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澈[1](2020)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手术前后眼轴变化及术后视觉质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单焦点人工晶体手术前后眼轴是否发生变化,为患者术前生物学测量及人工晶体度数的选择提供参考。2.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单焦人工晶体术后视觉质量进行评价,判断不同因素对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最佳预留度数,微单视设计对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第一部分:选择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我院确诊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1例(116眼),依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组:A组(22mm≤眼轴<24mm)25眼,B组(24mm≤眼轴<26mm)12眼,C组(26mm≤眼轴<28mm)19眼,D组(28mm≤眼轴<30mm)19眼,E组(30mm≤眼轴<32mm)23眼,F组(眼轴≥32mm)18眼;利用IOL Master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7天、1月、3月、6月眼轴长度,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眼轴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选择第一部分患者人群中行双眼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随访患者术后7天、1月、3月是单眼、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并于患者术后3月进行VF-14-CN量表问卷调查及记录视力情况。根据患者术后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进行分级,分为视力良好组(BCVA>0.5)24例41眼,与低视力组(BCVA≤0.5)12例19眼,利用统计学分析性别、年龄、术前眼轴长度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根据患者术后3月时残余屈光度分为3组:A组:-1.5D<屈光度≤-0.5D(10人);B组:-2.5D<屈光度≤-1.5D(11人);C组:-2.5D≤屈光度<-3.5D(9人),随访3组术后双眼视力、视觉质量评分差异;根据患者术前植入人工晶体度数的设计情况分为常规度数组15人;微单视组15人,随访两组术后视觉情况的差异。统计学方法:所有分析在SPSS25.0上完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服从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所有组别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轴与术前眼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眼轴长度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A、B、C、D组内患者术后7天、1月、3月、6月的眼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F组内患者眼轴术后1月、3月、6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组间术后6月较术前眼轴的改变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术前眼轴的延长,眼轴的变化值呈增大趋势。第二部分:最佳矫正视力>0.5有41眼,≤0.5有19眼;术前眼轴长度是影响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独立因素(OR:18.412,95%CI:2.200154.081)。术后屈光度比较:A、B、C组术后双眼BCVA、UCI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双眼UCDVA较B、C组好,C组双眼UCNVA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术后视觉量表量化总得分比较无差异,项目中近视功能B、C组优于A组,余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常规度数组与微单眼视组患者术后3月双眼BCVA无明显差异;微单眼视组患者术后双眼UCDVA、UCNVA、UCIVA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微单视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后视觉量表量化得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项目中近视功能、视觉适应微单视组优于常规组;微单视组患者术后脱镜率达到60%,常规组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一部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眼轴缩短;眼轴<30mm眼在术后一周眼轴变化达到稳定,眼轴≥30mm眼在术后一月眼轴变化达到稳定;眼轴改变程度和术前眼轴长度有关,术前轴长越长,术后眼轴缩短的程度越大。第二部分:术前眼轴长度是影响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因素,术前眼轴越长,术后BCVA越差。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预留-1.5-3.5D能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微单视设计可以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裸眼视力与视觉质量,患者术后脱镜率高。
高愫[2](2016)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分析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空气填充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疗效;2.分析探讨黄斑裂孔裂孔闭合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3.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视野用于检测随访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05至2015.06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符合纳入标准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黄斑裂孔患者资料。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全部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空气填充手术方式。术后嘱患者俯卧位3-7天,术后随访6-12月。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OCT、10-2视野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将小数视力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进行统计学分析。OCT测量出黄斑裂孔最小直径a、裂孔底径b、裂孔高度h、术前术后椭圆体区(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缺损直径,并计算黄斑裂孔指数(裂孔高度/裂孔底径,即MHI=h/b)、黄斑裂孔牵拉指数(裂孔高度/裂孔最小直径,即THI=h/a)、裂孔直径指数(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底径,即DHI=a/b)。