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高凤[1](2021)在《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主要类型,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导致逆转和根治AD的药物研发不尽人意,AD发病的初始事件更值得关注。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障碍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初始事件,AD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AD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五脏亏虚,标实是指痰浊血瘀。“心主血脉”“心为火脏”心脏为身体供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葡萄糖作为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而言“从心脾论治”痴呆与能量代谢相关联,作为AD特征病理改变的Aβ斑块属于有形之邪其产生多责之于痰浊血瘀。针对参枝苓口服液(参枝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脑葡萄糖代谢障碍值得探讨。目的:本研究基于脑葡萄糖代谢机制,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代谢(摄取、转运、酵解),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InR/PI3K/Akt/GSK3β在脑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相对应的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探讨PI3K/Akt/GSK3β通路以及通路阻断后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调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参枝苓改善脑葡萄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1)分组给药:随机将45只雄性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为模型组(0.5%CMC)、多奈哌齐组(0.92mg/kg/d)和参枝苓组(2.9 ml/kg/d),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15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同模型组),连续灌胃3个月。(2)行为学评价:Morris水迷宫、跳台及Y迷宫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的影响。(3)特征性病理评价:HE、免疫组化染色、WB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影响。(4)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5)Micro-PET检测:小鼠海马,颞叶、顶叶、额叶、后扣带回和内嗅皮层18F-FDG的标准摄取值,比较各组小鼠脑葡萄糖摄取差异。(6)免疫组化、WB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表达变化。(7)RT-qPCR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以及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2.体外实验:(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质谱分析采用UHPLC-QE-MS鉴定参枝苓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2)Aβ42损伤细胞模型建立:Aβ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3)细胞时效、量效曲线测定:采用CCK8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细胞的安全和有效剂量。(4)WB、RT-qRCR、免疫荧光检测:利用WB、RT-qRCR、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5)WB检测:利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及GSK3β抑制剂LY2090314确认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Y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自发交替率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测试的第3~5天,模型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增加(P<0.01);测试的第4天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比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比增加(P<0.05或P<0.01)。跳台结果显示,学习阶段和记忆巩固阶段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比错误次数增多,潜伏期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较模型组比,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P<0.05)。(2)特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β斑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斑块和Aβ42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3)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神经元内线粒体破碎、嵴断裂,微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的水肿、变形;参枝苓和多奈哌齐组与模型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Micro-PE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和皮层(顶叶、颞叶、额叶、内嗅皮层、后扣带回区)葡萄糖摄取情况,模型组小鼠脑区葡萄糖摄取呈现降低趋势,参枝苓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InR、IRS2、PI3K、p-PI3K、Akt、p-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指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或P<0.01);而GSK3β阳性细胞数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6)WB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PI3K、Akt、p-Akt、p-GSK3β均降低,其中PI3K、p-Akt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蛋白均有增高,其中p-Akt、p-GSK3β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海马GSK3β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降低,其中GLUT1、GLUT3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增高,其中GLUT1蛋白表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参枝苓海马GLUT3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7)RT-qPCR 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 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mRNA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 mRNA 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葡萄糖代谢关键酶HK1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均降低,其中COXIV mRNA、AMPK mRNA下降显着(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枝苓组HK1 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5或P<0.01)。2.体外实验结果:(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结果:本研究通过UHPLC-QE-MS技术鉴定出参枝苓46种入血成分。(2)细胞时效、量效曲线结果:通过CCK8、细胞流式技术及细胞形态学实验最终确定5 μM老化的Aβ42孵育细胞的时间48 h建立拟AD体外模型。CCK8法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为15%含药血清干预48h。(3)WB结果: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PI3K、Akt、p-Akt、GLUT1、GLUT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其中Akt、p-Akt、GLUT1、GLUT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使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GSK3β抑制剂LY2090314及两种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都可不同程度的逆转参枝苓含药血清上调GLUT1、GLU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qPCR 结果:Aβ42 损伤的 SH-SY5Y 细胞可下调 PI3K mRNA、Akt mRNA、GSK3β 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表达,其中 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下调显着(P<0.05 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上调上述基因表达,其中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上调显着(P<0.05 或P<0.01)。结论:通过改善脑葡萄糖摄取、转运和酵解可能是参枝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AD早期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相关。
