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东,赵文斌,陈志,胥旺,宋之光,李琦,徐胜,郭正府,马向贤,梁明亮,王云鹏[1](2021)在《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过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实际上,地气交换是重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地质源温室气体的类型与来源、释放机理与过程、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等的调查和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和适时开展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陆部分火山和地热区、地震断裂带、含油气区和泥火山等释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初步观测与调查,在地质源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释放通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海龙,肖其鹏,梁巨宏[2](2021)在《湖南沃溪金矿区及其外围烃汞叠加晕找矿方法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为解决沃溪矿区鱼儿山矿段及其外围的红岩溪—马儿桥矿段深部找矿问题,在区内开展了构造叠加晕和烃汞综合气体测量试验工作。通过对已知矿区鱼儿山矿段的不同地质体、不同标高烃汞组分演化规律和矿体上部土壤形成的地球化学烃汞异常的特征研究,总结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场结构、叠加特点及其空间对应关系来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并对外围的红岩溪—马儿桥预测区开展烃汞叠加晕找矿方法的综合研究。经研究发现:红岩溪—马儿桥矿段土壤地球化学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叠加场,一类是深源叠加场,Au与烃类组分相关性较好,烃类异常组分齐全,同时Au、Hg异常较好,具有深源成矿热液叠加,深部找矿潜力较大;二类是同生叠加场,Au与烃类组分相关性较差,元素组合相对简单,缺少烃类组分异常,找矿意义不大。烃类异常模式以对偶双峰异常模式为主,在烃类异常双峰之间的低值区发育有较好的烃汞类综合叠加异常,说明深部具有平行盲脉存在。经钻探验证,深源叠加场深部见真厚度8.58 m、平均品位3.55×10-6的金矿体,而同生叠加场只见有金矿化,故本次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朱振振[3](2020)在《大宛齐油田甲烷微渗漏机理的研究及其通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甲烷含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甲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近十几年来,地质甲烷释放研究不断深入,地质甲烷的源与汇逐渐成为了全球温室效应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和揭示含油气盆地甲烷的微渗漏机理和释放机制,客观正确地评价含油气盆地甲烷释放对环境的影响,对减少地质甲烷天然释放的不确定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研究选取埋藏较浅、封盖条件较差的大宛齐油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地表甲烷通量,研究地下不同深度壤中气、热释烃气体组成变化规律及其甲烷、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评估大宛齐油田甲烷释放通量,探讨和揭示油气田甲烷微渗漏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大宛齐油田甲烷释放普遍存在,74.32%的采样点表现出甲烷释放,25.68%的采样点为负通量。通过剖面通量监测结果与石油地质资料结合进行分析可知,甲烷通量受地质构造、油层厚度、油气藏埋深、储油层的气油比以及上覆岩性渗漏性等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影响。从地表甲烷通量与地下壤中气和热释烃分析结果来看,地表甲烷通量与二者相关性很弱,也印证影响大宛齐油田微渗漏甲烷地表通量的影响因素是极其复杂的。通过研究近地表不同深度的壤中气、热释烃气体组成变化规律及其甲烷、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探讨油气田甲烷微渗漏机理,示踪大宛齐油田释放甲烷的来源。研究显示:大宛齐油田地下的壤中气甲烷、烃类气体及二氧化碳浓度均远高于背景地区,说明存在来自地下油气藏甲烷及烃类气体,而二氧化碳的高浓度则表明部分烃类气体在迁移向上过程中被甲烷氧化菌所氧化;同时,从地下4m至近地表处,壤中气和热释烃中甲烷、烃类气体及壤中气中二氧化碳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来自油气藏的烃类气体在运移向上过程中,由于甲烷氧化菌和土壤的吸附作用,使其迅速下降。壤中气中甲烷的δ13C值分布在-46.3‰~-18.9‰之间,属于热解成因天然气范围;二氧化碳的δ13C值分布在-23‰~-9.5‰之间,说明二氧化碳来源于有机质氧化。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大宛齐油田存在来自于地下深处油气藏的微渗漏甲烷。大宛齐油田夏季和冬季的甲烷通量变化很大,夏季表现出甲烷释放,为甲烷的源,而冬季由于冻土的存在,大宛齐油田多为负通量,为甲烷的汇。根据冬夏两季的甲烷通量,运用渗漏因子方法估算大宛齐油田甲烷通量为69.56t/y。此研究结果补充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含油气盆地微渗漏甲烷通量数据库,并为完善大气甲烷源与汇的平衡提供科学的依据。
周亚龙,孙忠军,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王惠艳[4](2016)在《利用土壤游离烃技术判别油气藏性质及保存条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游离烃技术通过直接检测受地表景观介质变化影响小的游离态轻烃异常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塔里木盆地试验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具有良好的游离烃化探异常显示,干燥系数在8.4019.89之间,显示游离烃异常与深部油气的热演化相关。土壤游离烃组分平衡系数、湿度系数、特征系数等指标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性质的结果与实际地质结果相吻合。近地表游离烃的甲烷/丙烷指标均值高达25116,由北向南依次增大,说明油气藏埋藏深度依次增大。丁烷异构比和戊烷异构比特征显示雅克拉油气区有机质成熟度最高。结果表明:游离烃的轻烃组分和含量变化特征能够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
