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IL-2活化肿瘤疫苗对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抑制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IL-2活化瘤苗对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鲁晓娜[1](2021)在《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全国名中医刘沈林教授的经验方健脾养胃方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影响,以及其在调节胃癌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方面的作用,分析健脾养胃方治疗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讨该方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以及消化肿瘤外科门诊和病房的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证为主的Ⅳ期胃癌患者共60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健脾养胃方化裁联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各30例。共观察2个治疗周期,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期后的肿瘤靶病灶大小,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L-1β3、IL-2、IL-4、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胃癌中医症状积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以及常见不良反应。使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①近期疗效比较:2周期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36.67%、20.00%,组间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152>0.05)。②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部分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正常,但各炎症因子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别,均有P>0.05;试验组治疗后,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浆IL-2、IL-6、IFN-γ浓度下降(P<0.05),IL-1β、IL-8、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1);治疗2周期后组间比较,试验组IL-1β、IL-8、TNF-α浓度较对照组降幅更大(P<0.05),在IL-6上尤其明显(P<0.01),而IFN-γ浓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他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③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癌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30.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④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0.00%、40.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⑤毒副反应比较:两组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为13.33%,对照组为3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但在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方面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养胃方化裁施治虽在提高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出确切优势,但可以减轻化疗的胃肠道副反应,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脾虚证候,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衡,改善胃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楚毓博[2](2021)在《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其配伍对胃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预后差,且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存在肿瘤复发转移、毒副作用明显等问题,因此亟需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已取得极大的进展,通过调节免疫来抗肿瘤,为胃癌的治疗带来巨大的创新,而胃癌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是微环境中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与免疫效应细胞,TAMs对NK细胞的增殖及功能有抑制作用,通过调控这两类细胞,解除免疫抑制状态,恢复免疫功能,对胃癌的治疗预后至关重要。基于此临床背景,本课题选择三物白散中的三种成分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其配伍,探讨单体及配伍对TAMs是否具有调控作用,单体及配伍是否可通过调控TAMs,解除对NK细胞的免疫抑制,改善微环境免疫状态,促进胃癌的治疗,并进一步探讨其中涉及的机制。方法:(1)采用IL-4+IL-13+PMA+含5%血清的完全培养基方法,体外诱导THP-1细胞为TAMs细胞,并进行表型鉴定;(2)利用CCK8法筛选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对AGS细胞、TAMs细胞以及NK细胞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3)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筛选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调控TAMs的效阈浓度范围以及最佳浓度与效阈下浓度;(4)设计正交试验,以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空白作为四因素,以各单体效阈下浓度,1/2效阈下浓度,0作为三水平,进行正交配伍,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筛选调控TAMs的最佳配伍组合;(5)在Transwell体系中,将TAMs接种于上室,AGS细胞与NK细胞混合培养于下室,模拟胃癌微环境,并进行药物干预;(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的杀伤性;(7)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MMP9、sMICA、sMICB的含量;(8)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膜分子NKG2D、MICA/B的表达。结果:(1)THP-1诱导后,TAMs表型标志物CD206及分泌因子IL-10、TGFβ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上调(P<0.05);(2)不同浓度单体作用于AGS细胞,并在TAMs与NK细胞验证后,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者的浓度范围为:巴豆苷:10-5,10-6,10-7,10-8,10-9mol/L;桔梗皂苷 D:10-5,10-6,10-7,10-8,10-9mol/L;贝母甲素:10-4,10-5,10-6,10-7,10-8mol/L;(3)在降低CD206的水平上,巴豆苷在10-5,10-6,10-7,10-8,10-9mol/L,桔梗皂苷D在10-5,10-6,10-8mol/L,贝母甲素在10-4,10-5,10-6mol/L 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降低IL-10、TGFβ的水平上,巴豆苷在10-5,10-6,10-7,10-8,10-9mol/L,桔梗皂苷D在10-5,10-6,10-7,10-8mol/L,贝母甲素在10-4,10-5,10-6,10-8mol/L 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调控TAMs的最佳浓度分别是10-5、10-5、10-4mol/L;效阈下浓度分别是10-10、10-9、10-7mol/L;(4)在降低CD206、IL-10、TGFβ水平方面,最佳配伍为10-10mol/L巴豆苷+10-9mol/L桔梗皂苷D+10-7mol/L贝母甲素,各因素对CD206、TGFβ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对IL-10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巴豆苷>贝母甲素>桔梗皂苷D;(5)在微环境中,配伍组可显着增强NK细胞杀伤性(P<0.05),各单体组没有影响;(6)流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贝母甲素与配伍组在升高NKG2D水平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巴豆苷组与配伍组在降低MICA/B水平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7)ELISA结果表明,配伍组的sMICA/B显着下降(P<0.05),各组的MMP9指标虽没有显着性,但是均有下降趋势,而配伍组下降最明显。结论:(1)THP-1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刺激下可成功诱导成为TAMs;(2)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其配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调控TAMs的表型,降低CD206+TAMs细胞的比例,降低分泌因子IL-10、TGFβ的含量;(3)在微环境中,配伍组可以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而各单体组对此没有影响;(4)配伍组可以调控微环境中的免疫状态与调控NKG2D/NKG2DL这条途径有关。

李玲[3](2021)在《基于PD-L1、HER2联合靶点研究归芪白术方对胃癌细胞增殖和T细胞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证实归芪白术方辅助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有效改善机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化学信息学-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结合蛋白检测方法及细胞生物学方法,揭示归芪白术方通过健脾扶正促进免疫活性(靶向免疫检查点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同时兼备化瘀祛邪抑制肿瘤增殖(靶向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探讨该复方“多点显效,协同增效”的功效特点。研究方法:1.结合临床治疗靶向及数据库筛选归芪白术方治疗GC的作用靶点。使用化学信息学方法构建归芪白术方小分子成分结构库,筛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HER2和抑制淋巴细胞活性的PD-L1作为研究靶蛋白;确定靶蛋白(HER2/PD-L1)晶体结构及活性位点,应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能够与靶蛋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靶向成分,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和微量热泳动实验(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验证其与靶蛋白结合的亲和力,酶活实验检测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小分子对HER2的作用。2.检测靶向HER2的中药小分子在不同GC细胞株的抗肿瘤效果;使用靶向HER2的中药小分子干预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刺激的胃癌MKN-45细胞,检测其对G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以及对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抑制PD-L1的中药小分子干预可溶性PD-L1刺激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测其对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IFN-γ/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表达量、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T细胞数量及T细胞功能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3.构建人胃癌MKN-45细胞和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使用抑制PD-L1的中药小分子formononetin,靶向HER2的中药小分子quercetin,以及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检测中药小分子干预对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量、T细胞凋亡的影响,观察中药小分子对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功能抑制的干预作用;同时检测中药小分子对G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研究其对G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筛选得到HER2和PD-L1作为研究归芪白术方治疗GC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有效靶点。