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用于治疗撕脱骨折的生物可吸收材料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生物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吴江,肖海军,戚珊红,张徐晨[1](2021)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20-02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8例采用髌骨旁内、外侧入路,7例采用股后内、外侧肌后侧间隙入路。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0~36)个月。术后X线片与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随访期间定期摄X线片检查,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标准,骨折愈合时间60~120 d,平均90 d。未出现骨折不愈合以及排异反应。1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但术中未一期修复,术后膝关节后直向稳定性不佳,但是可以正常行走。4例膝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口服镇痛药物后减轻。末次随访时根据Karlstr?m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折块较小的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可靠疗效,无需二期手术取出,避免了再次手术损伤。

陈辉璜[2](2021)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9月期间采用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共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7岁-51岁,平均26.4±12.3岁;左膝11例,右膝7例;按照改良Meyers-Mc KeeverZaricznyj分型标准:II型10例,III型5例,IV型3例,5例合并半月板损伤;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运动伤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天-52天,平均12.8±13.0天,2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余均为新鲜骨折。记录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收集术前、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患侧及健侧膝关节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3月、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膝关节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观察手术对整体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分钟-182分钟,平均102.1±37.4分钟;术后随访6月-26月,平均17.7±6.6月。术前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34分-53分,平均41.7±5.0分,Lysholm评分为32分-48分,平均38.1±5.4分;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6分-97分,平均89.9±4.0分,Lyshmol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1.6±3.7分;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88分-98分,平均93.4±3.1分,健侧膝关节IKDC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3±3.2分,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9分-100分,平均94.0±3.3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0分-100分,平均95.6±3.4分。检验结果示术后3月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较术前、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月均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整体较健侧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膝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都能顺利回归正常运动及生活;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块移位、骨折不愈合、骨骺损伤及活动度缺损等并发症。结论: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具有全镜下操作、无需建立胫骨隧道、不受骨折类型限制、探查范围广、直视下解剖复位、固定相对稳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宋辰光[3](2021)在《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选自吉林省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ACL胫骨撕脱骨折行手术固定的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组成尚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直接给予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观察组术中按照术前应用3D打印软件处理、制模、运用导向器进行体外的设计及预演直接定位骨道位置,并在关节镜下用肩关节缝合器与韧带编织线对撕脱骨块进行复位固定。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实施,术后处理均使用相同方法。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9.35±6.1)ml、手术操作时间(46.7±6.5)min、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39.3±2.5)d、骨折愈合时间(2.3±0.4)m,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89.37±4.25)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3D打印辅助镜下ACL胫骨撕脱骨折固定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操作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白玉玺[4](2021)在《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重建出关节镜特殊手术体位时腘动脉与骨的关系,利用工作站测绘软件测量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在该路径上与腘动脉的最近距离,为临床上此入路的安全性给予影像学的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20.10-2021.2)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20名,采用屈膝90°仰卧位,三维重建双下肢后电脑工作站测绘软件模拟建立极后高位入路定位导针的理想路径测量其腘动脉的最近距离,判断入针点及导针走形区内安全性,统计应用SPSS 22.0软件。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方差(SX±,δ)表示。结果:本实验中行双下肢动脉CTA的患者成像清晰,成功建立数字模型,测量出导针走行路径中距离腘动脉最近距离为(12.14±2.8125)mm,股骨侧入针点位于股骨内侧髁尖平面近端(78.905±5.8558)mm,股骨中点偏内侧(53.798±5.0951)mm处,及入针角度等数值。证明该入路与腘动脉存在安全距离。结论:在双下肢动脉CTA患者工作站模拟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影像学数据证实该入路是安全可靠的,但采样患者年龄均较大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人群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代表临床。需对青年人群的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周鹏[5](2021)在《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评估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第一部分:方法:取猪膝关节2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双头加压空心螺钉组(A组);缝线桥结合外排锚钉组(B组);经胫骨隧道缝线桥组(C组)。将标本制作成Meyers-MckeeverⅢ型骨折模型分别按照上述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对骨折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首先进行循环负载测试,即将所有标本在0-60N的负载下运行10个周期,记录初始位移大小。循环负载测试完成后,将前向的胫骨剪切力以1mm/s的速度作用于胫骨,对每个样本进行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直至内固定物完全失效,记录峰值负载、屈服负载与内固定失效类型情况。结果:循环负载检测结果发现:C组的初始位移为1.01±0.27mm,明显小于A组(2.39±0.24 mm)和B组(2.50±0.32mm)的初始位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结果示:B、C两组的峰值负载分别为509.25±22.38N、505.50±22.38N,皆明显大于A组(425.00±36.6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屈服负载分别为420.25±24.35N、424.63±18.41N,明显大于A组(385.88±27.4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分别观察到了不同的失效模式:A组失效是由于螺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B组失效是由于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4例)、ACL断裂(1例);C组失效是由于锚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3例)。结论: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与力学强度:其初始位移明显少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与缝线结合外排钉;其固定峰值负载与屈服负载皆明显高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而与缝线结合外排钉相当。第二部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经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青少年与儿童患者,术后通过MRI与X片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骨骺板损伤与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胫骨前向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侧-侧”差值及Lachman试验分级以评估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使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活动等级评分以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9~16岁,平均1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天,平均6.2天。12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X片与MRI示患者的骨骺板未发生损伤,术后3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较:ATT“侧-侧”差值[(8.6±3.1)vs.(1.5±1.5)mm]、Lachman试验分级[(0级:0例/I级:0例/II级:7例/III级:5例)vs.(0级:10例/I级:2例/II级:0例/III级:0例)]较术前明显减小、IKDC主观评分[(48.3±9.8)vs.(95±3.8)]、Lysholm膝关节评分[(53.9±6.7)vs.(92.2±6.7)]、Tegner活动等级评分[(3.2±1.7)vs.(8.3±1.5)]、ROM[(42.8±22.1)°vs.(133.2±2.5)°]较术前皆有改善。上述指标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晓辉,袁晓庆,吴一雄,李桂军,高立波,胡辉东,高磊[6](2020)在《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联合免打结锚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12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7~71岁,平均(44.8±14.3)岁。8例为摔伤、2例为交通事故、2例为运动伤。依据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3例,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合并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镜下通过2根Orthocord缝线复位骨折块,在胫骨结节内侧通过单胫骨隧道拧入可吸收免打结锚钉收紧缝线,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应用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应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伤口感染、关节腔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2.6±4.9)个月。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无伸屈功能受限。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IKDC评分由术前的(39.17±3.56)分改善为(90.33±1.61)分,Lysholm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2.92±1.96)分改善为(93.08±1.88)分(均P<0.01)。结论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应用Orthocord缝线结合可吸收免打结锚钉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无金属内置物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

