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鸿州[1](2019)在《三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农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杀菌剂,尤其是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获得快速发展。杀菌剂在长期使用后可能有残留物迁移到水体环境,有必要就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SDHI类杀菌剂对鱼类具有潜在的毒性,然而关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信息还很有限。鉴于此,本文通过应用斑马鱼胚胎和成鱼作为模式生物开展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探讨它们对非靶标生物斑马鱼的潜在毒性和作用机制。(1)通过96小时急性暴露试验,揭示这三种杀菌剂导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形态变化,孵化失败和死亡。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胚胎孵化抑制的96小时半数效应浓度值分别是0.039,0.21和3.41 mg/L,对胚胎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是0.041,0.24和3.69 mg/L。(2)通过急性发育毒性试验,揭示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多个方面造成影响。(1)干扰胚胎发育相关基因bmp2b,gh1,ghra和igf1的表达,导致仔鱼体长较短。(2)干扰仔鱼ATP,NO,NOS,CaN,AChE和EPI,影响胚胎的自主运动和仔鱼的自由运动。(3)干扰心脏发育相关基因cyp26a1和myh7的表达,扰乱心跳速率。(4)干扰仔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af1,baxa,bbc3,bcl2a,casp3a,caspb和tp53,诱导细胞凋亡。(5)影响仔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ROS和MDA含量增加。(6)抑制仔鱼中SDH活性。(7)对仔鱼中T4和T3含量产生干扰。(8)干扰仔鱼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cl34a.4,cxcl18b,ifnphi1,il6,il6r,loxa,nos2a和tnfa的表达。(3)通过对成年斑马鱼的4天急性毒性试验和7天暴露后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示物,探讨这三种杀菌剂急性暴露对成鱼生存和氧化应激的影响。(1)急性暴露影响成鱼的形态和运动,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成鱼的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值分别为0.065,0.33和2.60 mg/L。(2)7天毒性暴露影响成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4)通过对成年雌性斑马鱼的30天慢性暴露试验,探讨这三种杀菌剂对雌鱼的慢性毒性效应。试验表明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的30天暴露对成年雌鱼的氧化应激,内分泌,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和肠道组织形态造成影响。(1)影响雌鱼中抗氧化标志物CAT,GST,POD和SOD的活性以及GSH含量,引起MDA含量增加。(2)引起T4含量升高,T3含量下降。(3)导致T,E2含量下降。(4)诱导NO,NOS,CaN和EPI增加,抑制ATP和AChE活性。(5)抑制SDH活性。(6)引起肠道绒毛损伤。综上,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吡唑萘菌胺和氟唑环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均表现出毒性。在本文中其毒性主要表现为急性致死、发育抑制、诱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肠道损伤等。因此,这类杀菌剂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影响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徐建亚[2](2017)在《生半夏胚胎发育毒性及其复方配伍减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提出中药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具有降逆止呕的功效,其复方“干姜人参半夏丸”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虽自古认为半夏生用有毒,但生半夏及其配伍后复方是否有胚胎发育毒性尚不明确。为此,我们开展了如下三部分实验:首先,我们采用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考察了生半夏粉的胚胎发育毒性以及干姜人参半夏粉的配伍减毒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生半夏粉(2.275g/kg/d)连续给药14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孕小鼠体重显着下降,肾脏病变明显,血液和脾脏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显着(P<0.05);致畸敏感期(妊娠第6.5-15.5 d)给药10 d后导致孕鼠心、肾组织病变明显,妊娠第18.5 d体重及宫外增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胎仔身长显着降低(P<0.05)。而对应剂量的干姜人参半夏粉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生半夏粉有明显的母体和胚胎毒性,干姜、人参配伍对生半夏有解毒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了生半夏的胚胎发育毒性机制。妊娠第6.5-8.5d灌胃给予小鼠生半夏粉,第9 d采集药物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小鼠原肠胚,运用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分析两组差异显着蛋白(DAPs),采用多组学数据分析工具OmicsBean(http://www.omicsbean.cn)对153个DA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了部分DAPs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47.4%的DAPs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显着富集于黑质发育过程及多条退行性疾病通路。