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66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6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月[1](2021)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运用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临床医治本病提供新的论治思路、理论依据、治法方药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次试验通过辨证分型后,共收集符合临床证型为脾肾两虚型的小儿厌食症90例患儿。对选取的观察病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三组: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称为治疗组1)30例、培土固元进食汤治疗(称为治疗组2)28例和健脾养胃颗粒治疗(称为对照组)29例。本次试验共观察4个疗程,其中7d/疗程。通过治疗前后三组间的主症、兼症积分及疗效情况的对比情况,得出结论。结果:1.此次试验过程中,脱落病例总共3例,其中治疗组2中2例(2.22%),对照组为1例(1.11%)。脱落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患感其他疾病。治疗前,运用统计学分析后,对三组间的病程、性别、年龄进行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4个疗程),对比三组治疗前后主症积分,三组对主症均有改善,两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兼症积分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1对头发、汗出、腹胀、大便等症状改善明显,并优于治疗组2及对照组(P<0.05)。三组在治疗面色、精神状态等症状均有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3.对三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1为96.67%,治疗组2为89.29%对照组为68.96%,经数据检验后P<0.05,具有可比性。经随访后,三组的复发率分别是:治疗组1:16.67%,治疗组2:45.45%,对照组68.0%,说明治疗组1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疗效显着,更适用于临床,可减少小儿厌食症的复发率。结论: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在食欲、食量及中医其他证候有明显的改善,安全性及显效性高,复发率低,可被广大患儿家属接纳。突出中医特色,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新方案、新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赵云鸽[2](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挖掘古今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归纳总结用药规律,自拟健脾消食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本证提供新的临床用药思路。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全面检索、整理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古今文献,摘录治疗本病本证常用药方,总结处方用药规律,对其进行频率、频次归纳,使用聚类及关联分析总结规律,再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健脾消食方。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设计方案,病例完整并符合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试验,疗程为4周,以中医症候治疗疗效为主要指标。结果:1.文献研究:根据古代文献分析,中药白术、茯苓、陈皮分别位列前三,现代文献中焦山楂位居第一,其次为茯苓、白术,可见古代及现代医家治疗本病时皆重视补气健脾理气,而古代医家多使用补气健脾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现代医家则更重视消食开胃健脾,多采用消补并施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2.临床研究:健脾消食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型)筛选后共入组35例,治疗2周有效率为40.00%(14);治疗4周后受试者总有效率为91.53%(32)、无效8.47%(3);治疗2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11.42%(4)、8.57%(3);治疗4周受试者主要症状的消失率(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分别为48.57%(17)、37.14%(13),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次要症状中,治疗2周、4周后次要症状中面色少华未消失率分别为为93.55%(29)、70.97%(22),该症状多数患儿未见明显改善;将基线中医症候积分分别与治疗2周、治疗4周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无不良反应,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有一定疗效,临床试验安全。结论:古籍中治疗本病多以健脾补气为主要治则,现代医家则多用健脾消食为治疗原则,根据数据挖掘结合临床经验所得出的健脾消食方,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程冉[3](2021)在《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小儿推拿法进行对比,总结本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优势所在,为临床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为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以脾胃气虚型厌食为表现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门诊的60例患儿,按照相关标准(诊断、纳入、排除),将符合条件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推拿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推拿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20-25分钟;治疗次数: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需持续4个疗程。选用主症分级量化评分表和次症分级量化评分表采集数据,根据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的变化,进行症状疗效评价;根据总积分即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之和,使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疾病疗效指数,进行疾病疗效评价。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儿:推拿治疗组30例,1例脱落;推拿对照组30例,2例脱落;两组有效病例共计57例。2.基线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两组组间的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3.总体疗效: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分析得出,推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推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高出对照组7.4%,且两组有效率结果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有着显着差异。4.症状疗效:经过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经组内比较,各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均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均能改善厌食患儿的各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症状(食欲、食量、面色、精神、大便、腹胀、形体、汗出)积分对比,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食欲不振、食量减少、面色少华、肢倦乏力、大便溏薄、脘腹胀满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形体消瘦、汗出的症状改善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1.两组疗法对于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均有一定疗效,相较常规小儿推拿法,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总疗效更显着。2.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在改善主症积分及部分次症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遣方合理,主次分明,远近协调,取穴方便,可重复性强,患儿配合度高,易操作,较传统手法在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上有显着优势,因此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及普及应用。

