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哮喘患儿过敏原皮试临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哮喘儿童变应原皮试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芮晓清[1](2020)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目的:探究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发生率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在上海市虹口区随机抽取11所幼儿园,以幼儿园的所有儿童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儿童个人及家庭社会环境问卷采集儿童的一般情况,并用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Peds QL 4.0)评估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入组儿童共1789名,男生占49.64%。入组儿童中患AR的有307例,发生率为17.16%。与非AR患儿相比,AR患儿的总体生活质量较低[(82.00±11.88)分vs.(85.58±10.72)分,P<0.001],并且在学校表现[(77.39±15.60)分vs.(81.92±14.58)分,P<0.001]、社交功能[(85.76±14.48)分vs.(88.27±12.92)分,P<0.01]、情感功能[(79.00±16.39)分vs.(82.67±15.48)分,P<0.001]和生理功能[(84.32±13.25)分vs.(87.26±12.18)分,P<0.001]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水平均低于非AR患儿(P<0.01)。结论:学龄前儿童AR发生率高,患儿生活质量差。第二部分基于母婴队列的子代早期特应症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基于母婴队列探究子代早期特应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仁济医院招募并最终纳入277名孕妇,在孕晚期、9个月和2岁时进行队列随访。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孕妇生活事件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评估孕晚期妇女焦虑、受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和抑郁状况。使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孕妇的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通过婴儿喂养问卷了解子代喂养情况。另外,在子代9月龄时,使用皮肤变应原点刺测试(Skin Prick Test,SPT)皮试结果判断早期致敏状态,并有专门的临床医生诊断是否患有变应性疾病。2岁时进行外周血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检测。从而可以从产前和早期的环境因素着手,研究子代早期特应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代9月龄临床诊断变应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为断乳年龄小于6个月(校正后OR:2.378;95%CI:1.071-5.279)和秋冬季节出生(校正后OR:2.047;95%CI:1.047-4.004)。而子代9月龄早期致敏的危险因素为孕晚期母亲特质焦虑情绪(校正后OR:3.826;95%CI:1.100-13.313)。本研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子代2岁血清t Ig E检测阳性结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断乳年龄小于6个月和秋冬季节出生是子代9月龄临床诊断变应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孕晚期母亲特质焦虑情绪是子代9月龄早期致敏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变应性疾病遗传易感儿童脐血CD4+T细胞的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目的:探究变应性疾病遗传易感儿童脐血CD4+T细胞的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1月,在上海市的一家二级妇幼保健医院收集正常分娩的母婴对共40对,根据孕妇致敏状态将脐血分为变应性疾病易感组和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中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4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并分析两组脐血中Th1/Th2比值的差异。结果:变应性疾病易感组IFN-γ+CD4+T和IL-4+CD4+T在脐血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82±0.69)%和(2.58±2.68)%,Th1/Th2比值为0.41±0.31。正常对照组IFN-γ+CD4+T和IL-4+CD4+T在脐血CD4+T细胞中百分比分别为(2.00±1.28)%和(1.45±1.21)%,Th1/Th2比值为1.97±1.1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变应性疾病易感组和正常对照组脐血CD4+T细胞中IFN-γ+CD4+T细胞的百分比(t=3.245,P<0.01)和Th1/Th2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87,P<0.001)。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脐血CD4+T细胞中IL-4+CD4+T细胞的百分比差异(t=-1.512,P=0.140)。结论:变应性疾病易感儿童脐血CD4+T细胞中的IFN-γ+CD4+T细胞的百分比与Th1/Th2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产生Th2-极化免疫。

