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寒[1](2021)在《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错误》文中研究表明
田万方[2](2021)在《省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异同和领导配置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现代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风险的复杂性和跨域传播呼吁“全灾种、全流程、全主体”的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为应对这一挑战,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成立。我国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和整体性工程,也是整体性治理理念在专业部门中的一次实践。本研究以2018年应急管理部组建为起点,选定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层面,以其机构设置、领导干部(即党组成员或党委委员)配置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中国各省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有哪些异同?(2)省级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有哪些特征?该省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情况是否会对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任命产生影响?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Theory of Holistic Governance)和专家型领导理论(Theory of Expert Leadership)构建分析框架,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视角对我国应急管理部门成立以来的机构设计情况和领导干部配置情况进行整体描述和探索分析。本研究所依托的数据主要来自三个自建数据库,即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数据库、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数据库和分省份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数据库。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研究采取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范式,开展序次型混合方法研究。首先,使用定量方法分析技术,基于应急管理部门机构和领导数据库展开描述性研究,得到关于全国省级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情况和党委委员(党组成员)、厅长(局长)特征及其异同的整体认知;之后对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相关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得到关于其任命的影响因素;最后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厅长任命的具体条件组合情况。研究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的自主性在降低,但在一些具体领域,浙江、辽宁等省仍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整体呈现出中央影响下的地方适度自主的机构设置特点,以及府际、省际差异缩小的机构改革趋向;关于领导配置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于应急管理部门党委委员(党组成员),在控制个人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受灾人口数量和制造类企业数量分别会对厅长经验考量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而对于厅长群体,仅年龄条件会对其经验丰富的结果产生较为稳定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在应急管理改革中,应重视党委领导和地方治理创新、提升领导经验的综合性和专业度,提高部门应急整合力。
郭子轩[3](2021)在《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选用株型具有差异的两个品种,在机采棉模式2.28 m幅宽下,设置三种行距配置方式,A:76cm+76 cm,1幅3行;B:76 cm+10 cm+76 cm,1幅4行;C: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1幅6行,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长发育、冠层、光合、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行距配置下无膜棉的农艺性状指标、冠层结构指标(LAI、MTA、DIFN)、光合指标、光合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并分析,探寻合理的无膜棉行距配置,为优化南疆无膜棉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具体结论如下:1、随行距增加,无膜棉的单株优势增强,但群体优势减弱,株高、茎粗、果枝数、单株铃数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茎粗、果枝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行距增加对无膜棉上部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B处理上部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A处理和C处理,对中下部叶面积指数无显着影响。光分布特征与棉花株高有显着的关系,行距越大,无膜棉行间光照条件越优异。3、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76 d以前干物质呈增长趋势,A处理干物质积累速率增加量均最大,分别由0.02 g·d-1增长到1.95 g·d-1和2.23 g·d-1,花铃期至吐絮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有增加趋势,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速度最快;反之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花铃期上升速度最快。4、随行距增加,各处理间净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存在差异,A处理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一天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光合同化能力明显强于B处理和C处理。5、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随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新陆中82号中,A处理单铃重和单株铃数最大,单铃数和单株铃数均表现为A、B显着高于C。两品种中C处理产量最大,显着高于A处理,与B处理无显着差异。6、棉铃横向分布表现为内围铃大于外围铃,纵向分布表现为中部铃最大,上部铃次之,下部铃最小,整体表现为边行棉铃数和棉铃质量表现优于内行。两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纤维整齐度表现为边行大于内行,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随行距增大明显优于常规模式(C)。无膜棉纤维长度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C处理纤维长度最长,反之,断裂比强度呈下降趋势,A处理断裂比强度表现最弱。两品种的整齐度较好,在中619中C处理整齐度最优,新陆中82号中B处理整齐度最优,对于伸长率而言,B处理相比于A处理和C处理较优。