蔡洁[4](2020)在《滋水涵木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滋水涵木推拿法配合常规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并与采用常规推拿法组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旨在阐明滋水涵木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优越性。方法:收集符合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病例72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至试验组和对照组,按剔除标准、脱落标准等筛除,最后收集病例为试验组35人,对照组34人。试验组采用滋水涵木推拿法配合常规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研究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后的体重及中医症状积分。最后运用SPSS 23.0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重、中医症候积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72例病例中,共出现3例病例脱失。试验组实际完成35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4例。2.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体重、中医症状积分、各症状项目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3.临床疗效比较:(1)体重:两组患儿的体重均较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体重及治疗前后体重差值进行比较,试验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中医各症状项目积分:两组的中医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在食量、烦躁易怒、兴奋躁动、嗳气、夜寐难安这五个症状项目积分方面,试验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食欲、大便失调这两个症状项目积分方面,两组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积分: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及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试验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4)总有效率:本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均有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4%。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水涵木推拿法配合常规推拿法与单纯采用常规推拿法对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均有疗效。其中,滋水涵木推拿法配合常规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疗效显着,滋水涵木推拿法在改善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食量、烦躁易怒、兴奋躁动、嗳气、夜寐难安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单纯采用常规推拿法。

赵娇娜[5](2020)在《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通过观察董幼祺教授运用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该型厌食症的病因病机,总结其临床经验,拓展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 收集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营虚卫弱型厌食症儿童病例100例,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桂枝汤进行治疗,日1剂,分2-3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周随诊1次,疗程结束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的主次症候积分变化及临床实验指标数据,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在停药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远期疗效。结果 一.通过统计分析桂枝汤治疗患儿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治疗后的患儿体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均较前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在微量元素锌、铁水平方面,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治疗期间,100例患儿均未出现安全性检查指标的异常,未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厌食症存在营虚卫弱的病理机制,小儿的脾胃不和与营虚卫弱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而致病;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厌食症状及体征;桂枝汤能提高小儿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的水平。桂枝汤剂服用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且经济、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张平[6](2019)在《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疗效观察及对血清NPY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首先,通过查阅古籍及现代医学相关文献,对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及诊疗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关于“脾虚肝旺”这一证型的论述;其次,在对文献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临床上选用导师经验方(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疗效进行观察;同时,在查阅文献时了解到血清神经肽Y具有调节摄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血清神经肽Y水平进行检测,初步探讨导师经验方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共纳入了70例符合标准的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课题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2例,最终收集到了66例临床资料。在治疗用药方面,治疗组选用导师经验方调肝理脾颗粒口服,对照组选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药物治疗时间均为4周。在观察指标方面,主要包括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测定。具体指标评定如下: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测评时间为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血清神经肽Y水平测定时间分别为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66例患儿中最终收集到24例患儿的血清指标,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1例。在结果讨论方面,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来观察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以及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对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疾病疗效分析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周、4周后的痊显率分别为51.52%、87.88%,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100%;对照组患儿在治疗2周、4周后痊显率分别为21.21%、42.42%,总有效率分别为48.48%、87.88%;两组患儿的疾病有效率经组内、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其P值均小于0.05,表明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患儿均存在差异,且治疗组的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痊显率分别为33.3%、84.9%,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00%;对照组患儿在治疗2周、4周后痊显率分别为6.1%、21.2%,总有效率分别为36.4%、81.8%;对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分析,其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5,表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存在差异,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3.各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主症、次症的各积分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改善患儿食欲、食量、烦急、睡眠方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儿面色方面,组内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症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儿在治疗4周后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儿呃逆方面,组内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证候积分改善明显,对照组仅在治疗4周后有改善;两组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在改善患儿腹胀、多饮方面,两组患儿均在治疗4周后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腹胀、多饮情况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在改善患儿神疲症状的方面,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周、4周后均有改善,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则提示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患儿神疲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在改善患儿大便方面,治疗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无改善,且两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4.血清神经肽Y水平情况66例患儿中共收集到24例患儿的血清,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清神经肽Y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4周后血清NPY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患儿血清神经肽Y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表明治疗组对于改善患儿血清神经肽Y的水平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具有良好疗效,其疗效不单单体现在疾病疗效方面,而且可以改善患儿食欲、食量、烦急、大便等情况。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检测,推测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患儿血清神经肽Y水平升高有关。

