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莉[1](2018)在《年产3万吨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工厂设计》文中指出本设计秉持“将白酒生产与品牌文化相结合,打造旅游工业园区”的理念,首先,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进行详细论证,阐述酿酒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制曲工艺和制酒工艺,统计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发酵时长、水的不同要求,有助于建厂所需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延续传统制曲制酒工艺的同时,也对部分工艺做出创新:将高温曲(65℃)和中温曲(顶点温度为50-60℃)双曲并用,采用多微共酵的方式,多方位提高白酒的香味。在不影响窖池周转的情况下,将封池发酵期,由之前的50天延长至65天左右,提升酒质。其次,紧紧围绕生产工艺,从四个主要方面对新酒厂进行设计:一、分析武城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文、交通、原料来源、劳动力来源等方面因素得出,武城县各项指标均表示适合建厂。二、结合卫生、环保、防火、防爆、防尘的要求,对原料车间、制曲车间、制酒车间、勾调车间、灌装车间、包装车间、陶坛酒库按生产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将联系紧密的车间设计成联合厂房。三、以原料用量、发酵室、工作时长、水电汽、管路、公用系统等的估算结果,确定了设备类型。四、根据工艺要求、地理环境、设备选型等用CAD软件绘制酒厂车间位置规划平面图、灌装车间平面图、包装车间平面图,用Photoshop绘制办公大厅效果图、厂区效果图。最终,设计出生产效率高、人力物力合理运用、资源利用率高、环保低碳的新型现代化工厂,打造产成结合的现代化就业生产及研发平台、白酒行业生态建设国际展示平台、生态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业旅游示范平台,让消费者对各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
杨嫚[2](2015)在《海红果白兰地及无醇饮料酿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西北地区的特色水果,海红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加工价值。但因储藏技术匮乏,保鲜期短,目前海红果的研究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其产品有果脯、果干、果酱、饮料及海红酒等,对海红果白兰地的研究则尚属空白。而海红果白兰地的酿造不仅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海红果资源,增加海红果的加工方式,而且还可避免因生产单一品种带来的市场风险。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海红果浓缩汁为原料生产白兰地,在选取适宜酿造酵母的基础上对影响发酵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2)通过蒸馏加热方式的选取、蒸馏温度的控制以及酒头酒尾截取点的确立等筛选出适宜的蒸馏工艺。(3)对影响海红果白兰地橡木片陈酿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陈酿工艺参数进行优化。(4)利用蒸馏的副产物生产海红果无醇饮料关键技术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澄清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离子交换树脂降酸工艺的研究以及调配工艺的确定。结果表明:(1)VL2最适于海红果白兰地的发酵,其适宜发酵条件为:初始糖度26°Brix,发酵温度20℃,接种量0.23g/L;在此条件下所得的海红果白兰地果香浓郁,酒香纯正,典型性明显。(2)蒸馏海红果白兰地时电炉加热效果较好,其最佳蒸馏条件为:采用两次蒸馏,一次快火蒸馏,温度约90℃,不截取酒头酒尾,一蒸酒酒精度约28%(v/v)。二次文火蒸馏,温度约85℃,截取1%的酒头和25%的酒尾,控制二蒸酒的酒精度约68%(v/v)。(3)陈酿试验表明,将橡木片经高温烘烤,加量为0.8%,在50℃与常温交替处理,每天通风送氧1h的陈酿效果最好,所得白兰地色泽金黄,酒香、橡木香和果香协调,酒体醇和完整。(4)海红果无醇饮料的澄清试验结果表明,5%的皂土和1%的壳聚糖澄清效果较好,复配并优化的最佳工艺为:皂土加量1.06g/L,壳聚糖加量0.11g/L,澄清温度25℃,澄清时间16h。此条件下澄清的海红果无醇饮料透光率可达95.1%,同时单宁含量从9.80g/L降至5.98g/L,较澄清前降低了3.82g/L,使得海红果无醇饮料的酸涩感大幅降低,口感更佳柔和。(5)降酸试验表明,A451树脂的降酸效果最好,其静态吸附最佳加量为树脂与无醇饮料的体积比1:10。静态吸附4h时,A451树脂达到吸附交换平衡,此时的表观吸附量为2.48g/100m L。动态动力学研究发现流速在4BV/h时的处理量和处理效果均较好,处理量可达8BV,总酸含量降至5g/L左右。调整酸含量5g/L,糖含量为40g/L,加入0.2g/L的食盐,所得海红果无醇饮料酸甜适口。
吕庆峰[3](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李娟[4](2012)在《黄浆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文中指出黄浆水作为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废物,其中有机物含量很高,COD、BOD含量可达十几万,目前很多企业不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若能达到综合利用,对降低企业成本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实现企业科学生产,减排增效。本课题以黄浆水为原料,通过在黄浆水中添加酒尾,大曲等进行黄浆水酯化实验,探索合适的酯化条件,增加己酸乙酯含量。酯化液蒸馏后即为调味酒。蒸馏废液则可用于黑曲霉培养,黑曲霉培养液添加到白酒拌料中,进行白酒发酵,提高出酒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本实验确定黄浆水酯化实验的最佳条件为:大曲3g/100ml,酒尾10ml/100ml,温度35℃,酯化时间35d。