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稼荣,张铁军,刘毅,陈金鹏,刘志东,周思雨,廖茂良,刘素香,李霞,高文远,田成旺,陈常青[1](2022)在《中医药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临床伴随症状。阿片类药物为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存在便秘、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中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OIC)通常会存在于癌痛治疗的全过程,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癌症治疗效果,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中医药治疗OIC临床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口服法、外治法、灌肠法及联合法等。围绕近年中医药在治疗OIC时的认识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在OIC治疗过程中发挥更大价值。
门唤钊[2](2021)在《枳术汤对脾虚型便秘小鼠结肠cAMP、PKA及AQP3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番泻叶泄泻、限制饮水、饥饱失常的复合方法,制备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用枳术汤干预治疗,对小鼠的排便情况及小鼠粪便含水率、小肠墨汁推进率进行观察分析,通过检测小鼠结肠中水通道蛋白3(AQP3)、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枳术汤治疗脾虚型便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制备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将60只SPF级小鼠分为模型组5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小鼠用番泻叶进行灌胃,持续7天,期间自由饮食饮水;造模第八天停止灌胃番泻叶,并将鼠粮更换成低纤维饲料生大米,期间限制小鼠饮水,持续8天后,造模成功,将模型组分为:枳术汤高浓度组、枳术汤中浓度组、枳术汤低浓度组、麻仁软胶囊组以及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小鼠的粪便进行搜集,检测出各组小鼠在治疗前的粪便含水率并测量出各组小鼠的体重。然后,进行7天的药物干预治疗,检测出经药物治疗后各组小鼠的粪便水率和各组小鼠的体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小鼠粪便水含率和体重的变化。并将所有组别的小鼠在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24h,次日用自制墨汁按照0.2ml/10g计量进行灌胃,取材后计算出各组小鼠的小肠墨汁推进率。并截取小鼠部分结肠组织,运用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c AMP、PKA及AQP3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1.造模情况:造模第七天,小鼠出现消瘦、疲惫、食少、毛色枯槁,排便次数增多,粪质较稀等现象,这表明小鼠前期脾虚状态建立成功。在造模第15天后,模型组小鼠体重变化不大,毛发粗糙缺乏光泽,皮肉松弛,便质干硬且粪粒偏小,有的小鼠甚至有直肠粘膜脱垂的症状,与临床上脾虚型便秘的患者症状相似,可见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2.药物治疗:经枳术汤治疗后,小鼠的排便情况有明显改善,各组小鼠的体重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枳术汤高浓度组和枳术汤中浓度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的体重均有明显增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中浓度枳术汤组的小鼠粪便含水率有显着提高(P﹤0.01)。高、中浓度枳术汤组和模型组相比,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有较明显的提升(p﹤0.01)。3.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取材后,选取结肠组织,将其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最终观察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变化。观察平均光密度值,发现高、中浓度枳术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均有显着的提升(P﹤0.01)。4.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经检测发现,与模型组相比,高、中浓度枳术汤组小鼠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相对表达情况有明显的的提升(P﹤0.01)。结论:1.使用番泻叶腹泻、限制饮水、饥饱失常的复合方法可以成功的复制出脾虚型便秘小鼠模型,且较为稳定。2.脾虚型便秘小鼠的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表达含量均有所下降。3.高、中浓度的枳术汤对于脾虚型便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够加快结肠推进率,增加粪便的含水率。4.枳术汤可能是通过提高结肠中c AMP、PKA、AQP3的蛋白含量来减少结肠对水液的重吸收,改善小鼠的排便情况。5.枳术汤能有效治疗脾虚型便秘,其中高浓度及中浓度的枳术汤治疗效果较佳。
齐权[3](2021)在《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观察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疗效。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究穴位贴敷组方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试验部分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5)采用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n=35)予以乳果糖治疗。2.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CCS与BSF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在停止用药后,再进行一个周期的随访观察,掌握便秘复发状况。二、网络药理学部分1.利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及中国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库查找穴位贴敷组方药物化学成分;进一步通过TCMSP及STITCH数据库预测化合物所对应的靶点,并通过Uni Prot数据库将靶蛋白名转化成靶基因名;同时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及TTD数据库筛选得到与OIC相关的靶点。2.将穴位贴敷组方化合物对应靶点与OIC相关靶点比对以获得共有靶点,并通过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学成分-交集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3.将交集靶点输入STRIING数据库构建与OIC相关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关键作用靶点,同时反向寻找关键靶点所对应的化学成分作为关键化学成分。4.应用薛定谔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相结合的可靠性;并在DAVID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作用机制。结果:一、临床试验部分1.在治疗期间有5例患者因不同原因被剔除,最终纳入65例,其中穴位贴敷组33例,乳果糖组32例。2.较试验前两组在BSFS评分、CCS评分及各单项症状评分上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试验后两组在排便难易程度、排便辅助类型、每次排便时间及每日排便不成功的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首次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腹部疼痛等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优于乳果糖组。5.