研究结果提示生半夏粉引起神经系统发育相关蛋白(如TWSG1,BASP1)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其导致小鼠胚胎发育毒性的潜在机制。最后,我们又采用非标记定量(Label-free)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了生半夏粉以及干姜人参半夏粉干预前后小鼠原肠胚的差异蛋白质组,以及相应的含药血清干预前后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的差异蛋白质组。结果在胚胎组织及mESC中分别鉴定到163和197个DAPs,体内外差异蛋白质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干姜人参半夏粉干预后,DAPs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占比例显着减少,而散在分布于呼吸、心室、神经、骨、内皮和眼等多个系统的发育过程,并显着富集于Wnt、Hippo发育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提示干姜人参半夏复方可能通过调控发育Wnt、Hippo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缓减生半夏粉引起的神经发育毒性,从而起到配伍减毒的功效。综上所述,本论文确认了生半夏的胚胎发育毒性和干姜人参半夏复方的配伍减毒效应;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首次发现生半夏的潜在胚胎毒性机制可能在于其引起了小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异常;干姜、人参与生半夏配伍后可能通过调控Wnt、Hippo发育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发挥配伍减毒的功效。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合理应用半夏及其复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及国际化交流。
高玉红,石艳丽,李晓云,宋铭忻[3](2013)在《多拉菌素浇泼剂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察多拉菌素浇泼剂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及小鼠精子畸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于小鼠最高剂量30 mg·kg-1BW时,无致畸性,无遗传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多拉菌素浇泼剂是一种新型治疗动物寄生虫病较为安全的局部外用药物,适合在兽医临床上推广应用。
陈贤均,赵红刚,单士刚,马萍[4](2010)在《辛硫磷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作用》文中指出辛硫磷(phoxim),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谱广的有机磷杀虫剂。因其对光不稳定,叶面残留期短,地下残效期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水稻、小麦、花生等重要农作物的虫害防治,甚至用于防治仓库害虫、卫生害虫和渔业害虫,使用十分广泛。目前,有关辛硫磷的研究主要在其残留检测,生产工艺,单用或与其他农药
陈贤均,赵祖国[5](2010)在《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农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防止病虫害、保持农产品产量,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农药使用不规范和监督管理不力,使得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长期而普遍存在。通常,人们比较关注农药对职业性接触人群的
杨小芝,刘国良,郭嘉林[6](2009)在《氟铃脲对小鼠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氟铃脲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选取55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组以不同LD50剂量氟铃脲对小鼠经口灌胃染毒,阴性对照组以5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经口灌胃,阳性对照组以40mg/kg剂量磷酰胺腹腔注射。末次染毒6h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按常规制片制备骨髓细胞和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分析小鼠骨髓细胞和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结果]氟铃脲各剂量染毒组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285,0.502,0.144,0.198,0.159,0.471,1.003,P﹥005),各剂量染毒组初级精母细胞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早熟分离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72,0.714,2.274,P﹥005)。[结论]在本实验剂量下未观察到氟铃脲对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诱发作用。