所收集数据整理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与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底径、MHI、THI、DHI、椭圆体区缺损直径及外界膜缺损直径进行相关性检验,最佳矫正视力、视野所测视敏度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各环反应密度术前术后之间进行T检验。结果: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27只眼,裂孔闭合22只眼,未闭合5只眼。裂孔闭合率为81.5%,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0%,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闭合率为57.1%。所有纳入研究对象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可逆并发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与裂孔最小直径、术前椭圆体区缺损直径、术前外界膜缺损直径、术前多焦ERGP1波反应密度ring1及术前黄斑中心凹视敏度存在统计学上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黄斑裂孔直径、术后外界膜缺损直径、术后椭圆体区缺损直径、术后视敏度、MHI、THI、及术后P1波反应密度ring1、ring2、ring3均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5)。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62±0.39)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5±0.41)提高(P=0.001<0.05)。术后多焦ERG P1波反应密度ring1(86.66±30.39)较术前(60.31±23.08)提高(P=0.000<0.05)。术前术后中心凹视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I>0.442或者THI>1.412或者DHI>0.512,裂孔全部闭合。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空气填充手术治疗黄斑裂孔安全有效。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底径、MHI、THI、DHI等是影响裂孔闭合的因素。其中MHI、THI、DHI等参数可以推测裂孔闭合的可能性。术前视力、黄斑裂孔直径、术前椭圆体缺损直径、术前外界膜缺损直径等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够很好地检测黄斑中心凹的视功能,可以作为手术后效果随访观察的检查工具之一。
陈再洪[3](2015)在《术前PVEP联合PERG检查对评价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术前综合视觉电生理检测在评估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功能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2例126眼,对术前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和PVEP联合PERG的检测结果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结果:PVEP联合PERG检测一致率达到91.3%,PVEP检测为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73,P=0.0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PVEP检查结果与术后BCVA无显着相关性(r=0.241,P>0.05),而PERG联合PVEP的检测结果与术后BCVA呈正相关(r=0.773,P<0.05)。术前PVEP检测正常者占51.6%,而术后占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PVEP和PERG联合检测正常者占80.9%,术后占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VEP和PERG联合检测评估术后视功能的稳定性好。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PVEP联合PERG检查能有效、客观的评估患者术后患眼视功能恢复情况。
宋慧[4](2014)在《微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功能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并比较传统3.0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SICS)手术与2.0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ICS)术后植入微切口预装式蓝光滤过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的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及囊袋内稳定性。使用OQAS光学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OQAS)对植入不同材质和折射率IOL的IOL眼视觉质量进行评估。在IOL眼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阿贝数、屈光指数及不同入射光波段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色差的影响;比较不同IOL术后引起的焦点移位距离,即相应产生的色差性屈光度。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及计算机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1w及lmo的IOL眼48眼。其中MICS组:26眼植入微切口预装式一片式C形襻疏水性蓝光滤过丙烯酸酯非球面IOL (iSertl, HOYA)。SICS组:22眼植入小切口预装式三片式C形襻疏水性蓝光滤过丙烯酸酯非球面IOL (PY60AD, HOYA)。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系统采集Scheimpflug图像,及散瞳后前房深度,角膜散光大小及轴向。使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IOL倾斜度和偏心值,裂隙灯数码照相机照相评估IOL囊袋内旋转情况。进一步回顾性分析我院植入AR40e、Acrysof SA60AT和IRayner620H IOL各15眼。术后至少1个月行裂隙灯、视力和屈光状态等常规检查,并对IOL眼视觉质量进行OQAS测量。分析比较IOL眼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 OSI), MTF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尔比率(Strehl ratio, SR), Profile width at50%(50%PSF), Profile width at10%(10%PSF)和不同对比度视力(Visual Acuity, VA)。利用Liou-Brennan眼模型和ZEMAX光学设计软件(ZEMAX Optical Design Program)建立IOL眼模型,模拟植入+22D传统球面IOL (AR40e,美国AMO公司),分别记录3mm瞳孔直径下、离焦为零时IOL不同的阿贝数、屈光指数及入射光波段下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值及其变化曲线,分析阿贝数、屈光指数及入射光波段对IOL眼色差的影响。在IOL模型眼中模拟植/入+20D的Z9003IOL(美国AMO公司)和SN60WF IOL(美国Alcon),记录3mm瞳孔直径下、离焦为零时复合光源下产生的焦点移位距离,计算产生的色差性屈光度。结果传统3.O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2.O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组间术后1w SIA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 SIA差异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w与术后1mo前房深度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前房深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偏心与倾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数值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mo与术后1w比较旋转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AR40e、Acrysof SA60AT和Rayner620H IOL术后至少1个月的人工晶体眼OQAS测量比较,所有IOLI眼的OSI总平均值为2.07±1.58,AR40e、SA60AT与620H三组患者平均OSI分别为1.68±1.09、1.88±1.02和2.11±1.