陆露[4](2021)在《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王逢贤(1928-2013),辽宁省大连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德育专家、知名学者。任何教育思想的生成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现实性,有其深刻的生成基质和复杂影响因素,探究王逢贤教育学思想,不仅要探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同时也要对思想产生的机理加以深入阐析,以达到最终揭示思想者思想形成的辩证之路。将微观史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对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研究中,探究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经历的特殊阶段,探查王逢贤在不断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中,其思想嬗变的历程。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何以为优质教育之思再到如何使之落地为优质之教,也是教育本质与规律所应呈现的具体形式。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话语一旦形成,它就为分析提供了一个领域,而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自我认识的一个中心部分。话语在一种持续界面中相互交叉和关联。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其思想演进的历史顺序进行系统分析,概括总结其教育观点的精髓所在,实际是一种挖掘知识的深层、对现行知识做进一步解构的思想史方法。思想体系的构成与思想本身一样具有双重性,将本研究做微观史学审视,将隐匿于王逢贤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中,与其思想变化发生链接的具体事件与经验描述出来,寻踪觅迹,呈现出他的教育思想的聚成事实,为我国教育学思想史谱系建构添枝增叶,丰富、充盈、拓展宏大历史叙事的整体理论框架和综合研究。王逢贤的忧思是科学地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积极、乐观、理性的教育理论思维活动,在此种思维活动的导向下,创生出与之契合的规范教育则是一种必然。在科学的教育学思想指导下的规范教育的表达和生成,应该可以回答最令人满意的教、最好的教育这一重要议题。王逢贤规定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简称“优教”。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学可能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经济、心理等诸多学科要素,由此造成教育学沦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的边界”亦变得很模糊。很少有一门科学如教育学这般有着模糊的面影,这是科学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在于含混模糊的学科边界对其论哉的清晰性乃至知识有效性的消极影响,教育学模糊的学科边界直接对其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批判力产生严峻的质疑和巨大的挑战。教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上面临的质疑和巨大挑战,并不能成为阻碍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教育学者们停滞不前的借口,可能也正是因为赫尔巴特未尽之事,为广大教育学研究者们留下无数思考和研摩的空间,王逢贤就是众多学者们之一,对教育学本质规律探寻和追求成为他教育学研究的动力与燃点。本研究利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整体展示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阶段发展脉络下得以最终呈现。个人思想形成必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这是思想源流,也是思想得以形成的条件背景,更是个人与社会权力分配博弈的结果,其思想的形成必然体现了思想者的话语权,也是其思想在话语权实践中所处地位的表现。教育思想形成于教育思想者头脑中的认知世界,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外部世界的摄入,并着落于教育思想者所专注的个人事业上,通过对个人从事的事业的认知加工,以个人思想形式内在的生成,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前瞻性、继承性等特征。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复杂的,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都有其来源的客观性和形成的主观性。王逢贤的教育思想诞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生成于曲折多舛的个人经历与源流多重的文化思想交互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但却始终坚守着同一的教育信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教育经验的审视、可以揭示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存在,使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是王逢贤终其一生所执着的思与教的思想嬗变之过程。关于教育的探讨中,已经涉及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定义、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教育与人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如何为优教之思再到何以使之落地为教的不懈探索。王逢贤对于教育原理的重审,主要是辨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王逢贤的观点是要在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在教育目的的定位上,王逢贤认为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目的不二之选,对于如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王逢贤认为必须要摒弃异化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复归,认知自我使人之为人成为可能,最后在社会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因此,王逢贤认为教育的实践取向必须指向如何实现为社会服务,否则教育必然会脱离教育的本体追求,而出现异化的趋向,在这一维度上,王逢贤认为,应该以教育的超前性面向社会未来,以教育的前提性推动社会实践,以教育的现代性驱动社会发展,以教育的本体性抵制社会异化。教育的任务是对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此,道德教育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选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取向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整体的系统性,应该从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从西方接受了很多的思想,但是本土化研究取向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做到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教育研究本土化是一个认识过程。中国教育理论体系必然是以国家发展需要、政治需求为导向的政治话语权力主导下,同时受国外教育领域话语实践、学术态势和社会发展等的学科话语权力参与构建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话语权力和学者话语权力共同主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表征与特质,其鲜明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即政治话语实践在先,学者话语实践在后的,凸显中国特色的理论生成并指导实践的基本逻辑。王逢贤毕生挚爱研究的事业所体现的必然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成为有特色的、质量高的,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展的优质教育。