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的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锐[1](2020)在《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文中研究指明橡胶类弹性体阻尼材料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阻尼和阻尼温域的可控性和预计性差,即材料只能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某段温度区间内呈现高阻尼,当材料的使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往往会出现阻尼失效情况,造成生产生活中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阻尼材料还面临着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难以兼顾的弊端,现有的获得较宽温度范围内阻尼性能优异的材料的改性方法一般都是以牺牲力学性能作为为代价,这也导致了其应用领域十分狭窄。因此如何提高弹性体阻尼材料阻尼性能的可控性同时兼顾其力学性能是当前阻尼材料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综合性能较为优异,一般情况下聚氨酯的Tg位于室温以下,其在玻璃化转变区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但Tg以上温度范围内的阻尼性能较差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和其结构的高度可设计性十分适合于作为探究橡胶类弹性体阻尼性能可控性的研究对象,同时聚氨酯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本课题基于聚氨酯的分子结构设计,将少量悬挂链和动态共价键-二硫键引入到聚氨酯的网络结构中,利用少量悬挂链提升聚氨酯从Tg到室温的阻尼性能,利用二硫键的动态交换提升聚氨酯室温以上的阻尼性能,基于两者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聚氨酯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阻尼性能的可控性,同时少量的悬挂链可以保证材料一定的力学性能。考虑到聚氨酯耐热性差的缺点,选用热稳定性好的聚硅氧烷作为悬挂链,在提升聚氨酯阻尼性能的同时提高其耐高温性能。我们首先将动态二硫键引入到聚氨酯体系中,从提高分子链的摩擦损耗、分子间作用力的解离与重组、二硫动态共价键的断裂与重组的角度出发,探究了不同扩链系数、不同含二硫键小分子扩链剂的结构、不同二硫交换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含量对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程度、阻尼性能、分子链链段运动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当聚氨酯材料的扩链系数选择1.4,扩链剂选择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二硫交换催化剂选择Cu Cl2且添加量为二硫键摩尔量的1/30时,聚氨酯的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可达148℃(-48℃~100℃),拉伸强度为16.8MPa,断裂伸长率为926%。在引入了动态二硫键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硅氧烷悬挂链,探究了不同硅氧烷悬挂链含量、不同硬段结构、不同软段结构和软段分子量对于聚氨酯微相分离程度、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硅氧烷悬挂链对于聚氨酯材料耐高温性能的影响。当悬挂链含量达到20%时,聚氨酯的有效阻尼温域可达182℃(-62℃~120℃),拉伸强度为6.8MPa,断裂伸长率为695%,并可在100~120℃的温度下长期使用。

盛泽元[2](2020)在《一种新型有机硅梯度阻尼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硅橡胶的主链是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交替构成的,结合了无机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的优异性能,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Si-O键的键能(443.5KJ/mol)比C-C键的键能(335KJ/mol)高,因而使得硅橡胶比其它橡胶具有更好的耐热性、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另一方面,硅橡胶具有宽泛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作为很好的基体。但因其阻尼系数低,限制了其在阻尼材料领域的应用。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硅橡胶进行化学或者物理改性,以此改善硅橡胶阻尼性能方面的不足。通过观察自然界生物的结构特性,发现一种特殊的梯度结构。这种层状分散的结构有利于能量的耗散和传递,故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受此梯度结构的启发,本论文将基于仿生梯度结构材料的设计原理,结合接枝和复配等方法,制备综合性能优良的有机硅阻尼梯度材料。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1)采用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制备线性聚硅氧聚合物(PSI),并用光引发技术,将其和丙烯酸丁酯(BA)单体进行接枝和交联获得复合材料PBA-g-PSI。将不同含量的PBA-g-PSI层层堆叠组装制备了新型有机硅梯度多层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丁酯含量、堆叠层数等因素对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和热机械性能等。结果表明,梯度多层聚合物中存在着相分离,特别是在PSI和BA含量较高的三层梯度聚合物(GM-3)和四层梯度聚合物(GM-4)中。GM-4的tanδ峰值为1.43,比GM-1(0.92)提高了约55%。(2)采用氯丁橡胶,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和硅橡胶为原料,通过复配的方法,制备有机硅梯度多层复合材料。研究了氢键、微相分离结构和梯度结构对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梯度结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阻尼性能,这是因为梯度聚合物受到外力时,会发生层间滑动,消耗一部分机械能。并且,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P102)末端的羟基与硅氧烷主链上的极性原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在动态应力过程中氢键反复断裂有利于能量的耗散。但是硅氧烷主链上仅含有一定数量的极性原子,为确保氢键作用的发生,通过引入氯丁胶乳,因为氯丁胶乳主链上含有大量的极性氯原子可以吸引氢原子,而发生氢键作用,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DMA数据显示,梯度多层聚合物的tanδmax是0.186,比SR的tanδmax(0.085)提高了约118%。

王明毫,朱金华,卢世杰,迟雷鹏[3](2018)在《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年来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硅橡胶的结构和阻尼机理,概述了提升硅橡胶阻尼性能的手段:改变硅橡胶分子链结构使链段运动受阻;将阻尼橡胶与硅橡胶共混以拓宽阻尼温域;形成互穿网络提高相容性;添加不同功能的阻尼剂改善阻尼效果,并对硅橡胶阻尼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孙莉[4](2018)在《新型PUR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湿固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聚酯/聚醚二元醇、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PUR热熔胶),考察原料种类和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制备PUR热熔胶的适宜工艺条件:358K、50Pa和2h,聚已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聚氧化丙烯二醇(PPG)摩尔比为6:4,异氰酸酯为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异氰酸酯基与羟基的摩尔比为2,催化剂用量为0.8wt%,扩链剂用量为1.Owt%。以对甲苯磺酸(PTSA)为催化剂,经季戊四醇和丙烯酸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PEDA,并用HPLC、FT-IR、1HNMR对所得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研究酯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推导出了动力学模型,并以全局优化-遗传算法程序确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将PTSA负载在硅胶上制备负载型催化剂(PTSA-硅胶),并且使用PTSA-硅胶作为催化剂通过直接酯化合成PEDA。以PEDA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系列PEDA含量不同的PUR热熔胶(α=0~10wt%),通过动态力学分析、TGA和力学测试,研究PEDA对PUR热熔胶流变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α值的增加,PUR热熔胶保持牛顿流体特性的区间增加,其粘度η*,剪切模量G’,熔融粘度η和拉伸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PEDA加入量为7wt%时,PUR热熔胶的开放时间、粘接强度、熔融粘度等性能最为优异;但当α值大于7wt%时,所得产品因其固化时间太短,不能满足工业化PUR热熔胶的施工要求。