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1](2021)在《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1.体外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过程中对牙面变色的影响。2.体外原位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中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实验方法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前磨牙且年龄在12岁~15岁之间的患者120颗牙做为样本。将离体牙截断根尖1/2,拔除冠髓和根髓。所有的离体牙从1~12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6组,每组20颗离体牙。分组如下:A组:离体牙+树脂附件;B组:离体牙+树脂附件+Varnish XT;C组:离体牙+树脂附件+多乐氟;D组:离体牙+金属托槽;E组:离体牙+金属托槽+Varnish XT;F组:离体牙+金属托槽+多乐氟。每日浸泡于37℃的咖啡中5 min×4次,剩余时间浸泡于人工唾液中。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L*a*b*表色系统进行颜色分析,实验前6组离体牙测得基线色,分别于7天、28天每组取出10颗离体牙,去除托槽和树脂附件,抛光牙面后测得牙面颜色L*、a*、b*,计算得△L*、△a*、△b*、△E*。2.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拔除第三磨牙且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患者50颗牙做为样本,截取牙冠颊侧釉质块,制作釉质试件。将所有的釉质试件从1~5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3组,每组16个。分组如下:A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B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Varnish XT;C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多乐氟。同时招募12名志愿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别有4名进入A组,4名进入B组,4名进入C组,制作个性化的釉质试件模具。釉质试件模具戴入志愿者口内2 h,以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获得性薄膜,志愿者鼓漱可乐饮料5 min,每天重复4次。利用韦氏显微硬度测量仪以50 g的载荷和15 s的停留时间分别于实验开始、7天、14天在托槽边缘制作三个压痕,测定釉质试件的表面显微硬度SMH。并在实验开始、14天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实验结果1.实验开始时所有牙齿的初始颜色L*、a*、b*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A、D组的△E*1>3.7,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通过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E组与F组、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天时,除了B组,其他组的△E*均大于3.7,发生了临床上不可接受可识别的颜色改变;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各实验组7天和28天的△E*1与△E*2经成组t检验分析,A、C、D、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7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F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开始时所有釉质试件的初始表面显微硬度SMH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4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值没有有统计学意义。(3)7天和14天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损失率SMH%经成组t检验,A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金属托槽和树脂附件矫治中均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牙面颜色改变,且两者颜色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预防正畸中牙面变色短期内效果相当,随时间延长Varnish XT效果优于多乐氟。3.Varnish XT和多乐氟均可减少釉质试件表面显微硬度的下降。4.短时间内Varnish XT和多乐氟清漆有相似防脱矿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Varnish XT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吕亮[2](2021)在《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隐适美MA)矫治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并完成早期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31例。其中19例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另12例采用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在治疗前(T1)、功能矫治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测量,使用SPSS23.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矫治器的治疗均改善了上下颌骨关系和减少了面部凸度、覆盖及上下唇的凸度(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测量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矢状向及垂直向骨骼关系无显着差异,牙性指标中覆盖及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在TB组中较大,TB组上切牙更加唇倾(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变化结果对比分析,骨性指标:下颌长度在MA组中增加较多(P<0.05);牙性指标:TB组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增加较多(P<0.05)。结论:1.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影响。2.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骨性效应接近,可促进下颌骨的生长。3.TB组下切牙唇倾比较明显,MA组对下切牙控制能力更强,避免了下切牙唇倾。
