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日本TMD计划中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日本TMD规划中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论文文献综述)

舒可心[1](2021)在《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建广[2](2020)在《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文中认为大型水面舰艇是海军发挥力量的有力支撑。鱼雷是现代海战的重要反舰武器之一,是一种战术技术性能日趋先进,结构精密复杂、耗资很大的精确武器。评估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高效率使用鱼雷,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的目的是建立典型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模型和爆破型鱼雷毁伤效能评估方法,为我国爆破型鱼雷毁伤效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通过解析大型水面舰艇三维模型STL文本文件、确定末端弹道线方向、CEP内随机抽样落点、计算炸点坐标、计算目标点冲击波峰值、毁伤树计算、毁伤概率与毁伤等级关联等多项方法,建立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的计算模型,开发大型水面舰艇底部爆炸毁伤综合评估软件,用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毁伤效能评估具体案例验证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利用两种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不同打击方案进行毁伤效能评估,评估结果为同一爆破型鱼雷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底部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舷,攻击船舯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艉,攻击船艉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艏;攻击同一位置时,装药量大的重型鱼雷比装药量小的轻型鱼雷毁伤概率大;运用文中毁伤效能评估方法,计算结果与常识相符。得出结论:本文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可以为爆破型鱼雷打击典型大型水面舰艇的毁伤效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古月一刀[3](2020)在《山东舰究竟有多强?》文中提出1888年,刘公岛见证了近代海军的开端,131年后,海南岛见证了国产航空母舰的入列。我们有理由相信,"双航母"只是中国海军崛起的一个开始。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正式成立。这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却未能改写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成立不到十年,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高杨予兮[4](2015)在《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为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其太空优势、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太空军事网络布局、制衡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国,与亚太盟友开展了一系列太空国际合作。然而,奥巴马政府的太空战略虽然看似较小布什政府时期更为温和,其根本目的仍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美国的太空霸权,与盟友的太空合作正是美国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过往太空合作基本局限于民用层面不同,此次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太空合作更多聚焦于太空军事利用。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牵引下,美国不断整合亚太盟友的太空军事力量,在全球定位、太空监视和导弹防御系统三个主要方面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力图在节约美国太空军备资金的同时拓展美国的太空军备力量,在亚太地区形成美国领头、盟友跟随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这样的太空合作实际上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太空军事联盟,而这种具有强烈霸权色彩的联盟行为不仅不会促进太空的和平利用,反而更加刺激了亚太国家在太空领域开展军备竞赛,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不利于地区内太空合作机制的产生和国际太空合作的良性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尽快采取措施摆脱美国的太空制衡,通过倡导和平有序的太空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地区和平与共同繁荣。本研究首先从对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梳理出发,将联盟理论划分为联盟的原因、联盟的模式、联盟的维系、联盟的困境四大部分,分析联盟理论与美国当前和亚太盟国进行太空合作行为的契合性。通过联盟的原因这一理论视角揭示美国谋求太空霸权和维护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意图。继而总结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引下的美国太空联盟模式,研究当前美国领头、盟友跟随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性质、布局和运用。然后通过列举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主要措施,从全球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情报监视侦察共享体系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美国对其亚太太空联盟的维系。最后从联盟的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两个层次分析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给太空安全和地区局势带来的后果,揭露其引发太空军备竞赛、激化地缘紧张局势、挤压中国太空合作空间的真实面目。在文章的结尾,本研究根据对美国太空合作行为的全面把握,针对美国太空联盟的主要目的和不良影响,建议中国应当努力突破美国的太空围堵,将“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太空发展,同亚太国家一道开拓“天基丝路”,在促进国际太空透明与信任机制建设的同时提高我国太空威慑实力,维护我国的太空安全和国家利益。