基于这一着眼点,王逢贤的教育学思想都围绕如何实现教育发展、教育先行、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指明中国教育现在的实践取向和未来的目标指向,这包括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根基,内容包括运用马克思人的学说,扩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教育研究必须坚守本土意识,内容包括让社会为教育做后勤,坚守教育的本真角色,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性。教育研究必须直面规律的复杂性,内容包括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问题基点,内容包括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先进性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否则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具有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王逢贤有着中国传统教师最典型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位教师的风骨、风范、品格与情怀。如果不能体悟、通感他的教育学思想,便无法知晓新中国教育理论从无到有,在荆棘中跋涉的探索历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当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未来去向与实践向度。这些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形成的过程都是后辈学子需要认真挖掘的宝藏,思想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受洗礼者变得睿智,而感悟思想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研学之路上懂得如何精进学识,达到提升思想高度的目的。任何一位教育学者都会有一探教育规律的内在动因,这是一位有着思想意识和职业追求的教育思想者潜在的驱动力。再审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与思想风格,王逢贤不仅是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教育家,也是始终走在中国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拓荒者与探索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老一辈教育家光辉形象的延伸和价值的延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镜鉴,是为教育现代化探索合理化,科学化路径的最好手段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赵田田[5](2021)在《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畸变的城市生活形态的典型,这一时期的上海城区方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批前所未有、稍纵即逝的方言词语。本文根据《上海俗语图说》《洋泾浜图说》等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的小报语料,对这一时期流行的城市方言新词语进行了汇总和研究。论文所利用的这些小报,时代明确、内容繁多、语言活泼,描绘了民国上海的市井民生与社会百态,其中记载和使用的方言流行词语,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我们首次尝试对现代学者整理出版的《上海俗语图说》等10部较完整的报刊连载作品集中的1150余篇,近190万字的上海话俗语方言词语语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统计与研究,以期了解当时上海城市方言词语的概貌以及所折射的社会镜像。我们从中一共提取了1947条词语并自建了语料库,依托词汇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词典学的理论,把所搜集的个词进行分类,运用训诂方法,解释词义,编撰成辞书。从本体语言学及应用的角度讨论了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本身的内在特点,也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究了词语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切入,力求深化现有的研究,进而为上海方言词语研究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具参考价值的材料成果。本文选题具有创新特点,挖掘新材料、采用新视角,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地描写了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中流行词语的系统面貌。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及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作简要的说明。第二部分:正文,包含四章。第一章从词语的来源和用途角度对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的构成成分进行了分类描写和阐释。第二章基于本体研究范畴对词语的音节形式做了定量统计,并运用词汇学理论对词语的构词法和造词法进行了描写和举隅性的考察。第三章借助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了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所反映的社会面貌。第四章是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典的编写。第三部分:结语。本部分总结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杨俊,张玉利,韩炜,叶文平[6](2020)在《高管团队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塑造新企业竞争优势吗?——基于CPSED Ⅱ数据库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诱发了商业模式创新热潮,但已有研究没有对"新企业高管团队能否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塑造竞争优势,以及该优势是否有助于改善绩效"这一问题予以合理解释。本文基于969家新三板IT企业数据统计分析的理论建构,提出了有助于解释这一问题并对未来理论检验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研究命题和理论模型,对于商业模式和战略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贡献。理论模型表明: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率优势和新颖优势的形成逻辑不同导致其存在非对称性互动强化关系,这一事实诱发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影响新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双重机制,一旦获取竞争优势,在位企业报复性竞争所诱发的竞争损失导致这一优势并不必然会改善财务绩效,甚至可能诱发利润亏损,互补性资产可能会提升这一优势改善财务绩效的可能性。