杨勇军[2](2021)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诊疗一体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以及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种靶向分子(CD47抗体,CA9抗体,NYZL1和PLZ4)及其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Ig G1,Ig G2a,c NYZL1和c PLZ4)分别与3种膀胱癌细胞系(5637,UM-UC-3和RT4)进行孵育,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用抗CD47-FITC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孵育,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差异。进一步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分析膀胱癌细胞和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对应的同型对照抗体或阴性对照肽比较,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5637和UM-UC-3细胞中,相比于CA9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在RT4细胞中,相比于CD47抗体、NYZL1和PLZ4靶向分子,CA9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减弱。流式细胞检查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验证,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P<0.01)。在3种膀胱癌细胞中,5637细胞中CD47 m RNA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相比于其他3种靶向分子(NYZL1,PLZ4和CA9抗体),CD47抗体在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方面显示出优势。与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比较,CD47抗体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增加,且CD47 m RNA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目的:探讨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以及CD47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方法:将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与光学分子探针抗CD47-Alexa Fluor790(抗CD47-AF790)分别进行孵育,给予递增的光剂量(0~32 J/cm2)照射干预,流式细胞术分析膀胱癌细胞的死亡百分数。用抗CD47-FITC与膀胱癌细胞(5637,UM-UC-3和RT4)分别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玻底培养皿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用抗CD47-AF790与膀胱癌细胞5637进行孵育,加入到预先培养有巨噬细胞的96孔板中,给予光剂量为4 J/cm2的近红外光照干预,治疗结束后检测96孔板中每孔的吸光度值。结果:在3种膀胱癌细胞系中,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诱导细胞死亡的百分数增加,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相比于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处理的肿瘤细胞,光免疫治疗诱导5637,UM-UC-3和RT4细胞死亡百分数显着上升的光剂量分别为4 J/cm2,8 J/cm2和8 J/cm2。在CD47抗体介导的体外吞噬实验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抗CD47-AF790孵育的5637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在光剂量为4 J/cm2的光照干预下,与未接受光照干预的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吸光度值显着减少(P<0.0001)。结论: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且表现出光剂量依赖性。同时,CD47抗体可介导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在5637细胞中,相比于单纯的免疫治疗,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免疫治疗下,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第三部分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探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在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实时指导应用价值,以及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中的治疗疗效。方法:膀胱癌细胞5637皮下注射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和E组,每组8只。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A和B组裸鼠分别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在抗CD47-AF790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D组裸鼠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观察A、B、C和D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情况。E组裸鼠术后即刻及24小时进行光剂量为100 J/cm2的近红外光照治疗,比较A、C和E组小鼠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B和D组小鼠分别在ICG和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实时指导下进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小鼠未出现肿瘤复发。A、C和E组裸鼠进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7.5%(7/8),75%(6/8)和50%(4/8)。相比于A和C组,E组裸鼠肿瘤复发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 vs A,P=0.28;E vs C,P=0.61)。结论: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可实时指导移植瘤小鼠肿瘤的完全切除。残余膀胱癌小鼠模型接受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免疫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出现下降趋势。第四部分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目的:探索膀胱肿瘤整体切除术(en blo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ERBT)联合抗CD47-AF790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26例新发且肿瘤数量单一的NMIBC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ERBT手术治疗。术后收集新鲜整块肿瘤组织标本并用抗CD47-AF790光学分子探针孵育,然后进行体外光学分子影像学检查,分析肿瘤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差异。结果:26例患者中,Ta期11例,T1期15例,肿瘤平均直径1.98±?0.48 cm。在光学分子影像灰度图像中,肿瘤组织的MFI灰度值为132.31±6.67,邻近正常组织的MFI灰度值为52.27±12.09。结果显示,肿瘤组织MFI信号显着高于邻近正常组织MFI信号(P<0.001)。结论:整块肿瘤组织标本体外光学分子影像检查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肿瘤组织边缘荧光信号增强提示术中残余肿瘤可能。
