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杉木种源在滨海轻盐碱地的生长性能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沿海轻盐碱地引种不同杉木种源生长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巩志勇[1](2021)在《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为探索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混合盐碱胁迫的适应特点,明确我国特有经济树种香椿能否适应我国各地区的盐碱地环境。以优质香椿母树种子及香椿幼苗为试材,采用2种中性盐NaCl、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Na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模拟自然界复杂的盐碱环境。对不同盐碱胁迫下香椿种子萌发规律、幼苗形态结构及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综合分析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当盐浓度较低时(20-80 mmol/L),种子萌发受碱胁迫的影响很小,各碱度处理均会促进香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种子活力相对较高。当盐浓度较高时(100-160 mmol/L),盐碱互作效应逐渐加强,不同碱度处理下的种子萌发规律及芽苗长势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相同盐浓度时,低碱(A)处理下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指数等指标均显着高于中高碱(B、C)胁迫(P<0.05)。芽苗时期地上部及地下部各形态学参数也呈现相似出的规律。此外,低碱胁迫下盐浓度高达160 mmol/L、中高碱胁迫下盐浓度高达120 mmol/L时,香椿种子仍然能够萌发。(2)(1)低盐胁迫时(50 mmol/L),不同碱处理下的香椿幼苗叶片舒展,浓绿,苗高增量均高于对照,植株整体长势良好。中盐胁迫时(100 mmol/L),随碱度的逐渐增加,植株叶尖随逐渐发黄、干枯,但总体长势较为旺盛。高盐碱胁迫下(150-200mmol/L),其叶片枯黄且掉落严重。(2)低(中)盐胁迫下(50-100 mmol/L),各碱度处理下的香椿幼苗根系生长速度快,细根数量多。高盐胁迫时,各碱度下的根系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尤其高盐高碱胁迫下,细根大量减少。(3)随着盐浓度的逐渐增大,香椿幼苗地下部的生物量先增加后下降,地上部生物量逐渐下降,根冠比先升高后下降。当盐浓度为100 mmol/L时,各碱度下的地下部生物、根冠比均达到最大值。说明低(中)盐碱胁迫促进了香椿幼苗根系的生长,从而增强香椿幼苗抵御盐碱环境的能力。(3)香椿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MDA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低(中)盐(50-100 mmol/L)低碱(A)处理下的各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或上升趋势,低盐(50 mmol/L)中、高碱(B、C)以及中盐(100mmol/L)中碱(B)处理下各参数虽有下降但光合效率以及生理调控潜力仍然较高。而高盐(150-200 mmol/L)中碱(B)、高盐(150-200 mmol/L)高碱(C)胁迫下,各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发生显着的下降或上升趋势。此外,低盐(50mmol/L)胁迫时,各碱处理下的荧光参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盐低碱胁迫时,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并未下降,表明PSⅡ反应中心没有受到损害,而中(高)碱胁迫下,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逐渐下降。综上所述,香椿幼苗对盐浓度的敏感性比碱胁迫更强,盐分含量是影响香椿种苗生长的重要因素。盐碱胁迫显着抑制了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但香椿可以通过一系列调控作用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使其具备一定的耐盐碱能力。

郝文凤,董娇,路秋爽,班鑫超,席敏,李静[2](2020)在《盐碱地改良的植被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盐碱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盐碱地改良利用也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地势、气候、环境等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持续受到盐渍危害。对盐渍土采用生物措施改良,特别是种植耐盐植物,不仅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发展优质作物,起到改良和利用的双重作用。该文分析了盐碱地的成因及危害,讨论了耐盐植物的不同特性以及不同的盐碱条件下适宜的耐盐植被品种,并对未来盐碱地生物改良进行了展望。

张勇[3](2019)在《适合苏北沿海盐碱地区绿化建设的技术措施》文中指出我国的盐碱面积较大,分布广泛。随着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化,土地资源的供给关系日益增强。滨海地区开发包括许多滨海新城的建设在内,这些新城市绿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构建耐盐碱绿化树种和植物群落。本文提供了适宜苏北沿海盐碱地区绿化建设的技术措施和适宜树种以及栽培管理和相应的养护措施。为苏北盐碱地绿化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亓军红[4](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李亚南,樊金萍,章彦琛,林杨,孙雨菲[5](2015)在《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与景观植物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盐碱度高,很难为植物提供所需土壤养分,使得植物种类单一,造成滨海盐碱地景观缺失。本文主要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学习滨海盐碱地成因,分析景观缺失现象,借助文献数据库及相关网络共享对近代科研人员在滨海盐碱地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总结。探讨景观植物的引种筛选,实现在营造滨海景观的同时改良盐碱地,旨在为今后植物对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魏忠平,范俊岗,高军,叶景丰,潘文利[6](2013)在《抗寒耐盐碱美国白蜡引种造林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不同种源地引进的抗寒耐盐碱美国白蜡进行了盐碱地造林试验研究,通过分析树木长势和改土效果来筛选出优良的白蜡种源。结果表明:中度盐碱地不同种源地引进的白蜡树木长势强弱依次为宾夕法尼亚>纽约>CK>威斯康星>田纳西>路易斯安那;轻度盐碱地则是明尼苏达>肯塔基>CK>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轻、中盐碱地不同种源地引进的白蜡对土壤改良作用与树木长势规律一致;中度盐碱地造林优选白蜡种源地为宾夕法尼亚和纽约,轻盐碱地则是明尼苏达和肯塔基2个种源地。