詹伟[7](2019)在《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窦平滑肌脑肠肽LP、NPY、CCK-8的调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理脾复方制剂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及厌食大鼠胃窦组织中脑肠肽瘦素(LP)、神经肽Y(NPY)、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调控影响,以探讨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的作用机理和具体靶点,进一步深入揭示理脾复方制剂防治小儿厌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实验分两部分进行:(1)选取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20~25日龄(体重50±10g)。随机分为细胞培养组,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及硫酸锌组6组,每组10只。细胞培养组用于原代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其余各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理脾复方制剂和硫酸锌溶液,每日1次,连续7日,末次灌胃1小时后备制含药血清。①取各组含药血清稀释10%后,刺激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寻找细胞增殖最佳时间;②在细胞增殖最佳时间,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LP、NPY、CCK-8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2)选取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20~25日龄(体重50±10g)。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50只),正常组予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予特制饲料喂养制造厌食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50只大鼠,雌雄各半,每组1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理脾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和硫酸锌组。予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灌服低、中、高剂量理脾复方制剂与硫酸锌药物干预;每日1次,连续7日,末次灌胃1小时后取胃窦组织,检测厌食大鼠胃窦组织LP、NPY、CCK-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理脾复方制剂和硫酸锌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0%含药血清浓度中以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组最佳。2.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中均有LP、NPY、CCK-8的mRNA和蛋白表达。理脾复方制剂各组和硫酸锌组可上调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LP、NPY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CCK-8的mRNA和蛋白表达,硫酸锌组和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组优于其余各组。3.大鼠造模后进食量低于正常大鼠52.2%,体重低于26.1%。经干预后厌食大鼠的进食量和体重均增长,硫酸锌组与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优于各组。4.厌食大鼠胃窦组织中LP、NPY、CCK-8的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组,各组药物干预后均能上调LP、NPY、CCK-8的蛋白表达,硫酸锌组和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优于其他各组。结论:1.生理状态下,脑肠肽LP、NPY、CCK-8的mRNA和蛋白在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各组理脾复方制剂和硫酸锌含药血清对三种脑肠肽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调控影响,以上调LP、NPY和下调CCK-8为主,理脾复方制剂中以高剂量组调控最佳,这可能是该制剂通过调控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变化,使食欲中枢促进摄食行为,发挥其“健脾助运”作用治疗厌食的机理之一。2.病理状态下,厌食大鼠胃窦组织LP、NPY、CCK-8的蛋白表达均降低,三种脑肠肽的表达紊乱可能与大鼠处于厌食的病理状态有关。经理脾复方制剂各组和硫酸锌干预后,厌食大鼠胃窦组织中LP、NPY、CCK-8的蛋白表达均有上调,以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最佳。这可能是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的机理之一。

石丹[8](2018)在《“杂合以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系统评价对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小儿厌食症的“杂合以治”治疗方法提供选择证据;编制适用于小儿厌食症的症状积分调查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分析,以保证小儿厌食症治疗效果被科学、准确评定;通过“杂合以治”法、中药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步完成各项检测指标,对治疗效果作出科学评价,从而找出治疗小儿厌食症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而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相关文献,收集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结果进行系统评价;2.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核心小组讨论等方法形成量表条目池,小样本反复预调查构建初始量表,对1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等方法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3.临床研究: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的小儿厌食症患儿,分为“杂合以治”组、中药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经一个月治疗后,观察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微量元素、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1.系统评价:根据检索及筛选方法,最终共纳入127篇文献,运用Jadad评分量表对所选文献进行评分,仅有4篇高质量,其余均为低质量。对127项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显示P<0.00001,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RR 95%CI的值为1.25(1.22,1.28),Z=19.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量表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由28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重测系数均大于0.7(P<0.01),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良好、一致性较高;总表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978,各条目逐条删除后对比,未有任何一条条目会降低总表的内部一致性,说明量表及其各条目内部一致性好;内容效度分析示28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6(0.651-0.869),具有较强的相关性;KMO统计量为0.927,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为6840.433,P=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1,累计贡献率达80.091,故而选取前4个公共因子。3.临床研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P<0.05),治疗组在症候疗效与疾病疗效两方面的有效率较高,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体内血锌值与血红蛋白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小。结论1.