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更年期妇女健康评估与保健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更年期妇女健康评价与保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英茜[1](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许咏思[2](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郑真真[3](2019)在《妇女健康指标的构建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必要考虑构建与现阶段相适应、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变化的性别平等和妇女健康指标。国际发展目标中与妇女健康相关的指标和国内外性别平等指数或发展规划中与健康相关的指标,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在以发展和赋权为框架分析女性健康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女性全生命周期不同时期的健康风险和性别不平等问题,根据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推荐以结果测量为主的三套供评估和监测的妇女健康指标。除了应用国家和省市级统计数据构建宏观指标外,充分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在个体层面对妇女健康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与宏观指标相结合,分析内部差异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也很重要。

朱平华[4](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李思洁[5](2019)在《更年期综合征研究进展及许昕教授治疗肾阴虚型PMS疗效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更年期综合征是指部分更年期妇女,因自身调节能力较差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伴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以潮热汗出、失眠、心烦急躁等为典型症状。更年期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及反复发作等特点,关注并有效解决庞大更年期妇女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刻不容缓。西医治疗分为激素治疗及非激素治疗,但仍存在不良反应、个体耐受等问题。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相关症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中药通过个体化整体调理,改善症状,以期达到提高中老年妇女生存质量的目的,相较西药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且目前尚无关于更年期综合征相对全面的中西医论述。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综述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查阅2011年至2018年国内外更年期综合征相关文献,提炼总结出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学及中医学研究概况,以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角度,完成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文献综述,以期作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客观评价导师治疗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对用药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导师施治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特点及思路,提炼其诊治经验。方法:以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及绝经综合征做为关键词,查阅古代医学经典着作、现代最新及权威着作,检索最近五年(2011年至2018年)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现代文献,收集与更年期综合征概念、流行病学、发病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等相关的文献。收集导师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门诊病例,并对其进行全面整理,按纳排标准筛选,其中属肾阴虚型者共33例。运用Microsoft Excel2019建立数据表,进行频数等一般描述性统计,包括年龄、证型、症状、舌脉、单味药物、药物的功效分类、四气及五味。使用Gragph Pad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单项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之变化,采用t检验,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及P值表示。结果:综述部分,查阅、归纳文献达180余篇,按照西医学、中医学两大学科类别,主要分为概念、流行病学、发病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等方面。临床研究部份1、3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8岁,其中46岁~50岁之间患者最多,占比51.52%;肾阴虚型兼肝郁者占比为63.64%。特征性症状潮热汗出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3.94%。舌象脉象中以暗红舌,弦细脉出现频率最高,占比分别为87.88%及54.55%。2、33例患者经中药治疗,愈显率为45.45%;总有效率为93.94%。症状总改善率为69.66%,极具统计学意义(P值<0.0001);主症潮热汗出改善率最高,达93.55%,极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前降低,而雌二醇水平(E2)较前升高,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值>0.05);右卵巢体积均值治疗后较前减小,左卵巢体积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双侧卵巢卵泡数均值均<1个,治疗后右侧卵巢卵泡数量较治疗前减少,左侧则较治疗前稍增加,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单位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者为续断及桑寄生,使用频率均为100%。药物分类上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占比为41.98%。四气方面,以平性药使用频率最高,占比为33.42%。五味上,以甘味使用频率最高,占比为57.89%。结论:1、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尚未形成统一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且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适用人群更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许昕教授“补肾平肝调更汤”治疗肾阴虚证型PMS,可显着改善PMS主要证候,本研究33位患者治疗后愈显率45.45%,总有效率93.94%;症状总改善率为69.66%,P值<0.0001,极具统计学意义。作为PMS特征性症状的潮热汗出改善率高达93.55%,亦极具统计学意义。3、“补肾平肝调更汤”顺应更年期女性天癸欲竭、卵巢衰退过渡时期的机体变化,平补虚损、平调阴阳,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维持性激素水平;即使生殖功能衰退及其器官萎缩的规律不可逆转,依然具有安全、良好的临床疗效。