2.归芪白术方中有385个中药小分子与HER2蛋白对接得分值≤-4,189个中药小分子与PD-L1蛋白对接得分值≤-4。选择对接得分较高的中药小分子进行MST,黄芪中的daidzein(大豆苷元)、黄芪/甘草中的quercetin(槲皮素)与HER2具有较高结合亲和力,Kd值分别为3.7μM/490 n M;黄芪/甘草中的isorhamnetin(异鼠李素)/formononetin(刺芒柄花素)与PD-L1具有较高结合亲和力,Kd值分别为667 n M/355 n M。5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quercetin与HER2结合模式较稳定,结合自由能为-26.55 Kcal/mol,formononetin与PD-L1结合模式较稳定,结合自由能为-19.41 Kcal/mol。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quercetin能够明显抑制HER2激酶活性,IC50为570.7 n M,daidzein对HER2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通过单独干预EGF刺激的胃癌MKN-45细胞和PD-L1刺激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发现quercetin能够抑制EGF诱导的GC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P<0.05),同时抑制HER2、PI3K、AKT蛋白及基因的表达(P<0.05)。Quercetin可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GC细胞增殖;formononetin能够一定程度降低PD-1在T淋巴细胞的表达,提高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2)的表达量,提高PI3K、AKT、p-zap70(T细胞受体相关蛋白激酶70,Zeta chain of T 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70)等蛋白的表达(P<0.05),解除PD-L1导致的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是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及活化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4.靶向HER2和PD-L1的中药小分子配伍干预GC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结果显示formononetin、quercetin以及formononetin和quercetin配伍干预能够解除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因子(IFN-γ/IL-2)表达量、降低PD-1在T淋巴细胞的表达(P<0.05),并抑制GC细胞增殖(P<0.05)、促进GC细胞凋亡、降低靶蛋白(HER2/PD-L1)在GC细胞的表达,且中药小分子配伍干预效果更好,表明中药小分子配伍干预可以提高共培养体系中的T淋巴细胞活性并且抑制胃癌MKN-45细胞增殖。研究结论:1.分子对接结果从大数据角度初步表明归芪白术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中既具有可以与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靶蛋白HER2结合的小分子成分,也具有与抑制淋巴细胞活性靶蛋白PD-L1结合的小分子成分,通过“多点显效,协同增效”的功效特点,在阻断HER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同时干预PD-L1通路促进免疫细胞活性;2.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归芪白术方“多点显效,协同增效”促进免疫活性并抑制肿瘤的物质基础及健脾化瘀法治疗GC的作用机制;3.揭示中药归芪白术方通过健脾化瘀法治疗胃癌的科学内涵,为归芪白术方的有效性提供更具体的化学、生物信息学支撑,为归芪白术方的开发与转化提供依据,同时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谭静[4](2019)在《艾灸诱导HSP70对胃癌大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艾灸对胃癌大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2)探讨艾灸对胃癌组织中HSP70合成、释放的影响;(3)从HSP70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出发,观察艾灸对胃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200240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出10只作为空白组(A组)。随机选择12只通过手术模拟瘤体移植过程,成功后,随机选取10只分入假手术组(B组)。剩余38只采用Walker256癌细胞诱发的皮下癌组织移植胃部制备胃癌模型。7日后随机选取8只验证造模成功,剩余30只随机分入模型组(C组),艾灸组(D组)、红外组(E组),每组10只。艾灸组采用直径7mm艾条隔日交替悬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双)及脾俞(双)、胃俞(双)。红外组采用波长0.43μm的红外线隔日交替照射胃脘部及背部T11-T13区域。艾灸组、红外组每次治疗20分钟,1天1次,连续21天。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在同一时间陪同抓取、捆绑固定。治疗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进行生存状态积分。治疗结束,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摘眼球采血,流式细胞计量术测定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T细胞活化、CD3+CD4+、CD+3CD8+、CD4+CD25+、CD8+CD28+、CD8+CD28-T细胞比例。处死动物,无菌条件下剖开胸腔、腹腔,称取、计算胸腺及脾脏指数,观测肿瘤生长及转移,PCNA及TUNEL法测定胃部瘤体内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ELISA法测定血清中HSP70的表达,免疫组化、ELISA及RT-PCR法测定胃癌组织中HSP70、HSP70 mRNA表达。细胞因子微阵列芯片筛选胃癌组织中组间表达差异较大的细胞因子,进一步用ELISA法测定其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生存状态改善,治疗15日后生存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胃部瘤体体积增长被抑制(抑制率为41.89%),癌细胞向胃粘膜及腹腔脏器侵袭较少;胃癌组织内增生的血管较少,坏死灶较多,癌细胞增殖少、凋亡多(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红外组大鼠生存状态稍改善,治疗15日后生存状态积分稍高于模型组(P<0.05),胃部瘤体体积增长稍受抑制(抑制率为28.09%),癌细胞向多个腹腔脏器转移,胃癌组织内大量血管,癌细胞增殖较少,凋亡较多(均P<0.01)。与红外组比较,艾灸治疗15日后,艾灸组大鼠生存状态积分增加更明显(P<0.05),胃部瘤体内癌细胞增殖更少,凋亡更多(均P<0.05)(2)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血清中HSP70的含量增加(P<0.01),胃癌组织内HSP70及HSP70 mRNA表达水平增加(均P<0.01),HSP70多表达于细胞外的组织间隙中。与模型组比较,红外组大鼠血清中HSP70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胃癌组织内HSP70含量、HSP70 mRNA的表达增加(均P<0.05)。与红外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胃癌组织内HSP70含量、HSP70 mRNA的表达更高(均P<0.05),HSP70更多表达于细胞外(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胸腺、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均P<0.01);外周血中活化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凋亡淋巴细胞比例减少(均P<0.05);外周血中CD3+、CD3+CD8+、CD8+CD28+、CD8+CD28-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均P<0.01),CD4+CD25+T细胞稍增加(P<0.05),CD3+CD4+/CD3+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胸腺、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均P<0.01);外周血中活化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凋亡淋巴细胞比例减少(均P<0.05);外周血中CD3+、CD3+CD4+、CD8+CD28+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均P<0.01),CD3+CD8+T细胞、CD3+CD4+/CD3+CD8+比值增加(均P<0.05),CD4+CD25+、CD8+CD28-T细胞比例下降(均P<0.05);胃癌组织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含量增加(P<0.01,P<0.05),Th2型细胞因子IL-6、IL-22含量减少(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红外组大鼠脾脏指数增加(P<0.05);外周血中CD8+CD28+T细胞比例增加(P<0.05),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减少(P<0.01);胃癌组织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含量增加(P<0.05),Th2型细胞因子IL-6含量减少(P<0.05)。与红外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胸腺指数增加(P<0.05),外周血中活化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凋亡淋巴细胞比例减少(均P<0.05),CD3+、CD3+CD4+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均P<0.01),CD3+CD8+、CD8+CD28+T细胞比例稍增加(均P<0.05);胃癌组织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含量增加(均P<0.05)。结论:(1)艾灸能一定程度抑制胃癌大鼠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减少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2)艾灸能诱导胃癌大鼠肿瘤细胞内HSP70的合成及细胞外释放。(3)艾灸能提高胃癌大鼠免疫器官指数、活化淋巴细胞,激活并调节T细胞亚群,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促进了胃癌大鼠的免疫功能。

王锋[5](2018)在《原位基因修饰联合过继性T细胞在治疗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机制及抗肿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为了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将异种蛋白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以增加肿瘤的免疫原性。虽然我们的前期研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活瘤苗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确切,但活瘤苗因为具有在体内发生移植瘤的可能性,因而其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故此,本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既能避免应用活瘤苗,又能发挥出活瘤苗疗效的方法。二、方法:1、ESAT-6和IL-21穿梭载体的构建。合成ESAT-6和IL-21基因全长,合成物经Sanger测序证实。2、腺病毒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通过使用QiaGa-MaXi预处理试剂盒提取PAD简易载体,然后加入 pStuth-ESAT-6 载体、pStuthTy-IL-21 载体和pStuthTel-ESAT-6IRES-IL-21 载体。3、腺病毒的制作:(1)原代腺病毒的产生:解冻一瓶293A细胞,常规传代293A细胞两次,将放入培养皿在37℃培养箱中培养。(2)腺病毒的增殖:解冻一瓶293A细胞,培养基培养。隔夜,用5种MOI原代腺病毒抗原转导细胞。将病毒放在培养基中,轻轻摇动培养皿,使病毒均匀扩散,然后提取病毒。(3)腺病毒的纯化:将病毒上清液转移到超离心管中,重复离心浓缩腺病毒,储存于-80℃。4、腺病毒滴定法:用抗六邻体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本研究所制备的腺病毒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滴定,并计算每个孔中阳性细胞的平均数目,计算每孔中的感染单位(PFU)/ml如下:(?)5、腺病毒介导B16F10细胞的转导。使用不同的MOI应用于B16F10细胞进行转导,过48小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细胞IL-21、ESAT-6蛋白表达情况。6、ESAT-6-T细胞的制作:使用试剂盒从鼠脾脏提取的树突状细胞分离出小鼠DC。应用含有ESAT-6的腺病毒转导小鼠DC细胞,同时进行小鼠分离T细胞。最后用ESAT-6加载DC启动T细胞试验。计算T细胞和DC的数目,以10:1的比例与ESAT-6负载的DC混合细胞。收获所有T细胞进行检测。7、ESAT-6-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使用ESAT-6、IL-21或ESAT-6/IL-21转导的B16F10作为靶细胞,按不同比例加入ESAT-6引物T细胞观察靶细胞裂解情况,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分泌情况。