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1](2020)在《《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文中认为《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新》)系列教材自首次出版发行到现在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教材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课文内容及相关句式老旧、缺乏德育元素、经典语料不足等等。但这些缺陷并未影响到该教材在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在各种新式英语教材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今天,《新》依然能够保持超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年年如是,经久不衰。为了分析并揭示这套经典教材成功背后的真实奥秘——《新》的实然编撰理念以及该教材的内在特色,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所使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等。在第一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分析,找到了《新》教材的实然编撰理念——“情景化结构分级”(Situationalized Structural Grading)课程理念。该理念由20世纪英国着名外语教育家哈罗德·帕尔默(Harold Palmer)先生首倡,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当时教育界盛行的“语法-翻译”式外语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正是《新》中“新概念”一词的确切内涵。笔者在第一章还详细分析了“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具体表征及该理念所具有的重要课程价值,该章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整个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新理念下《新》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材特色,作者分别从教材使用说明、课文呈现形式、句型语法、摘要写作、习题测试、非常规语料等六个方面,对基于“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新》教材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新》虽然有着众多外语教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但受时代的限制,该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对当代外语教材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笔者在第三章对该教材美中不足之处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第四章,笔者结合我国外语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就《新》的编撰理念、教材特色等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开发所带来的若干启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虽然“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提出距今已逾一个世纪,但该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本能”与“学能”并重、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段分级、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等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语言学价值。亚历山大先生(L.G.Alexander)依据“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所开发出的《新》系列教材也因此最终成为了一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外语教材,堪称外语教材中的精品和典范。《新》成功背后的奥秘对当代如何开发出更加科学、实用的外语教材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外语教材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迪。
秦瑾若[2](2019)在《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具备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关键。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学生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环境的不适应、难以将线上与线下内容相结合、学习交流缺乏等方面。所以,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已经成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这一主题,探究了四个核心问题:(1)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测量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2)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些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效应如何?(4)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系统干预措施如何设计?干预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优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扎根理论、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梳理、学生访谈与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首先,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交流、学习环境与身心健康六个部分。其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学习支持、MOOC平台与课程内容质量六个方面。(2)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在确定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本组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3)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六个影响因素均对学习适应性具有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37。学习自我效能感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397。教师教学分别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支持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59。学习支持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611。MOOC平台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81。课程内容质量分别通过MOOC平台、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80。(4)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在理论基础、相关研究启发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设计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包括三个主要层次结构,从上至下分别为干预理念、干预策略和活动设计。首先,干预理念包括“内外兼顾,统筹全局”、“以人为本,民主和谐”、“互动交流,协作共赢”、“技术驱动,促进建构”四个方面。其次,干预策略包括教师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和课程资源层面三个部分。最后,活动设计方面,将干预理念与干预策略有机融入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学习以及线上深化学习中。(5)验证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实施效果,并进行修正。根据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式课程,本研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检验干预的有效性。通过三轮迭代实验,分析学生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表现,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干预模型效果验证发现:①过程性表现,线上方面,学生讨论次数逐渐增加,主动提问等讨论内容占比逐渐提高。线下方面,学生言语占比逐渐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主动提问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投入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占比逐渐增多,非投入行为占比逐渐减少。②结果性表现,在多轮的干预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单元知识掌握水平和反思水平在逐渐提高。本研究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形成了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成果。(1)理论层面。探索界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习适应性的理论体系;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拓宽了学习适应性的干预理论与方法。(2)实践层面。根据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开展三轮教学实践,从学生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两方面对干预模型的效果进行验证。并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以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党亚杰[3](2011)在《交际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口语教学是中职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英语的听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职英语教学的“职业化”和“实用性”的特点要求英语教学活动重视口语练习,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学以致用。然而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笔者从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情况,笔者以交际教学法理论基础为依托,把交际教学法应用到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交际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中应用实验,本研究表明了交际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通过对学生英语口语态度和兴趣、课堂教学反馈以及师生关系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表明交际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师生关系更加融洽。2、通过实验前测和后测,实验班比对照班口语能力提高幅度大,差异明显。说明交际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张红[4](2006)在《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方式的探究》文中指出目前,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我国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了一定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更嫌不足。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方式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背景、含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问题的提出,阐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阐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本文重点,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原则、整合的层次和几种实用的整合方式。第五章对三个整合案例作了评价,并给出改进的建议。第六章指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最后是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
《中学课题辅导》试题中心[5](2003)在《英语Unit 23单元达标测试题》文中认为
刘世一[6](2003)在《初一英语Unit 17单元达标测试题(英文)》文中研究表明 一.单项选择A)选择最佳选项:1.Please this mapon the wall. A.put B.carry C.give D.have2.I can’ t thesebooks the class-room. A.put,to B.take,in C.take,to D.carry,in3.A:Excuse me,could Ihave a look at your newwatch?