张绍永[3](2021)在《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切片Ki-67的计算机辅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Appendice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ANENs)占各种恶性阑尾肿瘤很大比例,生物学行为隐匿,临床表现特异性低。其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为Ki-67增殖指数的大小。Ki-67指数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预后和指导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Ki-67指数的计算主要取决于病理医生经验,采用人工计数,过程繁琐,工作量较大。本课题旨在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算法从ANENs病理图像中自动识别、统计出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数,并计算Ki-67指标,可以辅助病理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本研究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完成ANENs病理切片图像的采集工作,构造处理程序循环体批量处理不同病变区域的病理图像。采用不同颜色模型转换,直方图均衡化,彩色图像滤波、锐化等方法进行图像预处理,提高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的对比度。(2)ANENs病理图像颜色分量信息相关性较高,直方图分布不明显。本文将预处理后图像转换成YUV颜色模型图像,基于Y,U,V三个变量通道设置阈值,对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进行阈值分割处理。阈值分割完成后,根据图像中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的形态、色度、面积及相关病理特征,采用数学形态学算法量度和提取图像中细胞的对应形状。(3)针对传统分水岭算法的过分割问题,采用“强制最小技术”修改距离变换进行算法改进,对ANENs病理图像中的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进行分割、计数,提高了黏连细胞分割准确率。将实验数据与病理医生的标准数进行拟合比对,改进型分水岭算法分割黏连阴性细胞的平均准确率为93.4%,平均过分割率由10.3%降为3.3%。计算机辅助处理ANENs病理图像Ki-67指标平均准确率为93.2%,平均误差率为6.8%,处理图像平均时间由57.4s降低到29.5s,提高了工作效率。(4)利用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GUI,开发了在线ANENs病理切片Ki-67辅助评估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密码登录、ANENs病理图像预处理、ANENs病理图像特征提取、ANENs病理图像细胞分割、实验结果保存等内容。该系统可对处理后病理图像、阳性细胞数、阴性细胞数、Ki-67指标数等实验数据进行实时保存。
卢强[4](2021)在《低成本、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显微镜检查是许多健康检查项目中的重要工具,在POCT(即时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前镜检的成本很高,包括设备成本和人力成本,人工镜检依赖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检测医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无法配备。低成本、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它可以被应用于进一步研究自动化的分析仪器,或者被应用在远程医疗的工作中。为着这样的目标,我们研究了一款开源、模块化、自动化、低成本、全切片成像的显微镜。首先该系统是开源和模块化的,没有使用特殊加工的零件。我们提供了详尽的系统搭建说明书,因此其他感兴趣的人可以买来标准零件,自己完成搭建并获得预期功能。其次它是一款自动化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可以自动聚焦,自动扫描,以及图像拼接,最终获得具有足够高分辨率的大视场图像,包括明场图像和荧光图像。它成本较低,选用的都是低成本的零件,这样才可能在资源有限的地区进行应用和推广。然而它的成像质量并不差,拥有1.3 μm左右的图像分辨率,因而能够胜任一些诸如寄生虫病检查的镜检工作。借助这样的显微镜,有可能构建起一个远程医疗的工作模式:在诊断医生缺乏的医院和诊所,由检验人员制作切片,系统完成自动化的扫描拍摄,然后通过网络将图像传给远端有经验的医生,医生进行诊断以及反馈结果。低成本的全切片成像显微镜提供了平台和工具,非常适合使用在低成本、便携式的、执行即时检测的仪器设备中。此外,该系统涉及很多可以用于教学的内容,比如关于显微成像的基本知识、电动位移平台的搭建、带有反馈的自动控制算法的撰写(比如自动聚焦,图像扫描)、以及一些镜检和基础生物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一个模块化显微镜可以作为学校的一个很好的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锻炼动手能力,因而它可以用于贫困地区的科学的教育中。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医院依旧由人工来完成,人工镜检费时费力,而且检测结果对检验医师有很强的依赖。脑脊液细胞稀疏,需要增大观测的样本体积才能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我们前期搭建的显微平台通过对样品进行扫描拍摄,可以显着地增加检测的样本体积,保证进样量。为了这个研究目标,我们对前期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研究了一款针对体液细胞检测的全自动的仪器。此外,我们探索了一种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提前将荧光染液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液体自然蒸发的方式放置在样品池的进样口,实验时细胞在样品池中进行染色和球化,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实验人员对样品的准备工作。测试时使用者只需要将混匀的样品注入计数池,放入自动化的仪器进行测试即可,除此之外不再有多余的工作。这样一款完全自动化的仪器,以及无样品准备的检测方法极大地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工作负担,对操作者几乎没有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我们的仪器针对血液和脑脊液做了数量足够的临床测试,并且获得了符合预期的结果。当前的检测设备可以作为检验科一个辅助检查的工具,以及在未来有可能逐步替代人工检查,独立地进行检查工作。它为那些资源有限地区检测医师严重不足医院的体液细胞检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5](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方雨[6](2020)在《反射式共聚焦与受激拉曼散射系统显微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生物化学、工业材料、医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探寻物质的微观结构,越来越需要高分辨率(微米、纳米级)、大视场、视频级成像速度、实时、低成本、易搭建、可三维成像、生物免标记、生物活体成像等特点的光学显微镜。围绕这些问题,本文最终搭建了含有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荧光成像、共聚焦光谱采集的生物活细胞显微成像平台,本文开展的相关研究如下:1.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系统结构组成,介绍了光学成像原理特点,研究了光路的4f结构,分析了系统光学放大倍数、光学分辨率、扫描角度、成像面积、针孔大小,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与推导过程,简要描述了zemax的光学设计过程,同时在变尺度方法评价整机性能方向进行了理论探索与仿真。2.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的二维扫描成像机制,以关键器件高频共振振镜和多面体转镜Polygon实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共振振镜与检流计振镜组合完成x-y扫描成像,另一种是Polygon转镜与检流计振镜组合完成x-y扫描成像,并详细了数据采集卡的双触发工作模式(行信号+帧信号)的优点、时序同步关系。3.为了获取较大视场范围图像拼接,共聚焦显微镜中,在x-y面使用了两个步进电机扩大视场,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中,x-y面使用了高精度位移台。4.研究了共聚焦显微镜系统中的高频噪声消除、激光器等特殊器件的散热等工程技巧问题。5.研究了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使用商业器件和开源软件二次开发完成了整套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受激拉曼显微镜的活细胞长时间成像装置。本文共聚焦显微镜的研制与受激拉曼显微镜成像平台的搭建过程,在相关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工程实用价值。