邓春萍[5](2016)在《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种群组成及油气藏潜在指示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在压力作用下垂直向上运移至土壤表层,导致该环境中以轻烃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异常富集。研究轻烃微渗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及轻烃氧化相关功能基因的组成特征,能为微生物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生物指标。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陆地油田及1个陆地气田上方土壤样品,在系统分析比较了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深入分析了各油气藏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特征。由于C1~C4轻烃中丁烷受人为活动影响少,主要来源于油气藏,表层土壤中丁烷氧化菌的异常富集对油气藏的指示更具有特异性。采用12C-丁烷富集培养研究了轻烃微渗漏土壤样品中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并进一步用13C-丁烷为底物的DNA-SIP技术进行验证。通过构建可溶性双铁单加氧酶(SDIMO)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油气田环境中轻烃降解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及组成特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轻烃微渗漏环境油气田样品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样品,且主要与含水量、氮、磷等环境因子相关;丁烷富集培养显着提高了普光气田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理化因子影响,地理位置及石油烃含量的影响不大。表明轻烃微渗漏环境不同于典型的石油污染环境。2.油气田样品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样品,其中γ-变形菌纲为最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油气田样品显着富集了以及Nocardia,Pseudonocardia、Iamia等属的细菌在大部分油气田样品中也明显富集。丁烷培养进一步富集了Mycobacterium、pseudonocardia,同时也使Rubrivivax、Hydrogenophaga等类群丰度增加,而且在江汉样品中Rhodococcus、Nocardioides、Polaromonas等丰度增加,普光样品中Variovorax、Alcanivorax等丰度增加。3.进一步对普光气田样品利用13C-丁烷为底物的DNA-SIP技术研究了丁烷氧化菌组成。结果显示普光气田样品中Nocardioides、Pseudonocardia利用了 13C-丁烷,Mycobacterium虽未被明显标记,但仍为优势类群;对照样品中Mycobacterium、Nocardioies被13C标记,进一步证实了其丁烷氧化能力。同时发现了大量未报道的具有丁烷氧化能力的细菌,如Variovorax、Sphingomonas 等。4.SDIMO基因克隆文库结果显示,油气田样品SDIMO基因多样性高于对照样品,说明该基因多样性对油气田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获得的SDIMO克隆主要与未培养菌株的SDIMO及四氢呋喃单加氧酶(ThmA)编码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经丁烷富集培养后的油气田样品中与Mycobacterium sp.TY-6的PrmA相似性较高的克隆比例均大幅增加,普光气田样品中与Mycobacteriumbrisbanense、Pseudonocardiaacaciae的甲烷单加氧酶(Mmo)序列相似的克隆比例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油气藏轻烃环境细菌多样性及SDIMO基因多样性较高,具有作为微生物油气勘探辅助指标的潜力;Mycobacterium与Pseudonocardia可作为油气藏比较“普适”的指示菌,而Nocardioides可应用于某些特定区域的油气藏指示。研究结果拓展了对轻烃微渗漏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了可用作微生物油气勘探的潜在生物指标,为改进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亚龙,杨志斌,孙忠军,张富贵,张舜尧,王慧艳[6](2015)在《利用土壤游离烃技术判别油气藏性质及保存条件》文中认为土壤游离烃技术通过直接检测受地表景观介质变化影响小的游离态轻烃异常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游离烃的轻烃组分和含量变化特征能够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塔里木盆地土壤游离烃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油气藏上方具有良好的游离烃化探异常显示,利用研究区已知的牙哈油气田、雅克拉气田、塔河油田上方土壤游离烃组分干燥系数、平衡系数、湿度系数、特征系数等指标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的结果与实际地质结果相吻合。
董沐鑫[7](2015)在《中非Salamat盆地烃渗漏蚀变信息提取研究》文中指出遥感技术在油气探测领域已发展多年,作为一种经济、安全、非侵入式的高效率优势技术,其应用潜力已被各行各业重视。遥感技术“找油”作为以传统地物、化探和地震技术勘探油气已经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其成本低廉、高效率和大范围是遥感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分析和解译油气烃类异常蚀变信息,再结合已有构造、地震及地表温度反演等信息,比较提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区位于中非共和国北部的Salamat凹陷盆地,其受走滑边界正断裂控制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其内部的构造单元均从东向西向平行展布,具有三大构造单元分别是,北部洼陷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洼陷带。由地震化探资料,该盆地圈闭落实可靠,盖层条件优越,成藏的可能性非常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油气资源的潜力。