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宿畅[1](2021)在《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19年4~7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露地栽培区进行。试验以豌豆品种“中豌6号”为试材,利用浓度为3.5×108cfu/g的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进行试验处理,粉剂采用穴施。试验共设置4个试验处理,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用量分别为1、2、4、8 g试验处理,以不施用木霉菌剂为对照。通过测定豌豆幼苗期的形态指标以及豌豆幼苗期、抽蔓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五个时期的物质积累量指标、生理指标、抗逆性指标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确定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作用机制。通过试验研究,对豌豆的优质高产生产提供了技术措施,也为豌豆的高产生理有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为合理利用木霉厚垣孢子进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为木霉菌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对农业生产减施肥料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根长、根系数量等指标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幼苗形态指标促进作用最好,8 g/穴处理下的豌豆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根长分别比CK高出36.49%、52.45%、46.67%、68.92%、48.86%。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幼苗根系数量促进作用最好,2 g/穴处理下的豌豆幼苗根系数量比CK高出12%。2、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等物质积累量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4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地下部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分别比CK高出117.80%、167.56%、120.24%、172.35%。3、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4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比CK高出41.30%、101.58%、85.77%、69.62%、82.75%、66.36%、50%、113.45%、47.04%、213.06%以及202.47%。4、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等抗逆性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4 g/穴时,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好,显着高于其余各处理;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2 g/穴时,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51.40%、69.02%、77.03%、51.97%、49.80%。5、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随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的增加,豌豆幼苗期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豌豆其余各时期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豌豆幼苗期,8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豌豆抽蔓期,4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2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分别比CK高出56.21%、80.24%。6、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豆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等产量构成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豌豆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促进作用最好,2 g/穴处理下的豌豆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豆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分别比CK高出56%、86.36%、47.37%、16.11%、217.55%。

刘兵[2](2020)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速生人工林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用材的有力保障,然而部分研究认为桉树种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物功能群丧失,土壤肥力衰退,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林下生境恶化以及植物生产力降低等。这些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桉树推广种植的质疑和争论,甚至抵制。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同地上林分结构、森林营养库的大小、养分的可利用性、生物多样性乃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揭示桉树与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其在养分循环中的调控机制,以及评价桉树生产力、提升桉树人工林抗风险能力及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基地(广东湛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两处典型桉树种植区为试验地,以不同桉树林龄(一年和多年)、不同桉树树种(赤桉、尾巨桉和粗皮桉)、不同连栽代次桉树纯林(巨尾桉一代林和二代林)以及不同连栽代次的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人工林为例,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FUNGuild分析、荧光微孔板技术及实时定量PCR,通过研究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真菌营养模式和参与碳、氮、磷、硫等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总量(包括真菌、细菌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探讨桉树林分结构、土壤真菌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和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进而揭示土壤真菌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反馈作用,从机理上探讨植物与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林间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分析发现:随着桉树林龄的增长,林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桉树不同树种对土壤肥力水平影响效应不显着,但对参与碳、氮循环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效应显着。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改善和恢复土壤肥力水平和物理结构,参与碳循环的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连栽后肥力水平和有机质矿化速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细菌比的显着下降可部分抵消连栽对土壤肥力的负面效应。2)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林龄、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代次是林间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桉树人工林林龄的增加,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显着增加,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着下降,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其门下的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真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其门下的伞菌目(Agarica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和红菇目(Russulales)以及子囊菌的柔膜菌目(Helotiales)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被孢霉属(Mortierella)真菌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桉树树种对真菌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着效应,但对寄主偏爱或特异性高的伞菌目、小鬼伞属(Coprinellus)和豆马勃属(Pisolithus)等真菌进行选择富集。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提升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恢复了土壤肥力,进而抑制了担子菌的生长,从而使子囊菌占主导地位。二代巨尾桉纯林林间土壤相较一代纯林真菌丰富度指数有上升趋势;二代林整体上相较一代林林间土壤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下降,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上升,且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可以抵消连栽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退化的负面效应。3)通过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主要通过驱动参与碳、氮循环的真菌类群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含量作为关键的土壤环境驱动因子,主要是通过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和质量变化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土壤全氮含量则主要通过调节具有硝化反硝化能力的真菌类群以及正向或反向选择腐生型真菌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4)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相较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林龄和连栽代次是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变化更为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生境的稳定和连续,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恢复,进而导致林间土壤苔藓寄生型真菌、昆虫寄生型真菌和动物致病型真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同时,桉树多年林林间土壤中较多的化感物质以及较高丰度的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可有效拮抗植物致病型真菌。尾巨桉(E.urophylla × E.grandis)对较高平均寄主特异性指数的伞菌目、小鬼伞属和未定义腐生型真菌的富集,充分证明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结构之间高度的相关性。随着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种植林龄的延长,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得到一定的恢复,进而导致粪便腐生型真菌、地衣寄生型真菌和藻类寄生型真菌在固氮树种混交林和二代林林间土壤中的富集。同时,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产生不同的驱动选择,土壤全氮含量对腐生型真菌(包括未定义腐生型真菌、土壤腐生型真菌和枯落物腐生型真菌)与共生型真菌(包括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科菌根)产生相反的驱动选择。固氮树种混交后树种的增加以及连栽后桉树林龄的延长,粘帚霉属(Clonostachys)、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相对丰度较高,会有一定的植物病原菌调节能力。综合上面主要研究结论发现:桉树林龄和连栽代次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效应分别比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更为显着。同时,土壤有机碳、全氮等环境因子也是桉树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重要的驱动因子,可通过碳、氮养分循环直接影响真菌群落和功能特征。此外,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引起的碳、氮养分循环的改变,又会反馈和影响地上桉树的生长状态;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经营措施,如延长种植年限和固氮树种混交,可增加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稳定性。