刘新莲[6](2016)在《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绝经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围绝经期综合症干预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市、伊犁、喀什、阿勒泰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绝经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绝经相关影响因素;2)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特点以及围绝经期激素水平与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程度的相关性;3)探讨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喀什市、阿勒泰市、伊宁市、乌恰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塔勒德镇、阿勒玛勒乡以及各村支队等地区,年龄在40~60岁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共3382名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绝经相关特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采用x±s描述,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综合征发生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实验室研究寻找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激素水平血清FSH、血清LH的变化,正态分布的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偏态分布的资料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75-P25)]进行描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血清FSH、血清LH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相关性;3)按照患者意愿,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不同干预治疗方下,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治疗效果。结果:1)汉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8.73±2.96岁,维吾尔族女性自然绝技年龄为45.73±3.64,哈萨克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5.26±3.49;2)影响汉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保护性因素有口服避孕药、哺乳时间、受教育程度(P<0.05);影响维吾尔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保护性因素是:初婚年龄、哺乳时间、生产次数、婚姻状态、经期(P<0.05);影响哈萨克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保护性因素是:经期、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生产次数、月经周期、经期(P<0.05);3)影响汉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程度的因素有:口服避孕药是其他避孕方式发生风险的0.465(0.309~0.699);未吸毒人群是吸毒人群的0.416倍(0.196~0.885)倍;没有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是有负性生活事件人群的0.469(0.306~0.719)倍;绝经前期的人群是绝经期的0.424(0.271~0.661)倍,围绝经期人群是绝经期人群的0.070(0.005~1.004)倍。影响维吾尔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程度的危险因素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的4.509(1.516~13.406)倍,小学教育程度人群是大学及以上人群的3.415(1.178-8.399)倍;人工绝经人群是自然绝经人群的3.567(2.464-5.164)倍;未生育人群是生产次数≥3次人群的4.651(1.138~19.009)倍;仅有一次生育史的人群是生产次数≥3次人群的1.879(1.205~2.930)倍;两次生育史人群是生产次数≥3次人群的1.150(0.724~1.827)倍。职业为干部的女性人群是其他职业人群的0.086(0.012~0.625)倍;BMI≤18.5kg/m2的女性人群是BMI≥30kg/m2人群的0.493(0.287~0.847)倍,BMI=18.5kg/m2的女性人群是BMI≥30kg/m2人群的0.403(0.261~0.624)倍,BMI=25kg/m2女性人群是BMI≥30kg/m2人群的0.598(0.367~0.975)倍;未吸毒是吸毒的0.567倍(0.319~1.008)倍;未吸烟人群是吸烟人群的0.283倍(0.125~0.638)倍;未饮酒人群是饮酒人群的0.456倍(0.227~0.917)倍;没有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是有负性生活事件人群的0.473(0.309~0.723)倍;没有精神病史的人群是既往有精神病史人群的0.226(0.110~0.466)倍;月收入为500元的人群是月收入≥3,000元人群的0.463(0.243~0.882)倍,月收入为2000元的人群是月收入≥3,000元人群的0.554(0.289~1.063)倍。影响维吾尔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程度的危险因素是:口服避孕药人群是未采取任何避孕方式人群的0.290(0.184~0.458)倍;职业为干部的人群是无业或者自由职业人群的0.045(0.013~0.160)倍,务农女性是无业女性的0.269(0.087~0.832)倍;BMI=25kg/m.的人群是BMI≥30kg/m.人群的0.492(0.340~0.711)倍;无触毒史人群是有触毒史人群的0.074倍(0.007~0.757)倍;未饮酒人群是饮酒人群的0.384(0.234~0.631)倍;没有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是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0.372(0.253~0.547)倍;没有精神病史的人群是有精神病史人群的0.362(0.216~0.609)倍;月收入为500元的人群是月收入≥3,000元人群的0.344(0.161~0.733)倍,月收入为1000元是月收入≥3,000元女性人群的0.404(0.188~0.867)倍.绝经前期女性是绝经期女性的0.591(0.410~0.851)倍,围绝经期女性是绝经期女性的0.430(0.305-0.606)倍;4)实验室研究显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围绝经期女性FSH水平随年龄的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至绝经后期达高峰,处于绝经前期的维吾尔族女性血清FSH水平较高与汉族、哈萨克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E2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处于围绝经期的维吾尔族女性E2水平较高与汉族、哈萨克族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秩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显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严重程度的(Kupperman Index)KI评分与血清FSH水平呈正相关,与E2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激素替代疗法对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式,具有明显优势(P<0.05);激素替代治疗对于三种民族女性激素水平(FSH、E2、)及KI评分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明显早于汉族女性。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在不同绝经分期表现不同,影响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2)实验室研究表明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程度与血清FSH水平、血清E2水平有关;3)通过不同干预治疗方式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观察研究表明,激素替代治疗优于其他任何一种治疗方式。