以两种聚酯二元醇,一种聚醚二元醇,MDI和PEDA为主要原料,通过本体聚合法合成了反应性聚氨酯热熔胶(HMPUR)。通过热重分析(TG)可知,HMPUR样品的三个特征裂解温度为553K,723K和873K。在此基础上,运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研究PUR热熔胶的热降解行为,获得其在上述三个特征温度下裂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数据。提出了裂解反应的机理,通过在线质谱鉴定识别出20多种特征挥发性热解产物。通过对热解产物的分析,验证了上述HMPUR热解反应机理的合理性。在不同温度(283K、293K、303K、313K)和8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对厚度为2.0mm的HMPUR薄膜进行湿固化动力学实验,通过监测薄膜质量随时间的变化,以考察HMPUR的湿固化进程。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湿固化反应机理,并就反应对湿固化过程的影响情况提出三种可能的反应动力学假设:(i)快速反应;(ii)零级反应;(iii)一级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个非稳态湿固化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对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关联,结果表明,基于一级反应的湿固化动力学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最小,可用于描述PUR薄膜的湿固化行为。基于该模型,预测了不同时间的HMPUR膜中水的浓度分布,并定义θ时刻水的扩散深度(x*),计算了五个特定湿固化时间(102s,103s,104s,105s和106s)所对应的水的扩散深度值。结果显示,湿固化时间大于105s时,x*数值几乎保持恒定(1.082~1.606mm),表明本文关于非稳态动力学模型的假设是合理的。根据Arrhenius方程,得到反应活化能(Ek)和扩散活化能(ED)分别为9.52kJ/mol和28.45kJ/mol,表明温度对扩散过程的影响比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大。

张成彬[5](2017)在《低模量宽阻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加速了机械设备的高速、高效和自动化进程,同时,其带来的振动、噪声等问题亦越来越严重。振动、噪声降低机械设备性能,降低其稳定性,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减振、降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阻尼技术是解决减振、降噪问题的最重要手段,阻尼材料是阻尼技术的重中之重。本文以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多元醇(PTMG 1000和EP 3600)与扩链交联剂三异丙醇胺(TIPA)为主要原料,根据阻尼减振材料所需低模量、宽温域、高阻尼、耐温的性能要求,利用基团贡献分子理论、聚合物阻尼机理等进行分子链结构设计,采用预聚体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弹性体(PUE)材料。通过相关测试设备及仪器,对PUE材料进行测试。研究了异氰酸酯种类、扩链交联剂种类、R值及配方参数对PUE基体性能的影响,并研究对PUE基体的改性,得出以下结论:(1)筛选并确定反应原材料种类,确定PTMG 1000、EP 3600、HMDI、TIPA体系可满足材料要求。(2)通过性能的相互对比,确定了符合阻尼减振用基体材料性能要求的各反应原料及比例值(-NCO%和R值)。当采用HMDI、EP3600、PTMG 1000、TIPA原材料,NCO%含量为6.25%、硬段含量为15.30%,R值为1.20时,HMDI型PUE基体的硬度为41 A,拉伸强度为4.387 MPa,断裂伸长率为700%,tanδ>0.30的阻尼温域>60℃,远高于单一聚合物阻尼温域,初始热分解温度为253℃,100℃热空气老化下,15d力学性能保持率为68%,综合性能最佳,可基本满足低模量、宽温域、高阻尼、耐温的性能要求。(3)在确定PUE的基本原材料及参数后,为PUE的IPN改性的制备奠定了基础,环氧树脂分子与聚氨酯分子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并参与PUE合成,形成半互穿的网络结构,链段间相互贯穿、缠结,形成微相分离结构。通过添加E-51,制得一系列HMDI型PUE的改性试样,当-NCO%含量为6.25%,硬段含量为15.30%,R值为1.20,E-51添加量为10%时,PUE的硬度为29 A,压缩永久形变为13%,拉伸强度为4.997 MPa,断裂伸长率为 967.7%,tanδmax 为 1.220,Tg 为-46℃,tanδ>0.30 的阻尼温域>75℃,初始热分解温度为283℃,约提升30℃,最大失重速率温度为377℃,约提高60℃,热老化拉伸性能保持率为73.83%,约提高5%,综合性能更佳。(4)将不同种类填料加入到体系中,制备一系列PUE/填料复合材料试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测试手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复合材料氢键化程度不一,硬度变化趋势不一,HGM/PUE与MCC/PUE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加,AO 80/PUE材料反之;三种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随添加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AO80/PUE断裂伸长率一直增加,HGM/PUE一直下降,而MCC/PUE先增加后降低;三种复合材料都存在微相分离,但HGM/PUE、MCC/PUE 存在团聚现象,AO80/PUE 分散理想;AO80/PUE的Tg向高温移动,阻尼温域拓宽,MCC/PUE阻尼因子一定程度上提高,HGM/PUE阻尼因子峰值下降;三种PUE复合材料耐温性均提高,热初始分解温度提高。(5)合成的阻尼减振PUE材料,基本满足低模量、宽温域、高阻尼、耐高温的性能,搭配声子晶体理论可以解决减振、降噪问题。

郭怀泉,李冰,律微波,田清波,李金辉,赵宁[6](2016)在《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近年来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进展,研究了制备与性能特点,并对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发展做了展望。

邹志群[7](2015)在《汽车用新型PVC抗石击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PVC型涂料是目前抗石击涂料市场的主要产品类型,其各项性能相对比较均衡,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抗石击、防腐蚀性能,具有较高的漆膜强度,而且成本也很实惠,性价比极高。然而,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生产工艺不断发生变化,PVC抗石击涂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与电泳板配套不良的问题,例如:流挂、滑落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满足汽车生产和使用要求,本文采用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技术,利用硅烷偶联剂对PVC抗石击涂料进行改性,制备出了新型车用PVC抗石击涂料。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PVC抗石击涂料的防流挂滑落性、流变性、力学性能、耐磨损性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采用IPN技术,利用双氨基硅烷偶联剂Z-6020、乙烯基硅烷偶联剂聚合物聚A-172对PVC抗石击涂料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PVC涂料的防流挂滑落性和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且随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增大而增强。在最佳的硅烷偶联剂用量下,滑落距离由70mm减小为0,流挂距离由19mm减小为1mm;拉伸强度由1.13MPa增大为3.16MPa,增幅为179.6%,断裂伸长率也有小幅增大;剪切强度由0.77MPa增大为2.04MPa,增幅为164.9%;硅烷改性后涂料的流变性能、耐磨损性也有一定提高,但不随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强。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镜、接触角测试仪等表征手段对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PVC抗石击涂料进行表征,表明:硅烷改性后的PVC抗石击涂料对电泳板的润湿性提高,改性后的PVC抗石击涂料与电泳漆之间存在化学键和氢键,体系中形成了IPN结构,IPN结构使涂料体系组分间结合更加牢固。因此,其防流挂滑落性等各项性能得到提高。

