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猛[1](2017)在《芯片式防盗系统介绍及案例分析》文中认为1概述芯片式防盗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进行信息认证达到防盗目的的系统。对于配备芯片式防盗系统的车辆,尝试起动发动机时,不但需要钥匙的机械齿与点火开关锁筒内的齿形匹配,还需要防盗控制单元内的密码与钥匙发出的密码一致时,发动机才会被允许起动。芯片式防盗系统多用于汽车原配防盗器中,主要依靠锁定发动机的喷油和点火来达到防盗目的。不会出现遥控防盗系统进入报警状态(电子遥控防盗系统仅通过锁定起
逯家鹏[2](2016)在《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节油减排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汽车销售量的逐年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销售量最高的国家。从而带来中国石油消耗急剧增长,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政府相继出台了更加严格的汽车油耗及排放法规,各车企都在开展节油减排技术的研究。B50轿车以其稳定的质量和卓越的驾驶性能在用户中享有很好的口碑,但有部分用户反映B50轿车油耗和排放偏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对B50轿车进行节油减排研究。B50轿车是在产车型,因此在进行节油减排技术开发时要确保车辆更改小、成本增加少及开发周期短,进而提高B50轿车的性价比及市场竞争力。怠速起步停车技术降油耗效果显着,且整车更改小,成本增加少,因此本文选择怠速起停技术作为B50轿车节油减排的研究方向。BSG(Belt driven Starter Generator带驱动起动发电一体机)起停系统作为微混合动力技术不但能实现怠速起停功能,还能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和低速扭矩辅助功能,并且起动噪声小,因此本文将BSG起停技术作为B50轿车节油减排的技术方案。BSG电机扭矩控制,发动机、自动变速箱与整车的协同控制是BSG起停系统节油减排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数学建模、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Admas软件建立BSG起停系统发动机前端轮系动力学模型。对张紧器的结构及性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张紧器性能及结构的最优设计参数。并应用该参数对前端轮系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前端轮系可实现发动机快速稳定起动。2.根据BSG起动/发电一体机功能及性能要求对电机进行选型,建立BSG电机的数学模型。为提高BSG车辆的起动和低速扭矩性能,本文制定了BSG电机励磁电流控制策略。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BSG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励磁电流控制策略对BSG电机系统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励磁电流控制策略使得BSG电机具备了低速大转矩及快速响应等性能优点,有效提高了发动机的起动性能,保证了车辆怠速起停功能的稳定性。3.在重点考虑驾驶员安全性、驾驶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基础上,制定了BSG起停系统整车控制策略,并设定相关重要参数的阈值。应用CRUISE软件对BSG起停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证明BSG起停系统可有效降低油耗。针对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动机、变速箱协同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变速箱升档来增加发动机喷油量,缩短催化器起燃时间,从而降低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4.研制BSG起停系统关键零部件,搭建BSG起停系统样车。在转毂试验台及城市实际道路上,进行实车油耗测试。结果证明本文制定的BSG起停系统控制策略可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油耗。在台架上对车辆冷起动和起步阶段降排放控制策略开启及关闭两种状态进行排放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制定的排放控制策略可加速催化器起燃,可有效降低车辆冷起动及起步阶段排放污染物。对样车进行-25℃的低温冷起动测试,测试结果为车辆一次性点火起动成功,起动时间小于0.5s,且发动机起动稳定。证明车辆前端轮系设计合理,BSG电机起动扭矩控制策略正确有效。整车性能测试通过后,对车辆进行起停系统边界条件测试,车辆安全及功能测试。测试结果全部满足功能及性能要求,样车通过验收。本文通过在B50轿车上开发BSG起停系统并进行整车台架及道路试验,来研究B50轿车怠速起步停车工况的节油减排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BSG电机、发动机及自动变速箱协同控制技术正确有效,实现B50轿车综合工况节油5%以上,排放污染物降低1020%。本文研制的BSG起停系统样车功能及性能测试满足驾驶员安全性及舒适性要求。本文研究成果为车辆节油减排提供了技术方案,对推广BSG起停系统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为后续48V系统在轿车上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陆刚[3](2016)在《现代汽车防盗系统》文中指出现代汽车的盗窃事故已是全球性的问题,可以说是在反盗窃的斗争中发展了汽车的防盗技术,为提高汽车的安全防盗性能,现在不仅在高级轿车上装置有防盗系统,就连普通的货车和摩托车上大多都安装了防盗装置。这里所讲的防盗装置不是指常规的点火锁和普通门锁,而是使偷盗者用一般手段无法盗窃汽车或汽车上的某些重要、珍贵的部件的特殊装置,当然这些防盗装置一般都安装在车上很隐蔽的地方。