尹晓辉[7](2008)在《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分子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作为人类的生产物资,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替代。随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农药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成为人类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农药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农药残留引起的贸易争端悬而未决,生物种群的日渐衰退甚至濒临灭绝,尤其是两栖动物的灭绝速度非常之快,令人吃惊。随着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专家对农药的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十分关注,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生态毒理学研究是生态风险评价重要的科学基础,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代表性的生物个体或群体进行研究。两栖动物在环境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看,两栖类处于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重要地位;从环境生态监测角度看,两栖类对环境污染物非常敏感:从模式生物角度来看,国外选用了非洲爪蟾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各种环境化学物质筛选和评价。随着对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重要性的深入了解,在环境毒理学的模式生物不可替代的情况下,也要进行野外生物物种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因此,本论文选用农田目前大量使用的几种杀虫剂(毒死蜱、二嗪磷和氟虫腈)和除草剂(乙草胺、丁草胺、百草枯、二氯喹啉酸和氯嘧磺隆),以国内农田和湿地环境生态中普遍存在的两栖动物——中华蟾蜍这种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农药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研究,初步评价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毒性效应。(1)一般毒性效应评价: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毒性强度,并且明确了毒物浓度与蟾蜍蝌蚪死亡率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对中华蟾蜍蝌蚪的毒性分别为毒死蜱和丁草胺属于高毒农药;二嗪磷和乙草胺属于中等毒性;二氯喹啉酸、百草枯和氯嘧磺隆属于低毒。从以上几种农药中选毒死蜱、乙草胺进行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的0.1 mg/l毒死蜱和乙草胺处理组的中华蟾蜍蝌蚪体长的日增长率与对照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这两种农药对蝌蚪有慢性毒性风险。(2)致突变效应研究:运用微核实验检测几种农药对蝌蚪血细胞染色体损伤,结果显示毒死蜱、二嗪磷、乙草胺、丁草胺和百草枯高浓度处理组血细胞微核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氟虫腈、氯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处理组血细胞微核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没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农药处理组的核异常率,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毒死蜱、二嗪磷、乙草胺、丁草胺和百草枯的处理浓度与细胞核异常率呈线性相关性,说明剂量-反应关系。通过彗星实验检测几种农药对蝌蚪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毒死蜱、二嗪磷、氟虫腈、乙草胺、丁草胺和百草枯的处理浓度与彗星Oliver尾矩呈线性相关,并且与对照差异显着(P<0.01);氯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均在较低浓度处理时,与对照差异显着。结果表明毒死蜱、二嗪磷、丁草胺、乙草胺和百草枯对中华蟾蜍蝌蚪具有遗传毒性,氟虫腈、二氯喹啉酸和氯嘧磺隆不引起染色体损伤,但对DNA损伤有更复杂的作用机理。(3)生殖发育毒性效应研究:通过精子畸形实验研究了农药毒死蜱、二嗪磷、丁草胺、百草枯和乙草胺对雄性中华蟾蜍生殖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毒死蜱、二嗪磷、丁草胺和百草枯各处理组均引起精子畸形,其中毒死蜱、二嗪磷和百草枯处理浓度与精子畸形率有剂量-相关性,说明这精子畸形实验结果为阳性。通过胚胎致畸实验研究几种农药的胚胎发育毒性,结果显示:农药毒死蜱、氟虫腈、二嗪磷、丁草胺、二氯喹啉酸、氯嘧磺隆和乙草胺TI值分别为:0.64,1.30,1.33,0.39,0.45,0.33和0.55,均小于1.5。因此,对中华蟾蜍的胚胎发育可能不具有致畸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继续深入。以成年蟾蜍(雌雄分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法,低剂量连续曝露10 d,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农药对中华蟾蜍的分子致突变效应、致癌作用和细胞凋亡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DNA链断裂的检测:通过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几种低剂量农药影响蟾蜍血细胞和肝细胞DNA链断裂情况。结果显示,0.05 mg/kg毒死蜱、二嗪磷和百草枯连续处理10 d后,彗星实验数据得出雄性蟾蜍血细胞和肝细胞彗星Oliver尾矩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并且肝细胞彗星Oliver尾矩显着大于血细胞的;雌性蟾蜍血细胞和肝细胞彗星Oliver尾矩(除百草枯外),均与对照的彗星Oliver尾矩没有显着差异。0.01 mg/kg丁草胺和乙草胺处理组的雄性和雌性蟾蜍血细胞彗星Oliver尾矩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低剂量的毒死蜱、二嗪磷、丁草胺、乙草胺和百草枯连续处理中华蟾蜍,对血细胞和肝细胞DNA链有断裂作用。(2)DNA-蛋白质交联的检测:DNA-蛋白质交联可以作为生物体潜在突变的分子标志物,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致癌作用机理。实验通过加入蛋白酶K后过夜孵育,改良彗星实验实现检测DPC,用加入蛋白酶K前后的处理组彗星尾矩的比值反映DNA-蛋白质交联作用强度。统计分析TE处理组和PK处理组的彗星尾矩,求出比值。结果显示0.1 mg/kg处理组PK/TE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大小依次为百草枯、毒死蜱、丁草胺和乙草胺。结果表明这几种农药对蟾蜍(雄性)血细胞产生DNA-蛋白质交联作用。(3)DNA碱基突变的检测:RAPD-PCR对于检测DNA碱基序列突变作用有较高的优越性,通过实验优化RAPD-PCR反应条件,检测中华蟾蜍肝细胞DNA多态性,筛选出两个引物(S1,S8),并对反应扩增产物分析统计,引物S1扩增毒死蜱、二嗪磷和百草枯处理后的蟾蜍肝细胞DNA的产物与对照有差异,出现明显的谱带增加或消失现象;引物S8扩增丁草胺、乙草胺和阳性对照,出现明显的谱带增加或消失现象。