黄计锋,葛建芳,程少辉,梁伟杰[8](2014)在《聚硅氧烷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聚硅氧烷性能优异,如表面能低、优异的热稳定性、低温柔顺性和气体与水汽渗透性等。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聚硅氧烷力学性能欠佳,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聚硅氧烷与有机聚合物或无机高分子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不仅可以弥补聚硅氧烷在力学性能的不足,且能改善有机聚合物或无机高分子的表面特性、传输性质和柔顺性等性能,使互穿聚合物网络兼有两者的独特性能。本文较详细论述了几类主要的聚硅氧烷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状况与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谭井华[9](2012)在《聚氨酯/白炭黑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对橡胶的互穿网络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一种在纳米水平均匀分散的多相材料,兼备有机聚合物和无机材料的性能优势。它们可以是无机改性有机聚合物,也可以是有机改性无机材料。通过调节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组成、比例及结构形态,可实现对其性能或功能的“剪裁”和“组装”。本论文通过机械混炼原位反应法制备了新型聚氨酯/白炭黑(PU/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这种新型PU/silica杂化材料在无扩链剂和交联剂情况下,直接通过PU预聚体链端的-NCO与白炭黑表面的-OH发生化学键合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网络,其中白炭黑充当了PU交联剂和扩链剂的作用。该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创新性显着,而且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小、能显着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等优点。由于PU预聚体和白炭黑的混合物粘度大,易与橡胶均匀混合并同步交联,本论文通过机械共混法,采用PU/silica杂化材料对极性的丁腈橡胶(NBR)、非极性的丁苯橡胶(SBR)分别进行互穿网络改性,制备了相容性好、综合性能优异的NBR/(PU-silica)和SBR/(PU-silica)两种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深入研究和探讨了PU/silica对橡胶的改性机理以及IPN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机械混炼原位反应法制备了PU/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核磁共振(29Si-HM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PU预聚体链端的-NCO与白炭黑表面的-OH发生化学键合反应,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网络。固化动力学研究表明PU/silica体系最佳固化温度为120℃,其固化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表观反应活化能为76.16kJ/mol。由n(NCO):n(OH)等于2.3:1制备的NCO封端PU预聚体中,当白炭黑表面的羟基与PU预聚体中NCO当量比为1.06:1.00时,得到的杂化材料的交联网络最完善,综合性能最好。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相比,由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备的杂化材料结晶性能更强,微相分离程度更大,其综合力学性能更优。由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PEA1000)制备的PU/silica杂化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1000)、聚氧化丙烯二醇(PPG1000)和聚己内酯二醇(PCL1000)的,其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高达48.3MPa和128.0kN/m,并且同时保持高达557%的扯断伸长率。通过机械共混法用PU/silica杂化材料对NBR、SBR进行互穿网络改性,制备了NBR/(PU-silica)和SBR/(PU-silica)两种IPN材料。固化动力学研究表明,IPN材料中橡胶体系(NBR或SBR)和PU/silica体系各自分别按照自由基聚合和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交联,二者交联速率匹配,形成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且橡胶与PU/silica两个体系相互之间有促进交联作用。PU/silica的加入降低了IPN材料的硫化活化能。透射电镜(TEM)、NBR橡胶与PU/silica相界面能谱扫描结果表明橡胶与PU/silica两相间发生了网络互穿缠结。NBR橡胶与PU/silica两组分的180°T剥离实验结果是橡胶基体发生断裂,表明两相界面结合性好。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结果显示IPN材料中橡胶体系的Tg向PU/silica体系的Tg方向靠拢,进一步表明两组分相容性得到改善。橡胶与PU/silica两相界面网络互穿缠结是IPN材料两组分间相容性提高和综合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随着PU/silica用量的增加,IPN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IPN中PU/silica相畴的连续性增加。当PU/silica用量为50wt%左右时,NBR与PU/silica形成明显的双相连续结构;而SBR与PU/silica的双相连续性稍差。PU/silica对NBR和SBR的耐屈挠龟裂性能和耐磨性能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添加50wt%PU/silica杂化材料时,NBR/(PU-silica)-IPN和SBR/(PU-silica)-IPN的一级屈挠龟裂寿命分别达到62万次和56万次;其阿克隆磨耗体积分别0.71cm3/1.61km和0.94cm3/1.61km,相对于纯NBR和SBR分别下降73.8%和79.0%。IPN材料抗屈挠龟裂性能的显着提高主要是由于相互贯穿的柔性橡胶网络和刚性PU/silica网络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以及IPN材料中PU/silica相硬段微区的氢键松弛应力阻止裂纹扩展。不同种类二元醇制备的IPN材料中,由PEA1000制备的NBR/(PU-silica)-IPN和SBR/(PU-silica) IPN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分别达到34.3MPa、620%、59.0kN/m和27.2MPa、595%、50.4kN/m。

马驰[10](2012)在《功能粒子掺杂聚氨酯基阻尼复合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的来临,具有吸音减震功能的阻尼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建筑装饰、精密仪器以及军事装备等领域。但是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对阻尼性能的要求也往往有所不相同,为了达到对多频段振动波的有效吸收,迫切的需要开发出一种既具有较高阻尼峰值,又具有较宽阻尼温域的新型阻尼材料。对于聚合物基阻尼材料来说,由于其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分子链开始运动,因此消耗大量能量,从而也使其具有了较高的阻尼峰值。但是一般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仅有20-30℃,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因此通常通过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进行共混或共聚改性以及构造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来扩宽聚合物的阻尼温域,但这些方法在扩宽阻尼温域的同时往往会降低阻尼峰值,如何达到阻尼温域与阻尼峰值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接枝共聚改性的方法将含有不同软段的聚醚型聚氨酯与环氧树脂聚合在一起,然后利用分段固化的方法,将接枝后的环氧树脂与聚酯型聚氨酯形成接枝IPN来扩宽阻尼温域,但为了在拓宽阻尼温域的同时,不降低阻尼峰值,又将具有特殊结构或性能的四脚状氧化锌晶须(T-ZnO whisker)、压电陶瓷锆钛酸铅(PZT)以及介孔分子筛(mesoporus moleuclar sieve, MCM-41)掺杂到接枝IPN基体中,获得了具有优良阻尼性能的功能粒子掺杂阻尼复合材料,并对接枝共聚改性、接枝IPN及功能粒子对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含有不同分子链结构的聚乙二醇(PEG)、聚丙二醇(PPG)和聚四氢呋喃(PTMG)来合成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TPU-EP)接枝共聚物。DMA测试结果表明,所有的接枝共聚物均显示出单峰趋势,但接枝共聚反应可以使有效阻尼温域扩宽。三种聚醚多元醇相比,PEG型接枝共聚物的损耗因子峰值最大,而PPG型接枝共聚物的有效阻尼峰值最宽。聚醚型聚氨酯与环氧树脂的配比对阻尼峰值出现的位置和有效阻尼温域有很大影响。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在PPG:EP=70:30条件下,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从47.0℃拓宽到120.3℃,但最大损耗峰值由1.44降为0.63。(2)通过构造由TPU-EP与聚酯型聚氨酯组成的接枝IPN,使材料的有效阻尼温域拓宽至178.8℃,但最大损耗峰值仍维持在1.10,获得了良好的阻尼效果。而通过热重分析表明,IPN结构可以提升聚合物的耐热性,但作用的温度范围有限。通过SEM和TEM观察发现,TPU-EP是以相互交错连接的圆柱形长链的形式存在于聚酯型聚氨酯基体中。(3)将四脚状氧化锌(T-ZnO)晶须掺杂到接枝IPN中,通过DMA研究发现,T-ZnO晶须使复合材料的阻尼峰值升高,并且低温峰值提高的效果优于高温的效果。当T-ZnO晶须含量为10wt.%时,最大损耗峰值达到1.44,而有效阻尼温域仍保持在168.7℃。并且T-ZnO晶须对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提升也有帮助。(4)对于由介孔分子筛和接枝IPN组成的阻尼复合材料,当介孔分子筛含量在10wt.%以下时,随着介孔分子筛含量的增加,阻尼峰值和出峰温度都有所升高,最大损耗峰值达到1.34,但当介孔分子筛含量超过10wt.%后,阻尼峰值则迅速下降。