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心脏直视手术后手术室气管导管拔除6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心脏直视手术后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6例(论文文献综述)

范睿心[1](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达芬奇心脏手术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后,置管血管及周围组织的近中期恢复情况,探究达芬奇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问题。通过对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分组抗凝治疗,评估抗凝治疗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比较阿司匹林、华法林以及抗血栓压力泵的使用对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而为改善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提供思路和策略。方法对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成形术、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脏肿物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恢复情况的回顾性研究。收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下肢血管超声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置管管径等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围术期和术后复诊时下肢血管超声、腹股沟切口愈合情况等资料,探究可能出现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对达芬奇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研究,为对比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将患者分为无抗凝组、物理抗凝组、华法林+物理抗凝组、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共4组,进行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收集并记录各组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抗凝方案的疗效。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在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共有176例患者接受了达芬奇心脏手术。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52例患者纳入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并发症研究。其中男性患者72例(47.4%),女性患者80例(52.6%),平均年龄52.6±9.5岁。平均手术时间246.7±65.1分钟,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4.5±38.3分钟,无围术期及术后死亡患者。围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者(3.3%)出现腹股沟切口部位感染,3例患者(2.0%)发现腹股沟皮下血肿,以上8例(5.3%)出现腹股沟切口并发症的患者经后续治疗后均痊愈。未观察到患者出现股动脉并发症。有7例患者(4.6%)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2.0%)症状明显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复查超声提示静脉再通,另外4例(2.6%)无症状患者术下肢血管超声提示血栓较小,长期门诊随访。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8月,共有311例患者接受了达芬奇心脏手术,其中227例患者纳入术后抗凝研究,包括:无抗凝组97例,物理抗凝组患者34例,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患者65例,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患者31例。无抗凝组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7例(7.2%),物理抗凝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例(8.8%)、腹股沟切口感染患者1列(2.9%),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无股动静脉血栓患者,但发现腹股沟皮下血肿患者2例(3.1%)、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3例(4.6%),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出现皮下血肿患者1例(3.2%)。结论接受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患者中,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股静脉血栓和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为避免股动脉置管并发症,Seldinger动脉插管技术的使用是正确且必要的;术后常规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是及时发现并治疗股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有效措施;达芬奇心脏手术后,外周体外循环置管相关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及后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达芬奇心脏手术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后需要常规抗凝治疗,较单纯物理治疗,采取药物加物理预防性治疗,能更有效的预防靶血管血栓形成(P<0.05);预防药物方面,采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

章扬[2](2021)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筋膜麻醉神经阻滞技术,其可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相关手术切口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联合其他神经阻滞也可为相关胸壁切口部位的手术提供完善的麻醉效果。TTMP阻滞是将局麻药准确的注射到肋间内肌与胸横肌之间,其可有效阻滞经过该筋膜平面的肋间神经前皮支,从而达到为相关手术提供良好围术期镇痛的目的。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及普及,超声引导下的TTMP阻滞逐渐走进麻醉医生的视野,其在心脏外科、胸外科、乳腺外科及心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但是国内外对TTMP阻滞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多集中在病例报道中,其相关临床应用规范及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最佳的临床策略、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临床策略的相关探索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的扩散范围、最佳的穿刺间隙、穿刺入路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需行TTMP阻滞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T3/4间隙进行TTMP阻滞;B组:在T4/5间隙进行TTM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扩散平面的差异,并对所有患者阻滞扩散范围进行分析,以确定TTMP阻滞的扩散范围情况。同时对该150例患者随机采用胸骨旁矢状位平面内法及胸骨旁横轴平面内法穿刺进行比较,观察其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碰到骨质的次数及胸廓内动静脉显示率。同时统计围术期出现与TTMP阻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感染、血肿、气胸、胸廓内动静脉损伤、心包及心脏损伤)。结果:TTMP阻滞范围主要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T2-T6水平(左T2平面阻滞率:64.3%;右T2平面阻滞率:42.8%;左T3平面阻滞率:89.3%;右T3平面阻滞率:87.9%;左T4平面阻滞率:99.3%;右T4平面阻滞率:100%;左T5平面阻滞率:100%;右T5平面阻滞率:100%;左T6平面阻滞率:100%;右T6平面阻滞率:99.3%)。还有极少部分TTMP阻滞患者出现T1及T7平面的阻滞(左T1平面阻滞率:7.14%;右T1平面阻滞率:2.86%;左T7平面阻滞率:5.71%;右T7平面阻滞率:10.7%)。