马玉婷[5](2013)在《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着眼于构建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战略,立足于对中国海权思想、理论以及实践现状的梳理和评估。本文主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构建的理论基础,主要梳理经典海权理论和思想,总结出海权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论述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构建的内部资源和已有基础,主要包括中国的海洋思想、海权实践及海洋权益保护现状;第三部分论述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构建的外部环境,研究海洋霸权国美国、区域海权竞争国日本和印度等大国的海洋战略和实践,为我国制定海洋战略提供战略层面及政策层面的借鉴;第四部分论述新时期中国新型海洋战略构建的具体内涵和步骤,从目标、原则、指导思想、具体路径、组织体制、物质准备等方面试图构建出与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相符合的新型海洋战略。中国海洋战略研究应该以中国的海权理论为起点,迄今的海权理论均是有国别特点的理论,不能完全用来指导中国的海权建设,也不能够用来指导中国的海权研究。要构建中国海权论就需要界定中国海权的概念,理清中国海洋思想和海权理论。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研究基础。本文的另外一个创新点是从战略层面上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新型海洋战略构建的指导。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新型海权要以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保持中国新型海权战略的非霸权性、非强权性和非扩张性,解除外国内外的顾虑,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娟[6](2010)在《美国海权战略的演进 ——兼论海权在美国大国战略中的实践与作用》文中提出美国海权的历史就是一部走向超级大国之路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并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已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美国,在马汉等“海权论”者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大规模扩建海军、加强海外贸易等举措,奠定了海权大国的实力基础。与此同时,美国抓住海军实力逐步壮大的机遇,以美国为中心,由近及远,展开全球海权行动,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全面推动由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的战略转变。这包括通过建立海军基地、掌握巴拿马运河、排斥欧洲势力来控制加勒比海及中南美洲地区;通过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实现大舰队环球航行来取得太平洋的战略优势;通过积极干涉欧洲事务、建立大西洋舰队来实现大西洋的战略目标。通过这一系列战略的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已经组建了与世界强国平起平坐的海上力量,将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的“内陆海”,获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优越的战略要地,掌握了两洋交通的钥匙,建立起了全球海洋战略体系的雏形。在20多年内,美国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内向的“大陆扩张”到新型外向的“海洋扩张”的转型。这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能够全面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起点和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洋战略家们一方面迅速扩大海军力量,确保后方海域,稳定太平洋海权态势;另一方面建立大西洋护航体系,保证美国远征欧陆,联合英法,重点打击德国,取得大战的胜利。战争不仅使得美国海权力量的急剧膨胀,还带来了世界海权的巨大变革。英国海洋强权下的世界和平时代一去不复返,美国在这次战争结束后便拥有了和英国并驾齐驱的海权力量,并成为大西洋地区和太平洋地区权力均衡的仲裁人。至此,美国已经由一个海权大国变成了一个海权强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时间内,美国海洋战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美国海洋战略持续、深入发展的又一个新时期。美国通过缔结条约削弱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世界海洋大帝国的地位,改变了英国独占鳌头统帅世界海洋的战略局面,使得美国享有和英国平等的海洋大国地位这一事实被正式认可。在随后的限制海军军备的年代里,美国突破了条约的限制保持了舰队的继续深入发展。而在经济萧条及其世界安全形势恶化的10年,美国通过不断调整、升级“橙色战争计划”,使得美国海洋战略得以不断克服对日本战略中的弱点,并始终保持着太平洋的优势战略地位。到二战爆发前夕,美国作为海权超级大国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海洋上,美国展开了潜艇战、两栖登陆战、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从海洋开辟第二战场及从海洋发起全面反攻等重要行动。这些作战行动都是二战进程中相当关键的步骤,也为二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导致了两大海权国家的没落——英国和日本。英日海权力量的衰落也促成了美国世界海洋霸权的建立。在参加二战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内,美国的海上实力得到急剧的膨胀,海军人数增长了20倍,舰船数量增长60倍,舰队总吨位数增长6倍,海军飞行器增长24倍。二战结束之时,美国的海军力量已经遍布全球,并且完全具备了在全球任何地点采取主动攻势的战略的能力。可以说,此时美国已变成世界海洋的霸主,也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海权国家。冷战的历史也是一部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对抗的历史。在这期间,通过建立北大西洋共同体、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以及一系列的双边军事协定,美国建立起了从西太平洋,环绕东南亚、中东、地中海、西欧到大西洋的欧亚大陆包围圈。除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广泛的联盟外,美国还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抗陆权苏联。在大西洋地区,美国通过物资援助、军事援助或直接干涉等手段对于欧洲边缘地带的希腊、土耳其、地中海周围等地区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为了建立起对太平洋地区全面封锁的岛链和防御线,美国积极支持和参与东北亚、东南亚地区一切形式的反共行动,大力加强在岛链上的有关国家或地区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在印度洋,美国的战略是一方面趁英国战后退出印度洋之际迅速建立海权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遏制苏联南下印度洋的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整个冷战期间,美国海军还通过全球性的战略部署,与遍及全球的海上基地网体系相结合,基本上控制了世界各大海洋水域,也使得控制海洋、从海洋包围陆地的理念在美国进一步加强。苏联解体及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在这场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中,海权取胜,美国的海洋霸权地位得到巩固,并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进入90年代,一方面世界海权及其海洋发展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海洋在经济上的开发利用有所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海洋之争,海权呈现多极化的趋势;海权争夺重点从海上航道之争转向岛屿之争;信息技术革命下现代海权中的高科技因子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在冷战结束后的新环境中,美国仍然是一个维护自己全球利益的超级海权大国。美国海军始终掌控着科技上的优势,以“前沿存在”、“从海上出击”、“从海到陆”等战略思想为指导,在世界范围内打着“反恐怖主义”、“反独裁”、“反走私和贩毒”、“人道主义支援”的旗帜,充当世界警察,把广大国家作为“从海上出击”的打击对象。目前,美国海军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已经控制了全球海洋战略要道或海区,并铺开了一张美国称霸全球的巨大网络。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为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式民主”,将仍然以海洋为依托,以海洋包围陆地为基本指导思想,并且美国海军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的色彩也将会持续加强。总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美国海权发展的主旋律是在建立美洲稳固后方的基础上,对欧亚大陆展开包围、控制、干涉、征服,以实现主宰世界命运的超级大国梦想。历史上通过海上力量包围大陆,建立世界霸权,并企图主宰全世界人类命运的帝国最终都难逃灭亡或衰败的结局。人类有史是由形态各异多种文明、多种政治力量组成的一个大集体,这是历史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任何一种文明或者政治力量企图征服、吞灭其他文明或者其他力量的做法都是违反人类历史规律的,也必将自取灭亡。因此,美国依靠海权建立起来的超级大国,如果肆无忌惮地包围、遏制、干涉、侵略欧亚大陆,并企图主宰整个人类社会,总有一天也会自食其果。