8、将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皮下接种到C57BL/6小鼠体内,在肿瘤内注射IL-21和ESAT-6重组腺病毒及小鼠体内输注ESAT-6-T细胞后每天监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及不同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Y水平。三、结果:1、用超长离心管纯化后,用抗六邻体蛋白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本研究所制备的腺病毒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滴定,结果表明腺病毒滴度在1010pFU/ml以上。2、用表达GFP的腺病毒转导B16F10细胞系,以确定最佳的转导MOI。MOI低于20的腺病毒不能转导B16F10细胞。当MOI达到200时,几乎所有的B16F10细胞均显示GFP表达。所有下游转导试验使用MOI为200。B16F10-ESAT-6、B16F10-IL-21 和 B16F10-ESAT-6I/L-21 细胞能够稳定表达 ESAT-6 蛋白和 IL-21 蛋白。3、ESAT-6修饰的T细胞能有效地靶向作用于表达ESAT-6的重组B16F10细胞,而对B16F10-IL-21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小。4、ESAT-6修饰的T细胞在与靶肿瘤细胞结合时,都能产生IL-2和IFN-γ,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随着E:T比值的增加而持续增高。5、注射IL-21和ESAT-6重组腺病毒的小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的小鼠。注射腺病毒后,血清IFN-Y分泌持续增加,而携带IL-21或ESAT-6的腺病毒,激发了更强的免疫应答。瘤内注射22天后,血清IL-2水平显着下降。6、注射ESAT-6修饰的T细胞,可抑制ESAT-6表达的肿瘤细胞的增殖。小鼠生存率的比较显示:瘤细胞在注射GFP腺病毒对照组的小鼠体内生长迅速。以GFP腺病毒注射小鼠为对照,单纯瘤内注射白细胞介素-21(IL-21)后,小鼠瘤内的肿瘤大小均有增长缓慢,而IL-21+ESAT-6或ESAT-6增长缓慢明显。瘤内注射GFP腺病毒后22天后小鼠逐渐死亡,接受IL-21或ESAT-6重组腺病毒的小鼠存活时间较长,肿瘤体积增长缓慢。四、结论:通过腺病毒转导异种抗原ESAT-6细胞因子IL-2的B16F10细胞具有高免疫原性,能有效激活体内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打破机体对肿瘤疫苗的免疫耐受,同时,联合过继回输ESAT-6修饰的特异性T细胞,用以协同肿瘤原位瘤苗化改造治疗,能更好的发挥免疫治疗效果,它将可能为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

庞业滨[6](2016)在《合并胆管癌栓肝癌的干细胞特性及CD90+ HepG2/DC融合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应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合并胆管癌栓肝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肝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分析背景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很复杂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HCC恶性度高,极易发生转移,肝内转移常见于侵犯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形成静脉癌栓,而合并胆管癌栓(Bile duct tumor thrombi,BDTT)的病例临床上较为罕见,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66%—13%。较低的发病率导致临床上对此类HCC缺乏系统认识,因此此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迫切需要阐明。胆管癌栓的出现,以往多被认为是肝癌发展到晚期阶段,由肝癌细胞侵犯胆管形成。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DTT可以在肝癌早期原发灶很小甚至未能被发现的情况下存在。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合并BDTT的HCC可能在起源上与普通的HCC有所不同,这类HCC可能起源于由胆管末梢的肝干细胞突变而来的肝癌干细胞,从而首先形成“BDTT”。为阐明合并BDTT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确定肝癌干细胞在这一类肝癌中的作用,本研究从95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中筛选出35例合并BDTT的病人,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肝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 通过收集、分析合并BDTT的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与普通HCC患者进行比较,以阐明此类HCC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同时通过分析肝癌干细胞标志物在此类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合并BDTT的HCC与肝癌干细胞的关系。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手术的35例HCC合并BDTT病人的病理临床资料,以及随访资料。2.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HCC合并BDTT及对照组HCC病人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切片中的CD133,CD90,CK19,Ep CAM,C-kit和VEGF的表达。3.分析肝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与肝癌病人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临床病理项目中,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肝硬化程度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肿瘤病理分化会最终影响病人预后。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癌栓组肝癌病人手术切除肝癌组织中肝干细胞标志物CD133,CD90,CK19,Ep CAM,C-kit和VEGF的表达比不合并胆管癌栓组的肝癌病人高,且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与肝干细胞标志物表达量呈负相关。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肝干细胞标志物的合并胆管癌栓的肝癌病人预后较差。结论 合并胆管癌栓的肝癌病人手术切除肝癌组织标本高表达肝癌干细胞标志物,且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随着肿瘤病理分化的降低而升高。合并BDTT的HCC病人手术后生存率比不合并BDTT的HCC病人生存率要低。同时肝癌干细胞标志物的高表达,提示此类肝癌与肝干细胞关系密切,有可能起源于肝干细胞。第二部分CD90+Hep G2/DC融合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应答实验研究背景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大多处于肝癌晚期阶段。HCC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也居高不下,术后5年生存率各中心报道不一,约10%—42%。尽管近年来肝癌的手术治疗,化疗及药物靶向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效果仍然不佳,HCC术后复发率高达40%—60%。可以说,手术治疗之后的高复发率及高转移率是影响HCC治疗中远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若想要进一步增强肝癌治疗的效果,现在急切需要找到新的能降低肝癌转移复发发生率的策略。随着对HCC生物学行为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肝细胞癌中存在的肝癌干细胞是导致肝癌容易发生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其存在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的远期预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肿瘤细胞中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的干样细胞,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多种实体肿瘤已被证明有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由于传统的放化疗无法杀伤CSCs,术后残留的CSCs经过休眠后的重新增殖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说密切相关,而靶向杀伤肿瘤干细胞将是有效抑制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策略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细胞膜表面表达丰富的共刺激分子,获取加工肿瘤抗原后能够将其提呈给T淋巴细胞,有效诱导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这一方法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都有效,其中也包括肝癌。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有多种,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基因转染DC,肿瘤细胞总RNA致敏DC,肿瘤特异性抗原肽致敏DC,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和肿瘤细胞与DC融合等。上述方法中基于单一肿瘤抗原的致敏方案受限于目前已知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很少,并且单一的抗原容易发生突变,而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DC易引起针对自身正常细胞的交叉免疫应答。DC与肿瘤细胞融合的策略,则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通过细胞融合,DC能够获得肿瘤细胞全部抗原信息,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抗原,并且肿瘤抗原作为内源性抗原以MHCⅠ类途径提呈,通过激活CD8+CTL起到抗肿瘤效应,这也是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作用细胞。进来有文献报道负载前列腺癌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的DC融合细胞,能够在体内外诱导出抗前列腺癌干细胞的免疫反应,证明DC疫苗靶向杀伤肿瘤干细胞策略的可行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将肿瘤干细胞与DC融合用于治疗肝癌的报道。现有的研究已表明,高表达CD90表面分子的肝癌干细胞拥有强大的体外形成克隆的能力,以及在动物体内的强大的皮下成瘤能力。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作为干细胞专门培养方法,能有效富集包括肝癌干细胞在内的多种肿瘤干细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课题以DC和CD90+肝癌干细胞融合制备DC疫苗,并探讨此类DC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功能和抗肿瘤免疫活性,探索其作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高效肿瘤疫苗的可行性。目的 制备CD90+肝癌干细胞与DC融合疫苗,使干细胞抗原能更好的被DC呈递,并研究此类疫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干细胞的免疫反应,以期获得一种更为有效的抗肝癌DC疫苗,为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1.DC体外分离及诱导: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LA-A2+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以rh GM-CSF、rh IL-4体外培养诱导DC并以rh TNF-α诱导成熟,同时利用rh IL-2培养获得T淋巴细胞。2.CD90+肝癌干细胞的分选及富集: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法将CD90表面分子表达阳性的Hep G2肝癌细胞分选出来,使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分选出的细胞,富集CD90+肝癌干细胞并在体内外进行功能鉴定。3.CD90+Hep G2-DC融合瘤苗的制备及生物学特征分析:采用PEG诱导DC和CD90+Hep G2融合,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融合状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率;流式细胞仪检测CD90+Hep G2-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使用PKH26荧光衰减法检测CD90+Hep 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CD90+Hep G2-DC分泌IL-12p70水平。4.CD90+Hep G2-DC融合瘤苗体内外功能分析:采用ELISPOT法检测CD90+Hep G2-DCs诱导的CTLs释放IFN-γ的能力;采用LDH释放法检测CD90+Hep G2-DCs刺激产生的CTLs体外特异性杀伤肝癌干细胞的效果;观察CD90+Hep G2-DCs诱导的CTLs对荷肝癌模型裸鼠体内抑制肿瘤生长能力。结果 1.外周血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不成熟及成熟DC。2.经过分选及富集培养之后的CD90+Hep G2具有很强的克隆形成及成瘤能力,可认为具有肝癌干细胞特性。3.CD90+Hep G2-DCs融合细胞表面高表达CD83、CD80、CD86、HLAABC、HLA-DR等分子,能够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同时细胞因子IL-12p70分泌能力增强。4.CD90+Hep G2-DCs融合细胞诱导的CTLs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体外杀伤CD90+Hep G2的能力最强,同时,能够有效延长Hep G2细胞在裸鼠皮下形成肿瘤的时间和缩小所形成肿瘤的大小。结论 1.以CD90+Hep G2与DC融合制备DC疫苗的策略是可行的。2.CD90+Hep G2-DCs诱导的CTLs体外能够较Hep G2-DCs诱导的CTLs更有效杀伤CD90+Hep G2,并且能够延缓裸鼠体内Hep G2细胞的成瘤。3.CD90+Hep G2-DCs诱导的CTLs延缓裸鼠体内成瘤可能与其靶向杀伤CD90+HepG2有关。