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2,P=0.032)。三组患者平均SR、50%PSF和10%PSF比较,AR40e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2,0.037和0.022)。在不同对比度视力下,三组患者9%对比度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IOL眼模型中:(1)3mm瞳孔直径,其他参量相同, IOL阿贝数越大,555nm单色光与470-650nm复色光下MTF值之间的差异逐渐越小;IOL眼在555nm单色光下的MTF值变化很小,但在470-650nm复色光下MTF值随着阿贝数的增大而增大,且每两者间差异明显;(2)3mm瞳孔直径,其他参量相同,随着IOL屈光指数增大,555nm单色光与470-650nm复色光下MTF值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IOL眼在555nm单色光下的MTF值逐渐增大,在470-650nm复色光下的MTF值随着屈光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屈光指数的不断增大MTF值的增加量逐渐减小;(3)3mm瞳孔直径时,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入射光波段为510-650nm和470~650nm时,Liou-Brennan模型眼的MTF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前者的MTF值高于后者但差异很小;(4)3mm瞳孔直径时,复合光源下Z9003IOL产生1.66D的色差性屈光不正;而SN60WF IOL产生2.5D的色差性屈光不正。结论微切口预装式蓝光滤过非球面IOL具有良好的囊袋内稳定性,2.0mm同轴微切口术式有利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OQAS系统分析发现植入不同材质和折射率的IOL对于术后IOL眼视觉质量影响较大,相比而言疏水性折射率较低的IOL眼具有更好的视觉质量。在IOL眼模型中分析发现IOL阿贝数越大、屈光指数越小,色差就越小,进而IOL眼视觉质量的影响就越小;蓝光滤过型IOL与非蓝光滤过型IOL对人眼的色差影响相当,植入高屈光指数低阿贝系数的IOL术后会产生更大的色差性屈光不正而降低人眼的视觉质量。
李佳佳[5](2014)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危因素临床分析及处理》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世界范围内因白内障致盲的占46%,居致盲眼病的首位。在我国白内障患者占各地盲人总数的39%~75%,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数量逐年增多,积存量为400余万人,平均每年有近40万人致盲。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能抑制白内障的形成及发展,手术是唯一能使患者恢复视力的有效治疗方法。从70年代后期至今,白内障手术方式经历了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近20年来激光应用于白内障的治疗。1967年Kleman初次报道超声乳化技术以来,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其切口小、散光小、组织反应轻、视力好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手术中的每个环节仍为追求完美留有空间。超声乳化手术学习曲线长而困难,初学者手术并发症多,甚至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术者仍不能完全避免某些手术并发症。怎样使术者,特别是超声乳化手术初学者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已有文献报道研究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其通过统计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及数量,对每一种并发症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以使其他术者借鉴经验,减少同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他们采用由果求因的方法,对各个手术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分别进行总结。然而,手术的高危因素是在多个环节起作用的,一种高危因素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试想,如果采用由因推果的方法,在术前即对患者详细的询问病史,进行全身及眼部检查,了解不同患者术前已存在的影响手术的高危因素,术前可采取预防措施,同时提前设计手术方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考虑应对措施,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不仅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增加术者的信心。本研究统计患者术前存在的影响手术的高危因素及术中、术后并发症,从高危因素入手,分析其在整个手术各个环节可能带来的影响及产生的并发症,同时对处理方法经验进行总结,为减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而提供参考建议。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的术者提供方法,希望有助于其少走弯路,缩短学习曲线。资料和方法1.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912例(1052眼),其中男392例,女520例,年龄3102岁,平均67.1岁。2.术前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前节、非接触式眼压计、直接检眼镜检查、视网膜视力计检查、眼部A/B超、超生生物显微镜(UBM)、泪液分泌功能测定、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度数测定、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光定位、色觉检查。3.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1.询问病史:术前询问病史:统计全身高危因素6种:高血压423例(46.4%),糖尿病351例(38.5%),哮喘28例(3.1%),冠心病23例(2.5%),驼背37例(4.1%);服а受体阻滞剂42例(4.6%);统计眼部高危因素5种:独眼19例(1.8%),抗青光眼手术48例(4.6%),玻璃体切除术后74例(7.0%),高度近视63例(6.0%),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51眼(4.8%)。2.眼部检查:眼部检查发现影响手术的高危因素17种包括:眼周皮肤病10眼(1.0%),小睑裂234眼(23.1%),结膜松驰328眼(31.1%),翼状胬肉96眼(9.1%),角膜老年环367眼(34.9%),角膜云翳或角膜白斑57眼(5.4%),浅前房63眼(6.0%),虹膜粘连64眼(6.1%),晶体半脱位23眼(2.2%),高眼压93眼(8.8%),玻璃体混浊694眼(66.0%),后巩膜葡萄肿142眼(13.5%),视网膜脱离9眼(0.9%),眼轴≥25mm97眼(9.2%),后极性白内障13眼(1.5%),IV级核或V级核(Emery分级标准)153眼(18.3%),膨胀期白内障87眼(8.3%)。3.术中并发症:前囊裂开6眼(0.6%),后囊破裂13眼(1.2%),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1眼(0.1%),虹膜损伤14眼(1.3%),后弹力层脱离1眼(0.1%)。术后并发症:术后高眼压83眼(7.9%),角膜内皮水肿57眼(5.4%),黄斑水肿6眼(0.6%),人工晶体移位1眼(0.1%),虹膜无张力1眼(0.1%)。结论1.术前患者眼部及全身可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影响手术的多个环节,评估手术风险时应综合考虑。2.经过对患者存在的手术高危因素的了解,术前合理预测术后视力恢复状况,与患者沟通,可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3.针对不同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4.总结白内障手术高危因素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给出处理措施,有助于手术初学者少走弯路。