在充分收集,研读相关研究区资料以及理解烃类微渗漏及油气运移引起的地表蚀变异常矿物的形成,即烃类微渗漏理论。其中包含,微渗漏地表土壤及岩石的蚀变异常、地表土壤吸附烃化学异常,热异常等。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区地质油气背景资料,确定了几个方面的遥感特征标志,从而利用传统遥感技术获取微渗漏烃异常信息图。本文主要以ASTER多光谱数据为主,以中非共和国东北部Salamat盆地为研究区,获取覆盖研究区较好的影像,进行影像数据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提取了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和铁离子等蚀变信息,圈定了油气疑似区。利用热红外数据进行温度反演,探寻烃蚀变矿物信息与地表温度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已有提取获得的烃渗漏蚀变矿物信息和热红外波段反演的地表温度,再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油气、物化探等资料,评价Salamat盆地含油性。
尤金凤[8](2015)在《油砂组分光谱响应机理及遥感找矿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油气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为缓解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油气资源供应紧缺的状况,加强重要的过渡性替代能源——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开采利用十分重要。油砂作为分布集中且储量巨大的非常规油气能源,开采技术最具成熟性,其开发利用将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油砂资源丰富,有效明确油砂分布,加快调查及开发利用,不仅可改善我国油气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对于增加能源有效供给以及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及政治意义。遥感依据反射和发射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信息区分地物。因此,根据油气藏所具有的烃类微渗漏现象,利用遥感影像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波段提取植被和矿物异常信息以及热红外发射波段提取温度异常信息,进行常规油气藏有利区分布的调查研究。油砂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根据其成藏环境及组分结构特点可知,露头处油砂不仅具有油气藏共有的烃类微渗漏特征而且因其组分结构组成使其具有独特的专属特征。因此,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烃类积聚导致的上覆土壤、岩石及地表植物的理化性质和生态特征的变化产生的各种波谱异常以及温度异常特征进行油砂分布有利区的圈定;同时通过高光谱精细的光谱特征分析野外油砂样品组分的诊断性光谱吸收特征,判断油砂赋存地区上覆地表的背景环境特征,并对油砂光谱与含油性及物性关系进行初探研究。本文在充分研究油砂组分光谱响应机理和油砂所致地表异常信息多光谱影像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油砂遥感找矿模式和油砂光谱与含油性及储层物性的应用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无先验知识油砂多光谱提取模式。在油砂资源可能赋存的地区,直接利用多光谱影像数据,根据植被盖度等级标准划分,以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表征地表植被盖度,当植被覆盖度小于0.3时,采用可见光-近红外地表异常信息提取方法,指示油砂藏区的分布;当地表植被覆盖度高于0.3时,采用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方法,以时相为7~9月份的遥感影像提取温度异常信息,进行油砂矿藏有利区的圈定。应用该模式,以新疆若羌县玉苏普阿勒克和四川广元地区碾子坝-松包石为研究区进行油砂分布信息提取。结果显示,该提取模式能够较有效的指示油砂分布区域。(2)提出利用吸收深度表征油砂光谱组分响应强度,判断研究区主要蚀变异常类型的遥感提取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庙湾-崔家沟为研究区,分析该地区油砂组分光谱响应特征,推测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以及黄铁矿和菱铁矿等二价铁矿物为该地区主要蚀变类型,通过提取相应的异常信息,圈定油砂分布的有利区。利用扫描电镜和野外调查结果验证该模式的科学性。应用此模式,对四川盆地碾子坝-松包石地区,进行油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信息滤除了大量非油砂分布信息,能够更有效的指示油砂分布的有利区。(3)油砂组分光谱特征与含油性和物性关联关系的初探研究。针对非常规油气研究的核心,根据油砂光谱反映其内部组成特征,建立其与含油性及储层物性的关联关系。根据含油率与油砂光谱中1740~1780nm、2300~2340nm和2340~2360nm等烃类特征谱带吸收深度的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确立含油率光谱响应强度的关联关系,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油砂含油率光谱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利用2350nm附近吸收深度作为变量的含油率一元线性回归估算模型和1760nm、2310nm和2350nm附近吸收深度作为变量的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精度均较高,可为含油率的快速估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通过油砂组分基团光谱平均吸收深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分析研究油砂光谱与所处地质背景环境中储层物性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显示,表征粘土矿物含量的粘土基团吸收深度与孔渗值呈负相关关系,指示含油性的烃类基团吸收深度与孔渗值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文章在以下两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1)遥感影像油砂找矿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先验知识油砂多光谱提取模式,根据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判断采用多光谱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提取地表矿物异常信息或是热红外波段提取温度异常信息进行油砂分布的预测研究。(2)油砂光谱分析参数方面,提出通过对比油砂组分光谱响应强度判别主要蚀变类型的方法。