与聚合物基体相比,由于介孔分子筛对热传导的阻碍作用,使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大幅提高,起始分解温度提升了30℃,并且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升也了20%。(5)由于压电效应的影响,当将锆钛酸铅掺杂到接枝互穿网络聚合物网络中时,材料的阻尼峰值大幅提升,而且导电炭黑的加入使阻尼峰值更是达到了2.38,但炭黑的含量存在一个“阀值”,只有达到适当的电导率时才能获得最好的阻尼效果,通过XRD、SEM及TG等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而且从力学性能来看,少量的PZT和导电炭黑可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含量过多时材料内部缺陷增加,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综上所述,接枝共聚和IPN均可有效的扩宽聚合物基体的有效阻尼温域,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配比来调整出峰位置和阻尼峰宽度。通过掺杂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功能粒子会提高材料的阻尼峰值,而不影响其阻尼温域范围,并且功能粒子的掺杂和互穿聚合物网络还可以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因此功能粒子掺杂的互穿聚合物网络获得了很好的综合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1.2.1 共混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2 多层复合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3 构造IPN网络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4 有机无机杂化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5 接枝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2.6 分子结构设计改性粘弹性阻尼材料
    1.3 聚氨酯弹性体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
        1.3.2 聚氨酯弹性体的阻尼性能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阻尼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的合成
        2.3.1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合成简图
        2.3.2 聚氨酯阻尼弹性体的合成步骤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力学性能测试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3 耐热氧老化性能测试
        2.4.4 动态热力学(DMA)分析
        2.4.5 热失重(TGA)分析
        2.4.6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第三章 含动态二硫键阻尼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含动态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3.1.1 含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步骤
        3.1.2 含二硫键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红外表征
    3.2 扩链系数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2.1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2.2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2.3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2.4 扩链系数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3.2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3.4 不同二硫扩链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4.1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4.2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4.3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4.4 三苯基膦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CuCl_2催化剂对含二硫键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3.5.1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3.5.2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3.5.3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链段运动能力的影响
        3.5.4 CuCl_2催化剂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含动态二硫键和悬挂链的阻尼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2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2.1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影响
        4.2.2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2.3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2.4 悬挂链用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悬挂链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4.3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3.1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3.2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3.3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3.4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1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4.2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氢键作用的影响
        4.4.3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4.4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5.1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的影响
        4.5.2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4.5.3 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一种新型有机硅梯度阻尼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阻尼材料的分类
        1.2.1 粘滞阻尼材料
        1.2.2 金属阻尼材料
        1.2.3 智能阻尼材料
    1.3 有机硅材料
        1.3.1 有机硅的简介
        1.3.2 有机硅材料的分类
        1.3.3 有机硅材料的改性研究
    1.4 梯度聚合物
        1.4.1 梯度聚合物的定义
        1.4.2 梯度聚合物的合成
        1.4.3 梯度聚合物的性质
        1.4.4 梯度聚合物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基于聚丙烯酸丁酯接枝聚硅氧烷的梯度阻尼聚合物
        2.3.2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梯度阻尼聚合物
    2.4 结构表征
        2.4.1 扫描电镜测试(SEM)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5 性能测试
        2.5.1 动态力学测试(DMA)
        2.5.2 拉伸测试
        2.5.3 热机械性能测试(TMA)
        2.5.4 邵氏硬度测试
        2.5.5 溶胀比测试
        2.5.6 接触角测试
        2.5.7 压缩应力松弛测试
        2.5.8 导热率测试
        2.5.9 热失重测试(TG)
第三章 基于聚丙烯酸丁酯接枝聚硅氧烷的梯度阻尼聚合物
    3.1 前言
    3.2 梯度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3.3 梯度多层聚合物的表征
    3.4 硬度和溶胀比分析
    3.5 动态力学分析(DMA)
    3.6 热力学分析
    3.7 梯度多层聚合物的形貌分析
    3.8 梯度多层聚合物的阻尼机理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梯度阻尼聚合物
    4.1 前言
    4.2 梯度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质
    4.3 力学性能分析
    4.4 热稳定性能分析