禹剑[7](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毕桐昊[8](2017)在《现代汉语方言方位词不对称研究》文中提出空间是人类认知世界所建构的一个范畴,目前对于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词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空间方位词的研究则较薄弱,利用标记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将促进语言研究的发展。现代汉语方言方位词中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42本分卷词典为基础,选取其中“上”、“下”、“前”、“后”、“里”、“中”、“内”、“外”、“左”“右”、“东”、“西”、“南”和“北”十四个词及其所组成的短语,运用标记与空符号理论,对现代汉语方言方位词进行整理与统计。离析出汉语方言方位词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在前人基础之上,从文化和认知角度分别对汉语方言方位词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受到认知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对空间方位概念的理解也是如此。通过对“上下”、“前后”、“里内中外”、“左右”、“东西南北”五组方位词的分析,发现其中每组所体现的不对称现象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与前人研究相符,而有些则与前人研究相矛盾,还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上下”一组中,“上下”是最早被认知的方位词。统计数据显示“上下”不对称符合频率标准和组合标准,并且从“上下”的文化意义角度来说,“上”表示文化意义的词的数量少于“下”类词,符合组合规则。从肯定和否定的对立角度来说,“上”为无标记项,“下”为有标记项。“前后”一组中,频率统计数据与频率原则不相符,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类词中存在大量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而在“前”类词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在表达人和动物身体部位的词语中,又用“后”来标记大量词语,产生了不对称现象;不同方言区之间同实异名现象,最终导致频率统计数据异常。组合统计数据则符合组合规则,“前”为无标记项,“后”为有标记项。“里外内中”一组中,表1数据同样不符合频率标准,但却符合聚合标准;表2数据也与组合原则不相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里、中”在聚合中作为构词词素,每个都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亲属称谓方面,因直系亲属无需加标记,而表示关系疏远的“外”则成为有标记成分。此外,在亲属关系中,“内人”因表示“妻子”义,所以“内”与“外”同义,亦表示“外家”。“中”因可指称“中国”,因此“外”与“中”相对,指“外国、外国的”。“左右”一组中,表1数据不符合频率标准,原因在于存在大量的“左撇子”的别称,导致表1数据异常;表2数据符合组合标准。因为人类大多为右利,右手又被称作“顺手、正手”,左手则被称为“济手、反手、借面手、反介”。方言中既有以右为尊,也有以左为尊,以右为尊的多一些,这与历史文化背景和对“左右”是相对定位有关。从传统文化认知上来说,“东”和“南”是无标记项,“西”和“北”是有标记项。“东西”一组中,频率统计数据不支持频率标准,组合统计数据则符合组合标准,导致频率统计数据异常的原因在于“西”作为标记,表示外来事物,且这类词数量较多,“东洋”所构成的词虽然也表示外来事物,但数量较少,而且与“西”为同义词。数据显示“南”、“北”的数据既不符合频率标准,也不符合组合标准,在方言中,以“南”命名的地名多于以“北”命名的地名,原因无从知晓。从认知角度看,东西因表示较近距离而成为无标记项,南北因多表示较远距离,而成为有标记项。
郭昶畅[9](2017)在《中国沿海石首鱼科鱼类的鉴定、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首鱼科(Sciaenidae)是鲈形目(Perciformes)中较大的类群,种类繁多,全球有70属,270余种。石首鱼类偏暖水性,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沙泥底质的大陆架或河口等浅层水域中,少数种类生活在珊瑚礁、深海或淡水环境中。石首鱼类的游泳能力不强,因此在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石首鱼类的经济价值较高,部分种类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类和养殖鱼类。石首鱼分类研究的历史悠久,国内相关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鼎盛期,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缺乏系统性整理,至今石首鱼科在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上仍然存在着争议。由于西太平洋——亚洲地区石首鱼类化石标本的缺乏,在石首鱼科的起源、进化及扩散途径等问题上也一直没有定论。本研究于2014年至2017年对中国沿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石首鱼科鱼类开展了广泛的采集,进行了种类鉴定,描述和比较了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测定了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物种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估计了物种分歧时间。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渔获码头和农贸市场采样,结合底拖网资源调查,对中国沿海的石首鱼类进行了采集,根据形态特征,共鉴定了石首鱼类26种,属于13个属,加上未采集到的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确定中国沿海至少有石首鱼类27种,隶属14属。针对中国沿海的27种石首鱼类再编了分属检索表以及属内分种检索表。27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属(Johinus)的种类最多,有8种,包括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2新种(灰鳍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屈氏叫姑鱼Johnius trewavasae)和新近发现的1新种(台湾叫姑鱼Johnius sp.)。(2)采集了 26种石首鱼外部形态、颏部、第一鳃弓、鳔和耳石等特征的图像资料。根据颏部特征,可将中国沿海的石首鱼类划分为5种类型(六孔型、五孔型、似五孔型、四孔型和二孔型);根据鳔的特征,可将中国沿海的石首鱼类划分为10种类型(拟石首鱼型、白姑鱼型、黄唇鱼型、黄鱼型、黑姑鱼型、牙(?)型、毛鲿鱼型、银姑鱼型、黄姑鱼型和叫姑鱼型);根据耳石的特征,可将可将中国沿海的石首鱼类划分为7种类型(叫姑鱼型、枝鳔石首鱼型、白姑鱼型、黑姑鱼型、银姑鱼型、鮸鱼型和黄鱼型)。结合颏部、鳔和耳石的特征基本可以鉴定到属。(3)获得了 11种石首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中非叫姑鱼属种类的线粒体DNA序列全长为16408~16842bp,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主要的非编码区。ND6与8种tRNA基因(tRNA-Gln、-Ala、-Asn、-Cys、-Tyr、-Ser(UCN)、-Glu 和-Pro)由 L 链编码,其余基因由H链编码,在线粒体DNA结构和碱基组成上均与脊椎动物线粒体DNA的一般特点相一致,在碱基组成上表现出反G偏倚;叫姑鱼属种类的线粒体DNA序列全长为18073~19468bp,从tRNA-Thr起始到tRNA-Leu(UAA),这一包括tRNA-Pro、Dloop、tRNA-Phe、12SrRNA、tRNA-Val和16SrRNA基因的序列片段中存在情形不一的基因重排现象,在碱基组成上表现出较强的反A偏倚。(4)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石首鱼科的单系性,石首鱼科内梅童鱼属(Collichthys)、叫姑鱼属(Johnius)、黄鱼属(Larimichthyes)、黄姑鱼属(Nibea)和银姑鱼属(Pennihia)均具有单系性。在聚类分析上,中国的27种石首鱼类可分为三个主要分支。第一分支包括日本白姑鱼(Argyrosomus japonicus)和眼斑拟石首鱼(Sciaaenops ocellatus),表明日本白姑鱼可能拥有不同于印度-西太平洋石首鱼类的起源;第二分支包括黄唇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梅童鱼属和黄鱼属;第三分支包括19种石首鱼类,在该分支内,黑姑鱼(Atrobuccanibe)、红牙(?)(Otolithes rubber)处在外围,双棘毛鲿(Megalonibea diacantha)、尖头黄鳍牙(?)(Chysochir aureus)和银姑鱼属形成一个次级支系,黄姑鱼属、勒氏枝鳔石首鱼(Dendrophysarusselii)和叫姑鱼属形成一个次级支系。(5)物种分歧时间分析推断了中国沿海石首鱼科起源于2.741~2.421千万年前的晚渐新世(LateOligocene),上述的第一分支和第二、第三分支产生分化的时间估计在约2.124千万年前,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的分化估计在约1.896千万年前。通过和化石标本时间的对比,表明印度-西太平洋石首鱼类的分化要晚于大西洋的石首鱼类,支持新大陆是石首鱼类起源地的观点。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各属内分化都发生在中新世中期(MiddleMiocene),银姑鱼属和叫姑鱼属的属内分化时间较早,黄姑鱼属、梅童鱼属和黄鱼属的属内分化时间较晚。研究推断,灰鳍叫姑鱼、屈氏叫姑鱼和台湾叫姑鱼的种间分化发生的时间最晚,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Pleistocene)。