范存辉[9](2015)在《准噶尔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山岩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重要的新领域,开展火山岩储层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准噶尔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测井、钻井、实验测试等资料,对中拐凸起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展布、裂缝特征及发育规律、储层特征及成因、储层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优选并建立了火山岩储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最终结合油气成藏规律及生产实际,明确了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在对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对比优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岩心(薄片)标定常规测井参数的遗传BP神经网络技术识别火山岩岩性。利用岩心(薄片)样本标定常规测井参数,利用遗传BP神经网络技术对样本参数进行训练,建立常规测井参数与岩性的映射关系。该方法岩性识别率高,适用于复杂火山岩岩性识别与解释,是开展火山岩相划分与储层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以火山熔岩(安山岩和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为主,岩相以喷溢相和爆发相为主;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和喷溢相安山岩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岩相,主要分布于中拐凸起中部及中拐五八区。(3)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发育,以构造成因的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裂缝发育密度小,较闭合,充填程度高,延伸方位以NE(50°±15°)和近EW(85°±10°)向最为发育,裂缝发育期次共有四期;裂缝发育主要受岩性及构造影响,火山角砾岩及安山岩中裂缝最为发育,横向上断裂带附近、纵向上风化面附近地带裂缝最为发育。(4)通过开展裂缝预测与评价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火山岩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技术。首先利用基于地质类比、基于岩石破裂程度理论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火山岩裂缝发育分布,对不同手段的裂缝预测结果进行权系数确定,采用权重理论开展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结合裂缝有效性研究成果,明确有效裂缝发育分布范围,克服了单一手段预测裂缝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裂缝预测的精度。(5)火山岩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次生孔隙主要由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产生,裂缝主要由构造运动产生;储层以偏细态型(Ⅱ类)孔隙结构为主;储层发育经历了3种成岩作用和5个演化阶段。储层发育受岩性岩相、构造运动、风化淋滤及成岩作用影响,岩性岩相决定了火山岩的基本储集性能和孔隙类型,是储集空间后期演化的基础;风化淋滤作用可有效改善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有利于形成有效储层;构造运动强化了裂缝发育程度,改善了储层物性;成岩作用决定了原生孔隙的保存、次生孔隙的形成,尤其表生期风化淋滤和埋藏期溶蚀作用对储层改善具有重要影响。(6)建立了针对准噶尔西北缘火山岩储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储层主控因素的研究,选取控制储层发育的定性参数和定量参数建立了火山岩储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火山岩储层进行分类和评价。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I类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靠近断裂带的风化壳顶面附近,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古构造高部位、断裂发育区的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和喷溢相安山岩中;II类储层纵向上距风化壳顶面稍远,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古构造构造相对高部位、距断裂带稍远的喷溢相安山岩和爆发相凝灰岩中;III类储层主要发育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中,储层性能最差,基本无经济开采价值(7)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分布主要沿三带(靠近断裂带、构造高部位地带、有利岩相发育带)、一面(不整合面附近)分布的规律,结合储层综合评价结果及勘探实际,确定了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区,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汤子余[10](2010)在《西藏地区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油气遥感综合解译》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地区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战略能源的接替区,但是由于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的制约,其勘探程度一直都很低,因此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实施。常规的油气勘探方法不能克服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施详细勘探,也就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而遥感找油技术能够克服这一困难,其主要是利用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挖掘构造、烃类微渗漏信息,圈定或预测油气有利区。