A组与B组患者在T1、T3、T4、T5四个平面扩散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在T2、T6、T7三个平面扩散率显着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平面:46.4%vs 61.4%,p<0.05;T6平面:76.4%vs 100%,p<0.05;T7平面:3.57%vs 8.57%,p<0.05)。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采用胸骨旁横轴平面内穿刺法与胸骨旁矢状位平面内穿刺法相比,后者所需的穿刺时间更长(8.3±2.7min vs 5.4±2.1min,p<0.05);穿刺次数更多(3.5±0.5次vs 1.5±0.5次,p<0.05);胸廓内动静脉显示率更低(64.3%vs 86.4%,p<0.05);但碰到骨质的次数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TTMP阻滞患者中只有一例发生轻度感染,一例出现轻度血肿,均未出现气胸、胸廓内动静脉损伤、心包及心脏损伤。结论:1)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扩散范围主要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T2-T6水平,极少数患者在T1、T7平面也有阻滞效果。2)胸骨旁横轴平面内穿刺法更加适用于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3)T4/5间隙进行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其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所以推荐T4/5间隙进行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4)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胸部正中切口痛是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可有效阻滞肋间神经前皮支T2-T6平面。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TTMP阻滞用于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双侧TTMP阻滞组(TP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53例。本研究的主要指标是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2天睡眠质量、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拔管后再次插管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TP组患者术后1小时(1.2 vs 3.2,p<0.01)、2小时(1.3 vs 3.3,p<0.01)、6小时(1.2 vs 3.5,p<0.01)、12小时(1.4 vs 3.7,p<0.01)、24小时(1.7 vs 3.8,p<0.01)的静息NRS评分均低于CO组患者,但是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P组患者术后1小时(1.4 vs 4.3,p<0.01)、2小时(1.5 vs 4.5,p<0.01)、6小时(1.6 vs 4.6,p<0.01)、12小时(1.5 vs 4.7,p<0.01)、24小时(1.9 vs 4.8,p<0.01)的运动NRS评分与CO组相比在这五个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运动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P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74±10μg vs 125±30μg,p<0.01)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60±10μg vs98±10μg,p<0.01)均低于CO组。CO组患者术后48小时氟比洛芬酯用量显着高于TP组(225±100 mg vs 125±100mg,p<0.01),且有统计学差异。与CO组患者相比,TP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8.6±2.7h vs 2.6±1.1h,p=0.03)、首次排气时间(34±16h vs 26±6h,p<0.01)、ICU滞留时间(25±10h vs 15±8h,p=0.04)及住院天数(195±36h vs152±28h,p<0.05)都明显减低。TP组患者术后第一晚(4.1±2.8 vs 6.8±3.2,p<0.05)及第二晚(6.7±2.8 vs 4.6±2.3,p<0.05)的睡眠质量与CO组相比,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TP组患者PONV发生率显着低于CO组(8%vs 20%,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拔管后再次插管率及首次排便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TMP阻滞可为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并促进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第三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围术期常常遭受剧烈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择期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联合神经阻滞组(NR组)和非神经阻滞组(CN组),每组53例。本研究的主要指标是起搏器植入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次要指标包括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48小时的静息及运动NRS评分、术中瑞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24小时酮咯酸丁三醇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住院天数、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及镇静评分。结果:NR组患者在囊袋植入(2.3±1.7 vs 0,p<0.001),导线A(2.1±1.1 vs 0,p<0.001)及导线B植入(1.9±1.2 vs 0,p<0.001)三个过程中,其CPOT评分均明显低于C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组患者在术后1小时(3.2 vs 0.5,p<0.05)、3小时(3.1 vs 0.6,p<0.05)、6小时(2.9 vs 0.7,p<0.05)、12小时(3.0 vs 0.9,p<0.05)、24小时(2.8 vs 1.2,p<0.05)的静息NRS评分均高于N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NR组患者术后1小时(1.1vs 3.5,p<0.05)、3小时(1.0 vs 3.7,p<0.05)、6小时(1.2 vs 3.4,p<0.05)、12小时(1.4 vs3.2,p<0.05)、24小时(1.5 vs 3.1,p<0.05)的运动NRS评分与CN组相比在这五个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运动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与CN组患者相比,NR组患者术中右美托咪定用量(1.1±0.3μg/kg vs0.4±0.2μg/kg,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75±32μg/kg vs 0μg/kg,p<0.001)、术后舒芬太尼用量(86±15μg vs 42±8μg,p<0.01)及术后酮咯酸丁三醇用量(60±30mg vs15±15mg,p<0.01)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R组(37.5%vs 2.5%,p<0.0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组患者术中Ramsay评分明显低于CN组(4±2 vs 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联合SAPB可为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提供完善麻醉效果及良好的术后镇痛,同时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物的用量。