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试实验,利用实验室蒸馏设备进行蒸馏后得到66v/v%调味酒,对调味酒进行理化分析测定及感官品评。经气象色谱分析,调味酒中乙酸乙酯可达3.9275g/L,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含量为0.7713g/L,乳酸乙酯含量可达3.7633g/L。蒸馏余液用于培养黑曲霉,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稀释浓度为1:5.5、pH4.6、孢子浓度1108,在此条件下测定糖化酶活力为2678.78u/g,COD下降值为1.26万。利用改进后的气升式反应器进行小试研究,通气量为60L/h,30℃恒温发酵72h,测定糖化酶活力为2878.73u/g,COD下降值为1.28万。与用三角瓶摇床培养相比,糖化酶活提高了107.46%。黑曲霉应用于白酒拌料中,确定添加黑曲霉培养液可以提高出酒率。以黑曲霉培养液代替糖化酶发酵白酒,添加量为100ml时出酒率最高为34.08%。黑曲霉和糖化酶共同作为糖化剂时,黑曲霉培养液添加量为40ml,糖化酶添加量为100u/g时出酒率最高,可达35.14%。本课题将黄浆水先进行酯化实验,增加酯类物质含量,得到调味酒。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利用生产糖化酶的能力提高白酒出酒率。整个过程将黄浆水全部利用,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并且保护了环境。本实验为以后的黄浆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童国强[5](2008)在《清香型小曲酒蒸馏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曲酒系指用整粒粮食为原料,使用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酿造的蒸馏酒。在本研究中,针对蒸馏工序开展系列实验,分别通过不同上甑方式、不同蒸馏温度来验证酒质、酒率的变化情况;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取样分析,研究酒精度与蒸馏温度的关系、各组分在蒸馏过程中的馏出曲线;通过向发酵糟醅中添加食用酒精,研究串蒸馏工艺是否适用于小曲白酒的蒸馏工艺,以及如何应用串蒸工艺等。通过大量的生产实验数据,总结出蒸馏工艺的操作要点和关键参数:①熟练的装甑技术对提高酒质和酒率有重要作用,缓慢蒸馏优于大汽蒸馏;②随着蒸馏的持续进行,酒精度下降,温度上升,酒精度随馏分的增加而下降,当降至54%Vol左右后急剧下降至酒尾;③蒸馏初期集积的主要是酯、醛和杂醇油,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它们的含量也随之下降,总酸则是先低后高,甲醇在初馏及后馏部分含量低,中馏酒部分高,乙酸乙酯积聚于酒头,随着馏分的进行而下降,乳酸乙酯则随着馏分增加而急剧上升,正丙醇、异戊醇、异丁醇,在蒸馏过程中呈较为平稳而缓慢地下降的趋势,在断花后下降幅度较大;④最适宜的接酒酒精度应该控制在60%Vol左右,用酒尾稀释酒精成65%Vol进行回酒串蒸并且接酒到60%Vol效果最理想。实验证明,熟练的上甑工艺、适宜的蒸馏温度和接酒酒精度可以得到酒质、酒率皆佳的清香型小曲酒。
凌生才,陶然[6](2001)在《做好尾酒回收工作可提高出酒率》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白酒行业背景介绍 |
| 1.2 浓香型白酒市场分析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项目设计意义 |
| 第2章 厂址选择 |
| 2.1 地理条件 |
| 2.2 气候条件 |
| 2.3 原料产地 |
| 2.4 劳动力来源 |
| 2.5 水文 |
| 2.6 交通 |
| 2.6.1 主要国道省道 |
| 2.6.2 汽运路线 |
| 2.7 小结 |
| 第3章 生产工艺流程论证 |
| 3.1 制曲工艺 |
| 3.1.1 制曲原辅料 |
| 3.1.2 粉碎及配料 |
| 3.1.3 润麦 |
| 3.1.4 拌料 |
| 3.1.5 踩曲 |
| 3.1.6 入房堆积培养 |
| 3.1.7 出房 |
| 3.1.8 贮存 |
| 3.2 制酒工艺流程 |
| 3.2.1 制酒原辅料 |
| 3.2.2 装甑 |
| 3.2.3 蒸酒接酒 |
| 3.2.4 打量水 |
| 3.2.5 加曲 |
| 3.2.6 入窖 |
| 3.2.7 封窖 |
| 3.2.8 发酵 |
| 3.2.9 出池 |
| 3.2.10 勾调降度 |
| 3.2.11 贮存 |
| 3.2.12 包装 |
| 3.3 小结 |
| 第4章 工厂车间设计 |
| 4.1 车间防火要求 |
| 4.2 车间抗震要求 |
| 4.3 酒厂防爆要求 |
| 4.4 建筑物规划 |
| 4.5 主要车间设计 |
| 4.5.1 原料车间 |
| 4.5.2 制曲车间 |
| 4.5.3 制酒车间 |
| 4.5.4 勾调车间和储酒区 |
| 4.5.5 灌装车间 |
| 4.5.6 包装车间 |
| 4.5.7 陶坛酒库 |
| 4.5.8 机修车间 |
| 4.5.9 锅炉房 |
| 4.6 小结 |
| 第5章 物料估算 |
| 5.1 原料计算 |
| 5.2 发酵室的计算 |
| 5.3 工作时长计算 |
| 5.4 水电汽的计算 |
| 5.5 公用系统计算 |
| 5.6 设备选型 |
| 5.7 小结 |
| 第6章 工厂卫生及生活设施 |
| 6.1 工厂卫生要求 |
| 6.2 生产车间 |
| 6.3 食堂 |
| 6.4 更衣室 |
| 6.5 浴室 |
| 6.6 厕所 |
| 6.7 小结 |
| 第7章 工厂总平面图 |
| 7.1 平面设计注意事项 |
| 7.2 总平面位置规划 |
| 7.3 酒厂效果图 |
| 7.4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海红果概述 |
| 1.1.1 海红果简介 |
| 1.1.2 海红果的营养价值 |
| 1.1.3 海红果的开发及加工现状 |
| 1.2 白兰地 |
| 1.2.1 白兰地的起源与历史 |
| 1.2.2 白兰地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
| 1.2.3 白兰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4 海红果白兰地的研究现状 |
| 1.3 无醇饮料的简介及现状 |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1.6 研究思路和总体方案 |
| 2 海红果白兰地酿造酵母的筛选及其发酵工艺优化 |