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上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有效率为87.88%,高于乳果糖组(71.88%)。6.在试验期间,穴位贴敷组有1例出现皮肤过敏,乳果糖组2例存在恶心症状,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7.两组复发情况上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复发率为20.69%明显低于乳果糖组复发率(47.83%),且穴位贴敷组停药复发时间也晚于乳果糖组。二、网络药理学部分1.通过对穴位贴敷组方作用于OIC靶点的生物网络分析,发现27个化学成分为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有效成分,22个靶点为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作用靶点。其中芦荟大黄素、川陈皮素、木犀草素及柚皮素4个主要化合物及AKT1、MAPK3、TNF、CREB1、HMOX1等9个关键靶点在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性。3.经PPI网络分析,发现AKT1与TNF、TNF与NOS2两组蛋白对关系密切互相作用在治疗OIC中发挥重要作用。4.经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得到生物学过程(BP)相关条目共117条,与OIC的治疗直接相关的通路有MAPK活性的激活、MAPK级联、ERK1和ERK2级联的正向调节、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调控等。5.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取9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TNF、癌症、MAPK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1.个体化穴位贴敷及乳果糖治疗OIC均有疗效,且总体疗效个体化穴位贴敷优于乳果糖;个体化穴位贴敷在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及改善粪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及腹部疼痛方面优于乳果糖;且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OIC复发率低,远期疗效确切。2.本课题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了预测,系统的阐释了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试验提供了确切的数据支持。
张子路[4](2021)在《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甘爱萍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2019年9月-2020年10月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老年便秘患者60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经验方益气养阴便畅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黄芪20g生白术30g枳实10g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郁李仁15g瓜蒌仁15g杏仁10g当归10g并随症加减),日一剂,2次/日,200ml/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对照组给予便通胶囊(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90071)治疗,口服,3粒/次,2次/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大便性状、大便是否畅通、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以此来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估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在停药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通过患者的复发率来评估其治疗的长远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中医临床疗效对比:在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6.6%,由此可见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说明益气养阴便畅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疗效要优于便通胶囊。3.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益气养阴便畅汤加减和便通胶囊对于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4.各临床症状方面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各临床症状的平均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益气养阴便畅汤加减对于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对照组治疗后在改变大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排便困难、腹部隐痛这几个方面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临厕无力努挣、口干少津、气短懒言这几方面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大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这几方面比较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这几个临床症状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排便困难、临厕无力努挣、腹部隐痛、口干少津、气短懒言方面比较所得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这几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益气养阴便畅汤对于改善患者各方面症状的疗效均要优于便通胶囊。5.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对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分别下降8.93分和4.33分,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提高气阴两虚型老年便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要优于对照组。6.远期疗效对比: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后续跟踪调查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周自主排便≥3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3.3%和33.3%,并且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75±2.20,对照组为10.72±2.99,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停药后便秘复发率高于治疗组,通过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也可发现对照组生活质量低于治疗组,说明益气养阴便畅汤在提高气阴两虚型老年便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其复发率方面要优于便通胶囊。7.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并在治疗后复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检查结果,没有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安全可靠的。结论益气养阴便畅汤与中成药便通胶囊相比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老年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谢宜春[5](2021)在《宁心复脉饮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宁心复脉饮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宁心复脉饮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循证依据,以便临床推广使用。