李诺,黄丽娜[6](2013)在《人工晶状体的展望》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的成熟,以及与白内障手术的完美结合,使得人工晶状体性能越来越向接近理想的自然晶状体方向发展。以单纯解决"目标视力"(远视力或近视力)为目的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力的要求,迫切希望有适合各种特殊要求的人工晶状体问世,来满足患者的需要,使白内障手术真正成为一种屈光手术。本文对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李倩[7](2012)在《3.0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并观察3.0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MSCS)和超声乳化摘除(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术后视觉效果。方法:选择156例(19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四组,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后,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Canon Sttar KS-3Ai),设为A组;超声乳化术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设为B组;超声乳化联合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Canon SttarKS-X)植入,设为C组;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后,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设为D组。(A组37例,46只眼;B组44例,51只眼;C组39例,48只眼;D组36例,45只眼)。分别测量患者术后1天和1周的视力;待术后3月患者眼球情况趋于稳定时,检查术眼视力(VA)、眼球总像差、对比敏感度、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的是LSD法。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种不同切口方式术后视力、球面像差、对比敏感度、主观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差别;相同的手术方式分别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比较两种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视力、球面像差、对比敏感度、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差别。结果:1、术后1天,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比较,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均值大于B组,D组的均值大于C组(A组X=4.77,B组X=4.74,C组X=4.4,D组X=4.45)A组和D组比较,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X=4.77, D组X=4.45,A>D);2、术后1周,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比较,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均值大于B组,D组的均值大于C组,具有临床意义;A组和D组比较,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月,A组与B组比较,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VA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4、术后3月,A组与B组比较,总球面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总球面像差的均值小于B组,A组与D组比较,总球面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总球面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3月,A组与B组比较,在明视、明视眩光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及暗视、暗视眩光1.5cpd、3cpd、6cpd、12cpd、18cpd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比较,在明视、明视眩光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暗视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及暗视眩光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暗视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暗视眩光1.5cpd、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3月,A组与B组比较,患者的主观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D组比较,患者的主观视觉功能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组的暗适应得分低于A组。结论:1、3.0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和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比较,两者术后早期视力3.0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方式较超声乳化手术方式恢复快;术后3月,UCVA、BCVA、眼球面像差、对比敏感度及主观视觉质量对比,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较快恢复有用视力,且中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别。3.0mm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MSCS)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提供了一种较新的、安全的手术方法的选择。2、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二者亦均能提高术后视力,但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减少球面像差,提高对比敏感度,有明显差异,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无差异。显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有效提高视觉敏感度,但主观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别。
侯跃芳[8](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安明辉,王欢,孙则红[9](2009)在《F-ERG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白内障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手术复明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视功能检查已有许多简易可行的生理物理检查法,如视力、光定位等,但由于其非定量和主观性等因素影响,有时仍难以判断视网膜功能,术后视力改善欠满意。