牛永亮,徐迎阳,刘晓东,李小波,王彩平,刘春梅,关凯,王良录[2](2020)在《陕西省神木市1095例上下气道炎性疾病致敏谱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陕西省神木市上下气道炎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致敏谱。方法对神木市医院过敏反应科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气道炎性疾病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皮内试验结果及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95例患者进行皮试,51.3%呈阳性;阳性率前三位是夏秋季花粉Ⅰ51.8%,大籽蒿40.2%,尘土37.9%。5~45岁患者夏秋季花粉组皮试阳性率最高;>45岁霉菌组最高。67.5%慢性鼻炎患者皮试阳性,其中50.2%对夏秋季花粉组阳性;55.4%哮喘患者及38.3%咳嗽患者皮试阳性,阳性率最高的变应原均为霉菌。564项次sIgE检测中蒿(69.6%)及杂草花粉组合7阳性率最高(67.0%)。结论神木市半数以上的上下气道炎性疾病患者存在致敏现象,包括蒿属花粉在内的夏秋季花粉、霉菌和尘螨是当地主要变应原。

王昌铭,姚永杰,李华信[3](2018)在《20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变应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更好地预防哮喘,找出本地区儿童过敏性哮喘的诱发原因,为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门诊确诊支气管哮喘20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默克公司公司提供的17种标准化吸人性变应原皮肤点刺液进行试验和瑞典Uni CAP100系统的荧光酶联免疫方法进行吸人性变应原筛查。结果 203例儿童哮喘患者变应原点刺试验总阳性检出率为70.44%,其中螨(62.30%)、多价秋季花粉(51.05%)等阳性率较高,是过敏原哮喘的主要变应原,其次为:多价霉菌(40.56%)、屋尘(36.36%)、多价夏季花粉(34.43%)、蒿属花粉(33.57%)、多价春季花粉(32.87%)、飞蛾(27.97%)、多价冬季花粉(25.87%)、蟑螂(25.87%)、多价垫料(25.17%)、豚草(23.07%);<3岁组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为46.15%,3岁以上患儿阳性检出率较低年龄组明显增高(P<0.01);患儿吸入性变应原Phadiatop总阳性率为68.47%,变应原皮试阳性组Phadiatop检出率为95.10%,变应原皮试阴性组Phadiatop检出率仅为5.0%。结论螨和花粉是豫西地区儿童哮喘的主要吸入性过敏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哮喘其过敏原的阳性率是不同的;皮肤点刺试验和Phadiatop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明确哮喘的具体致病诱发因素,对儿童过敏性哮喘预防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蔡姣[4](2017)在《住宅室内潮湿表征和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学龄前儿童特异性皮肤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基于2011年-2014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课题组在上海地区开展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综述、横断面问卷调研和现场采样检测的方法,主要分析了上海地区住宅室内潮湿表征和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本研究首先根据系统综述的标准流程对1985年-2015年在中国开展的与儿童湿疹患病率相关的所有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全国儿童湿疹患病率和绝对患病人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湿疹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地区2012年学龄前儿童的成长期湿疹患病率已达到23.4%。研究估计2012年中国内地3-6岁儿童的成长期湿疹平均患病率和绝对患病人口总数分别为25.7%和1550万。基于2011年4月-2012年4月问卷调查(横断面群组研究)获得的13335份4-6岁儿童的家长报告数据,本研究分析了住宅建筑特性和家庭生活习性与室内潮湿表征的关联性;并全面分析了住宅建筑特性、儿童早期护理、家庭生活习性和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结果显示:上海地区2011年学龄前儿童的住宅中存在可见霉斑、水损坏、霉味、可见湿斑、衣物受潮和窗户结露分别为7.9%、18.0%、11.9%、15.2%、42.0%和54.9%。底层和顶层住宅发现潮湿表征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层的住宅;而改善住宅通风和增加住宅清洁频率可有效减少此类暴露。另一方面,在调整儿童年龄、性别、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和问卷填写人后,与儿童成长期湿疹患病风险存在明显关联(比值比>1.30;p值<0.05)的因素包括母亲怀孕期间工作(比值比:1.33)、怀孕期间(1.49)和儿童出生后一年内(1.31)进行住宅装修、使用复合木地板(1.58)和实木地板(1.42)作为地板材料、住宅在市区(1.38)、及早期住宅(墙面霉斑/湿斑:1.41;霉味:1.41)和当前住宅(水损坏:1.33;墙面湿斑:1.34;墙面霉斑:1.32;窗户结露:1.31)的室内潮湿暴露。且住宅室内潮湿表征指标的数量与儿童的患病风险存在显着的剂量-应答关系。父母吸烟、宠物饲养和焚香与儿童湿疹的患病风险无显着关联。对于儿童现患(问卷调查前一年)湿疹,文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关联性结果。基于2013年3月-2014年12月入室检测(病例对照研究)获得的454名儿童住宅现场问卷调查数据、现场仪器检测数据及采集的儿童床铺灰尘样品,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了儿童床铺的粉尘螨(Der f1)和屋尘螨(Der p1)变应原浓度;并全面分析了住宅建筑特性、家庭生活习性和室内潮湿表征与尘螨变应原浓度的关联性,并分析了尘螨变应原浓度与儿童湿疹患病风险的关联。本研究也分析了室内潮湿表征和尘螨变应原对儿童湿疹的耦合效应。