张勇[7](2013)在《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生产面临适宜的遗传资源少,林分生产力下降、防护林功能减弱、优良无性系和新品种缺乏等现实问题,需要对我国主栽的木麻黄树种开展系统遗传改良研究和制定多世代育种计划,不断提供获得遗传增益的优良无性系或新品种,用于木麻黄生态防护林和商品林建设。本论文以我国主栽的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系统研究了木麻黄繁育系统、同时开展了木麻黄种内和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及子代测定研究、以及制定了木麻黄多世代长期育种计划等。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我国目前种植最广泛的3种木麻黄树种为材料,系统分析了其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特点,掌握了必要的遗传参数并对其开展了综合选育,获得了一批优良育种材料,为进一步杂交育种和多世代长期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短枝木麻黄的种源/家系试验表明,4个地区种源的总体表现为亚洲引种区>亚洲分布区>非洲引种区>大洋洲分布区,15个国家种源的总体表现为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关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越南>贝宁>斯里兰卡>埃及>汤加>肯尼亚>澳大利亚>菲律宾>瓦努阿图,通过指数选择和按10%的入选率,共选择出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获得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9.0%、3.9%、14.8%、1.2%、1.1%、18.2%;细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按20%的入选率,共有3个种源C11、C08和C20被选择为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7%、25.9%、76.6%、2.8%、10.7%和10.0%;粗枝木麻黄种源试验中,按20%的入选率,共有5个种源G03、G02、G19、G07和G25被选择为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2.1%、1.4%、2.2%、0.2%、0.2%和6.2%;在2个试验点,17个参试短枝木麻黄无性系的测定中,按20%的入选率,选育出编号17、21和20的3个优良无性系,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是6.5%、4.8%、10.9%、3.7%、1.5%和8.1%。(2)掌握了我国主栽木麻黄的繁育系统特征,包括短枝木麻黄的开花生物学、授粉生物学、交配系统等特性,获得了木麻黄繁育系统的一些关键基础数据和规律。在木麻黄繁育系统研究中发现,3种木麻黄都是雄性的比例大于雌性比例;3种木麻黄的花期具有明显的重叠,表明3种木麻黄的天然杂交在时间上是可能的;短枝木麻黄花药花粉数量771~1145粒、未授粉的雌花寿命长达28天,雌雄花部特征与风媒传粉相适应,最大限度保障了木麻黄的繁殖成功;短枝木麻黄在自由授粉状态下存在较严重的传粉限制,传粉限制值为0.39,传粉限制导致座果率和结实率降低,补充人工授粉能缓解传粉限制;3种木麻黄的种内和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差异不显着,说明木麻黄种间没有明显的生殖隔离,有利于开展木麻黄种间的远缘杂交育种;短枝木麻黄雌雄同株的自交亲和系数为0.94,雌雄同株木麻黄花粉/胚珠比值约为572.5,自由授粉子代的异交率约为58.3%,自交完全亲和,在繁育系统上属于兼性异交类型;短枝木麻黄雌雄同株的自交子代表现出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说明在木麻黄杂交育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共祖率,避免近交衰退。(3)研究木麻黄种间种内嫁接的亲和力,并利用嫁接技术对木麻黄亲本进行矮化、促花和盆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更高效、安全、便捷、可操作性强的木麻黄控制授粉杂交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开展了木麻黄种内种间杂交育种和进行了杂交子代的苗期和田间测定。木麻黄通过嫁接可矮化优树,促进开花,开花期缩短3-4年,可显着地缩短了育种周期。同种嫁接的成活率为87.0~91.4%,而种间嫁接成活率为36.0~45.0%,说明种内嫁接比种间嫁接有更高的亲和力,而属间嫁接亲和力为零;木麻黄授粉室控制授粉方法,使得木麻黄控制授粉的成本降低,而效率、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利用新的控制授粉方法,木麻黄的座果率由常规套袋授粉方法的7.0%提高到89.9%,结实率由常规套袋授粉方法的8.1%提高到51.8%;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的控制授粉方法中,授粉室内相对室外隔离袋内较低的温室和湿度有利于保持花粉活力,更高的花粉密度有利于减少授粉限制,同时授粉室避免了外界不利因素对授粉前后的影响,这些都是获得更高座果率和结实率的原因。利用获得的木麻黄控制授粉技术,开展了木麻黄种内和种间控制杂交育种,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苗期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经过选优的亲本进行控制授粉杂交,其杂交子代的生长表现明显优于作为对照的自由授粉子代,说明选择优良的亲本可显着提高杂交子代的遗传增益。(4)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短枝木麻黄为例,制定了长期育种计划。根据前面研究获得的优良育种材料、掌握的木麻黄的生殖生物学特性、木麻黄嫁接矮化促花和授粉室控制授粉等技术,结合我国木麻黄发展需求,提出了木麻黄的多世代长期育种计划。育种计划包括了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群体和核心群体的建立与管理、种内种间杂交的设计、无性系测定的方法、生产群体的建立等关键问题,最终提供优良杂交种子和无性系两种种植材料,用于建立生态防护和木材生产的木麻黄人工林。

李迎超[8](2013)在《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文中认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与麻栎(Quercus acuti ssima Carr.)是两个比较古老且地理分布很广的树种,它们地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常常是暖温带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部和中部森林群落的建群树种,资源量十分丰富,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非粮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有望为生物燃料乙醇工业提供稳定、充足和多元化的原料保障。本文以栓皮栎与麻栎为研究对象,通过2009年到2012年对栓皮栎与麻栎全国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栓皮栎与麻栎的资源分布特征,完成了其现有林资源区划;对栓皮栎与麻栎不同产地种子主要经济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选择出了经济性状优良的种源和区域。为栓皮栎与麻栎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栓皮栎与麻栎在我国分布区域广阔,其中:栓皮栎分布于北纬23°24’41°07’,东经97°29’126°06’之间,栓皮栎分布区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在我国的水平分布轮廓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为直线,东部、南部为沿海岸线的“D”字形分布。在行政区域上包括18个省,4个直辖市以及广西、西藏两个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在我国分布西北界为吉林集安-辽宁岫岩-河北山海关-河北青龙-北京门头沟-河北蔚县-山西陵川-临汾-乡宁-陕西黄龙县-甘肃天水-四川省青川县-雅安市-云南德钦-维西-泸水、西藏察隅,南线为云南文山-蒙自-屏边-西双版纳;栓皮栎分布区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棕壤、褐土、黄褐土、黄壤、红壤、紫色土、黄红壤、石灰土、燥红土等。麻栎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18.40°24’40°48’,东经97°43’125°17’之间,麻栎分布区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麻栎在我国的水平分布与栓皮栎相似。