陈天殷[4](2012)在《汽车门禁安全防盗系统——从遥控钥匙到身份识别卡》文中认为简要介绍汽车门禁安全防盗系统的历史沿革,阐述PKE(身份识别卡)的功能原理、主要技术参数、整体设计方案,并对无钥匙进入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性能优势进行详细介绍。
庞成立[5](2010)在《奥迪轿车防盗止动器的演化及匹配》文中提出一、防盗系统类型简介1.机械式防盗装置:(1)轮胎锁;(2)方向盘锁;(3)变速杆锁。2.电子式防盗装置:当防盗系统开启之后,如果有非法移动车辆或开启车门、油箱盖、发动机盖、行李箱门以及打开点火开关时,防盗器立即发出警报,顿时灯光闪烁,警笛大作,同时切断起动电路、点火电路、喷油电路、供油电路甚至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电路,使汽车处于完全瘫痪状态,让盗贼惊慌失措、无法取得成功。
陈超[6](2010)在《因防盗系统引起的汽车无法起动故障2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防止汽车被盗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最先进且国际上最流行的是采用防盗点火锁系统。电子防盗控制系统使盗车人无法用通常的机械或电器方法起动发动机,同时防盗代码可随机产生。由于采用特别的通信手段,每次传递的信息不同,因此用先进的电子扫描方法来破解防盗代
任卫军[7](2010)在《车用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油系统控制及故障监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作为节能环保发动机,在节能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已成为车用发动机的一种必然选型。其喷油控制与故障监控策略的研究,对提高燃油喷射控制精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发动机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以及优化发动机整体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家863项目“新一代轿车用节能环保高效内燃机研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清洁节能乘用车柴油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借鉴国外同类产品的基础上,对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油系统控制与故障监控策略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包括:(1)在详细论证和分析高压共轨柴油机上传感器与执行器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新一代90纳米32位PowerPC 5600系列MPC5634微控制器为核心的电控系统硬件平台;建立了基于组件分层模型的软件体系结构,详细论述了各层功能及相互关系。为控制策略实现建立了良好的软硬件平台。(2)采用一种新的长齿与短齿相结合的4+4齿盘形状凸轮轴,利用模式匹配方法快速实现位置同步,当凸轮轴或曲轴发生故障时,分别采用测试喷射与模式识别方法完成“跛行回家”控制下的位置同步;使用置信区间预估方法对曲轴和凸轮轴信号进行了动态正确性检测;对不同工况下柴油机转速计算策略进行了讨论。提出的模式匹配方法可在180度曲轴转角内快速实现位置同步。(3)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PID共轨压力控制新方法,增加了积分分离与轨压预控制技术,给出了共轨压力在不同柴油机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和实现方法。实现了在不同工况下对不同共轨压力变化的最佳控制,使轨压的控制偏差在1.5%以内。(4)提出了基于发动机转矩计算喷射油量的新方法;建立了基于6次喷射的喷射协调控制模型;对各次喷射的喷射时长与喷射提前角,采用基础数据标定再加环境因素修正的计算策略;利用自行设计的通用标定软件对控制策略中的脉谱数据进行了标定。(5)针对发动机故障监控提出了基于分层模式的新思路,讨论了各层监控的内容,针对每层中的典型故障,给出了监控策略和具体实现方法,建立了完善的发动机故障监控体系。(6)对诊断出的故障在故障管理系统下集中管理;引入故障去抖与自愈概念,论述了基于时间与事件的去抖和自愈策略;引入函数标识码概念,采用建立故障禁止列表、函数标识码冲突列表与动态优先级列表的方法,实现了发动机故障下的跛行控制;为了能与车用故障诊断议进行数据交换,按照OBD排放法规的相关标准,设计了故障信息的存贮与读取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已在AVL台架上针对DK4A柴油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上述喷油策略控制的试验样机,其排放基本达到欧Ⅲ标准,功率特性接近原装ECU的控制水平;提出的故障监控策略及故障管理方法使发动机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总之,本文的研究为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研发探索了新思路,其成果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肖军[8](2009)在《现代汽车的防盗新科技扫描》文中提出一、汽车防盗装置的功用和结构汽车被盗案件屡禁不止,已逐渐成为时代进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痼疾之一,可以说是在反盗窃的斗争中发展了汽车的防盗技术,为提高汽车的安全防盗性能,现在不仅在高级轿车上装置有防盗系统,就连普通的货车和
