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陈谦平,徐勇,江沛,张生[1](2021)在《新时期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反思及展望(笔谈)》文中研究说明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吸收多领域新知识与新思想,有助于改进思维方法,维护并促动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开放格局,以争取新的学术成果。
钟钦武[2](2021)在《“排法”:山东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新探》文中认为"排法"斗争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独立货币本位市场的运动。"排法"并非完全抛弃法币,而是将法币掌控起来作为根据地的"外汇",以平衡内外经济。就政策而言,"排法"斗争经历了从联合到排挤再到排除法币的转变。斗争实际是中共以法币为媒介与日伪进行的货币战,国民党影响甚微。就实践而言,"排法"斗争中民众质疑与日伪打击相伴而至,中共在经历了失败与调整后才最终获取民众信任,基本廓清根据地货币市场。此后,工商管理局对金融体系的维护亦是"排法"斗争的延续。通过"排法"斗争,中共掌控了区域货币控制权,使其较早在山东地区获得以货币调度各种经济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能成为中共革命通向成功的有力跳板的重要因素。
刘岩岩[3](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经济互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两地区分属不同的经济系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技术所限,二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虽然一直存在,但在传统农耕时代并不突出。全面抗战时期,西部大后方成为支撑抗战的根基,尤其是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能忽视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大后方的作用。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西南大后方和西北大后方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外部力量推动和政府政策调控等合力作用下,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新型市场网络逐步构建,并通过川陕之间的企业传导、资源互补、金融互助等形式多样的经济互动,迎来了西部地区战时发展的新格局。
周建波,陈皓,孙淑彬[4](2021)在《国家能力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基于文献史回顾的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国家能力视为解释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围绕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能力与财政、金融、工业化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国家能力指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和为社会提供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产权保护等公共品的能力。对于现代国家而言,财政汲取能力取决于财政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而为社会提供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产权保护等公共品的能力则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水平与效率。正是孱弱的国防能力,使得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品的供应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过度干预影响了工农业,尤其农业的效率。改革开放后通过尊重微观经济主体利益等方式,最终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制度优势,取得了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岳子璇[5](2021)在《太行区群英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并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广泛、深入发动人民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采用各种办法放手发动群众,召开群众性大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苦心经营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太行根据地战略位置紧要。中国共产党于1944年、1946年在此召开了两届规模较大的区级群英大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太行根据地各县域群英会也纷纷召开,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有特色。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于1944年11月21日到12月7日召开,会议表彰了抗战和灾荒中出现的英雄模范并总结交流了杀敌与生产经验,发挥了英雄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时值战争年代且在1942、1943年大灾荒之后,根据地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黎北县南委泉村作为会议地址。由于各种阻力,会议的筹备工作经历了一些曲折,筹委会的成立使得会议筹备工作滞后的情况有所好转,党政机关、英雄模范都直接参与到了大会的筹备工作中。