严良,陆豪,杨蕾,张茂英[10](2001)在《蓝光ERG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应用蓝光视网膜电流图 (蓝光 F- ERG)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方法 术前采用暗适应蓝、白光 (比标准闪光衰减 2 .5 log单位的低强度光 )视网膜电流图分别检查拟行白内障手术眼 ,将术后 3月最佳矫正视力、周边 (黄斑中心凹 10°以外 )视网膜状况与术前两种 F- ERG b波振幅分别作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蓝光 F- ERGb波振幅与白内障术后 3月最佳矫正视力轻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 r =0 .2 6 76 ,F =4.86 ,P =0 .0 32 3) ,蓝光 F- ERGb波振幅与白内障术后周边视网膜状况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τ =0 .2 439,x2 =12 .6 5 47,P <0 .0 0 0 1) ,其相关性大于白光 F- ERG(相关系数τ =0 .16 0 0 ,x2 =4.7717,0 .0 1<P <0 .0 5 )。结论 蓝光 F- ERG评价白内障眼术后周边视网膜功能的效果优于白光 F- ERG,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白内障术后获得的中心视力 ,蓝光 F- ERG是一种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有用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部分: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单焦人工晶体手术前后眼轴变化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单焦人工晶体术后视觉质量分析及不同屈光度、微单视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VF-14-CN量表问卷调查 |
| 附录B:个人简历 |
| 附录C: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现状、成果 |
| 1.2 研究目的、方法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依据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采集病史 |
| 2.2.2 术前检查 |
| 2.2.3 检查仪器及检查方法 |
| 2.2.4 术前准备 |
| 2.2.5 手术室准备 |
| 2.2.6 手术准备 |
| 2.2.7 手术过程 |
| 2.2.8 术后注意事项、用药 |
| 2.2.9 术后观察及出院后复查 |
| 2.2.10 黄斑裂孔分组 |
| 2.2.11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纳入患者情况 |
| 3.1.1 纳入研究的患者基本资料 |
| 3.1.2 纳入研究患者手术情况 |
| 3.2 患者术后情况统计 |
| 3.2.1 术后裂孔闭合率 |
| 3.2.2 裂孔直径与裂孔闭合率 |
| 3.2.3 裂孔闭合与MHI、THI、DHI的关系 |
| 3.2.4 术后视力对比 |
| 3.2.5 裂孔直径与术后视力的关系 |
| 3.2.6 术后椭圆体区缺损对比 |
| 3.2.7 术后外界膜缺损对比 |
| 3.2.8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敏度对比 |
| 3.2.9 术前术后mfERG反应密度变化 |
| 3.2.10 视力与各项考察指标的相关性 |
| 3.2.11 裂孔未闭合患者情况分析 |
| 3.2.12 术后6个月内白内障手术情况 |
| 3.3 典型病例展示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 |
| 4.2 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
| 4.3 术后视力与裂孔闭合的关系 |
| 4.4 多焦ERG、视野视功能的观察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0引言 |
| 1对象和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微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传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稳定性以及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方法 |
| 1.1.3 统计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术后1月两组IOL视力 |
| 1.2.2 手术源性散光 |
| 1.2.3 散瞳后前房深度的变化 |
| 1.2.4 IOL倾斜和偏心的测量 |
| 1.2.5 IOL旋转度的测量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应用OQAS系统对不同材质和折射率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评估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统计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术后一般情况 |
| 2.2.2 不同IOL眼内散射光的比较 |
| 2.2.3 不同IOL眼其他视觉质量指标和对比度视力的比较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三、不同折射率和不同阿贝系数的人工晶状体对全眼色差的影响 |
| 3.1 资料和方法 |
| 3.1.1 研究基础模型 |
| 3.1.2 研究对象及构建IOL眼模型 |
| 3.1.3 观察指标 |
| 3.1.4 绘制MTF曲线和比较视觉质量和焦点偏移量 |
| 3.2 结果 |
| 3.2.1 阿贝数对IOL眼色差的影响 |
| 3.2.2 屈光指数对IOL眼色差的影响 |
| 3.2.3 入射光波段对IOL眼色差的影响 |
| 3.2.4 不同IOL在复合光源下产生的焦点偏移距离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总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白内障患者视力的康复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0引言 |
| 1人工晶状体的边缘和表面形态设计 |
| 2可矫正散光的折叠型人工晶状体 |
| 3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即眼内接触镜式人工晶状体 |
| 4专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设计的人工晶状体 |
| 5可调节人工晶状体 |
| 6可矫正球面像差的人工晶状体即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
| 7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
| 8四点固定型折叠人工晶状体 (Akreos) |
| 9蓝光滤过性人工晶状体 |
| 11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1 F-ERG检查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F-ERG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
| 3.2 F-ERG在白内障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
| 3.2.1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 3.2.2 晶状体混浊很重或核高度硬化时, 必须增加光的刺激强度: |
| 3.2.3轻度异常的ERG与视网膜组织细胞的老年性退行性变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