郭成瑾[3](2020)在《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真菌资源,在沙地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区系平衡、促进植物生长和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沙生环境生防木霉资源的利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针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研究与利用的薄弱现状,运用随机调查和定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真菌分类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进行木霉菌分离、筛选、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机制解析;并研究了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旨在揭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明确生防木霉菌对马铃薯黑痣病抑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西部沙漠生态治理与修复,以及开发应用极端生境有益真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1.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采用随机和定点取样方法,对不同植被、时间以及生境下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腾格里沙漠地区52种固沙植物中,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6.38×103232.28×103 CFU·g-1之间,真菌种类在29属之间,其中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真菌数量和种类相对最多,而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相对最少;共分离得到真菌3176株,分属于25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是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优势种群;真菌数量和种类在夏季出现一个高峰;真菌数量由2013年到2016年增加了15.86%,而真菌种类无变化;土壤真菌数量以草原区最多,沙漠区最少;真菌种类以沙漠区最多,封育区最少;木霉属(Trichoderma)为沙漠区优势属,青霉属为半荒漠区和草原区优势属,青霉属和丛梗孢属(Monilia)为封育区优势属。2.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利用土壤真菌数量和种类调查数据,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均匀度最低;而秋季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低,均匀度最高;2013年度真菌多样性各项指数均高于2016年度;沙漠区真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分别为2.2390、0.8938和3.0191,而草原区最低,分别为1.6507、0.7184和2.1729;4个生境真菌种群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半荒漠区与封育区相似性最高,草原区与沙漠区相似性最低;青霉属、曲霉属、镰刀菌属、茎点霉属(Phoma)和毛霉属(Mucor)属于4个生境中生态位较宽的广布属;氮含量和钾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土壤性状。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生境共获得有效序列2,212,338个,聚类成4043种OTUs,共鉴定出14门44纲108目231科442属471种真菌;子囊菌门为各生境土壤真菌最优势门,镰刀菌属为最优势属;各生境土壤真菌功能型以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最高,功能群以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最高;草原区物种指数、菌群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057、1423.84和6.12,而沙漠区均最低,分别为657.33、884.57和4.46;各生境间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沙漠区与封育区间差异极显着(P<0.001);有机质、全量氮、全量磷、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影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性状;有机质、全量氮和速效氮对各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反映更敏感。4.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以及圆盘滤膜法从固沙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M-33,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木霉菌M-33被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其发酵粗提液、挥发性代谢物以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74.51%、58.43%和92.75%;哈茨木霉M-33对营养物质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强。5.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通过显微观察和酶活测定解析了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与立枯丝核菌未接触前,可在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占据营养空间;当两菌接触后,发生附着和缠绕现象,哈茨木霉M-33产生的分泌物可使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壁断裂、溶解,进而哈茨木霉M-33菌丝和分生孢子侵入立枯丝核菌菌丝和菌核内部定殖;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生酶活变化,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处理后第5 d活性最强,分别为7.31 U·(min·mL)-1和1.63U·(min·mL)-1,而中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在处理后第6 d活性最强,分别为0.155U·(min·mL)-1和0.899 U·(min·mL)-1;几丁质酶在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6.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Potato black scurf)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运用平板涂布法筛选出适合哈茨木霉M-33生长的秸秆添加物和最适接种量,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哈茨木霉M-33协同小麦秸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基于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协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哈茨木霉M-33最适秸秆添加物为小麦秸秆,最佳接种量为1×108个·mL-1。盆栽试验表明,哈茨木霉M-33与小麦秸秆协同处理马铃薯出苗率为10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高达70.26%,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分枝数分别为43 cm、0.82 cm和3.89,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协同处理后可降低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提高细菌、放线菌和木霉菌数量;协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协同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聚集。田间试验验证了协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协同处理后木霉属真菌相对丰度上升,在马铃薯成株期达到高峰,而马铃薯致病菌相对丰度下降。

高长敏[4](2020)在《2种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文中认为该试验于2019年48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进行。试验黄瓜品种“长春密刺”,采用盆栽试验,根据前期试验结果,在种植黄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条件下,设置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886、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各2个浓度进行处理,分别为木霉886浓度为104cfu/g、106cfu/g的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为104cfu/g、105cfu/g,分生孢子浓度为104cfu/g、106cfu/g;经定期检测土壤中木霉分生孢子、木霉厚垣孢子、尖孢镰刀菌的种群变化,进一步明确尖孢镰刀菌对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种群数量产生的影响、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种群对尖孢镰刀菌种群的抑制作用;通过取样后分析木霉菌与镰刀菌互作状态下对黄瓜幼苗抗氧化指标与土壤酶相关酶活性等指标测定,为明确木霉菌与镰刀菌互作中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黄瓜幼苗枯萎病发病情况、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以及土壤酶活性的作用效应,因而明确木霉菌与镰刀菌种群数量与黄瓜枯萎病发病情况、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最终为木霉菌在设施黄瓜生产中枯萎病生态防治与促进效应为黄瓜高产生产的综合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木霉菌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提供崭新的技术理念,为农业生产“减肥、减药”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886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在播种后1022d,各项指标木霉处理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的T2,即接种木霉886厚垣孢子浓度为106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在互作状态下酶活性最高,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棘孢木霉(T.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与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抗逆性指标的影响,在播种后1022d,各指标木霉处理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的M2,即接种木霉菌525厚垣孢子浓度为105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互作条件下酶活性最高,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及其他各处理;木霉886与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分别降低了黄瓜幼苗丙二醛含量、质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仅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对照1(CK1)且显着高于对照2(CK2)及其他处理。2、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886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播种后725d,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蛋白酶活性均呈现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土壤蔗糖酶活性、土壤蛋白酶活性指标的T2,即接种木霉886厚垣孢子浓度为106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互作条件下酶活性最高,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棘孢木霉(T.