严建英[7](2003)在《初二英语Units17-18单元达标测试题(英文)》文中提出 Unit17一.根据英文释义,写出下列单词1.Needed;that must be.n2.Without others;only.a3.Speak in an unhappy way.C4.To reach a place.r5.To make one’s way by doing this.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1.《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之迷 |
| 2.笔者使用《新》进行教学实践的得失反思 |
| (二)研究意义 |
| (三)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 |
| 2.比较研究法 |
| 3.案例研究法 |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 1.《新概念英语》 |
| 2.外语教材 |
| 3.编撰理念 |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 1.文献趋势分析 |
| 2.文献内容分类综述 |
| (1)《新》自身教材特色的相关研究 |
| (2)《新》与二外教材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 |
| (3)《新》教材应用的相关研究 |
| 一、《新》编撰理念概述 |
| (一)《新》编撰理念梳理与求真 |
| 1.《新》编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 2.帕尔默与《新》编撰理念关系溯源 |
| (二)《新》编撰理念的具体表征 |
| 1.“本能”“学能”兼顾 |
| 2.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 |
| 3.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进行分段分级 |
| 4.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 |
| (三)《新》编撰理念的课程价值 |
| 1.《新》编撰理念双重课程价值总述 |
| 2.由我国外语课改的曲折历程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 3.由“八年研究”外语课改的失败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 二、新理念下《新》教材特色分析 |
| (一)使用说明新锐详实 |
| 1.教育理念阐述深刻细致 |
| 2.推荐教法、学法具体独到 |
| (二)课文呈现鲜活深刻 |
| 1.语境生动逼真 |
| 2.内容风趣幽默 |
| 3.思想新奇深刻 |
| (三)句子句型语法兼顾 |
| 1.初级阶段以句子为主 |
| 2.中级阶段以句型为主 |
| 3.高级阶段句型语法兼顾 |
| (四)摘要写作自成体系 |
| 1.摘要写作的含义和功用 |
| 2.《新》摘要写作的分布特点 |
| (五)习题测试精准周详 |
| 1.课后习题指向精准,过渡性强 |
| 2.单元前测全面周详,功能多元 |
| (六)非常规语料充分合理 |
| 1.非常规语料的内涵及特征 |
| 2.《新》中非常规语料的分布特点 |
| 三、《新》美中不足处简析 |
| (一)德育元素不充分 |
| 1.德育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价值 |
| 2.《新》德育元素不充分的表现 |
| (二)缺乏经典外语语料 |
| 1.经典外语语料的特征及功用 |
| 2.《新》缺乏经典外语语料的表现 |
| 四、《新概念英语》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 |
| (一)主动呈现教学理念,扶正师生错误观点 |
| (二)兼顾难度及实用性,实现教材科学分级 |
| (三)构建具体真实语境,助力养成外语思维 |
| (四)关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持续发展 |
| (五)优化语法呈现方式,提升语法学习效率 |
| (六)合理融入德育元素,突出教材育人价值 |
| (七)打破固化常规语料,增强语言多元表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
| 1.1.2 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诉求 |
| 1.1.3 现实问题:解决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诉求 |
| 1.2 问题的提出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理论意义 |
| 1.3.2 实践意义 |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 1.4.1 MOOC |
| 1.4.2 混合式学习 |
| 1.4.3 学习适应性 |
| 1.4.4 混合式学习适应性 |
| 第2章 研究现状 |
| 2.1 混合式学习研究概况 |
| 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
| 2.2.1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概貌 |
| 2.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核心主题 |
| 2.3 总结与述评 |
| 第3章 理论基础 |
| 3.1 分布式认知理论 |
| 3.1.1 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 |
| 3.1.2 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主要应用 |
| 3.1.3 分布式认知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 3.2 社会学习理论 |
| 3.2.1 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
| 3.2.2 社会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
|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研究设计 |
| 4.1 研究目标 |
| 4.2 研究问题的细化与聚焦 |
| 4.3 研究内容 |
| 4.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4.4.1 研究思路 |
| 4.4.2 研究方法 |
| 4.5 研究对象与研究环境 |
| 4.5.1 研究对象 |
| 4.5.2 研究环境 |
| 第5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组成变量的提出 |
| 5.1 基于理论梳理的变量试拟 |
| 5.1.1 学习适应性组成变量试拟 |
| 5.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变量试拟 |
| 5.2 基于访谈的变量试拟 |
| 5.2.1 实施基础 |
| 5.2.2 访谈具体设计 |
| 5.2.3 资料具体分析 |
| 5.3 理论梳理与访谈结论的总结 |
| 5.3.1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组成总结 |
| 5.3.2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组成总结 |
| 5.4 专家咨询 |
| 5.4.1 专家团队 |
| 5.4.2 第一轮专家咨询——深度访谈 |
| 5.4.3 第二轮专家咨询——专家问卷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量表编制与因素确定 |
| 6.1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 |
| 6.1.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
| 6.1.2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
| 6.1.3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正式确定 |