在行政区域上包括18个省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分布界限为辽宁省宽甸-辽宁省凤城市-海城市-河北承德市-北京密云县;分布的西北线由南到北为:河北省蔚县-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省晋城市-永济市-陕西省黄龙县-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文县;分布的西南线为:四川省青川县-雅安市-九龙县-云南腾冲县-盈江县;麻栎分布区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林下主要土壤类型为黄棕壤、棕壤、褐土、黄褐土、黄壤、红壤、紫色土、黄红壤、石灰土、燥红土等。(2)栓皮栎与麻栎与地理纬度间的关系均不显着,而与地理经度间的相关性较高,随着地理经度的增加其分布上下限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3)依据不同分布区麻栎与栓皮栎的资源集中程度和资源量不同,将麻栎与栓皮栎资源分布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天然散生区和人工零星栽植区。栓皮栎天然分布区包括4个集中分布区和7个次集中分布区,其集中分布区为秦巴山地与陇南山地东部、伏牛山山地、桐柏山与大别山山地北部、太行山南段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为辽南鲁东山地、黔桂南盘江红水河中低山河谷、鄂西北山地、冀北山地与太行山北段、泰山鲁山山地、皖南山地、江淮丘陵次集中分布区。麻栎共包括9个次集中分布区,集中分布区分别为桐柏山与大别山山地、伏牛山山地、辽南鲁东山地、秦巴山地与陇南山地东部、江淮丘陵、黔桂南盘江红水河中低山河谷、鄂西北山地、泰山鲁山立地亚区、皖南山地。(4)我国目前栓皮栎集中分布区和次集中分布区资源总面积为136.35×104hm2,麻栎次集中分布区资源总面积约为74.51×104hm2;栓皮栎与麻栎的集中、次集中分布区以中、幼龄林所占比例最大,中、幼龄林面积可占资源总面积的73.34%和88.29%。而近、成熟龄林资源比例较低,仅分别占资源总面积的23.65%和12.11%。另外,在不同分布区,各龄级林分所占比例不同。(5)在不考虑社会经济等限制因素的条件下,中国栓皮栎适宜分布区的乙醇总潜力为270.90×104t/a1204.11×104t/a,最低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42.71%的需求。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栓皮栎最适宜和较适宜地区总潜力为261.37×104t/a。适宜种植区未利用地的面积仅占适宜总面积的1.47%,中国未利用地可生产栓皮栎无水乙醇可增加目前中国E10乙醇汽油0.88%左右,估计栓皮栎林实际面积约为133×104hm2160×104hm2,按栓皮栎生产乙醇的平均产量22900t/a计算,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需求的0.63%,共解决E10乙醇汽油需求的1.51%左右。(6)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的纵径、横径、纵径/横径均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种子的横径与单果重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横径与纵径/横径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纵径与单果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纵径/横径与单果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而种子其它性状间相关性均未达显着性水平(p≥0.05)。单果重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年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种子性状与原产地地理生态因子间相关性较弱或没有关系(p≥0.05)。通过聚类分析,栓皮栎15个种源可以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是大果高淀粉含量类群、小果低淀粉含量类群和中果中淀粉含量类群,其中陕西太白、湖南郴州、北京平谷、河南泌阳、河南窑店、陕西镇坪种源为品质优良种源。(7)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的纵径、横径、纵径/横径均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横径与单果重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纵径与单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关系,横径与纵径/横径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纵径/横径与单果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种子单宁含量与横径和纵径/横径间呈负相关关系,种子其它性状间相关性均未达显着性水平(p≥0.05)。通过聚类分析,15个麻栎种源可以划分为3大类群,大果高淀粉量类群,小果低淀粉含量类群和中果中淀粉含率类群,其中安徽金寨、北京妙峰山、河南南召和河南西峡4个种源为优良种源。

李键[9](2013)在《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其自身或其他植物、微生物或昆虫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现象,它包括种内的自毒作用及种间的他感作用。化感作用引起的木麻黄二次更新困难已被国内学者所证实,化感物质的积累可导致木麻黄林地力衰退、生产力和防护效益下降。为深入了解木麻黄化感物质作用机制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化感作用的影响,以期为解决木麻黄二次更新障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以福建沿海主栽的“惠安1号”木麻黄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分离纯化和鉴定木麻黄小枝中的化感物质,建立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对木麻黄(木麻黄EF)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木麻黄EI)水培幼苗的活性氧代谢、保护酶系统、根系活力、根系内源激素、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若干生理过程的影响,并对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和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水培幼苗小枝差异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木麻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木麻黄-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建立。采用硅胶柱色谱(CC)、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惠安1号”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小枝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黄酮类和鞣花酸类物质。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M-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M-2)、鞣花酸(M3)、3-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M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M5)。采用HPLC测定M-1、M-2、M-3、M-4 和 M-5 在木麻黄小枝中含量分别为 0.0651%、0.5540%、0.1506%、0.0871%、0.0596%。