潘儒君[7](2015)在《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常见而又难治疗的恶性肿瘤,即使运用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后,胶质瘤患者预后仍不理想。胶质瘤的这种不良预后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以及化疗、放疗等的毒副作用相关,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清除手术后残余浸润的肿瘤细胞,以提高恶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免疫治疗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在原有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基础上,研究新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即采用新的瘤苗制备方法,不但保持了原有方法的优点,而且提高了抗原激发/提呈能力,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抗癌效果。在此基础上,本实验把这一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方法运用于胶质瘤的实验研究。一、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目的:在既有的免疫治疗研究基础上,研究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建立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免疫模型。第1组:无菌生理盐水1ml,做对照组。第2组: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old method)。第3组: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new method)。每只小鼠接种3 ×106GL261胶质瘤细胞,通过观察小鼠的肿瘤增殖情况验证主动免疫治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肿瘤增殖情况: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动物后,GL261肿瘤的生长趋势变缓,肿瘤大小明显比NS对照组小,p=0.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组肿瘤的大小可明显小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治疗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二、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对胶质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免疫机理。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建立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免疫模型。第1组:无菌生理盐水1ml,做对照组。第2组: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old method)。第3组: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new method)。通过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检测: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外周血中抗GL261抗体浓度、体外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及杀伤、流式检测CD4+IL-2+、CD8+、CD8+IL-2+细胞来研究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抑制的机制。结果: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检测:(1)ELISA检测抗GL261抗体滴度:与NS对照组比较,用处理过的GL261瘤苗抗原加佐剂后免疫动物,可以明显上调血浆中抗GL261抗体的浓度。在血浆稀释度为1:528000时,免疫组和NS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微镜下观察,与NS免疫的小鼠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比较,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后的PBMC明显变大变亮变圆,淋巴细胞转化明显。BrdU检测结果显示,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后的小鼠外周血中PBMC转化增殖能力与NS组比较明显增强,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LDH检测淋巴细胞杀伤能力:NS组中LDH的水平(253.6±50.043 IU/ml)明显低于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组的LDH水平(348.4±53.186 IU/ml),t检验得,p=0.019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流式检测免疫细胞分群:流式结果显示,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CD4+IL-2+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4%左右,明显高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方法,CD8+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46%左右,CD8+IL-2+细胞的百分率可以达到14%左右,明显高于未处理瘤苗+免疫佐剂组。p=0.0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免疫后小鼠的血浆中抗GL261抗体的浓度非常高。(2)用瘤苗免疫后的小鼠外周血中PBMC的转化增殖能力明显较NS组明显增强。(3)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后,可以明显上调CD4+IL-2+细胞的百分率。可能通过上调的CD4+IL-2+细胞百分率对GL261肿瘤起明显的抑制作用。(4)用处理后瘤苗+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后,可以明显上调CD8+IL-2+细胞的百分率。可能通过上调的CD8+IL-2+细胞百分率对GL261肿瘤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王李杰[8](2014)在《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相关细胞因子预测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外周血中免疫因子蛋白水平、mRNA水平,分析胃癌患者免疫状态及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观察化疗过程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趋势,判断机体免疫状态对化疗疗效、预后的影响,寻找能够预测化疗疗效、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免疫标记物。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3年01月至2014年0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IL-2、IL-6、TGF-β、HIF-1α、PD-1、PD-L1、CTLA-4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分析胃癌患者免疫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第二部分,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胃癌术后患者每周期化疗前外周血,检测上述指标在辅助化疗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观察化疗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检测晚期胃癌患者上述指标在一线治疗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判断治疗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及变化趋势,分析免疫指标与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11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IL-2、PDL-1蛋白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TLA-4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RNA水平检测中HIF-1α、PD-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D-L1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健康对照组免疫指标间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0,P<0.01),各免疫因子蛋白含量与mRNA水平呈正相关(R>0.90,P<0.01);胃癌患者各免疫指标在蛋白水平均呈正相关(R>0.40,P<0.01);IL-2、IL-6、TGF-β、PD-1、PDL-1、CTLA-4间mRNA呈正相关(P<0.01),HIF-1α与TGF-β、PDL-1呈负相关(P<0.05);IL-2、IL-6、TGF-β、PDL-1、PD-1、CTLA-4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P<0.01),HIF-1α表达呈负相关(R=-0.49,P<0.01)。2、胃癌患者免疫指标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中,IL-6、TGF-β、HIF-1α、CTLA-4、PD-1蛋白含量,男性低于女性患者(P<0.05);肝转移者IL-6、TGF-β、HIF-1α、PDL-1的蛋白水平低于无肝转移者(P<0.05)。在mRNA水平检测中,男性患者HIF-1α的表达低于女性(P<0.01);肝转移患者HIF-1α、PD-1的mRNA水平低于无肝转移者(P<0.05)。3、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过程中各免疫指标变化呈一定的趋势,IL-2、IL-6、TGF-β、HIF-1α、PD-1、PD-L1蛋白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TLA-4呈锯齿状的变化趋势;mRNA水平变化滞后于蛋白水平,IL-2、IL-6、TGF-β、PD-L1、CTLA-4mRNA在第2周期上升,第3或4周期下降至最低点,之后迅速上升,HIF-1α、PD-1mRNA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4、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各免疫指标蛋白水平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mRNA水平在化疗过程中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滞后于蛋白水平。5、化疗达到PR的胃癌患者,IL-2、IL-6、TGF-β、PDL-1、CTLA-4蛋白水平高于PD患者,HIF-1α、PD-1则低于PD患者;在mRNA水平检测中,PR患者IL-2、IL-6、TGF-β、PD-1高于PD患者,HIF-1α、PDL-1、CTLA-4则低于PD患者(P>0.05)。6、治疗有效(PR+SD)的患者免疫指标在化疗过程中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变化幅度较大;治疗无效(PD)患者整体变化较平稳。结论:1、无论健康人还是胃癌患者,个体之间免疫功能独立性强、差异性大,机体内部各免疫指标关系密切、变化一致;2、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处于抑制,女性患者在胃癌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较强,男性免疫功能易受到抑制;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更明显;3、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过程中早期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4、IL-2、IL-6、TGF-β、PDL-1蛋白水平升高患者可能化疗疗效更好,免疫指标变化幅度大提示治疗有效。