研究发现453份有效床铺灰尘样品中,Der f1和Der p1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5μg/g和2.24μg/g。存在潮湿表征的家庭的尘螨浓度水平高于室内不存在潮湿表征的家庭;且住宅室内潮湿表征与床铺Der f1浓度存在较为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p-trend=0.005)。且儿童床铺尘螨浓度随着卧室内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存在湿疹类症状的儿童的床铺Der f1和Der p1浓度基本均高于儿童无湿疹类症状的家庭;且根据儿童成长期湿疹和现患湿疹划分的病例组的Der f1平均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0.05)。根据床铺尘螨浓度的四分位数将检测家庭划分为4个尘螨浓度递增的群组(Q1<Q2<Q3<Q4)后,根据Der f1浓度划分的高浓度群组中成长期湿疹病例和现患湿疹病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群组;且现患湿疹病例的比例与群组浓度水平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以最低浓度群组Q1为参考,在调整混淆因素前后,其他浓度群组的儿童成长期湿疹患病风险均显着更高;在调整混淆因素前后,最高浓度群组Q4的儿童现患湿疹患病风险也明显更高。然而,根据Der p1浓度划分的不同群组中的湿疹病例比例和患病风险均无明显差异。综合横断面群组问卷调查和病例对照入室检测两阶段的数据,本研究也定量分析了家长问卷报告的住宅建筑特性和室内潮湿表征与调查员现场评估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儿童家长和经过培训的检察员对住宅的建筑特性和室内潮湿表征的大部分指标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观察一致系数Po=0.450.96);且问卷填写季节对一致性的好坏无明显影响。这项发现说明课题组采用的问卷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上海地区的住宅建筑特性和室内潮湿表征暴露情况。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问卷调研期的室内潮湿表征暴露与儿童湿疹(成长期和现患)患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入室检测期的室内潮湿表征暴露与儿童近1年湿疹患病无显着关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罹患湿疹的现象比较普遍。儿童湿疹与多项环境暴露和非环境因素存在关联。出生住宅和现居住宅的室内潮湿暴露可能与儿童湿疹存在因果关系。室内潮湿表征和室内高湿度与儿童床铺尘螨浓度也存在正相关。床铺粉尘螨(Der f1)暴露是儿童湿疹的风险因素;但屋尘螨(Der p1)与儿童湿疹无明显关联。床铺尘螨和室内潮湿表征对儿童湿疹存在一定的耦合影响。建议儿童有湿疹类疾病的家庭,平日应注意保持合适的室内温湿度,经常晾晒和更换床上用品,避免尘螨滋生,以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风险。

张前明,吴瑕,李劲松[5](2015)在《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213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本地区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的过敏原,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儿科门诊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13例5个月14岁确诊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做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包括粉尘螨、户尘螨、狗毛、猫毛、蟑螂、蒿属花粉、羽毛、香烟、花生、牛奶、大豆、牛肉、扇贝、海虾、海蟹、芒果、鸡蛋清、鸡蛋黄。结果粉尘螨和户尘螨在支气管哮喘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7.8%和60.0%),户尘螨和牛奶阳性率在荨麻疹/湿疹组较高(分别是25.7%和22.9%),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率高于食入性变应原。结论吸入性变应原为儿童变应性疾病常见变应原,尘螨是本地区引起儿童哮喘的主要过敏原,户尘螨和牛奶是导致儿童荨麻疹/湿疹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崔清洋[6](2012)在《儿童哮喘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和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哮喘患儿吸入性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阳性率及遵义地区主要的变应原,观察及评价特异性脱敏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遵医附院儿科门诊,临床诊断哮喘,病情处于缓解期的439例哮喘患儿,其中男294例,女145例,0-3岁192例(男136例,女56例),3-6岁144例(男93例,女51例),6-14岁103例(男70例,女33例)。使用由丹麦ALK-ABELLO公司提供的11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猫毛、狗毛、德国大蠊、细链格孢霉、艾蒿、豚草、梯牧草、桦树)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浓度为0.01mg/ml的盐酸组织胺为阳性对照,并同时对同期诊断为慢性咳嗽的189例患儿(以下简称咳嗽组)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比较哮喘组不同年龄段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比较哮喘组与咳嗽组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439例哮喘患儿中42例接受标准化屋尘螨脱敏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每年哮喘发作次数、峰值呼气流速,评价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439例哮喘患儿皮肤点刺阳性率为35.8%,屋尘螨阳性率为72.6%;0-3岁年龄段皮肤点刺阳性率为23.0%,屋尘螨阳性率为72.7%;3-6岁年龄段皮肤点刺阳性率为40.3%,屋尘螨阳性率为67.2%;6-14岁年龄段阳性率为53.4%,屋尘螨阳性率为78.2%。