杜朝平[7](2007)在《“东亚最强盾”——韩国海军“世宗大王”级导弹驱逐舰》文中认为对于韩国海军来说,2007年5月25日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这天,韩国海军首艘"宙斯盾"导弹驱逐舰"世宗大王"号(DDG 991)在现代重工蔚山造船厂6号码头下水,韩国总统卢武铉率国防部长金章洙、海军参谋长宋永武等高官出席了隆重的下水仪式。"世宗大王"号的下水,不仅使韩国成为继美国、日本、西班牙、挪威后第5个拥有"宙斯盾"战舰的国家,标志着韩国海军向远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且因该舰装备了目前最先进的火力系统而在"宙斯盾"驱护舰家族中拔得头筹。与东北亚地区的同类战舰,即日本海上自卫队"爱宕"级导弹驱逐舰、中国海军有"中华神盾"之称的"兰州"级导弹驱逐舰相比,"世宗大王"号的整体作战能力位居榜首。

浪潮[8](2006)在《全景扫描韩国海军之三:水面作战舰艇部队》文中指出 在10年前,韩国海军还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战舰。然而仅仅在10年之后,随着一艘接着一艘的国产大中型导弹驱逐舰建成服役,韩国海军正阔步迈向远洋,一步一步接近其“蓝水海军”的梦想。现阶段韩国海军正在全力建立一支以 KDX-1/2/3系列导弹驱逐舰为主体的远洋水面舰队,已经建成服役的 KDX-1级、陆续建成下水的 KDX-2级和正处于建造当中的KDX-3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满载排水量从3900吨、4800吨到9000吨,作战使命分别为防空、反舰和反潜兼具;区域防空与反舰、反潜并重;导弹防御、区域防空、兼顾反舰及反潜作战,它们是当今及未来较长时间内韩国海军冲锋陷阵