王玉俏[3](2020)在《安氏Ⅲ类偏颌畸形患者下颌硬组织以及解剖学(牙合)平面的三维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安氏Ⅲ类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左右两侧解剖形态、空间位置以及解剖学(牙合)平面的三维特征,分析其与下颌颏部偏斜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的发育趋势,为临床上安氏Ⅲ类偏颌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以及正颌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20例成人颜面不对称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20例正常(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选取标准为:(1)正中颌位和息止颌位时颏下点偏离面部正中矢状线大于2 mm且为安氏Ⅲ类错颌畸形;(2)无重度磨耗;(3)无正畸史、不存在导致颜面发育不对称的疾病;(4)无缺失牙;(5)ANB<0°。对照组选取标准:(1)正中颌位和息止颌位时颏下点偏离面部正中矢状线小于2 mm;(2)无重度磨耗;(3)无正畸史、不存在导致颜面发育不对称的疾病;(4)无缺失牙;(5)5°>ANB>0°。所有患者的CBCT数据采集均在正畸治疗前,然后将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建模软件Mimics 17.0,重建颅面骨三维模型。分别测量:下颌骨左右两侧下颌升支的高度、宽度、厚度、下颌体的长度以及下颌的总长度;下颌镜像后同一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下颌解剖学(牙合)平面在三维空间中分别与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的夹角,即rollyawpitch角。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除两组间坐标位点的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其余组间数据分析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下颌骨解剖形态、空间位置以及解剖学(牙合)平面与颏部偏斜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α=0.05)。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以及年龄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形态对称性的三维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左右两侧硬组织形态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内偏斜侧下颌升支的高度、下颌体的长度以及下颌总长度与颏部的偏斜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907、-0.881;颏部的偏斜程度与偏斜侧对侧下颌升支的高度、下颌体的长度以及下颌的总长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845、-0.953。3.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空间位置对称性的三维分析下颌骨左右两侧镜像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一坐标位点的差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实验组数据均要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内下颌骨左右两侧空间位置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非偏斜侧,髁突顶点在Z轴上的变化趋势与颏部的偏斜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7;在偏斜侧,下颌角点在三维方向上的变化均与颏部的偏斜程度呈高度相关,在X和Y轴上,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0.534,在Z轴上,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5。4.偏颌畸形患者下颌解剖学(牙合)平面的三维分析4.1实验组解剖学(牙合)平面在水平向上的变化解剖学(牙合)平面在水平向上主要表现为顺时针的旋转,其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roll角)与颏部偏斜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2。4.2实验组解剖学(牙合)平面在冠状向上的变化解剖学(牙合)平面在冠状向上主要表现为上仰状态的改变,其与冠状面形成的夹角(pitch角)与颏部偏斜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5。4.3解剖学(牙合)平面在矢状向上的变化解剖学(牙合)平面在矢状向上主要表现为向偏斜侧摆动,其与矢状面形成的夹角(yaw角)与颏部偏斜程度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3。研究结论:1.安氏Ⅲ类偏颌畸形患者下颌骨左右两侧解剖形态、空间位置以及下颌解剖学(牙合)平面与颏部的偏斜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颏部偏斜程度的增加,下颌骨前上旋以及(牙合)平面冠状向的逆时针上旋趋势不断加重,这也可能是偏颌畸形患者往往伴随Ⅲ类咬合的原因之一。2.对下颌骨硬组织的形态以及解剖学(牙合)平面的三维分析,为临床正畸医师对轻度偏颌畸形患者的咬合调整以及严重偏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胡义春[4](2020)在《远红外线在骨性下颌后缩患者功能矫形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远红外线对安氏II类1分类骨性下颌后缩患者功能矫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经纳排标准选择处于颈椎成熟分期CS2-3期安氏II类1分类骨性下颌后缩患者17例(男7例9.8±1.3岁,女10例9.4±1.6岁),分为3组进行比较,分别为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组A、Twin-block矫治器联合远红外线治疗组B、未治疗对照组C,观察期为三个月。观察期前后对所有患者下颌升支、下颌体、下颌全长、下切牙角以及下颌骨位置分别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在SPSS软件下,对测量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对治疗前后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结果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变化值进行LSD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观察三个月后,组内比较显示Co-Gn、Co-Go的变化在三个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o-Gn、LI-MP的变化在各组中不具统计学意义,SNB变化仅在A、B两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显示Co-Gn、Co-Go治疗前后变化在三个组中均具统计学差异性(P<0.05),Go-Gn、LI-MP治疗前后变化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SNB的改变仅在A-C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各组结果对比显示对于骨性指标B组结果均大于其余各组,其次是A组。结论: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相比,远红外线能够协同联合功能矫治器在短期内促进下颌骨进行骨改建,其中主要改变发生在下颌升支部。