孟懿同[3](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辅助全麻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2例,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1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全麻诱导的同时选取双侧内关穴及合谷穴,对患者进行频率为2Hz/100Hz疏密波的电刺激,维持40分钟。两分组均采用相同的药物诱导和静吸复合的麻醉方式:麻醉诱导依次注射镇静药、镇痛药(阿片类)以及肌松药物,1分钟后进行气管插管,术中给予2%七氟烷吸入,静脉泵入镇静镇痛药物以维持麻醉。记录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麻醉前(T0)、气腹开始时(T1)、气腹结束后(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苏醒时以及苏醒后1、2、5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拔除气管导管时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1、2、5h各时间点恶心呕吐评分,各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结果:1.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在T0、T1、T2、T3时刻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在苏醒时以及苏醒后1、2、5h的四个时间点VA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恶心呕吐评分比较,在拔除气管导管时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1、2、5h四处时刻进行评分后可见观察组在四处不同时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例数分别为3、6例,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减低约3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排气进食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7.52±0.72,进食时间6.78±0.60,相比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9.22±0.79,进食时间8.42±0.68,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观察组分别为7.51±0.84,3.02±0.56虽与对照组相较略缩短,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当中,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缩短进食时间和排气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略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

吴茜[4](2021)在《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移植是多种终末期肺病的终极治疗方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肺囊性纤维化等,它能使受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一些术前或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肺动脉高压等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往往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呼吸或循环的支持,以便于肺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这一技术甚至延用至肺移植术后的继续治疗。但是是否在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进一步治疗有无影响,尚无相关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双肺移植术中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完成双侧肺移植手术的病例,详细登记了所有受体的临床数据,包括手术资料和术后短期的随访资料。该项目研究通过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例术后稳定状态的受体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具有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并得到临床医师关于肺移植治疗的建议。根据双肺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后的呼吸支持方式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分为机械通气组(C组)和ECMO辅助组(E组)。机械通气组(C组)剔除3例死亡和2例资料不全患者,最终有25例患者入组;ECMO辅助组(E组)剔除2例死亡患者,最终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C组平均年龄为49.76±15.98岁,男性18例,女性7例,ASA分级22例为Ⅳ级,3例为Ⅴ级。E组平均年龄为56.42±12.66岁,男19例,女9例,ASA分级23例Ⅳ级,5例Ⅴ级。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的年龄、性别、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ASA分级、术前呼吸状态、主要术前诊断、术前肺灌注和肺功能评级:包括肺功能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静脉输液量、术中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血浆、失血量、尿量;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一个月内的的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比值(1秒率),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75/25);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E/A;记录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E组的ECMO使用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双肺移植患者,C组25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8例,女性肺移植受体7例;E组28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9例,女性肺移植受体9例。C组和E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量、术中输注白蛋白量、尿量上没有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C组小于E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术前、术后一个月内的肺功能在FEV1、FVC、FEV1/FVC、PEF、MMEF75/25上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在LVEF,LVEDD,LVESD,E/A上没有差异(P>0.05)。两组双肺移植受体的住院时间没有差异(P>0.05),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费用,C组小于E组(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双肺移植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治疗时间延长,但不影响患者术后短期一个与月内的心、肺功能和住院时间。

宋娟[5](2020)在《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患儿的气道管理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喉乳头状瘤多由人类喉乳头状瘤病毒(HPV)6型和11型感染引起,是儿童最常见的咽喉部良性肿瘤,这类患儿的麻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控制气道是该手术麻醉的关键。本文主要叙述喉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麻醉中常用的气道管理策略、麻醉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处理办法,重点在于探讨目前常用的气道管理技术(自主呼吸、间歇通气呼吸暂停、高频喷射通气、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的通气方案,优缺点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希望能为此类患儿麻醉实践提供参考。

李一诗[6](2020)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弥漫性肺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DLD)是呼吸科临床上比较难诊断的一类疾病,明确诊断一般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目前获取组织标本的方法主要有经支气管钳夹活检(transbronchial forceps biopsy,TBFB)、经皮肺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lung biopsy,PCLB)和外科肺活检(surgical lung biopsy,SLB)。TBFB因其获取组织标本小,质量较差,难于满足病理需要;经皮肺穿刺活检同样存在标本小常难满足病理需要的问题,且有发生气胸和血气胸的风险。SLB因创伤大,费用高,受心肺功能限制多,临床应用少。为了解决诊断DLD获取满意肺组织标本的问题,我们拟在国内率先建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TBCB)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两名DLD患者,这两名患者通过影像学和常规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获得患者同意后为他们在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进行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治疗效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验证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TBC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病例1,女,58岁,因“咳嗽2个月,加重伴咳痰、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诊断:(1)Ⅰ型呼吸衰竭;(2)双肺弥漫性病变待查:结缔组织相关性肺疾病?