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宋义前,王佳武,于庆帆,唐永清,王朴[1](2019)在《伊犁垦区苹果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为摸清伊犁垦区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从而促进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控。本文于2016-2018年在伊犁垦区苹果主栽区采用系统普查、标准地监测及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动态及危害规律进行调查,探讨苹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结果表明:伊犁垦区苹果常见病害8种,常见虫害9种,其中以苹果黑星病、腐烂病、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红蜘蛛、蚜虫为主要病虫害。危害较重的病害为苹果黑星病,该病每年4月上旬开始侵染,早春低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爆发。危害较重的虫害是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通过定点监测,得出苹果蠹蛾在伊犁垦区一年发生3代,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由于受7、8月高温的影响,这两种食心虫均出现世代重叠现象。主要以幼虫钻蛀果实进行危害,防治难度较大,对晚熟品种果实危害严重。在苹果生产上采用合理密植、适时修剪、科学施肥、选种抗病品种及冬季、早春清园为主的农业措施防治,糖醋液、果实套袋及性诱剂诱杀成虫的物理措施,配合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苹果病虫害的发生。
陈传聪,林居宁,张长和,曾少敏,黄新忠[2](2017)在《梨斑点病田间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筛选高效安全药剂防治梨斑点病,以5年生‘翠冠’梨为试材,选择8种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和5种不同组合混配药剂,进行单一药剂防效筛选和混配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百泰(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科博(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个处理防效较高,分别达80.90%、74.62%、79.33%、77.65%、82.20%,可作为防治梨斑点病的主要杀菌剂或保护剂交替使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33%氨基酸寡糖素水剂3 0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 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百泰1 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溴菌腈乳油1 500倍液4个混配药剂处理防效分别达87.13%、89.26%、89.98%、81.84%,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应的单一药剂处理,说明在选用防效较高的药剂作为主要防治药剂的同时,混配1种或1种以上其他药剂,有助于提高梨斑点病防治效果。
林立培,刘兆鸿[3](2015)在《70%燕化美意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橘疮痂病、炭疽病示范》文中提出为了明确燕化美意对柑橘疮痂病和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柑橘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进行了防治试验示范。示范调查结果表明:70%燕化美意可湿性粉剂3500倍连续用药2次后对柑橘疮痂病和柑橘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优于平乐县当前较广泛应用的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且对柑橘安全,可以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建议使用浓度为3500倍左右。
董维新[4](2014)在《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文中认为苹果褐斑病是造成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果树受害后造成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常引起二次发芽开花,果实不能正常发育,甚至引起早期落果,给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市场上防治苹果褐斑病的农药种类繁杂,防治效果良莠不齐,给果农用药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筛选出适宜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苹果褐斑病最佳防治药剂,选择了五种药剂进行对比试验,供广大果农参考。1试验材料和方法1.1供试药剂处理1∶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施用浓度600
赵菊莲[5](2014)在《陇东地区苹果轮纹病药剂防治试验》文中指出针对最近几年陇东地区苹果轮纹病发生严重,而防治药剂使用混乱的问题,结合前期工作,选择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53%多菌灵·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大生M-4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苹果轮纹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和53%多菌灵·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具有较高的防效,采收期防效分别达到89.50%、90.15%,贮藏期防效分别达到94.55%、92.73%,显着高于其他药剂处理。
吴金亮,郭萍,兰红霞[6](2013)在《80%必得利可湿性粉防治几种苹果病害试验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验证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果实病害,褐斑病等主要病害的效果。
李春霞,任小兵,张李明,李春祥,罗富平[7](2012)在《延安苹果产区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文中指出于2008~2011年,对延安所有苹果产区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苹果主要病虫害有腐烂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轮纹病、锈病、炭疽病、黄叶病、苹果黄蚜、苹果绵蚜、山楂叶螨、金纹细蛾、顶梢卷叶蛾、金龟子、大青叶蝉、舟形毛虫、天幕毛虫、梨星毛虫、球坚介壳虫共17种,其中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黄蚜、金纹细蛾、山楂叶螨是延安市苹果产区发生普遍且严重的病虫害,其它病虫发生由于地域、果园位置、树龄、管理水平在不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和管理水平将延安苹果划分为三大类型。同时,分析了果园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综合防治方法。
