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入院时NIHSS评分、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带药种类、有家属陪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居住地为恩施市和咸丰县、文化程度、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带药种类为3种和4种、有家属陪护都是患者12个月时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恩施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随出院时间的推移,依从性逐渐下降;居住地为恩施市和咸丰县、文化程度越高、既往有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病史、出院后长期有家属陪护、出院带药种类越少的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越好,年龄越大的患者依从性越差;需积极从医务人员、医疗体系、患者本身三大方面共同改善,才能有效提高本地区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
杨文磊[3](2020)在《加味温胆汤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本次临床观察所收录的对象均来自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至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一共64例,以随机数字表分类法将患者依次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与西药基础治疗,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50mg/12.5mg,po qd;叶酸片,5mg,po qd,其中治疗组加服加味温胆汤。每组治疗15天后观察患者血压、血Hcy浓度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血压观测比较:治疗组在控制血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降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降压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的90.00%(P<0.05);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两组患者的Hcy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达90.00%优于对照组的66.66%(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出现,各安全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相对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痰瘀互结证型老年H型高血压病,加味温胆汤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对该类患者血压的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调节和中医证候的改善均有更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周翠[4](2020)在《葛根素水凝胶通过与Rev-erbα作用减轻小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时辰药代动力学》文中研究说明葛根素是一味常见且传统的中药葛根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葛根素除了对心血管系统以及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外还有许多药用价值,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葛素的水溶性并不是特别好,通过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并不高、膜渗透性低、半衰期较短等因素限制了口服制剂的使用,所以葛根素常见剂型为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用于治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常见疾病,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常见的葛根素注射剂都添加丙二醇作为助溶剂,丙二醇作为添加剂虽安全指数较高。但批量生产成本增加,使用过多也会有一定副作用。葛根素由于其结构特殊性不需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自我组成形成水凝胶。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究葛根素的水凝胶注射剂是否能够作为注射剂适用于疾病的治疗当中,我们选用1%的葛根素水凝胶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如下所示:(1)首先我们选择了心血管类疾病中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模型对小鼠进行造模,并检测造模是否成功。(2)将葛根素制成1%的水凝胶,给予梯度剂量的葛根素水凝胶一周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小鼠检测各项生理指标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相关基因的蛋白水平。(3)综合评估药效最佳浓度选用200 mg/kg的剂量的在不同时间(ZT10/ZT22)给予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小鼠腹腔注射葛根素水凝胶溶液,给药一周检测小鼠的血液肝脏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以及相关RNA和蛋白的水平,判断葛根素水凝胶注射剂在不同的时间给药疗效的差异。监测在不同时间体内的葛根素水凝胶代谢曲线的同时为排除不同时间吸收差异带来的药效差异的因素在不同时间点(ZT10/ZT22)给小鼠腹腔注射葛根素水凝胶,在一定时间收取血测血液葛根素含量。(4)通过共表达嵌合受体检验葛根素是否为Rev-erbα的受体,通过给细胞转染启动子和(或)高表达敲低质粒在转染24h后加入葛根素24h后检测蛋白、RNA和荧光报告基因,在细胞上验证葛根素的作用机制。以上实验发现葛根素在加热沸腾后溶解度急剧增高,煮沸后冷却,约20min溶液内均液态,给予小鼠腹腔注射葛根素水凝胶溶液一个星期后小鼠的肝脏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数值降低,RNA和蛋白水平增高。数据中ZT10比ZT22变化更明显,不同时间给予葛根素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曲线无明显差异。在细胞水平上给予葛根素处理,相关基因水平增高,敲低Rev-erbα后对照组和给药组这些基因无显着性差异。荧光报告基因呈浓度依赖。结论:在本研究中,发现葛根素水凝胶剂型可以用于注射给药。在机制上葛根素诱导Bhmt,Cbs和Cth(参与同型半胱氨酸分解代谢的三种酶和Rev-erbα的靶标)的细胞表达,减轻了蛋氨酸引起的小鼠高半胱氨酸血症。此外,由于Rev-erbα的节奏表达其又作为药物靶标,因此药物给药时间不同也有一定的药效差异,在研究中发现与ZT22给药相比,葛根素的ZT10给药能产生更强的药理作用,与拮抗作用一致,基于荧光素酶报道基因,Gal4共转染和靶基因表达分析确定了葛根素为Rev-erbα的拮抗剂。总体而言,本研究证明葛根素对Rev-erbα的时间药理靶向作用可减轻小鼠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张丹丹[5](2020)在《雌二醇、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相关性及雌二醇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女性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血浆雌二醇、Hcy水平对高血压的影响;探讨雌二醇水平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并初步研究雌二醇对Hcy损伤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抽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502例围绝经及绝经期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体格测量指标、血浆生化指标检测等数据。