    4.5 接触角与导热率分析
    4.6 硬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
2 硅橡胶阻尼材料的改性手段
    2.1 生胶结构改性
    2.2 共混改性
    2.3 互穿网络改性
    2.4 添加填料改性
3 结束语

(4)新型PUR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湿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
    1.2 聚氨酯胶黏剂的原理
    1.3 湿固化聚氨酯(PUR)热熔胶
    1.4 PUR热熔胶的合成
        1.4.1 多元醇
        1.4.2 异氰酸酯
        1.4.3 催化剂
        1.4.4 添加剂
    1.5 PUR热熔胶的改性
        1.5.1 硅烷偶联剂改性
        1.5.2 丙烯酸酯类改性
    1.6 PUR热熔胶的特点和应用
        1.6.1 使用特点
        1.6.2 应用范围
    1.7 课题背景及意义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PUR热熔胶的合成机理
    2.2 PUR热熔胶的湿固化机理
    2.3 PUR热熔胶的制备方法
        2.3.1 实验原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PUR热熔胶的制备
    2.4 PUR热熔胶的性能测试
        2.4.1 FT-IR表征
        2.4.2 剩余异氰酸酯基(-NCO)含量测定
        2.4.3 熔融粘度测定
        2.4.4 开放时间测定
        2.4.5 粘接强度测定
        2.4.6 胶膜柔韧性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FT-IR图谱分析
        2.5.2 聚酯/聚醚二元醇种类及摩尔比的影响
        2.5.3 异氰酸酯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2.5.4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5.5 反应时间的影响
        2.5.6 反应温度的影响
        2.5.7 添加剂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的改性研究
    3.1 改性剂PEDA的合成及动力学研究
        3.1.1 实验原料和制备方法
        3.1.2 分析方法
        3.1.3 反应机理
        3.1.4 动力学模型
        3.1.5 结果与讨论
        3.1.6 小结
    3.2 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3.2.1 实验原料和制备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小结
    3.3 具有高初粘力聚氨酯热熔胶的合成及表征
        3.3.1 PEDA改性PUR热熔胶的制备
        3.3.2 改性PUR热熔胶的性能测试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UR热熔胶热裂解行为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HMPUR的制备
        4.2.2 FT-IR表征
        4.2.3 热重分析
        4.2.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表征结果
        4.3.2 热分析
        4.3.3 HMPUR的热解反应类型
        4.3.4 热解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UR热熔胶的湿固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UR热熔胶预聚体样品的制备
        5.2.3 PUR热熔胶膜中水分子的饱和浓度测定
        5.2.4 PUR热熔胶湿固化动力学实验
    5.3 PUR热熔胶的湿固化机理和粘接机理
        5.3.1 湿固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
        5.3.2 PUR热熔胶的粘接机理
    5.4 PUR热熔胶湿固化动力学模型
    5.5 结果与讨论
        5.5.1 HMPUR中水分子的饱和浓度
        5.5.2 湿固化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5.5.3 有关PUR热熔胶膜湿固化过程的进一步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5)低模量宽阻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材料的阻尼理论
        1.2.1 聚合物材料的吸能
        1.2.2 时-温等效原理
        1.2.3 聚合物材料阻尼机理
        1.2.4 高分子材料阻尼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评价
    1.3 声子晶体
        1.3.1 布拉格散射型声子晶体
        1.3.2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
        1.3.3 两种声子晶体低频性能比较
        1.3.4 局域共振应用现状
    1.4 聚氨酯材料
        1.4.1 聚氨酯材料概述
        1.4.2 聚氨酯材料阻尼机理
    1.5 宽温域高阻尼PUE材料的制备
        1.5.1 聚氨酯材料分子结构设计
        1.5.2 共混
        1.5.3 共聚
        1.5.3.1 嵌段共聚
        1.5.3.2 接枝共聚
        1.5.4 互穿网络聚合物
        1.5.4.1 PU/EP IPN的研究现状
        1.5.4.2 PU/VER IPN的研究现状
        1.5.4.3 聚氨酯/聚硅氧烷IPN的研究现状
        1.5.5 有机-无机杂化PUE材料
        1.5.6 填料/聚氨酯阻尼材料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实验设想及方案
第二章 低模量宽阻尼聚氨酯弹性体基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硬段结构的PUE材料的合成
        2.2.3.1 实验方案
        2.2.3.2 实验合成工艺与流程
        2.2.4 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2.2.4.1 预聚体中-NCO%的测定
        2.2.4.2 红外测试
        2.2.4.3 硬度测试
        2.2.4.4 机械性能测试
        2.2.4.5 吸水率测试
        2.2.4.6 热失重测试
        2.2.4.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2.2.4.8 回弹性性能测试
        2.2.4.9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异氰酸酯种类对PUE性能的影响
        2.3.1.1 不同多异氰酸酯PUE的合成
        2.3.1.2 异氰酸酯种类的PUE的FTIR分析
        2.3.1.3 异氰酸酯种类对PUE硬度的影响
        2.3.1.4 异氰酸酯种类对PUE机械性能的影响
        2.3.1.5 异氰酸酯种类对PUE动态力学的影响
        2.3.1.6 异氰酸酯种类对PUE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2.3.1.7 小结
        2.3.2 扩链交联剂种类对PUE性能的影响
        2.3.2.1 不同扩链交联剂PUE的合成
        2.3.2.2 不同扩链交联剂种类PUE的FTIR分析
        2.3.2.3 扩链交联剂种类对PUE硬度的影响
        2.3.2.4 扩链交联剂种类对PUE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5 不同扩链剂种类对PUE吸水率的影响
        2.3.2.6 不同扩链剂种类对PUE动态力学的影响
        2.3.2.7 小结
        2.3.3 -NCO%含量对HMDI型PUE性能的影响
        2.3.3.1 -NCO%含量HMDI型PUE的合成
        2.3.3.2 -NCO%含量HMDI型PUE的FTIR分析
        2.3.3.3 -NCO%含量对HMDI型PUE硬度、回弹率的影响
        2.3.3.4 -NCO%含量对HMDI型PUE机械性能的影响
        2.3.3.5 -NCO%含量对HMDI型PUE动态力学的影响
        2.3.3.6 -NCO%含量对HMDI型PUE热力学的影响
        2.3.3.7 小结
        2.3.4 不同R值对HMDI型PUE性能的影响
        2.3.4.1 R值的HMDI型PUE的合成
        2.3.4.2 R值HMDI型PUE的FTIR分析
        2.3.4.3 R值HMDI型PUE的硬度、力学性能分析
        2.3.4.4 R值对HMDI型PUE的吸水率的影响
        2.3.4.5 R值对HMDI型PUE的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6 HMDI型PUE的热老化性能的影响
        2.3.4.7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MDI型PUE的改性的制备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使用仪器与设备
        3.2.3 HMDI型PUE的改性试样的制备
        3.2.3.1 实验方案
        3.2.3.2 实验工艺与流程
        3.2.4 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3.2.4.1 预聚体中剩余-NCO%含量的测定
        3.2.4.2 红外测试