通过系统评价得出小儿厌食症的“杂合以治”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法、针刺法、穴位贴敷法、口服中药四法,运用信效度检验合格的自编量表比较“杂合以治”法与单纯口服中药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杂合以治”法疗效更确切,且可以明显的提高患儿体内血锌、血红蛋白含量,不良反应小,方法切实有效、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家琳[9](2018)在《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理论层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小儿厌食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状况;临床方面,观察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治疗前后患儿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末梢血元素的检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从而为治疗脾虚肝旺型厌食症患儿提供临床思路,进一步明确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优势所在。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4例脾虚肝旺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调肝理脾颗粒口服,对照组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疗程4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患儿分别脱落2例,最终共收集60例临床资料。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对患儿进行证候积分统计,在治疗前后进行实验室指标测定。60例患儿中有24例患儿的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及末梢血元素信息齐全,其中治疗组14例,对照组10例。结合症候改善情况和指标检测水平进行临床疗效的综合评价。结果1疾病疗效方面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痊显率50%,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1例,痊显率20%,总有效率3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痊显率8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痊显率46.7%,总有效率93.3%;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疗效方面差异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4周后疾病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周后。治疗后继续随访1个月,治疗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6.7%,而对照组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16.7%,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痊显率6.7%,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24例,痊显率为0,总有效率2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1例,无效0例,痊显率9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痊显率6.7%,总有效率96.7%,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疾病疗效方面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4周后证候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周后。3症状改善方面食欲、食量方面,在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疗效好,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较2周后疗效更佳。面色、大便方面,两组治疗2周、4周后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疗效更佳。多饮、呕吐方面,治疗组在治疗2周、4周后有明显改善,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症状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腹胀、体重方面,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疗效明显,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4周后腹胀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体重方面无显着差异。烦急方面,两组在治疗2周、4周后明显好转,治疗4周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疲方面,治疗组治疗4周后改善明显,对照组疗效欠佳,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实验室指标方面生长激素释放肽和瘦素水平方面,两组治疗4周后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均有所上升,瘦素水平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元素含量方面,两组治疗4周后锌、钙含量均有所上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肝理脾颗粒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脾虚肝旺型厌食患儿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患儿食欲、食量、面色、大便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妈咪爱,且长期疗效佳,复发率低。通过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检测,调肝理脾颗粒在调节厌食症患儿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瘦素及锌、钙含量方面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前提下,对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作用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体现了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今后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厌食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田雪丽[10](2017)在《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索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经验方“运脾散”对胃肠道的作用机理,了解“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胃粘膜影响以及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等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课题组拟开展本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运脾散临证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的35-40D的SD大鼠56只,体重(60±10)g,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组(以下简称“A组”)16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用特制饲料喂养1周后,观察记录大鼠食量、体重变化;造模成功后两组各取8只大鼠完成第一次取材。之后模型组32只大鼠按每组8只,雌雄各半,又随机分为空白模型组(以下简称“B组”)、运脾散治疗组(以下简称“C组”)、醒脾养儿颗粒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以下简称“E组”),均正常食料喂养,并进行灌胃干预治疗7天。A组、B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C组灌服运脾散中药液,D组灌服醒脾养儿颗粒中药液,E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1周后完成第二次取材。观察造模后、治疗后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胃肠动力以及胃黏膜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大鼠食量、体重明显降低,与正常大鼠A组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成功。(2)治疗后大鼠食量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运脾散C组其次为D组、B组、E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D组其次为运脾散C组、B组、E组。(3)血清淀粉酶、胃动素含量:造模后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升高最为显着,其次为D组(P均<0.01),而B组与E组显示无差异性(P>0.05)。(4)胃肠推动功能: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醒脾养儿颗粒D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较治疗前明显亢进(P<0.01),B组与E组无差异性(P>0.05)。(5)电镜下观察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改变情况:A组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清晰完整,有大量微绒毛分布,模型组胃粘膜细胞核无核仁,大量空泡组织;线粒体、内质网水肿,结构不完整,并见大量脂肪滴,未见胃微绒毛;治疗后运脾散C组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等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D组线粒体嵴不明显,部分线粒体有自溶现象,部分细胞核无核仁;B组线粒体嵴不清楚,内质网间隙宽,有断裂现象,细胞胞核、质比例异常,且细胞核无核仁;E组有少量脂肪滴,细胞间质部分纤维化,细胞核间隙扩大,无核仁。结论:1.特制饲料喂养大鼠,厌食造模成功,该方法可行。2.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含量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是厌食发生的主要原因;厌食可对大鼠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破坏;3.厌食大鼠胃肠激素分泌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可能与胃窦黏膜超微结构破坏有一定的关联性;4.运脾散C组治疗厌食大鼠在促进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以及大鼠食量、体重恢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5.运脾散治疗厌食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来实现的。运脾散治疗厌食值得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6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