说明以上农药可能对DNA碱基序列突变有一定的贡献。(4)DN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致癌物常常对DNA甲基化水平产生影响。实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几种农药对蟾蜍肝细胞和生殖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0.1 mg/kg的毒死蜱和百草枯处理组的肝细胞(雄)和精细胞DNA水平与对照相比显着差异(P<0.01);二嗪磷处理组的精细胞DNA甲基化水平与对照差异显着(P<0.01)。(5)细胞凋亡的研究: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指有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机制,主要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而发生的细胞自然死亡过程。DNA损伤是诱发细胞凋亡的一个诱因。通过Giemsa-Wright染色法和彗星实验检测较高浓度处理的中华蟾蜍蝌蚪血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显示毒死蜱、百草枯、丁草胺和乙草胺的浓度与血细胞凋亡指数呈一定的剂量关系效应,并且与对照差异显着(P<0.01),二嗪磷处理组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通过DNA-Lander实验法检测低剂量农药对中华蟾蜍肝细胞的凋亡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图片显示,0.1 mg/kg毒死蜱、百草枯、丁草胺和乙草胺处理组的肝细胞均在180-200bp产生小的DNA片段,结果表明这几种农药低剂量连续曝露诱导肝细胞凋亡。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几种杀虫剂和除草剂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及其评价,得出毒死蜱、二嗪磷、丁草胺和百草枯具有生殖毒性和致突变效应,并诱导细胞凋亡;乙草胺具有致突变效应,并诱导细胞凋亡。研究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思路,并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致突变效应类型和机理。论文认为在未来的野外生态毒理检测中,可以将RAPD-PCR作为首要的生物检测指标,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通过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组合作为鉴定污染物致突变效应的手段,辅以DNA甲基化和DNA蛋白质交联试验进一步检测致癌作用和DNA损伤类型。本论文为中华蟾蜍的野外生态毒理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数据。
康菊芳,曾明,关岚,郭晋敏,陈鹏,钟才高[8](2008)在《草甘膦对小鼠的致突变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研究草甘膦对小鼠的致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骨髓微核试验:以不同剂量(2320、1160、580mg/kg)的草甘膦分2次经口灌胃染毒小鼠,每次间隔24h,于末次染毒后6h处死小鼠,检测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雄性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设1160、580、290mg/kg的3个草甘膦剂量组,经口灌胃连续染毒5d,于首次染毒后第1、4周分2批处死动物,常规观察精子畸形率、精子数和睾丸、附睾重量及其脏器系数的变化。两种实验同时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阳性对照组(CP40mg/kg)结果:2320mg/kg剂量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染毒剂量与骨髓微核率呈现剂量依赖关系(r=0.588,P<0.01)。草甘膦染毒后1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580mg/kg、1160mg/kg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增加而精子数减少(P<0.05,P<0.01),1160mg/kg剂量组的附睾重量及附睾系数明显下降(P<0.05);草甘膦染毒后4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160mg/kg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增高,精子数减少(P<0.05),睾丸和附睾重量减轻。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草甘膦对小鼠具有生殖毒性并具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
盛文胜[9](2007)在《蜂胶中黄酮的提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对蜂胶中黄酮的提取、测定、分离、产品的开发应用以及产品的毒性、功能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蜂胶中的黄酮,通过实验得到了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浓度95%、温度35℃、固液比1:10、提取时间20min。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蜂胶中有效成分,以萃取率为指标,得到了蜂胶有效成分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50kg/h,萃取时间4小时,萃取率最高达到37.50%。乙醇提取蜂胶中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95%、固液比1:8、提取时间24小时、提取温度25℃,采用160—200目磷酸型活性炭在60℃下搅拌1h脱铅,采用-18℃冷冻8h后过滤除蜡,得到的蜂胶提取物铅含量在0.4ppm以下,蜂蜡含量在0.2%以下。采用三种分光光度比色法和HPLC法对乙醇提取物和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黄酮进行比较测定,得到415nm比色法的结果为5341mg/100g—8080mg/100g和1990mg/100g—2316mg/100g在四种方法中测得的结果最低,不符合测定要求,360nm比色法高于HPLC法较为合理。