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播种后725d,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蛋白酶活性均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其中土壤蔗糖酶活性、土壤蛋白酶活性指标的M2,即接种木霉菌525厚垣孢子浓度为105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互作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木霉886与木霉525土壤磷酸酶活性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播种后725d,仅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对照1(CK1)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显着高于对照2(CK2)及其他处理,木霉处理均显着高于对照2(CK2)。3、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886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土壤中木霉菌孢子数量及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的影响,在播种后1028d,木霉菌孢子数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木霉菌886厚垣孢子浓度为106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互作处理,即T2,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其木霉菌孢子数量最多,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最少。棘孢木霉(T.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土壤中木霉菌孢子数量及尖孢镰刀菌菌数量的影响,在播种后1028d,木霉菌孢子数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木霉菌525厚垣孢子浓度为105cfu/g与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互作处理,即M2,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其木霉菌孢子数量最多,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最少。仅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对照1(CK1)尖孢镰刀菌孢子数量最多,显着高于其他处理。4、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886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在播种后22d,其中接种木霉菌886厚垣孢子浓度为106cfu/g及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即T2,黄瓜幼苗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棘孢木霉(T.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在播种后22d,其中接种木霉菌525厚垣孢子浓度为105cfu/g及尖孢镰刀菌浓度为104cfu/g,即M2,黄瓜幼苗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木霉886、木霉525均对黄瓜枯萎病有显着地防治效果。5、通过对黄瓜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抗氧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霉886在CK1、CK2条件下,质膜透性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随着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MDA、PRO、POD、CAT、PPO、APX和SOD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随着增加,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其中PRO达到极显着水平;各抗氧化指标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MDA、POD、CAT、APX、SOD达到极显着水平。木霉525在CK1、CK2条件下,质膜透性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质膜透性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随着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MDA、PRO、POD、CAT、PPO、APX和SOD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随着增加,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各抗氧化指标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POD、CAT、SOD达到极显着水平。

王依纯[5](2020)在《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促生作用及生理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于2019年48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内进行。试验品种采用“长春密刺”作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各5个浓度水平,分别为103、104、105、106和107cfu/g,以无菌水为对照。采用木霉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通过测定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种群数量,明确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测定分析相关土壤酶活性、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抗逆性指标,探明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土壤酶系统的影响及其对黄瓜促生作用的生理机制。通过研究,为未来木霉菌剂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设施黄瓜高质量栽培、安全、高产给予技术支撑,同时对设施黄瓜可持续性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农业生产中减施肥料亦具备一系列引导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黄瓜幼苗株高、主根长、茎粗、根体积、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均展现出显着的促生效应。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但106cfu/g、107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株高、主根长、茎粗、根体积、叶面积分别比CK高出92.73%和76.36%、93.47%和88.94%、114.72%和108.62%、223.81%和209.52%、337.94%和315.15%。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其中107cfu/g浓度促进效果最强,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是促生作用较好的浓度。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株高、主根长、茎粗、根体积、叶面积分别比CK高出90.76%、87.44%、112.3%、176.19%、307.81%;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株高、主根长、茎粗、根体积、叶面积分别比CK高出80.15%和67.42%、79.4%和71.86%、102.96%和97.85%、166.67%和157.14%、268.51%和259.28%。2、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黄瓜幼苗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等物质积累量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但106cfu/g、107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分别比CK高出195.08%和188.18%、217.04%和214%、164.02%和156.09%、275.65%和260.65%。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其中107cfu/g浓度促进效果最强,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是促生作用较好的浓度。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分别比CK高出274.98%、334.08%、147.15%、341.52%;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分别比CK高出202.02%和194.91%、276.88%和258.42%、82.23%和79.09%、224.13%和218.91%。3、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但106cfu/g、107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65.05%和63.10%、53.35%和50.70%、344.68%和329.85%、110.56%和103.23%、81.48%和77.48%、205.84%和201.90%、58.06%和53.11%。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其中107cfu/g浓度促进效果最强,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是促生作用较好的浓度。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153.78%、72.29%、446.78%、166.91%、90.14%、211.93%、94.58%;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90.48%和85.46%、47.01%和44.24%、244.68%和223.36%、134.68%和128.99%、66.70%和51.29%、176.16%和173.52%、53.17%和49.75%。4、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抗逆性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但106cfu/g、107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870.75%和852.68%、579.17%和565.76%、492.70%和477.31%、335.61%和324.80%、802.11%和794.06%。在播种后1040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其中107cfu/g浓度促进效果最强,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是促生作用较好的浓度。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1148.11%、674.47%、564.58%、361.89%、659.69%;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1040.15%和1016.56%、599.63%和593.06%、518.56%和503.74%、277.16%和270.08%、581.90%和569.24%。5、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播种后1040d,103、104、105、106、107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下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高于CK;随着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增高,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106cfu/g、107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显着低于103、104、105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3个处理,但106cfu/g、107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CK高出182.54%和195.97%、202.25%和214.76%、170.89%和172.56%;在播种后40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103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下降48.16%和41.44%、31.42%和26.19%、30.17%和29.37%。