遥感找油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勘探技术,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等方面的优势。综上所述,利用遥感找油技术对西藏地区进行勘探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西藏地区措勤和比如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岩性、地层、构造和油气微渗漏等遥感解译的难点,制定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技术路线。通过对野外踏勘路线上岩性、地层和线性构造的观察,归纳出不同岩性、地层和线性构造在遥感影像图上的特征,建立了岩性、地层和线性构造解译标志,完成了措勤和比如盆地岩性、地层、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解译。针对油气检测这一目标,本文系统总结了烃类微渗漏现象及其引起的地表蚀变异常。通过对措勤和比如盆地不同位置油气点不同波段进行比值分析,提出了研究区烃类微渗漏遥感指示标志,并采用比值法、融合法、主成分分析法(羟基/铁质)及热惯量计算法提取措勤和比如盆地已知油气点和伦坡拉盆地油藏区上方的烃类微渗漏异常信息,分析油气异常信息与已知油气点和油藏的关系。依据遥感解译结果圈定油气非异常区,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地质资料预测勘探有利区。论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①根据不同岩性、地层的遥感影像特征,建立了措勤和比如盆地岩性、地层解译标志,修编了措勤和比如盆地的地质图。碎屑岩色彩呈浅灰色、浅黄色、浅紫色等,显层理;碳酸盐岩色彩呈淡黄色、浅灰黄色、棕红色等,色调均匀,显层理;火山碎屑岩色彩呈浅灰绿色、浅红色、棕色等,色调不均,呈粗斑状影纹图案;岩体色彩呈淡黄色、浅褐黄色、淡黄色等,呈斑状或圆形影纹图案。②通过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遥感解译,发现长度大于50km的断层46条、30~50km的断层193条;环形梅造120个,其中措勤盆地73个,比如盆地47个。③通过对措勤和比如盆地不同位置油气点不同波段进行比值分析,查明了不同位置油气点TM1/TM3、TM2/TM3和TM5/TM7的值变化不大,提出了研究区烃类微渗漏遥感指示标志为碳酸盐矿化、粘土矿化和红层褪色。④采用比值法、融合法、热惯量计算法及去干扰主成分法(羟基/铁质)提取已知油气点和伦坡拉盆地已知油气藏区遥感油气异常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遴选出去干扰主成分法(羟基/铁质)的提取结果可靠性最高。⑤通过遥感技术与传统的石油地质方法,指出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利用遥感技术圈定面积超过1000km2重点一级非异常区5处,结合措勤和比如盆地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成油气地质条件,指出比如—伯列蝉—许巴—边坝、矢哪荣勒—白比定勒—顿巴所圈定的区域为一类油气勘探有利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地质源温室气体 |
| 2 气体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与研究内容 |
| 2.1 气体地球化学及其研究领域 |
| 2.2 化学组成 |
| 2.3 同位素组成 |
| 2.4 源区判识 |
| 3 地质源温室气体野外观测与样品采集 |
| 3.1 野外观测与测量方法 |
| (1)密闭气室法。 |
| (2)气体化学法。 |
| (3)水化学法。 |
| (4)飞行器实地测量法。 |
| (5)遥感技术。 |
| (6)通量塔法。 |
| (7)海洋底水原位探测技术。 |
| 3.2 样品采集和采样工具 |
| 3.3 实验室测试方法 |
| 4 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与研究现状 |
| 4.1 火山-地热区 |
| 4.2 地震断裂带 |
| 4.3 沉积盆地 |
| 4.4 近海海域温室气体释放 |
| 4.5 可燃冰与煤自燃 |
| 4.6 地球深部碳循环与温室气体 |
| 4.7 CO2地质封存与应用 |
| 5 亟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发展前景 |
| 5.1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
| 5.2 优化野外检测与样品采集 |
| 5.3 提升综合科学研究水平 |
| 5.4 加强地质源甲烷调查研究 |
| 0 引言 |
| 1 沃溪矿区地质概况 |
| 2 烃汞叠加晕试验方法及背景场特征 |
| 2.1 试验方法 |
| 2.1.1 土壤中烃汞组分富集层位、富集粒级(含岩石) |
| 2.1.2 烃汞构造叠加晕工作方法 |
| 2.1.3 烃汞土壤剖面测量工作方法 |
| 2.2 烃汞背景场特征 |
| 3 已知矿区不同地质体烃汞异常场特征 |
| 3.1 矿体及近围烃汞分布特征 |
| 3.2 矿体构造原生叠加晕特征 |
| 3.3 矿体上方土壤烃汞叠加异常特征 |
| 3.3.1 土壤元素相关性分析 |
| 3.3.2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 4 预测区土壤烃汞综合异常场特征及成矿预测 |
| 4.1 烃汞叠加异常特征 |
| 4.1.1 红岩溪矿段 |
| 4.1.2 马儿桥矿段 |
| 4.2 成矿预测及验证情况 |
| 5 分析与探讨 |
| 6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含油气盆地微渗漏甲烷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 1.3 含油气盆地微渗漏甲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大宛齐油田区域概况 |
| 2.1 地理状况 |
| 2.2 地质背景 |
| 2.2.1 构造特征 |
| 2.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
| 3 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 |
| 3.1 野外采样 |
| 3.1.1 通量样品采集及监测 |
| 3.1.2 油气藏壤中气采集 |
| 3.1.3 土壤样品采集 |
| 3.2 实验测试 |
| 3.2.1 壤中气组成分析 |
| 3.2.2 土壤热释烃分析 |
| 3.2.3 同位素分析 |
| 4 结果与讨论 |
| 4.1 前期通量监测 |
| 4.2 通量数据的地质解析 |
| 4.2.1 剖面1分析 |
| 4.2.2 剖面2分析 |
| 4.2.3 剖面3分析 |
| 4.2.4 小结 |
| 4.3 通量与壤中气和热释烃关系 |
| 4.3.1 甲烷释放通量与壤中气甲烷浓度关系 |
