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郎[1](2017)在《内江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赖以发展的经济命脉,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所消耗的矿产资源量也在逐渐增大,这造成了矿产资源储量的不足,保障程度不够,资源量的短缺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阻碍。如果要保障矿产资源持续有效的供应,就要把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管理力度加强。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重要依据。内江市成矿地质条件一般,但石灰岩、砖瓦用页岩、玻璃用石英砂岩、玻璃用白云岩、耐火粘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巨大,加之内江市具有较为完善的矿产资源采选加工体系和数量多成本低的劳动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前景广阔。但自2001年内江市首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内江市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局部地区的开发秩序和矿山布局仍然比较混乱,甚至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因此,及时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是在全面搜集大量的矿产地、矿山企业实地调研的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理论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的各类资料的条件下完成的。论文首先描述了内江地区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对该地区适合成矿的成矿区带进行了总结和划分,并对该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做了一个分析。之后总结了内江地区矿产资源现状,分析了优势能源矿产(主要为煤矿)、建筑非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储量变化情况,总结了目前内江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分析该地区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区内成矿地质特征和开采潜力,初步圈定内江地区页岩气远景区。结合矿业开发对四川省以及内江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对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矿产资源规划的标准。依据区域成矿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了内江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床类型、成矿规律以及找矿潜力,以重点突破、提高效益、快速发展为中心思想,将煤矿、石灰岩、白云岩、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岩等建筑非金属矿产的地区优势矿产资源为优先勘查对象,进一步划分出6个重点勘查区块,对今后矿产资源勘查提出具体工作建议;依据内江地区矿业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布局,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将内江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经济区:西部矿业经济区和东南部矿业经济区。并在采矿规划区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矿区和战略储备区四种;针对目前内江矿产资源在勘查开发、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山环境保护和相应的治理方案。该论文对在制定的内江地区第三轮矿产资源开发及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贾国相[2](2009)在《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博士论文“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公益型基金项目《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查工作需要而选题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主要矿种资源的保证程度相当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每年需进口原油量占总量的40%。尤其是近十年来,油气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探成本猛增,而一些常规非地震探测技术因受到复杂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影响,而找油效果不佳,石油地质行业更渴望以高效、快速、成本低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查。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油气勘查新技术,增加相关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并与现代油气成藏规律的理论有机结合,建立更经济有效的石油、天然气勘查方法和评价预测新体系,从而使石油、天然气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以有效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博士论文主要根据油气化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正在应用和曾经报道过的一些油气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氡气测量技术”为研究方向,以此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寻找油、气田有效性,同时依据氡气地球化学行为,重点探索氡气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一套根据氡气异常特征来有效划分和预测油-水、气-水边界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旨在提高油气勘查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以钻探来划定油-水、气-水边界的高额经济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的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不断引