在播种后1040d,103、104、105、106、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下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高于CK;随着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增高,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显着低于103、104、105、106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4个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低于103、104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CK高出277.44%、202.2%、170.89%;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CK高出313.61%和322.78%、239.24%和251.05%、193.14%和195.63%;在播种后40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103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下降32.95%、55.33%、55.11%,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分别比103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下降21.32%和18.69%、38.37%和33.72%、23.76%和22.71%。6、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黄瓜土壤蔗糖酶、土壤磷酸酶、土壤蛋白酶、土壤脲酶活性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播种后045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浓度越高,对促进作用越明显,但106cfu/g、107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45d,107cfu/g、106cfu/g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处理的黄瓜土壤蔗糖酶、土壤磷酸酶、土壤蛋白酶、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274.96%和265.36%、412.82%和402.56%、263.64%和254.55%、220.51%和215.38%。在播种后045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其中107cfu/g浓度促进效果最强,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06cfu/g、105cfu/g浓度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是影响作用较大的浓度。在播种后45d,107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土壤蔗糖酶、土壤磷酸酶、土壤蛋白酶、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260.57%、512.74%、272.73%、228.21%;而106cfu/g、105cfu/g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土壤蔗糖酶、土壤磷酸酶、土壤蛋白酶、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247.91%和242.03%、446.15%和431.30%、227.27%和218.18%、200%和198.87%。7、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浓度在103、104、105、106、107cfu/g处理下,对土壤中木霉菌孢子数量均具有显着影响。在播种后545d,棘孢木霉525分生孢子浓度越高,木霉菌落数量越高,其中107cfu/g浓度木霉菌菌落数量最高,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在播种后545d,棘孢木霉525厚垣孢子浓度越高,木霉菌落数量越高,其中107cfu/g浓度木霉菌落数量最高,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

刘燕[6](2020)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文中指出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nsl.et Wils.)为豆科红豆属树种,我国特有种和二级珍稀保护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幼苗期喜湿耐荫,对水分要求较高,在干燥山坡和丘陵顶部生长不良,提高其苗木耐旱性对红豆树的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一类内生真菌。DSE分布极为广泛,具有许多类似菌根真菌的潜在生态功能,在改善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旱中有重要应用价值。DSE是否能够增强红豆树的抗旱性,其增强抗旱性的机理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从红豆树根内分离DSE菌株,并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的生长效应、光合生理、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分析DSE促进红豆树生长及提高红豆树耐旱性的机制,旨从理论上揭示深色有隔内生增强红豆树抗旱性的机制,在实践上为红豆树的引种和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野生红豆树根内分离得到2株DSE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r DNA-ITS)结果,确定这2株菌株分别为Acrocalymma vagum和Leptosphaeria sp.AS7-1。2株菌株均能促进红豆树幼苗的生长,但促生效果存在差异,A.vagum促生效果优于Leptosphaeria sp.AS7-1。DSE对碳源和氮源存在差异性响应。A.vagum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钠,而Leptosphaeria sp.AS7-1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水解酪蛋白。2.干旱胁迫下,接种A.vagum显着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幼苗的苗高、地径、叶面积、根体积、根表面积、生物量较未接种幼苗分别提高了30.49%,28.32%、21.36%、182.77%、107.02%和82.72%。A.vagum通过增加根系吸收面积、改变红豆树根系形态和拓扑结构,促进红豆树幼苗对氮、磷营养的吸收来促进红豆树幼苗在干旱逆境下的生长发育。3.干旱胁迫破坏了红豆树幼苗叶和根细胞的超微结构,降低了叶片栅栏组织的厚度,破坏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排列方式,影响了根、茎、叶中维管束面积和导管数量。接种A.vagum提高了红豆树幼苗叶和根细胞结构稳定性,维持了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完整,并增加了叶片、栅栏组织的厚度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排列紧密度,叶片和根系中维管束的面积和导管数量,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有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造成的伤害,提高了红豆树幼苗在干旱环境中的耐受性。4.干旱胁迫下,接种A.vagum明显缓解了干旱胁迫对红豆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接种A.vagum幼苗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能力都显着高于未接种幼苗,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低于未接种幼苗。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种幼苗的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未接种幼苗高出10.55%、70.39%和69.20%;SOD、POD、CAT酶活性分别比未接种幼苗提高16.52%、207.84%和14.27%,而MDA含量则比未接种幼苗低43.85%;接种幼苗的叶绿素总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比未接种幼苗提高15.88%、15.88%和170.09%;接种幼苗PSII最大量子产量、电子传递速率和光淬灭系数较未接种幼苗也得到了提高。此外,接种A.vagum促进了幼苗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积累及IAA/ABA比例提高,降低了幼苗体内赤霉素(GA)和玉米素(ZR)含量及GA/ABA和ZR/IAA比例。表明DSE可通过增强红豆树幼苗保水能力,提高幼苗的光合效能,增强细胞的渗透调节和对活性氧清除,调控激素平衡来提高幼苗耐旱性。5.通过i TRAQ技术分析了三种水分条件下接种幼苗和未接种幼苗叶片组织的蛋白质表达特点,结果显示,接种幼苗较未接种幼苗差异蛋白为62个,其中表达上调的有35个,表达下调有27个。功能分析表明,DSE帮助红豆树幼苗应答干旱的核心是光合作用的维持和活性氧的清除。此外,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相关蛋白表达也发生改变,表明DSE可以帮助红豆树幼苗通过细胞中各细胞器的不同蛋白的协同变化来应对干旱胁迫。

彭微[7](2020)在《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 HG2011)对黑麦草和番茄的促生效应》文中提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大量施肥造成了一系列土壤、生产和环境问题,如土壤板结,肥料浪费,肥效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亟待减肥增效。利用微生物菌剂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无效养分有益于减施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此,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分离的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e)HG2011制备的固体菌剂(solid agent of C.lacerata,CLA),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比较了C.lacerata HG2011和丛植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番茄和黑麦草的促生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黑麦草盆栽试验中,施用CLA抑制AMF感染根系形成丛枝菌根,未观察到AMF感染根系。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CLA、根内球囊霉141和摩西球囊霉167,生物量分别增加29.46%、29.78%和23.66%,氮和磷吸收量分别增加38.72%-58.00%和44.28%-60.84%,CLA效果优于AMF。与此同时,在化肥配施CLA和AMF的土壤中,碱解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施用CLA使根际土壤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8.9%、60.6%和23.4%。2.在番茄盆栽试验中,施用CLA抑制AMF感染根系形成丛枝菌根,未观察到AMF感染根系。化肥配施CLA使番茄生物量比单施化肥增加47.20%,植株氮磷含量分别增加15.60%和31.34%;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化肥配施AMF对生长和氮磷吸收无显着影响;与化肥配施AMF相比,化肥配施CLA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提高。3.在番茄田间试验中,设置无肥(CK)、习惯施肥,习惯施肥减量10%和20%,以及分别配施菌剂等处理。番茄植株生物量和经济产量:90%习惯施肥>80%习惯施肥>习惯施肥≈对照,意味着习惯施肥过量。在减量20%配施菌剂的处理中,植株生物量和果实产量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28.85%和30.81%。配施菌剂对果实品质、N、P和K吸收量、土壤酶活和有效养分的影响因施肥量不同而异,总体上有所提高,故撕裂蜡孔菌具有减肥增效的作用。总之,施用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e)HG2011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土壤酶活增强,有效养分增加,改善植物营养,促进黑麦草和番茄生长,增加黑麦草和番茄产量,改善品质。撕裂蜡孔菌易于培养,菌剂生产成本低廉,具有做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秦立金[8](2019)在《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黄瓜枯萎病是由镰孢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n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实践生产中常采用嫁接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弊端,难以实现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感作用(Allelopathy)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与植物之间,是指植物间(含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促进或抑制另一种植物(含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的作用。