6-14岁及3-6岁年龄段与0-3岁年龄段皮肤点刺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4岁与3-6岁年龄段皮肤点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皮肤点刺阳性率为21.7%,屋尘螨阳性率为41.7%,低于哮喘组皮肤点刺总阳性率及屋尘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2例经脱敏治疗1.0年后峰值呼气流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每年哮喘发作次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例患儿共接受957人次脱敏治疗,局部不良反应共有365人次,发生率为38.1%,发生全身不良反应8次,发生率为0.8%。结论:屋尘螨为遵义地区儿童哮喘最常见吸入性变应原。标准化屋尘螨脱敏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PEF明显升高,提示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严玉兰,荣光生,朱代峰,高忻,刘思文[7](2012)在《357例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尘螨变应原的致病状况。方法应用阿罗格点刺试液,采用皮肤点刺方法进行皮肤试验。结果 357例尘螨皮试阳性者,其中粉尘螨皮试阳性323例,屋尘螨皮试阳性341例,粉尘螨和屋尘螨皮试均阳性307例。粉尘螨皮试强阳性(++++)211例,屋尘螨皮试强阳性(++++)235例。呼吸道过敏病与其他过敏病尘螨皮试强阳性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与成年组尘螨皮试强阳性程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螨变应原是变态反应病的重要致敏原,通常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过敏病,儿童的致病率常常高于成人。

韩洁,黄英,王模奎,杨方方,王莹,刘恩梅[8](2011)在《标准化免疫治疗哮喘儿童2年过敏原指数及肺功能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免疫治疗哮喘儿童2年后,其过敏原指数、肺功能等改善状况,评估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3例过敏性哮喘儿童进行标准化脱敏治疗2年,测定其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过敏原皮肤指数、多项肺功能指标、血清总IgE水平。结果:治疗前阳性过敏原种类计数为(4.06±1.72)个,治疗后为(3.41±1.16)个。治疗前皮肤指数等级(0~4级)的构成比屋尘螨为:0、3.1%、27.3%、39.4%、30.2%;粉尘螨为:3%、3.1%、18.2%、48.4%、27.2%。治疗后屋尘螨为:0、6.2%、42.4%、48.5%、3.1%;粉尘螨6.1%、6.2%、24.1%、60.4%、3.2%。肺功能指标FVC、FEV1、PEF、MEF75、PEFR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治疗前为:(84.2±15.63)%、(96.13±18.44)%、(95.49±22.19)%、(96.69±25.98)%、(94±16)%,治疗后为:(94.68±13.61)%、(106.37±14.33)%、(108.34±20.55)%、(106.02±21.59)%、(97±17)%,显示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血清总IgE治疗后为541.6(459.6)U/ml,较治疗前623.1(392.8)U/ml有下降的趋势,但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后,哮喘患儿阳性过敏原种类计数、过敏原皮试指数及肺功能等均有显着改善,并能够维持较好的疗效。

王刚,陈建平,汪万军,王梅,桂芹,何念海[9](2011)在《西南地区2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变应原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变应性疾病常见变应原的致病状况,为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国际标准方法的皮肤点刺试验(SPT),对2 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做14种变应原测定,并设阳性(组胺)及阴性(生理盐水)对照;以阳性为对照判断标准。结果被检查的2 071例患儿中SPT阳性者1 101例,占53.2%(1 101/2 071)。其中,阳性率在30%以上的变应原有:粉尘螨814例,占39.3%(814/2 071);屋尘螨684例,占335%(684/2 071);其他变应原阳性率均在15%以下。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51.3%(1 062/2 071),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39.3%(814/2 071)和33%(684/2 071);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24.0%(498/2 071),食入变应原在前2位的为鸡蛋清11.9%和海蟹14.5%。皮肤点刺结果为强阳性(++++)的以粉尘螨和屋尘螨为主,分别为20.9%和16.9%。1~14岁变应性疾病儿童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升高趋势,在各年龄分组中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除了1岁~组与3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2.481,P>0.05),其余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哮喘的吸入性、摄入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变应性疾病(χ2=71.629,142.773,P<0.01)。结论变应性疾病通常由变应原致病,吸入性变应原为常见变应原,尘螨为首要变应原。