王小战[9](2008)在《长安奔奔电子防盗系统的组成与维修》文中研究指明简述长安奔奔(CV6)轿车电子防盗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分析其防盗系统的检查方法,列出其故障代码及解决方案,分别阐述其更换控制器、发动机EMS和钥匙后的系统匹配步骤。
裘玉平[10](2007)在《车载网络系统结构原理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车载网络系统的汽车已遍及商用汽车和家用轿车,并已成为汽车制造业作为推销产品的一个亮点。由于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的应用属直接引进型实用尖端技术,汽车运用行业和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其深入系统研究,因此企业和学校急需有人研究车载网络实用原理及诊断技术。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零距离接触和相关设备高成本的矛盾,研究在学校实验室台架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实车上进行。通过研究不同的车载网络系统协议和网络结构,将不同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加以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特点;同时通过典型的故障模拟试验,提出了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的有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我国现有在用车上使用的车载网络系统类别、结构、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车载网络系统的发展方向。2.重点分析了目前在我国在用车上大量应用的CAN、LIN、WAN、MOST等车载网络系统的常见故障现象、检测项目、检修注意事项和诊断步骤。3.通过试验和诊断案例分析,验证了故障码读取、万用表检测、数据流分析和波形分析等综合应用对车载网络故障诊断的有效性。4.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提出了应对车载网络技术的对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概述 |
| 2 芯片式防盗系统的工作过程和构成 (以起亚嘉华车为例) |
| 2.1 芯片式防盗系统的工作过程 |
| 2.2 芯片式防盗系统的构成 |
| 3 案例 |
| 友情链接 |
| 起亚嘉华车防盗控制单元及钥匙匹配方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油耗及排放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 1.1.2 车辆节油减排的措施 |
| 1.1.3 怠速起停系统技术路线 |
| 1.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 1.2 BSG起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BSG起停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BSG起停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BSG起停系统发动机轮系设计及优化 |
| 2.1 BSG系统前端轮系设计方案 |
| 2.1.1 原车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
| 2.1.2 BSG车辆前端轮系布置方案 |
| 2.2 BSG系统前端轮系数学建模 |
| 2.2.1 张紧器数学模型 |
| 2.2.2 皮带接触与摩擦数学模型 |
| 2.2.3 双面多楔带仿真模拟 |
| 2.3 前端轮系Adams建模及优化 |
| 2.3.1 轮系部件尺寸及性能参数 |
| 2.3.2 BSG电机及阻力特性参数 |
| 2.3.3 前端轮系参数优化 |
| 2.4 优化结果仿真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BSG电机结构原理与建模 |
| 3.1 BSG电机结构 |
| 3.1.1 BSG起停车辆特点 |
| 3.1.2 BSG电机选型 |
| 3.1.3 BSG电机基本结构 |
| 3.2 BSG电机运行原理 |
| 3.2.1 转子磁路分析 |
| 3.2.2 空载感应电动势 |
| 3.3 BSG电机机理分析 |
| 3.3.1 BSG电机的电磁关系 |
| 3.3.2 BSG电机的运行方程 |
| 3.4 BSG电机数学模型 |
| 3.4.1 坐标变换 |
| 3.4.2 BSG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BSG起停系统电机控制技术研究 |
| 4.1 BSG电机励磁电流控制策略研究 |
| 4.1.1 低转速励磁电流控制策略 |
| 4.1.2 中低速时励磁电流控制策略 |
| 4.2 BSG电机驱动系统建模 |
| 4.2.1 转速控制模块 |
| 4.2.2 交直轴电流控制模块 |
| 4.2.3 Park反变换模块 |
| 4.2.4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模块 |
| 4.2.5 逆变器模块 |
| 4.2.6 BSG电机本体模块 |
| 4.2.7 励磁电流控制模块 |
| 4.3 BSG电机驱动系统仿真分析 |
| 4.4 BSG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 4.4.1 电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 4.4.2 电机控制器主控芯片 |
| 4.4.3 电机控制器研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BSG起停系统整车控制技术研究 |
| 5.1 BSG起停系统控制策略 |
| 5.1.1 BSG起停系统参数及组成 |
| 5.1.2 BSG起停节油分析 |
| 5.1.3 整车起停控制策略 |
| 5.2 冷起动降排放控制策略 |