李晓玲[9](2013)在《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构建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标准细胞株(HL-60)细胞表面,制备细胞膜表面修饰的瘤苗并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 BCG HSP70基因重组载体构建及序列测定:利用PCR方法从卡介菌基因组中扩增出带酶切位点的BCG HSP70基因,与真核质粒表达载体pDisplay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并进行DNA测序鉴定。(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HL-60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HL-60细胞抗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HL-60细胞组(HL60-wt);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细胞组(HL60-pDisplay);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HL-60细胞组(HL60-HSP70);收获各组HL-60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y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HL-60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野生型HL-60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 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PCR扩增获得的BCG HSP70基因大小与GeneBank公布的结核杆菌HSP70基因一致。酶切电泳和DNA测序证实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构建正确。(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HL-60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HL-60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数:与实验HL60-wt组、HL60-pDisplay组比较,HL60-HSP70组能明显促进异体T细胞扩增(p<0.05);而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L60-wt组、HL60-pDisplay组、HL60-HSP70组IFN-y含量分别为(100.23±3.55)pg/ml,(102.68±3.23)pg/ml,(146.01±2.98)pg/ml。HL60-HSP70组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固定,HL60-HSP70组的杀伤率明显高于HL60-wt组和HL60-pDisplay组(p<0.05), HL60-pDisplay组与HL60-wt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L60-HSP70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成功构建了BCG 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HSP70。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HL-60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HSP70的HL-60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能促进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γ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免疫原性。第二部分: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目的体外培养白血病细胞,并制备膜表面表达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的瘤苗,以进一步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1)新鲜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分离收集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用含细胞因子(SC、FL、IL-3和IL-6)的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体外培养,和15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含细胞因子(SCF、FL、 IL-3和IL-7)的无血清IMDM培养基体外培养,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表型测定验证所培养的白血病细胞。(2)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的制备:利用脂质体2000将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转染到己被鉴定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进行细胞表面修饰鉴定。(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1组:未进行转染的白血病细胞组(wt-LC);2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白血病细胞组(pDisplay-LC);3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白血病细胞组(HSP70-LC);收获各组白血病细胞,丝裂霉素C灭活后与获得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自体骨髓T淋巴细胞按1:10比例混合培养72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水平;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各组白血病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照1:10比例混合培养48h后,加入新鲜白血病细胞(效应细胞:靶细胞分别为10:1,20:1,40:1,80:1)共培育12h,LDH释放改良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1)短期培养的白血病细胞呈集落样悬浮生长,并保持增殖特性;在培养的1-10天,细胞增殖较快,以后逐渐变慢。悬浮培养第10天收集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测定,15例AML细胞的CD13、CD33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B-ALL细胞的CD19、CD10、CD22表达,与培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表面。(3)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结果:①自体淋巴细胞增殖:实验wt-LC组、pDisplay-LC组、HSP70-LC组CFSE阳性率分别为(17.55±0.32)%,(17.78±0.30)%,(31.67±1.28)%。HSP70-LC组明显高于wt-LC组和pDisplay-LC组(p<0.05), 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细胞因子水平:HSP70-LC组IFN-y含量为(140.30±4.46) pg/ml,明显高于wt-LC组((88.61±3.42)pg/ml)和pDisplay-LC组((88.96±3.43)pg/ml)(p<0.05);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活性:固定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与实验、vt-LC组、pDisplay-LC组比较,HSP70-LC组能明显提高CTL细胞的杀伤活性,pDisplay-LC组与wt-L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0:1至80:1,HSP70-LC组组内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结论1.体外成功培养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短期培养可以明显增加白血病细胞数量,而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影响不大,能够维持其生物学特性。2.将BCG HSP70成功转染到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制备了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3.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能促进自体淋巴细胞增殖,且分泌高水平的IFN-y分子,以及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提示BCG 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原性。第三部分: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研究目的探讨卡介苗热休克蛋白70(BCG 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L1210)致瘤原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2000将BCG HSP70基因转入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获得高表达HSP70分子的L1210-HSP70细胞,作为肿瘤疫苗进行下列研究:(1)裸鼠及同系小鼠致瘤性实验:将L1210-HSP70细胞、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L1210细胞(L1210-neo)及其亲本细胞分别接种BALB/c裸鼠及同系DBA/2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小鼠生存时间,IFN-y ELISPOT检测针对L1210细胞的IFN-y分泌Thl细胞,以及病理切片观察和CD8免疫组化检测。(2)制备荷L1210瘤DBA/2小鼠,对侧皮下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3)预先向DBA/2小鼠分别接种PBS、L1210细胞、L1210-neo细胞及L1210-HSP70细胞后,均用野生型L1210细胞攻击,通过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时间,明确L1210-HSP70瘤苗对L1210细胞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证实BCG 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表面。(1)裸鼠致瘤性:L1210-HSP70细胞具有与野生型细胞同样的致瘤性,成瘤率100%。(2)同系小鼠致瘤性:L1210-HSP70组肿瘤生长缓慢或不成瘤,DBA/2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或长期存活,而L1210组、L1210-neo组全部成瘤,小鼠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IFN-γ ELISPOT检测试剂盒检测显示L1210组和L1210-neo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仅有很少量的特异性T细胞,而L1210-HSP70组针对L1210细胞的特异性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差异;L1210-HSP70组瘤体病理切片示点片状坏死区,呈彻底的凝固性坏死,且周边可见到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示大量CD8+T淋巴细胞浸润。(3)瘤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L210-HSP70组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而PBS组、L1210组和L1210-neo组肿瘤生长无差异,小鼠生存时间亦无明显差异。(4)抗肿瘤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L210-HSP70组肿瘤出瘤时间明显延长,生长受到显着抑制,瘤体平均直径明显减小,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1.BCG HSP70基因转染能有效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激活特异性T细胞,降低肿瘤细胞的致瘤性。2. BCG HSP70基因转染具有提高宿主抗瘤免疫作用。