| 6.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 6.2.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
| 6.2.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
| 6.2.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正式确定 |
| 6.3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 7.1 调查研究设计 |
| 7.2 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
| 7.3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 7.3.1 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
| 7.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
| 8.1 理论探索 |
| 8.1.1 理论基础给予的启发 |
| 8.1.2 相关研究给予的启发 |
| 8.1.3 影响因素作用关系赋予的要求 |
| 8.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
| 8.2.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总体层次结构设计 |
| 8.2.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分项设计 |
| 8.2.3 学习适应性初始干预模型的形成 |
| 8.3 本章小结 |
| 第9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验证 |
| 9.1 基本情况 |
| 9.1.1 参与者 |
| 9.1.2 实施课程 |
| 9.1.3 实施环境 |
| 9.2 行动研究设计 |
| 9.2.1 设计思路 |
| 9.2.2 设计内容与具体时间安排 |
| 9.3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应用 |
| 9.3.1 干预策略的实施 |
| 9.3.2 课程资源建设 |
| 9.3.3 学习活动设计 |
| 9.4 干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 9.4.1 数据的收集 |
| 9.4.2 数据的处理工具 |
| 9.4.3 数据的具体分析 |
| 9.5 行动研究实践 |
| 9.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 9.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 9.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
| 9.6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验证的小结 |
| 9.6.1 理论探索 |
| 9.6.2 实践效果 |
| 9.7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
| 9.7.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进一步修正的建议 |
| 9.7.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形成 |
|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 10.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
|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 10.1.2 研究的创新点 |
| 10.2 研究的不足 |
| 10.3 研究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 1.3 论文结构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2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 2.2.1 Hymes 的交际能力理论 |
| 2.2.2 Halliday 的语言功能理论 |
| 2.2.3 交际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
| 2.3 交际教学法国内外研究 |
| 2.3.1 国外研究 |
| 2.3.2 国内研究 |
| 2.4 口语教学国内外研究 |
| 2.4.1 国外口语教学研究 |
| 2.4.2 国内口语教学研究 |
| 第三章 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
| 3.1 学生现状 |
| 3.1.1 学生生源 |
| 3.1.2 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
| 3.2 教师专业素养 |
| 3.3 教学模式 |
| 3.4 教学设施 |
| 3.5 社会、学校环境 |
| 第四章 交际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实验 |
| 4.1 实验目的、对象、周期 |
| 4.2 实验设计 |
| 4.3 课程设置与内容整合 |
| 4.4 交际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口语课堂中的主要活动形式 |
| 4.4.1 小组活动 |
| 4.4.2 角色扮演 |
| 4.4.3 仿真情境 |
| 4.4.4 实地教学 |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5.1 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 4.5.2 口语能力测试结果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研究发现 |
| 5.2 启示与不足 |
| 5.2.1 启示 |
| 5.2.2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件二 |
| 附录三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的背景 |
| 二、概念的界定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
| 四、本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
|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
|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
|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现状 |
| 四、问题的提出 |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
| 一、传播学理论的启示 |
|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 |
| 三、语言教学观的影响 |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方式的探索 |
| 一、整合的基本原则 |
| 二、整合层次的梳理 |
| 三、几种实用的整合方式 |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个案评析 |
| 案例1 |
| 案例2 |
| 案例3 |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时的问题与对策 |
| 一、“人灌”变“电灌” |
| 二、穿“新鞋”走老路 |
| 三、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 |
| 四、教学灵活性的缺失 |
| 结论与展望 |
| 附录 |
| 附录1 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资料检索与调研综述性报告 |
| 附录2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验 |
| 参考目录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