包涵川[10](2017)在《政府治理中的“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内在逻辑、矛盾与调适性机制》文中指出政府治理中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目前学界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逻辑莫衷一是,而且较少涉及该现象的调适性机制以及相对的合理性。根据研究话题的特征,本项研究宜采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法并通过把握某些关键事件片段展开。结合蒂利给出的"关系机制"分析框架,片段的选取应着眼于外行上级和内行下属之间发生"跨边界联系"之时。考虑到研究路径的特征和既有的研究条件,A市国资委作为研究对象较妥。该部门出现了以下三个典型事件片段:上级盲目决定投资养老产业、副职协助消解不合理决策、上级通过副职有效统率下属。可以从这些片段中看出,外行领导内行本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政治"与"行政"的现象。"一把手"实际上承担了"政治"的功能。他们负责凝聚政治意志,基于政治因素选任并负责决策,从而表现为"外行",具体行事方式为"领导和团结下属"。下属官员实际上承担了"行政"的功能,他们负责执行政治意志,基于专业能力因素录用并负责执行,从而表现为"内行",具体行事方式为"按上级意志做事"。为了使得政府能够有效运转,"政治"必须对"行政"有所主导,从而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现象。两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上级能够制定政策并强力推行,实质上是"政治"与"行政"的矛盾,上级所凝聚的政治意志超出了下级的执行能力。进而导致了 "政治"与"行政"的脱节,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调适性机制,主要在于副职分工一个或几个业务部门,他们以群体化方式存在,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表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弹性,他们既是"政治"的,又是"行政"的,既参与制定政策,又负责执行,既考虑政治因素又顾及行政专业技术,从而为"政治"与"行政"的创设了具有缓冲性的中间地带,从而使政府有效运转。就此来看,外行领导内行现象是必要的、又是可行性、在实践中也能普遍存在,不能视为全然负面的现象。如果进一步提升"一把手"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艺术、优化领导班子建设,政府治理会更加优化。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风险社会与中国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
| 1.1.2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历史脉络 |
| 1.1.3 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现实意义 |
| 1.2.2 理论意义 |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 1.3.1 研究问题 |
| 1.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 1.4 研究创新点 |
| 1.5 论文结构和框架 |
|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应急管理体系 |
| 2.1.2 应急管理能力 |
| 2.2 文献回顾 |
| 2.2.1 应急管理组织变革相关研究 |
| 2.2.2 应急管理领导干部相关研究 |
| 2.2.3 研究述评 |
| 2.3 理论综述 |
| 2.3.1 宏观: 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 |
| 2.3.2 微观: 专家型领导理论 |
| 第3章 应急管理部门机构异同和领导特征 |
| 3.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库建设 |
| 3.1.1 应急管理部门机构数据库 |
| 3.1.2 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数据库 |
| 3.2 应急管理部门内设机构异同 |
| 3.2.1 应急管理部: 职能整合与二次调整 |
| 3.2.2 放弃自主: 多数省份的普遍选择 |
| 3.2.3 适度自主: 个别省份的特殊配置 |
| 3.3 应急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特征 |
| 3.3.1 党委委员(党组成员)特征分析 |
| 3.3.2 厅长特征分析 |
| 第4章 应急管理部门领导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
| 4.1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 4.1.1 Logistic回归变量选取及研究假设 |
| 4.1.2 QCA变量选取及赋值 |
| 4.2 Logistic回归结果及分析 |
| 4.3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 4.3.1 构建真值表 |
| 4.3.2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
| 4.3.3 条件组合分析 |
| 4.3.4 稳健性检验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2 讨论 |
| 5.2.1 通过制度创新和整体性治理提升应急整合能力 |
| 5.2.2 重视党委领导和地方治理创新 |
| 5.2.3 提升领导专业性及其经验的综合性 |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行距配置 |
| 1.2.2 行距配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2.3 行距配置对棉花冠层的影响 |
| 1.2.4 行距配置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 1.2.5 行距配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1.2.6 行距配置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 1.2.7 行距配置对棉花成铃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 1.3 研究目标 |
| 1.4 技术路线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的影响 |
| 3.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株高的影响 |
| 3.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茎粗的影响 |
| 3.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片数的影响 |
| 3.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蕾数的影响 |
| 3.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植株形态的影响 |
| 3.1.7 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 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2.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2.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平均叶倾角的影响 |
| 3.2.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开度的影响 |
| 3.2.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分布的影响 |