蒋敬庭[10](2011)在《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江苏省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尽管治疗手段及水平不断提高,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寻找新的胃癌预后指标和探索新的治疗思路是十分紧迫的科学命题。胃癌复发与转移是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是提高胃癌5年生存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肿瘤免疫应答,除提供第一信号外,还需要协同刺激分子参与并提供辅助的第二信号,才能使T细胞达到生理活化阈值。适宜的协同刺激信号可以降低T细胞活化时对第一信号的需求,而抑制性的协同刺激信号可以减弱免疫应答或导致免疫耐受。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以及活化的T细胞上,它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周期负性调控T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在介导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细胞表达的B7-H4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形成与进展。因此,干预协同刺激分子B7-H4将成为胃癌治疗的新策略。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是一类能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新型抗肿瘤效应细胞,作为治疗性免疫细胞业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治疗性细胞进入机体后必然受到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而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与CIK细胞治疗是否存在关联至今尚未明了。本文首先探讨了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关系,分析了B7-H4在胃癌表达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了B7-H4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及对胃癌患者采用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确立了CIK细胞临床治疗的纳入标准,为深入探索干预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一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生存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56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的表达;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进行免疫治疗胃癌。【结果】B7-H4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4.9%;单因素分析显示,B7-H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等均无明显相关;但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B7-H4阳性表达显着关联,侵入肌层组的B7-H4阳性率高于未侵入组(49.1% vs 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7,P=0.004),淋巴结转移组B7-H4阳性率高于未转移组(χ2=17.339,P<0.0001)。与B7-H4高表达组相比较,B7-H4低表达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着延长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B7-H4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85,95%CI=1.152.96);CIK治疗组与化疗组相比,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RR=0.53,95%CI=0.330.85)。【结论】B7-H4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成负相关,证实了B7-H4为一负性调节分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生存期的指标;CIK细胞治疗可以显着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第二部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7-H4基因表达方法的优化【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基因表达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及内参照基因GAPDH的引物及TaqMan探针,经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后,用于检测B7-H4及GAPDH的基因表达水平。将B7-H4和内参照基因GAPDH的PCR扩增产物经测序鉴定正确并纯化后分别与pMD19-T载体连接,分别克隆构建含B7-H4及GAPDH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7-H4及GAPDH基因表达的标准品。将重组质粒标准品进行定量及梯度稀释,建立标准曲线。【结果】PCR扩增产物分别经测序证实为B7-H4及GAPDH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该法检测B7-H4基因表达的灵敏度为527copies/ml,线性范围为5.27×1025.27×107copies/ml,标准曲线方程为:Y=-3.1395X+41.805,直线回归相关系数r=0.995,批间变异系数范围为2.39%3.59%,扩增效率108.2%。该法检测GAPDH基因表达的灵敏度为386copies/ml,线性范围为3.86×1023.86×107 copies/ml,标准曲线方程为:Y=-3.2436X+41.083,直线回归相关系数r=0.999,批间变异系数范围为2.26%3.86%,扩增效率103.4%。【结论】成功构建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协同刺激分子B7-H4基因表达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重复性。第三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CIK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为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应用生物技术体外诱导自体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进行临床应用。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156例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化评估;并比较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化学治疗组与化学治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单纯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病人(38 vs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001);化学治疗联合CIK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55 vs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5);在B7-H4高表达组中,CIK组中位生存时间比化学治疗组延长了18个月,在B7-H4低表达组中,CIK组中位生存时间比化学治疗组则延长了17个月。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等混杂因素后,与B7-H4低表达相比B7-H4高表达组病例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73,95%CI=1.092.76)。【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高表达使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CIK细胞的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第四部分CIK细胞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目的】探讨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生物技术诱导培养后的CIK细胞回输给胃癌病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用Kaplan-Meier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临床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拟合多因素COX模型,用RR及95%CI估计CIK细胞治疗与死亡结局和生存时间的联系强度。【结果】在化疗组和CIK治疗组之间的均衡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化疗组(53.3% vs 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18)。CIK治疗组胃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月)明显高于化疗组(49 vs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并随着CIK治疗次数的增加,四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34,P=0.002)。CIK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混杂因素后,与化疗组相比,CIK细胞治疗胃癌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RR=0.52,95%CI=0.34-0.82),并随着CIK细胞治疗次数的增加,胃癌病人的死亡风险逐步降低(趋势检验,P=0.0001),与化疗组相比,CIK治疗次数超过25次以上的胃癌患者,RR=0.14,95%CI=0.03-1.58。CIK治疗次数与生存时间小于36个月的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呈显着负相关(RR=0.54,95%CI=0.36-0.80)。另外,随着肿瘤分期、复发及年龄的增加能显着提高胃癌患者的死亡危险(RR=28.87,95%CI:7.05-118.25;RR=2.10,95%CI:1.40-3.11;RR=1.66,95%CI:1.12-2.46)。【结论】用CIK细胞治疗胃癌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并显着地提高了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第五部分协同刺激分子B7-H4影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目的】评价协同刺激分子B7-H4表达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胃癌患者后预后的影响。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并分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15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并按其治疗情况分为化疗组(81例)和CIK联合治疗组(75例)。对胃癌患者组织进行B7-H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比较B7-H4不同表达情况下,化疗组与CIK联合组治疗后无瘤生存率。【结果】化疗组和CIK联合组间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8.0(95%CI:10.525.5)个月和45.0(95%CI:19.57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1,P=0.001)。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0(95%CI:19.634.4)个月和49.0(95%CI:35.962.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86例B7-H4低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2.0(95%CI:26.537.5)个月和62.0(95%CI:23.010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3,P=0.03)。70例B7-H4高表达者中,采用单纯化疗和CIK联合治疗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11.0(95%CI: 3.218.8)个月和18.0(95%CI: 7.328.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P=0.001)。胃癌组织B7-H4高表达组与B7-H4低表达组比较,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月)及95%CI分别为16(11.9-20.1)和47(22.4-71.6),中位生存时间(月)及95%CI分别为25(19.0-31.1)和43(35.2-50.8)。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36 vs 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001)。在化疗联合CIK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有高于B7-H4高表达患者的趋势(55 vs 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2)。在化学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高于B7-H4高表达(33 vs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6,P<0.0001)。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中,B7-H4低表达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显着高于高表达组(90 vs 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50)。在调整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与B7-H4低表达比较,B7-H4高表达组病例的复发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2.30,95%CI=1.413.75;RR=1.90,95%CI=1.203.01)。【结论】B7-H4高表达可能是提高胃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IK细胞回输治疗可控制和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胃癌B7-H4低表达可作为CIK细胞治疗的纳入标准。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及其与CIK细胞治疗的可能关联性,发现:1)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B7-H4分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生存期的指标;2)B7-H4高表达可能是提高胃癌复发和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3)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的复发和死亡的风险相关,采用治疗性CIK细胞回输治疗可干预B7-H4的表达并延长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胃癌B7-H4低表达可作为CIK细胞治疗的纳入标准。这些为寻找胃癌生物治疗、胃癌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及设计有效的胃癌免疫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原创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二、IL-2活化瘤苗对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2活化瘤苗对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胃癌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