朱房勇[5](2019)在《热压膜磁力矫治技术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模拟不同强度静磁场对成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研究背景在牙颌面畸形发生、发展、治疗和疗效维持中颌面部肌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牙颌面畸形是由于咀嚼肌和口周肌功能异常引发的,此时需要使用矫治器向牙、牙弓及颌骨等需要矫治部位传送矫治力和颌面部肌肉收缩形成的力学信号,就可以改建牙颌形态。临床研究指出,在矫治牙颌面畸形后,并未完全改建面颌肌功能,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维持其疗效。因此需要进行新神经肌肉协调平衡关系的构建,匹配于硬组织形态改建,这样才能平衡协调功能、形态,让疗效得以维持,尽可能减少复发情况的出现。在细胞内外物质及能量交换中,钠离子通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钠离子通道有助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钠离子通道一般情况下所处的状态为备用、激活以及失活状态。钠离子通道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发生动作电位的活性。电压门控钠通道普遍存在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SCN4A是其重要的亚基,目前的研究表明,SCN4A在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强度的静磁场,培养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在培养后的不同时间点,利用细胞生理膜片钳技术,检测骨骼肌细胞钠通道动力学改变。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钠通道的亚基SCN4A,探索静磁场对骨骼肌成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磁场并未改变Na+内向电流具有快速激活和快速失活的特性。各组的Ⅰ-Ⅴ曲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恢复曲线一致。未加磁场对照组中,Na+通道开放的数目,SCN4A的qPCR表达并不会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发生改变。180mT磁场强度任意时间点并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的数目改变,对钠通道的激活、失活、失活后的恢复均无影响,但是SCN4A的qPCR表达示180mT36h、180mT 60h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80mT磁场强度,Na+通道开放的数目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80mT36h的稳态激活曲线右移,Na+通道难激活,但通道激活的速率没有改变。失活电压(绝对值)减小,通道不容易失活,但通道失活的速率没有改变。通道从失活到恢复的过程加快,与膜片钳结果相一致。研究结论L6大鼠成肌细胞钠通道稳定,为加磁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提供实验基础。磁场作用对组织细胞带电颗粒运动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生物分子有着不同液晶结构,胞膜通透性将会被改变,对新陈代谢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组织细胞更快速的生长。磁场生物刺激作用的研究侧重于细胞膜电压门控Na+通道的层面。实验显示:强度超过280mT36h恒定磁场的生物刺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不过当前依然需要展开实验验证。热压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研究背景口腔正畸矫形治疗可对患者骨生长以及牙颌发育形成干预。一般适用于混合牙列期。对比固定矫治,功能矫治器在该时期有着更好的应用效果。现阶段,功能矫治器多采用了自凝塑料,后者主要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矫治器有着相对较大的体积,在长时间的戴用后,出现破碎的可能性非常大,患儿无法舒适的戴用,只能在较少领域应用。最近几年,热压膜技术日益成熟,部分改良矫治器采用了热压膜材料。此类改良矫治器在舒适度方面相比于传统矫治器有着极大的提高,更加的美观,制作成形的难度更低。同时使用热压膜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联合制作的改良矫治器也开始应用于临床。化学固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呈现出透明状态,有着相对较低的成本。常用来制作替牙期功能矫治器,但随着戴用时间的增长,自凝塑料会出现脆性增加,带入口内仍有较大气味等缺点。而热压膜材料的结构稳定,其主要成分也是丙烯酸类,有一定弹性,随着戴用时间增加并不会增加脆性。临床上可以结合两者优点制作功能矫治器,但两者的粘结强度未见报道。市场上膜片有着不同的厚度,膜片有着差异的力学性能,张宁等所研究的膜片厚度低于1 mm,总共涉及3种,全方位的探究了其变化规律。一些膜片厚度超过1mm,可用于功能矫治器的制作,对于此类膜片的力学性能当前并未了解其变化规律。实验所采用的4种热压膜片材料是一样的,只不过厚度存在着差异,设定多种处理方式,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来对弯曲力学性能进行测量,了解其变化规律,这样有助于选择合适厚度的膜片,更好的完成功能矫治器的制作。在自凝塑料的基础之上有效的结合于热压膜材料,测量其力学性能,为临床结合使用两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试验一在室温25℃环境下,选用厚度为1.0mm,1.2mm,1.5mm,2.0mm的热压膜膜片,每个厚度对应着10片,检测比较材料在没有处理时(面积为40mm*25mm)和在不同长方形模具上热压膜成盒形时(体积均为50mm*10mm*5mm)的弯曲力学性能。试验二制作由40mm*50mm*1.2mm板块和20mm*10mm*3mm台阶连接的试件四组,成形A组均由热压膜材料真空压制而成,成形D组透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一次合成,成形B,C组由两者结合而成。