皮肤点刺实验对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燕[10](2011)在《广州城市和农村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了解广州市区青少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患病情况及严重程度。二、了解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患病情况及严重程度。三、了解广州市区15年间青少年哮喘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四、了解广州城区与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哮喘流行情况的差异。方法第一部分广州市区青少年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和患病趋势的流行学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按儿童哮喘及其他变应性疾病的国际对比研究(ISAAC)研究方案,在与ISAAC前两个阶段(阶段Ⅰ、阶段Ⅲ)相同的月份(2009年11月~12月),相同的4个城区中相同的10所中学,沿用与前相同的ISAAC中文问卷,包括书面问卷和录像问卷,对年龄在13~14岁的初一及初二级中学生,共计6928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症状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29人进行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别与前两个阶段调查对比。第二部分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及与广州市区的对比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在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从化农村4个乡镇的四所中学,采用与广州城区调查相同的ISAAC中文问卷(书面问卷和录像问卷),对5841名年龄在13~14岁的初一、初二级中学生调查哮喘、变应性鼻炎相关症状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调查,结果与同时期广州市区的调查对比。第三部分广州市区和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进一步临床检查的对比研究从广州市区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抽取其中417人,从化农村地区抽取443人,共860人参加哮喘相关实验室客观检查,包括11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嗜酸粒细胞计数、基础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进行地区间比较。统计学方法:用18.0版SPSS (SPSS Inc. Chicago, IL, USA)进行分析。患病率(即症状的阳性率)为报告症状阳性的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之比,并计算95%可信区间(95%CI)。用二元logistic回归、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地区间、性别间患病率及检查结果的差异, 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广州市区青少年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和患病趋势的流行学研究一、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28张,应答率96.7%。平均年龄为13.3±0.64岁,13~14岁儿童共6062人,占总人数87.5%。男性3524人,女性3424人,分别占总人数50.6%和49.4%。以上年龄和性别构成与1994年(ISAAC阶段Ⅰ)、2001年(阶段Ⅲ)均大致相似。二、本次调查中,书面问卷的近12个月喘息为6.1% ,医生诊断的哮喘病史为6.9% ,1994年(阶段Ⅰ)相应的患病率为3.4%、3.9%,而2001年(阶段Ⅲ)为4.8%、4.6%,2009年均较前两阶段上升(p<0.05)。三、录像问卷中,2009年近期休息时喘息的发病率为4.9%,较94年的2%与01年的3.8%增加(p<0.05);运动后喘息的发病率为13.7%,较94年(6.9%)与01年(11.3%)有显着性增加(p<0.01)。四、2009年医生诊断的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分别为25.1%、5.3%,较94年(17.4%、2.9%)、01年(22.7%、4.1%)显着性增高(p<0.05)。09年近12个月鼻炎和鼻结膜炎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43.2%、10.4%,较94年显着增高(p<0.05)。五、2010年广州地区青少年特应性和变应原阳性率较前明显升高。2010年和2002年特应性分别为62.2%和46.3%,两次调查变应原分布基本相似,阳性率最高的是粉尘螨,在两次调查中分别是55.9%和44.9%。猫毛和蟑螂是次于尘螨的常见变应原。第二部分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及与广州市区的对比一、从化市四所乡镇中学共6087人参加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841份,应答率96%。平均年龄14.2±0.83岁。13~14岁儿童4815人,占总人数82.4%。其中男性2953人,女性2888人,分别占总人数50.6%、49.4%。二、从化的哮喘及鼻炎相关症状的发病率均显着低于同时期广州的发病率:医生诊断的哮喘从化与广州分别为3.4%与6.9%,既往哮喘为4.2%与14.6%,近期喘息1.5%与6.1%;录像问卷中的近期症状中,休息时喘息的发病率为1.7%与4.9% (p<0.01)。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无显着性差异。三、医生诊断的鼻炎、季节性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从化与广州分别为4.4%与25.1%、2.6%与5.3%,近期鼻炎患病率为25.8%与43.2%,以上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三部分广州市区和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进一步临床检查的对比研究从化与广州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0.19和0.27(×109/l),特应性为51.1%和66.4%,气道高反应性为3.1%和20.2%,上述指标从化均低于广州(p<0.05)。