| 3.2.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SPAD的影响 |
| 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3.3.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干物质增长速率的影响 |
| 3.3.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3.3.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 3.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4.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气孔导度的影响 |
| 3.4.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 3.4.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生育期蒸腾速率的影响 |
| 3.4.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4.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气孔导度的影响 |
| 3.4.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 3.4.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全天蒸腾速率的影响 |
| 3.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不同部位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 3.5.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横向分布的影响 |
| 3.5.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纵向分布的影响 |
| 3.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
| 3.7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 3.8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品质的影响 |
| 3.8.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长度的影响 |
| 3.8.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断裂比强度的影响 |
| 3.8.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马克隆值的影响 |
| 3.8.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整齐度的影响 |
| 3.8.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伸长率的影响 |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1.2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指标的影响 |
| 4.1.3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光合指标的影响 |
| 4.1.4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产量的影响 |
| 4.1.5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棉铃空间分布的影响 |
| 4.1.6 行距配置对无膜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一)致敬先贤:对思想的追根溯源 |
| (二)挖掘思想:领悟先生学术精妙 |
| (三)后辈仰止:在企首中追寻足迹 |
| 二、研究问题 |
| (一)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生成的内在机理 |
| (二)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内隐的教育意蕴 |
| (三)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指向 |
| 三、文献综述 |
| (一)厘清研究个人思想的方法 |
| (二)一位德育专家的思想脉络 |
| (三)对后辈学生德育研究之引领 |
| (四)学界同仁对先生思想之评述 |
| (五)后生晚辈对先生品格之追忆 |
| 四、研究方法 |
| (一)微观历史法 |
| (二)个人访谈法 |
| 第一章 逻辑辨析:思想呈现的科学进路 |
| 一、教育学研究逻辑的反思 |
| (一)教育学元认知的批判 |
|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
| 二、教育学科学逻辑的继承 |
| (一)寻找教育学史中的教育学体系 |
| (二)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逻辑起点 |
| 三、教育学逻辑结构的建构 |
| (一)教育社会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
| (二)教育认识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
| 第二章 条件追因:思想生成的实然之路 |
| 一、社会与个人的互动机理 |
| (一)沉与浮的交织经历 |
| (二)学与教的思想洗礼 |
| 二、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
| (一)思想的聚合与积淀(1935-1956) |
| (二)思想的沉淀与凝练(1957-1977) |
| (三)思想的焕发与升华(1978-2000) |
| (四)思想的总结与反思(2000 年以后) |
| 三、恒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
| (一)国家与个人的共在中寻找教育之美 |
| (二)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达成教育之善 |
| (三)现代与后现代统整中追求教育之真 |
| 第三章 本体挖掘:探寻教育规律的应然之旨 |
| 一、教育原理的重审——教育本质的辩证 |
| (一)从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 |
| (二)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 |
| (三)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 |
| 二、教育目的的定位——人的全面发展 |
| (一)人是基础:对教育目的的审思与锚定 |
| (二)人的复归:对异化的批判与摒弃 |
| (三)人能为人:对自我的认知与觉察 |
| (四)发展程度:体现社会进步纵向度 |
| 三、教育功能的展开——教育先行的战略 |
| (一)服务社会:教育的自觉功能 |
| (二)人才培养:实现的前置条件 |
| (三)指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构想 |
| (四)正确逻辑: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
| 四、教研方法的确定——教育研究本土化 |
| (一)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 |
| (二)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 |
| (三)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 |
| 五、教育任务的剖析——学校德育系统论 |
| (一)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 |
| (二)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 |
| (三)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 |
| (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
| 第四章 向度阐释:对现实指导的必然之意 |
| 一、理论根基:教育研究的生成基点 |
| (一)坚守哲学基础本根 |
| (二)坚持教育就是教育自身 |
| 二、本土意识:教育研究必须扎根 |
| (一)教育发展要有社会的保障 |
| (二)不能将教育做成产业 |
| (三)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 |