白炎林[9](2006)在《追涛逐浪东北亚 中日韩三国驱逐舰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浅析》文中提出

梁桂华[10](2006)在《东北亚的海上劲旅——全景扫描韩国海军之一》文中研究指明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陆地面积9.92万平方千米,国土东、南、西三面环海,北面是一线(军事分界线)之隔的尚处于军事对峙状态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南面隔海与有着深厚历史和现实矛盾的日本相望,因此海洋对于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统计,韩国对外贸易总量的99%要依赖海上运输,海洋更是韩国安全的重要屏障,自建国以来韩国就把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视为国家安全的守护神。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韩国海军

二、日本TMD规划中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TMD规划中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论文提纲范文)

(2)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外发展概况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水下爆炸研究
        1.3.2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分析研究
        1.3.3 弹药对大型水面舰艇的毁伤效能评估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分析
    2.1 典型大型水面舰艇目标特性分析
        2.1.1 驱逐舰概况
        2.1.2 关键部件
    2.2 大型水面舰艇三维建模
        2.2.1 主舰体建模
        2.2.2 上层建筑建模
        2.2.3 舰载武器与弹药舱建模
        2.2.4 大型水面舰艇装配
    2.3 大型水面舰艇网格模型构建
    2.4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树构建
        2.4.1 逻辑关系和毁伤权重
        2.4.2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树
    2.5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准则与判据
    2.6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模型构建
        2.6.1 导入“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网格模型
        2.6.2 构建毁伤树模型
        2.6.3 绑定毁伤判据
    2.7 本章小结
3 爆破型鱼雷战斗部威力场数字化表征
    3.1 爆破型鱼雷概述
    3.2 爆破型鱼雷毁伤载荷分析
        3.2.1 冲击波
        3.2.2 气泡
    3.3 爆破型鱼雷毁伤模式
    3.4 鱼雷战斗部模型构建及威力数据计算
        3.4.1 构建鱼雷战斗部
        3.4.2 威力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爆破型鱼雷对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
    4.1 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技术
        4.1.1 水面舰艇目标STL文本文件解析
        4.1.2 靶场坐标系与水面舰艇坐标系
        4.1.3 确定末端弹道线方向
        4.1.4 CEP内随机抽样落点
        4.1.5 计算炸点坐标
        4.1.6 计算目标点冲击波峰值
    4.2 水面舰艇毁伤等级划分
    4.3 毁伤效能评估
        4.3.1 弹目交会条件设置
        4.3.2 计算结果输出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山东舰究竟有多强?(论文提纲范文)