| 2.1 引言 |
| 2.2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试剂 |
| 2.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工艺流程 |
| 2.3.2 原料的选择 |
| 2.3.3 发酵果汁的制备 |
| 2.3.4 活性干酵母的活化 |
| 2.3.5 酵母的筛选 |
| 2.3.6 单因素试验 |
| 2.3.7 响应面分析 |
| 2.3.8 分析方法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不同酵母的影响 |
| 2.4.2 初始糖度的影响 |
| 2.4.3 接种量的影响 |
| 2.4.4 温度的影响 |
| 2.4.5 发酵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
| 2.5 小结 |
| 3 海红果白兰地蒸馏及陈酿工艺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3.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工艺流程 |
| 3.3.2 海红果白兰地发酵原酒的制备 |
| 3.3.3 海红果白兰地的蒸馏试验 |
| 3.3.4 海红果原白兰地的制备 |
| 3.3.5 海红果白兰地的陈酿试验 |
| 3.3.6 降度与调配 |
| 3.3.7 人工催熟 |
| 3.3.8 灌装及灭菌 |
| 3.3.9 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不同加热方式对海红果白兰地的影响 |
| 3.4.2 蒸馏操作中馏出体积的确定 |
| 3.4.3 酒头、酒尾截取量的影响 |
| 3.4.4 橡木片加量对海红果白兰地陈酿的影响 |
| 3.4.5 橡木片预处理方式对海红果白兰地陈酿的影响 |
| 3.4.6 海红果白兰地陈酿过程中控制参数对陈酿效果的影响 |
| 3.4.7 橡木片陈酿海红果白兰地的正交试验分析 |
| 3.4.8 海红果白兰地的降度与调配 |
| 3.5 小结 |
| 4 海红果无醇饮料澄清工艺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4.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工艺流程 |
| 4.3.2 海红果无醇饮料原浆的制备 |
| 4.3.3 澄清剂的制备 |
| 4.3.4 单一澄清剂澄清试验 |
| 4.3.5 皂土-壳聚糖复配澄清试验 |
| 4.3.6 响应面法优化复配澄清剂的澄清试验 |
| 4.3.7 分析方法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单一澄清剂澄清结果与分析 |
| 4.4.2 皂土-壳聚糖复配澄清结果与分析 |
| 4.4.3 复配澄清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
| 4.5 小结 |
| 5 海红果无醇饮料降酸及调配工艺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5.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工艺流程 |
| 5.3.2 海红果无醇饮料降酸原浆的制备 |
| 5.3.3 阴离子交换树脂降酸试验 |
| 5.3.4 海红果无醇饮料的调配试验 |
| 5.3.5 澄清处理及膜过滤 |
| 5.3.6 灌装及灭菌 |
| 5.3.7 分析方法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海红果无醇饮料降酸树脂的筛选 |
| 5.4.2 树脂静态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
| 5.4.3 阴离子交换树脂动态动力学试验 |
| 5.4.4 海红果无醇饮料的调配试验结果与分析 |
| 5.4.5 海红果无醇饮料成品的获得 |
| 5.4.6 灌装及灭菌 |
| 5.5 小结 |
|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 6.3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
|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论文框架 |
| 1.4.3 研究方法 |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
|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
| 2.1.1 猿酒萌芽 |
| 2.1.2 苏美尔时期 |
| 2.1.3 古埃及时代 |
| 2.1.4 古希腊时代 |
| 2.1.5 古罗马时代 |
| 2.1.6 法兰西时代 |
|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
|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
|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
|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
|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
|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
|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
|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
|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
|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
|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
|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
|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
|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
|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