通过万能实验机进行塑料弯曲性能实验,计算每组试件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荷载、最大值-荷载、屈服强度-应力、最大值-应力、达到最大值的位移,所得结果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试验一发现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2.0mm热压膜膜片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最大值-应力均最高(P<0.05),同时该材料未出现断裂点。试验二发现成形D组弹性模量最大,成形B组和成形C组无统计学意义,成形A组最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屈服强度-荷载、最大值-荷载、屈服强度-应力、最大值-应力,每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呈递增趋势(P<0.05)。成形A组压头到达最大值的位移最大,成形D组最小。研究结论厚度和形状对热压膜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2.0mm热压膜的试件力学性能最高,适用于临床制作功能矫治器。热压膜材料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结合做成的试件,材料的脆性减弱,没有明显的断裂点,这样的结合方式受到热压膜材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弹性。临床制作的功能矫治器可采用热压膜材料和自凝塑料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恒温恒压处理会增高强度。热压膜磁力矫治技术治疗早期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作为矫治难点。2005年,在国人Ⅲ类错(牙合)发病率方面根据傅民魁的研究结果可知具体为3.69%,在替牙期很多患者已经形成了Ⅲ类错(牙合)。在生长发育期,对环境因素进行调整,这对颅颌面结构生长量以及生长方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改善患儿软组织侧貌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颏部隶属于下颌骨,保证颏部形态的正常,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面容的美貌,颏部关联着正畸学。此次课题对热压膜磁力矫治器进行了改良,在口内依托于磁体吸引力实现交互支抗,这对上颌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下颌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十分容易制作,可以长时间的戴用,不过当前其长期效果并没有得到验证。对于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热压膜磁力矫治器来进行治疗,对硬组织所出现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软组织侧貌和颏部形态变化。与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制作的矫治器进行临床综合比较。通过临床观察比较热压膜材料在口腔内的特殊环境,是否容易形成菌斑,随着戴用时间增加是否影响矫治器的卫生状况,为临床使用热压膜材料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验一,总共筛选了 12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全部接受热压膜磁力矫治器治疗。对比硬组织,软组织侧貌和颏部形态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实验二,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分为A组以及B组,单组9例。观察指标包括:临床及技工操作时间比较;戴用矫治器以后的主观感觉;1年后矫治效果模型的简单检查;1年内因矫治器本身问题的复诊率。实验三,对两种材质的磁力矫治器表面细菌附着情况,矫治器异味、色素沉着、软垢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患者戴用磁力矫治器,治疗时间平均为10.1个月,观察可以发现患者有着显着改善的面部轮廓,很好的矫治了前牙的反(牙合),磨牙关系在此次研究中具体为Ⅰ类。SNB,SND和SL减小,ANB,SE增加,而SNA,上下前牙的角度和Po-NB没有明显变化。面凸角(Ns-Sn-Pos)、全面凸角(Ns-Pm-Pos)、下唇基角(S-Ns-Si)明显减小,差异呈极显着性(P<0.05)。上下唇基角(Sn-Ns-Si)以及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UL-E),下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LL-E)明显增大,差异呈极显着性(P<0.05),而上唇基角(S-Ns-Sn)以及鼻唇角(Cm-Sn-UL)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颏唇沟深度(Bs-LLPos)增加(P<0.05),并且整个颏部的长度(LL-Pos)减少(P<0.05),代表颏唇沟的弧度(LL-Bs-Pos)和颏部的弧度(Bs-Pos-Mes)较矫治前减小(P<0.05),反应颏部突度的指标(LL-E,Bs-E,Mes-E)有所减小(P<0.05)。从矫治器的临床及技工操作时间、戴用矫治器的主观认同感、1年内因矫治器本身问题的复诊率等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1年后矫治效果模型的简单检查方面则差异不明显A,B两组菌落计数在矫治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治后6个月、1年后A组菌落计数、异味、色素沉着情况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菌落计数、异味、色素沉着情况随着矫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热压膜磁力矫治器对下颌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矫治,软组织侧貌和颏部软组织形态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下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面下1/3趋于协调且患者戴用舒适,全天24小时佩戴,易于配合。热压膜磁力矫治器更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技工相对更熟练的操作,前景广阔,戴用效果较为接近,矫治器出现折裂等可能性不大。磁力矫治器应用自凝塑料制作,有着相对较低的成本,后续十分容易进行维修等,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矫治器。热压膜材料的卫生情况明显好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建议临床使用热压膜材料代替。卫生要保证,口腔清洁措施需要符合要求,饮食要科学合理,按医嘱维护和清洗矫治器都是十分必要的。