通过木麻黄种子发芽实验对木麻黄小枝提取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五种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均对木麻黄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且处理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提取物12.5 mg · L-1、25 mg · L-1、50 mg · L-1、100 mg · L-1、200 mg · L-1、400mg · L-1 处理下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进行的排序均为:M-2>M-1>M5>M3>M4,可以推测这五种木麻黄小枝提取化合物对木麻黄存在化感效应,而黄酮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鞣花酸类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内生真菌(CGMCC No.6309)不同侵染时间(12,24,36,48,60,72,84,96 h)下菌根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内生真菌菌液浸泡木麻黄幼苗48 h后菌根侵染率即能超过40%,60 h为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木麻黄幼苗根系的适宜时间。2.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活性氧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O2)合成速率、过氧化氢(H20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CAT和POD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随化感物质浓度增加而提前。5种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EI的3种保护酶活性的抑制强度和O2产生速率、H202及MDA含量的提升强度均表现为M-2>M-1>M-5>M-3>M-4,木麻黄EF幼苗小枝内SOD、CAT和POD对H202和O2等活性氧的清除受化感物质胁迫时间和强度的影响,在中度(100、50 mg· L-1)轻度(25、12.5 mg·L-1)及短期(0-48h)胁迫下,H202和O2积累速率较慢,保护酶活性峰值出现较晚,保护酶系统对活性氧的清除作用是有效的,但随着化感物质胁迫程度加重和时间延长,保护酶活性下降,清除效率也随之降低,植物体内由此产生过量活性氧引起膜质过氧化,对植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可能是木麻黄化感物质对木麻黄的毒害机理之一,而内生真菌的侵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木麻黄化感物质的胁迫,在中度(100、50 mg ·L-1)轻度(25、12.5 mg·L-1)及短期(0-48h)胁迫下有明显的效果,其有效浓度和胁迫期与木麻黄EF能够耐受的浓度和胁迫期一致,表明内生真菌对木麻黄EI保护酶系统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木麻黄保护酶系统合成和降解还未受到不可逆的伤害的前提下。结合木麻黄EF及EI在5种化感物质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M-3、M-4对木麻黄的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与M-1、M-2、M-5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M-3、M-4同属于鞣花酸类化合物,而M-1、M-2、M-5同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有关。3.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影响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木麻黄EF根系活力除12.5 mg·L-1和25 mg·L-1 M-3和M-4胁迫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外,其余均呈显着下降趋势;M-1、M-2、M-5胁迫下木麻黄EF幼苗根系中赤霉素(GAS)、生长素(IAA)含量均显着下降,脱落酸(ABA)含量显着上升;M-3、M-4轻度胁迫(12.5 mg·L-1、25mg·L-1)和胁迫初期(5d),木麻黄EF幼苗根系内GAS、IA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M-4轻度胁迫(12.5 mg· L-1)和胁迫初期(5 d),木麻黄EF幼苗根系内AB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其余浓度下GAS、IAA、ABA变化趋势与M-1、M-2、M-5胁迫下一致。内生真菌的侵染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木麻黄EI的根系活力、GAS、IAA含量,减缓了 ABA的累积,但这过程较为缓慢,虽随着时间的延长木麻黄EIGAS、IAA含量较同处理木麻黄EFGAs、IAA含量提升幅度在增加,但随着化感物质胁迫浓度的增大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木麻黄幼苗GAs、IAA含量所受抑制作用加剧,内生真菌对木麻黄GAs、IAA含量的提升建立在远低于正常的GAs、IAA含量水平上,其调节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的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较为有限;不同化感物质胁迫下对木麻黄EF和EI的根系活力、GAS、IAA含量的抑制强度和ABA的提升强度均表现为:M-2>M-1>M-5>M-3>M-4;木麻黄在鞣花酸类化感物质(M-3、M-4)胁迫下的激素平衡机制与黄酮类化感物质(M-1、M-2、M-5)胁迫下不同,M-1、M-2和M-5胁迫下木麻黄EF通过提高ABA含量来应对化感物质胁迫,而M-3、M-4胁迫下木麻黄EF试图通过提高IAA和GAS含量来应对化感物质胁迫。4.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低浓度(12.5 mg ·L-1)M-3、M-4胁迫会导致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下降,Fm、Fv/F0和Fv/Fm上升,但随着胁迫浓度升高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由下降转向升高,Fm、Fv/F0和Fv/Fm由升高转向下降,而M-1、M-2、M-5各浓度胁迫下木麻黄EF和EI小枝的F0均升高,Fm、Fv/F0和Fv/Fm均下降,表明化感物质胁迫降低了木麻黄EF和EI小枝原初光能转换效率,抑制其PS Ⅱ反应中心活性,影响线性电子的传递,减少了叶绿体激发能从LHCⅡ向PSⅡ传递,降低了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导致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AR)及天线色素耗散速率(Drate)增大,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直至PSⅡ反应中心出现不可逆失活,但木麻黄的自我保护机制在M-3和M-4胁迫下更为有效。综合F0、Fm、Fv/F0、Fv/Fm、qP、qN、ΦPSⅡ、Prate、Drate及LPAR分析,50mg· L-1可能是木麻黄幼苗耐M-3和M-4胁迫的阈值,低于此浓度的胁迫处理虽然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一定影响,但大多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木麻黄幼苗对轻度的M-3、M-4化感物质胁迫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机制,而M-1、M-2和M-5胁迫对木麻黄的光合机构伤害更为严重。内生真菌对中低浓度的化感物质胁迫所导致的木麻黄小枝F0的提升和Fm、Fv/F0、Fv/Fm的下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不同化感物质缓解效果存在差异。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小枝的10个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EI的胁迫程度均表现为:M-2>M-1>M-5>M-4>M-3。木麻黄EI的黄酮类化感物质(M-1、M-2、M-5)胁迫程度综合值与鞣花酸类化感物质(M-3、M-4)胁迫程度综合值之间的差别大于木麻黄EF,这可能跟内生真菌更能有效缓解鞣花酸类化感物质胁迫对木麻黄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关。