        3.2.4.3 硬度测试
        3.2.4.4 力学性能测试
        3.2.4.5 吸水率测试
        3.2.4.6 热失重测试
        3.2.4.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3.2.4.9 热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及红外光谱分析
        3.3.2 E-51改性HMDI型PUE的硬度分析
        3.3.3 E-51改性HMDI型PUE的力学性能分析
        3.3.4 E-51改性HMDI型PUE的吸水率分析
        3.3.5 E-51改性HMDI型PUE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3.3.6 E-51改性HMDI型PUE的热失重分析
        3.3.7 E-51改性HMDI型PUE的热老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料对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使用仪器与设备
        4.2.3 HMDI型PUE的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4.2.3.1 实验方案
        4.2.3.2 实验工艺与流程
        4.2.4 测试方法及仪器设备
        4.2.4.1 预聚体中剩余-NCO%含量的测定
        4.2.4.2 红外测试
        4.2.4.3 硬度测试
        4.2.4.4 力学性能测试
        4.2.4.5 吸水率测试
        4.2.4.6 热失重测试
        4.2.4.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4.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硬度分析
        4.3.3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3.4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耐水性分析
        4.3.5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4.3.6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4.3.7 HMDI型PUE复合材料的热失重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IPN的制备
    1.1 聚氨酯/乙烯基树脂IPN
    1.2 聚氨酯/环氧树脂IPN
    1.3 聚氨酯/聚硅氧烷IPN
2 聚氨酯IPN表征分析
    2.1 聚氨酯IPN相分离理论分析
    2.2 聚氨酯IPN性能测试分析
3 结语

(7)汽车用新型PVC抗石击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用抗石击涂料
        1.1.1 汽车用抗石击涂料概述
        1.1.2 抗石击涂料的粘附作用机理
    1.2 PVC型抗石击涂料
    1.3 硅烷偶联剂
        1.3.1 硅烷偶联剂概述
        1.3.2 硅烷偶联剂在涂料中的应用
    1.4 硅烷偶联剂交联PVC研究进展
        1.4.1 硅烷交联技术概述
        1.4.2 硅烷交联PVC研究进展
    1.5 互穿聚合物网络及其在涂料和胶粘剂中的应用
        1.5.1 互穿聚合物网络概述
        1.5.2 互穿聚合物网络在涂料和胶粘剂中的应用
    1.6 硅烷偶联剂与树脂形成互穿网络结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改性PVC抗石击涂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实验设备仪器
        2.2.3 互穿网络法改性PVC抗石击涂料的制备
        2.2.3.1 互穿网络聚合物溶液的合成
        2.2.3.2 互穿网络法改性PVC抗石击涂料的配制
        2.2.4 互穿网络法改性PVC抗石击涂料的测试与表征
        2.2.4.1 红外光谱测试
        2.2.4.2 热性能测定
        2.2.4.3 形貌的观察
        2.2.4.4 表面接触角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1.1 Z-6020 与电泳漆板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2.3.1.2 Z-6020 与纳米碳酸钙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
        2.3.2 热性能分析
        2.3.2.1 DSC的测定
        2.3.2.2 TG的测定
        2.3.3 硅烷偶联剂改性的PVC膜的形貌观察
        2.3.4 表面接触角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PVC抗石击涂料的防流挂滑落性和流变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2 性能测试
        3.2.2.1 防流挂滑落性测试
        3.2.2.2 流变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烷偶联剂Z-6020 对涂料的防滑落性的影响及机理
        3.3.2 聚A-172 对涂料的防流挂性的影响及机理
        3.3.3 Z-6020 和聚A-172 对流变性能的影响
        3.3.3.1 屈服应力
        3.3.3.2 触变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PVC抗石击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及材料
        4.2.2 力学性能测试
        4.2.2.1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测试
        4.2.2.2 附着力测试
        4.2.2.3 剪切强度测试
        4.2.3 耐磨损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6020 和聚A-172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1 Z-6020 和聚A-172 对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4.3.1.2 Z-6020 对附着力的影响
        4.3.1.3 Z-6020 和聚A-172 对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3.2 Z-6020 和聚A-172 对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聚硅氧烷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聚硅氧烷IPN的研究状况
    1.1顺序型IPN
    1.2同步型IPN
    1.3半IPN(semi-IPN)
    1.4胶乳IPN(LIPN)
    1.5纳米复合材料
2聚硅氧烷IPN的应用
    2.1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2在膜材料中的应用
    2.3在减震阻尼材料中的应用
    2.4在涂料涂层中的应用
3展望

(9)聚氨酯/白炭黑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对橡胶的互穿网络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概述
        1.1.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1.1.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
        1.1.2.1 溶胶-凝胶(Sol-Gel)法
        1.1.2.2 原位生成聚合法
        1.1.2.3 插层复合法
        1.1.2.4 共混法
        1.1.3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2 聚氨酯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2.1 聚氨酯概述
        1.2.1.1 聚氨酯的基本概念
        1.2.1.2 聚氨酯的微观相分离
        1.2.1.3 聚氨酯的氢键行为
        1.2.1.4 聚氨酯弹性体的分类与性能
        1.2.2 白炭黑简介
        1.2.3 国内外对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意义和方法
    1.4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概述
        1.4.1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1.4.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结构形态特征
        1.4.3 IPN 增强理论
        1.4.4 IPN 应用领域
    1.5 聚氨酯对橡胶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5.1 热塑性聚氨酯对橡胶共混改性
        1.5.2 混炼型聚氨酯对橡胶共混改性
        1.5.3 浇注型聚氨酯对橡胶共混改性
        1.5.4 其它类型聚氨酯对橡胶共混改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聚氨酯及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的制备
        2.2.3 分析测试
        2.2.3.1 PU 预聚体中-NCO 含量的测定
        2.2.3.2 PU 预聚体羟值的测定
        2.2.3.3 白炭黑表面羟基含量的测定