生产实践中,一般通过作物间轮作、间套混作、休闲等不同的栽培模式进行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本试验选择西芹为黄瓜的间作作物,通过二者田间种植试验和实验室实验,测定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田间防控效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从土壤生物学特性角度揭示其化感防控机理,旨在明确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是否有化感作用?田间化感防控效果如何?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是否有影响?以及上述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如何?为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进行土传病害田间防控和连作土壤修复提供有效途径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最小,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差异显着(P<0.05)。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菌落直径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丙酮、乙醇和蒸馏水3种不同土壤浸提液培养的菌落直径差异显着(P<0.05),其中,乙醇最小,其次为丙酮和蒸馏水。菌落直径的减小说明二者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显着化感抑制作用,且随取样时间的延长,化感抑制作用逐渐加强。(2)不同土壤取样时间,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差异极显着(P<0.01)。且随着土壤取样时间的延后,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的化感效果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二者间作相对西芹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38.11%~74.95%,相对黄瓜单作的化感抑制效果达42.15%~75.90%。(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瓜与西芹间作后降低了黄瓜枯萎病的发生,比黄瓜单作显着降低了 42.81%,相对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1.4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种植的黄瓜接种黄瓜枯萎病菌后,其病情指数显着低于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P<0.05),且随着调查日期的延后,病情指数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接种13d后,病情指数趋于稳定。二者间作处理相对于西芹单作的防控效果达57.03%~63.54%,相对于黄瓜单作的防控效果达66.95%~72.15%。(4)二者间作促进了间作作物的生产发育,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间作降低了黄瓜第一雌花节位,增加了黄瓜30节内雌花数;其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了 23.98%、18.05%、19.19%和10.86%;间作黄瓜单株重比黄瓜单作显着增加16.25%。(5)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提高了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其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l指数均达到最大值。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二者间作土壤的环境群落物种不同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16S rDNA共检测出45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明显优势类群,其次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二者间作处理的前5类菌门中土壤细菌群丰度百分比之和最高,为87.33%,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为86.44%和85.70%;门分类水平菌群丰度百分比为前10种的细菌中,间作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所占比例最高,达98.63%,比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分别增加1.69%和1.22%。在门分类水平上,间作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的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西芹单作和黄瓜单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土壤细菌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聚为一类,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与之不同。(6)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降低了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ITS共检测出5个真菌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为三类主要菌门,其中,二者间作土壤真菌物种最丰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5.500%,其次为黄瓜单作和西芹单作,所占比例分别为94.23%和93.17%,未分类或未鉴别菌门占5.10%。在门分类水平上,西芹单作比对期望值最大,颜色最深,物种丰富度高,黄瓜单作和黄瓜与西芹间作次之。聚类分析表明,二者间作和黄瓜单作的种类丰度一致,群落结构相似,与西芹单作不同。(7)二者间作改变了土壤生物酶的活性,随着取样时间的延后,各种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其中,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黄瓜与西芹间作>西芹单作>黄瓜单作,而蛋白酶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西芹单作>黄瓜与西芹间作>黄瓜单作。(8)二者间作黄瓜枯萎病菌化感防控效果与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和作物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其病情指数与细菌变形菌门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9,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呈显着负相关;与光黑壳属、丝孢菌属和枝孢属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883和0.866;细菌变形菌门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和0.999;除脲酶、过氧化氢酶外的5项酶活性指标与黄瓜营养生长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0.997;脲酶、过氧化氢酶与黄瓜产量指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6~0.988;细菌前5种菌门和真菌前5种菌属与黄瓜营养品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387~0.999、0.626~0.988。

雷显跃[9](2019)在《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广西桂林的永福县是罗汉果的发源地和主产地。近十年来,在永福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罗汉果产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近年产业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找出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促进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以罗汉果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永福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表明:永福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罗汉果种植历史悠久,品牌知名度高,深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罗汉果已成为永福的一张名片。永福罗汉果具有在科技创新、农业气候、品种资源、销售、专业人才、技术保障六大方面的优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受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影响严重;罗汉果收购价格不稳定;受到沙糖桔产业冲击;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品种老化严重;罗汉果品质难以保障。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对应问题的对策如下:一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二是做好产品流通工作,鼓励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发展砂糖桔与罗汉果产业。四是加强罗汉果产品开发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加工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推广永福优良品种。六是培育优质种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品品质。

曾凡勇[10](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木霉菌剂划分类型及各自利弊
        1.2.3 哈茨木霉对植物生长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豌豆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土壤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取样方法
        2.2.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株高的影响
        3.1.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茎粗的影响
        3.1.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体积的影响
        3.1.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叶面积的影响
        3.1.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长的影响
        3.1.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系数量的影响
    3.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的影响
        3.2.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2.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2.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2.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3.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蔗糖含量的影响
        3.3.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8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9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0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吸收面积的影响
        3.3.1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
    3.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3.4.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7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3.5.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单位面积株数的影响
        3.5.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每株豆荚数的影响
        3.5.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每荚粒数的影响
        3.5.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百粒重的影响
        3.5.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木霉菌对豌豆促生作用的研究