进,其中配备先进氡气探测仪器的氡气测量技术便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查新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葛良全、宋利中、刘洪福等在多个油气区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检索,以及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取样、室内试验与资料处理等综合分析研究,使得本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根据氡的地球化学行为、特性的资料性研究,对氡在各种介质中的射气作用、存在形式、吸附-迁移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较详细的掌握,从而充分肯定了氡气与石油、天然气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众多已知油、气田(藏)上的试验效果也充分证明,氡气在反映油、气活动的环境条件和油、气活动的分布区域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和效果。(2)根据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分布规律、形态、强度及规模等特征,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一套利用氡气寻找和圈定油、气有利富集区段的异常模式,它是氡气异常解释评价和圈定油气富集有利靶区的重要地球化学模式,在未来的生产实践及应用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套模式的独特优点在于它适用于在我国不同时代沉积盆地、不同地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寻找油气的氡气异常评价。(3)建立并完善了氡气测量技术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异常解释的评价方法与原则。(4)本课题不仅有力地证实氡气异常在寻找油气田上的指示效果,而且研究发现,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或气-水边界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判断标志。这对于降低以钻探来确定油水或气-水边界的高额成本,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氡气异常不仅能有效地划分单层油、气田(藏)的边界,而且还能预测多层油、气田(藏)的边界,对地下水的强弱以及活动区域也能作出定性判断。这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预测油、气埋藏深度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对在我国干旱地区应用氡气测量技术寻找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本课题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确定了不同干扰因素的消除办法。这对提高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的应用效果和资料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王锋[3](2007)在《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地处中国东西部大地构造的结合部位,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中新生代构造频繁活动性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该区早期构造研究中得出的统一大规模东西向逆冲、南北成带的构造模式在人们的印象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未必是这样一种简单统一的构造模式,在更多的资料和研究基础上,有必要对鄂尔多斯西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环境差异做具体的分析和讨论。而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的贺兰山构造带,具有其特征明显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和讨论,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有力的促进和指导该区的勘探实践。本研究在分析讨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是否存在南北统一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贺兰山中段地区几个典型的地质现象(汝箕沟玄武岩、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特征、小松山断层等)的重点解剖分析,根据其所提供的地质信息,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对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该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总结。(1)研究过程立足于区域构造大背景分析,在综合当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前陆盆地及统一的东西向推覆模式是否存在、横向构造带的特征、南北分段特征、南北向运动的存在等几个构造研究关键问题的分析论证,得出了盆地西缘既有明显的南北差异性,同时各段的构造环境和发展及演化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不存在南北统一的构造环境和构造模式。以马家滩和横山堡为代表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模式,在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不具有全区统一性,那种试图用单一的构造模式解决本区构造问题的尝试,无疑是与地质实际相悖的,尤其是对贺兰山地区;(2)通过对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提出其为大陆裂谷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早中侏罗世,并通过该玄武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资料进行了多种判别分析,最终确定该区处于拉张背景下的裂谷环境,汝箕沟地区大致处于当时裂谷的中心部位;(3)通过对小松山断层面之下地层分布规律,结合其变形特征的分析论证,认为当时贺兰山西麓处于一个由东向西平缓抬高的斜坡环境,并通过小松山断层面之下地层的非强烈变形及顺层断层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贺兰山西麓的小松山断层原本是一重力滑覆断层,它代表了近东西向的拉张,在此基础上通过裂变径迹测试资料的分析论证对其做了进一步认定,目前贺兰山西麓东高西低的剖面特征是该区后期构造反转的结果;(4)通过对汝箕沟地区中生代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的对比、晚三叠世延长组及早中侏罗世沉积物源和水流向分析,认为该时期汝箕沟地区为一更靠近北部物源,而距西部物源明显较远的沉积环境,是一更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结合贺兰山的隆起和银川地堑的下陷时间分析,认为中生代汝箕沟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分割,是其一部分;(5)综合分析得出,中生代贺兰山中段是一近东西向的区域拉张环境背景下的大陆裂谷环境,汝箕沟地区大致为该时期大陆裂谷的中心,其北被近东西向的正谊关断裂所限制,正谊关断裂也成为当时鄂尔多斯盆地的北西边界,其西呈一平缓的斜坡向阿拉善地块逐渐过渡。(6)在此基础上,提出中新生代贺兰山中部地区经历了五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东西向拉张、晚侏罗世的构造反转、早白垩世的区域沉降、晚白垩世的区域隆起和新生代的快速差异抬升。