510nm比色法测定的乙醇浸泡提取物中黄酮的结果最高为41388mg/100g—45998mg/100g,但是超临界CO2萃取物中的黄酮为6752—7667mg/100g。考虑到保健食品的竞争性最终确定510nm比色法为测定蜂胶产品黄酮含量的方法。通过对蜂胶乙醇提取物和超临界CO2萃取物的GC-MS黄酮成分统计分析得出总共测出11种黄酮,蜂胶乙醇提取物中含有9种,相对含量为39.73%,超临界CO2萃取物中6种,相对含量为25.32%,其中4种为两者共有。采用较低浓度酒精溶液分离蜂胶中较强极性的黄酮类物质的小试得率为22.5%,中试得率在20%以上,该方法能够富集部分黄酮,为开发高黄酮含量的蜂胶保健食品提供了原料。采用冷冻、结晶、过滤、溶解、重结晶的方法处理蜂胶乙醇提取物,能够分离得到较高含量的黄酮类化合物,经过红外光谱和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此类化合物中的柯因纯度较高。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现蜂胶软胶囊内容物或蜂胶液产品中有黄色的沙状物质,通过该分离和鉴定方法,可以确定该黄色的沙状物质的成分。采用蜂胶分离物进行了蜂胶新产品的开发,通过实验得到人参蜂胶液的最佳配方为7.5%蜂胶乙醇提取物,4%的人参提取物,30%PEG400,58.5%的75%的食用酒精;高含量蜂胶软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蜂胶乙醇提取物30%,PEG40050.5%,甘油14.5%,纯化水5%;油溶蜂胶软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蜂胶乙醇提取物20%,大豆油61%,蜂蜡6.5%,卵磷脂2.5%,淀粉10%。并且采用此配方进行中试,对中试的三批样品置于38℃和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中连续观察三个月,其功效成分和卫生学等指标均符合稳定要求。人参蜂胶液急性毒理试验LD50均大于20ml/kgBW,属无毒级。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的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结果所检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人参蜂胶液功能实验: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实验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呈阳性结果;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呈阳性结果。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实验抗体生成细胞实验呈阳性结果;小鼠半数溶血值测定结果呈阳性。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实验呈阳性结果;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呈阳性结果。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呈阳性。由以上结果判定样品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韩宁[10](2007)在《羟基脲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羟基脲(Hydroxyurea,HU)是迄今为止惟一用于临床的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R)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黑色素瘤、髓性白血病及卵巢肿瘤等。近年来HU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其生殖毒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为止对HU雄性生殖毒性的研究较少,未见系统的雄性生殖系统毒性研究资料。本研究以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综合评价HU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HU生殖系统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室数据,并为临床治疗过程中安全使用HU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雄性小鼠经腹腔注射建立动物模型,HU剂量组分别为100mg/kg、200mg/kg和400mg/kg,并设对照组,连续给药5d,首次给药14d后利用组织病理学技术、精子质量检测、早期精细胞微核试验、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联合评价HU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200mg/kg和400mg/kg HU组小鼠各天体重均明显降低(P<0.01),且5d体重增长量明显减小(P<0.01),400mg/kg组小鼠14d体重增长量明显减小(P<0.01);2.HU染毒后的小鼠睾丸重量和其脏器系数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200mg/kg和400mg/kg HU组小鼠附睾重量和其脏器系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HU可以导致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各级生精细胞数量减少;4.精子质量检测表明,HU对小鼠精子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HU各剂量组小鼠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200mg/kg和400mg/kgHU组小鼠精子畸形率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1);5.早期精细胞微核试验表明,HU各剂量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P<0.01);6.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显示,200mg/kg和400mg/kg HU组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7.