结合气道高反应性和病史,从化地区哮喘现患率为2.4%,远低于广州的7.4%。结论一、广州市13~14岁青少年的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病史和症状的患病率15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二、广州市区13~14岁青少年特应性和变应原致敏性显着升高。三、从化农村地区13~14岁儿童的哮喘和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低于同时期广州市区水平。从化地区皮试阳性率、嗜酸粒计数及气道高反应性的比例均显着低于广州市区。四、特应性和尘螨等变应原阳性是哮喘及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哮喘儿童变应原皮试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儿童变应原皮试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母婴队列的子代早期特应症危险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变应性疾病遗传易感儿童脐血CD4+T 细胞的Th1、Th2 细胞因子表达
    3.1 前言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或大会发言情况

(2)陕西省神木市1095例上下气道炎性疾病致敏谱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变应原皮内试验
    1.3 血清变应原sIgE抗体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吸入性变应原皮内试验结果
    2.2 吸入性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
3 讨论

(3)20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变应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2.1试剂及仪器
        2.2皮内注射法
        2.3吸入性变应原筛查 (Phadiatop)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4)住宅室内潮湿表征和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儿童湿疹及其患病率的发展趋势
    1.1.3 儿童湿疹的潜在诱因
1.2 国内外住宅潮湿表征与儿童湿疹的研究现状
    1.2.1 住宅潮湿环境的形成及表现形式
    1.2.2 住宅潮湿表征对儿童湿疹的影响
1.3 国内外室内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研究现状
    1.3.1 室内尘螨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1.3.2 床铺尘螨对儿童湿疹的影响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课题研究方法
2.1 横断面群组研究-问卷调查
    2.1.1 问卷样本量和抽样方法的确定
    2.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2.1.3 数据录入及审核
2.2 病例对照研究-入室检测
    2.2.1 检测家庭的筛选
    2.2.2 入室检测内容及方法
    2.2.3 灰尘采集方法
2.3 尘螨过敏原ELISA分析方法
    2.3.1 灰尘样品前处理方法
    2.3.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
    2.3.3 尘螨变应原浓度计算
2.4 数据分析
    2.4.1 SPSS软件介绍
    2.4.2 现状分析方法
    2.4.3 回归分析方法
    2.4.4 问卷可信度和一致性的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上海地区住宅潮湿表征与床铺尘螨
3.1 家长汇报问卷与入室检测报告问卷数据的一致性分析
    3.1.1 关于住宅建筑特性评估的有效性
    3.1.2 关于住宅室内潮湿暴露评估的有效性
    3.1.3 关于住宅室内气味评估的有效性
    3.1.4 问卷和检测信息有效性分析与改进措施
3.2 基于横断面调研的上海地区住宅室内潮湿表征现状分析
    3.2.1 不同建筑特性和生活习惯下室内潮湿现状
    3.2.2 不同建筑特性和生活习惯下儿童卧室潮湿现状
    3.2.3 不同建筑特性和生活习惯与室内潮湿关联性
    3.2.4 不同建筑特性和生活习惯与儿童卧室潮湿关联性
    3.2.5 上海地区住宅室内潮湿表征分析与讨论
3.3 入室检测阶段儿童卧室床铺尘螨分布特性分析
    3.3.1 住宅特性与儿童床铺尘螨变应原浓度
    3.3.2 起居习性与儿童床铺尘螨变应原浓度
    3.3.3 室内温湿度与尘螨变应原浓度
    3.3.4 室内通风习惯与尘螨变应原浓度
3.4 儿童卧室潮湿表征与床铺尘螨变应原浓度的关联分析
    3.4.1 总体样本下儿童卧室潮湿表征与床铺尘螨变应原的关系
    3.4.2 不同住所位置和建设年代下潮湿表征与床铺尘螨的关系
    3.4.3 不同通风习惯下潮湿表征与床铺尘螨 第四章 室内潮湿表征等室内环境、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分析
4.1 上海地区儿童湿疹现状分析
    4.1.1 基于横断面调研的儿童湿疹患病现状分析
    4.1.2 入室检测期间基于儿童湿疹的病例对照分布现状分析
4.2 基于问卷调研的建筑特性、生活习性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分析
    4.2.1 住宅建筑特性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2.2 婴儿早期看护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2.3 家庭生活习惯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2.4 饮食习惯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3 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3.1 基于问卷调查的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3.2 基于入室检测的室内潮湿表征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4 床铺尘螨变应原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