5.木麻黄化感物质及与内生真菌互作对其幼苗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采用50mg·L-1 M-2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进行胁迫试验,分别于胁迫Oh、12h、24h、36h和48h提取木麻黄小枝总蛋白,使用了 IEF/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了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结果表明:木麻黄EF中0h、12 h、24 h、36 h和48 h时段的蛋白表达谱蛋白点总数分别为1592、1627、1631、1611、1624,木麻黄EI中,0h、12 h、24 h、36 h和48 h的蛋白表达谱蛋白点总数分别为1612、1634、1617、1640、1631。其中,EF和EI组间匹配差异各时间对应变化情况为Oh下调蛋白为12个上调21个,12h下调蛋白53个,上调蛋白51个,24h下调蛋白15个,上调蛋白6个,36 h下调蛋白53个,上调蛋白20个,48 h下调蛋白36,上调蛋白47。而组内差异各时间对应分析情况是,木麻黄EF随时间增加差异蛋白数为18、54、73、99,其中下调蛋白数为11、32、46、72,上调蛋白数为7、22、27、2,木麻黄EI随时间增加差异蛋白数为65、48、76、62,其中下调蛋白数为31、33、54、38,上调蛋白数为34、15、22、24。内生真菌侵染和M-2胁迫下木麻黄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发生了变化,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蛋白对M-2胁迫具有不同的表达响应特点,木麻黄EI差异蛋白的上调和下调表达蛋白数量多于木麻黄EF,表明木麻黄EF的分子响应比较迟钝,也可能与内生真菌提高了木麻黄EI的抗性机制有关。对61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鉴定,共鉴定出20个蛋白质点,鉴定成功率为32.78%,对成功鉴定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确定了亚精胺合成酶、磷酸甘油酸激酶、ATP依赖Clp蛋白酶同源物CD4B,热休克70 kDa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与化感胁迫相关的蛋白。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在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中均有明显的规律和差异,与木麻黄EF相比,木麻黄EI的蛋白质表达体现了更好的调节代谢、光合、呼吸、活性氧清除、调控基因和胁迫信号传导能力,具有更强的抗胁迫性,这也与生理试验的结果相印证,至于内生真菌的侵染和木麻黄生理代谢活动能力的提高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王玉[10](2011)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种源试验和无性系苗期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刺槐(Robinia p seudoacacia L.)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长的速生性和用途的多样性被许多国家广泛引种栽培,因此与杨树、桉树一起被称为世界上引种最成功的三大树种之一。课题组于2003年从全国各地收集刺槐次生种源19个,分别在河北省沙河,高邑,保定,易县四个地区开展种源试验。本文以分布在河北省沙河,高邑,保定,易县的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连续多年对试验林生长数据进行了观测,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刺槐种源的遗传变异,对不同种源在不同试验地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生长量角度初步筛选育出一批刺槐优良无性系,并进行苗期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刺槐种源生长量和保存率在3个试验点差异很大。在树高和胸径性状上,生长初期种源间差异显着生长后期不显着,但是一直存在着极显着的地点效应。4年生多点方差分析表明,种源地点互作效应显着,进行互作效应分析,在树高、胸径性状上,种源主效应值最大种源是湖北新洲市、河南卢氏县种源和山西和顺种源,但每个种源在不同地点的地点种源互作效应值排名是不同的。沙河试验点地点效应值最高最适宜栽植刺槐,其次是保定试验点和高邑试验点。2.生长量与原产地经纬度相关分析得出,刺槐种源生长量与纬度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与经度呈现弱度负相关关系,而聚类分析时刺槐也没有形成南北方分类趋势,表明刺槐种源间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向的地理变异模式。3.在4个试验点进行优良种源和优良个体的选择。优良种源以选择强度为0.64进行选择,有4个种源入选,分别为陕西陇县,河北遵化,湖北新洲,云南昆明种源。随后又选择出23个优良个体和2个对照个体,个体选择的选择效果大于种源选择效果。4.通过严格的育种步骤筛选出来的优良无性系间,其出苗率和生长性状也是存显着性差异。出苗率最高的无性系是最低的3倍多,而株高和地径最优无性系和最差无性系分别相差1m和0.73cm,最后评价出生长优良为2号、3号、12号无性系。

二、沿海轻盐碱地引种不同杉木种源生长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沿海轻盐碱地引种不同杉木种源生长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盐碱地分布及改良利用的研究概况
        1.2.2 盐碱胁迫下植物种子萌发规律及芽苗期生长特征
        1.2.3 盐碱胁迫下植物的形态特征
        1.2.4 盐碱胁迫下植物的抗逆生理生态特征
        1.2.4.1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
        1.2.4.2 盐碱胁迫对植物光合荧光的影响
        1.2.5 盐碱胁迫下植物的适应性调控策略
        1.2.6 香椿抗逆性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盐碱胁迫下香椿种子萌发规律和芽苗期生长特征
        1.4.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1.4.3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抗逆生理及光合荧光的响应
        1.4.3.1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1.4.3.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光合参数及光响应曲线的变化
        1.4.3.3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PSⅡ功能及光能分配的影响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香椿种子萌发及芽苗试验设计
        2.2.2 香椿幼苗期试验设计
    2.3 试验处理
        2.3.1 种子萌发及芽苗试验处理
        2.3.2 幼苗期试验处理
    2.4 指标测定
        2.4.1 香椿种子萌发及芽苗阶段各指标的测定
        2.4.2 香椿幼苗地上部表观形态及生物量的测定
        2.4.3 香椿幼苗抗逆生理及光合荧光各参数的测定
        2.4.3.1 香椿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4.3.2 苗期光合指标及光响应的测定
        2.4.3.3 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3.1.1 盐碱胁迫对香椿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3.1.2 盐碱胁迫对香椿种子单日发芽率的影响
        3.1.3 盐碱胁迫对香椿芽苗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3.1.4 盐碱胁迫对香椿芽苗根部形态的影响