田萌[7](2014)在《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与健康促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最初阶段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健康作为每一个人生活、工作与享受的基础,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也在影响着更多人寻求一种积极的路径来实现健康的目标。怎样通过合适的锻炼满足自身的健康需求,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生活中的一大追求。更年期妇女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人群,生理上的变化影响着更年期妇女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更年期作为女性生理变化的一个阶段,是女性的生育能力由盛到衰的过程,在向更年期转化的时候女性的卵巢功能开始逐渐的衰退并直到停止。女性的更年期持续时间较长,加之内分泌变化对女性生理机能的影响,使得女性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产生诸多的变化。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主要构成,如何处理更年期对女性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成为提高更年期高校女教师生活质量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选取了山东省内的七所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需求与健康促进策略作为本研究的主题,就当前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内容、健身需求特征、影响体育健身的因素以及更年期女教师健康促进的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期为更好的促进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的参考。通过对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与健康促进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健身动机明显,主要有增强体质,放松身心,缓解更年期症状,满足娱乐兴趣等几种主要的动机。2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健身场所选择最多的是高校的体育场馆;其健身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3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方式,主要有独自进行,与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与体育俱乐部、参与学校体育组织等。4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以体育服装、运动鞋等物质消费为主。5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对体育健身知识的了解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同事了解、锻炼伙伴传授、网络查询、期刊资料等方式。缺乏有效的体育健身指导成为影响其体育健身效果的重要原因。6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需求包括体育设施需求、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指导需求等等。其中场地设施与体育健身指导成为影响健身效果的主因。7政府与高校要通过对现有体育健身设施优化的基础上,开发适合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运动设施、活动内容等措施来满足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需求。

张思嘉[8](2013)在《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时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终止的过程。在此期间将伴随着各种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以及生理、心理和激素水平的改变。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十分普遍并影响着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而及早的给予预防措施、进行症状管理或治疗干预如定期体检、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等可缓解或减少症状的发生。因此,认识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十分重要。更年期期间除症状外,性激素水平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受到生殖衰老分期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但对其他症状的发生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还比较缺乏。目前国外已开展了多项探讨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国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均为横断面研究。此外,亚洲妇女症状的发生情况与西方妇女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我国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目的]探讨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1.描述更年期症状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2.描述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雌二醇及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关系。3.描述更年期症状与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2.样本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和妇女健康中心在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的有关社区女性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健康问题研究的前瞻性动态队列,分别在2005年及2007年入组的社区妇女。3.研究对象:(1)基线年龄在40-60岁之间;(2)20-35岁之间月经规律,范围在21-35天之间;(3)随访期间有完整的子宫及至少一个卵巢;(4)可以阅读和理解中文。排除有严重疾病及累及卵巢功能的疾病,随访期间使用激素治疗或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怀孕或进行母乳喂养、滥用酒精及药物的妇女。4.调查内容:基线资料: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问题基线调查表(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妇科内分泌治疗情况、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方式以及身高、体重等躯体指标的测量),更年期症状评价量表、血清雌激素和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测定。随访资料: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问题跟踪调查表、更年期症状评价量表、血清雌激素和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测定及月经日记。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Mean±SD进行描述,如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用四分位数和第5、第95百分位数进行描述。更年期症状与其他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更年期症状与其他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社区妇女共228人,完成2012-2013年随访的妇女有184人,随访率为81%。研究对象基线时平均年龄46.79±4.30岁,按照STRAW+10分期标准,基线时有114人(50%)处于生育期,49人(21.5%)处于绝经过渡期早期,28人(12.3%)处于绝经过渡期晚期,33人(14.5%)处于绝经后期早期,4人(1.8%)处于绝经后期晚期。更年期症状开始出现的平均年龄在48-50岁之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记忆力减退(76.54%)、容易疲乏(64.10%)、肌肉关节疼痛(58.56%)、容易烦躁(53.01%)、对性缺乏兴趣(49.75%)、失眠(50.76%)、阴道干燥(44.32%)、潮热(34.18%),随访期间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在2-6年。随访期间新发更年期症状的平均年龄在48-51岁之间,生殖衰老分期以绝经过渡期所占比例最大,症状出现按年龄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记忆力减退、肌肉关节疼痛、容易烦躁、容易疲乏、潮热、阴道干燥、对性缺乏兴趣和失眠。2.潮热、容易烦躁、记忆力减退和容易疲乏的发生趋势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开始升高,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失眠、肌肉关节疼痛和阴道干燥的发生趋势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开始升高,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或保持平稳;而对性缺乏兴趣的发生是随生殖衰老分期的递进而逐渐升高。3.潮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16)、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2.44)、绝经过渡期早期(OR=3.11)、绝经过渡期晚期(OR=12.95)和自评健康状况(OR=2.4);影响失眠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18)、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31.24)、绝经过渡期晚期(OR=9.45)、绝经后期早期(OR=22.54);影响容易烦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6)、绝经过渡期晚期(OR=6.76):影响对性缺乏兴趣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自评健康状况(OR=4.11)、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2.31)、绝经过渡期早期(OR=5.28),保护因素有本科学历(OR=0.007);影响记忆力减退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绝经过渡期早期(OR=6.95);影响容易疲乏发生的危险因素有FSH (OR=1.08)、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20.69);影响阴道干燥发生的危险因素有FSH (OR=1.04)、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6.79)、绝经过渡期早期(OR=3.44)和绝经后期早期(OR=9.23),保护因素有文化程度(P=0.029)。[结论]更年期症状在北京社区40-60岁妇女中普遍存在,程度以轻度为主。更年期症状在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早期时均有所升高;其中潮热、容易烦躁、记忆力减退和容易疲乏的发生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失眠、肌肉关节疼痛和阴道干燥的发生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对性缺乏兴趣的发生则是随生殖衰老分期的递进而逐渐升高。新发潮热和失眠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新发对性缺乏兴趣和阴道干燥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其余症状均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达高峰。生殖衰老分期对除肌肉关节疼痛以外的症状均产生影响;FSH水平对容易疲乏和阴道干燥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年龄对潮热和失眠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文化程度对对性缺乏兴趣和阴道干燥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自评健康状况对潮热和对性缺乏兴趣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而BMI、E2水平其他人口学特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9](2013)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手册2013版》文中指出目录一前言二骨质疏松症基础知识1定义2分类3分型4临床表现5峰值骨量6孕妇和儿童与骨质疏松症7发病机理和病因8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三骨质疏松症的诊断1诊断标准2目前国内骨矿测量的常用方法和仪器(DXA、pDXA、RA、QCT、pQCT、超声)3骨质疏松的实验室检查4骨质疏松诊断程序5骨质疏松诊断中应考虑的问题