    4.4.1 住宅总体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分析
    4.4.2 不同住所位置下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分析
    4.4.3 不同通风程度下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分析
4.5 床铺尘螨和潮湿表征对儿童湿疹的耦合风险效应
4.6 环境与健康研究中方法改进建议及湿疹干预措施建议
    4.6.1 环境与健康研究中方法改进建议
    4.6.2 儿童湿疹干预措施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2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6)儿童哮喘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和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试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357例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结果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标准化免疫治疗哮喘儿童2年过敏原指数及肺功能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及试剂
        1.2.1 免疫治疗方案[1]
        1.2.2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1.2.3 肺功能测定
        1.2.4 最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R)
        1.2.5 总IgE水平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过敏原皮试指数检测
    2.2 肺功能
    2.3 PEFR测定
    2.4 血清总IgE水平
3 讨论

(9)西南地区2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变应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SPT用具
        1.2.2 SPT操作
        1.2.3 结果判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 071例吸入性和摄入性变应原分布情况
    2.2 摄入性和吸入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程度结果
    2.3 各年龄段变应原阳性率
    2.4 哮喘与其他变应性疾病比较
3 讨 论

(10)广州城市和农村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广州市区青少年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及患病趋势的流行病学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与广州市区的比较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广州市区和从化农村地区青少年进一步临床检查的对比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研究工作照片
综述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哮喘儿童变应原皮试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变应性鼻炎生活质量分析及发病机制研究[D]. 芮晓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2]陕西省神木市1095例上下气道炎性疾病致敏谱特征[J]. 牛永亮,徐迎阳,刘晓东,李小波,王彩平,刘春梅,关凯,王良录.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02)
  • [3]20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变应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王昌铭,姚永杰,李华信.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8(02)
  • [4]住宅室内潮湿表征和床铺尘螨与儿童湿疹的关联性研究[D]. 蔡姣. 上海理工大学, 2017(06)
  • [5]儿童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213例分析[J]. 张前明,吴瑕,李劲松. 安徽医学, 2015(08)
  • [6]儿童哮喘吸入性变应原测定和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D]. 崔清洋. 遵义医学院, 2012(05)
  • [7]357例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结果分析[J]. 严玉兰,荣光生,朱代峰,高忻,刘思文. 安徽医学, 2012(04)
  • [8]标准化免疫治疗哮喘儿童2年过敏原指数及肺功能观察[J]. 韩洁,黄英,王模奎,杨方方,王莹,刘恩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10)
  • [9]西南地区2071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变应原临床分析[J]. 王刚,陈建平,汪万军,王梅,桂芹,何念海. 重庆医学, 2011(19)
  • [10]广州城市和农村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D]. 陈燕. 广州医学院, 2011(05)


屋尘螨论文 哮喘的症状论文 尘螨过敏性鼻炎论文 湿疹的原因论文 过敏原测试论文

上一篇:艰难的旅程历史任务
下一篇: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