苏勇[4](2007)在《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通过对湘鄂西区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样式、火山活动、层序地层格架、充填序列、物源、沉积物碎屑组构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结合秦岭—大别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研究成果,从岩石圈尺度,从壳幔相互作用与盆山共轭、互为一体的角度,开展了湘鄂西区块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特征,主要构造样式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构造热事件与油气形成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论文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处于特殊的大地构造部位,地台演化的时代较长,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地台型沉积,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经历了多期次、多方向的构造作用,引起地壳演化不均一,形成研究区多种构造样式。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样式是在燕山期形成的,但也受到了基底构造的直接影响,所以比较复杂。其构造样式可以分为挤压块断、伸展断块、逆冲褶皱三种基本类型。研究区地壳演化经历了早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的地槽构造层的形成、震旦-志留纪的发生扬子陆块发生整体稳定沉降的地台发育阶段,发生裂解、坳陷作用,形成浅海沉积的泥盆纪-中三叠世的后地台阶段,以及晚三叠世以来发生差异块断作用的构造活化阶段。2.热演化年龄值从198.4±10.4~58.0±7.6Ma,说明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发生过三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198Ma左右(印支期)、154Ma左右(燕山期)、70Ma左右(早第三世)。代表了印支燕山期以来经历的构造改造时代。3.从本区生、储、盖、保及构造条件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认为下组合为主要的烃源岩,花果坪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为最有利的3个构造单元,提出2种不同类型的成藏预测区。本区内油气保存单元具有上、下两个组合,4个保存单元系列,总体分为3个保存条件区,其中花果坪复向斜宣恩地区以北为有利保存单元区,五峰、庙岭及磺厂—桥头一带为较有利保存单元区。4.数值模拟揭示,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盆山体系演化受控于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是统一动力学系统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耦合作用的结果。印支—早燕山挤压期主要受控于华北与华南陆块间的陆陆碰撞作用,晚燕山—喜山伸展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随后的地幔调整作用。5.根据油气地质条件和构造改造的研究,提出湘鄂西区块下古生界油气勘探集中在花果坪复向斜、宜都—鹤峰复背斜、桑植—石门复向斜、秭归复向斜四个区块(带),并分别进行评价及预测。
黎绍杰,周奇明,姚锦其,赵友方[5](2001)在《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指出总结了四川盆地内不同类型油气藏的综合化探异常模式 ,发现了白马—松华气田及其它 10多个油气藏 ,并在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发现了须家河组和蓬莱镇组产气层的地球化学指纹指标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取了丰硕科研成果
赵友方[6](2000)在《威东大单斜构造区化探找油气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盆地威东区块地处威远 (威远油田 )背斜构造东倾伏的大单斜坡地带 ,受构造作用弱 ,各层断层极不发育 ,砂岩孔隙储层段分布极不稳定 ,多数井见油气显示 ,未获工业油气流。在这样特殊的地质条件下 ,单从地质上难以评价找到工业油气藏。后经地表油气化探测量 ,研究油气活动规律 ,圈定油气富集地段 ,取得很好的找油气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概述 |
| 1.1.1 矿产资源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
| 1.1.2 内江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2 内江市自然经济地理现状 |
| 1.2.1 交通位置 |
| 1.2.2 地形地貌 |
| 1.2.3 气候水文 |
| 1.3 论文研究目的、任务、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 |
| 1.3.1 研究目的及任务 |
| 1.3.2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
| 1.3.3 矿产资源规划的研究方法 |
| 1.3.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 1.4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 第2章 成矿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 2.1.1 地质概况 |
| 2.1.2 地层 |
| 2.1.3 构造 |
| 2.1.4 岩浆岩 |
| 2.1.5 变质岩 |
|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 2.2 成矿区带划分 |
| 2.3 赋矿规律及特征 |
| 2.4 内江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