        4.1.1 木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4.1.2 木霉对植物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木霉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1.4 木霉对植物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4.1.5 木霉对植物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5.1 木霉菌对豌豆促生作用的研究
        5.1.1 木霉对豌豆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
        5.1.2 木霉对豌豆物质积累的影响
        5.1.3 木霉对豌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4 木霉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5.1.5 木霉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土壤真菌和植物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相互作用
        1.1.1 土壤真菌与森林林分结构的关系
        1.1.2 固氮树种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
        1.1.3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1.2.1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1.2.4 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1.2.5 桉树近自然化经营管理
        1.2.6 桉树人工林病害
    1.3 土壤真菌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中的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种苗示范基地概况
        2.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哨平实验林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林龄和树种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2.2.2 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第三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
    3.1 试验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3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3.2.2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3.2.3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3.2.4 桉树林间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量的关联分析
    3.3 讨论
        3.3.1 桉树林龄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2 桉树树种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3.4 桉树连栽代次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4.1 试验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4.1.2 土壤真菌ITS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通量测序整体概况
        4.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4.2.3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OTUs分布
        4.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分类单元
        4.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差异分类单元
    4.3 讨论
        4.3.1 桉树林龄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2 桉树树种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4 桉树连栽代次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以及驱动因素分析
    5.1 试验与方法
        5.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5.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5.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5.2.3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4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的关联模型
        5.2.5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酶活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真菌群落功能响应特征
    6.1 试验与方法
        6.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6.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桉树林间土壤优势真菌群落功能类群
        6.2.2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差异
        6.2.3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
        6.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6.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1.1.1 土壤真菌种类与数量
        1.1.2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
        1.2.1 季节分布特征
        1.2.2 空间分布特征
    1.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因素
        1.3.1 植被
        1.3.2 土壤
    1.4 沙漠生境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研究
        1.4.1 沙漠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1.4.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5 生防木霉菌拮抗机理及其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1 生防木霉菌在根际土壤中分布及其种类
        1.5.2 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机制
        1.5.3 木霉菌在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1.5.4 农作物秸秆在生防木霉菌菌剂中的作用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6.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沙漠土壤真菌中的应用
    1.7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方法
        2.1.2 土壤真菌的分离鉴定
        2.1.3 菌落计数方法
        2.1.4 真菌的鉴定与统计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种类和分布特征
        2.2.2 不同季节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2.3 讨论
        2.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研究
        2.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种类研究
第三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多样性分析方法
        3.1.2 土壤性状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季节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2 不同年际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3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3.2.4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组成相似性分析
        3.2.5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生态位宽度
        3.2.6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性状
        3.2.7 不同生境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时间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2 生境对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影响
        3.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方法
        4.1.2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2.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2.4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
        4.3.2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4.3.3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性状关系
        4.3.4 形态学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
第五章 固沙植物根际土壤拮抗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霉菌分离
        5.2.2 生防木霉菌株初筛
        5.2.3 生防木霉菌株复筛
        5.2.4 木霉菌M-33鉴定
        5.2.5 哈茨木霉M-33生物学特性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生防木霉菌的筛选
        5.3.2 培养性状对生防木霉菌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第六章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机制解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显微观察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
        6.2.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哈茨木霉M-33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
        6.3.2 立枯丝核菌诱导哈茨木霉M-33产酶作用
第七章 哈茨木霉M-33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2 不同接种量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2.3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2.4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秸秆对木霉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7.3.2 木霉菌协同秸秆室内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7.3.3 木霉菌协同秸秆田间防治促生作用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腾格里沙漠地区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属)名录
项目资助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2种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木霉菌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2 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黄瓜种子
        2.1.2 供试黄瓜土壤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菌株