李丹[7](2020)在《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颈动脉切片虚拟染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治疗过程中会引起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导致血管内膜增生,造成血管再狭窄等问题。目前,对于血管内膜增生的生理病理研究主要借助于病理切片的组织学分析方法,也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然而,病理切片染色是一个耗时耗力的繁琐流程,使用的化学试剂也会对组织造成不可逆破坏甚至导致误诊。病理切片染色深度的不一致性降低了切片的复用率。本文在上述背景下,对大鼠颈动脉组织的未染色切片的虚拟染色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1)提出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对血管未染色病理切片虚拟染色预测的算法。将未染色病理切片的显微图像输入已训练的网络中,即可输出与标准染色相似的染色病理切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直接从血管未染色切片得到标准染色的等价物,绕过了劳动密集型和昂贵的组织染色程序,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用到的化学染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染色(H&E)、天狼星红染色(PSR)以及地衣红染色(Orcein)。(2)对医院提供的大鼠颈动脉组织样本进行预处理,包括在显微镜下拍摄血管切片得到RGB图像。基于图像配准算法将未染色切片与标准染色切片配准,对其裁剪扩充数据量,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共5300例。(3)根据临床诊断需求,制定符合本病理数据特点的医生盲评指标。医生根据评分表对网络生成的虚拟染色结果和标准染色切片进行评价,医生评价结果证明了虚拟染色与标准染色无明显差异性。同时,采用结构相似性(SSIM)与峰值信噪比(PSNR)量化网络学习能力,SSIM达到0.915,PSNR为26.43。(4)对比不同网络结构,包括WGAN、DCGAN在该病理数据集上的表现。最终本文提出的c GAN与U-net结合方法在细节方面的表现力最强;WGAN学习整体模糊,SSIM为0.783;DCGAN在轮廓处模糊,SSIM为0.682。(5)为了提高病理切片的学习效率,提出了基于Star GAN网络用一个生成器结构实现多种染色间的学习算法。将一张待学习的病理切片输入Star GAN中,可同时输出未染色病理切片、H&E染色、PSR染色、地衣红染色。但学习到的病理切片结构细节与c GAN结果相比,需要优化,SSIM为0.6。虚拟染色的提出改善了血管组织的传统病理染色流程,节约大量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可以作为一个蓝图,用于组织图像的虚拟染色与其他无标签的成像模式,提高病理切片复用率,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图41幅,表5个,参考文献61篇。
杨骐[8](2020)在《3D打印可降解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有方法,大隐静脉作为CABG中最常用的移植物,其术后内膜增生是造成移植物再狭窄、通畅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外支架(VES)通过限制静脉管腔扩张、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抑制内膜增生,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新型的生物可降解VES,并探索不同直径VES对移植静脉的抑制作用,阐述VES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相关机制,并拓展新型VES的应用范围。方法 使用4轴-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的聚己内酯(PCL)VES,通过调节制作参数,制作不同直径的VES;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新型VES的结构特点;力学测试表征VES的力学特点;体外细胞实验验证VES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建立大鼠自体颈静脉移植模型,分别植入不同直径的VES(1.5mm、2.0mm),在术后2w、4w和8w对模型动物进行血管超声、组织学、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检测,分别观察移植静脉通畅率、内膜厚度变化和炎症因子表达;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有支架静脉和无支架静脉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分析差异基因功能;通过Western bolt、PCR验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制作雷帕霉素(RM)涂层外支架并植入体内,在术后2w、4w和8w对模型动物进行血管超声、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测,对比RM涂层支架与单纯VES的治疗效果,观察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变化,评价RM涂层支架的应用前景。结果 使用4轴-3D打印技术制作的可降解PCL-VES具有弹簧样管状结构,支架纤维粗细均匀一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径向抗扩张性、轴向弹性和可塑性。体内实验发现,与单纯静脉移植和使用2.0mm直径VES相比,使用1.5mm直径VES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可显着减少移植静脉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内皮细胞凋亡,提高移植静脉通畅率。此外,使用VES可改变移植静脉细胞外基质成分,调节胶原纤维比例,增加移植静脉的抗扩张性能,减少内膜巨噬细胞表达和增加内膜eNOS的表达。基因测序结果发现,与单纯移植静脉相比,使用VES可维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内膜平滑肌YAP的表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RM涂层外支架可进一步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抑制移植静脉mTOR的表达。结论 3D打印可降解VES具有优越的结构特征,良好的力学性能,可有效限制移植静脉扩张,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通过抑制内膜炎症因子表达、维持移植静脉Hippo-YAP信号通路活性,改善移植静脉重塑,抑制新生内膜形成,提高静脉通畅率;与单纯使用VES相比,RM-VES可更好的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
王东明[9](2020)在《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体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消化食物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并最终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是胃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的消化及残渣排空过程中适时地将内容物向前推进。生理状态下,胃肠道运动是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复杂而严密的调控之下,由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效应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等共同协调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外来神经纤维的调节;期间多种神经内分泌介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缩胆囊素等也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ENS是分布于消化道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网络,按神经元胞体聚集的位置可分为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其中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在调节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ICC是一类分布于ENS与SMC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目前研究认为ICC作为起搏细胞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而且可介导ENS与胃肠道SMC之间的信号传导,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分布在肠壁的ENS感受肠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通过中间神经元传递到肌间神经丛,引起兴奋性信号的增加及抑制性信号的减少,经过ICC尤其是位于纵行肌及环形肌之间的ICC-MY综合到慢波,最终产生SMC协调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ENS 由肠神经崤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derived cells,ENCDC)发育形成,随着胚胎的逐渐发育,ENCDC沿原始消化管迁移、定殖并分化成为众多不同亚型的肠神经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ENS。ENCDC迁移分化是一个耗时而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及肠道微环境因素的严密调控,如果ENS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将最终导致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Neuronal intestinal malformations,NIM)。