方法:选取老年患者中符合气阴两虚型的功能型便秘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宁心复脉饮(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药厂统一煎制,规格30ml×6支),每日2次,每次30ml,早、晚餐前温服;对照组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IV)(舒泰神药业,H20040034,A+B剂),每日一次,每次A、B两剂各1包,早餐后用水125ml冲服。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4周,用药结束4周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4周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便秘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之间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病例数为29例,有效率为96.7%;治疗4周后,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有效病例数为23例,有效率为76.7%;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4周随访,治疗组复发病例为6例,复发率为21.43%;对照组复发病例为12例,复发率为50%,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P<0.05),治疗组在远期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安全性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异常。(3)两组治疗前后的便秘症状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便秘症状总积分、粪便性状积分、排便次数积分、排便时间积分、排便费力积分、腹胀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便秘症状总积分、排便频率积分、排便费力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性状积分、排便时间积分、腹胀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随访,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的便秘症状总积分、排便频率积分、排便费力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4)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神疲乏力积分、气短懒言积分、头晕耳鸣积分、潮热盗汗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神疲乏力积分、潮热盗汗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4周后随访,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的神疲乏力积分、潮热盗汗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进行组内比较,两组的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随访,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1)宁心复脉饮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在改善便秘症状、神疲乏力、潮热盗汗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宁心复脉饮可能通过“滋阴润肺,补脾益气”,恢复肺脾两脏气机升降,从而达到恢复肠腑传导功能而实现治疗老年FC的目标。(2)宁心复脉饮疗效佳,复发率低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吴阿芬[6](2021)在《针刺联合胃肠起搏治疗肺脾气虚型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为探索非药物疗法治疗STC的新途径,本课题采用针刺联合胃肠起搏疗法治疗肺脾气虚型STC,观察针刺联合胃肠起搏疗法对肺脾气虚型STC的效用及优势。2.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盆底诊疗中心的60例满足本研究纳入标准的STC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针刺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胃肠起搏治疗,均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便秘症状评分、PAC-QOL评分、CTT 72h标记物排出数、血清MTL、血清SS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有效率的差异,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优势。3.结果:(1)治疗前后各项便秘症状评分及总评分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各项便秘症状评分及总评分改善较针刺组明显(P<0.05)。(2)治疗前后PAC-QOL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PAC-QOL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5)。(3)治疗前后CTT 72h标志物排出数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优于针刺组(P<0.01)。(4)治疗前后MTL水平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MTL上升更明显(P<0.01)。(5)治疗前后SS水平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SS下降更明显(P<0.01)。(6)综合治疗组与针刺组的有效率各为93.33%、80.00%,且两组疗效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7)均无临床不良反应。4.结论:针刺疗法与胃肠起搏疗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临床协同作用,对肺脾气虚型STC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同时能改善患者便秘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结肠传输功能。疗效优于单一针刺疗法。本课题治疗方案对肺脾气虚型STC患者血清MTL及血清SS水平起调节作用。
董笑楠[7](2020)在《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乘气通便锭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乘气通便锭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便秘次数、中医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收集从2019年02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便秘门诊诊断符合热秘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共80人,通过使用spss中的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人,对照组40人。