肺结核?肺部肿瘤?感染:真菌感染?(3)干燥综合征?。实施TBCB术,取得8块肺组织,组织块大小直径3-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诊断:肉芽肿性炎,考虑结核。根据病理结果诊断双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复查胸部CT见病灶明显吸收。2.病例2,女,50岁,4年前确诊淋巴瘤,间断多次化疗,1个月前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伴有间断发热,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弥漫性病变。实施TBCB术,取得组织标本4块,标本直径约5 mm,术中局部支气管内少许出血,均经抽吸后出血自行停止,术后胸部X线检查未见气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术后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活检组织培养提示:假似肠膜明串珠菌。经多学科会诊后排除淋巴瘤肺内浸润,考虑为肺部细菌感染,因假似肠膜明串珠菌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故将抗生素调整为利奈唑胺+青霉素抗感染。结论: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能在我国现有医疗条件下开展,适用于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初步认为其安全、有效,但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目的:我们于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硬质支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诊断弥漫性肺病、间质性肺病,取得很好效果,因获得的组织块大,质量好,绝大部分病例获得了明确的病理或病原学诊断结果,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单位准备开展该项技术。但硬镜技术要求较高,国内能开展硬镜技术的单位尚不多,限制了TBCB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文献对TBCB技术进行了改进,探索仅在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可能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16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弥漫性肺疾病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实施了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获取的组织标本送病理及病原学等相关检查,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史、辅助检查等)、手术过程、标本情况、并发症、病理及病原学诊断结果等资料,通过总结分析,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软性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患者共取活检48次,每例患者平均活检8次,获得标本块数511块(平均8块),每次活检均取得组织标本,标本大小236mm2(平均14.3±8.6 mm2)。2.获得标本送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会诊后均获得确切病理诊断:矽肺1例,肺结核1例,结蹄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1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2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BOOP)1例。3.每次活检出血量012m L(平均1.3±2.7 m L,使用负压吸引或局部喷洒冰盐水、巴曲亭、0.1‰肾上腺素均能顺利止血),术中术后均生命体征平稳,随访72 h内无气胸、大咯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已完成的6例软镜下TBCB,不论是标本质量还是并发症控制能力都与硬镜下操作无异。随着软镜下TBCB开展的增多,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将得到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病因不明的DLD患者38例,其中35例同意在硬质支气管镜或软性支气管镜下实施了TBCB。将获取的35例患者标本分别作病理、病原微生物培养等检查,并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确定DLD的病因,明确TBCB对DLD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制定治疗方案及随诊,并观察记录TBCB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35例DLD患者接受了TBCB,其中硬质支气管镜下完成24例,软性支气管镜下完成11例。有3例患者因不愿再接受有创检查而退出。TBCB操作时间(51.8±19.2)min,组织标本数量为6(5,8)块/例,标本大小为15(9,20)mm2。明确诊断33例(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8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8例,职业性肺损伤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3例,结核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特殊细菌感染1例,过敏性肺炎1例,结节病1例),病因确诊率94.3%(33/35)。发生气胸3例(其中少量1例,中量1例,大量1例),经抽气或闭式引流后气胸均吸收;24例硬镜下TBCB均有出血(轻度11例,中度12例,重度1例),经止血处理后出血均停止。对明确诊断的33例患者进行相应治疗,随访1个月,痊愈1例(3.0%),好转17例(51.5%),稳定11例(33.3%),恶化4例(12.1%)。结论:TBCB对DLD病因确诊率高,安全性好。第四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TBCB冷冻时间与活检样本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第二个目的是在不同的冷冻时间条件下系统地评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活检的组织学质量。方法:纳入根据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诊断为疑似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但进一步检查未得到明确临床诊断的患者,获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冷冻活检并参与临床此项研究,冷冻活检时冷冻探头冷冻时间从3 s递增至6 s,活检后记录活检样本的大小、组织学质量以及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信息。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3例患者,获得了143个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组织样本。活检样本的平均横截面积范围为9.1±4.3至18.83±7.4mm2。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冷冻时间和活检样本尺寸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所有冷冻活检样本中肺实质均保存良好,其中108(75.52%)个样本有足够的大小。31(93.94%)例患者的样本在组织病理学上足以确定特定的病理特质。尽管更长的冷冻时间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组织样本,但并未观察到冷冻时间在病理诊断效能上有统计学差异。当冷冻时间超过5 s时,观察到水肿发生率(22.86%)明显增高。X线检查发现104(72.73%)次活检有出血,33位患者中有4(12.12%)例出现气胸。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严重出血(分级>1)的风险显着增加,并在5 s时达到最高水平。结论:最佳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为3-4 s,能获得足够大小的活检样本,同时能够保证较少并发症的发生。第五部分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目前在弥漫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诊断上是重要的可辅助外科肺活检的诊断技术。TBCB常用的冷冻探头有1.9 mm和2.4 mm两种不同直径的规格,在探头大小的选择上尚无研究数据可供参考。本研究拟评估TBCB使用两种规格探头对病理诊断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完全随机设计、单中心的临床试验。