        2.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3.5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3.7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2.3.8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2.3.9 PU/silica 混合物硫化特性测试
        2.2.3.10 PU/silica 杂化材料硫化胶交联密度测定
        2.2.3.11 PU/silica 杂化材料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2.2.3.12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3.1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2.3.14 热重分析(TG)
        2.2.3.15 表面接触角测试
        2.2.3.16 动态力学分析(DMA)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及 PU/silica 杂化材料的合成反应和结构模型
        2.3.1.1 半预聚法制备聚氨酯
        2.3.1.2 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 PU/silica 杂化材料
        2.3.2 NCO 封端 PU 预聚体的制备和表征
        2.3.2.1 NCO 与 OH 摩尔比确定
        2.3.2.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PU/silica 杂化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3.3.1 红外光谱分析
        2.3.3.2 X 射线衍射分析
        2.3.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3.4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2.3.4 PU/silica 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
        2.3.4.1 等温 DSC 分析
        2.3.4.2 非等温 DSC 分析
        2.3.4.3 红外光谱分析
        2.3.4.4 硫化特性分析
        2.3.5 Silica 用量对 PU/silica 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3.5.1 红外光谱分析
        2.3.5.2 形貌分析
        2.3.5.3 DSC 分析
        2.3.5.4 固化时间
        2.3.5.5 力学性能
        2.3.5.6 动态力学性能
        2.3.5.7 热稳定性
        2.3.5.8 表面接触角
        2.3.6 NCO/OH 摩尔比对 PU/silica 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3.6.1 固化时间
        2.3.6.2 力学性能
        2.3.6.3 DSC 分析
        2.3.6.4 动态力学性能
        2.3.6.5 热稳定性
        2.3.7 二异氰酸酯种类对 PU/silica 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3.7.1 固化时间
        2.3.7.2 力学性能
        2.3.7.3 DSC 分析
        2.3.7.4 动态力学性能
        2.3.7.5 热稳定性
        2.3.8 二元醇种类对 PU/silica 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3.8.1 X 射线衍射
        2.3.8.2 形貌分析
        2.3.8.3 DSC 分析
        2.3.8.4 固化时间
        2.3.8.5 力学性能
        2.3.8.6 动态力学性能
        2.3.8.7 热稳定性
        2.3.9 二元醇分子量对 PU/silica 杂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3.9.1 X 射线衍射
        2.3.9.2 DSC 分析
        2.3.9.3 固化时间
        2.3.9.4 力学性能
        2.3.9.5 动态力学性能
        2.3.9.6 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对丁腈橡胶互穿网络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PU/silica 杂化材料的制备
        3.2.3 丁腈橡胶/聚氨酯/白炭黑 IPN 材料的制备
        3.2.4 分析测试
        3.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4.2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3.2.4.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2.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3.2.4.5 混炼胶硫化特性测试
        3.2.4.6 混炼胶加工性能分析(RPA)
        3.2.4.7 混炼胶门尼粘度分析
        3.2.4.8 硫化胶交联密度测定
        3.2.4.9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3.2.4.10 透射电镜分析(TEM)
        3.2.4.11 扫描电镜分析(SEM)
        3.2.4.12 热重分析(TG)
        3.2.4.13 动态力学分析(DMA)
        3.2.4.14 耐磨性能测试
        3.2.4.15 抗屈挠龟裂性能测试
        3.2.4.16 耐油性能测试
        3.2.4.17 NBR/CB 体系与 PU/silica 体系 180°T 剥离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U/silica 杂化材料和 NBR 硫化匹配性研究
        3.3.2 NBR/(PU-silica)-IPN 固化工艺研究
        3.3.3 NBR/(PU-silica)-IPN 的结构表征
        3.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3.2 X 射线衍射分析
        3.3.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NBR/(PU-silica)-IPN 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3.3.4.1 等温 DSC 分析
        3.3.4.2 非等温 DSC 分析
        3.3.4.3 红外光谱分析
        3.3.5 NBR/(PU-silica)-IPN 的形成过程
        3.3.6 PU/silica 用量对 N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6.1 门尼粘度分析
        3.3.6.2 加工性能分析
        3.3.6.3 硫化曲线
        3.3.6.4 非等温 DSC 固化动力学分析
        3.3.6.5 形貌分析
        3.3.6.6 动态力学性能
        3.3.6.7 力学性能
        3.3.6.8 PU/silica 与 NBR 相界面研究
        3.3.6.9 PU/silica 杂化材料对 NBR 增强机理研究
        3.3.6.10 热稳定性
        3.3.6.11 耐油性能
        3.3.6.12 耐磨性能
        3.3.6.13 耐屈挠龟裂性能
        3.3.6.14 PU/silica 杂化材料增强 NBR 抗屈挠龟裂性能机理分析
        3.3.7 Silica 用量对 N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7.1 硫化曲线
        3.3.7.2 形貌分析
        3.3.7.3 动态力学性能
        3.3.7.4 力学性能
        3.3.7.5 热稳定性
        3.3.7.6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3.3.8 二元醇种类对 N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8.1 硫化曲线
        3.3.8.2 形貌分析
        3.3.8.3 动态力学性能
        3.3.8.4 力学性能
        3.3.8.5 热稳定性
        3.3.8.6 耐油性能
        3.3.8.7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3.3.9 二元醇分子量对 N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9.1 硫化曲线
        3.3.9.2 形貌分析
        3.3.9.3 X 射线衍射
        3.3.9.4 动态力学性能
        3.3.9.5 力学性能
        3.3.9.6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对丁苯橡胶互穿网络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聚氨酯/白炭黑杂化材料的制备
        4.2.3 丁苯橡胶/聚氨酯/白炭黑 IPN 材料的制备
        4.2.4 分析与测试
        4.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4.2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4.2.4.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2.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4.2.4.5 混炼胶硫化特性测试