除一般治疗外,治疗组予乘气通便锭塞肛配合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塞肛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分别观察患者的自发排便次数、便秘中医临床症状情况、生活质量情况、综合疗效、远期疗效、安全性等各个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CSBM、SBM次数、便秘中医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评价表的数据比较,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CSBM、SBM次数均有所提高,P<0.05,故治疗组及对照组对完全自发性排便、自发性排便次数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便秘中医症状评分,两组均能改善便秘症状,P<0.05;两组对比显示治疗组改善便秘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的比较上,两组对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远期疗效上,治疗组复发率为35%,对照组复发率为7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乘气通便锭塞肛联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可明显增加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善便秘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安全好、副作用小、使用简便的诸多优点,为便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刘瑜[8](2020)在《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临床特点及清淡素食干预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胃肠湿热证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证型,包括热大于湿亚型(以大便干硬为特点称为典型便秘)和湿大于热亚型(以大便粘腻为特点称为非典型便秘)。目前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因纳入标准、研究方法等不同结论不一致,而对非典型便秘认识不足致相关研究非常少。饮食与功能性便秘关系密切,公认对便秘有益的是富含膳食纤维和水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等,而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类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粘膜炎性状态等参与便秘的发病,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便秘影响也存在争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目前仍然以药物为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药物治疗带来的依赖性、副作用以及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改变饮食非常重要!清淡素食是导师根据中、西医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健康饮食方案,该方案提倡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及五谷杂粮,减少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及易致氧化损伤的过加工食物。在既往研究中,我们发现清淡素食联合药物可显着改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症状,且单纯饮食即可维持疗效,但缺少更为可信、客观的证据证实。目的1、通过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相关资料分析得到其临床特点及两亚型便秘的影响因素。2、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对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效。方法研究一: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35例,其中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问卷获得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和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过去一年饮食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每周自发排便次数及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量表、便秘症状评分量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胃肠动力检测结果包括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和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信息。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二:该部分为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分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2个亚型。纳入研究一中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中医分型进入亚型,完成调查问卷(同研究一)、胃肠动力检测后随机分配。每个亚型按1:1:1:1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典型便秘型为福松,非典型便秘型为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典型便秘型为福松安慰剂、非典型便秘型为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安慰剂组。饮食干预为清淡素食。药物或安慰剂用法为每日2次,1次1袋,早晚餐后半小时分服。干预期间需配合记录日记本。疗程为28天。研究者在干预第14、28天分别进行随访,28天结束后,患者复查胃肠动力检测。主要疗效指标为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次要疗效指标为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胃肠动力结果,本研究还包括安全性指标和饮食依从性指标。所收集数据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通过中日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17-46-1。结果研究一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女性患病为主(占73.33%);年龄以41-60岁居多(占39.26%);病程中位数10.0(5.0,20.0)年,典型便秘病程较非典型便秘更长(P=0.02)。2、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大多有近3月使用通便药史(占74.07%);两型便秘每周自发排便次数以及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低于正常,两型之间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大便性状Bristol评分显着低于典型便秘(P<0.0001),排便不尽感得分显着高于典型便秘(P=0.00),而排便费力、需手法辅助排便、无便意、排便堵塞感、肛门疼痛或烧灼感、直肠肛门坠胀感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暖气的中医证候得分高于典型便秘,而脘腹胀满、饮食减少、疲乏无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舌脉得分与典型便秘比较无差异。3、胃肠湿热型便秘患者多轻度焦虑(占60.00%);两型便秘在睡眠质量及其各成分得分和便秘生活质量总分及生理方面、社会心理、满意度得分均无显着差异,非典型便秘在担忧方面得分高于典型便秘(P=0.04)。4、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高于典型便秘[57.5(12.5,97.5)VS 10.0(0.0,55.0),P=0.00],慢传输型构成比低于典型便秘(70.45%VS 87.36%,P=0.02),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显着低于典型便秘[5.0(0.0,37.5)VS 50.0(5.0,75.0),P<0.0001]。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两型便秘测压结果均无显着差异。病理生理分型:典型便秘与非典型便秘中混合型便秘均最多,且其构成比有显着差异(83.91%VS 70.45%,P=0.04)。5、典型便秘患者进食肉类、饮水更多。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两型便秘的因素为进食肉量、大便性状评分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三者与典型便秘呈正相关。