招募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的双肺弥漫性病灶,病因不明确并拟完善TBCB的患者,随机分别入组大探头组(2.4 mm直径)和小探头组(1.9 mm直径)。主要研究终点为病理诊断确诊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标本大小、标本质量、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结果:从2017年11月29日至2019年8月19日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招募56例患者,最终入组患者48例,大探头组25例,小探头组23例。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和年龄相似。大探头获取的TBCB组织标本病理诊断确诊率明显高于小探头(72.0%vs30.4%,P=0.010)。在相同的冷冻时间(4 s),小探头获取的标本面积显着小于大探头组(6.0mm2 IQR(3.5-8.0)vs 12.0 mm2 IQR(8.0-15.0),P=0.000)。延长小探头的冷冻时间至5 s,其获取的标本大小仍小于大探头组(8.0 mm2 IQR(6.0-11.5)vs 12.0 mm2 IQR(8.0-15.0),P=0.006)。当小探头冷冻时间延长至6 s、7 s,两组间标本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10,0.904)。大探头组所获取活检组织标本的完整性(94.8%vs 79.5%,P=0.002)和具有典型病理学特征的病灶成分(62.5%vs39.5%,P=0.002)优于小探头组,标本中含有的肺泡结构大小探头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值为0.605)。无论冷冻探头大小,TBCB操作中均有不同程度出血量和气胸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中使用2.4mm的大探头获取的标本更大,结构更完整,典型病灶成分更多,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确诊率31.6%,安全性与小探头相当。本研究为临床上运用TBCB对冷冻探头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TBCB的诊断有效性。

余琅[7](2020)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日间手术是指选择一定适应证的病人,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近几年,日间手术模式在我国快速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纳和认可。声带肿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声带部位出现息肉、结节、囊肿等,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暴露声带良好,便于声带肿物摘除,手术步骤简单,适合行日间手术模式;但是,支撑喉镜对咽喉部的强烈刺激,容易发生明显的高血压和心动过缓;手术时间相对较短,要求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实现舒适诊疗。目前,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的患者采用何种镇痛方案更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中应用,是否可以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方法选取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间手术室择期行经支撑喉镜声带肿物切除术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27~65(45.10±9.9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a,ASA)分级Ⅰ~Ⅱ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85~32.87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表面麻醉组(C组)。S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舒芬太尼,R组和C组的麻醉诱导方案中镇痛药采用瑞芬太尼,且C组复合手术野表面麻醉,三组麻醉维持方案相同。记录三组患者入室时(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置入支撑喉镜前(T3)、置入支撑喉镜后即刻(T4)、拔除气管导管前(T5)、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记录三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三组患者术后耐管情况、在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评分(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患者麻醉停止后40 min,6 h,24h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记录患者术前1 d及麻醉停止后15 min,40 min,6 h,24 h的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ost-operative quality recovery scale,PQRS)情况。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三组患者性别比例、ASA情况、年龄、BMI、麻醉时间和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MAP与HR的情况:各时间点三组间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PACU情况: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的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指令动作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P<0.05);与R组比较,S组和C组术后耐管情况更佳(P<0.05);三组拔管后即刻OAA/S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NRS评分:麻醉停止后40min,与R组比较,S组和C组镇痛情况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6h和24h这两个时点,三组术后镇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麻醉停止后不同时间点PQRS量表情况:麻醉停止后15min,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情绪情感和认知功能恢复更佳(P<0.05);麻醉停止后40min、6h三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停止后24h,与S组比较,R组和C组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绪情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五方面恢复情况更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在日间手术室行声带手术患者,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行表面麻醉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黄凯,孙瑗,张云倩,赵娣,沈赛娥[8](2019)在《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策略。记录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标准化肿瘤体积(standardized tumor volume, STV)、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安全组、不确定组及不安全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STV及术后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麻醉维持阶段均发生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后均安全完成手术麻醉。结论·结合纵隔肿瘤患儿全身麻醉风险分级,有利于麻醉的管理;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丁德茂[9](2019)在《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复杂上尿路结石是指直径>3cm肾结石,孤立肾结石、多发肾结石和鹿角形结石等。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目前经皮肾镜大多采用俯卧位、侧卧位,多镜联合时常采用的体位包括侧卧截石位、俯卧分腿位、仰卧分腿位。我院开展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最初采用俯卧分腿位,但临床实际中遇到诸如输尿管镜进镜困难等问题,因此我们改良了俯卧分腿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肾结石、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病人430例及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俯卧分腿位及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碎石病人78例,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30例复杂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施传统俯卧位PCNL,一组施行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手术。