        3.1.5 盐碱胁迫对香椿芽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3.1.6 盐碱混合胁迫下香椿种子萌发与芽苗生长间的相关关系
    3.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形态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3.2.1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表观形态的变化
        3.2.2 盐碱胁迫对香椿苗高增量的影响
        3.2.3 盐碱混合胁迫下香椿幼苗根系形态特征
        3.2.4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
    3.3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抗逆生理及光合荧光的响应
        3.3.1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3.3.1.1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细胞膜破损程度
        3.3.1.2 盐碱胁迫对香椿酶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1.3 盐碱胁迫对香椿酶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光合参数及光响应的变化
        3.3.2.1 不同盐碱胁迫对香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2 盐碱胁迫下香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
        3.3.2.3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的影响
        3.3.2.4 盐碱胁迫下光响应模型拟合的特征参数
        3.3.3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PSⅡ功能及光能分配的影响
        3.3.3.1 盐碱胁迫下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
        3.3.3.2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叶片吸收光能的影响
4.讨论
    4.1 香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4.1.1 盐碱胁迫下香椿种子萌发特征
        4.1.2 香椿芽苗形态结构对盐碱胁迫的适应特征
        4.1.3 盐碱胁迫下香椿芽苗生物量调整策略
    4.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形态结构特征及生物量分配规律
        4.2.1 盐碱胁迫对香椿幼苗地上及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4.2.2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
    4.3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抗逆生理及光合荧光的响应
        4.3.1 盐碱胁迫下香椿幼苗生理生态调控
        4.3.2 盐碱胁迫香椿幼苗光合荧光变化规律
5 结论
    5.1 种子萌发阶段
    5.2 幼苗生长阶段
参考文献
致谢

(2)盐碱地改良的植被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的分布与危害
    1.1 分布与形成
    1.2 危害
2 盐碱地改良
    2.1 生物改良
    2.2 改良措施
        2.2.1 植树造林
        2.2.2 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
        2.2.3 利用高抗盐植物
        2.2.4 在轻度盐渍地种植抗盐农作物
        2.2.5 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3 耐盐植物的应用
    3.1 耐盐植物的特征
        3.1.1 外性特征
        3.1.2 泌盐作用
        3.1.3 聚盐和拒盐
        3.1.4 通过结构脱落排盐
    3.2 盐碱地植被类型
        3.2.1 抗旱、耐盐碱植物
        3.2.2 耐涝、抗盐碱植物
    3.3 耐盐植被的选择原则
        3.3.1 因地择种,循序渐进
        3.3.2 乡土物种
        3.3.3 景观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3.3.4“万能”物种
        3.3.4. 1 沙枣
        3.3.4. 2 碱茅
        3.3.4. 3 紫穗槐
        3.3.4. 4 枸杞
        3.3.4. 5 柽柳
4 研究展望

(3)适合苏北沿海盐碱地区绿化建设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概念及其分类概述
2 改良盐碱地的措施
    2.1 水利改良措施
    2.2 化学改良措施
    2.3 生物改良措施
    2.4 物理改良措施
    2.5 工程改良措施
        2.5.1 明沟排盐
        2.5.2 雨水收集结合排盐
        2.5.3 暗管排盐
        2.5.4 一带一沟挑沟做台绿化工程模式
3 苏北滨海盐碱地景观植物筛选
    3.1 根据不同地质选择景观植物
    3.2 景观植物的多样性
    3.3 适于苏北滨海盐碱地区的景观植物
4 栽培措施
5 相关养护措施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5)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与景观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滨海盐碱地概述
    1.1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改良方法的研究进展
    1.2滨海盐碱地主要形成因素及特点
    1.3滨海盐碱地的分类
2滨海盐碱地改良方法的研究
    2.1物理改良方法
    2.2化学改良方法
    2.3生物改良方法
3滨海盐碱地引种植物品种筛选评述
4滨海盐碱地改良措施研究
5结语

(6)抗寒耐盐碱美国白蜡引种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中度盐碱土树木生长调查
        1.3.2 轻度盐碱土树木生长调查
        1.3.3 美国白蜡改土效果研究
    1.4 项目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美国白蜡树木生长状况分析
        2.1.1 中度盐碱地树木生长分析
        2.1.2 轻度盐碱地树木生长分析
    2.2 美国白蜡改土效果研究
        2.2.1 改良中度盐碱土效果研究
        2.2.2 改良轻度盐碱土效果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7)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木麻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繁育系统研究进展
        1.2.3 林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观测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2.1.5 木麻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多性状指数选择
        2.1.6 木麻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短枝木麻黄种源/家系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2 细枝木麻黄种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3 粗枝木麻黄种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4 木麻黄不同无性系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与分析