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以及过去称作巨结肠类缘病之一的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均是NIM的常见类型,具有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目前认为是ENS发育异常的不同结局,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合并存在肠道微环境及ICC的异常,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增加了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困难与不便,也要求我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第一部分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Neurexins是一类表达于突触前膜的神经表面粘附蛋白,与其突触后配体Neuroligins相互作用,在诱导CNS兴奋性谷氨酸能与抑制性y-GABA能神经突触的发生、分化、功能维持及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Neurexins与Neuroligins亦表达于ENS肌间神经丛,且表达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加,与ENS发育具有时间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ENS的发育过程;在HSCR病变肠段Neurexins与Neuroligins表达明显降低,患儿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同时存在异常,表现为血清谷氨酸含量的降低及y-G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HSCR受累肠段结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胃肠运动同样依赖于兴奋性信号与抑制性信号的协调与平衡,基于Neurexin、Neuroligin基因在ENS的表达及其在诱导突触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Neurexin与Neuroligin基因可通过控制突触的形成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的假设。IND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的一种,以粘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增生、巨神经节、异位神经节等为特征性病理表现,虽然病理特征不同于HSCR表现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然而临床表现却与HSCR非常类似,均存在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IND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于HSCR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的肠管,是HSCR术后仍表现出便秘及功能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IND是否是一类独立的疾病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动物模型是其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Tlx2基因敲除(Tlx2-/-)小鼠表现出肠道肌间神经丛的增生,与人类IND非常相似,是目前研究IND重要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Neuroliginl主要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突触,与Neurexins相互作用,通过募集突触相关蛋白及受体诱导谷氨酸能突触的生成。基于以上论述及假设,在本次研究中将以Neurexinl与Neuroliginl作为目的基因,以Tlx2-/-小鼠为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及相关的谷氨酸能突触在IND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Tlx2基因敲除杂合子(Tlx2+/-)小鼠,Tlx2+/-小鼠间杂交繁殖,子代小鼠采用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Tlx2基因敲除纯合子(Tlx2-/-)小鼠。选择8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Tlx2+/-及STlx2-/-小鼠,采用玻璃球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将玻璃球逆行放置在距离肛门2cm结肠,以玻璃球排出需要的时间代表结肠排空时间;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心脏取血获取小鼠血液标本,解剖后获取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全层标本。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以及谷氨酸能突触前标志物谷氨酸囊泡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1,VGLUT1)与谷氨酸能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部位;采用Western-blot及qRT-PCR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VGLUT1及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3、将8周龄雄性Tlx2-/-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0.1mg/Kg通过灌胃(HIG组)及保留灌肠(HRE组)两种途径对Tlx2-/-小鼠进行石杉碱甲药物干预,同时通过灌胃(SIG组)及保留灌肠(SRE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ON组不做任何处理,药物干预持续8周时间。4.干预结束后按前述方法对不同分组Tlx2-/-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获取小鼠血液标本及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标本;通过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技术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及VGLUTI、NR1在不同分组小鼠结肠的表达,通过ELISA实验对不同分组小鼠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有无变化。实验结果1、通过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证实位于Tlx2基因第二个外显子长度为173bp碱基序列被敲除;Tlx2+/-与WT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Tlx2-/-小鼠体重小(P<0.05),发育相对迟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截至8周龄26%(33/127)雄性Tlx2-/-小鼠死亡;大体解剖发现Tlx2-/-小鼠末端回肠、盲肠、及近端结肠扩张,远端结肠呈现收缩状态。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lx2-/-小鼠肌间神经丛增生,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同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I、NR1均主要表达于结肠ENS肌间神经丛;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结果显示Tlx2-/-小鼠 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在结肠表达较WT及Tlx2+/-小鼠明显升高(P<0.05),VGLUTI、NR1表达趋势同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一致(P<0.05);并伴随有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TIx2-/-小鼠在结肠动力检测试验中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其存在结肠动力障碍(P<0.05);Tlx2+/-小鼠与WT小鼠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使用石杉碱甲对Tlx2-/-小鼠进行干预后,同对照组SIG、SRE组及CON组比较,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中 HIG、HRE 组 Tlx2-/-小鼠结肠 Neurexin 1、Neuroligin1表达下降(P<0.05),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1及NRI表达量也随之降低(P<0.05);并且伴随着血清中谷氨酸含量的下降(P<0.05);同时,在结肠动力检测中HIG与HRE组Tlx2-/-小鼠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缩短,提示其结肠动力改善(P<0.05);不同给药途径HIG组与HRE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Neurexinl、Neuroligin1与结肠动力相关,谷氨酸能突触在结肠ENS中存在并随 Neurexin1、Neuroligin1 表达的变化而变化,提示 