研究二1、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及中医脾胃病科门诊和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5例(典型便秘87例,非典型便秘48例),同意随机分组治疗124例(典型便秘84例,非典型便秘40例)进入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典型便秘退出3例,失访4例,非典型便秘退出1例,完成本研究116例(典型便秘77例,非典型便秘39例)进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2、各型便秘内四组基线资料比较: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得分、便秘症状得分、中医证候得分四组均无显着差异。3、主要疗效指标: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药物(福松/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饮食干预组、饮食干预+安慰剂(福松安慰剂/清热降逆中药干膏粉安慰剂)组、药物组干预28天有效率均高于安慰剂组,药物+饮食干预较单纯药物、饮食干预有更好的疗效趋势,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典型便秘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其他三组干预后平均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均显着升高。4、次要疗效指标:①大便性状评分(Bristol评分):典型便秘四组干预后Bristol得分均显着降低;非典型便秘干预后四组Bristol得分均无差异。②便秘症状方面:典型便秘四组和非典型便秘除安慰剂的三组干预后症状得分均显着降低,两型便秘症状改善率四组间均有显着差异。③中医证候方面:两型便秘四组干预后证候得分均显着降低,典型便秘14、28天和非典型便秘28天四组有效率有显着差异。④48小时胃肠传输时间:饮食干预+安慰剂组能提高两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典型便秘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福松+饮食干预组能提高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和降低直乙结肠以上钡条残留率;中药组能提高非典型便秘钡条排出率、降低直乙结肠以上和直乙结肠以内钡条残留率。⑤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饮食干预+安慰剂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和肛门静息压、增加两型便秘排便感觉;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可提高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中药组可提高非典型便秘肛门松弛率。5、典型便秘福松+饮食干预组、福松组各发生1例不良反应,分别为轻微腹痛、腹泻;非典型便秘安慰剂组发生1例不良反应,为上腹胀满。6、两型便秘有饮食干预组的高依从性构成比分别为:PPS典型便秘14天、28天均为57.89%,PPS非典型便秘14天、28天分别为53.33%、66.67%。结论1、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以中年、女性患病率高,具有病程长、大多数近期服用通便药物史、伴轻度焦虑、病理生理分型以混合型便秘居多的特点,而两型便秘在饮食、大便性状及胃肠道传输功能上有显着差异。2、福松对典型便秘、清热降逆中药对非典型便秘有显着疗效。单纯清淡素食对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有显着缓解作用,还可增加药物疗效,且依从性高,但尚需更大样本证实。
梁禄灵[9](2020)在《调肠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肠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从有效率、复发率、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病例来源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专家门诊及老年病科门诊的老年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证)患者64例。按就医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调肠汤治疗,对照组给予乳果糖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停药后1月、停药后2月的症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在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远期疗效等方面的差异。2.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中医症候总积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Wexner便秘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估:共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32例,4例患者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80%;对照组31例,1例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83.9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P=0.029<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PAC-QOL评分、Wexner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三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中医症候积分中“腹胀”、“口干”、“神疲乏力、懒言”、“下坠、排不尽感”四项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远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第1月回访:观察组30例,其中2例复发,28例未复发,复发率6.67%;对照组26例,7例复发,19例未复发,复发率26.92%。两组复发情况相比较P=0.040<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第2月回访:观察组30例,其中3例复发,27例未复发,复发率10.00%;对照组26例,9例复发,17例未复发,复发率34.62%。两组复发情况相对比P=0.025<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评价:在本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不良事件,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1.调肠汤和乳果糖在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证)上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而言,调肠汤的疗效更加显着。2.调肠汤和乳果糖均能改善慢性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肠汤对于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高于乳果糖。3.调肠汤和乳果糖治疗后均有复发病例,调肠汤对于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更优。4.调肠汤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可进行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谢佳佳[10](2020)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对慢性传输型便秘治疗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传输型便秘治疗方案进行优化研究,根据其研究结果评价此次研究的有效性,从而找到优化治疗方案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后120例慢性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成4组,其分组分别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130例、对照组227例、对照组332例。