彗星实验结果显示,HU各剂量组中反映睾丸细胞DNA损伤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且DNA受损率随HU剂量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1.HU对小鼠睾丸和附睾有确定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小鼠睾丸和附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脏器系数减小,造成病理损伤;2.HU对小鼠精子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引起小鼠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度下降、畸形率增高;3.HU是染色体断裂剂,可引起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前遗传损伤,导致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早期精细胞微核率增高;4.SCGE检测结果显示,HU对小鼠睾丸细胞DNA有持续损伤作用,并抑制其损伤的修复;5.本研究证明HU对睾丸和精子有确定的损伤作用,临床上大量和长期使用HU时,应充分考虑其生殖毒性作用的远期影响或采取一定的抑制措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农药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
| 1.3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
| 1.4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 |
| 1.4.1 概述 |
| 1.4.2 苯并烯氟菌唑 |
| 1.4.3 吡唑萘菌胺 |
| 1.4.4 氟唑环菌胺 |
| 1.4.5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毒理学研究情况 |
| 1.5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
| 1.5.1 水生模式生物斑马鱼 |
| 1.5.2 斑马鱼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 1.6 课题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2.2.1 实验试剂 |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斑马鱼的培养 |
| 2.3.2 斑马鱼胚胎的获取 |
| 2.3.3 胚胎急性暴露试验 |
| 2.3.4 统计方法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胚胎形态 |
| 2.4.2 胚胎孵化 |
| 2.4.3 胚胎存活率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机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3.2.1 实验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斑马鱼的培养与胚胎的获取 |
| 3.3.2 仔鱼体长 |
| 3.3.3 胚胎运动 |
| 3.3.4 胚胎心脏 |
| 3.3.5 胚胎细胞凋亡 |
| 3.3.6 胚胎氧化应激 |
| 3.3.7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
| 3.3.8 胚胎甲状腺激素 |
| 3.3.9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
| 3.3.10 统计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仔鱼体长 |
| 3.4.2 胚胎运动 |
| 3.4.3 胚胎心脏 |
| 3.4.4 胚胎细胞凋亡 |
| 3.4.5 胚胎氧化应激 |
| 3.4.6 胚胎琥珀酸脱氢酶 |
| 3.4.7 胚胎甲状腺激素 |
| 3.4.8 胚胎免疫相关基因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鱼的急性毒性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斑马鱼的培养 |
| 4.3.2 成鱼急性致死试验 |
| 4.3.3 成鱼氧化应激 |
| 4.3.4 统计方法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成鱼存活率 |
| 4.4.2 成鱼氧化应激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三种杀菌剂对斑马鱼成年雌鱼的慢性毒性及机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斑马鱼的培养 |
| 5.3.2 雌鱼慢性暴露试验 |
| 5.3.3 雌鱼氧化应激 |
| 5.3.4 雌鱼甲状腺激素 |
| 5.3.5 雌鱼性激素 |
| 5.3.6 雌鱼神经系统 |
| 5.3.7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
| 5.3.8 组织病理学观察 |
| 5.3.9 统计方法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雌鱼氧化应激 |
| 5.4.2 雌鱼甲状腺激素 |
| 5.4.3 雌鱼性激素 |
| 5.4.4 雌鱼神经系统 |
| 5.4.5 雌鱼琥珀酸脱氢酶 |
| 5.4.6 雌鱼肠道组织形态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 作者简历 |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半夏毒性及其复方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
| 1.2 中药的胚胎发育毒性研究进展 |
| 1.3 比较蛋白质组学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
| 第2章 生半夏粉及干姜人参半夏粉干预后对小鼠一般毒性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 |
| 2.2.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 2.2.2 动物 |
| 2.2.3 中药药材及制备 |
| 2.3 方法 |
| 2.3.1 亚急性毒性实验 |
| 2.3.2 致畸敏感期毒性实验 |
| 2.3.3 组织病理学检测 |
|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 |
| 2.3.5 数据统计 |
| 2.4 结果 |
| 2.4.1 短期重复给药14d对未孕小鼠的影响 |
| 2.4.2 致畸敏感期给药10d对孕鼠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 2.5 分析与讨论 |
| 第3章 基于iTRAQ标记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生半夏粉干预后小鼠胚胎蛋白质表达差异 |
| 3.1 前言 |
| 3.2 材料 |
| 3.3 方法 |
| 3.3.1 动物分组给药及样本收集 |
| 3.3.2 蛋白提取及酶解 |
| 3.3.3 iTRAQ标记和RP预分级(reversed-phase fractionation) |