此次会议具有明显的战时性与暂时性特征,通过实物展览、交流座谈、选举表彰等方式对英雄模范进行激励、动员,获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会议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激发,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深刻地影响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的召开。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于解放战争初期召开,旨在表彰抗战胜利后太行区涌现出的英雄模范,总结经验、推广传播,以促进战斗、生产、翻身运动的发展,使太行区人民在心理和行动上实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会期从1946年12月2日到12月21日,共计19天,第二届群英会的准备工作同样纷繁复杂,太行区各县市政府、机关团体、社会各界、英雄模范的广泛参与保障了会议流程、秩序的合理及完备。与第一届群英大会相比,第二届群英大会在参会英雄的广度、英雄交流的深度及选举表彰的力度方面均有所提高。会后,各解放区新英雄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此次大会是共产党在太行区召开的最后一届群英大会,深远地影响了新中国劳模表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除两届区级群英会外,太行县域群英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中以黎城县群英会最为典型。黎城县群英会在1944年到1946年间召开了三次,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筹备会议,黎城县政府努力克服财政紧张问题,积极开展筹备工作,评选并表彰了一批英雄模范代表。黎城县生产、纺织、合作运动的发展在太行各县优势突出,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也在此落地生根。黎城县群英会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它所凝结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延绵不绝、代代相传。总之,太行区群英大会的召开是根据地时期太行军民的大事,不论是区级群英会还是县域群英会均对太行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塑造英雄模范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也可以看出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冉小蒙[6](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湖北省银行研究》文中认为
毛婷婷[7](2021)在《新疆法币流通研究(1937-1946)》文中研究表明
龙萱[8](2021)在《抗战时期重庆筵席及娱乐税研究(1938-1945)》文中研究指明
沈芳宁[9](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地政研究》文中指出
刘行[10](2021)在《抗战时期伪淮海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努力推进抗战史暨抗战大后方研究 |
| 抗战大后方刍议 |
| “弹着图”与“枪后”:开放格局中的抗战大后方研究 |
| 一、“弹着图”的发掘及其运用 |
| 二、“枪后”语境及其用法 |
| 三、维护与推进抗战大后方研究的开放格局 |
| 关注战时大后方财经建设对于持久抗战的支撑作用 |
| 一、税收锐减与金融动荡 |
| 二、调整产业结构与夯实持久战根基 |
| 三、征兵、征粮中的利益博弈 |
| 现代物理学概念的借用:历史研究的新可能——以抗战大后方研究为例 |
| 一、黑洞——历史研究的“视界” |
| 二、背景辐射、哈勃红移——历史的“远去” |
| 三、引力波——历史事件的“涟漪” |
| 一、从联合到排挤:第一次“排法”斗争 |
| 二、从排挤到排除:“排法”斗争再起 |
| 三、独立货币市场确立与工商管理局的维护 |
| 四、结语 |
| 一、财政与国家能力 |
| (一)晚清时期的财政转型 |
| (二)民国时期的财政与国家能力 |
| (三)新中国时期的财政与国家能力 |
| 二、金融与国家能力 |
| (一)晚清时期的金融发展与国家能力 |
| (二)民国时期的金融发展与国家能力 |
| (三)新中国时期的金融发展与国家能力 |
| 三、工业化与国家能力 |
| (一)晚清时期的工业化发展与国家能力 |
| (二)民国时期的工业化发展与国家能力 |
| (三)新中国时期的工业化发展与国家能力 |
| 四、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空前大事: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述论 |
| 第一节 重筹备:第一届群英会之前期酝酿 |
| 一、战争、天灾中酝酿会议 |
| 二、会址的选择 |
| 三、材料收集与英模推选 |
| 第二节 稳落实:第一届群英会之具体议程 |
| 一、实物展览激励 |
| 二、交流座谈鼓舞 |
| 三、选举表彰带动 |
| 第三节 促革命:第一届群英会之会后效应 |
| 一、争当杀敌英雄 |
| 二、努力达到“耕三余一” |
| 三、蓬勃发展的文化生活 |
| 小结 |
| 第二章 再攀高峰: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探析 |
| 第一节 忙中有序:纷繁复杂的会前工作 |
| 一、选举参会英雄 |
| 二、布置大会展览馆 |
| 三、确保会议秩序 |
| 第二节 不断调整:灵活多样的会议内容 |
| 一、资格审查与领导报告 |
| 二、英雄的经验创造 |
| 三、英雄受奖荣归 |
| 第三节 空前绝后:第二届群英大会的独特效应 |
| 一、新英雄主义迅速发展 |
| 二、翻身英雄大显身手 |
| 三、太行区最后一届群英会 |
| 小结 |
| 第三章 典型案例:太行区群英会影响下的黎城县群英会 |
| 第一节 思想引领:黎城县第一届群英会 |
| 一、历史与现实的加持 |
| 二、曲折的筹备工作 |
| 三、英雄的彰显 |
| 第二节 思想到技术的转型:黎城县第二届群英会 |
| 一、群英会的资金来源 |
| 二、英雄模范的“发明”与“检讨” |
| 三、“组织起来”的创造 |
| 第三节 技术到组织的再转型:黎城县第三届群英会 |
| 一、以石寸金为代表的劳动英雄 |
| 二、纺织英雄与合作英雄的独特经验 |
| 三、参战自学模范与模范干部的特征 |
| 小结 |
| 结语 |
| 一、太行区群英会的特征分析 |
| 二、太行区群英会的发展演变 |
| 三、太行区群英会的历史影响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