刘通,郑天胜,姬广林[7](2020)在《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SIS)撕脱骨折是青少年髂部疼痛的常见病因,若不及时接受合理的治疗会渐变为慢性疼痛、感觉障碍甚至骨不连。从镇痛、屈髋外展支具制动等保守治疗,到克氏针、缝线、螺钉、张力带钢丝、钢板、微创经皮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等治疗方法不断创新。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对ASIS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刘金松[8](2020)在《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关节镜下利用Versalok锚钉与钢丝固定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临床疗效,为Versalok锚钉在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在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使用Versalok锚钉治疗的患者14例(Versalok锚钉组),使用钢丝治疗的患者1 1例(钢丝组),术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利用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对两组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通过两组间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的差异及术前、术后两组组内、组间的Lysholm评分和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的分数差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各次复查,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包括性别、年龄、受伤因素、关节受伤侧及骨折分型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Versalok锚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3.14±5.71)分钟,钢丝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9.18±8.57)分钟,经t检验示两组手术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Versalok锚钉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0.07±9.65)分、(63.79±6.66)分、(94.00±2.39)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2.18±9.97)分、(63.73±8.68)分、(92.64±3.38)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Lysholm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Versalok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60±5.25)分、(56.44±4.75)分、(90.83±5.25)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钢丝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4.84±5.74)分、(56.41±5.29)分、(90.78±5.70)分。术后第3个月评分与术前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第12个月评分与术后第3个月评分,经t检验示评分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8.Versalok锚钉组与钢丝组组间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12个月的IKDC主观膝关节评分,逐一经t检验示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利用Versalok锚钉关节镜下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后可以获得与钢丝同样的满意疗效,能够实现对骨折块稳定固定的作用,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2.关节镜下Versalok锚钉治疗固定相比钢丝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省时,内植物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优势。3.Versalok锚钉使用费用相对较高,需结合患者具体经济情况予合理内固定方式治疗。