    2.2 木霉菌孢子悬液和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1 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木霉菌525、886 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悬浮液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枯萎病发病规律影响的研究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3.1.1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1.2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1.3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4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1.5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1.6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7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3.1.8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1.9 木霉对黄瓜幼苗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 木霉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3.2.1 木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木霉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3 木霉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4 木霉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 木霉对黄瓜枯萎病抗性影响的研究
        3.3.1 在镰刀菌存在条件下,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的种群变化动态
        3.3.2 在木霉菌存在条件下,镰刀菌在土壤中的种群变化动态
        3.3.3 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3.4 黄瓜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抗氧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4.1 黄瓜抗氧化指标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
        3.4.2 黄瓜抗氧化指标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4.2 木霉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4.3 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互作下土壤木霉菌及枯萎病病原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4 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互作下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4.5 木霉厚垣孢子与分生孢子之间的差异性
5 结论
    5.1 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5.2 木霉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5.3 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互作下土壤木霉菌及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5.4 木霉菌与尖孢镰刀菌互作下对黄瓜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5.5 木霉厚垣孢子与分生孢子之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促生作用及生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木霉菌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2 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研究进展
        1.2.3 木霉菌的形态特征
        1.2.4 木霉制剂的生产
        1.2.5 木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6 木霉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黄瓜种子
        2.1.2 供试黄瓜土壤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菌株
    2.2 木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2.1 棘孢木霉525 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悬浮液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过程
        2.3.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株高的影响
        3.1.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主根长的影响
        3.1.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茎粗的影响
        3.1.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根体积的影响
        3.1.5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叶面积的影响
    3.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物质积累量指标的影响
        3.2.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2.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2.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2.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3.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5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蔗糖含量的影响
        3.3.6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3.4.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5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4.6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7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质膜透性的影响
        3.4.8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5.2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3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5.4 棘孢木霉525 对黄瓜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6 棘孢木霉525 土壤中木霉菌菌落数量
        3.6.1 棘孢木霉525 对土壤中木霉菌菌落数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木霉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木霉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木霉对植物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4.4 木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木霉制剂对土壤木霉菌落数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木霉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
    5.2 木霉对黄瓜幼苗物质积累的影响
    5.3 木霉对黄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4 木霉对黄瓜幼苗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5.5 木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6 木霉制剂对土壤木霉菌落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内生真菌及其调控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1.2.2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1 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豆树根内DSE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野外根样DSE侵染率
        2.3.2 DSE分离培养
        2.3.3 菌株回接试验
        2.3.4 菌株的特征及分子鉴定
        2.3.5 共生幼苗生长情况
        2.3.6 碳源和氮源对DSE菌株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生长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地点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计
        3.3.3 苗木培养
        3.3.4 指标测定方法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处理下DSE侵染率
        3.4.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4.3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4.4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氮磷含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4.5 各生长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红豆树幼苗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解剖结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对豆树幼苗生理生化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指标测定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5.3.2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5.3.3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5.3.4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5.3.5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和丙二醛含量影响
        5.3.6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5.3.7 干旱胁迫下DSE对幼苗激素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DSE幼苗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2.1 样品蛋白提取
        6.2.2 蛋白定量(Bradford法)
        6.2.3 蛋白酶解
        6.2.4 iTRAQ标记
        6.2.5 酶解肽段离线预分离及LC-MS/MS质谱析
        6.2.6 质谱数据分析
        6.2.7 蛋白功能注释和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iTRAQ质量评估
        6.3.2 蛋白质鉴定结果
        6.3.3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6.3.4 蛋白功能注释和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主要研究结论
        7.1.2 主要讨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7)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 HG2011)对黑麦草和番茄的促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有机肥
        1.1.1 生物有机肥的分类
        1.1.2 生物有机肥的作用
    1.2 丛枝菌根真菌
        1.2.1 AMF供应植物养分,促进生长
        1.2.2 AMF对非生物胁迫的改善作用
        1.2.3 AMF对病原生物和线虫生物防治作用
        1.2.4 AMF改善蔬菜产品质量
    1.3 撕裂蜡孔菌研究进展
        1.3.1 撕裂蜡孔菌起源与分布
        1.3.2 撕裂蜡孔菌的代谢功能