治疗组为中药通腑润肠汤高位保留灌肠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对照组1为中药通腑润肠汤高位保留灌肠;对照组2为结肠水疗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对照组3为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14天为一个疗程,休息7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通过分析有效性、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安全性等方面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四个组患者治疗后1月随访,其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5%、对照组183.3%、对照组270.4%、对照组362.5%。治疗前四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月四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粪便性状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05、0.000、0.000,均<0.01,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便次d/次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01、0.015、0.005,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12、0.027、0.012,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便时间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00、0.003、0.000,均<0.01,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四组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44、0.005、0.002,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四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15、0.000、0.000,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与对照组2、对照组3比较,其P值分别为0.025、0.002,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结肠水疗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四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大便硬、便次少、排便费力、排便时间长等症状,治疗STC均有较好疗效。但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改善便秘症状及总疗效优于其他三种治疗方法。(2)单独使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疗效优于结肠水疗合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3)优化治疗方案对慢性传输型便秘临床治疗是有效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中医对OIC的认识 |
| 2 中医药在治疗OIC的应用 |
| 2.1 口服法 |
| 2.1.1 中药汤剂 |
| 2.1.2 中成药 |
| 2.1.3 用药分析 |
| 2.2 外治法 |
| 2.3 灌肠法 |
| 2.4 联合法 |
| 3 结语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实验分析讨论 |
| 实验结论 |
| 实验的创新性与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文中所涉及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研究背景 |
| 1.2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中西医研究进展 |
| 1.2.1 现代医学对OIC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2.2 OIC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 1.2.3 中医对OIC病机及证型的认识 |
| 1.2.4 OIC的中医治疗方法 |
| 1.2.5 小结 |
| 1.3 个体化穴位贴敷理论依据 |
| 1.3.1 应用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OIC优势 |
| 1.3.2 穴位贴敷组方分析 |
| 1.3.3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
|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创新点 |
| 第二章 个体化穴位贴敷治疗OIC的临床观察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样本量估算 |
| 2.2.2 临床分组 |
| 2.2.3 治疗方案 |
| 2.2.4 临床观察指标 |
| 2.2.5 疗效评价标准 |
| 2.2.6 统计学方法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
| 2.3.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
| 2.3.3 随访期复发率及停药复发时间比较 |
| 2.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2.4.1 基线资料 |
| 2.4.2 首次排便时间 |
| 2.4.3 CCS 评分及BSFS 评分 |
| 2.4.4 其它观察指标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 3.1.1 穴位贴敷组方化学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 3.1.2 OIC靶点筛选 |
| 3.1.3 药物-化学成分-交集靶点-OIC网络构建 |
| 3.1.4 PPI网络构建 |
| 3.1.5 PPI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 3.1.6 分子对接 |
| 3.1.7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
| 3.2 研究结果 |
| 3.2.1 穴位贴敷组方化学成分及靶点 |
| 3.2.2 OIC疾病靶点 |
| 3.2.3 交集靶点 |
| 3.2.4 药物-化学成分-交集靶点-OIC网络 |
| 3.2.5 PPI网络 |
| 3.2.6 关键化学成分及关键靶点 |
| 3.2.7 分子对接结果 |
| 3.2.8 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3.1 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的生物网络分析 |
| 3.3.2 关键成分及关键靶点分析 |
| 3.3.3 穴位贴敷组方治疗OIC核心靶点富集分析 |
| 3.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AR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治疗组 |
| 2.1.2 对照组 |
| 2.2 疗程 |
| 2.3 注意事项 |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分析 |
| 3.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比较 |
|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
| 4.结论 |
| 讨论 |
| 1.中医关于便秘的认识 |
| 1.1 病名的演变 |
| 1.2 病因病机 |
| 1.3 中医治疗 |
| 2.西医关于便秘的认识 |
| 2.1 定义与流行病学 |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2.3 分类及诊断 |
| 2.4 老年性便秘的西医治疗 |
| 3.益气养阴便畅汤立方依据 |
| 4.配伍方义分析 |
| 5.现代药理学研究 |
| 6.益气养阴便畅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分析 |
| 7.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老年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中医症候评分表 |
| 附录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功能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1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