        4.2.4.6 硫化胶交联密度测定
        4.2.4.7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4.2.4.8 透射电镜分析(TEM)
        4.2.4.9 扫描电镜分析(SEM)
        4.2.4.10 热重分析(TG)
        4.2.4.11 动态力学分析(DMA)
        4.2.4.12 耐磨性能测试
        4.2.4.13 抗屈挠龟裂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U/silica 杂化材料和 SBR 硫化匹配性研究
        4.3.2 SBR/(PU-silica)-IPN 的结构表征
        4.3.2.1 红外光谱分析
        4.3.2.2 X 射线衍射分析
        4.3.2.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3 SBR/(PU-silica)-IPN 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4.3.3.1 等温 DSC 分析
        4.3.3.2 非等温 DSC 分析
        4.3.4 PU/silica 用量对 S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4.1 硫化曲线
        4.3.4.2 非等温 DSC 固化动力学研究
        4.3.4.3 形貌分析
        4.3.4.4 动态力学性能
        4.3.4.5 力学性能
        4.3.4.6 热稳定性
        4.3.4.7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4.3.5 NCO/OH 摩尔比对 S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5.1 硫化曲线
        4.3.5.2 形貌分析
        4.3.5.3 动态力学性能
        4.3.5.4 力学性能
        4.3.5.5 热稳定性
        4.3.5.6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4.3.6 二元醇种类对 SBR/(PU-silica)-IPN 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6.1 硫化曲线
        4.3.6.2 力学性能
        4.3.6.3 耐磨性能和抗屈挠龟裂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功能粒子掺杂聚氨酯基阻尼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尼材料简介
    1.3 聚合物基阻尼复合材料的阻尼机理
    1.4 聚合物基阻尼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评价方法
        1.4.1 比阻尼能力法
        1.4.2 相位角正切值法
        1.4.3 损耗因子法
        1.4.4 D.F.函数法
        1.4.5 TA函数法
    1.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1.5.1 分子链结构的影响
        1.5.2 相容性的影响
        1.5.3 填料的影响
    1.6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有机-无机杂化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TPU-EP)聚合物基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PU-EP聚合物基体的阻尼性能研究
        2.3.2 频率对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及分子运动活化能的计算
        2.3.3 TPU-EP聚合物基体的组成与结构研究
        2.3.4 TPU-EP聚合物基体的表面形态研究
        2.3.5 TPU-EP聚合物基体的热行为研究
        2.3.6 聚醚软段对TPU-EP聚合物基体阻尼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醚型聚氨酯-环氧树脂/聚酯型聚氨酯(TPU-EP/SPU)接枝IPN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醚软段对TPU-EP/SPU接枝IPN的阻尼性能的影响
        3.3.2 配比对TPU-EP/SPU接枝IPN的阻尼性能的影响
        3.3.3 TPU-EP/SPU接枝IPN的组成与结构研究
        3.3.4 TPU-EP/SPU接枝IPN的形态研究
        3.3.5 TPU-EP/SPU接枝IPN的热行为研究
        3.3.6 TPU-EP/SPU接枝IPN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脚状氧化辞(T-ZnO)掺杂TPU-EP/SP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ZnO晶须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4.3.2 T-ZnO晶须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热行为研究
        4.3.3 T-ZnO晶须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研究
        4.3.4 T-ZnO晶须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研究
        4.3.5 T-ZnO晶须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原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5.3.2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研究
        5.3.3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热行为研究
        5.3.4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研究
        5.3.5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研究
        5.3.6 介孔分子筛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锆钛酸铅(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实验原料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6.3.2 导电相对压电阻尼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研究
        6.3.4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表面形态研究
        6.3.5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研究
        6.3.6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热行为研究
        6.3.7 三种功能粒子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热行为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6.3.8 PZT掺杂TPU-EP/SPU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态共价键和悬挂链协同作用的可控宽温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D]. 秦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
  • [2]一种新型有机硅梯度阻尼材料的研究和制备[D]. 盛泽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3]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明毫,朱金华,卢世杰,迟雷鹏. 弹性体, 2018(05)
  • [4]新型PUR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湿固化机理研究[D]. 孙莉.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5]低模量宽阻域高阻尼聚氨酯弹性体的研制[D]. 张成彬.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6]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分析[J]. 郭怀泉,李冰,律微波,田清波,李金辉,赵宁. 化工新型材料, 2016(09)
  • [7]汽车用新型PVC抗石击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邹志群.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8]聚硅氧烷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及应用[J]. 黄计锋,葛建芳,程少辉,梁伟杰. 高分子通报, 2014(01)
  • [9]聚氨酯/白炭黑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其对橡胶的互穿网络改性研究[D]. 谭井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10]功能粒子掺杂聚氨酯基阻尼复合材料[D]. 马驰. 东北大学, 2012(07)


聚氨酯材料论文 阻尼材料论文 pur热熔胶论文 阻尼振动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