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及校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成人女性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雌二醇、Hcy对高血压的影响。(2)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E2β和Hcy处理。用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情况、LDH漏出率评价细胞损伤情况、亚甲基蓝染色检测细胞内源性H2S的生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和RT-PCR法检测CBS,CSE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雌二醇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本研究调查对象总共为502人,全部为围绝经及绝经期女性,年龄(65.91±10.60)岁,年龄≤60岁222人占44.2%;已绝经414人占82.5%,未绝经88人占17.5%;HHcy血症178人占35.5%,高血压患者409人占81.5%。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为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2)女性高血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与非高血压人群人口学特质、体格检查和血浆生化检测指标之间年龄、绝经、BMI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血浆雌二醇、Hcy与血压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非高血压人群中,血浆雌二醇与SBP存在着负相关(r=-0.245,P=0.011);Hcy与SBP、DBP存在着正相关(r=0.217,P=0.036;r=0.244,P=0.018)。在高血压人群中,这些相关均消失。(4)女性高血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雌二醇、年龄、绝经事件、BMI、HDL、HHcy血症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此外,雌二醇与年龄,BMI,Hcy,HDL间存在交互作用影响高血压事件的发生。(5)Hcy处理HUVECs会降低细胞的增殖活性,引起细胞损伤;进一步加入E2β,细胞增殖存活恢复正常,减少Hcy对人细胞造成的损伤。(6)Hcy处理HUVECs会降低CBS、CSE蛋白及mRNA表达,E2β则促进CBS、CSE蛋白及mRNA表达及H2S生成,MST-3的蛋白及mRNA表达不受影响。(7)CHH与BCA处理抑制HUVECs中CBS和CSE的表达及内源性H2S生成。抑制CBS,CSE表达,导致E2β对Hcy所诱导损伤的保护作用消失。结论:(1)年龄、绝经事件、雌二醇、BMI、HDL、HHcy血症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其中雌二醇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Hcy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2)雌二醇通过上调CBS,CSE的表达从而促进内源性硫化氢的生成,对Hcy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金晨[6](2020)在《苓芪半夏汤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苓芪半夏汤治疗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例患有H型高血压且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证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苓芪半夏汤,一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情况,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症候积分。结果:试验研究表明,经治疗,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4h动态血压各项参数、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中医症候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在降低24h舒张压平均值(24hDBP)、收缩压负荷率(SBP-L(%))、舒张压负荷率(DBP-L(%))、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苓芪半夏汤能降低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患者24h收缩压平均值(24hSBP)、24h舒张压平均值(24hDBP)、收缩压负荷率(SBP-L(%))、舒张压负荷率(SBP-L(%)),改善血压昼夜节律,并且在降低24h舒张压平均值(24hDBP)、收缩压负荷率(SBP-L(%))、舒张压负荷率(DBP-L(%))方面优于一般西医治疗。2.苓芪半夏汤能显着降低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3.苓芪半夏汤在达到降压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中医症候。
殷玲,肖炜明[7](2020)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炎性反应疾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非必需的α-氨基酸,多年来研究发现,Hcy与多种疾病存在内在联系,不仅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影响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对多系统多器官造成影响的本质是各种介质的炎性反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上调促炎因子表达,增加氧化应激,促进血管、组织形态重构,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各种系统的功能。本文拟通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炎性反应疾病相关性的综述,进一步系统地认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贾敏[8](2019)在《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Hcy诱导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thunb)是我国传统补虚类中药,2015药典一部中对其具体描述是: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脂血症等。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何首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硬化,降血压,抗氧化和提高记忆等作用。