常锦磊[9](2020)在《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肝肾-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使用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骨折后期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6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双排线桥锚钉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对照组使用空心钉进行固定,术后均予以卡盘支具外固定,并在支具的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骨折后期予以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或中成药。定期复查,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随访使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肢膝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为6-24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Lysholm评分(94.13±4.38)优于对照组(90.91±6.06),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5)。观察组优良率为95.65%,优于对照组的86.96%,但两者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306)。此外,在不安定度、闭锁感、楼梯攀爬及蹲姿方面的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疼痛、肿胀度、跛行、使用支撑物方面,两组结果相似,都表现出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在“肝肾-筋骨平衡”理论指导下使用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效果满意,通过坚强的内固定以及骨折后期中药或中成药的滋补肝肾、荣筋壮骨,确保“筋骨平衡”稳态的恢复,并可以保证较早的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更好的促进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的恢复,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特别是对有较大骨折块的粉碎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而言,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赵春超[10](2020)在《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切开复位应用克氏针和空心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结合术后中药熏洗功能锻炼,探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为手术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及规范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住院治疗的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病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和对照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两组术后均使用活血止痛熏洗剂熏洗配合功能锻炼。统计手术时长、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情况、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等数据作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种手术内固定方式对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得有效随访的病例共50例,其中观察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组)25例,对照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25例。手术时长上,观察组93.16±6.37分钟,对照组109.96±10.03分钟,经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制动时间上,观察组3.96±0.20周,对照组3.76±0.44周,经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2%,经卡方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侧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术后三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72.0%、96.0%,组间优良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Z=-2.023,P=0.043,P<0.05,差异具有显着意义。术后六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0%、100.0%,组间优良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Z=-0.470,P=0.63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儿术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采用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术后制动时间更短,功能恢复更快,而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所需手术时间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儿的年龄,软组织损伤的严重情况,肥胖程度,骨折块的大小来合理选择应用这两种内固定方式。中药熏洗辅助术后功能锻炼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优势,应当加以推广。

二、生物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讨论

(2)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3D打印的理念
    2.关节镜技术的研究进展
    3.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进展
    4.治疗
    5.术后管理
    6 体会与展望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依据
    3 病例标准
    4 实验方法
    5 术后处理
    6 疗效评定
    7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 体外模型的制备过程
    2 常见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3 术中缝合技术的具体讲解
    4 手术体会与注意事项
    5 立题依据
    6 本课题对于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认识与总结
    7 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治疗青少年与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研究背景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利弊
    3.2缝线单胫骨隧道联合可吸收免打结锚钉固定的优点
    3.3术中注意事项

(7)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IS撕脱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2 ASIS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2.1 手术指征
    2.2 手术方式
        2.2.1 缝线固定
        2.2.2 螺钉内固定
        2.2.3 张力带内固定
        2.2.4 钢板内固定
        2.2.5 带线锚钉内固定
3 小结及展望

(8)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临床资料
        2.1.4 诊断标准
        2.1.5 分型标准
        2.1.6 手术设备及器材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及康复训练
        2.2.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发生机制
    4.2 胫骨髁间隆起的分型
    4.3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固定方式
    4.4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作用分析
    4.5 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术中注意事项
    4.6 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附录B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关节评分表
附录C 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典型病例

(9)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方式
        (三)术后处理及康复指导
        (四)随访情况
        (五)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一、疗效评价方法
    二、治疗结果
        (一)术后6 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比较
        (二)Lysholm评分优良率及术后随访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一、“肝肾-筋骨平衡”理论对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指导意义
    二、双排锚钉线桥技术联合可吸收螺钉固定的优势
    三、本研究的不足及限制性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10)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一般资料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中药熏洗治疗
        (四)两组功能锻炼方法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长比较
        (二)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制动时间比较
        (三)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
        (四)观察组与对照组患侧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
    四.结论
讨论
    一.中医对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治疗
    二.中药熏洗疗法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三.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
    四.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五.本次研究成果
    六.本次研究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近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生物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üller B型股骨髁撕脱骨折[J]. 吴江,肖海军,戚珊红,张徐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10)
  • [2]全关节内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D]. 陈辉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D]. 宋辰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应用双下肢动脉CTA三维成像技术验证膝关节极后高位入路的安全性研究[D]. 白玉玺.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D]. 周鹏.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关节镜下单胫骨隧道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近期疗效[J]. 方晓辉,袁晓庆,吴一雄,李桂军,高立波,胡辉东,高磊. 天津医药, 2020(12)
  • [7]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J]. 刘通,郑天胜,姬广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08)
  • [8]利用Versalok锚钉治疗Ⅱ、Ⅲ型胫骨髁间隆起骨折的疗效分析[D]. 刘金松. 延边大学, 2020(05)
  • [9]从“肝肾-筋骨平衡”论治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及其临床思考[D]. 常锦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两种内固定方式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观察[D]. 赵春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关节镜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前交叉韧带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上一篇:县乡畜牧兽医队伍改革如何保持稳定
下一篇:解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论文_宗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