| (四)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 |
| 三、复杂规律: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过程机理 |
| (一)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 |
| (二)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 |
| (三)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 |
| 四、人为基点:教育研究的逻辑肇始 |
| (一)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 |
| (二)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 |
| (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 |
| 第五章 意蕴生发:对先生精神之检视 |
| 一、弘毅明德:在探索与思考中开创再立 |
| 二、修己安人:在为学与治学中彰显品格 |
| 三、忧国忧民:在为人与为师中抒发情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王逢贤生平 |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 附录三:手稿资料 |
| 附录四:实物照片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对象及价值 |
| 0.1.1 研究对象 |
| 0.1.2 研究价值 |
| 0.2 研究现状 |
| 0.2.1 关于上海方言词语的研究 |
| 0.2.2 关于《上海俗语图说》等小报语料的研究 |
|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0.3.1 研究方法 |
| 0.3.2 创新之处 |
| 第1章 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概貌 |
| 1.1 从来源分类 |
| 1.1.1 新生活、新思想带来的流行新词 |
| 1.1.2 俗语 |
| 1.1.3 外部词语的引进 |
| 1.2 从用途分类 |
| 1.2.1 称谓语 |
| 1.2.2 委婉语 |
| 1.2.3 隐语 |
| 1.2.4 詈语 |
| 第2章 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词法研究 |
| 2.1 音节形式 |
| 2.1.1 数量及词长的统计分析 |
| 2.1.2 音节特点 |
| 2.2 构词法 |
| 2.2.1 双音节词 |
| 2.2.2 三音节词 |
| 2.2.3 四音节词 |
| 2.2.4 构词特点分析 |
| 2.3 造词法 |
| 2.3.1 谐音造词 |
| 2.3.2 修辞造词 |
| 2.3.3 借用造词 |
| 2.3.4 造词方式小结 |
| 第3章 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语中的社会镜像 |
| 3.1 城市人口结构的多元化 |
| 3.2 消费方式的变革 |
| 3.3 社会心态的变化 |
| 3.4 重信、讲面、精明的社交方式 |
| 3.5 社会失调引发社会异化问题 |
| 3.6 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群体特征 |
| 第4章 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方言词典 |
| 4.1 编排体例 |
| 4.2 词典正文 |
| 第5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引言 |
| 二、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边界条件 |
|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间绩效差异的新来源 |
| (二)商业模式创新竞争的边界条件 |
|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 (一)文本编码过程 |
| (二)主要变量描述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命题 |
| (一)效率优势与新颖优势的非对称性互动强化 |
| (二)高管团队异质性与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竞争优势 |
| (三)商业模式创新诱发企业绩效差异的机制(9) |
| 五、结论与讨论 |
| (一)主要结论与理论贡献 |
| (二)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引书简称 |
| 前言 |
|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
|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
|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
|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
|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
|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
|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
|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
|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
|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
|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
|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
|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
|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
|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
|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
|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
|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
|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
|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
|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
|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
|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
|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
|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
|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
|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
|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
|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
|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
|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
|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
| 一、名词 |
| 二、动词 |
| 三、形容词 |
| 四、代词 |
| 五、数词和量词 |
| 六、副词 |
| 七、介词 |
| 八、连词 |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
|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
|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
| 结语 |