但目前对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以及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已证实,何首乌中的标志成分——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ilbene-2-O-β-D-glucoside,TSG)的药理作用较为广泛,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等途径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抗高血压等作用,但对其舒血管作用及其机制尚鲜见报道。另外,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15μmol/L就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重构、平滑肌舒缩功能障碍,诱发HHcy型高血压,目前HHcy已成为新的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子。虽然何首乌在以往的研究中表现出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等作用,但是否可降低Hcy水平对抗HHcy型高血压引起的血管损伤目前尚不清楚。为了揭示何首乌及其标志成分TSG的舒血管作用和对HHcy诱发的高血压及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证实了何首乌中的标志成分——TSG具有显着的舒血管作用;明确了TSG的舒血管作用一方面依赖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cox-2活性降低内皮细胞TXA2的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另一方面,则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电压依赖性K+通道以及阻断细胞内Ca2+释放和外Ca2+内流,发挥舒血管作用;证实TSG可通过抑制MAPK/NF-кB/ETB信号轴,下调HHcy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ETB受体的表达,发挥其舒张血管,降低HHcy型高血压的作用。研究方法:1、选用微血管张力检测系统在体外记录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张力。观察何首乌提取物PME(二苯乙烯苷含量为71.2%)和高纯度TSG(二苯乙烯苷含量为98.1%)对基础状态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舒缩的影响;检测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的微动脉血管在缩血管物质高钾和PE的诱导下PME对微动脉的舒张率;检测在缩血管物质高钾、PE和5-HT的刺激下TSG对微动脉的舒张率,并用血管压力直径测定系统实时观察二级动脉外径的变化。2、利用微血管张力检测仪在体外进一步观察内皮细胞在TSG舒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中的作用;利用内皮细胞舒张血管通路和血管平滑肌细胞K+、Ca2+离子通道拮抗剂,检测血管环张力,观察TSG通过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血管的作用途径;小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复制急性血管收缩模型,实时监测其左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中TXA2、PGI2、cox-1、cox-2的浓度。3、选用体外器官培养方法,利用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观察TSG对血管平滑肌在缩血管物质及内皮素受体激动剂ET-1、S6c作用下的舒张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平滑肌ETA、ETB受体表达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4、建立HHcy小鼠动物模型,TSG连续给药4周,无创血压测量分析系统动态监测各组小鼠血压变化;ELISA法检测血中Hcy、AngⅡ、ET-1、AD、NE、5-HT浓度;HE、masson、间苯二酚品红染色对主动脉和微动脉动脉血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血管形态结构变化、平滑肌纤维和胶原蛋白沉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微动脉血管平滑肌ETA、ETB受体表达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的变化。研究结果:1、何首乌提取物——PME(二苯乙烯苷含量为71.2%)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舒张PE或KCl预收缩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且PME对PE(10μM)或高钾(60m M)预收缩的内皮完整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显着强于去除了内皮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TSG(二苯乙烯苷含量为98.1%)对KCl、PE或5-HT预收缩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更明显;二者均对基础状态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完整内皮)无明显的收缩或舒张作用,且实验前后,血管收缩能力无明显改变,因此推测TSG对血管无直接毒性。2、TSG对高钾、PE或5-HT预收缩的内皮完整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显着强于去除了内皮的血管;L-NAME和ODQ并不能够影响TSG的舒张血管作用。提示,TSG诱导的血管舒张作用与NO无关;但TSG引起的血管舒张能够被Indo抑制,且选择性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显着增强TSG的血管舒张作用。同时在整体实验中:80mg/kg、160mg/kg TSG可降低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小鼠血管收缩引起的平均血流量增加,间接反映TSG具有舒血管作用。TSG还可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TXA2、cox-2浓度。提示TSG可抑制cox-2活性,降低缩血管物质TXA2水平从而产生血管舒张作用增强;此外,4-AP可抑制TSG诱导的血管舒张,而Gli、Bacl2和TEA则没有抑制,表明TSG的舒血管作用与电压敏感K+通道有关。最后,还发现TSG可抑制PE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肌浆网内Ca2+释放和K+诱导的细胞外Ca2+内流。3、体外培养24h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KCl、PE或5-HT)及ETB受体激动剂S6c的敏感性显着增加,并引起血管平滑肌异常的ETA、ETB受体的表达上调,经TSG孵育24h后,可显着抑制上述物质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降低ETB受体的表达;Hcy孵育后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及ETB受体激动剂S6c的敏感性增加更为显着,可引起血管平滑肌异常的ETB受体的表达上调,经TSG与Hcy共孵育24 h后,可显着下调Hcy诱导的异常的ETB受体的表达,且对缩血管物质及ETB受体特异性激动剂——S6c诱发的血管收缩产生显着的拮抗作用,但对ETA受体的表达和ET-1诱发血管收缩并无影响。TSG也能够降低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的表达。经TSG(10-4M,10-3.5M,10-3M)孵育24h后可显着抑制ETB受体特异性激动剂——S6c诱发的血管收缩,但对ET-1诱发血管收缩并无影响。Hcy体外诱导24h后,血管平滑肌ERK1/2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但JNK、P38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经TSG与Hcy共孵育24 h后,可显着下调血管平滑肌ERK1/2、JNK蛋白的表达,但对P38蛋白表达并无影响。