Neurexin1、Neuroligin1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可能通过其对结肠谷氨酸能突触的调节作用实现;2、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与结肠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的变化一致,可能是反映肠道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潜在的辅助性检查指标;3、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可能是石杉碱甲的潜在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HSCR以肠壁ENS神经节细胞缺如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大约为1/5000,仅次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第二位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变肠段因神经节细胞缺如而导致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以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肠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尽管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Duhamel等多种手术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HSCR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基因异常学说”及“肠壁微环境学说”,但均不能解释所有的HSCR病例,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ICC是一类分布于SMC之间的特殊细胞,具有基底膜成分,在空间上呈现三维网络结构。ICC不仅与SMC之间存在的广泛的缝隙连接使ICC与SMC在电生理上耦联在一起形成多细胞功能复合体,同时也与ENS神经纤维膨体存在密切联系形成“类突触样”的结构。作为起搏细胞,ICC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C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电位并将其传递到SMC引起节律性的收缩,而且可以将ENS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冲动整合到慢波,以调节胃肠运动。ICC功能异常将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瘫、便秘、贲门失弛缓症等。有研究显示,在HSCR受累肠段ICC数量减少及结构异常,并可能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重要的肠壁微环境因素,Laminin是ECM的重要组分,在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形态维持及抑制细胞凋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胚胎时期Laminin异常聚集可能导致ENCDC在正常的迁移之前过早的分化、定植而不能到达结肠远端从而导致HSCR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但同样受到ECM影响由ENCDC迁移、分化而成的盆腔神经丛却正常,同时也有报道显示Laminin可促进ENCDC的迁移及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Laminin在参与HSCR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其他的作用途径以及在ENCDC移行完成之后是否仍然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ICC是一类具有基底膜的间质细胞,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肠壁微环境因素与ICC相结合,研究Laminin在HSCR肠壁中的表达及对ICC的影响,进一步阐述HSCR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1、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累计收集HSCR血清及结肠标本48例,同期收集腹股沟斜疝血清标本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病人,HSCR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结肠标本分别从HSCR患儿手术切除结肠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段获取,为减少肥大细胞对实验的干扰,解剖显微镜下将结肠标本粘膜层剥离,保留浆肌层并分为三份;一份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c-Kit抗体作为ICC细胞标记与Laminin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节段肠壁中的表达及定位关系;一份进行全层组织免疫荧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观察ICC的三维结构在各肠段结肠标本中有无异常;剩余的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对Laminin及c-Kit在结肠浆肌层标本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3、血清标本在患儿入院后行常规血液学检查时采集,待血液凝固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通过ELISA实验检测HSCR及对照组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表达。4、取胚胎第18天Wistar大鼠孕鼠肠管,采用酶解法分离ICC并通过磁珠分选(Immunomagnetic sorting,MACS)对ICC进行富集,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分选细胞进行鉴定;通过siRNA转染沉默Laminin表达或加入不同浓度(LN1组:10ug/ml;LN2组:20ug/ml)的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对ICC进行干预,干预完成后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实验检测Laminin对ICC细胞c-Kit的表达影响,并进一步采用MTT实验与TUNEL染色研究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1、石蜡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aminin及c-Kit染色在肌层内部及肌间均可见阳性染色,c-Kit染色标记的ICC周围可见Laminin包饶,部分部位染色标记相互重叠,提示Laminin与ICC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与正常段相比,在HSCR狭窄段标本中,Laminin表达明显降低,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间的ICC(ICC-MY)以及肌层内部ICC(ICC-IM)也均明显减少;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全层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CC-MY呈网格状结构,ICC-IM呈类平行状结构,在HSCR狭窄段可见ICC数量明显减少并伴有空间结构的严重破坏;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组织结构的破坏相对较轻。Western-blot及qRT-PCR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Laminin及c-Kit在HSCR狭窄段的表达最低,移行段、扩张段次之,正常段最高(P<0.05)。2、经过ELISA检测,遗憾的是HSCR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的表达与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经酶解法分离及免疫磁珠富集后,所提取细胞ICC标记物c-Kit表达阳性,平滑肌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表达阴性。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以上调c-Kit的表达,高浓度的LN2组较低浓度的LN1组上调更加明显(P<0.05);经过siRNA沉默ICC细胞Laminin表达之后,c-Kit的表达也相应的下降(P<0.05)。MTT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表达后ICC表现出更严重的细胞活性的下降,而加入外源性的大鼠Laminin蛋白后可以抑制ICC细胞活性的降低,对ICC细胞活性的下降的抑制作用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在高浓度LN2组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下降的抑制作用较低浓度的LN1组更明显(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后ICC细胞凋亡增加,而加入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抑制TNF-α导致的细胞凋亡。实验结论1、在HSCR患儿病变肠段Laminin表达降低的同时伴有ICC数量减少以及正常结构的破坏;2、Laminin可维持ICC细胞c-Kit的表达及细胞活性,并抑制其细胞凋亡;3、HSCR患儿病变肠段ICC的异常可能由Laminin表达降低所介导,继而导致受累肠段起搏功能异常而最终表现出结肠动力障碍,可能参与HSCR的发病。