| 5.2.1 降排放原理 |
| 5.2.2 发动机暖机状态识别策略 |
| 5.2.3 自动变速箱换挡控制策略 |
| 5.3 BSG起停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 5.3.1 仿真软件简介 |
| 5.3.2 仿真模型建立 |
| 5.3.3 计算任务和行驶工况 |
| 5.3.4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
| 5.4 整车控制器硬件开发 |
| 5.4.1 整车控制器信号列表 |
| 5.4.2 整车控制器硬件设计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BSG起停系统样车研制 |
| 6.1 BSG起停系统组成 |
| 6.2 整车布置 |
| 6.3 关键零部件研制 |
| 6.4 BSG系统整车电气系统设计 |
| 6.5 样车搭建 |
| 6.6 本章小结 |
| 第7章 BSG起停系统整车试验与分析 |
| 7.1 油耗排放测试及分析 |
| 7.1.1 转毂油耗测试及分析 |
| 7.1.2 转毂排放测试及分析 |
| 7.1.3 实车道路油耗测试及分析 |
| 7.2 低温冷起动测试及分析 |
| 7.3 BSG起停系统车辆测试及验收 |
| 7.3.1 起停系统边界条件测试 |
| 7.3.2 BSG车辆安全与功能测试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全文总结 |
| 8.1 全文总结 |
| 8.2 本文创新点 |
| 8.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概述与沿革 |
| 2 PKE及其功能原理 |
| 2.1 RFID在汽车中的应用 |
| 2.2 PKE功能原理 |
| 3 PKE控制的主要技术参数 |
| 4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 4.1 无钥匙进入系统 |
| 4.2 无钥匙一键启动系统 |
| 4.2.1 电子转向管柱锁(ESCL) |
| 4.2.2 一键启动按钮 |
| 5 无钥匙系统的功能综述 |
| 6 PKE装置的技术性能优势 |
| 7 结语 |
| 一、防盗系统类型简介 |
| 1. 机械式防盗装置: |
| 2. 电子式防盗装置: |
| 二、防盗止动器的发展 |
| 三、第二、三代防盗止动器的系统元件 |
| 四、匹配方法 |
| 五、匹配实例 |
| 例1 |
| 例2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柴油机技术的发展 |
| 1.1.1 柴油机发展面临的机遇 |
| 1.1.2 柴油机技术的发展演变 |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3 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油系统控制研究进展 |
| 1.3.1 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组成 |
| 1.3.2 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控制的技术发展 |
| 1.4 高压共轨柴油机故障监控研究进展 |
| 1.4.1 柴油机故障监控技术的发展 |
| 1.4.2 柴油机故障管理系统的发展 |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柴油机电控单元系统设计 |
| 2.1 电控单元的硬件平台设计 |
| 2.1.1 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 2.1.2 关键电路设计 |
| 2.2 软件系统设计 |
| 2.2.1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 2.2.2 系统的任务调度 |
| 2.3 试验样机选用 |
| 2.3.1 试验样机特性 |
| 2.3.2 样机信号接口图 |
| 2.4 实验环境平台 |
| 2.4.1 电控单元硬件平台 |
| 2.4.2 台架实验环境平台 |
| 2.4.3 整车实验环境平台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模式匹配的快速位置同步策略研究 |
| 3.1 转速传感器信号采集 |
| 3.1.1 传感器选型 |
| 3.1.2 信号正确性检测 |
| 3.2 位置同步策略 |
| 3.2.1 正常状态下位置同步 |
| 3.2.2 跛行控制下位置同步 |
| 3.3 柴油机转速计算策略 |
| 3.3.1 正常状态下转速计算 |
| 3.3.2 跛行控制下转速计算 |
| 3.4 实验验证与结论 |
| 3.4.1 信号正确性检测测试 |
| 3.4.2 位置同步策略测试 |
| 3.4.3 柴油机转速测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非线性PID轨压控制策略研究 |
| 4.1 遗传算法非线性PID控制器设计 |
| 4.1.1 遗传算法 |
| 4.1.2 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 |
| 4.1.3 非线性PID控制 |
| 4.1.4 遗传算法的非线性PID参数优化 |
| 4.2 共轨压力控制策略研究 |
| 4.2.1 轨压设定值计算 |
| 4.2.2 共轨压力值采集 |
| 4.2.3 共轨压力的控制 |
| 4.2.4 高压油泵的驱动控制 |
| 4.3 实验验证与结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转矩的多次喷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 5.1 基于转矩协调的喷射油量计算 |
| 5.1.1 起动转矩计算 |
| 5.1.2 低怠速转矩计算 |
| 5.1.3 油门踏板转矩计算 |
| 5.1.4 转矩转油量计算 |
| 5.2 多次喷射协调控制 |
| 5.2.1 喷射次数释放 |
| 5.2.2 喷射次数限制 |
| 5.2.3 喷射次数优选 |
| 5.3 喷射油量的分配 |
| 5.3.1 预喷油量计算 |
| 5.3.2 主喷油量计算 |
| 5.3.3 后期喷射油量计算 |