|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
|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
|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
|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
|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
|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
|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
|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标记理论研究现状 |
| 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现状 |
| (一)关于方位词定义的争论 |
| (二)古汉语方位词研究现状 |
| 三、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现状 |
| (一)语言学科内的研究 |
| (二)跨学科的研究 |
| 四、汉语方言方位词的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汉语方位词定义及标记理论概述 |
| 第一节 汉语方位词 |
| 一、汉语方位词定义 |
| 二、汉语方言方位词分类 |
| 第二节 理论概述 |
| 一、标记理论概念 |
| (一)初创期 |
| (二)发展期 |
| (三)完善期 |
| (四)标记理论的新发展 |
| 二、标记模式 |
| 三、形成原因 |
| (一)语用方面 |
| (二)认知方面的原因 |
| 四、不对称研究 |
| (一)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 |
| (二)不对称判别标准 |
| 五、空符号概念 |
| 第二章 方言中方位词不对称分析 |
| 第一节 上、下的不对称分析 |
| 第二节 前、后的不对称分析 |
| 第三节 里、内、中、外不对称分析 |
| 第四节 左右不对称分析 |
| 第五节、东、西、南、北不对称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石首鱼科形态学分类领域的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
| 1.1.1 石首鱼类形态学分类依据研究发展史 |
| 1.1.2 基于形态学分类的石首鱼类系统发育研究发展史 |
| 1.1.3 中国海域石首鱼类形态学分类的研究发展史 |
| 1.1.4 对中国石首鱼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研究的总结 |
| 1.2. 分子系统发育系统学 |
| 1.2.1 定义 |
| 1.2.2 分子系统发育系统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 1.2.3 分子标记 |
| 1.2.4 分子系统树 |
| 1.3. 分子系统发育系统学在石首鱼科研究中的应用 |
| 1.3.1 同工酶电泳技术的应用 |
| 1.3.2 RFLP技术的应用 |
| 1.3.3 RAPD技术在石首鱼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 1.3.4 AFLP技术的应用 |
| 1.3.5 SSR标记技术的应用 |
| 1.3.6 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的应用 |
| 1.3.7 对石首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总结 |
| 1.4. 本研究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类检索表再编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 |
| 2.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3.1 叫姑鱼属 |
| 2.3.2 拟石首鱼属 |
| 2.3.3 枝鳔石首鱼属 |
| 2.3.4 黄鳍牙(?)属 |
| 2.3.5 牙(?)属 |
| 2.3.6 黄姑鱼属 |
| 2.3.7 毛鲿鱼属 |
| 2.3.8 白姑鱼属 |
| 2.3.9 鮸鱼属 |
| 2.3.10 银姑鱼属 |
| 2.3.11 黑姑鱼属 |
| 2.3.12 黄鱼属 |
| 2.3.13 梅童鱼属 |
| 2.4. 结论 |
| 第三章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方法 |
| 3.3. 结果 |
| 3.3.1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 |
| 3.3.2 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 |
| 3.3.3 物种分歧时间估计 |
| 3.4. 结论 |
| 3.4.1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线粒体DNA的结构和碱基组成 |
| 3.4.2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 |
| 3.4.3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物种分歧时间估计 |
| 第四章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鉴定、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讨论 |
| 4.1 中国沿海石首鱼科鱼类的同种异名情况 |
| 4.2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颏孔的类型 |
| 4.3 中国石首鱼类鳔的类型 |
| 4.4 中国石首鱼类耳石的形态和类型 |
| 4.5 中国沿海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
| 4.6 叫姑鱼属的特殊性 |
| 4.7 石首鱼类的起源和进化 |
| 4.8 总结与展望 |
| 4.8.1 创新点总结 |
| 4.8.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 1.2 本文主要概念:外行领导内行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外行领导内行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 |
| 1.3.2 外行领导与内行下属的关系 |
| 1.3.3 前人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 第2章: "过程——事件"为主: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研究方法 |
| 2.1 "过程——事件"与"结构——制度"的研究方法 |
| 2.2 "过程——事件"为主: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研究的方法选择 |
| 2.3 "事件"与"关系":应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的具体路径 |
| 2.3.1 外行领导内行与关系分析框架 |
| 2.3.2 关系机制与"过程——事件"分析的契合 |
| 2.4 研究对象:A市国资委 |
| 第3章: A市国资委中的外行领导内行片段 |
| 3.1 A市国资委的基本状况 |
| 3.1.1 A市国资委部门设置状况 |
| 3.1.2 A市国资委中的上下级状况 |
| 3.2 外行领导内行的矛盾:以养老产业投资为例 |
| 3.3 消解外行领导的盲目决策:以不良资产的清理为例 |
| 3.4 外行领导增强权威的具体方式:以督促项目改造进程为例 |
| 第4章: 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内在逻辑 |
| 4.1 既有视角的启发与不足 |
| 4.2 "政治"、"行政"与外行领导内行 |
| 4.2.1 "政治"、"行政"的一般理论 |
| 4.2.2 外行领导内行与中国的"政治"、"行政"现象 |
| 第5章: 外行领导内行的矛盾与调适 |
| 5.1 矛盾中的外行领导内行 |
| 5.1.1 外行领导内行中的矛盾生成 |
| 5.1.2 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矛盾的本质 |
| 5.2 副职群体:外行领导内行的调适 |
| 5.2.1 副职群体的结构特征 |
| 5.2.2 副职群体与矛盾的调和 |
| 第6章: 余论 |
| 6.1 本文总结与研究发现 |
| 6.1.1 本文总结 |
| 6.1.2 研究启发 |
| 6.2 外行领导内行的进一步优化调适的可能路径 |
| 6.3 反思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