|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
|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
|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
|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
|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
|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
|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
|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
|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
|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
|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
|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
|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
|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
| 3.4.2 栽植技术变迁 |
|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
|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
|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
|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
|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
|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
|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
|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
|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
|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
|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
|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
|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
|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
|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
|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
|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
|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
|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
|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
|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
|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
|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
|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
|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
|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
|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
|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
|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
| 5.2.5 产业功能升级 |
|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
|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
|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
|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
|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
|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
|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
|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
|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
|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
|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
| 6.1.1 客户国际化 |
| 6.1.2 团队国际化 |
| 6.1.3 机制国际化 |
|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
| 6.2.1 地域化酿酒 |
|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
|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
|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
|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
| 6.2.6 培育强大品牌 |
|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
|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黄浆水 |
| 1.1.1 黄浆水概述 |
| 1.1.2 黄浆水理化成分分析 |
| 1.1.3 黄浆水综合利用现状 |
| 1.2 黑曲霉及糖化酶生产 |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3.1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 1.3.2 本课题目的及意义 |
| 第2章 黄浆水酯化实验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2.1 原料 |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实验分析方法 |
| 2.3.2 实验方法 |
| 2.3.3 黄浆水酯化条件研究 |
| 2.3.4 黄浆水酯化试验中试研究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黄浆水理化分析结果与讨论 |
| 2.4.2 黄浆水酯化条件研究结果与讨论 |
| 2.4.3 黄浆水酯化试验中试研究结果与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菌种 |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实验分析方法 |
| 3.3.2 实验流程及操作要点 |
| 3.3.3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条件研究 |
| 3.3.4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实验室小试实验[48,49]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酯化余液与黄浆水中 COD 含量测定结果与讨论 |
| 3.4.2 酯化余液最佳稀释浓度结果与讨论 |
| 3.4.3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最佳 pH 值选择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4 孢子浓度对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的影响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4.5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最佳条件验证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5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中试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5.1 实验现象与分析 |
| 3.5.2 气升式发酵罐提升溶氧效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5.3 通气量的控制对黑曲霉培养影响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5.4 酯化余液培养黑曲霉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6 气升式发酵罐产生气泡原因与消泡措施[50] |
| 3.7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黑曲霉培养液应用于白酒发酵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2.1 原料 |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实验分析方法 |
| 4.3.2 实验流程及操作要点 |
| 4.3.3 黑曲霉培养液提高出酒率验证实验 |
| 4.3.4 黑曲霉培养液应用于白酒生产实验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黑曲霉培养液提高出酒率验证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4.2 黑曲霉培养液应用于白酒生产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小曲酒的发展史 |
| 1.2 小曲酒的发展现状 |
| 1.3 小曲酒的生产现状 |
| 1.3.1 甑桶蒸馏的原理及特点 |
| 1.3.2 白酒骨架成分在甑桶蒸馏过程中的分布 |
| 1.3.3 白酒甑桶蒸馏的现状 |
| 1.3.3.1 传统蒸馏工艺 |
| 1.3.3.2 串蒸蒸馏工艺 |
| 1.3.4 工艺研究的方向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工艺与仪器 |
| 2.1.1 生产工艺文件 |
| 2.1.2 色谱检测条件 |
| 2.1.3 引用单位 |
| 2.2 传统蒸馏实验方法 |
| 2.2.1 上甑技术 |
| 2.2.2 蒸馏方式 |
| 2.2.3 蒸馏温度 |
| 2.2.4 蒸馏曲线 |
| 2.3 串蒸蒸馏实验方法 |
| 2.3.1 直接接取酒精度55%Vol和60%Vol对照 |
| 2.3.2 直接接取60%Vol与串蒸接取60%Vol对比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传统蒸馏 |
| 3.1.1 上甑技术 |
| 3.1.2 蒸馏方式 |
| 3.1.3 蒸馏温度 |
| 3.1.4 香味成分的馏出曲线 |
| 3.2 串蒸工艺 |
| 3.2.1 直接接取酒精度55%Vol和60%Vol对照 |
| 3.2.2 实验结论 |
| 4.结论 |
| 4.1 传统蒸馏工艺 |
| 4.1.1 上甑技术 |
| 4.1.2 蒸馏方式 |
| 4.1.3 蒸馏温度 |
| 4.1.4 香味成分馏出曲线 |
| 4.2 串蒸蒸馏工艺 |
| 5.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