        2.2.5 木麻黄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多性状指数选择
        2.2.6 木麻黄各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2.3 论讨
        2.3.1 短枝木麻黄种源/家系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2.3.2 木麻黄种源/家系/无性系指数选择
        2.3.3 木麻黄种源/家系/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2.4 小结
第三章 木麻黄繁育系统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雌雄株比例及开花物候特点
        3.2.2 雄花寿命、花药花粉数量和花部特征
        3.2.3 雌花寿命及花部特征
        3.2.4 不同处理的传粉限制
        3.2.5 种内、种间杂交及自交
        3.2.6 雌雄同株自交亲和性和异交率
    3.3 讨论
        3.3.1 三种木麻黄雌雄比例与开花特候
        3.3.2 短枝木麻黄花部特征与花寿命
        3.3.3 短枝木麻黄传粉限制与交配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木麻黄杂交育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木麻黄优树嫁接矮化技术研究
        4.1.2 木麻黄控制杂交授粉技术的研究
        4.1.3 木麻黄控制杂交育种的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木麻黄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成活率以及次年开花率
        4.2.2 木麻黄三种授粉方法座果率、结实率和球果结籽数的比较
        4.2.3 三种授粉方法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比较
        4.2.4 木麻黄杂交控制授粉室的设计
        4.2.5 木麻黄杂交子代的测定
    4.3 讨论
        4.3.1 木麻黄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亲和力
        4.3.2 木麻黄嫁接矮化技术
        4.3.3 木麻黄授粉室控制授粉技术
        4.3.4 木麻黄控制授粉杂交子代生长表现
    4.4 小结
第五章 木麻黄长期育种计划的制定
    5.1 基本概念与育种目标
    5.2 木麻黄育种群体
        5.2.1 育种群体的建立
        5.2.2 育种群体的评价
        5.2.3 核心群体的建立
        5.2.4 第一次间伐
        5.2.5 第二次间伐
        5.2.6 下一世代育种群体的建立
    5.3 核心群体的建立与管理
        5.3.1 核心群体的建立
        5.3.2 核心群体控制杂交
    5.4 生产群体的建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繁育系统研究
        6.1.2 木麻黄优良育种材料的选择
        6.1.3 木麻黄杂交育种的研究
        6.1.4 木麻黄育种计划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利用木麻黄 EST 序列开发的 9 对 SSR 引物
附录 B 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家系信息表
附录 C 细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信息表
附录 D 粗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信息表
附录 E 图版-研究过程主要照片
博士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2.2 生态学特性
        1.2.3 地理分布
        1.2.4 良种选育
        1.2.5 资源培育
        1.2.6 综合利用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调查与区划
    2.1 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3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资源区划
        2.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栎属植物在中国北方的水平分布范围
        2.2.2 栎属植物在中国北方的垂直分布格局
        2.2.3 中国北方栎属植物分布区资源区划结果
        2.2.4 不同区域栎属植物资源分布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麻栎与栓皮栎资源调查与区划
    3.1 资源调查与研究方法
        3.1.1 调查范围确定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麻栎、栓皮栎在我国分布规律
        3.2.2 麻栎、栓皮栎资源分布与区划
        3.2.3 我国麻栎与栓皮栎的总体分布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栓皮栎生产燃料乙醇的潜力及其空间分布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数据预处理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国栓皮栎的空间适宜分布及评价
        4.2.2 中国未利用地栓皮栎的空间适宜分布及评价
        4.2.3 中国栓皮栎乙醇的生产潜力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表型与营养成分的变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栓皮栎不同种源种子形态特征及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5.2.2 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表型性状与营养含量的地理变异分析
        5.2.4 栓皮栎种子营养含量的趋势面分析
        5.2.5 栓皮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营养含量的聚类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表型与营养成分的变异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形态特征及营养含量比较
        6.2.2 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3 不同种源间麻栎种子表型性状与营养含量的地理变异
        6.2.4 麻栎种子营养含量的趋势面分析
        6.2.5 麻栎不同种源种子表型特征和营养含量的聚类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利用表型与品质的相关性进行良种选择
        7.2.2 关于栓皮栎生产燃料乙醇潜力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木麻黄研究概况
        1.1.1 引种及良种选育
        1.1.2 抗逆境生理
        1.1.3 防护效益观测
        1.1.4 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1.1.5 病虫害防治
    1.2 化感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2.1 水分和养分
        1.2.2 光合和呼吸
        1.2.3 活性氧代谢及保护酶
        1.2.4 生长调节物质
        1.2.5 细胞分裂及膜透性