4、TSG可降低HHcy小鼠血压,降低模型小鼠血中AngⅡ和ET-1浓度,并对HHcy引起主动脉和微动脉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使主动脉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弹力纤维排列规则,断裂情况有所缓解,胶原纤维沉积减少;使微动脉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弹力纤维大幅度增多,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TSG可显着降低HHcy小鼠血管平滑肌p65蛋白的表达,抑制HHcy诱导增加的p65蛋白磷酸化,进而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蛋白表达,并抑制ERK1/2、JNK、P38蛋白磷酸化,阻断MAPK信号通路激活。下调血管平滑肌异常表达的ETB受体。研究结论:(1)二苯乙烯苷(TSG)是何首乌中主要的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活性成分。(2)TSG一方面可通过内皮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cox-2活性,降低TXA2的释放;另一方面,具有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电压依赖性K+通道和抑制细胞内Ca2+释放和外Ca2+内流。可分别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发挥舒血管作用。(3)TSG表现出良好的抗HHcy的作用。在体外TSG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ERK1/2、JNK蛋白表达,下调ETB受体水平,降低Hcy诱发的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舒张血管;在体内TSG可通过降低血中Hcy水平,降低HHcy诱导升高的AngⅡ和ET-1水平,发挥其保护血管损伤,降低血压的作用;还可通过抑制MAPK/NF-кB/ETB信号轴,下调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ETB受体的表达,发挥其舒张血管降低HHcy型高血压的作用。
张影[9](2019)在《雌激素对女性H型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雌激素对女性H型高血压的影响及雌激素与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探索雌激素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浆Hcy水平、雌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426例H型高血压女性患者为病例组(入选患者均按照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选择);选取同一时期内在该院住院的564例普通高血压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体格测量指标、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数据。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以及数据的录入和校验,采用SPSS 23.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及雌二醇与其他影响的交互作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高血压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及IMT与Hcy水平、雌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调查对象总共为990人,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为2488岁,平均年龄(65.91±10.60)岁。其中H型高血压组426例,年龄范围为2488岁,平均年龄(68.38±10.14)岁;对照组564例,年龄范围为2987岁,平均年龄(64.04±10.57)岁。(2)H型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运动情况、是否绝经和TC、LDL-C、E2、T、TG、Cr、BUN、Cys C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E2(OR=0.777,95%CI=0.6430.939)、文化程度(OR=0.854,95%CI=0.7480.975)、LDL-C(OR=1.312,95%CI=1.1091.552)和Cys C(OR=21.796,95%CI=11.77940.333)是H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E2与Cys C、文化程度、绝经之间具有交互作用。(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2与Hcy呈轻度负相关(rs=-0.163,P<0.05),与高血压分级未见相关性(rs=-0.050,P=0.126);T与Hcy、高血压分级均呈轻度正相关(rs=0.116、rs=0.073,均为P<0.05);IMT与Cys C、Hcy、T呈轻度正相关(rs=0.315、rs=0.261、rs=0.241),与E2呈轻度负相关(rs=-0.231),且均有P<0.05;而IMT与hs-CRP水平未见相关性(rs=0.070,P>0.05)。结论:E2和文化程度是H型高血压的保护因素,LDL-C和Cys C是H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E2与Cys C、文化程度、绝经之间具有交互作用;E2与Hcy呈轻度负相关,T与Hcy水平、高血压分级呈轻度正相关;IMT与Cys C、Hcy、T呈轻度正相关,与E2呈轻度负相关。
张思宇[10](2019)在《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往往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除了传统危险因素之外,也存在一些非常规的危险因素,比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因素,高水平的半胱氨酸与患者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复发病因学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对Hcy在脑卒中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其具体机理。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方法1.本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许昌某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2.采用NIHSS量表对所有急性脑梗死病患入、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分别进行评分。3.检测所有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研究指标,检测时间为入院48h内,检测方式空腹抽肘静脉血,以及颈动脉超声评价。4.对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与性别、年龄、脑梗死患者病因学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纳入研究对象的172名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研究比对,将研究对象按照Hcy水平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并对2组之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得出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2.LAA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CE组、SAA组、其他原因组(P=0.012),而CE、SAA、其他原因三组之间互相进行比较的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层面无意义(P>0.05)。3.将入、出院时NIHSS评分小于7分的患者与NIHSS评分大于等于7分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比较两组的Hcy水平,结果是评分大于等于7分的患者Hcy水平高于小于7分的患者(P<0.05)。4.将无斑块患者、稳定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进行分组,对三组之间的Hcy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斑块组与非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其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及死亡患者和LAA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显着。脑梗死患者早期检测血浆Hcy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学亚型诊断,尤其是LAA的诊断,此外也有助于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1.1 精神分裂症 |