周立新[6](2013)在《Twinblock矫治器在早期安氏Ⅱ类错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错畸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接诊的正畸病例3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选用Twinblock矫治器改善颌间关系,再用直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矫治咬合关系。对照组直接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矫治,对比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为(26.8±1.2)个月,少于对照组[(32.5±1.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别在矫治后磨牙关系中性,咬合关系稳定,前牙覆合覆盖正常。但观察组治疗后下颌骨发生明显前移,同时下颌骨长以及下面高度均比对照组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在矢状线上和在垂直线上各指标数据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错患者时,能够对下颌生长产生刺激,同时矫正颌骨矢状关系,易于取得患者配合,明显改善患者侧貌,简化后期固定矫治,治疗时间短,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崔丽娟[7](2012)在《数理评价磁力twinblock矫治后审美平面的改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43例。12例参加磁力twinblock矫治器的治疗,并保持治疗时间平均为14.3个月,作为治疗组。其余31例放弃功能矫治的患者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平均14.7个月,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对照)前、后拍摄定位头颅X线侧位片,并用硫酸纸逐一描绘侧位片及标志点。以蝶鞍点S为坐标原点,连接鼻根点N做直线下旋7°为X轴,过S点作X轴的垂线为Y轴,在硫酸纸上建立坐标系。将描有标志点、坐标系和放大比例的硫酸纸扫描到计算机里,并将硫酸纸的坐标系与CAD软件中的坐标系重合,测量对照组观察前后、治疗组治疗前后28个标志点的坐标值,建立数据库。再应用SPSS17.0进行年龄、性别的卡方检验;对照组前与治疗组前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照组前与对照组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组前与治疗组后配对样本的t检验。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建立治疗前E线的方程为y=220.628-1.804x,治疗后的方程为y=249.190-2.039x;E线在治疗前后的位置关系是:以交点(122.2,0)为中心逆时针旋转2.8758度;建立了水平意义下的Ls、Li点到E线的距离; Ls、Li到E线的距离治疗前、后缩短了2.7067、0.1520;颏前点(Pg’)治疗前、后位置变化最大,横坐标增加了3.4333,纵坐标增加了5.0000。磁力矫治器在治疗后能使颏前点明显前移,上唇突度减小,改善了鼻、唇、颏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改善了软组织侧貌。
闫宝勇,左艳萍,刘亚非,崔丽娟[8](2011)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模型分析Twin-block功能矫治后的组织相关性》文中提出背景:功能矫治器的观察对象都是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研究功能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儿童本身的生长发育条件。目的: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学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患者17例,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患者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分别在治疗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两组数学对比模型。结果与结论:通过数学对比模型发现,在Twin-block矫治后软组织测量项目Ls-EP、Pn-HP、NB-Pg’-Ls与硬组织测量项目ANB之间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方程为:NB-Pg’-Ls=-0.1191(ANB)2+3.0029(ANB)+6.1485,Pn-HP=0.0214(ANB)2-1.0267(ANB)+0.3474,Ls-EP=0.1324(ANB)2-0.5364(ANB)+1.5537。在自然生长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提示Twin-block矫治后ANB的角度是改善Ⅱ类错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决定性因素。
徐建平[9](2010)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错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崔丽娟,刘亚非,左艳萍,吕童,刘昕,刘学聪,陈文静[10](2010)在《Twinblock矫治器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生长的改良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促进安氏Ⅱ类错患者的下颌骨生长,并改善其下颌后缩的侧貌。那么Twinblock矫治器除了促进下颌生长外,还具有哪些生长改良的作用而改变了Ⅱ类错患者颅颌面的软硬组织结构呢?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替牙晚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9.58~12.37岁,平均11.6岁。接受Twinblock治疗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7例为治疗组,根据病例对照原则,选择放弃治疗的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分析,发现Twinblock矫治器一方面能增强自然生长过程中下颌长度的增长,出现上唇突度的减小和颏唇沟角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Twinblock矫治器能抑制自然生长过程中面部垂直距离减小和面突度增加的趋势,使治疗后上下颌骨间在矢状方向的位差缩小,面型趋于协调。提示Twinblock对颌面部软硬组织有生长改良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患者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协同作用,使Ⅱ类错患者的骨面型更加协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实验一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着色的研究 |