术前完善泌尿系平扫CT、KUB平片明确结石大小及位置,以及心脏彩超、肺功能等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通过术前、术后泌尿系平扫CT对比获取结石清除情况,调阅病历了解术后住院日等相关指标。结果:所有病人的手术均顺利实施,430例患者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时间1.58+1.63h,术后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5±8.2g/L,白细胞升高倍数1.8±0.56,肾结石清除率82.33%,术后平均住院日7.6±1.2d,78例行多镜联合患者中,采用俯卧分腿位40例患者手术时间1.61±0.29h,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为26.3±21.1g/L,白细胞升高倍数为1.3±0.46,肾结石清除率87.5%,术后平均住院日7.4±1.1天,采用改良俯卧分腿位38例患者手术时间1.37±0.23,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为15.8±13.1g/L,白细胞升高倍数为1.28±0.38,肾结石清除率89.47%,术后平均住院日6.1±1.0d。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以及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较传统俯卧分腿位,改良俯卧分腿位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并发症风险、改善术后恢复。在前瞻性研究组中,所有患者手术亦顺利实施,传统俯卧位PCNL组和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0.69h、1.32±0.48h,体位改动时间分别为6.65±4.24min、3.23±2.57min,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分别为15.37±10.51g/L、10.81±6.36g/L,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6.67%、93.33%,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25±1.04d、6.89±1.21d。两组病例在体位改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术后感染指标变化以及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差异明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改良俯卧分腿位具有体位易于摆放、清石效率高、减少术中出血等优点。结论:多镜联合在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能同时处理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改良俯卧分腿位便于实施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

史会建[10](2019)在《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世界的发病有地域性特点,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手术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不同,手术通过胸、腹切口或联合进行的,是一个复杂的切除和重建手术,对整个手术团队的配合要求很高,对患者机体的术后生理干扰很大。尽管现在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其他非心脏手术相比,食管癌手术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近十年来,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得到了最广泛的发展,在普通外科疾病、特别是结直肠手术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ERAS理念在胸科手术中早有应用,大多数文献报道主要集中于肺部手术;由于食管癌手术的复杂性和极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食管癌发病率在各个地区分布极为不平衡,因此关于食管癌的ERAS应用研究文献很少。目前在该领域关于食管手术中ERAS应用的经验有限,采用的快速康复措施不尽相同,仍存在争议。麻醉方法及技术是在快速康复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模式镇痛是快速康复的限速因素。预防性镇痛是多模式镇痛有效的一部分,食管癌手术ERAS研究中,硬膜外麻醉被认为是围术期镇痛的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硬膜外麻醉本身的局限性及微创食管癌手术的普及和推广,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因此进一步寻求有效、安全、操作简单的区域阻滞方法是当今食管癌手术多模式镇痛研究的热点。ERAS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探索寻求最佳模式是当前研究的方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围术期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实施后的术后康复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新的措施的临床应用,探讨适合于食管癌手术的合理的ERAS方案。第一部分 一项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食管癌手术患者应用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后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食管外科组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择期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的患者接受了围术期多模式快速康复治疗,设为快速康复组(ERAS组);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实施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行传统治疗,设为传统管理组(T组)。两组患者均来自该同一食管外科组,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护士在内的医护人员均无人员变动。通过联众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和Docare手术麻醉系统回顾性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相关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麻醉后复苏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情况等信息;将两者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单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快速康复组(ERAS组)155例、传统管理组(T组)163例纳入统计分析。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比、吸烟史、术前合并疾病、Hgb、白蛋白及ASA分级比较无差异(P>0.05)。2.手术情况和传统管理组相比,快速康复组更多的采用了胸腔镜的手术方式(34/155,21.9%)。3.术后苏醒情况ERAS组术后拔管时间(min)(36.4±5.2)明显短于T组(45.0±4.9)(尸<0.001)。拔管后 PACU 复苏时间 T组长于 ERAS 组(99.85±12.4 比 87.14±11.26),差异显着(P<0.001)。ERAS组有16例发生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3%,明显少于T组46例28.2%,(P<001)。寒颤发生率ERAS组(9.7%)明显少于T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肺炎的发生率最高(ERAS组,18.1%;T组为,23.9%,P=0.200);肺不张(7.7%比 14.7%,P=0.170)、呼吸窘迫((2.6%比 1.8%,P=0.946)及气胸(1.3%比1.8%,P=0.692)等的发生率均无差异,但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 ERAS 组(29.7%,46/155)明显低于 T 组(42.3%,69/163)(P=0.0 1 9),差异有显着性。心脏相关并发症ERAS组14.2%,T组12.3%,两组间差别无显着性(P=0.613),其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例(5.8%),4例(2.5%),P=0.131,两组差异无显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3例(8.4%),16例(9.8%),P=0.658。两组术后谵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传统管理组有1例发生了肺栓塞,一例其发生了右头静脉血栓,ERAS组无静脉血栓发生。