| 5.3.4 喷油脉宽计算 |
| 5.4 喷射角度计算 |
| 5.3.1 预喷角度计算 |
| 5.3.2 主喷角度计算 |
| 5.3.3 后喷角度计算 |
| 5.4 控制策略中脉谱数据标定 |
| 5.4.1 通用标定软件设计 |
| 5.4.2 脉谱数据标定 |
| 5.5 发动机性能测试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基于分层模式的柴油机故障监控策略研究 |
| 6.1 控制器监控层 |
| 6.1.1 采样电路监控 |
| 6.1.2 存贮区监控 |
| 6.1.3 时间处理单元监控 |
| 6.1.4 故障应急电路监控 |
| 6.2 部件监控层 |
| 6.2.1 传感器监控 |
| 6.2.2 执行器监控 |
| 6.3 功能监控层 |
| 6.3.1 发动机状态监控 |
| 6.3.2 过速监控 |
| 6.3.3 失火监控 |
| 6.4 故障监控策略验证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基于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故障管理系统研究 |
| 7.1 故障去抖 |
| 7.1.1 基于时间去抖策略 |
| 7.1.2 基于事件去抖策略 |
| 7.2 故障的跛行控制 |
| 7.2.1 建立故障禁止列表 |
| 7.2.2 建立FID冲突列表 |
| 7.2.3 跛行控制下FID状态 |
| 7.3 故障的存贮管理 |
| 7.3.1 故障信息建立 |
| 7.3.2 故障信息存贮 |
| 7.3.3 故障信息清除 |
| 7.4 故障的读取与告警 |
| 7.4.1 故障信息读取 |
| 7.4.2 故障信息告警 |
| 7.5 故障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 7.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
| 1.1.1 汽车传统线束的缺陷 |
| 1.1.2 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 |
| 1.2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 |
| 2.1 车载网络系统类别与协议 |
| 2.1.1 A类网络协议 |
| 2.1.2 B类网络协议 |
| 2.1.3 C类网络 |
| 2.1.4 D类网络 |
| 2.1.5 E类网络 |
| 2.1.6 汽车故障诊断协议 |
| 2.2 常见车载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
| 2.2.1 车载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
| 2.2.2 LI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2.3 V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2.4 CAN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2.5 MOST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 2.2.6 蓝牙技术 |
| 2.2.7 下一代的车载网络: FlexRay |
| 2.3 车载网络系统总体拓扑结构 |
| 2.3.1 网络层次结构 |
| 2.3.2 网关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试验设备与试验分析 |
| 3.1 试验用车载网络系统台架和车辆 |
| 3.2 诊断设备和仪器 |
| 3.3 实验方案 |
| 3.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 3.4.1 CAN系统故障的检测与诊断试验 |
| 3.4.2 LI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 3.4.3 VAN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 |
| 3.4.4 光纤系统通信中断实车检测试验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
| 4.1 汽车电系故障诊断基础 |
| 4.1.1 不同控制方式汽车电系的类别和特点 |
| 4.1.2 车载网络系统的检测特点 |
| 4.2 车载网络系统检测项目 |
| 4.2.1 公共电源电路的测试项目 |
| 4.2.2 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项目 |
| 4.3 车载网络通信链路环节故障诊断 |
| 4.3.1 CAN-BUS通信环节故障诊断 |
| 4.3.2 MOST中的光纤故障检测与诊断 |
| 4.3.3 蓝牙传输故障诊断与检测 |
| 4.4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注意事项 |
| 4.4.1 CAN网络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 4.4.2 VAN多路传输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注意事项 |
| 4.4.3 光导纤维维护注意事项 |
| 4.5 车载网络系统诊断的一般步骤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实例 |
| 5.1 日本车系 |
| 5.2 欧州车系 |
| 5.3 北美车系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和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 6.1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
| 6.2 应对网络技术的对策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攻读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