尚玉红,林雪[10](2012)在《500例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更年期高血压患者患有慢性病的患病率为:冠心病7.5%,脑血管疾病8.2%,慢性肾病5.9%,妇科疾病12.1%。结论: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应尽早预防高血压相关靶器官的损伤及其他慢性疾病,增强保健预防意识,提高更年期高血压妇女的生活质量。

二、更年期妇女健康评价与保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年期妇女健康评价与保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3.1.1 调研思路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对象
        3.1.4 调研方法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3.2.1 文献资料调研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3.2.3 用户深入访谈
        3.2.4 研究总结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4.1.1 定义目标用户
        4.1.2 构建用户模型
    4.2 设计定位
        4.2.1 定义场景闭环
        4.2.2 定义设计方向
    4.3 需求点提炼
        4.3.1 需求功能转化
        4.3.2 接触点分析
    4.4 提出设计策略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5.2.1 知识普及阶段
        5.2.2 健康锻炼阶段
        5.2.3 饮食管理阶段
        5.2.4 自主监测阶段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5.3.1 信息架构设计
        5.3.2 原型设计
        5.3.3 视觉设计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5.5.1 确定测试方案
        5.5.2 招募测试用户
        5.5.3 典型任务创建
        5.5.4 测试执行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附录二 用户访谈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2)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二、绝经期的分期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十三、小结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六、小结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一、头针研究概况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三、纳入研究特点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五、有效率比较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十、结果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四、病例选择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七、疗效评定标准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九、统计学处理
    十、结果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九)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一、 Meta文献分析
    二、 临床疗效分析
    三、 穴位作用分析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附录:(二) 症状评估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致谢
附件

(3)妇女健康指标的构建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相关指标回顾
    (一)国际发展目标中与性别平等和妇女健康相关的指标
    (二)国际性别平等评价指数中与健康相关的指标
    (三)中国的性别平等与健康相关指标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三、性别平等和妇女健康的评价和监测宏观指标
    (一)分性别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二)未满足的避孕节育/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三)孕产妇死亡率
    (四)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
    (五)出生性别比
    (六)常见病筛查
    (七)社会保障的覆盖
四、个体层面对妇女健康的评价
五、小结