5.术后康复情况传统管理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3天)明显长于ERAS组中位数(12天),P<0.05。6.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组(OR=1.739;95%CI=1.094,2.766;P=0.019)、年龄(OR=1.028;95%CI=1.000,1.056;P=0.046)、抽烟史(OR=6.122;95%CI=3.704,10.117;P<0.001)、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5.897;95%CI=3.447,10.086;P<0.001)、糖尿病(OR=3.119;95%CI=1.365,7.128;尸=0.007)、术前白蛋白(OR=1.015;95%CI=1.001,1.030;P=0.036)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RAS组与较少的肺部并发症(OR=1.991;95%CI=1.147、3.459;P=0.014)相关;抽烟史(OR=6.561;95%CI=3.761、11.447;P<0.001)和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6.259;95%CI=3.430、11.423;P<0.001)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7.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分组(OR=1.787;95%CI=1.146、2.788;P=0.010)、年龄(OR=1.027;95%CI=1.001、1.053;P=0.045)、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1.667;95%CI=1.008、2.758;P=0.046)、冠心病(OR=1.906;95%CI = 1.007、3.608;P=0.047)、手术方式(OR=4.922;95%CI=2.219、10.921;P<<0.001)是影响术后住院天数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RAS 组与较短的术后住院天数(OR=1.627;95%CI=1.006、2.632;P=0.047)相关;术前并存肺部疾病(OR=1.587;95%CI=0.931、2.707;P=0.090)、冠心病(OR=2.151;95%CI=1.105、4.1489;尸<0.001)、手术方式(OR=5.308;95%CI=2.352、11.976;P<0.001)是术后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学科联合实施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可改善麻醉苏醒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抽烟史和术前并存肺部疾病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并存肺部疾病、冠心病、手术方式与较长的术后住院天数相关。第二部分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康复的影响目的:评估单切口食管癌根治术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和近期康复效果。方法:择期实行经胸部单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ASA I~Ⅲ级的患者90例,根据是否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和对照组(Control,CON)。ESPB组共40例完成试验;CON组43例完成试验。ESPB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前T5横突水平行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对照组单纯全麻。记录拔管清醒后(Oh)、出PACU时(1h)、术后4h、8h、12h、24h、36h、48h的静息痛与咳嗽痛NRS评分;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1h、24、48h的累积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复苏时间、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术前术后IL-6、TNF-α的水平变化;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及术后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康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教育程度、术前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麻醉时间无差别,P>0.05。2.与对照组相比,ESPB组术后拔管时间、PACU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ESP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3.术后0h-24h,ESPB组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两组间术后24-48h各时点的静息痛和咳嗽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h内、1-24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及术后舒芬太尼累积总用量,ESPB组显着低于CON组(P<0.001)。两组术后24-48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260)。5.组内比较,与术前(T0)相比,两组患者IL-6、TNF-α浓度T1、T2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T1和T2时间点血清IL-6、TNF-α浓度ESP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ON组(P<0.05)。6.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的术后住院中位数时间均为12天(P=0.098),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经胸部单切口食管癌手术术前竖脊肌平面神经阻滞,可以加快术后患者苏醒,减轻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术中及复苏期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安全的用于食管癌切除术。

二、心脏直视手术后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直视手术后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2.方法
    结果
        1.患者临床资料
        2.手术术式
        3.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并发症
        4.门诊随访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置管后血栓的预防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方法
    结果
        1.患者临床资料
        2.分组抗凝治疗
        3.抗凝治疗结果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达芬奇心脏手术与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临床策略的相关探索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实验分组
        2.4 麻醉方法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扩散范围
        3.3 两组患者TTMP阻滞在不同平面扩散率的比较
        3.4 两种不同穿刺方式的对比
        3.5 TTMP阻滞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麻醉方法
        2.4 随机与盲法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后静息及运动NRS评分
        3.3 其他临床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随机与盲法
        2.4 麻醉与手术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中CPOT评分及术后静息与运动NRS评分
        3.3 其他临床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胸横肌平面阻滞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3)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排除标准
        2.1.3 材料与设备
        2.1.4 分组设计
    2.2 方法
        2.2.1 全身麻醉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4 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
    3.5 恶心呕吐评分比较
    3.6 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3.7 患者恢复排气、进食时间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试验设备与药物