        1.3.3 撕裂蜡孔菌现有的应用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 HG2011)对黑麦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3.2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黑麦草品质的影响
        3.3.3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黑麦草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3.3.4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3.5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6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撕裂蜡孔菌HG2011和丛枝菌根真菌对盆栽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4.3.2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番茄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4.3.3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4.3.4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5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撕裂蜡孔菌 HG2011 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统计及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番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5.3.2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5.3.3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番茄植株养分利用的影响
        5.3.4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3.5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6 撕裂蜡孔菌HG2011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撕裂蜡孔菌HG2011和AMF具有促进黑麦草生长、提高品质的潜力
        6.1.2 撕裂蜡孔菌HG2011和AMF对番茄有促生作用
        6.1.3 撕裂蜡孔菌HG2011具有减肥增效,提高番茄品质的潜力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
    参研课题

(8)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土传病害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土传病害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1.1.2 土传病害主要防治方法
    1.2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黄瓜枯萎病及其症状
        1.2.2 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动态
    1.3 植物化感作用
        1.3.1 植物化感物质释放途径
        1.3.2 化感作用防控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4 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动态
        1.4.1 土壤酶概况
        1.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动态
    1.5 蔬菜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病害防控的研究动态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2.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设计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间作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设计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3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的土壤生物学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土样采集及处理方法
        3.2.2 测定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细菌多样性
        3.3.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真菌多样性
        3.3.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土壤酶活性变化
        3.3.4 讨论
4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FOC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4.1 黄瓜枯萎病菌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4.1.1 与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4.1.2 与土壤细菌前5种主要菌门相关分析
        4.1.3 与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相关分析
        4.1.4 与土壤真菌前5种主要菌属相关分析
        4.1.5 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
    4.2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间相关分析
        4.2.1 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4.2.2 土壤酶活性与细菌前5种菌门相关分析
        4.2.3 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与酶活性相关分析
        4.2.4 土壤酶活性与真菌属水平前5种真菌相关分析
    4.3 黄瓜生长发育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4.3.1 黄瓜营养生长与土壤生物学特性指标相关分析
        4.3.2 黄瓜营养品质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4.3.3 黄瓜产量与土壤生物学指标相关分析
    4.4 讨论与结论
        4.4.1 化感作用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相关分析
        4.4.2 不同处理土壤生物学指标间相关分析
        4.4.3 化感作用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4.4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 结论
    5.1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5.2 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黄瓜与西芹间作土壤生物学特性机理研究
    5.4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研究方法
        1.1.3 创新之处
        1.1.4 研究理论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罗汉果种质资源情况
        1.2.2 罗汉果种植面积及产量
        1.2.3 罗汉果育苗技术及组培苗科研情况
    1.3 其他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之处
        1.3.1 百色田东县芒果产业
        1.3.2 玉林容县沙田柚产业
        1.3.3 产业对比及借鉴之处
    1.4 罗汉果的价值及开发前景分析
2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的现状分析
    2.1 永福县区域概况
        2.1.1 经济稳定增长
        2.1.2 区位条件突出
        2.1.3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2.1.4 水利基础良好
        2.1.5 土地资源丰富
    2.2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基本情况
        2.2.1 永福罗汉果生产、加工发展情况
        2.2.2 永福罗汉果加工新工艺应用情况
        2.2.3 永福罗汉果品牌建设情况
        2.2.4 永福罗汉果市场情况
        2.2.5 永福罗汉果近期项目建设情况
    2.3 永福罗汉果文化
        2.3.1 罗汉果节、福寿节
        2.3.2 罗汉果特色小镇
        2.3.3 罗汉果起源及传说故事
    2.4 现状分析小结
3 永福罗汉果产业相关案例分析
    3.1 永福部分罗汉果加工案例分析
        3.1.1 桂林“莱茵生物”案例分析
        3.1.2 传统型加工企业案例分析
        3.1.3 桂林“实力科技”案例分析
    3.2 罗汉果产业生态创新联盟
        3.2.1 联盟成立背景
        3.2.2 联盟的作用及主要任务
    3.3 永福罗汉果试验站
        3.3.1 试验站简介
        3.3.2 试验站部分科研成果
        3.3.3 龙江一号罗汉果观察试验
    3.4 广西罗汉果产业化工程院
4 永福罗汉果产业优势
    4.1 科技创新优势
    4.2 农业气候优势
    4.3 品种优势
    4.4 销售优势
    4.5 专业人才优势
    4.6 技术保障优势
5 永福罗汉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受病害影响严重
        5.1.1 根结线虫病
        5.1.2 病毒病
    5.2 罗汉果收购价格不稳定
    5.3 受沙糖桔产业冲击
    5.4 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5.5 品种老化、种苗杂乱
    5.6 罗汉果品质难以保障
6 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防治根结线虫病和病毒病
    6.2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商模式
    6.3 处理好罗汉果与砂糖桔产业协同发展关系
    6.4 加强罗汉果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6.5 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推广永福县优良品种
    6.6 培育优质种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品品质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杉木苗期丛枝病防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宿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D]. 刘兵.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3]腾格里沙漠固沙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生防木霉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郭成瑾.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2种木霉对黄瓜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D]. 高长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5]棘孢木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促生作用及生理机制的研究[D]. 王依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6]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调控红豆树生长及耐旱响应机理[D]. 刘燕. 贵州大学, 2020(04)
  • [7]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ata HG2011)对黑麦草和番茄的促生效应[D]. 彭微. 西南大学, 2020(07)
  • [8]黄瓜与西芹间作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及其土壤生物学机理的研究[D]. 秦立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9]永福县罗汉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雷显跃. 广西大学, 2019(01)
  • [10]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桉树论文 孢子植物论文 真菌孢子论文 霉菌感染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上一篇:这六顶帽子适合中国企业戴吗?
下一篇: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