| 3.3.4 LC-MS/MS分析 |
| 3.3.5 数据库搜索及定量分析 |
|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3.7 qRT-PCR验证差异蛋白的mRNA |
| 3.3.8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 |
| 3.3.9 数据统计 |
| 3.4 结果 |
| 3.4.1 基于iTRAQ的胚胎蛋白质组鉴定结果 |
| 3.4.2 蛋白定量分析 |
| 3.4.3 差异蛋白质组的功能注释和分类 |
| 3.4.4 qRT-PCR验证结果 |
| 3.4.5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
| 3.5 分析与讨论 |
| 第4章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生半夏粉及复方粉干预后小鼠胚胎或mESC细胞的蛋白表达差异 |
| 4.1 前言 |
| 4.2 材料 |
| 4.3 方法 |
| 4.3.1 动物分组给药及样本收集 |
| 4.3.2 mESC的分化培养 |
| 4.3.3 细胞分组给药及样本收集 |
| 4.3.4 蛋白提取及酶解 |
| 4.3.5 LC-MS/MS分析 |
| 4.3.6 数据库搜索及定量分析 |
| 4.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4 结果 |
| 4.4.1 基于Label-free的胚胎蛋白质组定量与分析 |
| 4.4.2 基于Label-free的mESC细胞蛋白质组定量与分析 |
| 4.5 分析与讨论 |
| 第5章 全文总结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试验药物 |
| 1.1.2 试验动物 |
| 1.2 方法 |
| 1.2.1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 1.2.2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
| 1.2.2. 1 给药剂量和分组 |
| 1.2.2. 2 精子采样与镜检 |
| 1.2.2. 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 2.2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 3 讨论与结论 |
| 1 农药对人体危害的难以避免性 |
| 2 农药的遗传毒性及遗传毒性的危害 |
| 3 残量农药遗传毒性研究的必要性及方法学 |
| 4 结束语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1.1 受试物 |
| 1.1.2 实验动物 |
| 1.1.3 阳性对照物 |
| 1.1.4 阴性对照物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3~5]选健康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30只, |
| 1.2.2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6, 7]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 |
| 2.2 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农药对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 |
| 1.1 农药对农田两栖类种群衰退的影响 |
| 1.2 农药对两栖动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
| 1.3 两栖动物生态毒理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
| 第二节 两栖动物中华蟾蜍的生态学研究现状 |
| 2.1 中华蟾蜍生物学特性 |
| 2.2 生态和经济价值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3.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一般毒性评价 |
| 第一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急性毒性评价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数据统计 |
| 1.3 结果与讨论 |
| 第二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亚慢性毒性评价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小结 |
| 第三章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蝌蚪的致突变效应的研究 |
| 第一节 农药对中华蟾蜍蝌蚪血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统计分析 |
| 1.3 结果与讨论 |
| 第二节 几种农药对两种蝌蚪血红细胞DNA损伤研究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3 结果与讨论 |
| 小结 |
| 第四章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 |
| 第一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生殖毒性的影响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统计分析 |
| 1.3 结果和讨论 |
| 第二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胚胎发育毒性影响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和讨论 |
| 小结 |
| 第五章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分子致突变效应研究 |
| 第一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DNA链断裂的测定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统计分析 |
| 1.3 结果与讨论 |
| 第二节 农药对中华蟾蜍血细胞的DNA-蛋白质交联测定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第三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DNA点突变测定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第四节 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肝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测定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小结 |