        1.1 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相关性
        1.2 针对炎症细胞因子的现代抗癌策略
        1.3 针对炎症细胞因子的中医药研究
    2 健脾养胃法治疗胃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2.1 古代医学关于胃癌的描述
        2.2 脾胃虚弱乃胃癌核心病机
        2.3 健脾养胃乃胃癌治本之法
        2.4 健脾养胃方的内涵
        2.5 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中途退出标准
        3.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7 中止研究的条件
    4 治疗方案
        4.1 对照组
        4.2 试验组
        4.3 给药方法及疗程
        4.4 合并用药
    5 观察项目与观测时点
        5.1 一般情况记录
        5.2 诊断指标
        5.3 疗效指标
        5.4 安全性观察
        5.6 观测时点
    6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8 研究结果
        8.1 基线资料
        8.2 疗效评价
        8.3 安全性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果分析
        1.1 近期疗效分析
        1.2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分析
        1.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1.4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1.5 安全性分析
    2 炎症细胞因子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
    3 临证体会
        3.1 正虚为本,脾胃虚弱贯穿于胃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3.2 辨证施药,健脾类方药为治疗胃癌组方的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JCC第八版国际胃癌TNM分期标准
    附录2 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指南修订版(1.1版)
    附录3 胃癌中医症状评分
    附录4 Kamofsky (KPS)评分标准
    附录5 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WHO)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其配伍对胃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胃癌微环境及相关免疫细胞的研究概述
        1、现代医学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
        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自然杀伤细胞在胃癌治疗中潜力巨大
        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在胃癌治疗中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学对胃癌微环境及相关免疫细胞的研究概述
        1、中医学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
        2、中医药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3、中医药调控自然杀伤细胞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三物白散抗肿瘤研究进展
        1、三物白散复方抗肿瘤研究进展
        2、三物白散单味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3、三物白散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诱导与鉴定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对实验细胞的安全浓度与效阈浓度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节 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配伍对实验细胞的安全浓度与效阈浓度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节 胃癌微环境的体外模型构建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五节 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配伍调控胃癌微环境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一、论文研究结果
    二、论文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PD-L1、HER2联合靶点研究归芪白术方对胃癌细胞增殖和T细胞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表
第一章:基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归芪白术方中可与胃癌治疗靶点结合的小分子成分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软件和数据库
        1.1.2 主要试剂、仪器
        1.1.3 胃癌靶向治疗靶点筛选
        1.1.4 归芪白术方中药小分子结构库构建及类药性分析
        1.1.5 靶蛋白活性位点
        1.1.6 分子对接
        1.1.7 微量热泳动实验测定虚拟筛选获得成分与靶蛋白的亲和力
        1.1.8 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
        1.1.9 靶向成分的毒性预测
        1.1.10 靶向HER2的小分子成分对HER2激酶活性的检测
    1.2 结果
        1.2.1 胃癌治疗靶点筛选
        1.2.2 归芪白术方小分子成分类药性分析
        1.2.3 靶蛋白晶体结构确定
        1.2.4 分子对接
        1.2.5 MST测定虚拟筛选获得小分子成分与靶蛋白的亲和力
        1.2.6 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结果
        1.2.7 代表性成分quercetin、daidzein、formononetin和 isorhamnetin毒性预测
        1.2.8 Quercetin和daidzein对HER2激酶活性影响
    1.3 讨论
        1.3.1 HER2与PD-L1在胃癌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3.2 归芪白术方治疗胃癌的物质基础分析
        1.3.3 分子对接-MST-分子动力学模拟-HER2激酶活性检测结果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归芪白术方代表性中药小分子成分对胃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2.1 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细胞株
        2.1.2 试剂与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靶向HER2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daidzein抗胃癌细胞增殖实验
        2.2.2 胃癌细胞株的选择
        2.2.3 靶向HER2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daidzein对胃癌细胞的干预作用
        2.2.4 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离与活化
        2.2.5 抑制PD-L1的代表性成分formononetin和isorhamnetin对PD-L1干预T细胞的作用
    2.3 结果
        2.3.1 靶向HER2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daidzein对不同胃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2.3.2 胃癌细胞株的选择
        2.3.3 靶向HER2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daidzein对胃癌MKN-45细胞干预作用
        2.3.4 T淋巴细胞的分离与活化
        2.3.5 PD-L1刺激T淋巴细胞及干预实验
    2.4 讨论
        2.4.1 靶向HER2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tin、daidzein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结果分析
        2.4.2 代表性成分Formononetin、isorhamnetin对T淋巴细胞活性的恢复作用
        2.4.3 健脾扶正、化瘀祛邪治疗胃癌的中医认识
    2.5 小结
第三章:归芪白术方体外有效的代表性中药小分子对胃癌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的调节作用
    3.1 材料和试剂
        3.1.1 细胞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MKN-45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构建
        3.2.2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T淋巴细胞与胃癌MKN-45 细胞共培养体系
        3.2.3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后细胞形态学观察和T淋巴细胞、胃癌MKN-45 细胞增殖情况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 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后T淋巴细胞和胃癌MKN-45 细胞凋亡情况
        3.2.5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后T淋巴细胞PD-1 表达情况
        3.2.6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后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3.2.7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后T淋巴细胞和胃癌MKN-45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3.3 结果
        3.3.1 胃癌MKN-45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3.3.2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
    3.4 讨论
        3.4.1 胃癌MKN-45 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构建结果分析
        3.4.2 体外有效的代表性成分quercetin和formononetin配伍干预共培养体系结果分析
    3.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HER2、PD-L1生物学特性及在胃癌的相关性和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艾灸诱导HSP70对胃癌大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艾灸对胃癌大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干预方法
        2.3.1 艾灸治疗
        2.3.2 红外线治疗
        2.4 实验步骤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生存状态积分
        2.5.2 胃部瘤体体积增长抑制率
        2.5.3 胃及胃癌组织形态学观察
        2.5.4 胃部瘤体内癌细胞增殖(PCNA+免疫组化法)
        2.5.5 胃部瘤体内癌细胞凋亡(TUNEL+免疫组化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存状态积分
        3.2 癌细胞腹腔内转移
        3.3 胃部瘤体体积增长抑制率
        3.4 胃及胃癌组织形态学观察
        3.5 胃部瘤体内癌细胞增殖(PCNA+免疫组化法)
        3.6 胃部瘤体内癌细胞凋亡(TUNEL+免疫组化法)
    4 讨论
        4.1 热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4.2 艾灸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及潜在优势
        4.3 针灸在癌症治疗中的选穴用经规律与分析