“双航母”时代
全球一流
“山东”由来

(4)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联盟
        1.4.2 美国的亚太联盟
        1.4.3 美国与亚太盟友的太空合作
第二章 联盟理论与美国太空合作历史演变
    2.1 联盟理论概述
        2.1.1 联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2.1.2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基本体系和主要观点
        2.1.3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2.2 美国太空合作的历史演变
        2.2.1“太空自由”时期
        2.2.2“太空控制”时期
        2.2.3“太空领导”时期
第三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意图
    3.1 确保美国太空优势
        3.1.1 减少美国太空活动成本
        3.1.2 增强美国太空产业竞争力
        3.1.3 提升美国太空感知能力
    3.2 整合盟国太空体系
        3.2.1 深化亚太双边联盟关系
        3.2.2 完善太空军事联盟网络
        3.2.3 领导亚太太空发展趋势
    3.3 制衡对手太空实力
        3.3.1 削弱对手太空技术优势
        3.3.2 挤压对手太空商业市场
        3.3.3 弱化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影响力
第四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模式
    4.1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
        4.1.1 奥巴马政府初期亚太地区局势的新变化
        4.1.2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4.1.3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亚太联盟的强化
    4.2 美国构建的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
        4.2.1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性质
        4.2.2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布局
        4.2.3 雁阵型太空合作模式的运用
第五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的举措
    5.1 打造全球卫星导航与通信系统
        5.1.1 美日合作“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
        5.1.2 美澳合作“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5.1.3 美国着力加强与韩国的合作
    5.2 扩展太空情报监视侦察共享水平
        5.2.1 开展太空态势感知与情报共享对话磋商
        5.2.2 确立太空态势感知与情报共享合作机制
        5.2.3 强化太空领域联合军事演习
    5.3 构建亚洲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
        5.3.1 扶持“海基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5.3.2 兜售“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
        5.3.3 扩增亚太地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舰队数量
第六章 美国与亚太盟国太空合作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6.1 美国与亚太盟友太空合作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6.1.1 引发亚太地区太空军备竞赛
        6.1.2 激化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紧张
        6.1.3 挤压中国太空国际合作空间
    6.2 中国的对策
        6.2.1 构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天基丝路”
        6.2.2 促进太空透明与信任建设机制(TCBMs)
        6.2.3 增强太空威慑实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创新处、重难点
        1.5.2 文章框架
第2章 海权理论
    2.1 海权概念溯源
    2.2 经典海权理论
        2.2.1 马汉“海权论”:确立新的“世界中心”
        2.2.2 乔治·莫德尔斯基:“海权——世界霸权周期论”
        2.2.3 莱曼:“海上优势论”
        2.2.4 伍承祖:“海洋环区论”
        2.2.5 巴里·波森:“空间控制权论”
        2.2.6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
        2.2.7 潘尼迎:“印度海权论”
        2.2.8 普雷斯科特:“海洋之地理论”
    2.3 海权基本理论及一般规律
        2.3.1 海权的基本含义
        2.3.2 海权形成的基本条件
        2.3.3 海权发展的基本路径
        2.3.4 海权对强国地位确立有巨大作用
        2.3.5 海权已成为一国基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章 中国海洋理论及海权现状
    3.1 中国海权思想和海权观的演进
        3.1.1 清朝时期的海防思想:海权意识的觉醒
        3.1.2 民国时期的海权思想:以孙中山为代表
        3.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防、海军思想
        3.1.4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海权思想
    3.2 中国的海权现状
        3.2.1 海洋国土
        3.2.2 海洋经济
        3.2.3 海上力量
        3.2.4 海洋管理组织体制
第4章 中国海洋战略的外部环境
    4.1 复杂的周边海洋战略环境
    4.2 海权霸权对中国海洋战略压力:美国
    4.3 中国区域海权的战略竞争国:日本
    4.4 中国区域海权的战略竞争国:印度
第5章 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
    5.1 中国海洋战略的框架结构
    5.2 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及任务
    5.3 中国海洋战略的方针及原则
    5.4 中国海洋战略的实现路径
        5.4.1 海洋军事战略
        5.4.2 洋军经济战略
        5.4.3 海洋外交战略
        5.4.4 海洋法治战略
        5.4.5 海洋文化战略
参考文献