许德鹏[10](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白血病外周血细胞识别的研究》文中认为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018年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白血病在青少年(0-14岁)中的发病率高居第一名。血细胞的形态和特征改变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实验室的血细胞分析一般采用人工镜检观察,步骤繁琐,效率很低,而且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随着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白血病样本白细胞的形态学进行自动识别,为临床实验室的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文构建了白细胞图像数据库,该数据集按细胞类别分可以分为九类细胞,按染色和成像差异可以分为两类颜色域,这个数据集的成功构建为后续染色归一化算法和分类算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针对因血细胞图像中染色和拍摄设备的差异而导致的图像成像上的区别,本文利用深度学习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白细胞归一化方法,该方法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将两种色域分布图像进行转换,并保证细胞的病理特征不丢失。3.为进一步将血细胞分类模型应用于实际应用中,本文对比目前常用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并利用分组卷积和空洞卷积技术,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血细胞常规五分类深度学习模型。4.对于异常血细胞九分类的研究,本文为了解决白血病病人血样中的细胞团聚问题和相似度较大等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的算法。首先为了解决细胞团聚现象,提出了一种前处理定位增强算法,提高单张细胞图中中心白细胞的影响比例,帮助模型着重提取中心细胞的特征。然后为了解决常规细胞和异常细胞相似度高的问题,本文使用SE(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对通道进行加权,增加算法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结果:1.本文构建的血细胞图像数据库总共包含12.76万张高清图片,并进行人工标定,再将标定的结果送与多位血液学专家审核。2.本文提出的染色归一化网络,对于不同染色域的细胞具有归一化到同一染色域的功能,这在后续的研究中帮助异常九分类网络提高了2.7%的识别准确率。3.本文提出的轻量级正常血细胞五分类网络在测试集上得到96.8%的准确率,在CPU上的测试速度为每张图65ms,相较于其他研究,在本文的数据上,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准确率上均远远高于其他方法。4.本文提出的异常细胞分类算法,在测试集上达到了90.2%的准确率。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针对白血病病人样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果与运算速度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从心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及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 实验一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特征病理改变的影晌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五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六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经胰岛素信号转导下游通路参枝苓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脑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
| 实验一 UHPLC-QE-MS方法鉴定参枝等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二 Aβ_(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三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四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通路阻断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研究背景 |
| 第一部分 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亲和力分析及CD47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 |
| 前言 |
| 实验一 不同靶向分子与膀胱癌细胞之间的亲和力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实验二 膀胱癌细胞及正常尿路上皮细胞中CD47表达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二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
| 前言 |
| 实验三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光免疫治疗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实验四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膀胱癌细胞体外吞噬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以CD47为靶点的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残余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五 抗CD47-AF790 光学分子探针介导的光学分子影像及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四部分 膀胱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光学分子影像检查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
| 前言 |
| 实验六 整块切除术后肿瘤组织体外光学分子成像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特色与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光学分子影像和光免疫治疗在膀胱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ANENs病理图像的预处理 |
| 2.1 病理图像的前期准备工作 |
| 2.1.1 ANENs病理图像的获取 |
| 2.1.2 ANENs的病理知识 |
| 2.2 病理图像批量处理 |
| 2.3 彩色病理图像处理 |
| 2.3.1 不同颜色空间模型转换 |
| 2.3.2 直方图均衡化 |
| 2.3.3 彩色病理图像滤波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ANENs病理图像的特征提取 |
| 3.1 阈值分割算法 |
| 3.2 数学形态学算法 |
| 3.2.1 腐蚀与膨胀运算 |
| 3.2.2 开闭运算 |
| 3.3 分割算法 |
| 3.3.1 K-均值聚类算法 |
| 3.3.2 分水岭算法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ANENs病理图像的改进型分水岭算法 |
| 4.1 改进型分水岭算法设计 |
| 4.2 改进型分水岭算法实验 |
| 4.3 实验数据处理 |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ANENs病理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
| 5.1 用户登录界面GUI设计 |
| 5.2 ANENs病理图像预处理GUI设计 |
| 5.3 ANENs病理图像特征提取GUI设计 |
| 5.4 ANENs病理图像细胞分割GUI设计 |
| 5.5 实验结果保存GUI设计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低成本显微镜概述 |
| 1.1.1 光学显微镜概述 |
| 1.1.2 便携低成本显微镜 |
| 1.1.3 全切片成像显微镜 |
| 1.2 体液的细胞学检查 |
| 1.2.1 脑脊液检查 |
| 1.2.2 体液细胞的分类计数方法 |
| 1.2.3 自动化的体液细胞检测设备 |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
| 1.3.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 第2章 可用于疾病诊断的、低成本、模块化、自动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模块化显微镜的搭建 |
| 2.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
| 2.2.2 位移平台的搭建及其他 |
| 2.3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实验流程 |
| 2.3.1 自动聚焦 |
| 2.3.2 自动且高效的图像扫描 |
| 2.3.3 图像拼接过程 |
| 2.3.4 控制程序及拍摄流程 |
| 2.4 模块化显微镜的性能展示 |
| 2.4.1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
| 2.4.2 位移平台的性能 |
| 2.4.3 高分辨率、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
| 2.4.4 系统的荧光性能 |
| 2.5 模块化、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诊断能力 |
| 2.5.1 人体寄生虫和动物寄生虫的拍摄和识别 |
| 2.6 全切片扫描显微镜的应用举例 |
| 2.7 本章小节 |
| 第3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搭建 |