| 第3章 内江地区矿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 3.1 内江市矿产资源分布现状及勘查现状 |
| 3.1.1 内江地区的矿产资源现状 |
| 3.1.2 内江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
| 3.1.3 内江地区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
| 3.2 内江地区的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及开发利用现状 |
| 3.2.1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
| 3.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 3.3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
| 3.3.1 沉积环境 |
| 3.3.2 泥页岩的分布 |
| 3.3.3 生烃条件 |
| 3.3.4 运聚及压力条件 |
| 3.3.5 页岩含气性 |
| 3.4 页岩气找气标志 |
| 3.4.1 背景地质异常 |
| 3.4.2 页岩气聚集地质异常 |
| 3.4.3 页岩气综合异常 |
| 3.5 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
| 3.5.1 页岩气的保存条件 |
| 3.5.2 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优选 |
| 3.6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 第4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
| 4.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目标 |
| 4.2 矿种的选择与分类 |
| 4.2.1 鼓励开采矿种 |
| 4.2.2 限制开采矿种 |
| 4.2.3 禁止开采矿种 |
| 4.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规划 |
| 4.3.1 矿业开发布局规划的原则 |
| 4.3.2 西部矿业经济区 |
| 4.3.3 东南部矿业经济区 |
| 4.3.4 战略储备区 |
| 第5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研究 |
| 5.1 新建矿山的环境保护和治理 |
| 5.2 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
| 5.3 闭坑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
| 5.4 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1.1 理论意义 |
| 1.1.2 社会意义 |
| 1.2 南方地区油气勘查概况 |
|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
| 1.4 主要认识和结论 |
| 第二章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方法原理与异常模式 |
| 2.1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 |
| 2.2 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 |
| 2.3 氡气异常模式的形成 |
| 第三章 氡气测量工作方法 |
| 3.1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
| 3.1.1 测线、测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
| 3.1.2 测点数据的采集 |
| 3.2 质量检测与监控 |
|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 |
| 3.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原则 |
| 3.3.2 浓度带的划分 |
| 3.4 氡气异常的评价方法 |
| 第四章 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
| 4.1 氡气异常在油田(藏)的指示效果 |
| 4.1.1 百色盆地地质概述 |
| 4.1.2 花茶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
| 4.1.3 雷公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
| 4.1.4 上法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
| 4.2 氡气异常在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
| 4.2.1 自16井气藏 |
| 4.2.2 瓦市气田 |
| 4.2.3 兴隆场气田 |
| 4.2.4 麻种场气田 |
| 4.2.5 大兴气田 |
| 4.2.6 江泽气田 |
| 4.3 几点认识 |
| 第五章 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气—水边界的指示效果 |
| 5.1 磨溪气田基本概况 |
| 5.2 地质构造特征 |
| 5.3 油、气储层特征 |
| 5.3.1 雷一~1层气藏 |
| 5.3.2 香溪群气藏 |
| 5.3.3 嘉二~1层气藏 |
| 5.4 氡气异常特征 |
| 5.5 综合评价分析 |
| 5.5.1 雷一1层 |
| 5.5.2 香四顶构造 |
| 5.5.3 嘉二~1构造 |
| 5.6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油气找矿标志 |
| 第六章 氡气测量在未知区的应用效果 |
| 6.1 百色盆地西部坳陷 |
| 6.1.1 构造特征 |
| 6.1.2 地层特征 |
| 6.1.3 圈闭类型与油气前景分析 |
| 6.1.4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特征 |
| 6.1.5 氡气异常评价 |
| 6.2 南宁盆地北湖凹陷 |
| 6.2.1 构造特征 |
| 6.2.2 地层特征 |
| 6.2.3 储集层特征 |
| 6.2.4 氡气异常特征 |
| 6.2.5 远景预测 |
| 第七章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及其存在问题 |
| 7.1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 |
| 7.1.1 地表地球化学景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
| 7.1.2 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 |
| 7.2 存在问题的讨论 |
| 7.2.1 野外数据采集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 7.2.2 野外单个观察点数据采集重现性问题 |
| 7.2.3 如何判断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标志 |