| 4.3.2 甲烷释放通量与热释烃甲烷浓度关系 |
| 4.3.3 小结 |
| 4.4 大宛齐油田释放甲烷的来源示踪 |
| 4.4.1 大宛齐油田深层剖面壤中气组成变化规律 |
| 4.4.2 大宛齐油田深层剖面壤中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变化规律 |
| 4.4.3 大宛齐油田土壤热释烃组成变化规律 |
| 4.5 冬季甲烷地表通量测试 |
| 4.6 甲烷释放通量估算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 0 引言 |
| 1 土壤游离烃测量 |
| 1.1 研究区概况 |
| 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
| 2 土壤游离烃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 2.1 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
| 2.2 油气田上方化探异常模式 |
| 3 土壤游离烃技术的应用 |
| 3.1 油气藏位置、性质的预测 |
| 3.2 油气藏保存条件分析 |
| 3.3 利用轻烃i C4/n C4、i C5/n C5值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微生物油气勘探概述 |
| 1.1.1 油气资源及供求形势 |
| 1.1.2 油气资源勘探技术 |
| 1.1.3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 |
| 1.2 环境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研究技术 |
| 1.2.1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
| 1.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 1.2.3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1.2.5 基因芯片 |
| 1.2.6 高通量测序技术 |
| 1.2.7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
| 1.3 油气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
| 1.3.1 石油及其衍生物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1.3.2 轻烃微渗漏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1.4 我国主要陆地油气田概况 |
|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土壤样品采集及理化性质分析 |
| 2.1.1 油气田土壤样品采集 |
| 2.1.2 土壤气体样品采集 |
| 2.1.3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
| 2.1.4 土壤样品及气体样品中烃含量及组分测定 |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 2.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 2.3.1 培养基 |
| 2.3.2 主要化学试剂 |
| 2.3.3 酶及其他分子试剂 |
| 2.3.4 所用引物 |
| 2.3.5 所用菌株及质粒 |
| 2.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 2.5 丁烷富集培养实验 |
| 2.6 DGGE分析 |
| 2.6.1 16S rRNA基因V3区片段的扩增 |
| 2.6.2 扩增产物的纯化 |
| 2.6.3 DGGE凝胶制备及电泳检测 |
| 2.7 稳定同位素标记培养实验 |
| 2.7.1 样品培养 |
| 2.7.2 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及DNA的纯化回收 |
| 2.7.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 2.8 Illumine Mi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 2.8.1 测序流程 |
| 2.8.2 数据质控 |
| 2.8.3 数据分析 |
| 2.9 SDIMO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 |
| 2.9.1 SDIMO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
| 2.9.2 扩增产物连接及转化 |
| 2.9.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PCR验证 |
| 2.9.4 克隆子测序及克隆文库的评估、分析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油气田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特征 |
| 3.2 油气田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 |
| 3.2.1 油气田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 |
| 3.2.2 不同油气田土壤样品细菌群落β多样性分析 |
| 3.2.3 油气田土壤样品细菌组成特征 |
| 3.2.4 小结 |
| 3.3 基于DNA-SIP技术研究油气田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 |
| 3.3.1 培养时间的优化 |
| 3.3.2 普通丁烷培养后江汉油田、普光气田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 3.3.3 DNA-SIP技术分析普光气田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 |
| 3.3.4 小结 |
| 3.4 轻烃降解基因SDIMO多样性研究 |
| 3.4.1 克隆文库的构建 |
| 3.4.2 克隆文库多样性指数分析 |
| 3.4.3 SDIMO基因组成分析 |
| 3.4.4 小结 |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 4.1 讨论 |
| 4.1.1 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多样性具有特殊性 |
| 4.1.2 油气藏的潜在指示菌 |
| 4.1.3 轻烃微渗漏环境中SDIMO基因多样性及组成具有特异性 |
| 4.1.4 微生物油气勘探的策略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主要工作量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范围及交通位置 |
| 2.2 研究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