| 1.2 同型半胱氨酸 |
| 1.3 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分裂症 |
| 1.4 研究问题及假设 |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2.1.2 样本量的计算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自制调查问卷 |
| 2.2.2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
| 2.2.3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 |
| 2.2.4 血浆Hcy水平的检测及分组 |
| 2.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结果 |
| 3.1 共病组与单病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的比较 |
| 3.2 临床精神症状得分在共病组与单病组间的比较 |
| 3.3 认知功能得分在共病组与单病组间的比较 |
| 3.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 3.5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4.讨论 |
| 5.结论 |
| 6.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第4章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资料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 2.1 研究药物 |
| 2.2 病例分组情况 |
| 2.3 治疗方案 |
| 3 观测指标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西医对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
| 2 中医对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认识 |
| 3 老年H型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 4 加味温胆汤组方分析 |
| 5 主要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及其降压机制 |
| 6 疗效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缩略词简表 |
| 溶液的配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实验试剂 |
| 1.1.2 实验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老鼠的适应 |
| 1.2.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造模 |
| 1.2.3 动物样品收集 |
| 1.2.4 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
| 1.2.5 油红染色 |
|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qPCR) |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1.3.1 小鼠饮食检测 |
| 1.3.2 造模组与正常组指标生理变化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葛根素水凝胶的药效评估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葛根素水凝胶注射剂的制备 |
| 2.2.2 动物实验 |
| 2.2.3 油红染色 |
| 2.2.4 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qPCR) |
| 2.2.6 蛋白免疫印迹法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葛根素水凝胶的药效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葛根素水凝胶的时辰药效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试剂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动物实验 |
| 3.2.2 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的测定 |
|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qPCR) |
| 3.2.4 药代动力学实验 |
| 3.2.5 UPLC-QTOF/MS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细胞中探索葛根素作用机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试剂 |
| 4.1.2 实验仪器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菌液的配制和培养 |
| 4.2.2 质粒的提取 |
| 4.2.3 细胞培养 |
| 4.2.4 细胞加药处理 |
| 4.2.5 细胞的转染及处理 |
| 4.2.6 Gal4共转染测定 |
| 4.2.7 荧光报告基因 |
|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qPCR) |
| 4.2.9 蛋白免疫印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葛根素作为Rev-erbα拮抗剂的鉴定 |
| 4.3.2 葛根素诱导高半胱氨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 4.3.3 葛根素以Rev-erbα依赖性方式诱导Bhmt、Cbs和Cth的表达。 |
| 4.4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简表 |
| 第一部分 :雌二醇、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对象选择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
| 2.2.2 疾病定义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第3章 结果 |
| 3.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 |
| 3.2 女性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3.3 女性高血压患者雌二醇水平情况分析 |
| 3.3.1 不同年龄及血压分组研究对象血浆雌二醇水平差异 |
| 3.3.2 不同HHcy及血压分组研究对象血浆雌二醇水平差异 |