| 第八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一、鄂尔多斯西缘构造研究现状 |
| 二、盆地西缘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及 |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 四、研究思路、方法手段 |
| 五、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 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 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贺兰山地区地质概况 |
| 第一节、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地质概况 |
| 一、大地构造位置 |
| 二、区域地层 |
| 第二节、贺兰山地区地质格局及地层组成 |
| 一、贺兰山构造带的分段概况 |
| 二、贺兰山地区地层概况 |
| 三、贺兰山构造带分段特征 |
| 第三节、贺兰山中段边界断裂及构造格局 |
| 一、贺兰山中段边界断裂 |
| 二、贺兰山中段地质格局 |
| 第二章、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几个关键问题 |
| 第一节、关于地块西部前陆盆地问题的分析 |
| 第二节、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推覆模式是否存在 |
| 第三节、横向构造带的存在 |
| 第四节、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的南北分段特征 |
| 第五节、南北向运动的存在 |
| 第六节、总结及结论 |
| 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区域构造背景 |
| 二、综合分析和结论 |
| 第三章、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 第一节、贺兰山地区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分布概况 |
| 第二节、汝箕沟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 一、汝箕沟玄武岩的分布位置及结构构造 |
| 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三、汝箕沟玄武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 |
| 第三节、汝箕沟玄武岩形成时代分析 |
| 一、对汝箕沟玄武岩形成时代认识概述 |
| 二、汝箕沟玄武岩裂变径迹测试 |
| 三、汝箕沟玄武岩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 |
| 四、玄武岩的形成时代—晚三叠到中侏罗世 |
| 第四节、汝箕沟玄武岩的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分析 |
| 第五节、汝箕沟玄武岩所提供的大地构造信息 |
| 第四章、小松山滑覆构造的确定及贺兰山西部的构造反转 |
| 第一节、小松山滑覆构造的确定 |
| 一、小松山断裂原始面貌的分析论证 |
| 二、小松山断层原始状态为滑覆构造 |
| 三、小松山地区中侏罗统的顺层剪切特征 |
| 第二节、贺兰山西部地区的中生代后期的构造反转 |
| 一、小松山断裂提供的地质信息总结 |
| 二、小松山地区裂变径迹资料分析 |
| 第三节、对小松山滑覆构造分析的结论 |
| 第五章、汝箕沟中生代沉积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对比 |
| 第一节、汝箕沟地区中生代沉积概述 |
| 第二节、汝箕沟中生代沉积与鄂尔多斯的对比 |
| 第三节、三叠纪沉积特征 |
| 第四节、侏罗纪沉积特征 |
| 第五节、物源和古水流分析 |
| 第六节、中生代时期贺兰山和银川地堑不是隆起 |
| 第七节、综合分析及结论 |
| 第六章、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及演化 |
| 第一节、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构造环境 |
| 第二节、贺兰山中段中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
| 一、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残延克拉通盆地边缘裂陷阶段 |
| 二、晚侏罗世:构造反转和抬升隆起阶段 |
| 三、早白垩:区域沉降、广泛沉积阶段 |
| 第三节、鄂尔多斯晚三叠原型盆地的中生代后期改造 |
| 第七章、贺兰山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 |
| 一、银川地堑特征 |
| 二、关于银川盆地的演化 |
| 三、贺兰山的强烈隆升和差异剥蚀改造 |
| 四、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鄂尔多斯T_3,J_(1+2),K盆地周缘的改造 |
| 五、鄂尔多斯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应力背景 |
|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五、获得的主要认识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充填样式 |
| 第一节 构造层的划分 |
|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 |
| 第三节 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
| 第三章 构造格架及样式分析 |
| 第一节 湘鄂西区块基底及盖层特征 |
| 第二节 湘鄂西区块构造单元划分 |
| 第三节 湘鄂西区块构造格局及特征 |
| 第四节 构造样式基本类型及特征 |
| 第四章 湘鄂西区块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 |
| 第一节 湘鄂西区块及周边地区热演化特征 |
| 第二节 湘鄂西区块盆山构造演化特征 |
| 第三节 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 |
| 第四节 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 |
| 第五章 湘鄂西区块油气成藏及评价 |
| 第一节 湘鄂西区块成油地质条件 |
| 第二节 生储盖组合及油气保存条件 |
| 第三节 成藏模式及成藏类型初步分析 |
| 第四节 湘鄂西区块区带评价及预测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
| 致谢 |
| 1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概况 |
| 2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工作概述 |
| 3 技术措施 |
| 4 四川盆地油气化探应用效果 |
| 4.1 已知油气区的应用效果 |
| 4.1.1 油气化探有效性试验 |
| 4.1.2 老区勘探 |
| 4.2 新区勘探效果 |
| 4.3 油气化探产层预测技术试验效果 |
| 5 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