| 1.材料和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实验二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 |
| 1.材料和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正畸影响牙变色及树脂附件变色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病例分析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 |
| 前言 |
| 病例一 骨性Ⅱ类安氏Ⅰ类错畸形青少年高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
| 病例二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均角患者双期矫治一例 |
| 病例三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成年均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数据收集 |
| 2.2.2 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流程 |
| 2.2.3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流程 |
| 2.2.4 分组 |
| 2.2.5 头影测量标志点 |
| 2.2.6 头影测量项目 |
| 2.3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 3.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 4 讨论 |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 4.2 颌骨改变的差异 |
| 4.3 牙性改变的差异 |
| 4.4 软组织改变的差异 |
| 4.5 局限性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相关研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下颌硬组织形态以及空间位置的三维测量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实验设备 |
| 3 数据采集 |
| 4 建立三维模型 |
| 5 参考坐标系的确定 |
| 6 测量项目 |
| 数据处理 |
| 结果 |
| 1 下颌骨左、右两侧硬组织形态对称性的三维分析 |
| 2 下颌骨解剖学标志点空间位置对称性的三维分析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下颌解剖学牙合平面的三维测量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实验设备 |
| 3 数据采集 |
| 4 建立三维模型 |
| 5 测量内容 |
| 数据处理 |
| 结果 |
| 1 解剖学牙合平面在矢状向上的分析 |
| 2 解剖学牙合平面在水平向上的分析 |
| 3 解剖学牙合平面在冠状向上的分析 |
| 讨论 |
|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病例报告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X线头影测量项目 |
| 5 统计学分析 |
| 6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
| 2 组间变化值比较 |
| 讨论 |
| 1 治疗前后变化 |
| 2 组间差异性 |
| 3 研究局限性 |
| 小结 |
| 病例报告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模拟不同强度静磁场对成肌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实验讨论 |
| 第二部分 热压膜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第三部分 热压膜磁力矫治技术治疗早期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
| 1 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典型病例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磁力矫治器矫治早期骨性错(牙合)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专利题录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2.1研究方法 |
| 1.2.2 Twinblock矫治器设计 |
| 1.2.3 Twinblock的矫治方法 |
| 1.2.4直丝弓矫治器的矫治方法 |
| 1.3评价指标 |
| 1.4统计学处理 |
| 2结果 |
| 2.1两组治疗时间对比 |
| 2.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
| 2.2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对比 |
| 3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3 研究内容 |
| 第2章 实验数据的采集 |
| 2.1 研究资料的采集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对象纳入的医学标准 |
| 2.1.3 摄取头颅侧位片 |
| 2.2 标志点的确立 |
| 2.2.1 头影标志点的确立与描绘 |
| 2.2.2 建立坐标系 |
| 2.2.3 数学变量描述指标及其定义 |
| 2.3 应用 CAD 测量软件建立 Mierosoft Excel2003 数据库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数据处理及分析 |
| 3.1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 3.1.1 年龄、性别的卡方检验 |
| 3.1.2 对照组前与治疗组前独立样本的 t 检验 |
| 3.1.3 对照组前与对照组后的配对样本 t 检验 |
| 3.1.4 治疗组前与治疗组后配对样本的 t 检验 |
| 3.2 数据的数学分析处理 |
| 3.2.1 应用线性回归建立 E 线方程 |
| 3.2.2 Pnx 、Lix 、Pg’x、Pg’治疗组前、后平均改变量 |
| 3.2.3 Ls、Li 点到 E 线的距离 |
| 3.3 数据分析结果在磁力 twinblock 矫治后的应用 |
| 3.3.1 磁力 twinblock 矫治后 37 个测量值有显着的改变 |
| 3.3.2 磁力矫治后鼻尖点、下唇突点、颏前点位置的改变 |
| 3.3.3 E 线在治疗前、后的改变 |
| 3.3.4 侧貌在治疗前后的改变 |
| 3.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0 引言 |
| 1 对象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 2.2 意向性分析 |
| 2.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变化 |
| 3 讨论 |
| 3.1 生长抑制 |
| 3.2 生长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