    5 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艾灸对胃癌大鼠血清及胃癌组织内HSP70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干预方法
        2.4 实验步骤
        2.5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血清中HSP70表达(ELISA法)
        2.5.2 胃癌组织内HSP70表达(ELISA法)
        2.5.3 胃癌组织内HSP70表达(免疫组化法):
        2.5.4 胃癌组织内HSP70 mRNA表达(RT-PCR法)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血清中HSP70的含量
        3.2 胃癌组织内HSP70含量(ELISA法)
        3.3 胃癌组织内HSP70的表达(免疫组化法)
        3.4 胃癌组织内HSP70 mRNA含量
    4.讨论
        4.1 HSP70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4.2 HSP70与癌症的关系
        4.3 HSP70与胃癌诊断及治疗
        4.4 艾灸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5.结论
第三部分:艾灸对胃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干预方法
        2.4 实验步骤
        2.5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淋巴细胞比率
        2.5.2 T淋巴细胞亚群
        2.5.3 胸腺、脾脏指数
        2.5.4 细胞因子筛查
        2.5.5 胃癌组织内TNF-α、IFN-γ、IL-6、IL-22含量(ELISA 法)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胸腺、脾脏指数
        3.2 外周血中活化、凋亡、坏死淋巴细胞
        3.3 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
        3.4 外周血CD4~+CD25~+、CD8~+CD28~+T淋巴细胞
        3.5 细胞因子芯片筛查
        3.6 胃癌组织内TNF-α、IFN-γ、IL-22、IL-6(ELISA法)
    4.讨论
        4.1 T淋巴细胞亚群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4.2 Th1、Th2型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5.研究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原位基因修饰联合过继性T细胞在治疗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机制及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合并胆管癌栓肝癌的干细胞特性及CD90+ HepG2/DC融合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应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合并胆管癌栓肝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肝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 临床病理特点
        2 预后分析
        3 肝干细胞标志物在实验组及对照组肝癌组织切片上的表达
        4 肝干细胞标志物表达与肝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讨论
    总结
2.CD90~+ HepG2/DC融合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应答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主要试剂和设备
        3.实验方法
        3.1 肝癌细胞株的培养
        3.2 肝癌细胞株CD90表达情况的检测
        3.3 肝癌干细胞的富集培养
        3.4 肝癌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3.5 从外周血对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
        3.6 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分化
        3.7 融合细胞(杂交瘤苗)的制备
        3.8 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杂交瘤苗融合
        3.9 流式细胞术检测杂交瘤苗融合率
        3.10 细胞形态学观察
        3.11 树突状细胞及融合细胞表型检测
        3.12 特异性CTL的制备
        3.13 杂交瘤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检测
        3.14 杂交瘤苗分泌IL-12p70的功能检测
        3.15 杂交瘤苗刺激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
        3.16 杂交瘤苗活化的CTLs体外杀伤肝癌细胞及肝癌干细胞的能力
        3.17 杂交瘤苗活化的CTLs体内抑瘤实验
        3.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综述一 肿瘤干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研究现状
综述二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临床现状及肝干细胞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胶质瘤
    2.免疫治疗
    3.胶质瘤的免疫学特点
    4.本文拟开展的工作
第二章 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的抑制作用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抑制机制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相关细胞因子预测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胃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过程中机体免疫格局的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机体免疫格局的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BCG HSP70基因重组载体构建及序列测定
        1.1 PCR获得目的基因
        1.2 阳性重组克隆的筛选
        1.3 重组质粒的鉴定
        1.4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2 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的制备
        3 转染后的HL-60细胞免疫原性检测
        3.1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3.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3.3 细胞因子IFN-γ水平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新鲜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新鲜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
        1.1 白血病细胞形态学观察
        1.2 细胞形态涂片Wright-Giemsa染色镜检
        1.3 细胞体外增殖能力
        1.4 细胞免疫表型检测
        2 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白血病细胞瘤苗的制备
        3 转染后的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检测
        3.1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3.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3.3 细胞因子IFN-γ水平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SP70基因转染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免疫原性的研究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L1210细胞瘤苗的制备
        2 裸鼠致瘤性实验
        3 同系小鼠致瘤性实验
        3.1 肿瘤生长情况
        3.2 小鼠生存期
        3.3 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3.4 病理切片的观察
        3.5 肿瘤组织切片CD4、CD8免疫组化检测
        4 瘤苗对荷L1210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
        4.1 肿瘤生长情况
        4.2 小鼠生存期
        5 瘤苗对荷L1210瘤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
        5.1 肿瘤生长情况
        5.2 小鼠生存期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热休克蛋白70及其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白血病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和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B7 家族协同刺激分子与肿瘤微环境
    二、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可能免疫调控因素
    三、胃癌肿瘤微环境及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胃癌中的表达
    四、CIK 细胞的抗肿瘤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五、协同刺激分子B7-H4 对胃癌CIK 细胞治疗研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B7-H4 基因表达方法的优化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表达对CIK 细胞治疗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IK 细胞治疗胃癌与其生存时间相依多因素分析的研究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协同刺激分子B7-H4 影响CIK 细胞治疗胃癌预后的多因素COX 模型分析
    一、试剂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研究结论
    展望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缩写词表
致谢

四、IL-2活化瘤苗对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养胃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D]. 鲁晓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巴豆苷、桔梗皂苷D、贝母甲素及其配伍对胃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调控作用研究[D]. 楚毓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PD-L1、HER2联合靶点研究归芪白术方对胃癌细胞增殖和T细胞活性的影响[D]. 李玲.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艾灸诱导HSP70对胃癌大鼠肿瘤生长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谭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原位基因修饰联合过继性T细胞在治疗黑色素瘤治疗中的机制及抗肿瘤作用[D]. 王锋. 苏州大学, 2018(04)
  • [6]合并胆管癌栓肝癌的干细胞特性及CD90+ HepG2/DC融合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应答实验研究[D]. 庞业滨.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7]主动免疫对C57BL/6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潘儒君.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5)
  • [8]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相关细胞因子预测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前瞻性研究[D]. 王李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9]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白血病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D]. 李晓玲. 青岛大学, 2013(10)
  • [10]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蒋敬庭. 苏州大学, 2011(06)


胃癌论文 肿瘤免疫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上一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经济现代化张艳论文_张艳,
下一篇:腰硬联合麻醉中腰麻失败的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