| 2.3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 2.3.1 构造和地层 |
| 2.3.2 储层 |
| 第3章 遥感油气研究基础 |
| 3.1 遥感直接找油理论基础 |
| 3.2 烃物质运移方式 |
| 3.2.1 渗漏运移 |
| 3.2.2 水动力运移 |
| 3.2.3 扩散运移 |
| 3.3 遥感直接找油指示标志 |
| 3.3.1 土壤异常表现及光谱特征 |
| 3.3.2 植被的光谱异常表现 |
| 3.4 热红外地热异常表现 |
| 第4章 遥感数据预处理 |
| 4.1 遥感数据源 |
| 4.2 .ASTER多光谱图像预处理 |
| 4.2.1 Crosstalk校正 |
| 4.2.2 辐射定标 |
| 4.2.3 大气校正 |
| 4.2.4 去边框 |
| 4.2.5 干扰信息去除 |
| 4.2.5.1 植被和水体去除 |
| 4.2.5.2 云层、阴影的去除 |
| 第5章 烃蚀变矿物信息提取 |
| 5.1 各蚀变矿物波谱特征 |
| 5.1.1 粘土矿物波谱特征 |
| 5.1.2 碳酸盐矿物波谱特征 |
| 5.1.3 铁离子矿物波谱特征 |
| 5.2 烃蚀变信息提取方法 |
| 5.2.1 波段比值法 |
| 5.2.2 主成分分析法(PCA) |
| 5.3 ASTER数据油气异常信息提取 |
| 5.3.1 粘土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
| 5.3.2 碳酸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
| 5.3.3 铁离子矿物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
| 5.4 热红外反演油气异常 |
| 5.5 疑似油气区圈定 |
| 5.5.1 研究区烃蚀变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
| 5.5.2 研究区温度异常及油气疑似区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 第2章 油砂遥感理论依据 |
| 2.1 烃类微渗漏理论基础 |
| 2.2 油砂组分光谱响应机理 |
| 2.3 油砂藏区地表异常遥感探测机制分析 |
| 第3章 油砂藏区地表遥感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 3.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选取 |
| 3.2 油砂藏区 VNIR 谱段地表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
| 3.3 油砂藏区 TIR 谱段地表异常提取方法研究 |
| 第4章 油砂组分基团的光谱响应研究 |
| 4.1 油砂样品采集及光谱测试 |
| 4.2 油砂光谱吸收特征量化研究 |
| 4.3 油砂光谱响应特征的遥感影像应用 |
| 第5章 油砂遥感提取模式及光谱响应应用研究 |
| 5.1 无先验知识的油砂遥感提取模式 |
| 5.2 基于油砂组分特征的遥感提取模式 |
| 5.3 油砂组分光谱响应应用研究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1.2.1 火山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进展 |
| 1.2.2 火山岩岩性及岩相研究现状 |
| 1.2.3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
| 1.2.4 火山岩储层裂缝研究 |
| 1.2.5 火山岩储层评价与预测 |
| 1.2.6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
| 1.2.7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
| 1.2.8 火山岩油气藏成藏研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主要工作量 |
| 1.5 主要创新成果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 2.2 中拐凸起构造特征 |
| 2.2.1 区域构造位置 |
| 2.2.2 地层特征 |
| 2.2.3 构造特征 |
| 2.3 构造演化历史 |
| 2.4 勘探现状 |
| 第3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与岩相特征 |
| 3.1 火山岩地化特征及喷发环境 |
| 3.1.1 主量元素特征 |
| 3.1.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 3.1.3 岩浆源区性质及喷发环境 |
| 3.2 火山岩岩性特征 |
| 3.2.1 火山熔岩 |
| 3.2.2 火山碎屑岩 |
| 3.2.3 侵入岩 |
| 3.3 火山岩岩性识别 |
| 3.3.1 地球物理测井法 |
| 3.3.2 遗传BP神经网络法 |
| 3.4 火山岩岩相特征 |
| 3.4.1 火山岩相模式及类型 |
| 3.4.2 单井相分析 |
| 3.4.3 剖面相分布 |
| 3.4.4 优势岩相分布 |
| 第4章 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与预测 |
| 4.1 裂缝发育特征 |
| 4.1.1 裂缝类型 |
| 4.1.2 裂缝发育特征 |
| 4.1.3 裂缝延伸方位 |
| 4.2 裂缝期次及形成机制 |
| 4.2.1 岩心裂缝特征反映裂缝期次 |
| 4.2.2 岩石声发射试验反映裂缝形成期次 |
| 4.2.3 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裂缝期次 |
| 4.2.4 裂缝成因机制 |
| 4.3 裂缝测井识别与评价 |
| 4.3.1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
| 4.3.2 裂缝发育单井解释 |
| 4.3.3 裂缝发育连井对比 |
| 4.4 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 |
| 4.4.1 基于地质类比法的裂缝预测 |
| 4.4.2 基于岩石破裂程度理论的裂缝预测 |
| 4.4.3 基于地球物理技术的裂缝预测 |
| 4.4.4 裂缝综合预测与评价 |
| 4.5 裂缝有效性及有效裂缝发育区 |
| 4.5.1 裂缝有效性 |
| 4.5.2 有效裂缝发育区 |
|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
|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
| 5.1.1 原生储集空间 |
| 5.1.2 次生储集空间 |
| 5.2 火山岩孔渗分析 |
| 5.2.1 储层物性特征 |
| 5.2.2 储层孔渗分析 |
| 5.3 火山岩孔隙结构 |
| 5.4 风化壳(古地貌)发育特征及展布 |
| 5.5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因 |
| 5.5.1 成岩作用类型 |
| 5.5.2 成岩阶段划分 |
| 5.5.3 储层成因 |
| 第6章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与综合评价 |