| 第六章 几种农药诱导中华蟾蜍细胞凋亡的研究 |
| 第一节 几种农药诱导中华蟾蜍蝌蚪血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
| 1.1 材料和方法 |
| 1.2 统计与分析 |
| 1.3 结果与讨论 |
| 第二节 几种农药诱导中华蟾蜍成蛙细胞凋亡作用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研究结论归纳 |
| 7.3 讨论 |
| 7.4 主要创新点 |
| 7.5 论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硕博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1.1 受试物 |
| 1.1.2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骨髓微核试验 |
| 1.2.2 精子畸形试验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草甘膦对小鼠骨髓PCE微核的影响 |
| 2.2 草甘膦对小鼠一般情况和生殖腺的影响 |
| 2.3 草甘膦对小鼠的精子形态及精子数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概述 |
| 1.2 蜂胶的化学组成 |
| 1.2.1 蜂胶中黄酮类化合物 |
| 1.2.2 蜂胶中萜烯类及其它类化合物 |
| 1.3 蜂胶中黄酮的药理作用 |
| 1.3.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 1.3.2 具有抗渗出作用 |
| 1.3.3 抗氧化作用 |
| 1.3.4 增加骨密度 |
| 1.3.5 镇痛作用 |
| 1.3.6 对脑组织的保护 |
| 1.3.7 抗肿瘤与抗炎作用 |
| 1.3.8 对辐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 1.3.9 增强免疫作用 |
| 1.3.10 抗癌作用 |
| 1.4 蜂胶中黄酮的提取技术 |
| 1.4.1 超临界流体萃取蜂胶黄酮 |
| 1.4.2 溶剂提取蜂胶黄酮 |
| 1.5 蜂胶的应用前景 |
| 1.5.1 保健食品 |
| 1.5.2 日化产品 |
| 1.5.3 包装材料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蜂胶中黄酮的提取 |
| 2.1 超声波法提取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与讨论 |
| 2.2 超临界CO_2萃取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与讨论 |
| 2.3 乙醇浸泡提取法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结果与讨论 |
| 2.3.3 蜂胶液的脱铅 |
| 2.3.4 蜂胶提取液除蜡 |
| 2.3.5 中试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蜂胶提取物中黄酮的分析测定 |
| 3.1 蜂胶提取物总黄酮含量测定 |
| 3.1.1 蜂胶的提取 |
| 3.1.2 实验方法及操作 |
| 3.1.3 蜂胶提取物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 3.2 蜂胶提取物GC/MS分析 |
| 3.2.1 蜂胶的提取 |
| 3.2.2 GC/MS分析 |
| 3.2.3 蜂胶提取物的GC/MS成分分析结果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醇提蜂胶中黄酮的分离与测定 |
| 4.1 极性较强黄酮的分离 |
| 4.1.1 试剂和材料 |
| 4.1.2 实验 |
| 4.1.3 结果与讨论 |
| 4.1.4 中试 |
| 4.2 极性较弱黄酮的分离 |
| 4.2.1 试剂和材料 |
| 4.2.2 样品的准备 |
| 4.2.3 分离物质的红外光谱法鉴定 |
| 4.2.4 分离物质的HPLC法鉴定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蜂胶产品的试制 |
| 5.1 新型蜂胶产品的试制 |
| 5.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 5.1.2 人参蜂胶液的制备 |
| 5.1.3 高含量黄酮蜂胶软胶囊的制备 |
| 5.1.4 油溶蜂胶软胶囊的制备 |
| 5.1.5 稳定性试验 |
| 5.2 本章小结 |
| 第6章 人参蜂胶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试验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1.1 人参蜂胶液 |
| 6.1.2 试验动物 |
| 6.1.3 小鼠急性毒理试验 |
| 6.1.4 遗传毒性试验 |
| 6.1.5 30天喂养试验 |
| 6.2 结果 |
| 6.2.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 6.2.2 遗传毒性试验 |
| 6.2.3 30天喂养试验 |
| 6.3 小结 |
| 6.3.1 急性毒理试验 |
| 6.3.2 三项遗传毒性试验 |
| 6.3.3 30天喂养试验 |
| 第7章 人参蜂胶液的增强免疫力功能试验 |
| 7.1 材料与方法 |
| 7.1.1 样品 |
| 7.1.2 试验动物 |
| 7.1.3 剂量选择 |
| 7.1.4 主要的仪器和试剂 |
| 7.1.5 实验方法 |
| 7.1.6 实验数据统计 |
| 7.2 结果 |
| 7.2.1 样品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 7.2.2 样品对小鼠脏器/体重比的影响 |
| 7.2.3 样品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 7.2.4 样品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影响 |
| 7.2.5 样品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 7.2.6 样品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 7.3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羟基脲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羟基脲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DNA损伤作用的检测研究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展望 |
| 附录 |
| 综述I 羟基脲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
| 综述II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