(6)美国海权战略的演进 ——兼论海权在美国大国战略中的实践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与研究计划
第一章 美国海权战略的确立与海权大国地位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 世纪初)
    第一节 美国海权战略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海权"理论的创立
        一、海权战略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海权理论的出现
        二、海权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美国海权战略及其力量的形成
        一、加快以战列舰的建造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建设
        二、新技术与海军建设
        三、政治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海军队伍的壮大
    第三节 控制美洲海域,走向两大洋
        一、对加勒比海及南美洲海域的控制
        二、太平洋优势战略的形成
        三、插手欧洲事务与大西洋舰队的建立
第二章 美国海权力量的增长与海权强国地位的确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两战期间)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海权战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美国海权战略的酝酿
        二、美国海洋战略利益与从严守中立到积极备战的转变
        三、"稳定后方,进军前方"与战时海权战略的全面展开
    第二节 战争的胜利与美国海权强国地位的确认
        一、战争胜利的海权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二、一战后世界海洋新秩序与美国海权强国地位的确认
    第三节 两战期间美国海权力量的持续增长
        一、突破条约限制与海权力量的变相扩展
        二、以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权利益为核心、对美洲海域实现"软"控制
        三、30年代世界新形势与两洋战争设想
第三章 两洋战争与世界海权霸主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节 二战全面爆发与美国海权战略的积极应对
        一、西半球中立区的建立与"猎犬计划"战略的出台
        二、壮大大西洋舰队,组织护航
        三、拓展中立区,控制战略要地
        四、"西半球共同防御计划"与护航体系的完善
        五、石油禁运、"珍珠港"事件与美国步入战争
    第二节 美国参战后海权战略的全面展开
        一、大西洋战场的潜艇战和两栖登陆战
        二、太平洋海权争夺战
    第三节 战争的胜利与世界海洋霸主的诞生
第四章 美苏海陆对抗与美国海权霸主地位的巩固(冷战期间)
    第一节 美国海权对抗陆权的理论基石与遏制战略的出台
        一、麦金德的陆权理论
        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三、美苏对抗与凯南的"遏制"战略的出台
    第二节 美国从海洋包围欧亚大陆与全面遏制
        一、北大西洋到地中海——弧形边缘地带的争夺与控制
        二、通过岛链和防御线形成对亚太地区的包围
        三、扼守印度洋,进一步渗透波斯湾和中东地区
    第三节 美国海军建设的新战略思维
        一、二战后美国海军发展的挑战与海军的新战略思维
        二、美苏对抗下的美国国家大战略与海军战略的积极变化
    第四节 美国海上军事力量在遏制战略中的实践与作用
        一、美国海军在对抗、包围苏联中的作用
        二、80年代美国重建世界海洋绝对优势战略
第五章 冷战后时代美国海洋霸权战略的新变化
    第一节 冷战后世界海权争夺的新特点
        一、对于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明显加强
        二、海上争夺转向以岛屿、海洋战略区和海洋资源为主
        三、海权争夺呈现多极化趋势
        四、现代海权的高科技特点
    第二节 美国新的全球海洋霸权战略的形成
        一、始终领跑世界海洋开发和利用
        二、海军部新战略的形成、完善与海军的新发展
    第三节 美国"从海上出击"战略的全球实施
        一、中东地区
        二、巴尔干半岛
        三、中亚地区
        四、其他地区
综论
    一、海权战略与美国的超级大国之路
    二、美国海权战略成功的原因分析
    三、美国海权战略中的海权与陆权、制空权的关系
    四、美国海权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追涛逐浪东北亚 中日韩三国驱逐舰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今日发展概况
主力战舰分析
趋势及影响因素

四、日本TMD规划中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D]. 舒可心. 外交学院, 2021
  • [2]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D]. 李建广. 中北大学, 2020(11)
  • [3]山东舰究竟有多强?[J]. 古月一刀. 看世界, 2020(02)
  • [4]美国与亚太盟国的太空合作研究 ——基于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视角[D]. 高杨予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5]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D]. 马玉婷. 浙江大学, 2013(07)
  • [6]美国海权战略的演进 ——兼论海权在美国大国战略中的实践与作用[D]. 刘娟. 武汉大学, 2010(05)
  • [7]“东亚最强盾”——韩国海军“世宗大王”级导弹驱逐舰[J]. 杜朝平. 现代舰船, 2007(08)
  • [8]全景扫描韩国海军之三:水面作战舰艇部队[J]. 浪潮. 当代海军, 2006(12)
  • [9]追涛逐浪东北亚 中日韩三国驱逐舰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浅析[J]. 白炎林. 现代兵器, 2006(10)
  • [10]东北亚的海上劲旅——全景扫描韩国海军之一[J]. 梁桂华. 当代海军, 2006(10)


海军论文 水面舰艇论文 韩国海军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日本海军论文

上一篇:劣质汽油有害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控制措施朱永乐论文_朱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