| 1.2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
| 1.2.1 结直肠动力障碍 |
| 1.2.2 肠道形态学改变 |
| 1.2.3 胃肠调节肽改变 |
| 1.2.4 精神心理因素 |
| 1.2.5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因素 |
| 1.3 功能性便秘治疗 |
| 1.3.1 一般治疗 |
| 1.3.2 药物治疗 |
| 1.3.3 生物反馈治疗 |
| 1.3.4 手术治疗 |
| 2 中医研究概况 |
| 2.1 便秘病名及沿革 |
| 2.2 古代医家对便秘病因病机认识 |
| 2.3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机认识 |
| 2.4 辨证分型 |
| 2.5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知情同意 |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 1.5 纳入标准 |
| 1.6 排除标准 |
| 1.7 剔除标准 |
| 1.8 脱落或中止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治疗方法 |
| 2.2.2 一般治疗 |
| 3.观察指标 |
| 3.1 一般指标 |
| 3.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 3.3 复发率评定标准 |
| 3.4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 |
| 3.5 临床安全性评估 |
| 3.6 统计学处理 |
| 4.结果 |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 4.2 治疗结果 |
| 4.2.1 两组治疗前后、停药后4 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 4.2.2 两组治疗前后、停药4 周后Bristol大便评分比较 |
|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4 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4 周后便秘生活质量评分 |
| 4.2.5 两组患者治疗4 周疗效比较 |
| 4.2.6 两组患者治疗 4 周有效率比较 |
| 4.3 安全性评估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导师对功能性便秘病机的认识 |
| 1.1 肺脾气机升降失常 |
| 1.1.1 肺失治节 |
| 1.1.2 脾失运化 |
| 1.2 宁心复脉饮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机理探讨 |
| 1.3 .宁心复脉饮的组方分析 |
| 1.4 宁心复脉饮的疗效分析 |
| 1.5 结论 |
| 1.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综述 老年功慢性能性便秘中西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 2.7 一般资料 |
| 2.7.1 性别比较 |
| 2.7.2 年龄比较 |
| 2.7.3 病程分布比较 |
| 临床研究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法 |
| 3.2.1 一般治疗 |
| 3.2.2 分组治疗方法 |
| 3.3 治疗药物来源及方剂组成 |
| 3.4 治疗注意事项 |
| 3.5 观察周期 |
| 3.6 疗效观察 |
| 3.6.1 完全自发排便次数及自发排便次数 |
| 3.6.2 便秘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 3.6.3 生存质量评价 |
| 3.6.4 临床疗效评价 |
| 3.7 安全性评估 |
| 3.8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4.1 CSBM及 SBM观察结果比较 |
| 4.2 便秘中医症状评分量表比较 |
| 4.2.1 治疗前各症状评分 |
| 4.2.2 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比较 |
| 4.2.3 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分比较 |
| 4.3 生存质量评价表比较 |
| 4.4 临床疗效评价 |
| 4.5 两组停药后疗效稳定性观察 |
| 4.6 安全性评估 |
| 讨论 |
| 5.1 中医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 5.1.1 中医病因病机 |
| 5.1.2 便秘的中医治疗 |
| 5.2 西医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认识及研究 |
| 5.2.1 流行病学特点 |
| 5.2.2 病因病机 |
| 5.2.3 便秘的西医治疗 |
| 5.3 乘气通便锭的相关研究 |
| 5.3.1 肛门给药途径的优势 |
| 5.3.2 乘气通便锭组方及功效 |
| 5.3.3 乘气通便锭现代药理学研究 |
| 5.3.4 乘气通便锭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探讨 |
| 5.4 结果分析 |
| 5.4.1 治疗前后组内结果分析 |
| 5.4.2 两组观察指标分析 |
| 5.4.3 两组疗效分析 |
| 5.4.4 停药后疗效稳定性观察 |
| 5.4.5 两组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 2. 机制研究进展 |
| 3. 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 4. 治疗研究进展 |
| 5. 功能性便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便秘病的历史源流 |
| 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 3. 证型研究进展 |
| 4. 治疗进展 |
| 5.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饮食对功能性便秘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 便秘的相关饮食流行病学研究 |
| 2. 辛辣刺激、油炸、烧烤、干炒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 3. 高脂、高蛋白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 4. 高盐饮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 5. 素食对便秘的影响研究 |
| 6. 食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临床资料特点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试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二 清淡素食干预胃肠湿热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研究 |
| 1. 研究类型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对象 |
| 4. 伦理审核 |
| 5. 试验方法 |
| 6. 结果 |
| 7.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 2.4 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 2.5 远期疗效评定标准 |
| 2.6 临床安全性观察 |
| 2.7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 3.2 一般临床资料 |
| 3.3 临床疗效 |
| 3.4 临床安全性评价 |
| 4 结论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 |
| 1.2 病因 |
| 1.3 发病机制 |
| 1.4 相关检查方法 |
| 1.5 治疗 |
| 2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 2.1 病名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中医特色治疗 |
| 3 调肠汤的方药分析 |
| 3.1 调肠汤的组方理论依据 |
| 3.2 调肠汤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标准 |
| 附录二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 |
| 附录三 :Wexner便秘评分量表 |
| 附录四 :发表论文及论着及参与课题申报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传输型便秘的诊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