| 3.1 引言 |
| 3.2 系统的搭建 |
| 3.2.1 光学系统的搭建 |
| 3.2.2 其它结构的搭建 |
| 3.3 无样品准备的计数池的研究 |
| 3.3.1 计数池的选择 |
| 3.3.2 无样品准备计数池的制作方法 |
| 3.4 自动化的系统的实验流程 |
| 3.4.1 初始位置的调整 |
| 3.4.2 自动聚焦 |
| 3.4.3 自动扫描的过程 |
| 3.4.4 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
| 3.4.5 无样品准备的测试流程 |
| 3.5 系统的性能 |
| 3.5.1 系统的光学分辨率 |
| 3.5.2 成像质量均匀的大视场图像的获得 |
| 3.5.3 荧光图像的获得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无样品准备的体液细胞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
| 4.1 引言 |
|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细胞统计算法 |
| 4.2.1 掩模边界的去除和进样量的计算 |
| 4.2.2 图像背景均匀化 |
| 4.2.3 红绿荧光图像的调整 |
| 4.2.4 红细胞的计数算法 |
| 4.2.5 白细胞的分类及计数 |
| 4.3 血液测试 |
| 4.3.1 血液细胞的测试结果 |
| 4.4 脑脊液细胞检测 |
| 4.4.1 自动化测试方法与脑脊液人工计数方法对比 |
| 4.4.2 解决脑脊液样品中的杂质干扰问题 |
| 4.4.3 脑脊液测试的实验结果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工作总结 |
| 5.2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 一、心脏主题展 |
| 二、大脑主题展 |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 结束语 |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 后记与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 1.2 显微镜的发展概况 |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显微镜的基础理论 |
| 2.1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本原理 |
| 2.3 国外竞品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概况 |
| 2.4 皮肤组织疾病检测相关技术原理比较 |
| 2.4.1 皮肤镜成像 |
| 2.4.2 超声成像 |
| 2.4.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
| 2.4.4 双光子成像与二次谐波 |
| 2.4.5 光声成像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成像技术 |
| 3.1 共聚焦光路总体设计 |
| 3.1.1 基于共振振镜结构的光路设计 |
| 3.1.2 基于多面镜Polygon的光路设计 |
| 3.2 远心成像光路与照明光路设计 |
| 3.3 参数计算与光学设计仿真 |
| 3.4 变尺度评价方法 |
| 3.4.1 基本推导 |
| 3.4.2 数值仿真 |
| 3.4.3 试验验证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共聚焦显微镜的声热传导特性研究 |
| 4.1 结构组成与关键件力学特性分析 |
| 4.2 热特性分析 |
| 4.3 噪声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成像控制方法研究 |
| 5.1 组合振镜控制方法 |
| 5.2 数据信号采集模块 |
| 5.3 图像算法处理 |
| 5.3.1 图像畸变校正算法 |
| 5.3.2 图像重建与拼接算法 |
| 5.4 多面体转镜Polygon控制方法 |
| 5.5 成像试验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系统搭建研究 |
| 6.1 SRS原理 |
| 6.1.1 成像机制 |
| 6.1.2 高光谱与多色成像 |
| 6.1.3 灵敏度与可探测性 |
| 6.1.4 穿透能力 |
| 6.1.5 SRS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 6.2 生物光子显微镜系统平台设计与搭建 |
| 6.2.1 锁相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
| 6.3 活细胞成像装置设计 |
| 6.4 活细胞成像试验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目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1 引言 |
|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1.1 论文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成像设备改进 |
| 1.2.2 深度学习方法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 1.3.2 章节安排 |
| 2 论文相关技术概述 |
| 2.1 卷积神经网络 |
| 2.1.1 全连接操作 |
| 2.1.2 卷积层操作 |
| 2.1.3 池化层操作 |
| 2.1.4 上采样操作 |
| 2.2 现有的虚拟染色算法 |
| 2.2.1 Stain GAN结构 |
| 2.2.2 基于高光谱图像的虚拟染色 |
| 2.2.3 基于自发荧光图像的虚拟染色 |
| 2.2.4 GAN网络扩充病理数据集 |
| 2.3 本文用到的深度学习网络 |
| 2.3.1 生成对抗网络(GAN) |
| 2.3.2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 GAN) |
| 2.3.3 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 |
| 2.3.4 WGAN网络 |
| 2.3.5 Star GAN网络 |
| 2.3.6 U-net网络 |
| 2.4 本章小结 |
| 3 基于c GAN的血管病理切片虚拟染色方法 |
| 3.1 数据准备 |
| 3.1.1 显微镜下拍摄切片样本 |
| 3.1.2 数据配准与扩充 |
| 3.2 运行环境 |
| 3.2.1 CUDA模型 |
| 3.2.2 Tensor Flow框架 |
| 3.3 网络搭建 |
| 3.3.1 c GAN与U-net结合 |
| 3.3.2 Star GAN构建 |
| 3.4 损失函数 |
| 3.5 优化器 |
| 3.6 评价指标 |
| 3.6.1 常用评价指标 |
| 3.6.2 医生盲评指标 |
| 3.7 本章小结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1 血管内膜和中膜面积计算 |
| 4.2 虚拟染色结果 |
| 4.2.1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 |
| 4.2.2 天狼星红染色法(PSR) |
| 4.2.3 地衣红染色法(Orcein) |
| 4.2.4 同一病理切片对应三种不同染色 |
| 4.2.5 Star GAN网络染色结果 |
| 4.3 结果对比 |
| 4.3.1 不同网络结构 |
| 4.3.2 异常样本 |
| 4.4 本章小结 |
| 5 总结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绪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3D打印可降解静脉外支架的制备及材料表征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不同直径外支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静脉外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3D打印PCL外支架的拓展应用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已发表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Neurexinl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 |
| 前言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表及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 前言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表及附图 |
| 参考文献 |
| 创新点及局限性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英文论文一 |
| 英文论文二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 第2章 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
| 2.1 血涂片的制备 |
| 2.2 图像采集 |
| 2.3 图像预处理 |
| 2.3.1 白细胞核的特征提取 |
| 2.3.2 白细胞核检测 |
| 2.3.3 白细胞核定位 |
| 2.4 总结与分析 |
| 第3章 白细胞染色归一化算法 |
| 3.1 白细胞染色归一化方法 |
| 3.2 网络模型的设计 |
| 3.3 训练策略 |
| 3.4 实验过程 |
| 3.5 结果 |
| 3.6 讨论与总结 |
| 第4章 正常血细胞的五分类算法 |
| 4.1 轻量级网络的基础理论 |
| 4.2 网络的设计 |
| 4.3 训练策略 |
| 4.4 实验 |
| 4.5 结果与对比 |
| 4.6 讨论与总结 |
| 第5章 异常血细胞的九分类算法 |
| 5.1 前处理定位增强算法 |
| 5.1.1 图像预处理 |
| 5.1.2 阈值分割 |
| 5.1.3 定位目标细胞核 |
| 5.1.4 与原图合成算法 |
| 5.2 网络结构设计 |
| 5.3 训练策略 |
| 5.4 实验过程 |
| 5.5 结果与讨论 |
| 5.6 总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全文总结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