    3 中西医结合
    4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研究目的及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 服药注意事项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结论
        1 研究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文献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现代文献研究
        2.1 查阅范围
        2.2 文献筛选
        2.3 检索结果
        2.4 文献汇总
    3 结果与用药规律分析
        3.1 常用药物使用频率
        3.2 常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及归经
        3.3 各类药物所占比例
        3.4 各类中药的关联分析
        3.5 各类中药的聚类分析
        3.6 组健脾消食方
第二章 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脱落病例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给药方式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指标
        2.7 统计方法的选择
    3 一般情况与结果分析
        3.1 入选情况及基线资料
        3.2 基线资料
        3.3 有效性评价
        3.4 结果分析
讨论
    1 健脾消食方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理论探索
        1.1 脾胃之间的关系
        1.2 以脾虚食积证辨证小儿厌食症的立题依据
    2 古今文献研究探讨
    3 健脾消食方的组方特点及方药
    4 临床试验疗效探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法
        2.2 治疗方法
        2.3 操作时间与疗程
        2.4 疗效评价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统计分析评价
    3.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临床一般资料
        3.3 病情特征
        3.4 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5 小结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
        1.1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2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
        2.1 小儿厌食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2.2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3 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之特色
        3.1 推拿手法的作用
        3.2 推拿手法的选择
        3.3 穴位遴选之因
        3.4 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之“理法方推”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以推拿为主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滋水涵木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小儿厌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诊断标准
        1.1.2 病因
        1.1.3 治疗方法
    1.2 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治疗方法
    1.3 滋水涵木法的研究进展
        1.3.1 滋水涵木法的机理
        1.3.2 滋水涵木法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分组方法
        2.2.3 对照方法
        2.2.4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3.1 导入期
        2.3.2 治疗期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观察指标与方法
        2.5.1 一般观察资料
        2.5.2 疗效量化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6.1 体重评定
        2.6.2 中医症状评定标准
        2.6.3 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
        3.2.1 两组性别比较
        3.2.2 两组病程比较
        3.2.3 其他一般资料比较
        3.2.4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项目积分比较
    3.3 疗效分析
        3.3.1 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异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项目积分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观察
第四章 讨论
    4.1 选择病例分析
    4.2 选择观测指标分析
    4.3 选择穴位分析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体重
        4.4.2 中医各症状项目积分
        4.4.3 中医症状积分
        4.4.4 临床疗效
    4.5 实用性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理论探讨
    (一) 现代医学关于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近况
    (二) 祖国医学关于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概述
        1. 中医病名
        2. 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3. 中医的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方法
    (三) 董氏儿科对小儿厌食症的诊疗思路
        1. 病因病机
        2. 基本治法及方剂
二、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内容
    (四) 疗效评定
    (五) 安全性观察
    (六)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病例收集结果
    (二) 一般情况
    (三) 疗效分析
    (四) 安全性评价
四、分析与讨论
    (一) 营虚卫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病机探讨
    (二) 关于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探讨
    (三) 桂枝汤组方及药物分析
    (五)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六)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文献综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疗效观察及对血清NP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概述
        1. 小儿厌食症病名溯源及沿革
        2.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3.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论治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发展
        1. 病因研究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样本收集与处理
        1.7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病例资料统计结果
        2.2 基线一致性分析
        2.3 治疗前两组患儿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2.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5 疾病疗效比较
        2.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7 复发率
        2.8 实验室指标研究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1. 从肝脾同调论治小儿厌食症
        2. 关于导师“肝脾同调”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究
        3. 调肝理脾颗粒组成特点及药物分析