赵俊芳,乔趁峰,常聚普,周增强,杨玉巧,杨旭琦[8](2012)在《苹果丝核菌室内药效对比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PDA培养基25℃条件下用抑菌圈法进行防治苹果丝核叶枯病病原菌Rhizoctonia sp.室内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EW和25%丙环唑EC抑菌效果较好。25%戊唑醇EW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倍的抑制率分别为97.16%,85.08%,70.04%,52.28%,42.29%;25%丙环唑EC 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倍的抑制率分别为100%,93.96%,80.39%,61.41%,47.35%。25%丙环唑EC的EC50值仅为0.86 mg/mL,毒力最强。在生产上防治苹果丝核叶枯病建议使用25%丙环唑EC和25%戊唑醇EW。
魏巍[9](2010)在《苹果主要物候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苹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病虫害,提出了防治不同对象的药剂选择、药剂用量及药液浓度。
刘森,杨启勇,朱雪岩,刘明忠,王吉奎,王成宽[10](2009)在《几种杀菌剂对烂果病的防治效果》文中指出6年的试验及示范推广表明,防治苹果、梨、葡萄和桃的烂果病,均以60%独特1200倍液的效果最佳。喷60%独特1200倍液后,红富士苹果好果率97.5%、新乔纳金苹果好果率97.7%、新红星苹果好果率96.96%,丰水梨好果率96.8%、博山池梨好果率96.9%,红提葡萄好果率96.4%、巨峰葡萄好果率97.1%,沙红桃好果率97.3%、新星桃好果率97.2%,均明显优于其它药剂处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 |
| 1.2 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动态监测 |
| 1.2.1 苹果黑星病发生情况监测 |
| 1.2.2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发生动态监测 |
| 1.3 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计算 |
| 1.3.1 农业防治措施 |
| 1.3.2 性诱剂防治 |
| 1.3.3 物理防治 |
| 1.3.4 药剂防治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苹果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
| 2.2 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动态监测结果 |
| 2.2.1 苹果黑星病发生及危害情况 |
| 2.2.2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 |
| 2.2.3 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 |
| 2.3 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
| 2.3.1 农业防治 |
| 2.3.2 物理防治 |
| 2.3.3 性诱剂防治 |
| 2.3.4 化学防治 |
| (1) 苹果黑星病药剂防治。 |
| (2) 食心虫药剂防治。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处理与设计 |
| 1.2.1 单一药剂防效试验 |
| 1.2.2 混配药剂防效试验 |
| 1.3 药效调查及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单一药剂防效分析 |
| 2.2 混配药剂防效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示范时间和地点 |
| 1.2 示范果园基本情况 |
| 1.3 示范设计与安排 |
| 1.3.1 药剂 |
| 1.3.2 示范处理设计 |
| 1.4 施药处理与方法 |
| 1.4.1 施药处理 |
| 1.4.2 施药方法 |
| 1.5 示范调查与统计方法 |
| 1.5.1 药效调查 |
| 1.5.2 病害分级标准 |
| 1.5.3药效计算方法 |
| 1.5.4 对柑橘安全性调查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示范防治效果 |
| 2.2 对柑橘安全性 |
| 2.3 示范综合分析 |
| 3 示范小结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
| 1.3 供试作物与靶标 |
|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1.5 调查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 1 供试药剂 |
| 1. 2 试验地概况 |
| 1. 3 试验设计 |
| 1. 4 调查项目 |
| 2 结果与分析 |
| 2. 1 不同药剂处理对采收期苹果果实轮纹病的田间防效 |
| 2. 2 不同药剂处理对贮藏期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供试药剂 |
| 1.2 供试作物 |
| 1.3 防治对象 |
| 1.4 试验处理 |
| 1.5 基本情况 |
| 1.6 调查时间和方法 |
| 1.7 调查结果 |
| (1) 80%必得利防治苹果落叶病 (褐斑病) 病叶数调查统计如表2。 |
| (2) 果实病情调查统计如表3。 |
| (3) 以褐斑点病为主的叶部病害调查统计如表4。 |
| 2 结论分析 |
|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 1.1 调查地点 |
| 1.2 调查方法 |
| 2 苹果病、虫害种类及分析 |
| 2.1 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 |
| 2.2 苹果虫害种类及危害 |
| 2.3 果园药剂使用情况 |
| 2.3.1 药剂使用次数 |
| 2.3.2 使用的药剂种类 |
| 3 存在的问题 |
| 3.1 果品生产的质量意识不强 |
| 3.2 果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
| 4 解决措施 |
| 4.1 建立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 |
| 4.2 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 |
| 4.3 提高无公害综合防治意识 |
| 5 加强病虫害防治 |
| 5.1 抓春季 (开花前) 苹果园的病虫害管理 |
| 5.1.1 清园 |
| 5.1.2 刮树皮 |
| 5.2 适时准确用药, 控制病虫发生 |
| 5.2.1 萌芽前清园后 |
| 5.2.2 4月中下旬 (花序分离期) |
| 5.2.3 5月上、中旬 (花后及生理落果期) |
| 5.2.4 5月下旬至6月上旬 |
| 5.2.5 6月中下旬至7月 (套袋后) |
| 5.2.6 8月份 |
| 5.2.7 9月份除袋前 |
| 5.2.8 10~11月份采果后 |
| 5.2.9 落叶后 |
| 6 结论 |
| 1 安全有效农药的选择依据 |
| 2 苹果园主要病虫害 |
| 3 各物候期病虫害防治措施 |
| 3.1 花芽萌动期 (3-4月) |
| 3.2 花芽开绽期 (4月下旬) |
| 3.3 花序分离期至花前2~3 |
| 3.4 苹果花期 (5月中旬) |
| 3.5 谢花后7~10 |
| 3.6 苹果脱毛期 (6月上旬) |
| 3.7 皮孔形成期 (6月中旬) |
| 3.8 幼果膨大期 (6月下旬) |
| 3.9 果实发育期 (7月) |
| 3.10 秋梢速长期 (8月中、下旬) |
| 3.11 秋梢停长期 (8月下旬-9月上旬) |
| 3.12 果实成熟期 (9月上旬-10月中旬) |
| 3.13 采收后至休眠期 (11月-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