| 6.1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 |
| 6.1.1 岩性(岩相) |
| 6.1.2 构造运动 |
| 6.1.3 风化淋滤作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 |
| 6.1.4 成岩作用 |
| 6.2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 |
| 6.2.1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
| 6.2.2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 |
| 第7章 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优选 |
| 7.1 火山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 7.1.1 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1.2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1.3 岩性岩相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1.4 不整合面(风化淋滤)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1.5 继承性古隆起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1.6 盖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 7.2 火山岩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
| 7.2.1 火山岩成藏模式 |
| 7.2.2 火山岩油气富集规律 |
| 7.3 有利勘探目标区优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附图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科学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2.1 国内外岩性、油气遥感研究现状与进展 |
| 1.2.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 |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 2.1.1 措勤盆地地层系统 |
| 2.1.2 比如盆地地层系统 |
| 2.2 构造特征 |
| 2.2.1 措勤盆地构造特征 |
| 2.2.2 比如盆地构造特征 |
| 2.3 构造与沉积演化 |
| 2.3.1 措勤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
| 2.3.2 比如盆地构造与沉积演化 |
| 第三章 遥感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
| 3.1 遥感数据源 |
| 3.1.1 Landsat ETM~+ |
| 3.1.2 ASTER |
| 3.1.3 QuickBird |
| 3.2 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
| 3.3 遥感数据的前期处理工作 |
| 3.3.1 ETM数据购买与处理 |
| 3.3.2 样品光谱测试与分析 |
| 第四章 措勤和比如盆地岩性/地层遥感解译 |
| 4.1 岩性/地层解译遥感基础 |
| 4.2 遥感岩性/地层解译标志 |
| 4.2.1 岩性识别基本原则 |
| 4.2.2 野外岩性/地层遥感图像特征 |
| 4.2.3 遥感图像地层/岩性解译标志 |
| 4.3 措勤盆地和比如盆地岩性/地层遥感解译 |
| 4.4 措勤和比如盆地地层分析 |
| 4.4.1 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 |
| 4.4.2 白垩纪地层发育情况 |
| 第五章 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遥感解译 |
| 5.1 构造遥感解译基础 |
| 5.2 构造识别基本原则与遥感解译标志 |
| 5.2.1 原则方法 |
| 5.2.2 遥感解译标志 |
| 5.3 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解译流程 |
| 5.4 措勤和比如盆地线性构造分析 |
| 5.4.1 措勤盆地线性构造分析 |
| 5.4.2 比如盆地线性构造特征 |
| 5.5 措勤和比如盆地环形构造分析 |
| 5.5.1 措勤盆地环形构造分析 |
| 5.5.2 比如盆地环形构造分析 |
| 第六章 措勤和比如盆地油气微渗漏信息遥感解译 |
| 6.1 油气遥感解译基础 |
| 6.1.1 烃类物质微渗漏信息的地表响应 |
| 6.1.2 多光谱遥感油气勘探 |
| 6.1.3 油气遥感信息提取基本原则 |
| 6.2 油气点遥感特征分析与信息提取 |
| 6.2.1 基本原理 |
| 6.2.2 分析处理流程 |
| 6.2.3 油气点整理 |
| 6.2.4 叠加处理 |
| 6.2.5 规律分析 |
| 6.2.6 信息提取 |
| 6.2.7 结果处理 |
| 6.2.8 结果分析 |
| 6.3 遥感波段融合色调异常提取 |
| 6.3.1 基本原理与流程 |
| 6.3.2 具体处理过程 |
| 6.3.3 结果分析 |
| 6.4 高光谱高分辨率数据解译分析 |
| 6.4.1 高光谱高分辨率数据 |
| 6.4.2 解译结果分析 |
| 6.5 热惯量异常分析 |
| 6.5.1 基本原理 |
| 6.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 6.6 羟基/铁质异常提取 |
| 6.6.1 基本原理 |
| 6.6.2 主成分分析法 |
| 6.6.3 基于主分量门限化技术 |
| 6.6.4 基本流程 |
| 6.6.5 处理过程 |
| 6.6.6 结果分析 |
| 6.7 提取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 |
| 6.7.1 异常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
| 6.7.2 不同方法提取信息对比分析 |
| 6.7.3 已知油气点异常特征及分析 |
| 6.7.4 伦坡拉盆地异常特征及分析 |
| 6.7.5 异常信息综合处理 |
| 6.7.6 油气点、遥感异常信息与地层及构造相关性分析 |
| 6.8 油气非异常区圈定 |
| 第七章 措勤和比如盆地油气潜力分析 |
| 7.1 措勤盆地油气潜力分析与有利区预测 |
| 7.1.1 烃源条件 |
| 7.1.2 储层条件 |
| 7.1.3 盖层条件 |
| 7.1.4 有利区块的预测 |
| 7.2 比如盆地油气潜力分析与有利区预测 |
| 7.2.1 烃源条件 |
| 7.2.2 储层条件 |
| 7.2.3 盖层条件 |
| 7.2.4 有利区块的预测 |
| 第八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