        4. 调肝理脾颗粒可能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窦平滑肌脑肠肽LP、NPY、CCK-8的调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相关实验材料准备
    1.4 实验地点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理脾复方制剂含药血清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LP、NPY、CCK-8的影响实验研究
        2.1.1.1 含药血清的制备
        2.1.1.2 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原代分离培养及细胞鉴定
        2.1.1.3 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影响
        2.1.1.4 检测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LP、NPY、CCK-8的表达
        2.1.2 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窦组织LP、NPY、CCK-8的影响实验研究
        2.1.2.1 厌食大鼠模型的制备
        2.1.2.2 厌食大鼠的药物干预治疗与取材
        2.1.2.3 检测厌食大鼠胃窦组织及血清LP、NPY、CCK-8的表达
        2.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2.2 结果
        2.2.1 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分离培养及细胞鉴定
        2.2.2 不同含药血清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
        2.2.3 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干预后LP、NPY、CCK-8表达结果比较
        2.2.4 大鼠摄食量和体重的结果比较
        2.2.5 厌食大鼠胃窦组织LP、NPY、CCK-8药物干预后表达结果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LP、NPY、CCK-8在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表达以及对摄食行为的影响
        3.1.2 LP、NPY、CCK-8紊乱是厌食大鼠摄食行为异常的原因之一
        3.1.3 厌食大鼠胃窦组织与外周血及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中CCK-8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3.1.4 微量元素锌对LP、NPY、CCK-8的mRNA和蛋白表达调控影响
        3.1.5 理脾复方制剂健脾助运、调畅气机作用对LP、NPY、CCK-8调控机理
        3.1.6 对传统原代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培养法的改良与创新
    3.2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综述 厌食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脑肠肽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相关实验数据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8)“杂合以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杂合以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杂合以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研究调查表
附件2:知情同意书
附件3:宣传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概况
        1 病名溯源
        2 病因论述
        3 病机论述
        4 辨证分型
        5 治疗方法
        6 预防调护
    综述二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治疗方案
        5 疗效评定标准
        6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7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一 病例资料统计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线一致性分析
        3 治疗前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4 症状疗效分析
        5 疾病疗效比较
        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7 复发率
        二 实验室指标的研究结果
        1 基线一致性分析
        2 两组血清Ghrelin和Leptin的比较
        3 两组末梢血锌、铁、钙的比较
        三 结论
    讨论
        1 从肝脾两脏论治小儿厌食症的理论基础
        2 调肝理脾颗粒组方特点及药味分析
        3 调肝理脾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制剂
        1.4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由河南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1.5 其他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观察与检测项目
        2.2 动物实验过程
        2.3 取材方法
        2.4 标本处理
        2.5 实验观察项目评价(同 2.1 观察项目)
        2.6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造模后及治疗后厌食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变
    2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情况
    3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的情况
    4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窦粘膜的情况
讨论
    1 饮食所伤是厌食的首要因素
    2 脾失健运是厌食发生的重要机理
    3 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厌食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3.1 血清胃动素降低
        3.2 血清淀粉酶降低
        3.3 胃肠推进功能减弱
        3.4 胃粘膜破坏
    4 健脾助运治法与厌食治疗方药的机理分析
        4.1 健脾助运法可以提高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水平
        4.2 健脾助运法可以增强厌食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
        4.3 健脾助运法可以改善线粒体、粘膜绒毛分布
    5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以及方中各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
        5.2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 运脾散治疗厌食机理分析
        6.1 运脾散能较快恢复厌食大鼠的食量、体重
        6.2 运脾散有促进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及淀粉酶分泌、提高胃肠激素水平作用
        6.3 运脾散有增强厌食大鼠胃肠推进比作用
        6.4 运脾散有修复厌食大鼠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作用
结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数据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66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土固元进食汤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D]. 胡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古今文献学习探讨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用药规律及健脾消食方的疗效观察[D]. 赵云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培土助运和中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程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滋水涵木推拿法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D]. 蔡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桂枝汤治疗小儿营虚卫弱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娇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疗效观察及对血清NPY的影响[D]. 张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窦平滑肌脑肠肽LP、NPY、CCK-8的调控影响[D]. 詹伟.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杂合以治”法干预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研究[D]. 石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8(05)
  • [9]调肝理脾颗粒治疗小儿脾虚肝旺型厌食症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D]. 田雪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对照组论文 小儿厌食症论文 中医推拿论文 儿童厌食论文 神经性厌食论文

上一篇:为什么检察行为总是被动、滞后?
下一篇:微通道中横向扩散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