(4)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
    4 研究价值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2.6 启示借鉴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5.1 健康知识教育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层次分析法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1.5 质量控制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4 组合权重
    4 信效度检验
        4.1 信度
        4.2 效度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机构情况
        2.2 体检情况
        2.3 质量管理
        2.4 健康检测
        2.5 健康检查项目
        2.6 体检报告
        2.7 信息化建设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2.9 检后随访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11 健康知识教育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3 讨论分析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健康状况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3 讨论分析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1.4 “雷达图”法
    2 综合评价结果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4 面临挑战(Threat)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更年期综合征研究进展及许昕教授治疗肾阴虚型PMS疗效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更年期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念与定义
        二、流行病学
        1、更年期与绝经年龄流调资料
        2、更年期综合征的流调资料
        三、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神经内分泌变化
        2、自由基学说与氧化应激
        3、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变化
        4、神经递质
        5、血管舒缩因子
        6、细胞凋亡学说
        四、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
        1、诊断指南
        2、常用评估量表
        3、辅助检查
        五、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2、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1、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2、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纳排标准
    二、研究方法
        1、临床疗效观察
        2、用药规律分析
    三、结果
        1、一般情况
        2、中药治疗结果
        3、用药情况统计
    四、分析与讨论
        1、一般情况分析
        2、疗效分析
        3、用药特点分析
    五、结论
    六、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绝经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围绝经期综合症干预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状态的现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研究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
        1.3 调查方法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工具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围绝经期激素水平变化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干预治疗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血清E_2、FSH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展望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综述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妇女绝经的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与健康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女性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
        1.2.2 有关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
        1.2.3 更年期的具体表现及心理特点
        1.2.4 健康促进的内涵与分类研究
        1.2.5 健康促进的提出与发展
        1.2.6 有关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生活方式中体育活动主体的现状特征
        3.1.1 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群体特征
        3.1.2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工作特征
        3.1.3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对健康的认知与自评
        3.1.4 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的认知态度
    3.2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健身现状
        3.2.1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健身动机
        3.2.2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健身频度、持续时间、运动强度
        3.2.3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场所与设施
        3.2.4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
        3.2.5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组织形式
        3.2.6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的消费状况
    3.3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的体育健身需求及满意度状况
        3.3.1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效果满意度调查
        3.3.2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场地需求
        3.3.3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开展项目需求
        3.3.4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组织形式需求
        3.3.5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消费需求
        3.3.6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健身指导需求
        3.3.7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信息途径需求
    3.4 影响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需求的因素分析
        3.4.1 主观因素
        3.4.2 客观因素
    3.5 山东省高校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策略
        3.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更年期女教师体育健身意识
        3.5.2 加强高校及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经常性的开展体育活动
        3.5.3 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的优化与完善
        3.5.4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3.5.5 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使各项健身措施落到实处
        3.5.6 建立完备的服务机制,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服务
        3.5.7 加强针对更年期综合症女性的运动处方研究与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A
附件 B

(8)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绝经相关概念
        (一) 绝经相关定义
        (二) 生殖衰老+10分期
    二、更年期妇女健康状况
        (一) 更年期妇女常见的健康问题
        (二) 更年期妇女健康问题的保健现状
    三、妇女更年期症状概述
        (一) 更年期症状发生现状
        (二) 更年期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 更年期症状对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更年期妇女性激素水平概述
        (一) 雌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
        (二) 促卵泡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
        (三) 激素水平变化与更年期症状发生的关系
    五、生殖衰老分期及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妇女更年期症状发生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资料收集的过程
    五、资料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伦理问题
第四部分 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一) 一般情况
        (二) 一般人口学资料情况
        (三) 随访期间生殖分期情况
    二. 症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在不同生殖分期的分布情况
        (一) 症状的选择及在随访期间的发生情况
        (二) 更年期症状在不同生殖分期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
    三.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性激素、生殖衰老分期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探讨
        (一) 不同生殖衰老分期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二)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生殖衰老分期及其他因素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
    二.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10)500例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高血压相关疾病损伤的情况:
    2.2 血压控制及治疗情况:
    2.3 生活习惯情况:
    2.4 更年期症状发生情况:
    2.5 更年期高血压患者保健意识:
3 讨论

四、更年期妇女健康评价与保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2]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妇女健康指标的构建与思考[J]. 郑真真.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06)
  • [4]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5]更年期综合征研究进展及许昕教授治疗肾阴虚型PMS疗效与用药规律分析[D]. 李思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新疆部分地区不同民族女性绝经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围绝经期综合症干预治疗研究[D]. 刘新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7]山东省高校女教师更年期体育健身需求与健康促进研究[D]. 田萌. 曲阜师范大学, 2014(11)
  • [8]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D]. 张思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 [9]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防治手册2013版[A].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第十一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10]500例更年期女性高血压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 尚玉红,林雪. 内蒙古中医药, 2012(22)


健康管理论文 女性更年期论文 更年期保健论文 绝经前症状论文 绝经期论文

上一篇:布地奈德混悬剂吸入治疗急性哮喘发作39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从海盐县船舶结构变化看内河航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