| 3.4 血浆雌二醇、Hcy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 3.4.1 女性血浆雌二醇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 3.4.2 女性Hcy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 3.5 女性高血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 3.5.1 女性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高血压事件的影响因素 |
| 4.2 E_2与Hcy与高血压事件之间的相关性 |
| 4.3 雌二醇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 |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 第5章 结论 |
| 第二部分 :雌二醇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材料 |
| 2.2.1 试验细胞 |
| 2.2.2 药品及试剂 |
| 2.2.3 主要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细胞培养 |
| 2.3.2 实验分组和处理 |
| 2.3.3 细胞增殖与形态检测 |
| 2.3.4 LDH释放量的检测 |
| 2.3.5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RNA的表达水平 |
| 2.3.6 Western-Blot方法细胞中蛋白质的表达 |
| 2.3.7 抑制剂处理 |
| 2.3.8 亚甲基蓝显色法检测H2S含量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HUVECs中17-β雌二醇减轻Hcy所致的损伤 |
| 3.2 17-β雌二醇刺激HUVECs CBS、CSE表达及H2S生成 |
| 3.3 CBS和 CSE调节HUVECs中 H2S的生成 |
| 3.4 E2β通过调节内源性H2S生成减轻Hcy的损伤 |
| 第4章 讨论 |
| 4.1 研究的局限性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流行病学调查量表 |
| 2.技术路线图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 1.1 古代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
|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3 中医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认识 |
| 1.4 H型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
| 1.5 单味中药及提取物作用 |
| 1.6 其他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 2.1 H型高血压流行特点及危害 |
| 2.2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及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因素 |
| 2.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 |
| 2.4 H型高血压现代治疗进展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与标准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诊断标准 |
| 1.3 试验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临床疗效分析 |
| 2.1 两组高血压疗效比较 |
| 2.2 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
| 2.4 两组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
| 2.5 两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 2.6 安全性指标 |
| 讨论 |
| 1. 立题背景 |
| 2. 从“痰、瘀”论治本病的现代社会背景 |
| 3. 从“痰、瘀”论治本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
| 4. 苓芪半夏汤方义解析 |
| 5. 苓芪半夏汤现代药理研究 |
| 6. 疗效分析 |
| 7. 苓芪半夏汤机制探讨 |
| 8. 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全身性血管炎症 |
| 1.1 动脉粥样硬化 |
| 1.2 腹主动脉瘤 |
| 1.3 高血压 |
| 1.4 静脉溃疡 |
| 1.5 血栓形成 |
| 1.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影响 |
|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伤 |
| 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自身免疫疾病 |
| 3.1 骨关节炎 |
| 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
|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消化系统疾病 |
| 4.1 肠道炎症 |
| 4.2 胰腺炎 |
| 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初探 |
| 6 结语 |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第一部分 何首乌提取物和二苯乙烯苷对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舒张作用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二苯乙烯苷舒血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二苯乙烯苷抑制HCY诱导ETB受体上调的机制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四部分 二苯乙烯苷对HHCY小鼠血压及血管平滑肌ETB受体表达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简表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对象选择 |
| 2.1.2 样本量计算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问卷调查 |
| 2.2.2 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第3章 结果 |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
| 3.2 H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2.1 单因素分析 |
| 3.2.2 H型高血压的多因素分析 |
| 3.2.3 雌二醇与H型高血压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
| 3.3 女性H型高血压患者雌激素水平情况分析 |
| 3.3.1 各年龄阶段、高血压分级之间的雌激素水平、Hcy水平的比较 |
| 3.3.2 雌激素与Hcy水平、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 3.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Hcy水平、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 3.4.1 不同IMT分组之间的雌激素、CysC、hs-CRP、Hcy的比较 |
| 3.4.2 IMT与雌激素、CysC、hs-CRP、Hcy的相关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H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
| 4.2 女性H型高血压患者雌激素水平情况分析 |
| 4.3 IMT与Hcy、雌激素等的相关性分析 |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