        1.2.6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1.3 木麻黄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木麻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来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分离方法
        2.1.4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含量测定方法
        2.1.5 生物检测方法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鉴定
        2.2.2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的含量
        2.2.3 木麻黄小枝提取物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讨论
3 木麻黄内生真菌侵染条件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培养
        3.1.2 菌根侵染状况测定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活性氧代谢及清除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小枝内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H_2O_2含量的影响
        4.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MDA含量的影响
        4.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SOD活性的影响
        4.2.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CAT活性的影响
        4.2.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小枝内POD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5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根系活力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活力的影响
        5.2.2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生长素(IAA)的影响
        5.2.3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赤霉素(GAS)的影响
        5.2.4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EF及木麻黄EI根系脱落酸(ABA)的影响
    5.3 讨论
6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6.1.2 测定方法
        6.1.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暗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2 光适应下化感胁迫对木麻黄小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6.2.3 木麻黄化感物质胁迫程度评价
    6.3 讨论
7 化感物质对木麻黄幼苗及其与内生真菌共生体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培养与处理
        7.1.2 仪器与试剂
        7.1.3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点的检测
        7.2.2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显示分析
        7.2.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小枝差异蛋白的MALDI-TOF-TOF/MS鉴定
    7.3 化感物质胁迫下木麻黄EF和木麻黄EI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种源试验和无性系苗期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1.1 国外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1.2 国内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2 刺槐研究进展
        1.2.1 刺槐的生物学特性及价值
        1.2.2 刺槐遗传改良研究
        1.2.3 刺槐抗性研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目的及意义
2 刺槐种源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点概况
        2.1.1 试验林材料
        2.1.2 试验点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2.3.2 生长性状多年多点遗传参数估算
        2.3.3 适应性的遗传变异
        2.3.4 遗传稳定性统计量估算
        2.3.5 主成分分析
        2.3.6 聚类分析
        2.3.7 优良种源和个体的选择
    2.4 讨论
        2.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变异
        2.4.2 刺槐适应性的遗传变异
        2.4.3 刺槐种源稳定性评价
        2.4.4 种源区的划分及优良种源的筛选
    2.5 结论
3 刺槐优良个体的苗期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无性系的出苗率的差异
        3.2.2 不同无性系的生长的差异
        3.2.3 不同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差异
        3.2.4 不同无性系的遗传参数估算
        3.2.5 无性系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沿海轻盐碱地引种不同杉木种源生长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碱胁迫的响应[D]. 巩志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盐碱地改良的植被选择研究[J]. 郝文凤,董娇,路秋爽,班鑫超,席敏,李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20(22)
  • [3]适合苏北沿海盐碱地区绿化建设的技术措施[J]. 张勇. 青海农林科技, 2019(04)
  • [4]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滨海盐碱地的改良与景观植物筛选研究[J]. 李亚南,樊金萍,章彦琛,林杨,孙雨菲.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6]抗寒耐盐碱美国白蜡引种造林试验[J]. 魏忠平,范俊岗,高军,叶景丰,潘文利. 北方园艺, 2013(11)
  • [7]三种木麻黄的遗传改良研究[D]. 张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8]木本淀粉能源植物栓皮栎与麻栎资源调查及地理种源变异分析[D]. 李迎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9]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D]. 李键.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3)
  • [10]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种源试验和无性系苗期选择[D]. 王玉.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盐碱地论文 木麻黄论文 栓皮栎论文 香椿论文 盐碱地改良论文

上一篇:关于加快高校学报进入世界名着检索系统的探讨
下一篇:农学基础化学新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