        2.2.1 主要试验设备
        2.2.2 药物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一般资料
        2.3.2 麻醉方法
        2.3.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3.1.2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3.1.3 两组患者术前肺部主要检查结果
        3.1.4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状况
    3.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3.3 两组术前和术后心肺功能
        3.3.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肺功能
        3.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3.4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ICU治疗时间
    3.6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肺移植手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5)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患儿的气道管理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发病机制
    1.1 病毒感染学说
    1.2 凋亡抑制学说
    1.3 慢性炎症刺激学说
    1.4 雌激素学说
    1.5 血红素氧合酶学说
2 临床表现
3 小儿喉乳头状瘤的治疗
    3.1 支撑喉镜下瘤体切除术
    3.2 药物治疗
4 麻醉方案
    4.1 自主呼吸技术(SRA)
    4.2 间歇通气呼吸暂停麻醉法(AAIV)
    4.3 高频喷射通气(HFJV)
    4.4 气管插管术
    4.5 气管切开术
5 麻醉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置
    5.1 低氧血症
    5.2 喉痉挛
    5.3 误吸
    5.4 喉炎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小儿喉乳头状瘤麻醉通气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6)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在中国建立硬质气管镜联合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中国建立软性支气管下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技术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设备及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病因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冷冻时间与标本尺寸、组织学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关系:一项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用不同直径冷冻探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编着作、指南等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申请的课题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项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

(7)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主要并发症
    2.3 气管导管拔除时间
3 讨论
    3.1 麻醉前评估
    3.2 麻醉管理
        3.2.1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麻醉前准备
        3.2.2 麻醉诱导
        3.2.3 麻醉维持阶段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
        3.2.4 术后拔管

(9)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身高测量方法
        2.3 体重测量方法
        2.4 术中血压、氧饱和度监测记录方法
        2.5 肾结石评分
        2.6 肾积水测量
        2.7 更换体位所需时间 (min)
        2.8 手术器械及材料
        2.9 手术体位
        2.10 手术过程
        2.11 术前术后管理
        2.12 观察指标
        2.13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传统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
        3.2 多镜联合手术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1.引言
    2.研究样本
        2.1 入选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材料和方法
    3.结果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体位变换时间,结石清除率对比
        3.3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感染指标变化对比
        3.4 两组患者变换体位呼吸相关参数改变
        3.5 巡回护士及麻醉医师对手术体位感受评分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尿路其他手术中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器械及材料
        1.3 手术体位
        1.4 手术过程
    2.结果
        2.1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治疗双J管滞留中的应用
        2.2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输尿管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2.3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肾结石中的应用
        2.4 改良俯卧分腿位多镜联合在膀胱根治性性切除+原位新膀胱输尿管、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一项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康复效果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前应用竖脊肌平面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康复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四、心脏直视手术后在手术室拔除气管导管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D]. 范睿心. 青岛大学, 2021(02)
  • [2]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D]. 章扬. 南昌大学, 2021(01)
  • [3]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全身麻醉对预防腹腔镜手术术后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D]. 孟懿同. 延边大学, 2021(02)
  • [4]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D]. 吴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患儿的气道管理现状及进展[D]. 宋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李一诗.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液表面麻醉在声带日间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D]. 余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J]. 黄凯,孙瑗,张云倩,赵娣,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11)
  • [9]改良俯卧分腿位在多镜联合治疗复杂上尿路结石中的应用分析[D]. 丁德茂.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10]多模式快速康复方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史会建. 山东大学, 2019(02)


肺活检论文 手术室论文 肺移植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经济研究与人性
下一篇:对新经济观的十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